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中国古籍有几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现存中国古籍有几种,第1张

一、《四库全书总目》,除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外,还有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二者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  二、《中国丛书综录》,计收现存历代丛书两千七百九十七部。子目七万多条,除去重复,实收古籍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一种。  三、《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共著录《四库全书》编成以后的古籍近两万种。  四《书目答问》著录古籍两千二百多种,后范希曾又作《补证》,除订正—些讹误,还补收了—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二者共约三千种。 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方志八千二百余部。  六、《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著录清人著作近两万种,其中部分著作与《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书目答问》重出。 七、《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清小说目》等著录小说两千多种。《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著录杂剧传奇三千五百种。《子弟书总目》著录子弟书四百多种。《京剧剧目初探》等著录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约六千种。《宝卷综录》著录宝卷七百七十四种。《弹词宝卷书目》著录弹词二百七十种。以上共约一万三千种。 八、《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著录年谱三千零一十五种。加上族谱,总约一万种。 九、《历代医学书目提要》、《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古医书八千多种。  十、《中华大藏经》、《佛教典籍分类之研究》等,著录佛教典籍四千一百多种。加上道教典籍和其他宗教书,共约七千种。 十一、又据《谈谈古籍和古籍分类》的估计,碑帖舆图约有一万种,兄弟民族语文古籍约有一万种。 以上,除去重复,总计十五万种左右。

1鬼谷子是春秋战国的人,主要的言论教人游说,还有一个就是养生,学好这两个方面达到自身的精气神等和游说的水平相互结合的作用,当然这个方法需要一个人非常努力的去学习才能成功,苏秦就是用针来刺自己屁股刺了一年才学好的,我很感概鬼谷子这个人,一句话点名了人的一个中心思想“每个人都喜欢快乐,而讨厌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然这句话是圣人除外,可是圣人却是最少的。

2素书我没有接触过。百度上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楼主可以百度看看。

3欧阳居士这个很难说,百度上找不到,可能是一个人的借签名字,但是用这个名字的也许不止一个,如果要精确去查找的话我精确不来,不好意思了,只能帮你两个,但我告诉你,我的鬼谷子只是文言文加翻译,其它的自能靠自己背下来在今后的日子自己慢慢学,当然我不否认名师出高徒,在在的每一篇文章后面增加解析和概括确实能有效果,但现在的名师也有,只是一个人能碰上的机会非常少,只能说一本书你能读完没什么,要靠你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这个门槛,苏秦受‘鬼谷子’这个毛泽东说成是中国第一个军校的地方学习后来失败了还是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路才走出来的,学习没有真正的捷径,有的只是在无尽的痛苦中成长起来,慢慢的成为自己的本领,就好比真正明白快乐的人必定是了解过太多的痛苦。个人见解,楼主自己分析了。

截至2018年3月,安徽师范大学现有图书294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种。学校拥有赭山、花津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4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45亿元。现有图书294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种。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8个本科专业,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

扩展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月,安徽师范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8 个,下含5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1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省、部重点学科18个,其中A类重点学科1个。

——安徽师范大学

我国古代十大农书

一、《夏小正》

《夏小正》的经文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它用夏历的月份,分别记载着十二个月的天文、气象、候和农事。因此,人们认为它是融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于一炉的混和历。《夏小正》撰者无考。《中国天文学简史》中说:“这本书虽然为后人所作,但其中的天象和某些物候的记载可能反映了夏代的实际情况。”农史学家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中也说:“我们可以把《夏小正》的产生时代推到夏王朝末年。”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您可以在《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读到经过夏纬瑛校正的《夏小正》经文全文,报告中也包含了《夏小正》语译,并探讨了其中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

二、《吕氏春秋》与《月令》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们来自名门各派。因此,吕不韦命令他们著其所闻,集成二十万字的巨著。这部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其中的《十二纪》是将春、夏、秋、冬四季按孟、仲、季再分为十二个月来命名的。其各纪的“纪首”就是该月的“月令”。后来有人将分散在“十二纪”纪首的月令集中起来纳入《礼记》之中称为《礼记·月令》 。

《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所说的《月令》既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纪首的月令,又包括《礼记·月令》。这两者虽然也有文字上少量差异,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月令》类农书的特点是:它继承了《夏小正》中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髓、发扬了传统的生态农学,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月令》不仅将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迁、物候的演变、农事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将阴阳五行引进《月令》体系,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的结构更加合理。阴阳处于事物的深层,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据,能够解释系统纵向演进的规律,而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便于说明事物复杂的横向交错的关系。阴阳五行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从理论上揭示事物系统特征的能力。

·人物与书林·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

纪晓平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信息管理系 吉林长春 130117 )

王凤华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吉林长春 130117 )

摘 要历史学家吴枫先生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记载了吴先生文献学术

成就,被誉为“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1 ] ”。文章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及吴枫先生的其它文献学研究成果给予了

评述。

关键词吴枫 古典文献学 辞典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6938 (2005) 06 - 0108 - 03

吴枫( 1926—2001) ,原名吴春城,辽宁省兴城

市人,著名唐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吴枫先生1951

年毕业于原东北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 1953年起

开始从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1955年编写完

成了《隋唐五代史》,作为校内历史系本科生、函授

生“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材, 1958年由中华书局

正式出版。该书是新中国出版较早的大学历史系

教科书,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历史学界和高等

院校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吴枫先生也由此一举成

名,走进隋唐史研究领先地位的专家行列。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吴枫先生在继续研究隋

唐五代史的同时,将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古典文献学

方面。这是因为当代学术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

文献学的研究和建设提到重要位置,需要构筑新的

框架体系,需要学科理论总结,需要对传统观念的

更新和突破。吴枫先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以极大

的热情投入了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成

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之一。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出版

“盛世修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从解

放初期有关部门就组织许多专家学者整理校勘古

典文献。进入80年代以后,古籍整理工作的规模

更为巨大,任务更为繁重。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

准,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吴枫教授

出任所长。在此之前,吴枫先生就已承担了大学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古典文献学教学任务。他根据多

年的知识积累,撰写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于

1982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吴枫先生在该书的

《前言》中写道:“1978年9月,因指导进修教师工

作需要,根据手边现有资料,写出一份讲授提要,向

青年教师介绍有关古文献的知识。1980年,又先后

为东北师大图书馆学系、历史系开设古典文献学课

程,系统讲授有关古文献的源流、部类、数量、考释、

注疏、版本、校勘与流通阅读以及四部书、类书、丛

书、辑佚书等专题,于是,边整理旧稿,边补充搜集

若干新资料,几经修订改写,终于在年底完成了这

部书稿。”[ 2 ]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不仅是

一部条理清晰,文字简练的大学教科书,也成为当

时社会大众读者学习古典文献的参考书,是文献学

的奠基之作。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献典

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如何寻找、阅读,进而研究

利用,继承和总结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青年一代难

以把握,又急于求解的方程。关于这方面的基本知

识书,解放前曾有郑鹤声、郑鹤春两先生所著《中国

文献学概要》一书,较有影响,但是,由于出版年代

久远,新中国建立以后,一般读者难以找到。解放

后,又很少出版系统的文献学著作。吴枫先生所著

108

200516

《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填补了新中国文献学出版

的空白点,及时地满足了当时社会读者的需要,也

解决了大学文献学课程的教材问题。在吴枫先生

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出版以后,陆续有几种文献学

出版物面世,而且各有长短,促使这个学科的园地

更为绚丽多彩。吴枫先生的书,自然是百花园里的

一朵奇葩。

诚然,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并非

完美无缺,其中有的地方,在今天来看仍需要补充

和修订。例如,关于现存古典文献数量问题,解放

前,郑鹤声先生说,今日可读之书,盖亦不下40万

卷。[ 3 ]解放后60年代初期,李诗先生在《谈谈我国

古籍》一文中,估计我国现存古典文献约有7、8万

种。[ 4 ]吴枫先生说,我们根据一些新资料,加以补

充,得知现存古典文献不能少于8 万种。他列举

1959年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孙殿起编

《贩书偶记》与《续编》,朱士嘉先生编的《中国地方

志综录》以及除此而外的小说、戏曲、唱本、佛经、道

藏、谱牒、金石拓本等,说明目前我国现存古典文献

约为8万种的估计是可信的。然而,几乎是与吴枫

先生同时,王树伟先生在《我国古籍知多少》一文中

说:“今存世的中文古籍,总数在20万种以上。”并

说,待“将来编出全国古籍总目时,会发现这一数字

仍是保守的。”[ 5 ]王先生的估计很有余地。伴随人

们的不断发现与总结,对中国古籍的数量估计会逐

渐接近实际。山东大学王绍曾先生编著的《清史稿

艺文志拾遗》一书,于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增

补《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以外的清代著作达

54880种,可以说是古典文献数量的最新补充。如

果1981年王树伟先生的统计在20万种以上,那么

增加《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收录的5万余种,应该说

现存古籍可能在25万种以上。[ 6 ]这个数字超过了

吴枫先生当年统计数量的两倍。

2 主持《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中华古文献大辞

典》等多项文化工程

吴枫先生主编了《简明中国古籍辞典》一书,于

1987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简明介绍现

存的中国古代主要典籍近5000种,内容包括文学、

史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地理、民族、文

化艺术、教育、体育、医学、农学、科学技术、语言文

字以及工具书等。其中侧重文史及综合参考类古

籍。这是一部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中学教师和社

会青年读者的工具书。这部辞典从选目到解题,不

仅参考了前人的有关著述,而且也汲取了今人的研

究成果。每一辞条都对作者、时代、著书缘起、成书

时间、主要内容、文献特征、价值、影响以及版本流

传等逐项解释,尤其对各书的初刻本、善本、新版

本,力求标注,便于读者检索。这部古籍辞典充分

汲取了前人治目录学的长处,克服古人的缺点,弥

补古人的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具有超越前人的优

点。该书是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内外30余名

专业人员集体的劳动成果,文字功底参差不齐实属

自然。例如,“校点”,还是“点校”,用词缺乏一律,

所注新版也有疏漏。

然而,《简明中国古籍辞典》的编辑和出版,为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的编辑工作积累了经验。自

1983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不

久,便决定组织人力编写《中华古文献大辞典》。这

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计划分为文学、历史、哲学、

政法、文教、地理、民族、科技、医药、综合10个分卷

编辑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了《中华

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 1991年出版了《中华古文

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4年出版了《中华古文献

大辞典·文学卷》。吴枫先生撰写了《中华古文献

大辞典总序》一文,转载于1994年8月6日《深圳

日报》,题目为《繁衍文化的壮举》,表述了他主持

编辑这项巨大文化工程的豪情壮志与宏伟蓝图。

吴枫先生主编的文化工程还有1992年南海出

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儒学通典》、1994年出版的《中

华道学通典》、1998年出版的《中华佛学通典》以及

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吉林人民出版社

联合出版的《十三经大辞典》。此外,他还主编《中

华思想宝库》、《中华野史大博览》、《中国历史大辞

典·隋唐五代史卷》,著有《隋唐文献集释》等多种

大部头的文献学作品。正当先生踌躇满志、丰收在

望的时候,却猝死于2001 年3 月22 日。终年75

岁。10卷本的《中华古文献大辞典》还有一多半没

有面世,这是学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3 《吴枫学术文存》

吴枫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努力,颇多建树

的人。他的学术见解集中反映在中华书局2002年

11月出版的《吴枫学术文存》一书中。该书为国家

109

2005 6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

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系列丛书”之

一,收录了吴枫教授平生所写论文,内容涉及隋唐五

代史、古文献学和历史研究方法论等研究领域,基本

反映了作者的治学特色和学术成就。在全书45篇

论文中,有20余篇涉及历史文献学的系统论述。他

认为历史文献学工作是历史研究中的基础工程,直

接影响到历史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史学工

作者要从历史文献工作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

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与运用的能力,以期达到最

佳的研究效果。凡有成就的史学家都在这一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指出,历史文献学在新中国

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 7 ]改变了以往被人们认为是历

史学研究的副产品状态,逐步成为一门新兴的学

科。吴枫先生总结了新中国40年来文献学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同时,他也

提出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希望新一代学人继续努

力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大的成绩。

吴枫先生作为老一代文献学的巨擘,在学科建

设方面开拓了道路,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

们在赞叹吴枫先生留下总计约3000余万字的巨大

学术文存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的学术态度和治学

精神,为文献学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2006年3月22日,是吴枫先生辞世5周年纪

念日,谨以此文略表哀思。

参考文献

[ 1 ]王余光等 中国文献学理论百年概述[ J ] 图书

与情报, 1999, (3) : 13

[ 2 ]吴枫 古典文献学[M ] 济南:齐鲁书社, 1982

[ 3 ]郑鹤声,郑鹤春 中国文献学概要[M ]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5

[ 4 ]李诗 谈谈我国古籍[N ] 文汇报, 1961 - 01 -

01

[ 5 ]王树伟 我国古籍知多少[ J ] 百科知识, 1981,

(12)

[ 6 ]纪晓平 四库文化工程与古籍数量问题[ J ] 周

书馆杂志, 2001, (11)

[ 7 ]吴枫 吴枫学术文存[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收稿日期: 2005 - 03 - 04;责任编辑:党燕妮

(上接第84页)占当年关键词总数的13 43%。随

后的2001 年和2002 年,“检索”频次持续减少,

2002年频次最低,仅出现了362次,占当年关键词

总数的7 94%。2003年有所增加,达538次,其中

“检索方法、技术”的频次明显上升,“检索功能”的

频次也有较大增加。改进检索方法和技术、增强检

索功能逐渐成为情报界关注的热点。

3 3 “情报方法”频次分析

从1999年到2003年,“情报方法”的频次几乎

是逐年上升。1999年频次仅为50次, 2000年一跃

为151次, 2001年继续增加到183次, 2002年则下

降为156次, 2003年增幅最大,为34 73% ,共出现

了239次。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是“文献计量”的

频次大幅度增加,其原因在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

络技术逐渐深入整个情报学科,文献计量获得了新

的发展,出现了“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等

新的内容。2003年“网络计量学”共出现了22次,

具有较猛的发展势头。

3 4 “竞争情报”频次分析

在统计中,“竞争情报”归到了“情报学”下,由

于它是情报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有必要重点分

析一下。从总体上来看, 1999年到2003年“竞争情

报”的出现频次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出

现了58次。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竞争情报”将

成为情报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 1 ]周晓英 情报学概论[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998

[ 2 ]王欣,孟连生 互联网上3种中文期刊全文数据

库比较研究[ J ]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6)

[ 3 ]杨祖国,李秋实 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篇名词统

计与分析[ J ] 情报科学, 2000, 18, (9)

[ 4 ]安秀芬等 期刊工作文献计量学学术论文的关

键词分析[ J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

(6)

收稿日期: 2005 - 01 - 09;责任编辑:陈笑悦

110

历史学家吴枫的古典文献学成就初探2005 6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收罗完备、着录详明、体例精严的总目录,惟有文献典籍大多归于公藏,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开展联合编目的当代,才有可能产生。近代以来,各大图书馆逐步积累的馆藏古籍记录与各学科专家合作编纂的专科目录,是《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书目,为《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提供了文献调查与收集、书目汇总与校订的成功范例。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仪礼》、《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最多的是集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开始出版“经部”的《中国古藉善本书目》,是集录了全国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及所屑各研究所,其他科研单位等781个单位所藏古籍善本13万部,是我国目前收录善本书最为齐全的一部书目。全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分。各书著录了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等。从本书目还可查知有关善本书的收藏单位。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本书是北京图书馆编制的第六部馆藏善本书目,在一九五九年由赵万里、冀淑英先生主持编制、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选入善本的古籍一千余种,使总数达到12 000千种以上。这本书目继承了前五部书目在收录标准、版本考订、款目著录、编目体例、分类原则等方面的优良传统,纠正了一些以往著录的失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丛书类归于子部下,每种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板本、稽核、附注等项,于版本注明刻本活字本的行格字数,以供考订各书板本。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它所收藏的善本书在全国最为宏富,因此该书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遗产、整理利用古籍以及图书馆古籍、编目都有重要作用。本书后附书名和著者的四角号码索引,便于检索使用。

这两本书说不上谁好谁不好。他们都是我国珍贵的古籍善本书目录,只不过前者的范围要宽一点。

参考资料:

读秀词条: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文学答问总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