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刺的中医辨证
以下几种:
(一)受寒阻滞
路卧受凉或受渍于水湿之中,寒湿稽留,深伏于膝,气血阻滞,发为膝痛。如《张氏医通》:“因卧湿地,流入脚膝,痹弱疼重。”证见:膝肿疼痛较剧,行走不便,或觉重滞,阴雨天加重,形寒肢冷,面色带青,苔白滑,脉沉紧或沉迟。治法:散寒除湿,祛风止痛。
(二)湿热蕴结
感受风湿之邪,郁而化热,或受湿热侵*,湿热稽留,蕴结经脉,聚于膝部,发为肿痛。如《杂病源流犀烛》:“发于脚膝,始而肿,继乃溃烂成疮者,名脚气疮,有肾虚为风湿所博,攻于脚下足上”。证见:膝部肿胀疼痛,局部发红,扪之有热感,屈而不伸,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渗湿,疏利止痛。
(三)气血虚衰
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病后体虚,胎产经行之后,气血不复,膝部筋脉失于濡养,发为疼痛。如《张氏医通》“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而为外感所伤”所致。证见:膝部酸痛,其痛绵绵,四肢软弱无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治法:补气溢血,温经止痛。
(四) 肝肾亏损
肝主筋,肾主骨,膝为筋骨之大会,若病后虚赢,或老欲过度,肝肾虚亏,筋骨失于精血之养,而至膝痛。如《张氏医通》:“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证见:膝部隐痛,下肢肌肉消瘦,步履艰难,腰脊酸疼,头晕耳鸣,舌瘦或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滋养肝肾,补虚止痛。
(五)热毒内攻
风毒外侵,与血热相搏,热毒内攻,气血壅滞,而发为膝肿痛。证见:膝部红肿剧痛,势如虎咬,屈伸困难,伴有身热,心烦口渴,便闭尿赤,舌红苔黄而干燥乏津,脉滑数或弦数。
(六)淤血蓄积
因跌伤撞伤,或碰击所伤,淤血蓄留,血行不畅,不通则通。证见:膝部红肿热痛,热随痛增,痛随热剧,局部皮肤紫暗或伤裂,亦或膝部关节变形,疼痛夜甚,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膝关节疼痛的中医和瑜伽理疗
这节讲膝关节的问题时想重点讲下解剖,我们所有理疗都是在解剖基础上,膝关节从骨头角度来看有哪些骨头,首先在瑜伽练习中的八字诀。
骨正、筋柔、脉顺、元和
1 骨正
骨骼达到标准的构架。
股骨-胫骨-髌骨
股骨头是链接我们身体的大腿,胫骨是链接我们小腿的骨头,外侧附着在小腿外侧的是腓骨,髌骨是在膝关节的附近能活动的骨头。髌骨软化是膝关节的常见问题。
内胫骨外腓骨。
骨头之间内外两侧各有两个软垫就是半月板。
从股骨头一直向下的肌肉叫股四头肌和膝关节有密切的关系。
2 筋柔
骨正,筋柔,瑜伽中的幻椅式中膝关节过于向前,就给膝关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还有一些战士系列也很容易给膝关节造成伤害,像鸟王式膝关节会向外造成膝关节受伤。大家在练习中一定要注意正位。
3 脉顺
胃经在股直肌上面往外侧走,髌骨的外侧就是犊鼻穴
犊鼻穴向下三里就是足三里穴位。
膝盖疼痛的穴位就是梁丘穴,在我们的髌骨上方的点两寸处,它能解决膝关节上方的疼痛,轻柔或者艾灸都可以。
在髌骨的正上方是鹤顶穴。
如果膝盖疼痛先艾灸鹤顶穴15分钟,在艾灸膝盖内侧15分,然后再艾灸外侧15分钟,共艾灸45分钟,能很好的缓解膝盖痛。
中医讲:经络所及疾病所致
1 用手搓热后拍打犊鼻穴,有病拍没有病也可以经常揉,也可以犊鼻穴+足三里能很好的疗愈膝关节问题。
2 脾经上的穴位叫阴陵泉 是一个湿气的检测点,湿气大的人可以艾灸这个穴位,在膝关节的内侧。
3大腿的正外侧是胆经,从大腿到小腿到阳陵穴,在膝关节的正外特别突起的关节的腓骨头就是阳陵泉,这个穴位能解决很多膝关节的问题。
尤其是膝关节的肿胀可以拨阳陵穴。中老年人的腿衰老和退化。退化的原因有风、寒、湿这三个因素造成的。
拔罐可以取风的作用。有寒关节表现出凉。湿的特别腿沉关节肿胀。可以艾灸阴陵穴。
保养膝关节的方法
1 首先要减少腿的承重性的练习,其次要多练习腿的屈和伸的训练,
增加内外推的练习。
2 在练习时某些动作会导致膝关节疼痛就是阿是穴出现的反应,有这些问题时可以轻柔阿是穴。
3 温敷膝关节,半斤盐和半斤小茴香干锅炒热温敷在痛点。
4 软组织的损伤可以贴膏药缓解某一部位的疼痛。
5 练完瑜伽后也可以把止痛膏直接贴在三个点上,内膝眼、外膝眼、鹤顶穴。
膝关节炎艾灸位置
膝关节炎艾灸位置,很多人都有可能出现膝关节部位关节炎、关节疼痛等情况,那么民间有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用艾灸来治疗,可以起到散寒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下面是膝关节炎艾灸位置。
膝关节炎艾灸位置1膝关节炎艾灸的部位一般选择鹤顶穴、内外膝眼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等穴位,疼的部位也可以进行艾灸。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能够达到止痛的效果,除了艾灸以外,还可以使用药物或者采用理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膝关节炎一般由退变引起,表现为怕冷、膝关节疼痛、局部肿胀等症状。
艾灸对于治疗寒湿阻络型的关节炎效果比较好,但是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关节炎,单纯使用艾灸,效果是比较差的。所以说,对于膝关节炎,艾灸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膝关节炎这种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艾灸膝眼穴,鹤顶穴,阴陵泉穴以及阳陵泉穴来进行调理,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不但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加速炎症的消化吸收,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尽快恢复。
在艾灸的时候,患者应该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最好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选择没有自制的小场所,否则那样不但不能够确保艾灸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耽误疾病的治疗,这就会对病情的恢复造成不利的影响。
虽然艾灸对于调理膝关节炎有一定的帮助,但它的效果也比较有限,所以发现自己有这种情况之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规范的方式进行治疗,比如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这种药物能够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并且还能够改善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式。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还可以使用关节镜进行治疗,以清理患者的关节腔,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发生了膝关节炎之后,千万不能耽误病情,应该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在艾灸的过程中,患者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疗效。
膝关节炎艾灸位置2艾灸治疗膝 关 节炎
膝关节就属于皮薄肉少的地方,多受寒邪影响;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因肾气不足而受影响。艾灸阳气足,驱赶寒气效果好,在病痛处艾灸,疗效显著。而中医艾灸治疗膝关节痛也有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论依据。局部感受风寒之邪,遂致气血阻滞而成。根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近取及循经取患部穴位。
除了痛点外,其他穴位可参考:
1、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2、阳陵泉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7壮。
3、阴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艾灸参数
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
艾炷灸时间:5-9壮。
除此之外,每天可以随时随地的用双手拍、搓、或者敲打自己的大腿正面。因为脾经、胃经2条经络从这里穿行而过,脾胃是多气多血之经络。敲打大腿正面,脾胃经的血流量会增加,流速会加快。另外,还可以适当补钙、运动。
膝关节炎艾灸位置31、膝关节疼痛取阿是穴
阿是穴,据说这个名字的来源是一个古代的郎中由于医术不高,找不到穴位,用手在病人患处周围摸索时,由于碰到的痛点,病人大叫“啊啊啊,是是是,是这里”,这郎中就在这里针灸,结果病竟然好了,由此而得名“阿是穴”。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说:“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在膝关节痛的问题上,我们先按压找到痛点“阿是穴”,针对这“阿是穴”施灸,能够快速缓解疼痛。
2、膝关节疼痛取犊鼻穴
犊鼻穴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一个穴位。犊鼻穴在哪儿呢?我们膝盖下面内外两侧都有一个窝儿,外侧的窝儿就是犊鼻穴。
“犊鼻”怎么解释呢?“犊”是指牛犊,“犊鼻”就是指小牛犊的鼻子,大家可以看看膝盖的那两个窝像不像个小牛犊的鼻子。《会元针灸经》说:“犊鼻者是两膝眼如牛犊之鼻状,故名犊鼻。”
对于膝关节炎,犊鼻穴是个很有效的穴位。犊鼻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因为关节炎本身就是慢性疾病,而人的膝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逐渐退化,犊鼻穴正好位于膝盖下面,经常按摩和艾灸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防止膝盖老化,对于固护关节和下肢都有益处。
中医有句话叫“关节积水犊鼻求”,这个穴最善于治疗膝盖上的病。比如说,平时跑步、爬山导致膝盖受损、疼痛啊,膝关节积水啊,风湿性膝关节病啊,长时间久坐膝盖疼啊,都可以通过艾灸犊鼻穴来解决。
3、膝关节疼痛取内膝眼穴
内膝眼穴属于经外奇穴,有活血通络、疏利关节的功效,缓解治疗膝痛、腓肠肌痉挛、髌骨软化症、下肢麻木等作用。
在唐代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中对膝眼穴位置就有这样的描述:“膝眼,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
膝眼穴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炎疼痛等腿部疾病。取该穴时应当屈膝,在膝关节髌韧带两侧松软的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膝眼。艾灸治疗膝关节炎时选取膝眼穴,能够刺激局部经络,激发人体自身阳气,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祛风止痛的目的,可以用于治疗膝关节周围的疾病。
中医妙招调理关节炎?
答:可用500克食盐,放锅中小火慢炒,等到水汽散尽,再加葱须、生姜各15克,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至盐凉。盐的药性属温热,具有消炎清热的作用,能储存热量,热敷可以加速患处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通畅气血,通则不痛。这在中医理论中叫作“热熨”。此外,食用葱、姜具有通经脉和散寒的作用,也能起到祛风祛湿的作用,对轻微受风寒的患者尤其有效。
膝关节骨刺的中医辨证
本文2023-10-18 07:47: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