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中药、针灸与推拿 缺一不可的中医瑰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5收藏

“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中药、针灸与推拿 缺一不可的中医瑰宝,第1张

(上游新闻记者 梁呈蔚 图由受访者提供)他是全国首届名中医,他推动中医在南非从“巫术”到合法,他培养出一批批医术过硬、医德良好的中医药人才,他就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郭剑华。坚持中医非药物疗法与中药内服外用综合治疗特色,药占比控制在5%以内,力求为患者开出药味少而效高的中药方。

专家名片:郭剑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协针灸、筋伤首席科普传播专家,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三、四、五、六届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导师、重庆市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名中医分会常务副会长。

临床56年,擅长治疗颈、肩、腰、膝痛,风湿性关节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等病症。

出身中医世家 重视药内药外功夫

自幼在药香中长大的郭剑华,家中世代行医,清咸丰年间其曾祖父的祖父郭熙成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济世,距今有200多年 历史 ,代代相传的医术,到他这儿已是第六代。在祖辈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他14岁随父出诊,15岁考入原泸州医学专科学校(现西南医科大学)成为中医班的首届学生,17岁独立行医,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筋伤学界为数不多的“全国名中医”。

行医五十六载,郭剑华先后从事了儿科、妇科、筋伤科,“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是用辨证的思维去治病,注重身体的整体性。”他告诉记者,身体各个器官的疾病都是阴阳失衡导致的,一位好中医,一定是位全科大夫,只有在整体上把握,才能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

“中医有三宝:中药、针灸和推拿。”郭剑华讲解到,是药三分毒,虽然掌握好药量不会损伤身体,但许多人忘记了中医穴位的妙用,针灸、推拿、艾灸等等药外功夫同样能防病治病,药内药外两者相结合,治疗疾病才会有更好的疗效,同时达到中医大家巧用经方、开方药味少而效高的原则。

所以郭剑华十分注重针灸推拿之法,在他所著的《筋伤证治精要》一书中,无论是治疗腰椎肩盘突出症、颈椎病还是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第一步都不是中药,而是药外的各种诊治手段,常常一针一推之间,就舒缓了患者大部分疼痛。

记者有幸看过他早年为一名患者进行推拿的视频,从头到脚,手法娴熟流畅,一招一式驰张有度,干净利落,不似推拿更似抚琴,在病体上优美地舞蹈,手到病除。在施针上他也同样要求美感,但这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要真正做到手法应从“心”而出,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好的疗效。

霸王灸、颈舒胶囊 中医大师里的“发明家”

电脑打字、学习影像学知识,掌握现代医学指标……古稀之年的郭剑华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是有益于治病开方的现代科学技术,他都会去了解、去专研。他常常告诉他的徒弟们,要能用核磁共振、CT、X线等片看影像,能查看患者的化验单,这是西医医生需要掌握的,同样也是中医需要学习的,这些都是现代 科技 发展的产物,应该成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手段的延伸。这些 科技 能帮助中医医者更准确地找到病灶,尽管古籍医书上没有,但中医医者应该做到“有”能看懂使用,“无”能依旧准确治疗。

郭剑华表示,中医延续至今除了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先辈们流传的古方药典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首先要有自己的辨证思维。”他告诉记者,姑母郭贞卿“药内药外结合”的学术思想使自己走上治疗筋伤疾病以及疑难病症的综合治疗之路。在此基础上,自己又总结创造出“有伤不治伤,治伤先治远端”的理论方法。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他发明了“中国霸王灸”和“神农塔灸”等灸具,研制颈舒胶囊、膝舒胶囊等注册院内制剂,为方便患者设计了多功能自动牵引床、多功能治疗椅、颈椎治疗椅等器械,获得国家专利4项。训古不泥、广博专一、传承创新,这是一代中医大师应有的风采,也是多年来郭剑华对自我的要求。

致力传播中医药文化 细心科普免费发放

如今,74岁的郭剑华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病人施针问药;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传承工作室,精心培养出5名学术经验继承人,其中3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优秀继承者;着眼于中医药发展大局,长期为宣传中医药,为改善中医药发展环境而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千金方

第一章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史

第一节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

一、远古时期

二、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三、奴隶社会时期

第二节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中医骨伤科的学术争鸣

第五节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兴盛

第六节 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的传承

第七节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章 骨关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骨关节的形成

一、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

二、骨发生的方式

第二节 骨关节的组织结构

一、骨的构成

二、骨的形态分类

三、骨的组织结构

四、关节的形态分类

五、关节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骨、关节的生理功能

一、骨的生理功能

二、关节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骨伤病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第一节 骨伤病的分类

一、损伤的分类

二、骨病的分类

第二节 骨伤病的病因

一、损伤的病因

二、骨病的病因

第三节 骨伤病的病机

一、损伤的病机

二、骨病的病机

第四章 骨伤病的辨证与诊断

第一节 损伤症状与体征

一、全身症状与体征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

第二节 骨病症状与体征

一、全身症状与体征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

第三节 骨伤科四诊方法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切诊

第四节 骨伤科辨证方法

一、八纲辨证

二、气血辨证

三、脏腑辨证

四、经络辨证

五、卫气营血辨证

附:中医骨伤科专科情况书写要点及病案举例

第五章 骨伤病的临床检查法

第一节 骨关节检查法

一、测量和运动检查

二、各部位检查法

第二节 神经功能检查法

一、感觉检查

二、肌力检查

三、反射检查

四、自主神经检查

五、四肢神经损伤检查

第三节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法

二、造影检查

三、电子计算机X线横断体层扫描(CT)

四、磁共振显像(MRI)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

六、超声诊断法

七、肌电图检查

八、关节镜检查

九、骨密度测定

第六章 骨伤病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手法

一、概述

二、正骨八法

三、脱位复位手法

四、理筋手法

第二节 固定

一、外固定

二、内固定

第三节 药物疗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第四节 练功疗法

一、概述

二、练功疗法分类

三、练功疗法作用

四、练功注意事项

五、各部位练功方法

第五节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二、小针刀疗法

三、物理疗法

四、封闭疗法

五、微创疗法

六、手术疗法

第七章 创伤急救

第一节 创伤急救技术

一、严重创伤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

二、创伤救护四大技术

三、创伤伤口及处理

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三节 周围血管损伤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四节 周围神经损伤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五节 脂肪栓塞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六节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七节 挤压综合征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

三、治疗方法

第八章 骨伤科生物力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一、骨伤科生物力学的发展和近况

二、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骨骼力学基础知识

一、力

二、力系与静力平衡

三、几种常见力

第三节 骨与软骨的生物力学

一、骨骼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不同荷载下骨的力学性质

三、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

……

第九章 骨伤科临床研究基础

第十章 中医骨伤科典籍选读

附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学科名·中医外科学 4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42 中医外科学手术源流 43 影响中医外科学发展因素 431 疾病谱变化 432 分科细化 433 医院“西化” 434 学术思维淡化 435 学术理论发展缓慢 436 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 437 人才队伍不稳定 44 振兴中医外科的思考 441 正确定位,与时俱进,扩大诊疗范围,把握主阵地 442 坚定信念,继承弘扬中医特色 443 创新基本理论,提升学术水平 444 创新外治药物与技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445 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学科发展 446 注重人才培养,造就名中医群体 5 同类同名科教书籍·中医外科学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医外科学 1 拼音

zhōng yī wài kē xué

2 英文参考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rgery of TCM

3 概述

中医外科学:1学科名;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4 学科名·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为学科名[1]。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疮疡、瘿、瘤、巖(癌)、 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2]。为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外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1]。内容包括疮疡、皮肤病、 病和外科其它杂病。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及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患,曾归入外科范围,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它们已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1]。目前,凡生于体表的疾患,如疮疡、皮肤病,瘿、瘤、巖,肛肠病,男性前阴病,以及烧伤、冻伤、蛇虫咬伤、破伤风和脱疽、肠痈等,虽然多有专科专病的建立,但仍统属中医外科的范围[1]。本学科历史悠久,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外治结合的特色,在中西医结合以及开展专科专病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果[1]。

4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以人体体表和窍道为主要表现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3][4]。

42 中医外科学手术源流

[5]中医外科学手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隋唐时期,宋代以后则更加成熟。但至宋以后,中医外科手术一直停留在切开疗法、烙法、砭镰、挂线、结扎等浅表手术的层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医外科手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中医外科手术水平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中医学某种程度上可谓起源于中医外科。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易遭受动物咬伤、冻伤等不测,且当时战事纷争,创伤、流血现象普遍,人们在自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外科疗法,如伤口包扎、压迫止血、清除异物等。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约在公元前1324年我国就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至周代,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周礼·天官》)。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则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即用于排脓的砭针。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其不仅记载有30余种中医外科疾病以及痔结扎切除、肛漏手术、腹股沟斜疝手术等外科治疗方法,而且还有作为探针用于检查、治疗漏管的外科器械“铤”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

中医外科学发展至汉代已初具规模,当时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其以“麻沸散”作为麻醉剂进行开颅术、死骨剔除术、剖腹术、肠切除吻合术,开创了应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先河,而“麻沸散”也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剂。东晋《肘后备急方》论述了对开放创口进行早期处理的重要性,并记载有烧灼止血法。《晋书》载有兔唇修补术及目瘤摘除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载有短肠吻合术、大网膜结扎切除术、大网膜坏死切除术、结扎血管止血术等手术方法和步骤。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食管异物剔除术,同时其中的葱管导尿法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了1200年。宋代《医说》有采用烧灼法消毒医疗器械的记载;《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记载了小儿先天性并指的截指术;《卫济宝书》中记载了炙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勾等多种医疗器械;《夷坚志》记录了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于颌骨骨缺损取得成功的病例,而700年后西方才有骨移植手术的记录。元代《世医得效方》为创伤外科专著,记载了利用夹板、铁钳、凿、剪刀、桑白皮线等器材进行的各种创伤手术,介绍了以乌头、曼陀罗为主要成分的全麻药的适应症、剂量及注意事项,并详细记录了全麻下实行骨外科手术的全过程。

至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外科正宗》载有痈疽的切开引流、脓胸的穿刺排脓、肛漏的挂线、鼻息肉摘除、体表肿物的切除、自刎急救和气管及食管吻合术、断指再续等手术疗法,并载有外伤综合止血术。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外科学已发展至新的高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菌观念已见萌芽,如要求换药室应“净几明窗”、对患者冲洗疮口应注意卫生等。另外,《外科证治准绳》也认识到了预防感染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并载有耳落再植术、分层缝合自刎者气管和食管等外伤手术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以“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调擦”镇痛用于局部手术的经验,这也是世界上局麻的首次报道。清代的《疡医大全》载有 闭锁手术、唇裂修补术以及耳再植、鼻再植、断指再植手术等。《医门补要》载有包茎炎与包皮切开术。《外科图说》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30余种手术器械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手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隋唐时期,宋代以后则更加成熟。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至宋以后,中医外科手术没能得到系统的发展完善。当时的医家更倡导“取类比象”、“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外病内治”,对于外科疾病越来越强调整体治疗,内治特征明显,汤药以及针灸等非手术的外治疗法成为主流,较少涉及颅脑及胸腹腔等内脏的外科大手术,致使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受到空前的制约,中医外科学也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等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内外结合为主要治疗方法(不以手术方法为主)、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为主要诊治范围的一门临床主干学科。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作为经济文化扩张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国,西医外科自此在中国出现。科学技术的落后,加上传统道德观(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损伤)反对手术、解剖,中医理论体系自身限制(如整体观)以及古代医界技术保密风气等,诸多因素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加之外科手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如麻醉学、解剖学等没有发展成为中医学的一个独立的学科,致使中医外科手术一直停留在切开疗法、烙法、砭镰、挂线、结扎等浅表手术的层次。而主要以手术方法治疗疾病的西医外科学在16世纪后由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先后解决了解剖、麻醉、止血、感染、疼痛等难题,其学科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代,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学科的飞跃发展,内镜、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克隆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不断问世,西医外科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中医外科手术水平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43 影响中医外科学发展因素

受到疾病谱改变、分科细化、传统外治药物及外治技术应用减少的影响,中医外科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一些医院没有将“中医外科”作为常规科室设置,加之外科医师工作强度大,经济效益不显著,导致专业队伍分散,从事中医外科学的人员流失严重,学术思维淡化,学术理论发展缓慢

中医外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以其先进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时至今日,其发展却步履维艰。主要原因如下。

431 疾病谱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健康的因素也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使得外科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的疮疡病发病率有所减少,但周围血管疾病、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痛风、肿瘤、各种创伤以及各种手术后窦道、瘘管的发病率却有增无减。由于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治规律等系统认识相对不足,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及新技术不够丰富,影响疗效进一步提高。

432 分科细化

由于有突出优势特色的肛肠科、皮肤科、乳腺科、周围血管科、泌尿科等相继从传统的“中医外科”中分化独立,中医外科的临床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加上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外科成了一个“大而空”的骨架。在许多医疗机构中,以普通外科代替中医外科,以三级学科代替中医外科,导致“中医外科”名存实亡或仅只有教研室意义上的“中医外科”。同时,在医院临床科室的设置中,单独的“中医外科”不多,在三级医院更是凤毛麟角,在二级医院及基层医院则基本消失。越来越多的患者认为外科和手术就是西医的专利,而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中医还能做手术,更不知道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433 医院“西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加之价格、机制及体制等原因,各家医院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也限制了自制制剂、升丹制剂、动物类药物的使用,导致中医外科执业范围的局限,加上医疗纠纷鉴定的“西医化”等,致使中医医师在工作中多以西医的模式和思维诊治疾病,中医特色优势却不断淡化。同时,由于中医外科外用制剂及外治特色技术的收费低廉,加之劳动强度大,对医院、科室的经济贡献度小,其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更显沉重。效益压倒特色,当然严重影响中医外科特有的外治治疗手段和药物使用。

434 学术思维淡化

目前,中医教育、医事管理、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中医特色日益不足,存在重“西”轻“中”的现象。中医临床诊疗工作的总体趋势是以辨病论治代替辨证论治,有是病用是方已成为固定模式;医者大都以西医的思维诊治疾病,中医理论、医技、医术、理念、思维日见淡化、弱化。例如,但遇外科感染性疾病即以清热解毒法治疗,此种思维直接动摇了中医外科学术的根基。

435 学术理论发展缓慢

学术的发展与创新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生命线。当前社会经济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迅猛发展,而中医学由于其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导致过分强调继承,忽视创新,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或继承挖掘不足,学术观点未能升华为学术思想,未形成学术流派,导致中医学术理论发展缓慢。每一项高新技术或新药问世,就意味着中医学原有的临床优势可能被取代,原有的优势变成相对的劣势,诊疗范围逐渐缩小。例如,活血化瘀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创技术取代,清热通淋排石被碎石技术取代等。另外,中医外科治疗手段比较单一,内治是当今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但在给药途径和口感上都不容易被患者接受,在危急重症的治疗中更是缺乏有力的措施。

436 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最大的优势及特色所在,但外治法的现状不容乐观。例如,外治法的诊疗范围日益萎缩,特色技术及特色制剂传承乏人乏术,其优势、专长正趋于淡化和消亡。

中医外科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药物不仅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但多为院内制剂,使用范围局限、用量小,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基本上是负利润,导致很多传统的院内制剂逐步退出临床,甚至停产。同时,有关的规范按管理西药的办法管理中药及院内制剂,未充分考虑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及院内制剂的实际应用等情况。审批一个院内中药制剂几乎与审批一个西医新药过程相同,致使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许多医院不得不放弃院内制剂的开发与申报。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中药特色制剂及特色方药正趋向萎缩,部分已濒于失传状态,严重制约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中药制剂的制作技艺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缺乏有关详细的计数资料。随着传统制剂的停产或使用减少,一些药物的制作方法及老药工的技术无人继承,濒临失传。同时,在强调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的同时,其中所蕴含的技术价值被忽略,不能有效调动有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中医外科学中颇具中医特色、疗效显著的外治技术在许多医院中正逐渐消失。

437 人才队伍不稳定

受到上述疾病谱改变、分科细化、传统外治药物及外治技术应用减少的影响,中医外科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一些医院没有将“中医外科”作为常规科室设置,从而影响了人才梯队的建设。加之外科医师工作强度大,经济效益不显著,导致专业队伍分散,很多中医人才对外科信心不足,从事中医外科学的人员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44 振兴中医外科的思考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我们应秉承传统,立足临床,直面疾病谱变化,扩大临床诊疗范围,积极开展外科手术等技术,同时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创新理论及技术,发展学术,提高疗效

441 正确定位,与时俱进,扩大诊疗范围,把握主阵地

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重点在临床。要充分考虑中医外科的优势及劣势所在,融合中西医之长,扬长避短。同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学科主攻方向基础上,顺应疾病谱的变化,与时俱进,培育和发展新的技术增长点,扩大中医外科阵地。凡临床疗效显著、中医优势特色明显的疾病或疾病所处的阶段,就必须重点研究及积极发扬,不断扩大中医外科的临床诊疗范围,以利于学术的深化及医疗技术的提升。如解决手术后窦道形成、血管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等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治疗难点。又如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能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肿瘤围化疗期、围放疗期的中医药治疗能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又如丹毒、有头疽、乳痈等外科感染性疾病,西医常规抗感染治疗易形成慢性迁延性炎症,而中医治疗有疗程短、后遗症少、医疗负担轻等独特的优势。再如慢性难愈性溃疡,包括手术后的窦道,中医治疗有促进创面愈合、防治瘢痕形成的优势。糖尿病性足病,中医治疗有加速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势。

442 坚定信念,继承弘扬中医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如煨脓湿润法与湿性疗法、拔火罐与负压引流、局部辨证论治体系与创面床准备理论等,无不闪烁著中医学的智慧,体现了世界医学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同时,中医外科学是保留中医传统特色优势最多的学科,因此其发展首先要立足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并应力争使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充分发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443 创新基本理论,提升学术水平

中医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已成为外科学发展的瓶颈。我们一定要秉承传统,在继承、发掘传统精华的同时,立足临床,不断总结中医药在治疗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复杂病及急危重症的临证经验及其临床疗效,梳理其学术渊源和发展脉络,凝练学术观点,再上升为学术思想,进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学术流派,以进一步促进外科学术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创新基本理论、提升学术水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例如,从清热解毒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攻下、扶正法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从祛腐生肌到祛腐、祛瘀、补虚、活血生肌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从提脓祛腐到煨脓湿润法、煨脓祛腐、祛瘀化腐治疗皮肤溃疡(腐肉未脱),从多种治则到活血化瘀法治疗周围血管病,从药捻疗法到灌注、拖线、垫棉法治疗难愈性窦瘘类疾病,从疏肝理气到调摄冲任治疗乳腺病,从以毒攻毒到扶正祛邪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发展、完善了中医外科基本理论,而且提升了学术水平,进而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

444 创新外治药物与技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疗法,是中医外科有别于西医外科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药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中医外科外治疗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但多数传统制剂的剂型、色泽、味道、给药方式等较难适应现代临床的需求,必须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包括纳米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对传统有效膏剂、散剂的制作工艺、药物筛选和药物配伍的研究工作,建立新的中药外用剂型及给药方式,如硬膏剂、膜剂、气雾剂、缓释剂、控释剂、经皮给药系统及促渗药物等,同时开展外用制剂的安全性研究,从而提升中医外科外治法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升丹制剂是外科提脓去腐的“圣药”,有不可替代作用,因含砷、汞,药厂或院内制剂室都不愿生产,多数医师不敢用,在临床濒于灭亡状态。但是国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吴翰香用雄黄(含砷)治疗白血病,20世纪70年代张亭栋研究砒霜、轻粉、蟾蜍等治疗白血病,20世纪90年代后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约25%跃升至约95%,并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阐明其机制,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最高研究水平,这种联合疗法目前是全世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疗法,2012年荣获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是迄今为止世界在癌症研究方面的最高嘉奖,也是美国以外的科学家首度获奖。国内并以研制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被评为“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国家重点新产品”,治疗各种肿瘤,取得良好疗效。国外已研制银离子抗菌敷料,其机制主要是基于重金属离子对细菌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因而具有广谱杀菌及很少产生耐药菌的特点。我们不仅没有理由反对、质疑升丹制剂的使用,还应该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开发出安全、高效的升丹制剂。

外治特色技术,如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等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一直缺乏系统规范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推广应用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影响了中医药学体系的完整性与优势的发挥,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与走向世界。有必要选择中医外科特色诊治技术,如敷贴疗法、拖线疗法、药捻疗法、熏洗疗法、灌注法等,建立特色外治疗法的规范化方案、技术操作标准以及疗效评价体系,形成临床诊疗指南,并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使临床诊断、治疗有客观指标,并不断提高疗效。

手术疗法是中医外科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在中医外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在世界医学史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是自1840年以来,外科手术受到空前制约,与西医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医疗服务项目中无中医手术疗法的收费项目,甚至一些地方卫生局则明确表示,在综合医院中医不能进入外科,不能手术,否则属于超范围行医;综合医院出台规定,限制在综合医院工作的中医师开展外科手术,对于中医教育机构培养的外科手术人才不予录用或拒之门外。有必要在政策上进一步保证,打破“手术是西医的东西,中医不能做手术”的错误观点的束缚,纠正限制中医开展外科手术的行为,积极开展手术疗法;同时在相关收费项目中充分体现手术疗法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劳务价值,或建立中医特色技术补偿机制。

445 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学科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与时俱进,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同样如此,必须依据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中医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越先进,中医药就越能得到发展。利用先进的诊断设备,可以有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治,也有利于观察中医治疗的疗效。”如难愈性窦瘘窦道走行复杂,隐匿性管道难以被发现,易致术后复发。而采用腔内超声检查、X线窦瘘造影、螺旋CT窦瘘造影三维重建等现代技术,可以明确病变范围、分布、主管道走向、支管数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使手术操作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病情复发,同时也为诊断、疗效评判提供了客观依据。又如,引进血管微创介入技术、干细胞技术治疗周围血管病,能迅速改善局部血供,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外科学的技术手段用于治疗疾病,其临床疗效显著,但临床研究规范化不够,有关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成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及走向世界的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完善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建立能够反映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疗效评价体系,探讨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及中医药干预的优势环节、适宜时机、适宜人群,阐明其科学性、有效性、规范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同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建立外科病证结合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交叉、渗透性研究,从整体—细胞—基因等层次,多水平、多角度、多靶点研究中医证的本质和内涵;同时对临床有效方药和特色技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力求揭示疗效基础,阐明作用机制,发现药物的新靶标及药效的物质基础,进而丰富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内涵,实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446 注重人才培养,造就名中医群体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外科要振兴,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尤其是在目前中医外科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医外科事业的人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而且要为人才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确保在二级和三级医院中独立设置中医外科临床科室。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师徒授受(一师多徒、一徒多师,随师临诊、专题讲授、病案讨论、病房查房、学术经验交流会)+

院校教育(研究生)+多学科融合”以及“挖掘临床经验—临床应用验证—机制研究—学术思想的升华与创新—理论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的模式,形成由“院士、国医大师—名医—中青年名医—学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和分布合理的优秀中医外科团队。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 同类同名科教书籍·中医外科学

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中药牛蒡的功效与作用:1对于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是有一定效果的,2对于治疗糖尿病也是一定效果的。出现了糖尿病可能会导致尿频和尿急的情况发生,有可能导致体质的虚弱,一般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引入大量糖,也不可以吃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定要积极的发现,及时进行控制。

骨水泥是骨粘固剂的常用名,骨水泥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材料,由于它的部分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性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称。

最大特点是固定快,术后早期就可以下地进行康复活动。当然,骨水泥也有一些缺点,如填充时偶尔可引起骨髓腔内高压,致使脂肪滴进入血管,引起栓塞。另外,它毕竟与人体骨骼不同,时间过久,人工关节仍可能发生松动。为了克服骨水泥的缺点,更好地为病人造福,医生和技术人员正从多方面加以改进提高。一方面改进材料配方,另一方面改进置换技术。如采用专门的骨水泥枪进行填充,放置减压管,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更为安全。再如在骨水泥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骨粒,日后骨粒吸收,人体骨骼组织即慢慢长入骨水泥内部,可达到自身固定的目的,不易松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水泥将越来越被大家熟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分类 7 ICD号 8 股骨髁上骨折的病因 9 发病机制 10 股骨髁上骨折的分类 11 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 111 全身症状 112 局部症状 12 股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121 股后腘动脉损伤 122 股骨髁部骨折不连接 123 股骨髁骨折畸形愈合 124 内固定松动不牢 13 检查 14 股骨髁上骨折的诊断 141 外伤史 142 临床特点 143 影像学检查 15 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151 非手术疗法 1511 骨牵引 1512 下肢石膏固定 152 手术疗法 1521 手术适应证 1522 开放复位 1523 固定 16 预后 17 关于骨折 171 病因病机 172 症状 173 治疗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股骨髁上骨折 1 拼音

gǔ gǔ kē shàng gǔ zhé

2 英文参考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femu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股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femur[1])为病名[2]。是指股骨自腓肠肌起始点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2][1]。股骨髁上骨折为发生在股骨内外髁上5cm以内的骨折,不应包括内外髁部骨折和髁间骨折(AO股骨远端A型骨折)。

4 疾病名称

股骨髁上骨折

5 英文名称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femur

6 分类

骨科 > 四肢损伤 > 膝部创伤 > 股骨髁部骨折

7 ICD号

S728

8 股骨髁上骨折的病因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导致股骨髁上骨折。

9 发病机制

股骨髁上骨折分伸展型和屈曲型,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伸展型骨折为膝关节伸展位受伤所致,骨折线由前下至后上斜行,屈曲位受伤时,可形成由前上到后下的斜行骨折(图1),直接暴力作用下,也可发生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目前以交通事故和工农业外伤所致高能量损伤多见,常为粉碎型髁上骨折或经髁间粉碎型骨折。

10 股骨髁上骨折的分类

髁上骨折一般为关节囊外骨折,而髁部骨折(股骨远端B型骨折)及髁间骨折为关节囊内骨折。但髁上骨折与髁间骨折常相互波及,又称经髁间的髁上骨折或股骨远端C型骨折。股骨髁上骨折分伸展型和屈曲型,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症状大多较股骨干骨折为轻,休克发生率为股骨干骨折的1/8~1/10。股骨髁上骨折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复位不佳、有软组织嵌顿及血管神经损伤者,则需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或复位后采用外固定)。

11 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 111 全身症状

大多较股骨干骨折为轻,休克发生率为股骨干骨折的1/8~1/10。

112 局部症状

(1)骨折之一般症状:主要表现为骨折局部之肿胀、疼痛及在股骨髁上部的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

(2)移位:表现为骨折远端侧向移位及膝端屈曲畸形。

(3)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肢、尤其是膝关节功能障碍。

(4)注意并发症:主要是有否伤及腘动脉或其他血管损伤的表现。

12 股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121 股后腘动脉损伤

伸展型骨折常可致股后腘动脉损伤。

122 股骨髁部骨折不连接

股骨髁部骨折不连接的原因:①固定不正确或不坚强;②不合理的患肢功能锻炼;③过度牵引;④感染;⑤骨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一旦发生,可行手术取除,采用坚强的内固定和骨移植。

123 股骨髁骨折畸形愈合

股骨髁骨折畸形愈合常伴有股骨髁的关节面歪斜。原因:

①骨折断端复位不佳,未能达到解剖复位或内固定物松动,固定不牢致骨折端的再移位。

②股骨髁部骨折后,由于松质骨的嵌压,复位后常有骨缺损,术中未能进行确实的植骨至愈合时该侧又塌陷。

③不适当的负重,致骨折端在非功能位愈合。股骨外髁的畸形愈合可引起膝关节外旋、屈曲和外翻畸形;股骨内髁的畸形愈合可引起膝关节的内旋、屈曲和内翻畸形。

124 内固定松动不牢

内固定松动不牢的原因:股骨髁间骨折常为多向移位,严重粉碎性骨折约占1/2以上,这给手术内固定及功能锻炼带来很多困难,且内固定常有松动现象发生,其原因为:①股骨髁部严重粉碎性骨折;②内固定物选择和使用不当,如术中使用的拉力螺钉未起到骨块间的压缩作用;③术后未使用外固定和不合理的早期功能锻炼。

13 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及类型,涉及神经血管损伤者,可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

14 股骨髁上骨折的诊断 141 外伤史

一般多为较剧烈之暴力所致。

142 临床特点

除骨折局部疼痛、肿胀及压痛,畸形功能障碍外,应特别注意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及其强度,并与健侧对比。同时注意足趾的活动与感觉,以确定腘部的血管及神经有无被累及。

143 影像学检查

常规之X线平片可明确诊断并清晰显示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有软组织损伤,尤其是涉及神经血管损伤者,可辅以MRI或血管造影检查。

15 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股骨髁上骨折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复位不佳、有软组织嵌顿及血管神经损伤者,则需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或复位后采用外固定)。

151 非手术疗法

一般采用骨牵引及石膏固定:

1511 (1)骨牵引

与股骨干骨折牵引方法相似,惟牵引力线偏低以放松腓肠肌而有利于复位。如胫骨结节牵引未达到理想对位,则改用股骨髁部牵引,使作用力直接作用到骨折端。如有手术可能者,则不宜在髁部牵引,以防引起感染。

1512 (2)下肢石膏固定

牵引2~3周后改用下肢石膏固定,膝关节屈曲120°~150°为宜;2周后换功能位石膏。拆石膏后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并可辅以理疗。

152 手术疗法 1521 (1)手术适应证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考虑及早施术探查与复位。

①对位未达功能要求。

②骨折端有软组织嵌顿者。

③有血管神经 、压迫损伤症状者。

1522 (2)开放复位

视手术目的的不同可采取侧方或其他入路显示骨折断端,并对需要处理及观察的问题加以解决,包括血管神经伤的处理、嵌顿肌肉的松解等,而后将骨折断端在直视下加以对位及内固定。对复位后呈稳定型者,一般勿需再行内固定术。

1523 (3)固定

单纯复位者,仍按前法行屈曲位下肢石膏固定,2~3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对需内固定者可酌情选用L型钢板螺钉、Ender钉或其他内固定物(图2),然后外加石膏托保护2~3周。

16 预后

股骨髁上骨折一般预后良好,亦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内固定不牢固,出现骨不连接和畸形愈合。

17 关于骨折

骨折(fracture[1])为病名[3]。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3]。

171 病因病机

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导致[3]。

172 症状

一般有截断、碎断或斜断[3]。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3]。如因骨本身患结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变,每遇轻度外力碰撞而发生骨折的称病理性骨折[3]。

173 治疗

建议从《圆运动的古中医》一书开始自学,然后学习《医理真传》、《内经》、《伤寒杂病论》,同时结合《周易》来理解中医各概念。

强烈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网上有下,读完此书,中医可入门已。

学习中需自己多动脑筋,不可一味相信现代的中医解释,搞不懂时,多看《内经》,学习《内经》需用到《说文解字》,一切古文当按古意来理解,不可按今意想当然耳!

当你明白人体一切皆阴阳,而又不以阴阳分开而论人体时,认识人体是一气时,当可入门已。

“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中药、针灸与推拿 缺一不可的中医瑰宝

(上游新闻记者 梁呈蔚 图由受访者提供)他是全国首届名中医,他推动中医在南非从“巫术”到合法,他培养出一批批医术过硬、医德良好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