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如何教育学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鬼谷子如何教育学生,第1张

鬼谷子相传是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他有两个很了不起的学生——孙膑和庞涓。鬼谷子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他总是让学生们共同去做一件事,借以考察学生的擅长,以便因材施教。鬼谷子先让孙膑和庞涓,在一天之内,上山打百担柴火。庞涓力气大,早早上了山,埋头苦干,汗流浃背,累死累活,到晚上也不过打了50担柴。而孙膑却一直在那里睡觉,到了日头西下,孙膑才懒洋洋的打了一担柴,然后砍了一棵柏树,做成扁担,担下山。鬼谷子大喜,这就是孙膑的“柏”担柴火,于是,孙膑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又有一天,鬼谷子把孙膑、庞涓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每人给你们三文钱,去阳城买些货物,不管是什么,只要能把我三间房子堆满就行。”庞涓到集上一看,货物太贵了,三文钱不论买什么都没法把三间屋子堆满,急得吐血。后来只得挑了一种最便宜的,最占地方的灯芯买回去,汗流满面的往房子里布置,可是怎么也不能堆满三间房子。这个时候,孙膑还在那里蒙头大睡。到了傍晚,孙膑才懒洋洋的上街,从集上买了三根小蜡烛,分别放入三间屋里,点燃之后满屋通明,烛光四溢。鬼谷子哈哈大笑。庞涓又是灰头土脸。说着就到了中秋之夜,清风徐来,月光如洗,鬼谷子领着孙膑、庞涓一同赏月。鬼谷子漫不经心地问道:“你们说说啥时候月亮最圆啊?”庞涓抢先回答:“十五的月亮最圆。”鬼谷子看看孙膑,孙膑思考了一会说:“根据我平时的观察,不能一概而论,月亮有时圆“四”不圆“五”。大月十四晚上月亮最圆,小月十五晚上最圆。”鬼谷子点点头说。又顺势给他们出了个题,用最简短的文字,描述中秋夜空的景象。庞涓又一次抢先说:“我只用八个字——明月当空,繁星点点。”鬼谷子又让孙膑回答。孙膑胸有成竹地说:“我只用四个字——月朗星稀。”鬼谷子捻须称道:“妙、妙”。还有一次,鬼谷子对两个弟子说:“从今天开始,我坐在屋里三天不动,谁能想办法把我请出屋去?”庞涓说:“这还不好办?”他到外边转了一圈说:“老师,山下来了一伙强盗,要占山为王,快去看看吧。”鬼谷子说:“这里乃不毛之地,强盗来此何干?隔了一会,庞涓又慌慌张张跑来说:“老师,大事不好,咱们的柴草垛被人点着了,你快看看吧!”鬼谷子探身向外一望,果见大门外浓烟滚滚,便把桌子一拍说:“大胆顽徒,没有本事请我出去,竟将柴草点着,命你速去扑火!”庞涓无奈,只好前去救火。又隔了一夜,庞涓手持一封信说:“老师,有人送信,说师爷去世,要你速回家奔丧,来人正在山下等你。”鬼谷子喝到:“大胆狂徒,老爷子早已去世,为何满口喷粪”庞涓三次请师出门均未成功,只得垂头丧气地走出宅院。三日下午,天将黄昏,孙膑才睡意未定地来见老师说:“老师,请你出屋难,把你请进屋可不难。”鬼谷子说:“一样难!”孙膑摇着头说:“我不信。”鬼谷子说:“走。”说着师徒二人来到院中。孙膑说:“老师,我总算把你请出来了。”鬼谷子一愣,哈哈大笑起来。鬼谷先生又说:“我再出个题目,你们二人看如何”于是鬼谷先生拿出一只篮子,里面装了五个馒头。老师宣布规则:“现在有五个馒头,吃完为止,看谁吃的多。一次只能拿两个,吃完才能再拿,吃得多的为胜。”听老师说完,庞涓上前拿了两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孙膑不慌不忙拿了一个馒头,慢条斯理的吃起来,但仍然是孙膑先吃完,于是,孙膑按照规则拿走了最后两个馒头。3:2,又是孙膑胜。鬼谷子的教学让我们启发良多。教师善于利用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处于竞赛之中,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以结果说明问题,强调学生的自悟和默会。教育大多通过活动来进行,注重观察和推理,在动手和实践中完成思考和学习。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鬼谷子》捭阖第一 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

  《鬼谷子》反应第二 反应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

  《鬼谷子》内楗第三 内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入。

  楗:门拴。

  内楗: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

  《鬼谷子》抵戏第四 抵戏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

  《鬼谷子》飞箝第五 飞箝第五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嬴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

  《鬼谷子》忤合第六 忤合第六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

  《鬼谷子》揣篇第七 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

  《鬼谷子》摩篇第八 摩篇第八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

  《鬼谷子》权篇第九 权篇第九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 ,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 。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

  《鬼谷子》谋篇第十 谋篇第十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 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决篇第十一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 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 ,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 ,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

  右:有。

  ------------------------------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转丸第十三

  〔原文现已失传〕

  ------------------------------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却乱第十四

  〔原文现已失传〕

《鬼谷子》内容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

《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鬼谷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战争日益加剧。根据许倬云编写的统计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

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于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鬼谷子是当时的纵横家,也是活跃于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张仪、苏秦的老师,俗称“鬼谷先生”。《史记》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都说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以地得名。

在战国时代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烈的“百家争鸣”的激励下,他曾经东行游学于齐、魏等国,在那里授徒讲学。并在齐国留下其宝贵的讲稿。

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约与燕昭王处于同时代,而张仪则与秦惠文王处于同时代,苏秦的活动年代要比张仪晚二三十年。

他们先后在鬼谷先生处学习游说技术,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在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中建过功业,这些都先后为《鬼谷子》的成书创造了条件。

—鬼谷子

我们来做道选择题:请问人际交往,与人沟通,哪一个环节最重要?

A、沟通前,B、沟通中,D、沟通后。

相信很多伙伴会选B。

如果韩非子听到这个答案,他一定会先表示“呵呵”,然后说:少年,你还是太年轻了。为此他特意说:夫说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啥意思?沟通最难的不是口才不好,是什么呢?是我特么根本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神马。我们讲个法家申不害的段子吧。

在韩国坐了很多年冷板凳,话说有一天,申不害时来运转,韩王居然想找他唠嗑了。

韩老板问了申不害一个经典问题:我们韩国应该跟哪一个国家结成合纵联盟呢?

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呢?你会不会想什么就说什么?你是不是想用自己的绝世口才去说服老板?可是有个问题,你想说的未必是别人想听的。别人想听的未必是你说的。

所以,申不害的表现怎么样呢?他觉得好尴尬,因为根本不知道老板心里在想什么。于是他跟老板说:“此事事关重大,给我几天时间想想。”

咦……这样就不酷了嘛,申不害难道不应该抓住机会,滔滔不绝吗?亲,说话不是耍酷,说话拼的不是语速、语音、语调,拼的是精准度。有些话如果说的没有意义,还不如不说。

申不害怎么做的?下班后,马上一路小跑去找老同事赵卓、韩晁,怂恿他们向韩老板进言。申不害说:“我口才不好,而你们两位都是能言善辩的人,口才一等一的棒。刚才老板问我应该跟哪个诸侯结盟,我太紧张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们两位为何不去找老板各抒己见?”

赵卓、韩晁一听的确有道理,鄙夷了一下申不害后,觉得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于是两人兴高采烈的主动找老板献言献策,赵卓建议跟秦国手拉手,韩晁耿直的建议应该跟魏国心连心。

申不害在干嘛呢?古籍记载:申子微视王之所悦。这哥们鸡贼的狠,躲在两人的后面观察哪个人的意见会让韩老板听得高兴。掌握了确切的信息,了解老板的心思后,申不害跳出来说:

“老板,我有个想法……”

说话是门艺术,要讲究一些技巧,懂一点潜规则。我们再请李善长为我们科普一下。为什么要请李善长呢?因为世人对李善长的误解实在太深了。

当年李善长去面试时,朱元璋麾下连个写文书的都没有,估计文书上满满都是错别字,正缺一个办公室文员。于是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办公室文员。如果就这样的话,故事也就结束了。可是你要知道老板的名字叫朱元璋,用人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戏,不过用人之前朱元璋一定会试探一番。

面试时,25岁的朱元璋问了办公室文员李善长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天下安定呢(四方战斗,何时定乎)?这就好比开会时,老板问你如何才能让公司上市一样。

这是个极其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仔细琢磨你会发现怎么回答都是错。

李善长是怎么回答的呢?遇到这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实在有些猝不及防。所以他先说了三个字:学刘邦。如果只有这三个字的话,也只是普通水平。随即李善长说了下半句:您老家濠州离沛县不远,所以您身上有王气。

妙哉!

李善长的这个马屁拍的妙极,拿捏准了老板想称霸的小心思,否则也不会问天下如何安定的问题了。所以他先把朱元璋比作刘邦,再帮朱元璋找到信心来源。我坚信,朱元璋的一生都把自己当成刘邦了,比如朱元璋一直把李善长比作萧何。

虽然李善长的回答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举措,看起来什么都没说,但是却让老板听的心里舒坦。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让人听的舒服就是好答案。

还记得鬼谷子说的吗?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还不了解具体情况的时候,要圆润的说话。如果了解情况,则可以给予具体的策略。

彼时的李善长如果想表现一下口才,絮絮叨叨说一大堆,结果一定是错的。为什么?彼时朱元璋的翅膀还没硬,还在给老丈人郭子兴打工呢,而他的劲敌张士诚、陈友谅也都还不成气候。

所以,在没搞明白状况前,一定不要把话说死,给自己留条退路。

对此,盛宣怀深以为然。在清末一直有个历史迷题:盛宣怀和胡雪岩,到底哪个更有钱?其实是盛宣怀。

盛老板做生意有个诀窍,在谈判前,一定会收集大量关于谈判对象的信息。

有一次醇亲王,也就是光绪的亲爹找盛宣怀唠嗑,想他了解一下关于电报的事务。这是个好机会,可问题是盛宣怀根本没见过醇亲王,咋办?

这就好比在面试时,坐你对面的老板,你根本不认识,咋整?是不是又想表演你杰出的演讲口才了?

早点歇着吧您,肯定是辩论真人秀看多了。我会告诉你,那些辩论演讲节目都是NG无数遍的真人秀录像吗,都是有脚本的。而现实谈判根本不能NG。

怎么办?盛宣怀用了一个小技巧。这个方法其实鬼谷子说过: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如果实在没办法了解一个人,不如去询问与他亲密的人,借机获取信息。

巧了,盛宣怀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买通了醇亲王的一位幕僚,得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1、恭亲王坚定不移的想要学习西方,醇亲王截然相反,比较保守,认为中国人不比洋人差。2、醇亲王有点小爱好,喜欢吟诗作赋,喜读兵书。

颇具心计的盛宣怀了解情况后,马上找来醇亲王的诗作,揣摩他的心思。做好功课以后,他开始面见醇亲王,商讨设立电报局的事情。

醇亲王问:“小盛啊,你说洋人说的电报到底是咋回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你会不会说,电报是个高科技,然后扯一些电报的技术理论?如果这样你就输了。盛宣怀是怎么做的?他分析了醇亲王的心理。

他说:“回王爷的话,其实洋人的电报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全靠经营,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醇亲王一听盛宣怀居然用了岳飞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于是好奇的问:“你也读过兵书?”

盛宣怀说:“在王爷面前,岂敢说读过兵书,只不过如今洋人作乱,若不是王爷神武,亲自坐镇,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盛宣怀看了眼醇亲王,略微停顿一下说:“当今之际,那个血气男儿不想一雪前耻,宣怀不才,自不量力,读过几部兵书而已,望有朝一日能以身报国。”

他的一席话说的醇亲王频频点头称道,见时机成熟了。他才把电报的作用描绘的神乎其神,让醇亲王感觉搞电报事业就是救亡图存,就是爱国。于是干脆直接拍板把督办电报事宜交给了盛宣怀。

所以,盛宣怀被称为电报教父。

战国的申不害、明朝的李善长、清朝的盛宣怀,相隔上千年,但是他们的说服的方法却惊人的相似,是偶然吗?

他们都懂得人际交往说话的潜规则,事实证明说话做事是要讲套路的,套路不是万能的,不懂套路是万万不能的,就如鬼谷子就道出了说话的潜规则,他说:度权、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啥意思?

一个人想要学会做事,学会说话就必须要讲究三个方法:度权、量能、揣情,明白说话做事潜规则的人,才会不迷路、不迷茫。

度权术:就是量权信息,打探对方的实际情况,进而计算双方的长短轻重。鬼谷子说: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轻重,就不会知道双方的强弱情况。正所谓:权之所以知轻重。

量能术:就是估量能力。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意思是说,说话之前要学会估量对方的智慧,度量对方的才干,估计对方的气势,通过度量一个人的能力,进而进行说服。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长短,又如何说服呢?正所谓:量之所以知长短。

揣情术:就是揣测情报。一切谋划都是建立在情报的基础上,所以鬼谷子说:得其情,乃制其术。只有获得准确的情报信息,才能制定有效的谋略。鬼谷子又说: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即便是再聪明的人,如果不会用揣情术,就不能了解对方隐藏的信息,因为这是谋划说服的根本。

现在明白了吗?其实每一个纵横家在说服前,其实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否则就根本无法制定谋略,设计说辞,自然也就办不成事,这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会是说话做事的潜规则:

有些话想好再说,搞明白再说。说话之道,心可以直,口不能快。心直是好事,口快却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改变自己的直性子,不要心直口快,做个嘴巴富贵的人吧。

那么,现在您知道开头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是哪一个了吗?

鬼谷子如何教育学生

鬼谷子相传是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他有两个很了不起的学生——孙膑和庞涓。鬼谷子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他总是让学生们共同去做一件事,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