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臌胀简介
臌胀 (tympanites)为病名。即鼓胀。见《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是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所致,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蜘蛛胀(《类证治裁》)、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气胀(《医碥》卷三)。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亦有由症瘕、积块发展而成。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西医的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鼓胀治疗。
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鼓胀为病证名。为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亦称臌胀、单腹胀、蜘蛛胀。后世文献,鼓、臌相通,鼓胀亦作臌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脾肺之大病也。”鼓胀亦泛称蛊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
气胀鼓胀指气胀。《医碥》卷三:“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
单腹胀
鼓胀指单腹胀。指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证。又名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蜘蛛胀(《类证治裁》)、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
《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此实脾胃病也。”
详见百科词条:臌胀 [ 最后修订于2018/8/29 11:41:24 共1286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目录 1 拼音 2 牛脑的食疗功效 3 牛脑的食用建议 4 《辞典》:牛脑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牛脑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牛脑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脑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脑 1 拼音
niú nǎo
牛脑即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脑。
2 牛脑的食疗功效牛脑味甘,性温、微毒, 入肝、脾、胃经 ,具有养血息风,生津止渴,消食化积之功效,治眩晕,消渴,痞气。
3 牛脑的食用建议小牛脑为淡粉红色且质地细嫩,烹调法通常是煎炒、切块油炸或磨成泥与奶油或牛奶混合。小牛脑有时会和黑牛油酱配食,或油炸后和鸡蛋牛奶面糊一起烹调。
4 《辞典》:牛脑
41 出处
《别录》
42 拼音名Niú Nǎo
43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脑。
44 性味《纲目》:"甘,温,微毒。"
45 功能主治治头风眩晕,消渴,痞气。
①《别录》:"主消渴,风眩。"
②《纲目》:"治脾积痞气。"
③《本经逢原》:"治脑漏。"
46 牛脑的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
47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牛脑的方剂 牛脑丸
本草纲目》卷五十引《圣济总录》:组成:黄(沙牛)牛脑子1个(去皮筋,擂烂),皮消末1斤,蒸饼6个(晒
黄牛脑子酒拼音:huángniúnǎozǐjiǔ处方:牛脑髓1个(薄切),白芷3钱,川芎末3钱。功能主治:远年
通天饮子nzǐ《何氏济生论》卷三:方名:通天饮子组成:黄牛脑1具,川芎、白芷各等分(1方用川芎9钱,桔梗2两
牛脑散osǎn《本草纲目》卷五十引《圣济总录》:组成:牛脑子1个(去筋膜),雄鸡肫1个(连皮黄)。主治:气
牛脑丹川芎3钱。主治:头风。用法用量:乘热食之,尽量1醉。制备方法:上为末,抹黄牛脑子上,瓷器内加酒炖熟。
更多用到中药牛脑的方剂用到中药牛脑的中成药 补脑丸
鹿茸1两5钱(酥炙),五味子1两(蜜水拌,焙),牛脑1具(蒸熟,捣入)。主治:鼻渊久不愈。用法用量:
更多用到中药牛脑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牛脑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牛
用(时珍)。附方新四。吐血咯血五劳七伤∶用水牛脑一枚(涂纸上阴干),杏仁(煮去皮)、胡桃仁、白蜜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牛丸梧子大。每空腹酒下五十丸。日三服。补诸虚百损。牛脑饮。白芷川芎各三钱。研末。以黄牛脑搽末置瓷器内。
《寿世青编》:[病后调理服食法]风门熟。入麻油、盐、豉、姜、椒,再煮令熟,空腹食。黄牛脑子酒治远年近日偏正头风。用牛脑一个切片,白芷、川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盐、豉、姜、椒,再煮令熟,空心渐食,善能补益。黄牛脑子酒治远年近日偏正头风。用牛脑髓一个,薄切,白芷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积聚门]痞气(附论)中医·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水肿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水肿是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中医药学名词》(2010):水肿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古人论述水肿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方论》对水肿称为“水气”。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
详见百科词条:水肿病 [ 最后修订于2018/9/4 12:01:26 共160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3 《杨氏家藏方》卷五 31 组成 32 主治 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35 附注 4 《普济方》卷三九二 41 组成 42 主治 4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各家论述 5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51 组成 52 主治 5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鸡峰》卷二十 61 组成 62 主治 6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75 各家论述 8 《普济方》卷一六八 81 组成 82 主治 8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丹溪心法》卷五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脉因证治》卷下 101 五积丸的别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05 加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11 《普济方》卷一六九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经验秘方》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医统》卷三十三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五积丸 1 拼音
wǔ jī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Wuji Wan
22 标准编号WS3B247597
23 处方茯苓 30g 当归 30g 白芍 30g 桔梗 60g 苍术(麸炒) 80g 白芷 30g 厚朴(姜制) 40g 陈皮 50g 枳壳(麸炒) 50g 麻黄 40g 法半夏 30g 桂枝 50g 甘草 30g 川芎 20g 干姜 30g
24 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味微甜而苦、辛。
26 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气孔特异,保卫细胞侧面观以电话筒状。联结乳管4 ~25μm,含淡棕色颗粒状物。草酸钙方晶成片地存在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细小, 长8~30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 纤维。石细胞类圆形,淡**或棕色,细胞壁三面厚一面菲薄。
27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28 功能与主治发表、温中、消积。用于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头痛、身痛、腹 痛、胸满、厌食、呕{恶}以及月经不调等症。
29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9g,一日1~2次。
210 注意孕妇忌服。
211 规格每袋装 9g
212 贮藏密封。
湖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3 《杨氏家藏方》卷五 31 组成沉香半两,木香半两,当归(洗,焙)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青橘皮(去白)半两,丁香1分,大黄半两(酒浸,湿纸裹炮),缩砂仁1两,半夏半两(汤洗7次后,以生姜制曲),陈橘皮(去白)半两,京三棱半两(炮),蓬莪术半两(炮),槟榔1分(锉),胆矾半两(别研),细松烟墨半两(烧留性)。
32 主治五种膈气,中脘痞闷,噎塞不通,饮食减少:积聚癖块,心腹作痛,一切沉积。
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20丸,食后临睡用橘皮汤送下。
34 制备方法上药除胆矾外,并为细末,用肥枣50枚(去皮核),入米醋2升,煮枣令烂,次下胆矾末,煮少时,与前药同和为丸,如麻子大。
35 附注按:《普济方》有厚朴(姜汁炙)半两。
4 《普济方》卷三九二 41 组成缩砂仁5钱,木香2钱,丁香2钱,肉豆蔻3个(面煨),大曲饼(生)3钱,三棱(煨)3钱,莪茂(煨)3钱,白茯苓(去皮)3钱,腻粉2钱(炒),人参(去芦头)3钱,白术3钱,代赭石(火烧醋淬)3钱,白姜(炮)2钱,麦芽3分(生),百草霜1钱(炒),巴豆3钱(去壳,纸捶去油)。
42 主治一切食积,乳积,积痢。
4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空心白汤吞下,五更服。如取积未动,早晨再1服,乳饭放迟,温食,免药食相忤,吐逆恶心。如止痢,食白粥即止。
44 制备方法上除巴豆、百草霜另研外,余味各制为细末,再入巴豆、百草霜拌匀,捣饭为丸。
45 各家论述此药内有温育补脾理气之剂,不损胃气。有积则利,积去则止,无积则不利。凡治积痢,先服之以去其积。
5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51 组成酸石榴2枚,巴豆(和皮捶碎)半两,甘遂半两,大戟半两,芫花半两,京三棱1两,大黄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1两,五灵脂1两,豉1两,甜葶苈1两,乌梅(和核)1两半。
52 主治五积气,心腹胀闷,噫气吞酸,不思饮食。
5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后温水送下。
54 制备方法上锉细,用水1升,煮令水尽,炒过勿太焦,捣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6 《鸡峰》卷二十 61 组成面5两,大枣7个,巴豆31个。
62 主治宿食不消,吞酸噫气。
6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5丸,食后白汤送下。
64 制备方法上将白面、米汤调硬软得所,裹枣、巴豆候干,用炭火烧存性,取出放冷,为细末,水糊为丸,如黄米大。
7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71 组成南星、川郁金、巴豆(去油)、肉桂(去皮)、僵蚕、使君子(为末)各等分。
72 主治小儿疳劳诸积。
7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空心萝卜子煎汤送下。
74 制备方法面糊为丸,如粟米大。
75 各家论述南星去风积,川郁金去热积,巴豆去食积,肉桂去冷积,僵蚕去惊积。
8 《普济方》卷一六八 81 组成巴豆(面援烧,去壳取肉)1两,黄柏末5钱,使君子肉5钱,蛤粉5钱,苦楝根末5钱,雷丸5钱。
82 主治积聚。
8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煎使君子肉汤送下。
84 制备方法上为末,和匀,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9 《丹溪心法》卷五 91 组成丑头末1两,黄连半两,陈皮1两,青皮半两,山楂半两。
92 主治小儿诸般疳积。
9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小儿2岁10丸,五更姜汤送下。至天明大便泄为度,温粥补之。未利,再服35丸。
94 制备方法上炒焦黑色,为末。每用巴豆霜半钱,前药末半钱,宿蒸饼为丸,如麻子大。
10 《脉因证治》卷下 101 五积丸的别名增损五积丸
102 组成黄连肝肾积5钱,心肺积1两半,脾积7钱,厚朴肝心脾积5钱,肺胃积8钱,巴豆霜5分,川乌肝肺积1钱,心肾脾积5钱,干姜心肝积5分,肾积1钱5分,茯苓1钱5分,人参肝肺肾积2钱,心积5钱。
103 主治积块。
104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微溏为度。
105 加减肝积,加柴胡2两,皂角2钱5分,川椒4钱,昆布2钱,莪术3钱5分;心积,加茯苓3钱,桂1钱,茯神1钱,丹参1钱,菖蒲5钱;肺积,加桔梗1钱,紫菀1钱5分,天门冬1钱,三棱1钱,青皮1钱,陈皮1钱,川椒1钱5分,白豆蔻1钱;肾积,加玄胡、苦楝肉各3钱,蝎1钱,附子1钱,泽泻2钱,独活、桂各3钱,菖蒲2钱,丁香5钱;脾积,加吴茱萸2钱,泽泻1钱。茵陈1钱,缩砂2钱,椒5钱;秋冬,加制朴1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又有虚人不可直攻,以蜡匮其药,又且久留磨积。肉积,加硇砂、水银、阿魏;酒积,加神曲、麦芽;血积,加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加槟榔、木香;水积,加甘遂、牵牛、芫花;涎积,加雄黄、腻粉;食积,加礞石、巴豆;癖积,加三棱、莪术;鱼鲜积,加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寒积,加附、朴、硫黄。
106 制备方法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7 附注增损五积丸(《医学入门》卷八)。
11 《普济方》卷一六九 111 组成大黄3钱,黄柏3钱,槟榔7枚,山豆1两半(去皮),蛤粉3钱,雷丸3钱。
112 主治积聚。
11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水送下。
11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经验秘方》 121 组成硇砂3钱,干漆(炒)3钱,大戟(面煮)3钱,甘遂3钱,五灵脂3钱,广术(炮)5钱,玄胡5钱,丁香5钱,大椒5钱,枳壳(麸炒)5钱,沉香5钱,白术5钱,青皮(去白)5钱,陈皮(去白)5钱,槟榔5钱,木香5钱,干姜(炮)5钱,鳖甲(炙)5钱,当归5钱,芍药5钱,木通5钱,泽泻5钱,茴香(盐炒)5钱,半夏(汤浸7次)5钱,官桂5钱,厚朴(姜制)5钱,茯苓5钱,白豆蔻5钱,藿香5钱,肉豆蔻(煨)5钱,缩砂仁5钱,巴豆(去油)5钱,没药2钱,乳香2钱,血竭2钱,麝香2钱,大黄2两,牵牛2两,麦蘗(炒)3两,神曲(烧)3两,京三棱(炮)5两,青礞石(坩锅中烧)半两,牛膝(酒浸)半两,商陆(泔浸)半两,芫花(醋浸,炒)半两。
122 主治积聚块硬,脐腹疼痛,两胁胀满,不思饮食;及寒气、怒恚气、忧喜气,内结如杯,呕吐痰水,四肢羸弱,三焦不和,中脘痞闷。
12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10丸,食后、临卧温水送下。
12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3 《医统》卷三十三 131 组成大肥皂角(炙,去皮弦。灰火煨,勿令烟出)。
132 主治积聚。
1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5丸,白汤送下。
134 制备方法上为末,每两入巴霜1钱,研匀,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141 组成人参、白茯苓、厚朴、黄连、川乌、巴豆。
142 主治五脏之积。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奔豚。
143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五积丸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积聚任下。治五积气,心腹胀闷,噫气吞酸,不思饮食,五积丸方酸石榴(二枚)巴豆(和皮椎碎)甘遂大戟芫花(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一积聚门]积聚心腹胀满(附论)(切焙)甘草(炙锉)木香芍药枳滓食后十味五积丸治五积气呕吐酸水。心腹胀闷。不思饮食。沉香(锉)青橘皮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九积聚门]积聚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不痊者被盖出或两肋酌。加五积丸大黄(三钱)黄柏(三钱)槟榔(七枚)山豆(一两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八积聚门]积聚(附论)铜匙将药末入热汤内丸即放入千口土。水碗内次日服五积丸。一方无龙五积丸巴豆(面裹烧去壳取肉一两)黄柏
《女科经纶》:[卷八杂证门]瘕癖证目录 1 拼音 2 猪脾的别名 3 猪脾的营养价值 4 猪脾的选购 5 猪脾适合的人群 6 猪脾的食疗功效 7 猪脾的食用建议 8 《辞典》:猪脾 81 出处 82 拼音名 83 猪脾的别名 84 来源 85 原形态 86 性味 87 功能主治 88 猪脾的用法用量 89 附方 8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猪脾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猪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猪脾 1 拼音
zhū pí
猪科动物猪的脾脏器官。
2 猪脾的别名联贴、草鞋底
3 猪脾的营养价值猪脾有益脾胃,助消化之功效,多用于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化、食欲减退。猪脾、猪胃与粳米煮粥,有疗补脾胃的作用。
4 猪脾的选购猪脾食疗应用选例
1、《圣惠方》,治脾胃气弱,不下食,米谷不化:取猪脾一具,猪胃一枚,均洗净切细,将粳米300克洗净,共同入锅加水,如常法煮皱,空腹食之。
2、《本草图经》,治脾胃虚热:取猪脾、陈皮、生姜、人参、葱白,和陈米水煮如羹,去陈皮,空腹食之。
3、《保寿堂经验方》,治脾积痞块:取猪脾七具,每具都用新针刺烂,与水红花21克,共捣研为末,以酒空腹调下。
5 猪脾适合的人群适宜于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化、食欲减退的人食用。
6 猪脾的食疗功效猪脾味甘,性平,无毒;
治脾虚、纳差、腹泻,善养虚劳瘦弱,消渴、疳积。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佳,脘腹胀满,米谷不化。
7 猪脾的食用建议虽然脾脏也可以入菜,但西方国家通常是当作宠物食品。美食家的评价一般不高,脾脏不是用来做香肠,就是和心脏及肺一起慢煨。
8 《辞典》:猪脾81 出处
《本草图经》
82 拼音名Zhū Pí
83 猪脾的别名联贴(《纲目》),草鞋底(《随意居饮食谱》)。
84 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脾。
85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86 性味①《纲目》:"涩,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平。"
87 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
88 猪脾的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入散剂。
89 附方①治脾胃虚热:猪脾、陈橘皮红、生姜、人参、葱白(切,拍之)。合陈米水煮如羹,去橘皮,空腹食之。(《本草图经》)
②治脾胃气弱,不下食,米谷不化:猪脾一具,猪胃一枚。上二味,净洗细切,入好米二合,如常法煮粥,空腹食。(《圣济总录》猪脾粥)
③治脾积痞块:猪脾七个,每个用新针刺烂,以皮硝一钱擦之,瓷器盛七日,铁器焙干,又用水红花子七钱,同捣为末,以无灰酒空心调下。(《保寿堂经验方》)
810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猪脾的方剂 蒸猪肚
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僳米饭半升,猪脾1枚(切)。主治:脾胃气弱,不下食。用法用量:上
猪脾粥:zhūpízhōu《圣济总录》卷一八九:方名:猪脾粥组成:猪脾1具,猪胃1枚。主治:脾胃气弱,不下
腊脂涂方拼音:làzhītúfāng处方:腊日猪脾脂(不得经水,细锉,用干净器研烂)。制法:上药净瓶盛,以油
疳疾散法:猪联贴焙干,和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疳疾。用法用量:猪联贴,即猪脾脏。摘录:《沈绍九医话》
药馄饨胡椒1分。主治:疟发作无时。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猪脾1条,锉作臛,加5味炒之,1半滚药,1半不滚,并
更多用到中药猪脾的方剂用到中药猪脾的中成药 归参补血片
粉50g当归30g牛骨髓提取物1ml龙眼肉30g猪脾脏浸膏粉30g红参28g猪肝脏粉30g三七30g
血复生片泻20g川牛膝20g甘草10g大黄(酒炙)30g猪脾粉667g制法:以上十六味,取山药、茯苓二味粉
小儿脾健灵糖浆凉处。注:脾水解物的制备及质量标准[制法]取新鲜猪脾脏,绞碎,匀浆,加入15倍量的水及12%的激活
更多用到中药猪脾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猪脾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脾胃
脂)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粟米饭(半升)猪脾(一枚切)上五味。捣人参橘皮为末,以猪脾拌饭,入
《本草述钩元》:[卷三十一兽部]豕水泻一次。百药不效者。更入平胃散末三两。同丸服。猪脾(俗名联帖)味涩。气平。脾胃虚热。同陈橘红人参生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七食治门]食治伤寒诸病)上蒸糯米熟。以曲米末拌匀。器盛经宿。每日空腹。猪脾粥方(出圣济总录)治脾胃气弱。不下食。米谷不化。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豕、陈米煮羹食之(苏颂)。附方新二。脾积痞块∶猪脾七个,每个用新针一个刺烂,以皮硝一钱擦之,七个并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七]食治脾胃气弱不下食诸方《全国中草药汇编》:陈仓米拼音名ChénCānɡMǐ别名老米来源禾本科陈仓米OryzasativaL,为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理脾助气,调胃止泻。主治脾虚胃弱,精神不振,烦渴久泄。用法用量03~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陈仓米出处出自《食性本草》。1陶弘景:陈廪米,此今久入仓陈亦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醋酒,胜于新粳米。2《本草衍义》:陈廪米,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之,令人自利,与《经》所说稍戾,煎煮亦无膏腻,入药者,今多用新粟米。拼音名ChénShēnɡMǐ英文名storericeforalongtime,oldrice别名陈禀米、陈米、火米、老米、红粟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经加工储存年久的粳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sativaL原形态稻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性味甘;淡;平归经胃;大肠;脾经功能主治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主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反胃;噤口痢;烦渴用法用量内服:适
详见百科词条:陈仓米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53:47 共151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普济方》卷九十六:承气汤处方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两半。制法上除芒消外,并为粗末。功能主治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用法用量每服10钱,水2盏,煎1盏半,去滓,入芒消半钱匕,搅匀,再煎23沸,微热服。摘录《普济方》卷九十六《摄生众妙方》卷四:承气汤处方大黄、朴消、豆豉、枳实、厚朴各等分。功能主治发汗,泻下,去脏毒。主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煎至8分,空心温服。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四《圣惠》卷三十九:承气汤处方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青竹茹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中毒吐却恶毒物后,觉胸心安稳。宜服此。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注意三二日内宜食粥。摘录《圣惠》卷三十九《痘科类编释意》卷三:承气汤处方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芒消1钱。功能主治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著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各家论述此开滞下利之方也。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甘草甘平调诸药,稍缓其峻急之性。摘录《痘科类编释意》卷三《千金》卷九方名承气汤组成枳实5枚,大黄4两,芒消半升,甘草2两。主治少阴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得之67日,腹满不大便者。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3升,适寒温分3服,如人行5里1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变大承气为调胃承气,专取甘草通调之力以缓消、黄之急也。更加枳实于调胃承气方中,较大承气中厚朴,虽辛温、辛苦不同,而泄满之功则一。《千金》卷十六方名承气汤组成前胡1两,枳实1两,桂心1两,大黄1两,寒水石1两,知母1两,甘
详见百科词条:承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2:29:59 共11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臌胀简介
本文2023-10-18 08:33: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