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来自哪一个年代?
自相矛盾来着战国时期。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当问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道理: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而自相矛盾一词就出自于这本散文之中。书中原文是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或谓:‘以子之矛陷之言盾如何?’此人弗能应也。夫不能陷之盾与莫不陷之矛,不能同世三十而立。”
大概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其盾牢固得很,随意用哪种矛都戳不穿,说其矛锋利得很,随意哪些盾都戳得穿。有一个看热闹的人询问道:“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这人何以对话。这个故事劝诫人讲话办事要前后左右相对应,不必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原文节选: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也,尚谁与守哉?今襄子于晋阳也,知氏灌之,曰灶生龟,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韩非子·难一
自相矛盾来自哪一个年代?
本文2023-10-18 07:21: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