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时候叫什么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山西古时候叫什么名字,第1张

问题一:山西省侯马市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 侯马,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1°23′5″――111°41′1″、北纬35°24′2″――35°52′9″,东邻曲沃县,西接新绛县,南连闻喜县,北靠襄汾县。

据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将晋国都城自今翼城县境迁至新田(今侯马市区),称为新绛。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分其地,静公废为庶人,晋国绝祀,共历13公,209年。

秦统一全国后,置绛县,县治新田,属河东郡。

东汉为绛邑县,属平阳郡。三国魏属平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曲沃县,徙治今曲沃县境,此后历代俱为曲沃县辖地。

唐贞观十年(636年)曾于此置新田府,后废。

明洪武八年(1375年),绛州金台驿迁此,设侯马驿,北接平阳府,直达幽燕,南出铁岭关,通往秦、豫、蜀、楚,为北方最大的驿站之一。因配备马匹多,过往的朝政要员多在此食宿等候,换乘马匹,故称侯马。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设巡司,属平阳府。

民国元年废府,属河东道。民国35年(1946年)1月,侯马首次获得解放,从此揭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侯马风貌 (16张)

1949年2月属晋南区新绛分区,1950年属临汾专区。1956年10月成立侯马市筹备处,1957年12月撤销。1958年8月曲沃、新绛、汾城三县合并为侯马市,属晋南专区,1962年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侯马市下马缓建。1963年5月,恢复曲沃县,县 驻侯马。1971年7月国务院批准析出曲沃县5个公社恢复侯马市,属临汾地区。1971年8月1日侯马市与曲沃县分署办公,曲沃县址迁回新城。2000年11月1日临汾撤地设市,县级侯马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临汾市代管。

问题二:山西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山西古称晋 并州 河东

问题三:大同古代叫什么名字? 代京 平成 云州  唐朝为云州 。   五代时作为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 。  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从此称为大同。金代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 元代改为大同路,大同又被封为西京(陪都)。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同,他当即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明朝改路为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定“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1438-1571年:明王朝对蒙古各族采取怀柔和亲政策,在大同三设马市,数辟月市,久立小市,应允鞑靼“通贡”。 清朝为大同府治。 1949年建国后划归察哈尔省,并由大同城区设立大同市。 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 1958年大同县并入 。  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

问题四:中国古代的各省份叫什么名字呀 就叫这名字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穿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

问题五:请教一下山西省各城市的古名。 山西历史地名

古为冀州之域,虞置并州,夏仍为冀州,周为并州。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后改为晋国。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秦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汉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晋因之,永嘉后陷。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属并州。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东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改司州为恒州,另置朔、晋、显、蔚、建五州。唐贞观初年置河东道。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刘崇据太原,是为北汉。辖并、汾、辽、沁、石、忻、代、岚、宪、隆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仍为河东路。辽重熙十三年(1044)建为西京道。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中书省,辖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其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设道之始。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 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民国元年(1912)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民国三年(1914)五月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1930)废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我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民坚持对敌斗争。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 正式建立。现辖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四市,晋中、吕梁、忻县、雁北、晋东南、临汾、运城七个行政公署及所属104县(市)。

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按,晋,西周侯国,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三晋 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河汾 隋代王通(即文中子)设教于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余人,人才盛出,房玄龄、杜如晦>>

问题六:山西平遥古城很有名,请问在古代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什么?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问题七:山西有哪些名胜古迹 云冈石窟、悬空寺、五台山、搐县木塔、九龙壁、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广胜寺

武乡八路军纪念馆、运城关帝庙、晋祠公园、双塔寺等

问题八:山西祁县古代叫什么名字 一直就叫祁

祁县历史悠久,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现在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 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秦代,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王莽篡汉,改祁为示,后复祁县。晋代恢复分封制,祁县属太原国,县城迁到祁城村。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北齐天保七年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县治,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金代,在县东南之团柏镇设帻州,县属之,不久帻州废,县属晋州,改祁为祈。元大德年间,复称祁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37年底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解放后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

问题九:山西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名胜古迹:

最有名的就是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绵山,平遥古城,悬空寺,五台山,云岗石窟,应县木塔!

其他

渠家大院 - 张壁古堡

- 资寿寺 - 法兴寺 - 上党门 - 乔家大院

- 城隍庙 - 九天圣母庙 - 天脊山 - 壶口瀑布

- 霍州署 - “五加坡”和“将军岭” - 井陉关 - 人祖山

- 广胜寺 - 灵空山 - 小西天 - 丁村遗址

- 代王府九龙壁 - 药林寺 - 平城遗址 - 县文庙五龙壁

- 朔阳汉墓群 - 娘子关瀑布 -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 广灵水神堂

- 藏山 - 开河寺 - 海会寺 - 九仙女湖

- 长平之战 - 历山 - 王莽岭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陈廷敬府第 - 北武当山 - 风陵渡 - 马踏飞燕

- 平朔旅游度假村 - 峙峪遗址 - 卦山 - 刘胡兰纪念馆

- 白龙庙 - 双塔寺 - 奎星楼 - 鹅毛口遗址

- 方山 - 金沙滩墓群 - 平定冠山森林公园 - 太阴寺

- 栖岩寺塔 - 鹳雀楼 - 绛州大堂 - 运城盐湖

- 中国“宰相村” - 豫让桥 - 圣寿寺 - 白塔

- 双塔烈士陵园 - 太原古街巷 - 崛围山风景区 - 宁武关

- 偏关 - 圭峰寺 - 延庆寺 - 广济寺

- 尊胜寺 - 碧山寺 - 佛母洞 - 慈福寺

- 秀容书院 - 般若泉 - 灵鹫峰 - 梵仙山

奇村温泉位于忻州市西北20公里金山脚下的奇村,泉眼深达26米,水温高达63℃,含氡量达836-127埃曼/升,为硫酸钙型,同时含有硫化氢、硅酸 等多种矿物质,故称为复合泉。经专家鉴定,奇村温泉的水质为全国第一,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以对人体多种皮肤疾病均有疗效而闻名全国。。奇村现已建成干部疗 养院和工人疗养院以及多处温泉寓所。

奇村温泉珍贵、奇特,泉中含多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矿泉按医疗作用的大小分为12类,其中氡泉成首,素有泉之精的美称。氡为镭射气,有较高 的医用价值。硫化氢能补育细胞分裂所需的琉基,治疗皮肤病、糖尿病,为其它矿泉所不及。硅酸为机体生长必要元素,加上微量元素的生称触酶作用,从而使奇村 温泉具有脱敏、消炎、止痛、镇静、祛痰、降血压、增加免疫力等综合作用。

其泉水矿物质丰富,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被中外浴者称为“祛 病泉”、“不老泉”。据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奇村温泉水可治疗骨关节疾病、皮肤病、糖尿病、高血压、湿疹、外伤后遗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总有 效率达到90%以上。神奇的水,与忻州市秀美的山、奇妙的洞珠联壁合,形成旅游业中最富地方特色的“水连洞”格局。

奇村温泉水是含氡、 氟、硫化氢、硅酸盐等十几种矿物质的高品位超级复合水。该泉水除具有解除疲乏、振奋精神、润滑皮肤等一般作用外,浴后还可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起 到调节植物神经、平衡高级中枢神经的作用,尤其对糖尿病具有明显疗效。硫化氢和氧的共同作用还可改善肌体的氧化还原过程,提高组织氧化,促进金属排泄,改 善皮肤血液循环,消炎镇痛,活跃网状内皮系统,调整血压,促进心脏冠状血流量等,是疗效显著的浴疗温泉。被誉为全国水质第一、世界四大温泉之一。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 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 行大峡谷>>

问题十:太谷在古代叫什么 太谷,西汉始称阳邑县。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攘县。晋时,复称阳邑,隶太原国。北魏时,隶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隶太原郡。北齐时,隶并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县城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镇)。隋大业三年(607),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隶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太谷置太州,辖太、祁二县,六年(623)州废。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隶府。五代时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为太原府,县仍隶府。金兴定四(1220)隶晋州。元废晋州,置太原路,县隶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均隶太原府。

先秦文学-明清文学的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恶劣自然条件有关,其主要保存在出土资料和《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文献著作中,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包括着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这强烈反映出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以及先民的反抗精神,而其在文学上所运用的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以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等文学表现手法,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颇大。

笙诗:是指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这六篇诗歌皆有目无辞。学界普遍认为,笙诗是《诗经》中有声无词的笙曲。

三家诗:三家诗是指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所出现的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但最后终因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在民间广泛流传,皆先后亡佚。

说明:古文与今文是因书写《诗经》字体以及版本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派。

周族史诗:是指《诗经》中的《生民》(始祖后稷的审议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公刘率周人由邰迁徙到豳的历史)、《绵》(古公亶父率周族由豳迁徙到岐之周原的历史,并叙及文王的事)、《皇矣》(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大明》(叙王季娶大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牧野大战。)等五篇诗歌作品。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等。“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共74篇(大多为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篇目为东周时期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文学表现手法,其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简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及诗人吧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其书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1

1/23页

体史书。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并且《春秋》作为“礼仪之大宗”,倾注了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这种创作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后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

人作品,编成了《楚辞》一书。具体而言,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额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以屈原、宋玉等人为代表人物,其诗歌有着瑰丽浪漫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由于其与南方的巫风文化以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其诗歌在兼容《诗经》以及南方文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香草美人为象征和意境的浪漫文学风格。这使其与《诗经》成为了传统诗歌的文学发展渊源之一。

两汉文学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此书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由于其出自于秦国宰相吕不韦门客之手,故名。全书有着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加上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学观念超出了先秦诸子。

石刻文:石刻文是指秦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多次巡游各地中刻石以表功。现存刻石共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琊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石刻等篇皆三句一韵,文词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汉大赋(新体赋):汉大赋是汉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大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文学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散文的叙事手法,并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大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作品代表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大赋的两篇力作。

楚辞体(骚体赋):由于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这一风尚影响到文人群体,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即楚辞体。其作品与汉大赋正面的赞颂讽谕不同,其大都依傍于屈原,重在咏物抒情,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

2

2/23页

骚》相近。这种赋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汉大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故而此类作品被称为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淮南小山《招隐赋》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西瓜产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我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我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

西瓜用途

籽壳及西瓜皮制成“西瓜霜”专供药用,可治口疮、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西瓜果肉(瓤)有清热解暑、解烦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来治一切热症、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发炎、酒醉。

西瓜皮用来治肾炎水肿、肝病黄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润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壳用治肠风下血、血痢。

[编辑本段]有关西瓜的生活常识

1西瓜皮可以去油污。因为西瓜皮中含有一种粗脂肪,其成分可以和油污结合,达到去油污的效果。

2完整的西瓜可冷藏15天左右,夏季西瓜放冰箱冷藏不宜超过2个小时。

[编辑本段]美容

天然,是如今最流行的词汇,也是美女们追求的最高美容目标。在炎热难熬的夏天,厚厚的化妆品堵塞得毛孔不透气,加上流汗、烦闷,很多女性懒得化妆,所以夏天一过,跑美容院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其实,最好的美容品就在你身边,西瓜美容,有佳物天成之妙。想要漂亮的美女们,努力吃西瓜吧!

天然水润防晒霜

夏季的阳光分外强烈,日光直射导致紫外线较强,皮肤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很容易被灼伤。但在这样的天气里,工作型美女还是要东奔西跑,一忙起来哪里想得起防晒霜。这种时候便是西瓜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了———西瓜的含水量在水果中是首屈一指的,所以特别适合夏季补充人体水分的损失。

吃西瓜不同于喝水或饮料,它对人体不仅仅是水分的补充,西瓜汁里还含有多种重要的有益健康和美容的化学成分。它含瓜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磷酸等多种具有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尚含腺嘌呤等重要代谢成分,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而西瓜的这些成分,最容易被皮肤吸收,对面部皮肤的滋润、防晒、增白效果很好。在吃西瓜时,用瓜汁擦擦脸,或把西瓜切去外面的绿皮,用里面的白皮切薄片贴敷15分钟,那么整个夏天都可以使你的皮肤保持清新细腻、洁白、健康,焕发出迷人的光泽。

打造美腿的秘密武器

由于西瓜有利尿的作用,再加上水分大,所以吃西瓜后排尿量会增加,从而减少胆色素的含量,并使大便畅通,对治疗黄疸有一定作用。另外,西瓜的利尿作用还能使盐分排出体外,减轻浮肿,特别是腿部浮肿,对因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而双腿麻木肿胀的女性来说,西瓜是一种天然的美腿水果。

西瓜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迅速补充在夏季容易随汗水流失的钾,避免由此引发的肌肉无力和疲劳感,驱走倦怠情绪。钾也是美丽双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千万不要小看西瓜修饰腿部线条的作用,常吃西瓜、多喝西瓜汁,会让你在享受清凉口感的同时惊喜地获得漂亮的腿型。

清新化妆水

新鲜的西瓜汁和鲜嫩的瓜皮可以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增添光泽。把西瓜肉放在碗里压碎,然后小心地过滤出汁来,便是最好最天然的皮肤调色剂了。每天早晚在化妆之前将它当化妆水使用,清新而不刺激,坚持下去能使脸色更佳,妆容持久亮丽。用剩的西瓜汁可放在冰箱内保存,三天之内不会变质。这种化妆水天然纯粹,随做随用,非常适合敏感肤质的人。

另外,常吃西瓜还可以使头发秀美稠密,因烫发而发质干枯的人,不妨多吃一些。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

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

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

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

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

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

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

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

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

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

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

的高度。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

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

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

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

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

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

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

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

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

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一、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

露润泽草木一般);二、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三、对天资较高

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四、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五、对

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

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

耻矣"。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

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

则喜",并且"与人为善"。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

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

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天之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

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

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

3、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

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

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

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他以撞钟为

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

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

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

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四、强调学以致

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

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4、荀子(约公元前286-前238)名况,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

恶论。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通过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客观努力,

知力德积累而成,谓之"积",圣人就是"人之所积"。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

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就达到"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

就是说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

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至多,如他们都重视"笃

志"、"内省",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长虑顾远。他以为人都"好荣恶辱,

好利恶害"。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坏事,招来"危辱",这是他们没有受教育,

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后",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其二,积善成

德。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其三,培养德

操。荀子认为德育的最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

意志和德操。他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这些话和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

义"是同义语。

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

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

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

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

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

"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

憎者"。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

"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

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

不知不觉的侵蚀。

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

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

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

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

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

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

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

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他

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

须符合礼。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可见,他非常

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

了一定的贡献。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

影响很大。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的"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

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

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

览,以扩大知识面,但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

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他认为把这三者结合起

来,就可以理解经学中有深奥道理,就能做到"由多求一","以一御万"。这就是

他教和学的成功经验,其中寓有逻辑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

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问难和记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乃复启发

为之说,如此面则识思之深也。"这是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的发展。

8、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

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

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

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

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

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

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

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

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

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768-82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

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

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

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

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他认为人材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

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

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它

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10、胡瑷(993-1059)字翼之,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

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认真备课,以身作则。《宋史●胡瑷传》说:"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

(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宋史●胡瑷传》说: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

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

实际。他在太学给学生讲《易》经时,为便于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

注重实地考察。胡瑷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

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

  

11、王安石(1021-1086)是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生于福建尤溪,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穷其理",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治学和教学方面提出了不少主张。学须立志。他说:"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并经常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抓住根本,立乎大者。他说,事有本末,物有大小,教学只有抓住根本,"先立乎其大者",才能"如鱼龙游于江海之中,沛然无碍"。熟读精思,优游涵泳。他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通顺的道理"。他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反对为贪多而不求甚解。"优游涵泳,久自得力;泛观博览,不如少读。"

14、陈亮(1143-1194)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教育家。

陈亮主张要培养一代"成人",这种人"慨然有经略四方志",懂得"伯王大略,兵机利害",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要有胆有识,要有真才实学。反对那种"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陈亮主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闭门读书,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他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只有"东西驰骋",才能出"多可用之才"。

15、王守仁(1472-1528)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一、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二、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quot;解化";三、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四、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山西古时候叫什么名字

问题一:山西省侯马市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 侯马,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1°23′5″――111°41′1″、北纬35°24′2″――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