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泻寒逐痰行水杀虫的一味中草药——巴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中医泻寒逐痰行水杀虫的一味中草药——巴豆,第1张

中药巴豆:性味归经: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老中医廖佐芹教授说,本品辛热泻散,力强毒大,主入胃与大肠,兼入肺经。生用能峻下寒积、开通闭塞,既能荡涤肠胃之沉寒瘤冷、宿食积滞,又能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有斩关夺门之功。压油取霜(巴豆霜)则药力较缓,可温通去积、推陈致新。此外,外用又善蚀疮去腐。功效: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主治病证

(1)寒积便秘,腹满胀痛,小儿痰食积滞。

(2)大腹水肿。

(3)寒实结胸,喉痹痰阻。

(4)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或装胶囊,01-03g,不入汤剂。止泻必须炒炭服。外用:适量,研末敷。内服宜制成巴豆霜,以降低毒性。廖佐芹教授提醒,本品辛热峻下有大毒,故孕妇及体弱者忌服,以免堕胎或再伤脾胃。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畏牵牛子,不宜与之同用。

皂角刺就是皂荚树上面的棘刺,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作用,其实皂角刺在中医里面是一味常用的活血消肿类中药材,它对于一些无名的痈肿、疔疮之毒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中医里面认为皂角刺入药其味辛、药效偏温,有较好的“活血消肿、托毒排脓、祛风止痒”等功效,在临床中也是有很多应用的。

1、皂角刺可以用来缓解疮肿、疔毒

皂角刺药效非常峻猛,古人认为疮肿、疔毒之症,以此物入药可以很快起到活血消肿、托毒排脓的效果,乃是缓解“疮疡”之良药。

古籍之中记载,疮肿之症初起者,皂角刺能引之消散;疮肿将破者,能引之以排脓。故而对于疮痈红肿等症,以皂角刺入药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缓解效果。

在民间一些地方,人们常直接用皂角刺煮水喝来缓解各种疮痈之症,既简单便捷,又效果明显。中医里面则常将皂角刺和黄芪、当归、连翘、金银花、白芷、黄芩、牛蒡子等配伍使用,有较好的活血消肿、排脓生肌之效。

2、皂角刺可以祛风、止痒

皂角刺入药还有一定的祛风止痒之效,对于常见的疮癣、风疹泛红、痒痛等症,以皂角刺入药也是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中医里面就常使用皂角刺和地肤子、防风、荆芥穗、白鲜皮等药材配伍使用,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冲洗患处,皆有很好的祛风止痒之效。

而对于一些常见的疮癣、足癣之症,也可以使用皂角刺来入药缓解。此时可以将皂角刺和荆芥、白矾等配伍,然后在白醋内浸泡一天以上,每天用来泡脚或者冲洗患处,就可以起到疗癣止痒的效果。

不过皂角刺的辛散温通之效过于峻猛,一般情况下是不建议自己随意使用的,如果确实有需要的话,最好也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成方配本》方名癣药水组成土槿皮8两,百部2两,白及1两,樟脑1两,斑蝥1钱。主治一切顽癣。用法用量用笔蘸药水搽癣上,每日23次。制备方法上药用高梁酒5斤浸半月为度,约成溶液4斤。用药禁忌不可入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方名癣药水组成白及2两,百部2两,槟榔2两,雄黄2两,生川乌2两,蜈蚣20条,土槿皮4两,蛇蜕3钱,斑蝥3钱,烧酒8斤,白砒3钱。功效散风祛湿,止痒杀虫。主治癣疮。用法用量用毛笔蘸药水,搽癣疮上。制备方法上共研粗末,盛入袋内入烧酒中,浸期1月左右。用药禁忌忌水洗。不可入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癣药水组成白及5两,槟榔5两,紫荆皮5两,川椒5两,大风子5两,百部10两,斑蝥2两。功效杀虫止痒。主治一切癣症、干癣、湿癣、风癣、牛皮癣、松皮癣、脚气,皮肤病。用法用量用棉花浸湿,擦患处、每日12次。制备方法上用白酒192两,先入白及、槟榔煎30分钟,将药锅取下;候温再下荆皮、川椒煎10分钟,取下药锅;候温再下大风子、百部,将坛封口,浸泡1月,药力尽出方有效。于用药前3天将坛起封,再下斑蝥浸泡3天,速将药水滤清装瓶,每瓶重1两。用药禁忌谨防入口。三岁以下禁用。《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癣药水组成米醋20斤,百部、蛇床子8两,土槿皮10两,硫黄8两,白砒2钱,斑蝥2两,白国樟1两2钱,轻粉1两2钱。主治一切癣疮及鹅掌风。用法用量外搽,每日12次;或浸用(约浸20分钟)。

详见百科词条:癣药水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47:00 共6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 21 拼音名 22 茴香虫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茴香虫的用法用量 28 注意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茴香虫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茴香虫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性味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312 茴香虫的用法用量 313 注意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茴香虫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茴香虫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茴香虫 1 拼音

huí xiāng chó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

21 拼音名

Huí Xiānɡ Chónɡ

22 茴香虫的别名

黄凤蝶、金凤蝶、芹菜金凤蝶[成虫名]

23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以幼虫干燥体入药。

24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25 性味

甘、辛,平。

26 功能主治

主治胃气痛,小肠疝气及噎膈。

27 茴香虫的用法用量

先用酒将虫醉死,放瓦上焙干,研末,酒服或开水送服,每周服1次。成人每次服3条,小儿每次服1条。

28 注意

胃有热及体虚者忌服。

2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茴香虫

31 出处

出自《本草衍义》。

1《纲目》:蘹香虫,生蘹香枝叶中,状如尺蠖,青色。

2《品汇精要续集》:蘹香虫七、八月取之。

32 拼音名

Huí Xiānɡ Chónɡ

33 英文名

Papilio worm

34 茴香虫的别名

蘹香虫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蝶科动物黄凤蝶与凤蝶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apilio machaon Linnaeus2Papilio xut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鲜用;或以酒醉死,文火焙干。

36 原形态

1黄凤蝶,成虫体色鲜黄,腹部背面有深黑色宽纵纹1条。翅鲜**,外缘及翅脉两侧深黑色。两性翅面斑纹无显著不同,唯雌蝶体型略大,翅面黑纹较宽。幼虫长圆筒形,体表光滑无毛,淡黄绿色,各节上中部有宽阔的黑色横带纹1条。后胸节及第18腹节上的黑条纹有间距略等的橙红色圆点6个,色泽鲜艳。

2凤蝶,成虫体色暗黄或淡黄绿色,腹面有黑带,由胸前方直达腹末端,两侧有淡黄白色边缘。前翅似张开的弓形,棕黑色,沿翅的外缘,列生8个月牙形的黄斑,前翅每一翅室基部各有黄斑1枚怕翅黑色,有黄斑。幼虫长圆筒形,黄绿色。后胸两侧各有眼状黄斑1枚,胸腹两侧近气门线有白色纵行斑1列。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幼虫寄生于茴香、胡萝卜、芹菜等伞形科植物上。

2幼虫多寄生于柚、柑、橘的嫩芽或嫩叶上。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8 化学成份

黄凤蝶幼虫体中精油的成分有:对甲氧基桂能上能下醛(pmethoxy cinnamal),对甲氧基桂皮酸(pmethoxy cinnam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醛(pmethoxy benzaldehyde),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 benzoic acid)凤蝶翅含13种以上**素。其中有蝶色素(papiliochrome)Ⅱa,蝶色素Ⅱb,蝶色素Ⅲa,蝶色素Ⅲb;蝶色素Ⅱ可分解为L犬尿氨酸(Lkyunrenine),儿茶酚胺(catechol amine0。眼及睾丸含红色素二氢眼黄质(dihydroxanthommatin),虫眼黄素(xanthommatin)。蛹含色氨酸(tryptophane),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 kynurenine),邻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α胡萝卜素(αcarotene),β胡萝卜素,游离的叶黄素(lutein)。贤慧皮肤含大量酮类胡萝卜素,如蝶刺桐酮(papilioerythrinone),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蝶刺酮堿(papilioerythrin),虾黄质(astaxanthin)脂肪体含叶黄素的单酯及二酯。蛹含甘油(glycerin)05%。臭腺分泌异丁酸(isobutyric acid),α甲基酸(αmethyl butyric acid)。

39 性味

味辛;甘; 性温

310 归经

肝;胃经

311 功能主治

理气;化瘀;止痛。主胃脘痛;疝气腹痛;呃逆;噎膈

312 茴香虫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3g;或13条。

313 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胃有热及体虚者忌服。”

314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治小肠气。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

3《四川中药志》:治噎膈。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茴香虫的方剂 三应散

sǎn《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三应散组成:茴香虫1枚(研汁),腻粉2钱匕,胡黄连末1分。主治:

只金丹

济方》卷二四七引《得效》:组成:小茴香2两,湿生虫(阴干)2两。主治:男子疝气,小肠虚损。用法用量

茴香丸

个。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虫积气痛。用法用量:空心饭饮送下;或姜汤送下亦可。

小青木香丸

:青木香(盐炒)、胡椒、白姜、乌药、茴香(炒)各等分。主治:虫痛,气刺腹肚,疳积盘肠一切等候。用法

蛔疳散

每服12钱,临卧时煎肉汁汤调下,须进23服。虫下再调气。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四十八候

更多用到中药茴香虫的方剂

用到中药茴香虫的中成药 健儿疳积散

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驱蛔虫,消积健脾。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用

狗皮膏

,防风1两5钱,地龙1两,寄生2两,麻黄8两,全虫1两,大茴香1两5钱,小茴香1两5钱,鉆地风1两

妇科万应膏

藤18g葫芦巴(炒)9g泽兰21g小茴香9g茺蔚子21g九香虫9g艾叶24g白芷9g拳参27g红花

四神丸

堂经验方》之四神丸:组成:枸杞子一斤(以川椒、小茴香、芝麻、盐四件炒)、白术、茯苓、熟地各一两。功能

温肾全鹿丸

8g锁阳72g川牛膝60g五味子(醋炙)30g小茴香(盐炒)36g老鹳草膏30g鹿茸120g菟丝子4

更多用到中药茴香虫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茴香虫 《本草撮要》:[卷二木部]苦楝子

痛囊肿。得补骨脂、小茴香、食盐治偏坠痛不可忍。有虫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浓煎。少加麝服之。下其虫而渴自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小肠疝气方二十四道]必效丸

紫色,去茱萸,令碾桃仁为细末,却入和后众药)茴香(胆虫上件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

《成方切用》:[卷九下杀虫门]扫虫煎

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青皮小茴香(炒)吴茱萸(一钱)槟榔乌药(一钱五分)细榧肉(三钱碎)乌梅(二个)

《串雅内外编》:[串雅外编卷三]食品门

治痨虫。肥鳗二斤,白薇一两,小茴香三钱,甘草一钱,苡仁五钱,榧子十个(去壳)。同入砂锅内,用水煮烂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10雄黄解毒丸: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漆姑草 21 拼音名 22 漆姑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漆姑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漆姑草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化学成份 39 漆姑草的药理作用 310 毒性 311 性味 312 归经 313 功能主治 314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315 附方 316 各家论述 3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漆姑草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漆姑草 1 拼音

qī gū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漆姑草

21 拼音名

Qī Gū Cǎo

22 漆姑草的别名

羊儿草、地松、星秀草、珍珠草

23 来源

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Sweet)Ohwi,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晒干。

24 性味

苦,凉。

25 功能主治

散结消肿,解毒止痒。用于白血病,漆疮,痈肿,淋巴结结核,龋齿痛。

26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搽患处。

27 备注

(1)珍珠草Sagina japonica (Sweet)Ohwi var parviflora (BurttDavy)C Y Wu形态相似。全草亦可作漆姑草入药。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漆姑草

3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疮。苏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

32 拼音名

Qī Gū Cǎo

33 漆姑草的别名

牛毛粘、瓜糙草、蛇牙草、牙齿草、沙子草、大龙叶、羊地草、小叶米粞草、踏地草、风米莱、虾子草、大龙草、虫牙草、地松、(匿/虫)鼻药、地兰、胎乌草、虎牙草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gina japonica(Sw.)Ohwi[Spergu-la japonica Sw.〕

采收和储藏:4~5月间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

一年生小草本,高1015cm。茎纤细,由基部分枝,丛生,下部平卧,上部直立,无毛或上部稍被腺毛。单叶对生;叶片线形,长520mm,宽约1mm,具1条脉,基部抱茎,合生成膜质的短鞘状,先端渐尖,无毛。花小形,通常单一,腋生于茎顶;花梗细小,直立,长约125cm,疏生腺毛;萼片5,长圆形乃至椭圆形,长152mm,先端钝圆,稍微呈兜状依附于成熟的蒴果,背面疏生腺毛乃至无毛,具3条脉,边缘及先端为白膜质;花瓣5,白色卵形,先端圆,长约为萼片的2/3左右;雄蕊5;子房卵圆形,花往又蒴果广椭圆状卵球形,比宿存萼片稍长或长出1/3左右;通常5瓣裂,裂瓣椭圆状卵形,先端钝。种子微小,褐色,圆肾形,长0405mm,两侧稍扁,背部圆,密生瘤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68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或田间路旁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陜西、广西等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15cm。茎基部分枝,上部疏生短细毛。叶对生,完整叶片圆柱状线形,长520mm,宽约1mm,先端尖,基部为薄膜连成的短鞘。花小,白色,生于叶腋或茎顶。蒴果卵形,5瓣裂,比萼片约长1/3。种子多数,细小,褐色,圆肾形,密生瘤状突起。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亦有不定式。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67μm。

38 化学成份

漆姑草全草含挥发油、皂甙和黄酮等成分。

已分离得到的主要黄酮衍生物有: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6,8-di-C-glucosylapigenin),6-C阿拉伯糖基8-C葡萄糖基芹菜素(6-C-arablnosyl-8-C-glucosylapigenin),8-C葡萄糖基芹菜菜Cglucosylapigenin),x″O鼠李糖基6-C葡萄糖基芹菜素(X”-Orhamnosyl-6-C-glucosylapigenin)[1]

39 药理作用

抗肿瘤 漆姑草煎剂025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肉瘤S180、S37均有抑制作用;02g/kg,腹腔注射,连续11天,对小鼠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025g/kg腹腔注射,连续6天,可延长白血病L615小鼠的生命。

310 毒性

毒性: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0896±0284g/kg。灌胃40g/kg,小鼠无死亡。

311 性味

苦;辛;性凉

312 归经

肝;胃经

313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主漆疮;秃疮;湿疹;丹毒;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鼻渊;龋齿痛;跌打内伤

314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315 附方

①治漆疮:漆姑草。捣烂,加丝瓜叶汁,调菜油敷。②治虫牙:漆姑草叶。捣烂,塞入牙缝。③治跌打内伤:漆姑草五钱。水煎服。④治蛇咬伤:漆姑草、雄黄捣烂敷。(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⑤治瘰疬结核:羊儿草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草捣绒敷。(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⑥治虚汗、盗汗:大龙叶一两。炖猪肉吃。(《贵外草药》)⑦治咳嗽或小便不利:大龙叶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316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疗漆疮。

2《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

3《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治小儿乳积。

4《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5《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

6《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317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漆姑草的方剂 地松涂方

拼音:dìsōngtúfāng处方:漆姑草(捣汁)2分,芒消1分。功能主治:漆疮。用法用量:和涂之

更多用到中药漆姑草的方剂

古籍中的漆姑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蜀羊泉

边,能疗漆疮。苏云漆姑是羊泉。按∶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敷漆疮,亦主溪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九]漆疮方二十七首

即以鸡子白和涂之良。又方慎火草若鸡肠草以涂之,漆姑草亦佳。(深师千金翼同)又方以羊乳汁涂之。(千金

《神农本草经赞》:[卷二中经]蜀羊泉

。蚯蚓气吹者。捣入黄丹之。李时珍曰。黄蜂作窠。漆姑草为蒂。陈藏器曰。漆姑叶细。多生石边。苏恭曰。捣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五]一十一种陈藏器余

血主溪毒煮食之本经从虫部出复有虫食蚕已出拾遗○漆姑草杉木注陶云叶细细多生石间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

《医心方》:[卷第一]诸药和名第十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梧桐 21 拼音名 22 臭梧桐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臭梧桐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臭梧桐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臭梧桐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臭梧桐的药理作用 312 毒性 313 炮制 314 性味 315 归经 316 功能主治 317 臭梧桐的用法用量 318 注意 319 附方 320 臭梧桐的临床应用 32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臭梧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臭梧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臭梧桐 1 拼音

chòu wú tó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梧桐

21 拼音名

Chòu Wú Tónɡ

22 臭梧桐的别名

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叶、后庭花

23 来源

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茎、叶入药。春秋采根及茎,开花前采叶,晒干。

24 性味

苦、甘,平。

25 功能主治

祛除风湿,降血压。根、叶: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痢疾,疟疾。叶:外用治手癣,水田皮炎,湿疹,痔疮。

26 臭梧桐的用法用量

根、叶03~1两;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27 备注

(1)用治风湿痹痛之症,常与豨签草同用,或单味煎服。用于治疗高血压正,一般认为为开花以前的臭梧桐疗效叫好;为不宜高温煮,否则降压功效可能减弱。此外,用本品煎汤洗浴,可至湿疹搔痒等症。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臭梧桐

31 出处

出自《采药书》

32 拼音名

Chòu Wú Tónɡ

33 英文名

Harlequin Glorybower Leaf and Twig

34 臭梧桐的别名

臭桐、臭芙蓉、地梧桐、八角梧桐、楸叶常山、矮桐子、楸茶叶、百日红、臭牡丹、臭桐柴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料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

采收和储藏:610月采由,捆扎成束,晒干。

36 原形态

海州常山,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m。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cm,宽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腑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cm,花序梗长36cm,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38 栽培

栽培技术 主要用分要繁殖。北方在植株枯萎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将植株刨出,视母株大小分成38株,然后按穴距60cm×30cm开穴栽种,穴深1520cm,栽后覆土压实,浇水。

39 性状

性状鉴别 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直径约3mm,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具**点状皮孔,密被短茸毛,稍老者茸毛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淡**,髓部白色。叶对生,多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59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截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上面灰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28cm,密被短柔毛。花多枯萎,黄棕色,具长梗,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内有一果实,三棱状卵形,灰褐色,具皱纹理。气异臭,味苦、涩。 以花枝干燥、叶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明显,下表皮具气孔。腺鳞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单细胞,也可见局部的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12列,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710余个,排列近圆圈状。主脉中央为薄壁细胞,偶含草酸钙方晶,长1015μm,宽69μm。

310 化学成份

臭梧桐叶含海州常山黄酮甙(clerodend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生物堿。刺槐素7双葡萄糖醛酸甙[acacetin7glucurono( 1→2)glucuronide],植物血凝素(lectin)。臭梧桐素(clerodendronin)A和B,海州常山苦素(clerodendrin) A和B。臭梧桐还含洋丁得酚甙(kusaginin,acteoside)。

311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臭梧桐煎剂、水浸剂、热浸剂及其提取物,不论经口灌胃或注射结给药,对麻醉或清醒的大鼠、兔、猫、狗及肾型高血压大鼠和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水浸剂和煎剂作用最强,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无效。开花前的臭梧桐比开花后者降压作用强,结实后 采集者或来年陈叶作用减弱。热浸剂或提取物灌胃给予肾型高血压大鼠,给药后310d出现降压作用,血压下降16%574%。于停药后2星期内恢复给药前水平。麻醉犬和大鼠静脉给药则呈现两相降压作用:第1相作用强而短,注射后立即发生,持续3060min;第2相作用温和而持久,多在给药后3050min出现。肌内注射或口服仅出现第2相降压作用,维持23h;煎剂静脉注射只呈现第1相降压作用,口服无效。因此认为,第1相降压作用可能是非特异性的,似无治疗价值。 臭梧桐对去脑猎的降压作用显著减弱,用六烃委铵或在第2颈椎处切断脊髓后,几乎完全消除臭梧桐 的第2相降压作用。臭梧桐能长时间抑制电刺激腓神经和压迫颈动脉引起的升压反射,并能作用于肺血管内感受器后射地引起血压下降;静脉注射普鲁卡因封闭感受器后,降压作用完全或大部分消失。因此认为臭梧桐的降压用用主要是通过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也有血管内感受器的反射机制参与。另有报道,臭梧桐热浸剂和臭梧桐素A对电刺激猫颈上神经节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有轻度神经节了阻断作用。臭梧桐对蟾蜍后肢血管呈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因此认为,臭梧桐的直接扩张血管与阻断神经节作用,可能参与第1相降压作用。 2抗炎作用 臭梧桐、豨莶草或鬼针草的水煎剂,单味应用对大鼠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均无明显作用;但臭梧桐与鬼针草(1:1)组成的针桐全剂,制成水煎剂或乙醇浸剂,给大鼠灌服20g(生药)/(kg·d),连续5d,对上述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与每日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00 mg/kg作用相似。臭梧桐与豨莶草(2:1)制成的豨桐丸,也有相似的抗炎作用。豨桐丸口服可使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似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作用;但对上肾上腺大鼠仍能明显抑制蛋清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提示其抗炎作用并不完全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作用。 3镇痛作用 电击鼠毛法试验证明,给小鼠腹腔注射臭梧桐煎165g/kg以上时,呈现镇痛作用,给药后2040min出现峰值,以后逐渐降低,可维持 2h之久。开花前的臭梧桐镇痛作用较开花后的强。臭梧桐素B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 400mg/kg和800/kg后,分别比吗啡 10mg/kg和20mg/kg的镇痛作用强而持久。 4镇静作用 给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臭梧桐煎剂有轻度镇静作用,加大剂量也不引起睡眠。臭梧桐素A的镇静作用较强,与催眠药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 5其他作用 大鼠长期藻服臭梧桐,可致甲腺明胶样物质含量增加。这种作用可能是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的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结果,并非毒性反应。臭梧桐有驱肠虫作用。 6毒性 臭梧桐煎剂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206g/kg。臭梧桐热浸液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194g/kg;大鼠灌服热浸液150g/kg ,72h内未见动物死亡。臭梧桐素A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184g/kg(相当于生药量370g/kg);臭梧桐素B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 321g/kg(相当于生药量550g/kg)。大鼠灌服热浸液 025g/(kg·d)和25g/(kg·d),连续60d,除少数动物出现安静、活动减少和稀便外,生长发育、血象、尿及病理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臭梧桐煎剂给狗灌服10g/(kg·d)连续3星期,对肝功能、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影响,但剂量在 20g/kg以上时可致呕吐。另有报道,在试验臭梧桐降压过程中,发现少数猫出现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脏有一定影响。

312 毒性

毒性不大。狗口服水煎剂20g/kg以上引起呕吐,10g/kg以下不吐,每日10g/kg连服3周,肝功能(B. S. P.清除试验)、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改变。大鼠每天用热浸剂02525g/kg灌胃共60天,除引起部分大鼠饮水量增加、活动减少和大便变稀外,无其他严重毒性。小鼠静脉注射,热浸剂半数致死量为194g/kg,提出物为098g/kg。给大鼠灌胃,热浸剂150g/kg,提出物17g/kg(相当生药300g/kg),72小时内未见死亡。少数猫在试验中发见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有一定影响。毒性:茎、叶煎剂20g/kg给狗灌胃可致呕吐;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06g/kg。

313 炮制

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 lcm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314 性味

味苦;微辛;性平

315 归经

肝;胆;脾经

316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痈疽疮毒,湿疹疥癣

317 臭梧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研末掺或调敷。

318 注意

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319 附方

①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一斤,莶草(炒,磨末)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于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忌食猪肝、羊血等物。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养生经验合集》桐丸) ②治半肢风:臭梧桐叶并梗,晒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为丸。早滚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钱。(《纲目拾遗》)③治风湿痛,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臭梧桐三钱至一两,煎服;研粉每服一钱,一日三次。也可与莶草配合应用。(《上海常用中草药》)④治半边头痛:川椒五钱,臭梧桐叶二两。先将桐叶炒黄,次入椒再炒,以火酒洒在锅内,拌和取起,卷在碉内,扎在痛处;吃热酒一碗,取被盖颈而睡,出汗。(《纲目拾遗》)⑤治一切内外痔:自梧桐叶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鲸。煎汤熏洗。(《纲目拾遗》)⑥治湿疹或痱子发痒:自梧桐适量,煎汤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药》)

320 臭梧桐的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压病:臭梧桐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据数十例至数百例的治疗结果,降压的总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龙应用,疗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达81%以上。一般服药后显著降压出现较晚,大多数在第四、五周血压始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后,若停止服药,血压可在 12周内迅速回升;如给予较小的维持剂量,则血压常可维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临床症状如心悸、气急、头痛、头晕、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个别有心绞痛的病例,服药后亦消失。部分病例经检查证明:凡显著降压看心脏增大几乎完全恢复,期外收缩消失,但心串、心音无明显变化,心电图有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现象亦可恢复;大多数眼底小动脉的痉挛可解除削。实践中还观察到,疗效与年龄、病期等有一定关系。40岁以上者降压作用较佳。对早期高血压及晚期高血压尚无严重并发症者均有疗效,对急进型高血压和晚期高血压伴有并发症者,疗效不佳;有动脉硬化者亦有疗效。但也有报告,对三、三期高血压或有明显之动脉硬化著,疗效并不显著。部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软弱无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继续服药或酌情减量后可自行消失。

用法:11臭梧桐片剂,每日1016g,分34次服。

12采用臭梧桐叶提取物二臭梧桐甲索内服,开始每日6090mg,待降压后可减至每日4060mg为维持量;分3次服。

2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新鲜臭梧桐茎叶吐两制成煎剂,为1日量,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88例患者于78月份经三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818%,其中显效以上为466%。初步观察,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显效时间较慢。

3治疗疟疾:内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g),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14片,共8次,以后日服3次,每次5片,连服5天。7天为一疗程,总剂量路在2O0片左右。小儿剂量酌减。226例各型疟疾(三日疟96例,间日疟88例,恶性疟24例,混合感染18例)患者,服药后4天内,全部控制症状发作,观察3月未见复发。血检结果: 服药后2天原虫消失者186例(823%);第4、7天的阴转率分别为973%和986%。药物反应较少,少数出现心律不齐、恶心、呕吐;个别发生全身及下胶浮肿、荨麻疹,但多不严重。

321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臭梧桐的方剂 风湿{希}桐片

WS3B023190处方:莶草400g臭梧桐400g制法:以上二味,取臭梧桐355g加水,

制疳丸

丸组成:青皮、胡黄连、莪术、黄连、缩砂、干漆、臭梧桐虫(酒浸,晒干)各等分。主治:小儿乌睛见翳,或

骨(疒秋)灵

g,金银花12g,比茎藤12g,五月红18g,臭梧桐15g,鸡血藤9g,乌麻根9g,苏木子9g,三

臭梧桐洗剂

拼音:chòuwútóngxǐjì处方:臭梧桐31g,野菊花31g,地肤子31g,明矾10g。功能

希桐丸

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80℃)的清膏;将臭梧桐叶等粉末加入膏内,搅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

更多用到中药臭梧桐的方剂

用到中药臭梧桐的中成药 风湿{希}桐片

WS3B023190处方:莶草400g臭梧桐400g制法:以上二味,取臭梧桐355g加水,

希桐丸

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80℃)的清膏;将臭梧桐叶等粉末加入膏内,搅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

豨桐丸

0年版《济世养生集》卷三之豨桐丸:处方:豨莶草臭梧桐各等分制法:上药酒制晒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功

降压片

,决明子150g,山楂150g,寄生300g,臭梧桐150g,桑白皮100g,地龙(去土)100g

希桐胶囊

:WS3B145993处方:希莶草790g臭梧桐叶1580g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二次,每

更多用到中药臭梧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臭梧桐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臭梧桐

,十一月熟,蓝色,花、叶、皮俱入药。周廷园云∶臭梧桐一年三月、十月两次作花,若叶无红筋,搓之不臭者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臭牡丹

叶形与臭梧桐相同,但薄而糙,气亦臭,五月开花成朵,一蒂百花,色粉红。洗痔疮治疔赤水元珠∶苍耳、臭牡

《古方汇精》:[卷一内症门]桐丸(七十九)

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服全愈。或单用臭梧桐二钱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后阴部]肠风门主方

昭隐寺浣尘和尚传)。刀豆阴干,阴阳瓦焙,三钱,臭梧桐白根(切片,三钱)。煎汤调服。又方(吴韵清)。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方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虫牙药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虫牙药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虫牙药的用法用量 210 注意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虫牙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虫牙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虫牙药 1 拼音

chóng yá yào

2 《辞典》:虫牙药

21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22 拼音名

Chónɡ Yá Yào

23 虫牙药的别名

三叉金、三托艾、伤寒头、大箭根(《广西药植名录》),三姐妹(《广西中草药》),牛尾草、三叶扫把、马鹿尾(《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24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三叶香茶菜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

25 原形态

三叶香茶菜,又名:细叶香茶菜。

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茎直立,有四钝棱,密被白色粗毛。3叶轮生,有极短的柄,叶片长椭圆形,长4~9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被疏散短白毛,下面密被白色柔毛。轮伞花序,有小花10朵,集成圆锥花序式,顶生及对生于叶腋;萼钟状,5齿裂,密被白色绒毛;花冠紫色,外面有白毛,冠筒基部收缩,收缩处的上部有一浅囊,上唇4裂,裂片反折,下唇船形;雄蕊4,2强,花药丁字着生;花柱2裂。

26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草坡。

27 性味

辛微苦,温。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有小毒。"

②《广西中草药》:"味微苦,性温。"

28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化痰理湿。治感冒,咳嗽,黄疸,风湿肿痛,齿痛,刀伤出血。

①《贵州民间药物》:"止痛止血。治牙痛,刀伤。"

②《广西药植名录》:"化痰止咳,消水肿。治伤寒,黄疸,咳嗽,鹤膝风,小儿疳积,风湿。"

③《广西中草药》:"发散风寒,解毒消肿,止痛。"

29 虫牙药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洗。

210 注意

①治牙痛:虫牙药少许,加食盐共捣,放于患处;或用虫牙药根捣烂,放于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流行性感冒:细叶香茶菜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毒蛇咬伤,肿胀疼痛:细叶香茶菜一至二两,水煎冲酒服;外用鲜草适量,水煎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④治刀伤:虫牙药叶适量,捣烂敷伤口。(《贵州草药》)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虫牙药的方剂 一笑丸

:牙痛:乐清宰患风虫牙疼,号呼之声,彻于四邻,诸药不效,用一笑丸立愈。附注:本方原名一笑散,与剂型

圣蟾散

》卷十一:组成:蟾酥(热汤少许化开)。主治:风虫牙疼。用法用量:上用新绵少许,蘸药粟米大,塞痛处。

红娘丸

微沸即投石灰,次投堵药末即为丸,微干。功能主治:虫牙。用法用量:以绵包丸安患处。摘录:《魏氏家藏方》

啄木舌散

巴豆1枚。主治:虫牙疼。用法用量:先捣啄木舌为末,入巴豆同研为散。用猪鬃1茎,点药于牙根下。立愈。

天仙烟

拈集》卷二:组成:天仙子(即韭菜子)1撮。主治:虫牙。用法用量:水1大瓷盏,1碗覆水中,置韭子于瓷盏

更多用到中药虫牙药的方剂

用到中药虫牙药的中成药 速效牙痛宁酊

拼音:sùxiàoyátòngníngdǐng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uxiaoYatongrli

四消丸

拼音:sìxiāowán英文: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ixiaoWan标准编号:WS3B024

杀虫丸

引俞元河方:组成:好信不拘多少,黄丹少许。主治:虫牙。用法用量:如右牙疼,则塞右耳;左牙疼,则塞左耳

紫金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紫金锭的药典标准。《片玉心书》方之紫金锭:紫金锭毒性大,在

更多用到中药虫牙药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虫牙药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一口齿方二十一道]圣蟾散

治风虫牙疼。蟾酥(热汤少许化开)上用新绵少许,蘸药粟米大,塞痛处。《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四齿候门]药方

砂糖丸,如黄米大,塞蛀孔中。雄黄膏治虫牙疼。雄黄(二钱)乳香没药(各一钱)麝香(五分)上为细末,溶黄

《本草新编》:[卷之五(羽集)]五灵脂

腹冷气,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善杀虫,又止虫牙之痛。药笼中亦不可缺也。或问五灵脂长于治血,不识诸血

《药性切用》:[卷之三上木部]西杉木

温,入肝肺而消心腹胀满,香港脚肿痛,为疏坚散肿专药。挟虚者杉叶∶治风虫牙痛,同芎、细辛煎酒,含漱。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六)口齿科用药

中医泻寒逐痰行水杀虫的一味中草药——巴豆

中药巴豆:性味归经: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老中医廖佐芹教授说,本品辛热泻散,力强毒大,主入胃与大肠,兼入肺经。生用能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