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 、胎息等道教方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5收藏

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 、胎息等道教方术,第1张

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胎息等道教方术

苏轼在写给友人王定国的书信中说道:“某启。扬州有侍其太保者,官于瘴地十余年。北归红润,无一点瘴气。只是用磨脚心法耳。此法,定国自己行之,更请加功不废。” 作为行气的辅助手段,会使行气更加有效。在此通书信中,苏轼提到了其弟苏辙的行气内功,赞叹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润,目光迥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苏轼认为其弟子由的志向与力行是其道术有成的原因,因此任何一个学道之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立志且又能坚持不懈地操练,否则就难有成就。从此封书信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道教中某些门派的房中术是反对的。他说道:“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深以道眼看破。”王定国本名王巩,字定国,为真宗朝宰相王旦之孙,父王素为仁宗四谏官之一。出生富贵,为纨绔子弟,想必在男女之事上不加约束,故苏轼时有提醒。苏轼在另外的书信中也如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说道:“某启。滨州必薄有瘴气,非有道者处之,安能心体健以俟否亨耶?定国必不以流落为戚戚,仆不复忧此。但恐风情不节,或能使腠理虚怯以感外邪?此语甚蠢而情到,愿君深思先构付属之重,痛自爱身啬气。旧既勤于道引,服食,今宜倍加功,不知有的便可留桂府否?”苏轼在另一封写给王巩的书信中说道:“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矣。……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谢客四十九日,虽不能如张公之不语,然亦常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前书所忧,惟恐定国不能爱身啬色,愿尝置此书于座右。……但目前日见可欲而不动心,大是难事。又寻常人失意无聊中多以声色自遣。定国奇特之人,勿袭此态。相知之深,不觉言语直突,恐欲知。他日不讶也。”“书至此,恰三鼓,室前霜月满空,想识我此怀也。言不可尽,惟万万保啬而已。”“未缘言面,千万保啬,不一一。”“回合未可期,惟千万保啬。”

苏轼在此处多论述如何养生的问题,主要是借用了道教中的修炼方术。他所提到的要节制风情之事,也主要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并没有将“爱身啬气”提升到悟道的高度,而是为了日后的复出做好准备。这个意思从他的“愿君先构付属之重”即明白透显出来。我们从苏轼的哲学思想也可以看出,他只是反对纵欲,而并不主张禁欲。因此,他对王巩的告诫也只是就纵欲而言,嘱其勿为此态,而非不能近女色。这种态度与佛道的态度是不同的,也与程颐的态度有别。佛道有禁欲主义的倾向,而程颐对待情欲采取了严格的态度,这些与苏轼大众化的态度都有差别。苏轼对待情欲的看法都是从情本论出发。这些看法在前面章节已论,此处不再赘言。

此处讨论的重点是苏轼如何通过道教的修炼方术来提升自己的素养。苏轼在前文书信中说道:“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谢客四十九日,虽不能如张公之不语,然亦常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苏轼静坐于天庆观中,阖户反视。这是做胎息功,闭目反视丹田。他在《次韵王巩六首》之四中写道:“默坐无余事,回光照此身。”也是讲胎息功。苏轼对此法评价极高,认为“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

从苏轼的《胎息法》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练习胎息法受到孙思邈的影响很大,他说道:“近日深思,似有所得。盖因看孙真人《养生门》中《调气》第五篇,反覆寻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养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仰,瞑目闭气于胸膈间,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此一段要诀,弟且静心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则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是元不闭鼻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纭缈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直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及其呼时,全不得呼,但任其纭缥缈,微微自出尽,气平,则又微吸。”苏轼认真研究过孙思邈的《调气》篇,所悟颇多,但也对其中的细节略加变通,以为“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是元不闭鼻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应该说,苏轼的这种质疑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变通办法,也非常有实际用处。苏轼在此段强调了做此功时,必须“心不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心无杂念是练好此功的关键,从苏轼练功的目的来看,一个当然是养生,延年益寿。苏轼在《黄州与秦太虚谈胎息炼养》中说道:“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练。”另一个就是扫除内心的杂念。心无杂念与练习内功是互相促进的,就是说心无杂念有助于内功的养成,而内功的养成必定也有助于做到心无杂念。苏轼体证具有本体意义之道也是要做到心无杂念,因而道教的这种养气功夫对体证道本体大有裨益。孙真人在《调气法》中也认为,“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苏轼不仅看重这种功夫的效果之一“寿三百六十岁”,也非常看重这种功夫的过程和效果之一的“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后者可能还要重要些。因为苏轼对于前者的效果始终是半信半疑的,而对于后者确定为如此,而且于体证本体之道有直接的助益。或许正是由于后者的原因,孙真人的这篇《调气法》才引起了苏轼高度的关注。

要真正做到心无所思,就要从根本上去掉自己的各种贪欲,因为贪欲是我们产生各种心猿意马最根本的原因。不能对症而治,则心无所思只是暂时的。道教的方术确有助于治疗自己此方面的弊病。苏轼在《养生诀上张道安》中写道:“神仙至术,有不可学者。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公雅量清德,无此三疾,切谓可学。故献其区区,笃信力行。”只有改变自己的品行才有可能学得此神仙至术,那么怎样改变自己诸如忿躁、阴险与贪欲的品行缺陷呢?应该说,这些方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品行缺陷。但是有这些缺陷的人学不到这些神仙方术,则这些方术就不能改变有这种品行缺陷的人。实际上,有品行缺陷的人虽然难以学到这种方术,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却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缺陷,从而最终有助于学到这种方术。所以,变化自己与练此方术可以并行不悖。因而无论是什么品行的人只要肯学肯练,则终究会有所成就,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行,而且可以学到各种方术,而各种方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自己品行的提升。苏轼这里所强调的是学道之人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缺点,真诚思过,且必须有改变它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为修炼扫清障碍。所以,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有品格缺陷的人就不能修学道术。从动力上来说,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其原动力还是在其自身,但是这种动力是需要外界激发的,否则将永远为其贪欲所覆盖而不能醒悟过来,因而教育和营造帮扶的社会环境是使得一个人改变的根本途径。

苏轼也一再强调要静心才能做好此内功。在《养生诀上张道安》中,苏轼说道:“闭息,最是道教要妙。先须闭目静虑,扫除妄想,使心源湛然,诸念不起,自觉出入调息,即闭定口鼻。”“使心源湛然”,这是闭息法的关键,学到了闭息法,则心源湛然,此种道教效果最为苏轼所看重,是苏轼学习道教种种功法的主要原因。在《学龟息法》中,苏轼也说道:“此法(辟谷龟息法)甚易知,甚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苏轼在此文中同样也强调了学习龟息法要做到归根守一、恬淡虚无。在《记养黄中》中,苏轼也说道:“吾终日默坐,以守黄中。”终日默坐,也是一种扫除思虑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意守黄庭,温养黄庭,以便内丹凝结,而这就是养黄中。所以苏轼以为道教的各种内功炼好的关键和前提就是要做到心无所思,心源湛然。苏轼以此来做道教功夫,也是以此来体证最高的道。从最终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苏轼在《续养生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此铅虎之自水生者也。龙虎生而内丹成矣。故曰顺行则为人,逆行则为道。道则未也,亦可谓长生不死之术矣。”内丹炼成都算不上得道,顶多“可谓长生不死之术矣”。表明内丹凝结与长生不死比起道来还要低一个层次,而道在苏轼哲学中就是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做到了不自知的程度。所以,无论是道教的长生久视还是佛教的极乐世界,苏轼认为都还没有达到道的层次,这就可以见出苏轼的本体论是超越于佛道本体之上的,是有不同于佛道的地方。佛道只不过是其追求道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对道的体证,就是做到不自知,而心无所思也是一种不自知,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体证。所以,苏轼在道教修炼中强调了心无所思不仅是修炼的关键,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得道的体现。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予心无所思如此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修炼中就体现了道,而这种修炼的目的反倒是其次的,其目的也有助于强化这种心无所思的效果。

对于苏轼的功夫论,我们必须将其与本体论联系起来进行观照,可以看出为什么苏轼反对那种好高骛远的清谈者,因为其言谈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是游谈无根。因此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实在的功夫,虽然离本体境界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毕竟是朝这个方向迈进。而清谈玄虚者,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失去了攀上本体高度的希望。这就是苏轼为什么要猪肉而不要龙肉的原因,因为猪肉虽然普通,但有实际的作用。而龙肉听似不凡,但却是纸上谈兵,不能带来实际的益处。在这个视野下,我们就能理解苏轼为什么这样崇尚追求佛道之修养方法,因为这些都是“猪肉”,对自我品格的提升和各方面的进步都产生了看得见的益处。苏轼对自我的品质的提升是从根本上着眼的,而不是止步于点滴的进步。他看到了个人改变的障碍就是个人的品质,因此,要对此有脱胎换骨的改变。牟宗三在划分宋明理学三系论的时候是以人之本心是“即存有即活动”为根本依据的,而苏轼也正是要从此本心入手,来改变自己原来就有些贪欲、阴险和忿躁的内心,将这些除去,则本心就豁然呈现出来。苏轼追求的是心无所思,这与牟宗三所论的本心呈现出来,心气之心就受到本心的支配,而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的思路是一致的。可见,不只是陆王心学符合其哲学建构中的本心是即存有即活动的,苏轼所追求的无心之思,主要是从负的方面来使本心呈现出来,即是说覆盖本心的心气之心除去了,本心就呈现了出来。这与本心呈露出来,心气之心就自动隐去其踪迹只是顺序的差异,而本心呈露的目的则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说,苏轼的哲学思想是符合牟宗三本心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标准。而程朱的本心却不是活动的,而是后天之心的活动,这就表明程朱不是从治本的高度来建构其哲学思想,陆王与苏轼是从治本的角度来建构其哲学思想。本质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因而牟宗三的这个说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有效力和有意义的。

胎息是相对正常的凡息而言的。一般人的呼吸都是通过肺实现的,这就是凡息。如果通过练功,逐渐使肺的功能停下来,而用皮肤、肚脐、丹田来呼吸这就是胎息。人类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只可惜在母胎时才具有,一旦出世后,这种先天的功能就开始在体内潜伏,要靠后天的艰苦锻炼才能重新得到。

胎息的主要表现有鼻翼扇动,腹式呼吸旺盛,腹部丹田呈脉冲式跳动。当丹田向外跳动时,皮肤毛孔表现为吸气,反之丹田向内跳动时,皮肤毛孔表现为呼气。丹田自动节律产生后,周身充气明显,甚至四肢发麻。

一、胎息入门

丹闾式胎息法

呼气时想尾闾关发热,吸气时想丹田贴命门或尾闾关,如此一呼一吸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丹田呈脉冲式向命门跳动。当丹田跳至命门时,稍停数秒钟之后,再复跳回原位,又静止数秒钟再向命门跳动,如此往来循环,产生自动节律时,丹闾式胎息便成功了。

天凤式胎息法

天即玄关窍,凤代表下丹田。练功时,吸气时意守下丹田,并用力将玄关窍的真气吸入下丹田,稍停一会,接着将下丹田的真气呼升至玄关窍。反复如此循环一段时间后,使玄关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氤氲之气,逐渐导致气海穴与下丹田之间产生拆力,即将丹田拆向命门,如此循环。当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天凤式胎息便练成了。

脐阴式胎息法

脐是肚脐,阴是会阴。会阴是任脉和冲脉的起点,脐是任脉经上的窍穴,又是十二经脉所会聚之穴,是人之元气之藏。吸气时意念会阴产生真气,并将真气用意念从会阴沿任脉上升至肚脐,呼气时间守肚脐,并用意念将肚脐的真气徐徐沿任脉降至会阴。如此反复循环一段时间后,肚脐和会阴之间就会发热、发胀、发紧,然后产生氤氤氲氲之内气。气海与下丹田产生自动节律时,脐阴式胎息便成功了。

初学胎息的注意事项:

1。初级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导引问题,因为上述的三种方法不是短时间内修练就能成功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练功时间长,故练功者对意念和导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导引一停,则杂念丛生,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

2。形体一定要放松,因为初次练功者,体内的真气微弱,如果形体不放松,那么微弱的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就会受到阻碍。真气不能到过特定的部位,就不能发挥特定的内功效应,也就练不出胎息。

3。胎息起动时,在呼气和吸气之间,有两个双闭气的过程,处在双闭气时,练功者第一次感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至难以忍受,心里往往害怕会憋死,总想用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动节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干扰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练胎息的克星,练功时切忌之。

4。修练胎息一个月左右,胎息的双闭气就会慢慢消失,胎息的呼吸方式可随意转变。如原来丹田贴命门是表现皮肤吸气动作,此时只要加主观意念,就可以使皮肤变为呼气;反之丹田向回跳动时,本来皮肤表现是呼气动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后使皮肤改变为吸气动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来回如何跳动,皮肤均呈单一的吸气或呼气动作。

二、胎息升华

人身体内有三个阴阳相交之处:第一个是双眼相交。左目属阳,右目属阴,使二目对视,就产生神光。神光照视气穴,主化阴生阳,如同天上的太阳,照射地上生长万物一样,没有它则万物不生。第二个心肾相交。化生津液,灌溉五脏。第三个是内气与天气相交。内气属阴中之阳,天气属阳中之阴使二气相交,就产生内丹,化全身之阴,变为纯阳体。这三个相交,都是以真意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导阴阳交合。练胎息的产生,必须经过三个相交,生出内气,才能形成胎息状态。

其一:双眼相交练法

入坐之后,轻闭口,舌顶上腭,双目相交对视正中鼻梁根处的外光,把心意定在双目中心。观光不可用力,而是轻松自如地看,观到双目发胀,或者模糊不清时,才是阴阳二气集中的景象。再闭目沿眼眶周转眼珠,把阴阳二气聚成圆形。左升右降转36圈,为巩固阳气,再睁眼左降右升转24圈,退化阴气。转完之后,闭目内视祖窍穴中圆形。约5分钟,觉口中津液满足时,就用二目交集的神光照送津液,降入脐下气穴中,目光随着照视气穴,观穴中虚空境界,吸气时用意达到气穴,呼气任其自然,意念始终守在下丹田中,做到一丝杂念不起。这样练功,经过3个月,才能感觉双目中心念有小气珠,就是神光产生。只觉有圆形,不显光明。如达到这种境界,练功人还必须有耐心和毅力。功中如觉有阳物勃举时,是精气冲动的“产药”信号,练功人要辨别清浊采练。没有一丝杂念的阳举,采练出口水,咽入气穴封存运化,是练丹的真清原料。采练的方法为,阳物力量疲软,是微阳(小药)过嫩,不宜采取,可用神光协同真意由阳物动处,引回气穴,照视穴中虚空境界。这种过程,要循环多次,微阳经过多次积累,就达到阳物举而挺胀,小药不老不嫩的阶段,这时应立即采取烹练。用意将它由动处采回丹田,略停,然后吸气用意引导精气,从下丹田直接运向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稍停,呼气从百会下降到下丹田,这样周而复始转动,不计其数,直至阳物缩小即止。口中生出津液,咽送到气穴。

其二:心肾相交练法

每次静坐,把神光照视气穴,耳听于气穴,意守于气穴,调鼻息达到气穴,使外来精气与神光相交,绵绵密密,存于丹田,心无一毫杂念起动,入于混沌状态。忽然一动,元气显于丹田。元气在丹田中灵动活泼,宛转悠扬,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如痴如醉。元气大动时,用意往后一引,元气上升于脑,停止片刻,口中化生津液,用意吞回,降入下丹田。从此感觉鼻息似有似无,只觉元气后升前降,上下往来循环。这就是心肾相交的景象,也就是所谓“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谷神就是双目中收神光的元神,玄牝是心肾中间门户。元气在虚无的心肾门户中,一上一下,一往一来地盘旋,才能建立真胎息的根基。

其三:内气与天气相交练法

通过心肾相交而至心肾之间的内气旋转,使鼻息练到不入不出,就是外呼吸转化为内呼吸,也就是胎息。每次练功,以胎息为主,把神光勿忘勿助地定在胎息上,一心不动,自然外感内应,感觉元气周流于一身内外了。在此境界中,口中的津液吞咽之时,必须先提摄会阴穴之气,沿后背上升于脑,急于目引神光入脑,聚会片刻,会同口内津液,意送到下丹田,再存守一会儿。如是练功,元气一现,浩大至刚,充满全身,只觉得清净恬淡,身在气中,气在身中,元神之光,悬于祖窍之上,闪闪烁烁,照耀全身。这样达到高度的内外气相交,古人称之为“乾坤交媾”。

其四:胎息提高功练法

入坐之后,把神光照视下丹田,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用这样的心意,锻炼神气交媾,总得两年之久,练到没有一毫杂念起动,脉搏不觉跳动,胎息停,定于虚空,只觉有神光在祖窍间照耀,形成了入小定状态。静极生动,忽觉全身元气向下丹田聚敛,现出一团真气,涵在绛宫。这就是绛宫之气,包住元神,天天感觉浑浑沦沦,如在母腹怀胎一样,随方就圆,温养于中。在此功境中,有时祖窍穴内出现跳动,不一会儿全身跳动,如炒豆一般,爆炸不绝。忽然口中甘露下降,急用神光凝视下口,转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田中。有时又在静定中,忽见一轮明月,现于目前,即用神光视之,不一会儿,又有日光发现,与月光合在一块,急用神光,凝聚收敛,用鼻一吸,会同口内津液,送入下丹田。

就算真的有,也不会是在网上随便就能找到的。不然岂不是真人满街走,半仙多如狗?这种东西从来都讲究机缘,道统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就算你得到了,没有老师的指导你敢练?不怕练岔气,练走火?所以说了,还是淡定点除非有把握,否则还是算了。选我满意答案吧,谢谢!

其实胎息养生法是一种自我疗法,秘就秘在 99%的人 不知道和不会做 。练习胎息养生法时,虽然看不见肢体的明显运动,但人体五脏六腑都在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内运动 。

胎息养生法的作用是调节人体内在主观能动性,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去邪、增强体质、并能调解大脑皮层机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机体和外界环境的不平衡状态。增进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人都可以练习。病者可以祛病,无病者可以益健延年。

从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许多久病缠身的患者,通过胎息养生法的锻练获得了健康,无病者通过锻练变得更加健康。所以本人建议各位: 胎息养生法是养生的首选 。下边谈谈如何掌握一些基本方法供大家锻练时参考应用。

1   自我疗法: 胎息养生法是让患者自己了解方法和要点。自行锻炼,逐渐得到效果,从而战胜疾病,赢得健康。这种方法只有自己勤学苦练,从中受益,而任何人也不能代替。

因此胎息养生法是自我疗法,只有患者积极主动地练习,按照“五心”的要求,持恒不懈地锻练,才能取得疗效。

2   整体疗法: 胎息养生法法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简单治疗方法。而是通过综合锻练,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说它的作用是从整体治疗出发,往往在治疗一种慢性疾病的同时,其它疾病也随之减轻或治愈。

比如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为主要疾病的同时,胃下垂和神经衰弱也会好转或治愈。有的妇女并发不育症,练习后,也能生儿养女。男性阳痿,早泄通过练习,性功能恢复正常。又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病,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自我抗体疗法。

可见胎息养生法绝不单纯针对某一器官进行治疗,它可调节身体的整个功能。使之摆脱病理状态,逐渐转向健康。

3   内养之法: 必须了解外静内动。所谓外静,即是练习时所要求的体态自然,全身放松,呼吸幽静,出入自如,内动则要求在意念方面有一定顺序活动。

另外,用呼吸的锻练,横膈的升降幅度增大。对肾肠肝脾等脏器也有推压按摩作用。胎息养生法一旦启动即拉动五脏六腑,各脏器摩擦,使其活动增强。消呼吸功能力提升,如此动静相兼,就很有利于调整身体活动作用。在动静相兼方面,那就是只作静功还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动静结合,才有助于提高养生保健的效果。 

4.松静相辅,顺乎自然 :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使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5.情绪平衡、心情要舒畅 :情绪是内外事物作用于身体的一种精神反应。情绪不平衡,尤其是情绪低沉,健康人也易患疾病,当然对病人健康的恢复更是一大障碍。在练习过程中就必须强调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练习完毕后有舒适和欢快的感觉。

6.循环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习不能急于求成,妄求功效,效果是随着练习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习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了解得比较熟练,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

7   练养相兼,密切配合: 就是练习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习,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配合。

注意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等。这些内容在练习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当注意。以上曾作过说明,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每次练习均应贯彻练养相兼的要求。

8.固定养生方法与保证练习时间: 熟悉一种养生方法,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如果专练一种方法,这个条件反射就易于形成,否则条件反射就很难建立。 

每天练习时间,主讲内容里已谈过每次 30 分钟左右,每日 2 次早晚为佳,根据实际情况也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如果病人以治疗为主,每天练习时间应不少于 2 小时,可以停停休休练练结合。如果疾病痊愈,仅为作增强体质者,一日 1 小时即可。而将之作为保健方法的健康人每天练半小时也就足够了。

9.总结经验,正确练习 :该养生法主要是患者自行了解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练,在锻练中大都不能一帆风顺。因此练习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经验,遇到不足及时纠正。

凡有意学习者看函授资料,初中文化即可看懂学会,不会可参加面授。

特别提醒# : 胎息需系统学习领悟及明师指点,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胎息的渊源: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胎息呢?

胎息的渊源,可谓久远的很,最古老的《易经》称为《归藏》学问。本能的生成和消亡要回归于道,主动逆方向生命返归于道,人与道相合,返归到本原,那个藏象就是 胎息 。

现今可查的胎息源于老子。老子以后,胎息得到发展,并为道教所继承,形成胎息的专门学问—— 内丹术 。

很多丹经古籍中,都有着关于胎息的论述。影响较大的典籍有《太平经》、《胎息经》、《胎息铭》、《胎息杂座》、《胎息口诀》等等。

然而,在后世的种种典籍的论述中,在漫长的文明史中, 真正达到胎息的人并不多 ,这是因为在后世许多的典籍中所述的胎息,都与老子相差甚远。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胎息呢 有人说外呼吸深长细微是胎息;有人说体内结丹是胎息;有人说周天通是胎息。这只是各家功夫的不同的见地, 真正的胎息,就是本原状态,也就是先天状态。

人体的先天是如“婴儿之未孩”的状态。人体自性的先天是万有的本原。“复归于无极”的道体,是“返本归根”的最终极胎息。

胎息就是指本原,各家之说的胎息,只是门户之见。但真正的胎息在哪一家呢

道教修炼的层次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若如此修行,即与经所言动息善时之义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绵绵不间。经三十年,以绳勒项,不令通气,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脐中,水底坐经得十日、五日亦可矣。以独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觅得真,更须修道。此事乃是一门,不可不作也。

五息直指阐微:

古来摄生者,必推本于易。孔子称生生之谓易。易之发端,日月循环,自强不息。子思曰:“不息则久。”孟子曰:“日夜之所息,然则息也者,天人交接之路,调之得其生,戕之因而死。此人之存亡一大开头也。”

王叔和《难经》曰:“人之于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尽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日在于天,一息之间行五十三万余里。

天之至大、至高,未可窍尽。天之下,地之上,两空处谓之太虚。内具先天一气运转无已。”老子曰:“天地之形橐龠,静而阖,动而辟,人亦似之,天人一耳。”人苟窍未生前,七情未有,五蕴本空,只一圆明觉照,便省夫息之所起所归处。既知息之所在,则神气混一,为先天一气。苟不知静愈入,动而愈出之机,则身中祖气,必为天之所盗。盗尽,形即死矣。知之则动而采静而养。

  闭气胎息启动法:姿势要求仰卧,手一脚很自然的随意放置。尽管坐立行都可以启动胎息。但练习初期,仰卧比其它姿势更容易启动胎息。下面叙述的五种闭气启动胎息的方法。你可以选一种适合自己的胎息启动方法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直至启动胎息。不必每一种都要修炼,伟邓小平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论用哪一种胎息启动法,只要能帮我们启动胎息就是好方法。

  启动方法①:稍微吸一点气后闭气不出。(千万不能吸气太多,否则不易引动胎息。)静静地等待。先天元气激荡产生的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起伏跳动。闭气的时一间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憋不住时就呼气。闭气胎息法往往在感到“快憋死了”的时候,人体后天能量供应系统暂停工作,出于生理的需要,闲置的先天能量系统马上启动,一代替人体后天能量供应系统向人体供应能量,以先天补后天。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忽然起伏跳动起来,并且力量很大。此时胎息就已经启动了,启动胎息后采用自然呼吸,意识只要感知着腹部的起伏跳动,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加什么意念或动作,静静地躺着了让腹部顺其自然地起伏跳动。以下名一种胎息启动方法的启动原理与刚刚启动胎息后练习方法与方法相同,请参阅方法1,以下各种胎息启动方法不再讲解启动原理和刚刚启动胎息后的练习方法。

  启动方法②:稍微吸气后闭气不出。用力收腹,把腹部尽量收缩凹陷,然后再用力鼓腹,使腹部尽隆起外凸。如此使腹部快速凹凸起伏,直至弊不住呼气时为止。随着闭气时间的延长,胎息会自动地显现。

  启动方法③:稍微吸气后闭气不出,腹部微微向上隆起,并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状态,注意腹部千万不要用力。随着闭气时间的延长,胎息就会自动地显现。

  启动方法④:稍微吸气后闭气不出,腹部微微向下凹陷,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状态,注意腹部千万不要用力。随着闭气时间的延长,胎息就会自动地显现。

  启动方法⑤:此方法是古人在闭气的基础上增加了观想的内容。先仰卧而静心,待出息、尽,即可闭息。其法宜缓,从容心静。此法可存想,人体八万四千毛孔皆通虚空,以周身毫窍毛孔呼吸渐至胎息。胎息生,则口鼻之息自闭。五百息能闭之而内景观,闭之千息可易肉换骨炼髓。此方法闭之千息,非启动胎息、不可。常人每分钟呼吸十几次,按每分钟呼吸15次计算:闭之千息、,约闭气1个小时,河间五虎门的高手们仅闭气七八分钟而已经很少有人能达到10分钟,不启动胎息、,闭气1个小时是不可能的。

陈希夷《胎息诀》

 夫道化少2,少化老3,老化病4,病化死5,死化神6,神化万物7,炁化生灵8,精化成形9,神炁精三化10炼成真仙11。故云:存精、养神、炼炁,此乃三德12之神,不可不知。子午卯酉13四时,乃是阴阳出入之门户也。定心不动,谓之曰禅14;神通万变,谓之曰灵;智通万事,谓之曰慧15;道元16合炁,谓之曰修17;真炁归源18,谓之曰炼19;龙虎相交20,谓之曰丹21;三丹同契22,谓之曰了23。苦修行之人,知此根源,乃可入道近矣。

注释

1《》:本篇文字摘自《》,[1]其后半部分与《》所收《》基本相同。

2夫道化少:“夫道化少,少化老,老化病,病化死,死化神。神化万物,气化生灵,精化成形,神炁精三化炼成真仙。”此段话本来是描述人由生到死的自然规律,而道家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丹道修炼又由万物化为三,三化为二,二化为一的逆向求索,获得生命再生的炼丹理法。这在《》中也有类似说法。但是陈抟在这里如此描述的目的不止于此,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丹道行气方法。此种行气(呼吸)方法,是将呼吸次数逐渐减少。

3少化老:呼吸光少还不行,还得绵弱细匀而长久。老,久长也。

4老化病:即将呼吸的“呼”去掉,只存“吸”气。然后将吸入之气藏于体内,守于脐下,闭息数点子,至1000数,胎息之功方才渐成。《》卷三十五《》曰“初可数得三十、二十点子,渐可数百及二百后五百,若能至数及千点子,此小胎息,长生却老之术”。病,缺也。

5病化死:最后将呼吸的“吸”也去掉,口鼻呼吸全无,“心如死灰,形如槁草。”死,无也,槁枯也。《》云:“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6死化神:口鼻呼吸没有了,于身形枯槁、万念俱寂之中,体内气息随着脐内“呼吸”而自然生发、萌动、循环,即实现了胎息。神,自然规律也。就人体来说,指秉自然而动的东西,乃人体的先天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机制。《》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阴阳不测谓之神。”

7神化万物:世间万物自然有其自然规律主宰,由其内在规律而化生。这里主要指气息在体内自然循环、融动,甚至人体千孔百穴与体外气息吞吐交换,汲取营养,从而实现了“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胎息的实现,犹使人返回先天,犹返婴儿;婴儿再生,犹人体经络气血、肌肤骨节、五官毛发、千孔百穴之再生。这就象:神化万物而为三(精气神),三化为二(阴阳),二化为一(太极),一化为虚(无极);然后又由无极生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又生万物的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

8炁化生灵:万物的功能表现,是由其本性所化生的。如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的布输、经络的流注等等,都是由“炁”[1]的先天本性决定的。气,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所谓气绝人亡。灵,就是人体千姿百态的功能表现或各种各样生理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9精化成形:精是构成万物及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它生化出形态各异的丰富的物质世界。《》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10三化: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过程,简称为“神炁精三化”。《》(经陈撄宁批注的抄本)云:“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11真仙:道教指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为真仙。真,得道升天之人。《》云:“得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仙,超脱尘世、神通广大、长生不死的人。《》云:“老而不死曰仙”。

12三德:即三合成德,指精炁神和合相交。《》云:“涵养之功,必自黄庭。肾中藏精,精中生炁,交合街心,心液相炼于黄庭。傥知交会不差,则精合于炁,炁合于神,神合于道,则生生之理不失天地之中,故曰三合成德。”

13子午卯酉:夜晚12时前后一小时之间为子时,中午12时前后一小时之间为午时,早晨6时前后一小时之间为卯时,傍晚6时前后一小时之间为酉时。丹道修炼之人讲究择此四时炼功,理由是此四时为人体随日月星辰的阴阳交替发生转折性变化,因此择四时炼功效果最佳。

14禅: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其意在于“定”,故有禅定之说,也就是“安静而止息杂虑”的意思。道家佛家,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借用修炼方法,比比皆是。如《》中的“禅观法”,即为道家的存思行气法。

15慧:亦出自佛教,是指明白真实的道理,不起一丝一毫痴心妄想的念头。《》释文:“智慧与聪明,一般意是基本相同的,但必竞有所不同。聪明可以用在正路上,也可以用在邪路上;智慧则是能够分明正邪的道理的。”

16道元:均指气,“道”指天地的冲和之气;“元”指丹田中肾间所发真气。将大自然冲和之气与人体元气,进行聚气、炼气最后结丹,故曰“道元合炁”。

17修:指修真,即保养神气。《》云:“神养于炁,炁会于神,神炁不散,是谓修真。”

18真炁归源:亦称真气归元,指体内真气上朝于顶,为道家“屈伸吐纳炼形之术。”

19炼:即炼己持心,炼己筑基,为丹道修炼之基础功夫。明伍冲虚《》云:“即古所谓言行其当行之时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之时亦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亲亦曰炼,禁示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

20龙虎相交:指心神与肾气交媾。《》云:“肾气投心气,气极生液,液中正阳之气,配合真一之水,名曰龙虎交媾。”

21丹:指道家在丹道修炼过程中在体内所结的内丹。《》云:“气能存,生内丹也。”

22三丹同契:通过一系列的丹道修炼,结成三丹,即元精、元气、元神融合,在丹田初结丹坯;一点落黄庭,在中丹田结为神丹;再经过七返九还,在上丹田结为金丹,即所谓三丹同契,“三花聚顶”。

23了:指大功告成的意思。“大功告成”谓之了,“行道飞生”谓之当。所以丹道修炼中,以三丹田精气神合而为一,元精、元气、元神合一相融,出现了三花聚顶,即谓之大丹结成,如此才称之为“了”。

译文

陈希夷胎息诀,是道家存精、养神、炼气的静功方法。所谓胎息,乃道家行气术中最主要者,即如婴儿在母腹中,不用口鼻呼吸,而行腹中呼吸。《》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曰:“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其说源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

胎息的修炼方法,是将人的呼吸由多变少,由短变长,由粗变细,由急变缓,由乱变匀,最后由有变无,出现内呼吸,直到炼出真性、神灵出现,这就是元神。这就象一个自然人,由少到老,由老到病,由病到死,由死归于虚无,归于自然之“道”的一般规律。也就象老子所描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人类生存、发展、归宿的自然规律。道家在修真过程中则将这一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即所炼之元神可以将万物化合为“三”,即神气精;“三”可以化生出含有阴阳二气的灵物“二”,即阴阳合抱之物;阴阳二气化合为圣胎,这个圣胎最开始是由精气化生的,即“一”,或太极;太极再归于无极,即返先天。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化”次第,就可以达到“炼成真仙”的目的。所以说丹道修炼的根本途径就是“存精、养神、炼气”,这三种方法修真之人不可不知。

在一天一夜中,夜晚12时前后一小时之间的子时,中午12时前后一小时之间的午时,早晨6时前后一小时之间的卯时,傍晚6时前后一小时之间的酉时,是人体随日月星辰的阴阳交替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关键时段。丹道修炼之人选择这四个时辰练功,效果最佳。同时还要坚持心神不动,驱除一切杂念的“禅定”方法;采取外应接物来去自便,内景变化神灵通变的“机变”方法;通过千山万水,破经问道,最后实现智通万事的“大智慧”;经常神守丹田,抱元守一的“修炼”法则,使天地人之元气都会合于人体内,聚养成先天真一之气,并复归于生发它的地方,濡养元神;再经过精气与元神的交合,初结成“丹”;丹道修炼,使元精、元气、元神融合,结成三丹,实现“三花聚顶”,大丹结成,叫做“了道”。只有立下弘誓,坚忍不拔的苦苦修炼的志士,而且获得了真师的嫡传,才算步入了丹道修炼的正途

胎息经,道教修炼经典。主要讨论了胎息修炼中「气」和「神」的关系,认为胎是从「气」中结成的,「气」对于「神」非常重要,气在身中则神就不会离开人的体内;相应地,神住在人的身体内,气也就不会离开人体,所以修行者要了解神与气的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可以「固守虚无以养神气」。该经现收录于《中华道藏》第32册《长生诠经》中。《长生诠经》不著撰人,收录了诸家养生经文片断。此外,《胎息经》亦收录于《万历续道藏》槐字型大小,共五十八字,比《胎息经注》中的《胎息经》少两句话。

《长生诠经》,见《中华道藏》,第32册。 《胎息经注》,见《道藏》,第2册。

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 、胎息等道教方术

苏轼的修炼内功与行气、 、胎息等道教方术 苏轼在写给友人王定国的书信中说道:“某启。扬州有侍其太保者,官于瘴地十余年。北归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