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数学家的故事,第1张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陈景润 (1933—1996)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俏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来。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他的主要成就)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3华罗庚

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

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4祖冲之(算不算)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5陈省身

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6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59回答者: 弟弟爱姐姐2 - 试用期 一级 2009-2-7 15:04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

相关内容

•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 数学家的故事大约100字(9则)

• 数学家的故事

• 有关数学家的故事简短些

• 伟大数学家的故事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数学家 故事

其他回答 共 10 条

检举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主要景点

  皇穹宇

  1、皇穹宇正殿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座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2、皇穹宇西配殿

  皇穹宇西配殿是供奉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的场所。

  3、皇穹宇内景

  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gong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4、皇穹宇东配殿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祈谷坛

  1、祈年殿内景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2、祈年殿历史文化展(东配殿)

  东配殿为祈年殿历史文化展,我们从祈年殿的历史、艺术、寓意、重大事件等各个方面向您呈现出祈年殿所独有的魅力,让您真切地感觉到不虚此行。

  3、祈年殿

  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4、祈谷坛宰牲亭

  宰牲亭是准备祭祀用牺牲的地方。因旧时祭祀用牺牲不得用刀屠宰。只 能以木器击杀。故宰牲亭也称打牲亭。

  宰牲亭在祈谷坛之东。位于长廊 尽头。是一座重檐歇山大殿。外环砖 垣。东向、南向设门。院中有井。井 上覆以亭。院内地面皆海堤城砖。

  宰牲亭崇基。斗棋支架。施旋子 彩画。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 次间南向设隔扇门。梢间建槛窗。东西山墙辟亮窗。殿前设月台。极广。月台之右有过厅为长廊尽头。为悬山卷棚式建筑。与长廊相连。月台之 前有石井。为祭祀时汲水之处。上覆 六角量顶井亭。宰牲亭东垣辟有砖门。门外植有 白皮松、合欢诸种树木及大片草坪。该处原来有一座古井。传为洗涤牺牲 之处,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尚有遗石。今已无可辨识。

  宰牲亭于 1977 年 9 月经过了大规模修缮。整修了屋面。更换了部分木架。重做了苦背。排山脊。重新宦瓦。捉节夹垄。更换了吻脊兽。跑兽。重修后。一度辟为舞厅。后改为管理用房,1990 年辟为青山居珠宝店,1997 年青山居 珠宝店迁出。宰牲亭遂用于举办月季、菊花等花卉展览活动。

  5、祈谷坛神厨

  神厨院在祈谷坛东,长廊造北,是明清时举行视短豆典仪之所,院中有神库殿、神厨殿及甘泉井。

  神厨院为三合院,北为神库殿,东西为神厨殿,院门在南,与七十二连房相通。环诸殿有砖垣垣不高但墙身 涂红,顶覆绿瓦,周正端庄,影绰于 翠柏浓荫之中。

  神库殿是神厨院的正殿,旧时设 笼豆案于殿内祀前一日皇帝或亲至,或遣官至殿中举行视篷豆仪。殿坐北 朝南,崇基,悬山绿琉璃瓦项,五花 山墙,五开间,面阔 309 米,进深三 间 ,123 米,明间南向有落地菱花隔 扇,前设垂带踏跺,次梢间皆双交方 格隔扇窗。后檐粉墙,下肩青砖,白 石台明 神厨院东西殿即神厨殿,明清时 为制作供品之所,明初天地坛时仅有 东殿,嘉靖朝建大享殿时又增建了西 殿,两殿俱崇基,悬山绿琉璃顶,五 花山墙。神厨东殿比正殿稍阔,西殿比正殿稍狭,两殿后檐皆开有亮窗,余制皆与正殿同。神厨东殿前有古井,上覆以亭 ,为绿琉璃瓦六角量顶井亭井口瓷白石竖以井架井深逾 10 米。旧时井水 甘冽,时人谓其为甘泉井,祭祀时即用之调制羹汤。清人王士祺有《竹校词》 记天坛甘泉井诗曰 :" 京师土脉少甘泉,顾诸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楚 好,清波一勺卖千钱。 "神厨院中植有松柏多株葱郁青翠,树阴满庭。院中余地皆堤以城砖,甚 为规整。神厨院在中华民国以后一直空置,新中国建立前夕,一度为国民党守军所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用为首都图书馆书库,东配殿曾开辟了阅览 室,院中树木即那时所植。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书库迁出,神厨院各殿又被 辟为展馆,院中添盖了管理用房,先后举办了北京市出土文物展、农业成就 展。 " 文革 " 期间,曾被辟为人防工事仓库。 1972 年 10 月改为崇文区少年之家,少年之家旋对神厨院诸殿进行改造,神库殿改造为礼堂,建成舞台,东西、 配殿地面也被改造西殿还加装了吊顶。 1985 年,天坛对神厨西殿及神库殿 进行了部分修缮后,西殿停用。 1990 年 1 月,崇文区少年之家迁出神厨院 ,1993 年天坛对神厨院各殿开始全面修缮,拆除了院中各项杂建,亮出了甘泉 井,各殿也尽现昔日景观。 1995 年,天坛将神厨东殿辟为展室,西殿辟为接 待室,先后举办了红楼梦人物造像展,秦陵兵马俑人物造像展,乾隆皇帝与天 坛展,广西奇石展等展览。

  6、祈谷坛

  祈谷坛、圜丘坛建成时间相差100多年,坛周围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异。祈谷坛周围主要是侧柏,圜丘坛则是桧柏。

  7、祭天礼仪馆(西配殿)

  祭天礼仪馆设在祈年殿西配殿内,馆内集中介绍了中国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礼仪情况,包括祭天礼器、祭天程序等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驾卤簿图第一次展现了中国皇家最高仪仗的风貌,尤为精彩。

  8、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神乐署

  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

  1、显佑殿

  显佑殿位于凝禧殿西侧,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时期中和韶乐的协律郎、乐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间将道士们驱逐出去,将神乐观改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定名为神乐署,显佑殿被弃用。现开辟为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以弘扬祖先在音乐史上的光辉业绩。

  2、凝禧殿

  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斋宫

  1、钟楼

  钟楼位于斋宫外层东北角,绿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内悬明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

  2、斋宫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我国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3、无梁殿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十三级,左右各十五级。月台上北侧有斋戒铜人亭,南侧有时辰亭,正面台阶中间为云纹浮雕丹陛。

  4、铜人亭

  铜人亭,位于斋宫无梁殿月台上北侧,石制四柱,四面砖券拱形,绿琉璃瓦方形攒尖顶,顶上设四方吞脊宝珠。高55米,方2米,构造精美。是斋戒时放置斋戒铜人的地方。

  5、时辰亭

  时辰亭是一小型殿宇式石龛,下设一窄高石座。祭天大典开始前,由钦天监官员届时将时辰牌进于时辰亭,皇帝依所奏时辰,从容起驾出宫,临坛行礼。

  丹陛桥

  丹隘桥长 360 米宽 29 米,南北 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 地表逾 45 米,台面青砖海堤,白色 牙石镶边,是一座漫长的砖石混做平 台,史书称为海堤大道,因其下有两 孔涵洞而又被称为丹陆桥。有传说丹 腔桥得名于其仅西面有一座坡道,而 东面无任何阶梯,形成一面坡的布局 仿佛单臂一样,故戏称为单臂桥,后 人图吉利,取其谐音称为丹陆桥。丹 瞠桥南接圄丘成贞门,北接祈谷坛南砖门,将圄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了一条天坛的建筑轴线。丹隆桥平坦宽阔,桥面原为城砖海堤 ,1976 年改为平铺水泥方砖,中心 堤白石,石面稍稍凸起,略呈弧形。昔年举行祭典之时,其处为神舆行经之 道,故称神道,与祈谷坛南砖门中门及圄丘成贞门中门相接。神道左右为御道,是帝王祭天时所经之道,分别与 祈谷坛南砖门的左右门及圈丘成贞门 的左右门相通。

  1、具服台

  丹隆桥桥东有具服台,为皇帝祭祀前更换祭服之所,明永乐年间构大 祀殿时,曾建有具服殿,明嘉靖二十 四年 (1545 年 ), 嘉靖皇帝撤大祀殿。

  建大享殿时,撤具服殿,改建具服台。具服台为 砖石混做方形砖台,高逾 4 米,方广 186 米,面积逾 M0 余平方米。具服台南、北、东三面竖主 以汉白玉栏板及出水摘首,西向设通道与丹陆桥 相通。具服台台面原为细攫城砖 ,1976 年改为平 { 铺水泥方砖。具服台中有突起的方形砖台,周边疆镶白色牙石。明清时期每届祀典前期由太常寺 官员在台上搭建更衣握次,以备皇帝更换祭服之 需,喔次为**幌帐,内置扫金版,其形如殿宇 一般,故又有小金殿之称

  2、鬼门关

  丹陆桥中部与具服台相邻为一孔东西向的拱形涵洞,俗称“鬼门关”, 是 联接祈谷坛东西两隅的通道。明清时天坛建有牺牲所专用于饲养祭祀用牺 牲,位于天坛外坛西南隅,而祈谷坛宰牲亭位于祈年殿的东面,七十二连房的 尽头,从前举行祭祀大典前,役人驱牲畜自牺牲所往宰牲亭,用于制作祭品,途中要经过丹隆桥,按中国古代的礼制,牲畜是不能从神道上经过的,故古人 在丹陆桥下建涵洞以使牲畜通过,因牲畜进了涵洞后即不能生还,所以这个涵 洞就被人戏称为 " 鬼门关 " 。原来涵洞西面的出口为曲尺形洞口上面有台阶 供人登临丹隆桥,涵洞东面的出口齐丹隆桥砖壁而设。 1971 年管理部门在涵 洞东面出口处增建了一座台阶,涵洞东面出口遂也改为曲尺形南向出口。涵洞 两侧墙壁尽为花岗岩,地面俱为砖石,阴冷潮湿,凉气沁人,确实让人有不寒 而栗之感。

  圜丘坛

  1、从位燎炉

  圜丘坛内壝东西棂星门外各设铁制燎炉两座,用于焚化祭祀“从位”陈设供品。东棂星门外北侧一炉为大明之神(日)专用,南侧一炉为各星辰神共用。

  2、望灯

  望灯位于圜丘坛外壝内西南,是祭祀时照明用的灯具,清代祭祀时有三座。每座望灯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望灯由无量杆悬挂。

  3、配位燎炉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位于燔柴炉东北方,分别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4、燔柴炉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5、圜丘坛宰牲亭

  宰牲亭为祭祀前准备牺牲之所,因牺牲是用木器击杀, 故又称打牲亭。 宰牲亭院在三库院东, 单独设垣, 其 北垣与三库院及神厨院齐, 唯南垣比 其余各院南垣稍退。垣门制度及墙垣与诸院同。宰牲亭院主要建筑为宰牲殿, 坐于月台上, 殿南向, 重檐歇山顶, 绿琉璃筒瓦, 殿面阔三间, 广 16 米, 进深 139 米。明间前檐设门, 次间设槛墙, 上 架格窗, 两山亦辟有窗。后檐墙接灶火间。前台明接月台, 南向有垂带踏跺。

  6、圜丘坛具服台

  圜丘南同样建有具服台,也是皇帝祭祀前用于更换祭服的场所!区别于丹陛桥上的具服台,圜丘旁侧的具服台上没有建筑,只是砖砌平台,位于圜丘外甬路东侧,距棂星门十八米处。台高零点七米,十六米见方的平台。每逢圜丘大祀,由工部设更衣幄次于具服台上。更衣幄次为黄缎布屋,幄次西向设入口,宽二点八米。

  7、圜丘坛神厨

  神厨院在圄丘东北柏林中,是明清两朝祭祀时制作祭祀供品的场所,院四面设垣,垣砖作,涂以红土为饰上覆绿瓦。南向设门神厨院院门为砖石结 构,绿博风排山勾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门扉朱红,带扣环。门前两级垂带踏跺,院中有神厨殿、神库殿、井亭。神厨院前有南道通往圄丘,道又 名走牲道,城砖海堤,穿行于柏林间。旧时祭祀前,道上搭棚称作走牲棚,用以遮蔽风雪,今南道砖地依然,两 侧还遗有插杆石,为圆石,中有孔洞,微露出地表,间距不足 4 米,甚是 整齐。

  8、圜丘坛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