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文中有多少字 古彝文和现代汉字有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5收藏

古彝文中有多少字 古彝文和现代汉字有什么关系,第1张

古彝文大概有4000多字,其中包含象形字,形声字等等。与现如今的汉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写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很多字与现在的汉字读法差距也很大。古彝文的历史比较悠久,并且十分珍贵,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专家一直在研究古彝文。

一、古彝文的历史起源

古彝文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万年的历史,有专家说古彝文能够与埃及文和甲骨文相比,也有人认为古彝文就是古蜀文字。古彝文能够代表历史文字的重要起源,在古代时,这种文字使用率最高的地方是贵州。但是现如今的贵州人很少会认识古彝文。

由于彝族的老年人已经很少,现在的年轻人又不认识古彝文,所以这种文字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中国有专门研究古彝文的团队,认为古彝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想要把古彝文研究透彻的确是很难,这需要老一辈的配合。

古彝文是地方方言,属于文化遗产,所以每个人都要保护历史文化。现在所收纳的古彝文并不是很多,大概有8000册左右,在彝文中占了半数。可见古彝文,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几乎每个老年人都喜欢用古彝文进行对话。

二、古彝文收藏的亮点

彝文古籍受到了后人的重视,所以很多人是对其进行了保护进行了整理。发现数量非常多并且很有特色。从字的结构来观察,很像象形字,同时还有很多像会意字,只要使用偏旁,将字进行整合,就可以表达意义。不得不赞叹古人的造字能力,造福后人。

​从字体上观察有些像繁体字,一个字有可能会占用好几个字的面积,字有可能会长一些,也有可能会短一些,字体上给人感觉有些疏疏落落,并且错综复杂。看起来像密密麻麻的字,但是给人的感觉非常庄重。

  夜郎简介

  《夜郎》王建峰绘

  夜郎国人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这里是中国稻作、鼓楼、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千百年前延续至今的“竹崇拜”、“牛图腾”与斗牛、斗狗等独特民族风情,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

  地理位置

  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历史渊源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介绍,自1958年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可乐”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荣获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以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夜郎国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夜郎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可乐“西南夷””墓群的发掘,对探究古夜郎族属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秘的柯洛倮姆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坟”或“莕人洞”。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们,哪里想到他们捡回家去砌猪圈、盖茅厕的砖瓦,竟是秦砖汉瓦;那些从“莕人洞(坟)”挖出来,认为带有邪气而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竟然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今天,人们无不惊喜慨叹,贵州这片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淀着厚重的古老文明。 据彝文古文献记载,当时与贵州可乐齐名、能称“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庆(储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区的著名城市。贵州考古专家宋世坤研究员分析,将历史的发掘与文献对照研究推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乐地区很可能是属于夜郎国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可乐地处滇、黔边界,交通发达。据文献记载,这里曾是进入贵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 夜郎有含义的树

  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哈尼族的十月年 源自中国彝族的十月太阳历

据说远祖希慕遮[希慕遮,相传为彝族始祖。]是伏羲最小的儿子,所以太阳历与伏羲历有直接的关联。

一月三十六天

一年五季 一季两月 一共三百六十天,

余下五~六天为年日 每月对等。

众所周知,在中华古代发生的伟大文明事件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天水画八卦、刻书契,确立了先天八卦和文字起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自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福绵万代,源远流长。

中国彝族的父子连名谱

伏羲的最后一个“羲”字就是彝族始祖“希姆遮”的第一个“希”字。这样一来,伏羲就与希姆遮及其后世连续起来了,即:伏羲——希姆遮——遮窦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轨乍……按此推理,伏羲就是希姆遮的父亲。

有的同志或许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彝族父子连名谱书没有把伏羲联上呢?

对此,我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里找到答案,此书说:“羲生九子,九子整理乾坤”。这就是说,伏羲有九个儿子,分为九支。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希姆遮就是伏羲的九个儿子之一,他就是中华民族中彝族这一支系的始祖。

有人又会问,希姆遮的“希”字与伏羲的“羲”之不是同一个字,怎么能联上来?我认为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大家知道,过去,汉文翻译彝语是以音记字的,只要音同,其字就不一定同。比如,彝族的始祖“希姆遮”,在《汉书》里就以音记字为“孟哲”,彝族自称为“尼”,《汉书》记载为“夷”,这完全没有什么奇怪的。关于“希姆遮”迁徙之事,《汉书》记载为“孟哲(姆遮)毛牦缴外入邛之卤。”古代天水是蜀之辖地,蜀地中的成都一带又称之为卤,也就是说,希姆遮从甘肃天水翻过秦岭来到成都蜀地。他是尼能时代的第一位彝族君长,他主政时已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君臣师有徽号,君为“鹤”,管理者丞相为“杜鹃鸟”,彝文化代表毕藦为“鹰”。有文字和十月太阳历的应用,订立了宗法制度和祭祀礼仪,组织了庄重的祭祀活动。了解这段历史后,彝汉文化同源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彝族、汉族都是伏羲的子孙,彝族的族源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以伏羲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希姆遮迁入蜀地后,发展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一带,属于长江文明。

翻译的天文历法书有两部,一部叫《吐鲁窦吉》,意译为“宇宙生化”;另一部叫《吐鲁历洱数》,意译为“宇宙人文论。”“宇宙生化”这部天文历法书是继承先天八卦的。这部书里有两幅图,一幅《洛书》,另一幅是《河图》,彝文记的《洛书》为“龙书”,《河图》为“联姻”。

“龙书”是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推十二月历的历法书。“龙书”是以北极星为座标,九黄星远行,六气变通,三生人道,是以三、六、九为理数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以二、四、八为理数推十二月历的天文历法书。“龙书”能把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像锁链一样用彝文表述清楚,彝族的天文历法书把伏羲先天八卦完整地继承下来。

古彝文中有多少字 古彝文和现代汉字有什么关系

古彝文大概有4000多字,其中包含象形字,形声字等等。与现如今的汉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写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很多字与现在的汉字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