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是掠夺还是保护?为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是掠夺还是保护?为什么?,第1张

150多年来,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查工作,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项调查工作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国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测,在全球,我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

旧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圆明园园内四五十处殿堂内装饰了难以计数的紫檀家具,陈设了大量的国内外珍奇宝贝,有家具、锦缎、毡毯、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宝石、书画、钟表、历代典籍应有尽有。当时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彻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为英、法、美、日、西欧诸国博物馆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多。英军劫走的圆明园珍宝除部分被拍卖外,其余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现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多达3万多件,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募本。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

据长期从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国联军纵兵三日为所欲为,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宫禁苑还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铺都没有能够幸免。紫禁城遭洗劫后,宫内收藏损失过半,贵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后,收藏所剩无几。皇家行宫颐和园内陈设的珍宝几乎劫掠殆尽。经过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同时,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掠去的中国文物也不计其数。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曾考察我国西北地区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国文物。历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窃取的9000多个卷子和500多幅绘画,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一部分在大英图书馆,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伯希和窃取的6000余种经书和一些画卷,主要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历年的劫掠,加上国内某些军阀、奸商及无知国民的盗卖,中国文物被大量偷运出境,国外的中国文物日见丰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流失之中,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后又被西方列强的文化掮客以各种名目大量收购而去。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近3万片流失海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内忧外患,各地盗掘成风,文物如潮水般地涌出国门。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监守自盗”,将六大箱共计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经变卖、哄抢,绝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慈禧太后陵寝被军阀孙殿英野蛮盗掘,墓中所藏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因被变卖购买军火而散失。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人对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文物进行了大规模地盗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间,美国人利用中国社会动荡之机对中国文物大肆收购。

1949年解放以后,我国一度告别了大量文物外流的历史。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非法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掀起了一波波盗窃、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统计,从1982年起,江西余干县800多座古墓被盗;1987年1~6月仅半年时间,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盗掘古墓2000余座,抢走文物一万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盗;湖南邵阳市某县在二三年内被盗古墓的面积近全县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我国文物资源丰富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度竟成为海内外走私者买卖文物的金三角�又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据公安部不完全统计,1993~1997年,公安机关侦破文物案4943起,缴获文物5万余件。

近20年来,中国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仅从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像。有报道称,香港做贮装文物匣盆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挣五六十万港元不止。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80年代以后,凭借大陆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结合我国20年大规模的文物盗掘、走私活动,如果以查一漏九来估算,近20年中,外流文物至少有几十万件,甚至接近百万件。

据有关资料表明:仅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1900年,随着几声炮响,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摧毁,外敌再一次来到了北京的城墙下。

紧接着,八国联军便侵入了北京,打开了紫禁城的大门。

无数中国的奇珍异宝、文物古籍,都被这些侵略者劫掠一空,大量属于我国的宝物,流落到了海外。

时至今日,我国都在想办法收回,这些散落在外的文物。

不过世事无常,我们在想办法收回,属于自己国家流落的文物,有的人却会因为种种个人原因,将文物捐赠出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晚年捐赠了,大量翁氏家藏的翁氏第六代继承人,翁万戈。

那么翁氏家藏,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份文物收藏,以至于翁万戈捐赠到国外,会在中国 社会 上引发一片骂声?他又为何要这么做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由爱国华侨转变为人人喊打的“卖国贼”的故事,来一探究竟。

提到“翁”这个姓氏,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那个知名的 历史 人物,“两代帝王之师”、晚清著名文臣之一的 翁同龢(hé) 。

的确,翁氏家藏就与这个晚清名臣,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不是翁家世代为官,普通人家怎么可能有机会,积攒出被誉为“清末九大藏书之一”的家藏呢?

翁氏家藏,缘起于 翁同龢 的父亲,翁心存。

翁心存一朝进士及第,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读同治帝,一举便将翁氏一脉的命运,给彻底改写了。

翁氏的族人,开始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翁心存的几个孩子,在翁心存的悉心教导之下,翁同书、翁同爵、 翁同龢 三兄弟,都先后考上进士为官。

而兄弟几人继承的,不光是父亲翁心存念书的好头脑,还有喜欢收集古书、字画鉴赏的爱好。

翁心存和翁同书两人,皆耗费大量银钱,购买倒闭的书斋,购得大量藏书精品。这样大规模的购进,也让翁氏家藏的藏书数量,急剧增多。

翁心存离世前,将家中的收藏分成了两份,分别交给了 翁同龢 和翁同书兄弟俩继承。

翁同书一脉的继承十分顺畅,但是到 翁同龢 这里,就有些坎坷了。

他一生无子,在家族里选了哥哥翁同爵的儿子翁曾翰,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原本是看中翁曾翰活泼 健康 的体魄,可没想到翁曾翰英年早逝,唯一的孩子也是体弱多病,不满一岁就夭折了。

翁同龢 一脉,再度面临绝嗣的危机。为此,他只能故技重施,采用过继的办法。

翁同龢 生前,很喜欢翁同书的后代 翁之憙 ,于是便选了他的一个孩子过继。

那个被选中,尚在襁褓的孩子,就是翁万戈。

翁万戈,名义上是 翁同龢 的后人,但实际上却是翁同书的曾孙。他和自己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分别为 翁同龢 和翁同书,两脉藏书的继承人。

翁万戈,虽然获得了一笔天降之财,但是这对他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作为继承人,他从小就要接受严苛的家族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文书典籍,要满足家族对继承人的高要求。

可是小小的翁万戈,却连见这些收藏的机会,都没有。

其一是因为翁万戈年纪太小,按照家族规定,他要年满三十岁才能有资格接手翁氏家藏。

其二是因为时局纷乱,翁氏后人为了保全家藏,一直都在转移家藏的位置,除了少数核心的族人,根本没人知道家藏的具体位置。

翁氏家藏,在 翁同龢 过世后,一共经历了两次大型转移。

一次是从北京的宅子,转移到了江苏常熟的老家,还有一次就是,从常熟转移到了,翁氏后人居住的天津。

在翁万戈长大之前,他的那一部分家藏,一直是由他的母亲胡氏,和他的父亲 翁之憙 看管。一同被放在一处的,还有翁同书那一脉的家藏。

1948年秋天,一个在国外旅居10年的男人,带着自己的妻女远渡重洋,回到了自己东方的故乡。

他的本意。是希望自己从没见过祖国的女儿。可以回来见见故乡。

同时,自己已经年满三十岁,家里早就来信让他回国一趟,接手一份家族遗产。

这个男人正是翁万戈,他因为躲避国内的战火和完成求学,一直漂流在海外。

翁万戈,从小就知道自己将会在30岁的时候,继承一份丰厚的收藏,所以在收到信之后,他立刻就启程回国了。

虽然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好好保护家族的收藏,但是当翁万戈来到,家族在天津置办的藏书楼时,他还是被狠狠震惊到了。

眼前浩如烟海的收藏,还不是翁氏家藏的全部。他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已经将他那一脉的收藏,转移离开了,剩下的才是眼前的这些。

小的时候,他在家族故地江苏常熟,接受传统中式教育。后来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

次年,也就是1938年,他为了躲避战乱去了美国。

那时的翁万戈,只带了2000美元便只身远渡重洋,也算他运气好,经人介绍考上了 以工程著称的 美国普渡大学,并获得该校机电工程硕士学位。

但是翁万戈在国内、国外四年的学习中,深感自己并不适合机电工程,于是毅然转行,改学艺术,并考取了威斯康辛大学美术系。

之后,他便一直留在美国,娶妻生子。

所以,这还是翁万戈第一次,亲眼看见自己继承的这些收藏。

翁万戈行走在书楼里,看着眼前那一份份,承载着时代岁月和 历史 文化积淀的古书字画。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知道不管是出于 历史 传承,还是家族传承,自己都必须要保护好眼前的这些收藏,哪怕是赌上余下的人生。

但准备定居,并守护收藏的翁万戈,很快在天津就得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辽沈战役即将打响,这里也即将陷入战火当中。

战火无情,哪怕是只有一颗炮弹,落在书楼附近,都会轻易毁了这些收藏。

翁万戈无奈,只得放弃定居的想法,立刻开始着手转移这些收藏。

起先,翁万戈想仿照家族中的先人,将收藏从北京转移到天津的行为,想要秘密把这批收藏,从天津运往上海。

于是,他带着妻女前往上海,希望能在上海,寻找到合适的地方,收藏这批文物典籍。

但他的想法,很快就被现实狠狠戳破了。

由于战争原因,国民党占领的区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翁万戈后来回忆说,当时上海虽然不是战区,但是也受到影响。

物价飞涨,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每日都有人拿着大额的钞票,去哄抢物资。

翁万戈也深受通货膨胀的苦楚,他在美国的积蓄逐渐被榨干,坚持到10月,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

万不得已之下,他也只能选择趁着还有机会,重返美国,而这些文物遗产,自然也跟着被全部带到了美国。

毕竟那个时候,翁氏家族的其他人,都已经自顾不暇。除了他们,翁万戈能将这些收藏,放心托付给谁呢?

1948年11月,翁万戈和自己的太太、女儿,搭乘美国的飞机,离开中国。

在离开上海之前,翁万戈托人将所有的家藏装箱。

为了应付美国人在海上的临检抽查,翁万戈只能忍痛放弃,那些容易引人注意的古董器物,只装些外国人看不懂的各类书籍和字画,以及一些中国的文房四宝。

那时的海上运输,远没有今天安全系数高,速度慢不说,还经常沉船。

但是翁万戈,此时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将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断。

他在心里向上天祈祷,如果老天愿意让翁氏家藏逃过此劫,他愿意用一生,来守护这些家族的宝物。

经过漫长的数月航行,1949年春天,翁万戈到达美国,并收到了所有的文物,基本都完好无损。

由此,翁万戈也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十年的守护任务。

而这部分的翁氏家藏,便一直流落海外,直到几十年后的1985年,才重新现世。

时代不断变化,翁氏族人面对 历史 的变迁,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守护家藏的方式。

1951年,自知已无力保护自己所继承的翁同书一脉藏品, 翁之憙 将自己拥有的五代收藏,分成五批,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博物馆。

而远在美国的翁万戈,还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

他依旧秉承着翁氏过去低调、不显露的收藏路线,将自己的那一部分家藏,仔细地收藏了起来,连自己的妻女都不允许接触。

翁万戈再次去往国外后,就一直充当着中西文化的桥梁。

他利用自己从事摄影,**制作的工作,极力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可以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后来,翁万戈转战影视器材行业,认识了很多**制作商。

在一次商界朋友的聚会中,翁万戈结识了一位,名叫司徒慧敏的**艺术家,两个人成为了朋友。

后来没多久,司徒慧敏便回国发展,和翁万戈断了联系。

那个时候的两人,都不知道这段友谊,在日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978年,60岁的翁万戈退休。

之后数年,翁万戈就沉浸在,整理收藏和研究收藏里。

一直到1985年,一位美国教授找上了翁万戈,他得知翁万戈的手里,有很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籍,于是就向翁万戈提出了,借用展览的要求。

翁万戈原本不准备答应,但是考虑到,那是一场多国都会参与的大型展览,如果出借书籍,或许可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还是将收藏的十种宋代书籍,借了出去。

正是翁万戈的这一次出借,让消失已久的翁氏家藏,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198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善本书展”中,有翁氏藏书的出现。这一则消息,一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

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联系有关部门,希望国家可以购买一些翁氏的书籍,不要让这些珍贵的国家文物,流落海外。

而负责这次接洽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归国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司徒慧敏。

这一次的接触,让翁万戈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之后他每年都要回国一次。

每一次,翁万戈都会去往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似乎是要把自己过去几十年,没看到的故国,全部重新看一遍,好弥补自己的遗憾。

在游览期间,很少有人能发现,翁万戈的华侨身份。

因为翁万戈虽然年过半百,离开中国几十年,但他的中国话却一点都不生疏,而且从来不会混洋腔。

兴致来了,还能说几句上海话,他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

1990年,翁万戈将自己继承的翁氏祖宅,捐赠给了故乡常熟,也就是现在的 翁同龢 纪念馆。

2000年,经过多方商谈,翁万戈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达成合作,转让自己的部分藏书。

就像当初,他将收藏悄无声息的带走一样,翁万戈和妻子,这次也悄无声息的,带着542册古书,又回到了中国。

这批翁氏藏书,顺利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万戈的古书一拿出来,很多专家都忍不住感叹,这是目前保存的最重要、最完整的中国古籍善本。被誉为“海外文物文献分量最重的一份藏书”。

可见,翁万戈在保存书籍上,下了多少的功夫。

一句“ 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 ” 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是一个收藏世家继承人,所背负的传承使命。

他戏称,自己对这些收藏,比对自己孩子还细心。这些年的整理,几乎把自己,都锻炼成了文物保护专家。

后来上海图书馆,以协商转让的方式,购入了这一批翁氏藏书,共斥资450万美元。

那时人们对这件事情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相比较那些捐赠的慈善家,翁万戈是采取拍卖的方式。

这不免让人觉得,他是有借自家的藏书来牟利的心思,是打着爱国的名号,行圈钱之事。

尤其是对比,翁万戈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的做法,翁万戈的行为,不免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非常理智的,认为这批藏品,是属于翁家先祖积攒下来的。

翁之憙 愿意无偿捐,是人家愿意,我们不能强逼着翁万戈,也无偿捐赠啊。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对于翁万戈的看法,仍然是保持着正面态度。

2008年,翁万戈曾带着一批收藏,来到中国开办了展览。这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亲眼看见,《长江万里图》这件稀世珍宝。

这是 翁同龢 生前最喜欢的藏品,为了得到这幅画,翁同龢甚至不惜花重金,挪用买房款。

国家一直想要收购这件藏品,但是翁万戈一直没有同意。对于这幅和翁家,关系匪浅的画作,翁万戈一直难以割舍。

后续的几年里,翁万戈一直在陆陆续续的向中国捐赠,一些翁氏家藏。

2010年,北京大学收到了,翁万戈捐赠的吴斌《勺园祓禊图》。

2015年12月, 上海图书馆收到了,翁万戈捐赠的包括 47册《翁同龢日记》在内的珍贵翁氏文献。

2016年,当初留在常熟的一部分翁氏藏书,被翁万戈的子侄,全数捐给了图书馆、博物馆。

南京图书馆得了7000余册,常熟图书馆1712册,部分极具 历史 价值的被收入了常熟博物馆。例如《皇家兵制考》和《笏斋日记》手稿等。

2018年,已经100岁的翁万戈,进行了人生中,最后的两次捐赠。

一次,是将明代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两件巨幅绘画珍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一次的捐赠,翁万戈赢得了,国内媒体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另一次捐赠,不但让这些赞誉烟消云散,同时还为他带去了极大的争议。

就在翁万戈结束了对中国的捐赠之后,同年 7月28日 ,他又 于自己百岁诞辰当天宣布, 将共计183 件书画藏品,无偿捐赠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样的捐赠,无疑在我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无法理解翁万戈的行为。

他们认为,作为经历过战火、经历过山河破碎的人,怎么会将中国的宝贝,交给外国人?

要知道,美国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过去有关中国的 历史 文物,都是他们从中国这里抢来的,代表的都是中国曾经屈辱的 历史 。

当时,翁万戈的这一行为,被愤怒人们定义为“卖国”。

网上声讨他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认为翁万戈数典忘祖,不配做支持戊戌变法的 翁同龢 后代。

虽然翁万戈解释,是因为他希望这些收藏,可以获得更好的保护。

但这份解释,无疑是更加激怒了网友,认为翁万戈是在内涵国内的博物馆,不如外国的博物馆,是在给自己的无耻行为找借口。

捐献文物给美国博物馆,这件事情的确是翁万戈做的不好,他没有体谅中国群众的家国情怀,没考虑 历史 因素。

但是对于翁万戈本人,我们应该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评价。

首先翁氏家藏,在中国文物古籍收藏史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翁万戈在时局动荡、战火硝烟中,拼尽全力将这批收藏保存完好。

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古籍收藏的一个巨大贡献。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部分 历史 古籍和书画收藏。

其次,翁万戈在国内,也捐赠了许多的古籍,回馈了 社会 。

虽然,他没有做到像他的亲生父亲那样,完全出于家国大义和保护收藏的无私想法全部捐献。

但说他数典忘祖、“卖国”,委实有些难听和偏颇。

其实纵观翁万戈的一生,他是很矛盾的。

自小被过继,虽然是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可是到他一百岁的时候,他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在美国度过的。

他有美国绿卡,他的子女后代,也都在美国学习生活,你很难说他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即便他有家国情怀,不忘自己的故乡,他也必须要为自己的家庭做考虑,为孩子考虑。

我们不难发现,翁万戈这一次的捐赠,对于波士顿博物馆来讲,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子女,可以通过这一次的捐赠,在波士顿博物馆获得工作,还可以打开一条,走进美国上流 社会 的道路。

对于翁万戈这一次的捐赠,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年迈的父亲,在竭尽全力为自己子女规划未来。

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多年以来,在中国累积的名声和自己的晚节。

在中国 历史 上,外籍华人回馈祖国捐赠文物的事件,比比皆是。

很多爱国的收藏家,也都愿意将自己有价值的收藏,捐献给国家。

他们不一定都是名人,而且大都一直默默捐赠,从不求回报。

比如23岁继承遗产的爱国华侨赵泰来,他花费20年的时间,将自己继承到的6万余件文物,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而他也因此,在2008年,获得中国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年度杰出人物”。

可是,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拥有文物的人,都这样无私的奉献。

翁万戈并不是不爱国,从他过往的种种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沉的感情。

只是家国情怀,最终没有抵过自己内心,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逝者已矣,翁万戈先生已于2020年 12月9日,在家 辞世,享年102岁。

翁家家藏的传奇故事,也伴随着他的离逝,一起离开了时代的舞台。

翁万戈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继承了人人羡慕的翁氏家藏,同时也背负上了保护它的使命,决不能让家藏被损毁。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家藏是属于翁万戈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

翁万戈作为主人很清楚这些文物身上附加的意义,所以这些文物的归属只有两个,要么继续在翁家传承下去,要么就要回归祖国。

而翁万戈一直以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在自己100岁之前,他一直在陆续捐赠翁家家藏。

只是人老了之后难免会心软,相比较遥远的祖国,他更加看重自己的孩子。他担心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也舍不得自己守了一辈子的收藏,离开自己太远。

一时的糊涂,便是晚节不保。

虽然翁万戈的行为,让他的子女享受到了实在的好处,但是通过出卖自己家族收藏的国家宝物,来交换这一切,也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只希望后人能引以为鉴,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可以多考虑国家大义,而非个人私利。

大英博物馆管据保守估计大约有2万3千件中国的稀世珍宝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在大英博物馆 答案补充 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 答案补充

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答案补充 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最大的博物馆。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 《洞山渡水图》 、 《寒江独钓图》 ,梁楷的 《雪景山水图》 、 《李白行吟图》 、 《六祖截竹图》 、李迪的 《红白芙蓉图》 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据 《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 一书作者孟国翔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答案补充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的博物馆。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万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爱藏品、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 唐代摹本最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和上世纪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盗宝第一人”)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极其重要的珍品。

  书画:顾恺之 《女史箴图》 唐代摹本、李思训 《青绿山水图》 、巨然 《茂林叠嶂图》 、李公麟 《华岩变相图》 、范宽 《携琴访友图》 、燕文贵 《群峰雪霁图》 、苏轼 《墨竹图》 、马远 《山水再游图》 等。

  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答案补充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 《永乐大典》 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 《金刚经》 )和地图。

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

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 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 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 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

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

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

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 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

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

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

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 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

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

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

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

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 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

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

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

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

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

古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西递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北京天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

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

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

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

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

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

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

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

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

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 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

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

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

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

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

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

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

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被誉为“道南理窟”。

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 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中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泰山是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中轴线上现存各种石刻1800余处,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一幅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壁画。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禅,或祭祀,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千百年来,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黄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0年12月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

“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

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共200多处,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

黄山脚下的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6年12月

峨眉山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

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乐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得足以让国人心惊肉跳,大得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数字中,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文物珍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流失的文物越来越多。记者长时间跟踪国内外一些比较可靠的文物资料库,对境外中国文物藏量较大的博物馆及它们所藏文物的来历,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统计,结果如下: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如:为历代宫廷收藏珍品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宋初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三大家之一的陕西画家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号称龙眠居士的安徽人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宋大文豪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

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是掠夺还是保护?为什么?

150多年来,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查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