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白皮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柳白皮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柳白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化学成份 25 柳白皮的药理作用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柳白皮的用法用量 29 附方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柳白皮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柳白皮 1 拼音

liǔ bái pí

2 《辞典》:柳白皮

21 出处

《证类本草》

22 拼音名

Liǔ Bái Pí

23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全年可采。除去栓皮及木质部,取韧皮用。

24 化学成份

含水杨甙及310~912%鞣质。

25 药理作用

水杨甙有退热作用。参见"柳枝"条。

26 性味

《唐本草》;"枝皮味苦,寒,无毒。"

27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

①《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②《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28 柳白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

29 附方

①治疟疾及风湿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走注气痛,或风毒卒肿: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验方》)

③治妇女乳痈妒肿: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更易。(《肘后方》)

④治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古今录验方》)

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汤火灼成疮:柳皮烧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树皮(烧存性)二钱,枯矾、冰片各一钱。共研细面,吹耳。(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柳白皮的方剂 木香金铃散

。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三至四钱,食后柳白皮煎汤调下,微利为度。功能主治:主治暴热,心肺上

木香金铃子散

心肺上喘不已。用法用量:每服3钱或4钱,食后煎柳白皮汤调下。以利为度,喘止即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柳白皮汤

拼音:liǔbáipítāng处方:柳白皮3升。制法:上细锉,如棋子大。功能主治:脚气缓弱,疼痹肿

郁李酒

两,椒(去闭口及目,炒出汗)半两,槐白皮1把,柳白皮1把。主治:齿风肿痛,呼吸风冷,其痛愈甚,龈槽

柳白散

拼音:liǔbáisǎn处方:柳白皮1两,半夏1两。制法:上并烧为灰,细研。功能主治:蜘蛛咬作疮,

更多用到中药柳白皮的方剂

古籍中的柳白皮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七诸疮肿门]汤火疮

。密封。沉于井治中热油及火烧除痛(出本草)以枫柳白皮。烧为末敷之。兼治灸疮。亦同妙。治汤火疮(出本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三脚气门]香港脚缓弱附论

二两半)上锉如麻豆大。盛以酒袋。纳瓷瓶中。效。柳白皮汤治风气缓弱。疼痹肿满。用柳白皮三升。细锉如棋

《圣济总录》:[卷第八十一脚气门]香港脚缓弱

午晡时,衣复微令汗出。治香港脚缓弱,疼痹肿满。柳白皮汤方柳白皮(三升细锉如棋子大)上一味。以水一石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八]治火烧疮诸方

膏敷之。治火烧疮。急痛方。栀子(二两烧灰细研)柳白皮(二升切)上以猪脂二升(斤)。于铛内缓火。煎柳

《普济方》:[卷三百十二折伤门]坠车落马(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2 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肺脾郁 1 拼音

fèi pí yù

2 注解

肺脾郁 病证名。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芍药地黄汤

方四物补血、丹皮、焦栀、柴胡清肝火,香附、陈皮解脾郁,泽兰、荆芥祛风热,桔梗开乳窍,甘草泻内热。《普

归脾汤

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伤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闿气醒脾

更多治疗肺脾郁的方剂

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丹参

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

更多治疗肺脾郁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肺脾郁 《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

络伤胁痛,金铃子散加桃仁、归须、郁金、降真香。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心脾郁,怔

《类证治裁》:[卷之三诸气论治]诸气脉案

攻胸脘胀痛,身热口干便秘,寸脉浮长,关小数,此肺脾郁久化热,致津液不行,故便燥而艰也。用苦降法,枇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六郁证门]治法

郁宜用苍术、半夏、砂仁、神曲、陈皮、越鞠丸之属。肺郁者,毛皮枯涩,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者是也。治肺

《医学妙谛》:[卷下杂症]口病舌病章

亦口咸食酸明。肺热口辣内热苦,口干欲饮皆热因。心脾郁热,曰舌生疳,唇赤且燥小生地生甘草麦冬鲜石斛滑石

《女科指掌》:[卷之三胎前门]胎上逼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理气剂的定义 4 理气剂的适应证 5 理气剂的使用注意 6 理气剂的分类 61 行气剂 62 降气剂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理气剂 1 拼音

lǐ qì jì

2 英文参考

carminative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qi regulated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理气剂的定义

理气剂(carminative formula qi regulated formula[1])是指以理气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方剂的统称[2][1]。分行气剂、降气剂等[1]。

4 理气剂的适应证

气为人体一身之主,贵在冲和流畅,恶抑郁、逆乱和不足,其升降出入有序,则外可护卫皮毛,充实腠理,内可导引血脉,升降阴阳,周行全身,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2]。当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或寒温不适等,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生气机郁滞、逆乱等病证[2]。在临床上,气滞证以肝气郁结和脾胃气滞为主,气逆证以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为主[2]。气滞治宜行气,气逆治宜降气,故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两类[2]。

5 理气剂的使用注意

理气所用的药物大多有辛温芳香之性[2]。有较强的促进消化、兴奋平滑肌、解痉止痛等作用,对人体的消化、心血管、神经等系统有一定的调整功能[2]。使用理气剂时,首先要辨清是气滞还是气逆[2]。如气滞实证当行气而误用补气,则气滞益甚;若气虚证误用行气,则使其气更虚[2]。若病情复杂、虚实夹杂者,当虚实并调[2]。理气剂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容易耗气伤津,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对年老体弱、阴血亏虚者以及孕妇,均当慎用[2]。

6 理气剂的分类 61 行气剂

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一般以肝气郁滞和脾胃气滞为多见[2]。肝气郁滞多见胸腹胁肋胀痛,或疝气疼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常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香附、柴胡、郁金、川楝子、乌药、青皮、橘核等为主组成方剂;脾胃气滞多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食少难消,大便失常等,常用疏理脾胃气滞的药物如陈皮、木香、厚朴、枳实、枳壳、砂仁等为主组成方剂[2]。由于气机郁所影响的脏腑不同,病情兼夹有异,故在组方时还应视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配伍[2]。代表方为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四磨汤、半夏厚朴汤、良附丸、金铃子散、枳实薤白桂枝汤等[2]。

例如,越鞠丸长于行气解郁、疏肝理脾,为治疗郁证的主方,可通治六郁,但以行气治疗气郁为主[2]。柴胡疏肝散、良附丸、金铃子散3方皆可疏肝行气,但柴胡疏肝散长于疏肝行气,主治肝气郁结所致诸症;良附丸主治肝郁气滞,兼有中焦寒凝证,以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为法;金铃子散疏肝行气,兼以泄热,主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证[2]。半夏厚朴汤长于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治疗情志不畅,痰气郁结,阻塞咽嗌之梅核气[2]。枳实薤白桂枝汤长于通阳散结、祛痰下气,治疗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2]。四磨汤破滞降逆,兼以补气,主治七情伤感,上犯肺胃之上气喘促,胸闷不快[2]。

62 降气剂

降气剂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肺气上逆和胃气上逆两个方面[2]。肺气上逆以咳嗽、气喘为主要见症,常用降气平喘药物如苏子、杏仁、紫菀、款冬花等为主组成方剂[2]。胃气上逆则见呕吐、呃逆、噫气等症,常用降逆止呕的药物如旋复花、代赭石、半夏、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成方剂[2]。由于气逆之证有寒、热、虚、实之异,兼证又各不相同,故应予适当配伍[2]。代表方为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2]。

例如,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主降肺气,平喘咳,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2]。而且前者能温肾纳气,温化寒痰,主治肾虚不纳,寒痰壅肺,上实下虚的咳喘;后者可以外散风寒,内清痰热,治疗痰热内蕴,兼风寒外束之咳喘[2]。旋复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与丁香柿蒂汤三方则均主降胃气、止呕呃,治疗胃气上逆之呕恶呃逆[2]。但旋复代赭石汤降气力强,并能益气化痰,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心下痞鞭,噫气呕恶[2]。后2方均治呃逆,其中橘皮竹茹汤长于清胃热,治疗胃虚有热之呃逆;丁香柿蒂汤长于温中祛寒,治疗脾胃虚寒之呃逆[2]。

表71 常用理气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行气

越鞠丸

瓜蒌薤白白酒汤

香附为君,川芎为臣

瓜蒌为君,薤白为臣

行气解郁

通阳行气散结

六郁证

胸痹证

降气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为君,党参为臣

降逆益气和胃

目录 1 拼音 2 《肿瘤良方大全》·加味消瘰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加味消瘰汤的用法用量 3 南京名医徐大成·加味消瘰汤 31 组成 32 功能 33 主治 34 用法 35 方解 36 加味法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消瘰汤 1 拼音

jiā wèi xiāo luǒ tāng

2 《肿瘤良方大全》·加味消瘰汤 21 处方

生地15克,玄参15克,牡蛎20克(包),浙贝10克,夏枯草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海浮石15克,天葵10克。

22 功能主治

软坚散结。主痰浊凝聚。

23 加味消瘰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 南京名医徐大成·加味消瘰汤 31 组成

玄参15g,煅牡蛎30g,浙贝母10g,昆布10g,海藻10g,夏枯草10g,天花粉10g,丹参10g,郁金10g,生甘草6g。

32 功能

清热化痰,消肿散结。

33 主治

各种淋巴结肿大病症。

34 用法

药物浸泡30min,浓煎2次,1日2服。

35 方解

加味消瘰汤系消瘰丸(《医学心悟》)加味而成。方中玄参、煅牡蛎、浙贝母软坚化痰,昆布、海藻、夏枯草、天花粉清热化痰,郁金、丹参行气活血定痛,甘草调和诸药。18反中海藻和甘草不能配伍,临床应用本方30多年,并未发现毒副反应。

36 加味法

急性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伴恶寒发热者,加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荆芥6g、薄荷6g。慢性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经久不消者,加生黄芪15g、茯苓10g、淮山药10g。淋巴结核,局部淋巴肿大累累如珠者,加猫爪草15g、羊乳10g、地龙10g;脓成难溃者,加生黄芪15g、穿山甲10g、皂刺10g;潮热盗汗者,加生地10g、知母10g;脓肿溃后,久治不愈者,加生黄芪20g、田七5g、党参10g、芍药10g、制首乌10g。淋巴瘤局部淋巴结肿大,柔韧饱满感者,加太子参10g、田七5g、生黄芪15g、生苡仁20g、白花蛇舌草20g;正气未损,肿块经久不消者,加三棱10g、莪术10g、蜈蚣5g、全蝎5g;放疗后,口干口渴,饮水不断者,加白芍10g、枸杞子10g、乌梅10g、生地10g、淮山药10g、葛根15g。

古籍中的加味消瘰汤 《马培之医案》:[肝痈]附论

当归佛手橘红蒌仁广郁金茯苓苏根枳壳参三七半夏竹茹加味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青皮赤芍甘草黑栀枳壳通草橘红《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及香港脚肿者。西医所谓局部性水肿也。手肿面黄者。加味二金汤。(鸡内金五钱、川朴、猪苓、焦山栀、大腹皮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项部(五)]瘰马刀

者,此肝火风热而气病也,用小柴胡汤以清肝火,并服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经火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烂者不治。疹之牙疳最为难治,外用无比散吹之;内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荆芥,石膏,缓则不救,疹中诸患,不宜

《类证治裁》:[卷之八]瘰结核瘿瘤马刀论治

目录 1 拼音 2 《重订通俗伤寒论》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加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清肝达郁汤 1 拼音

qīng gān dá yù tāng

2 《重订通俗伤寒论》 21 方名

清肝达郁汤

22 组成

焦山栀3钱,生白芍1钱半,归须1钱,川柴胡4分,粉丹皮2钱,清炙草6分,广橘白1钱,苏薄荷4分(冲),滁菊花1钱半,鲜青橘叶5片(剪碎)。

23 功效

清疏肝郁。

24 主治

肝郁不伸,胸满胁痛,腹满而痛,甚则欲泄不得泄,即泄亦不畅。

25 加减

暴怒气盛者,加制香附3钱,醋炒青皮8分,暂为平气以伐肝;肠鸣飧泄者,加乌梅炭3分,白僵蚕1钱半,升达肠气以泄肝;疝气肿痛者,加小茴香2分,炒橘核3钱,炒香荔枝核1钱半,疏肝泄气以止痛;因于湿热食滞,腹中痛甚者,加《局方》越鞠丸3钱,疏畅六郁以定疼。

26 各家论述

本方以逍遥散治疏肝达郁为君;然气郁者多从热化,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故又以栀、丹、滁菊清泄肝火为臣;佐以青橘叶清芬疏气,以助柴薄之达郁。此为清肝泄火,疏郁宣气少良方。

古籍中的清肝达郁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七节·夹痞伤寒

陷胸汤。气食相搏者。神术汤加减。气血互结者。清肝达郁汤加减。怒郁不泄。昏厥不语者。先用通关取嚏。次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四节·夹血伤寒

肠中鸣响者。此为肠风下血。治以清火疏风为主。清肝达郁汤去归菊。送下保元槐角丸。(槐角、当归、生地、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八节·夹痛伤寒

三分、炒川椒二粒。)五汁一枝煎。新加酒沥汤。清肝达郁汤。龙胆泻肝汤。连梅安蛔汤。加味金铃子散。(金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四节·伤寒兼疟

血结。此络瘀在肝。肝病善作寒热也。治初与清肝达郁汤疏其气。继以加减小柴胡汤通其瘀。气血调畅。寒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七章·伤寒本证]第二节·大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疡科心得集·方汇补遗》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疏肝导滞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疏肝导滞汤 1 拼音

shū gān dǎo zhì tāng

2 《疡科心得集·方汇补遗》 21 方名

疏肝导滞汤

22 组成

川楝子、延胡、青皮、白芍、当归、香附、丹皮、山栀。

23 主治

肝经郁滞,欲成乳癖、乳痈、乳巖。

24 疏肝导滞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疏肝导滞汤 《疡科心得集》:[方汇]补遗

千金方》有海藻、大戟,无鼠妇、赤硝。(新方)疏肝导滞汤治肝经郁滞,欲成乳癖、乳痈、乳巖等证。川楝子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瘕癖块论

尤不可不知也。至于古人调治之方,若金铃子散、疏肝导滞汤、益气养营汤、鳖甲煎丸、旋复葱绛汤等,俱可酌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八节·夹痛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袖珍》卷二引《太平圣惠方》之金铃子散 41 方名 42 金铃子散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主治 45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46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47 用药禁忌 48 方解 49 临床运用 491 加减法 492 现代适应证 493 金铃子散治胃痛 410 各家论述 411 歌诀 412 出处 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金铃子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55 注意 56 备注 57 出处 6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64 出处 7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75 出处 8 《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85 注意 86 出处 9 《杨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金铃子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出处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金铃子散 1 拼音

jīn líng zǐ sǎn

2 英文参考

jinlingz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Jinlingzi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金铃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太平圣惠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金铃子30g、玄胡索30g,具有行气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肝郁化火证,是治疗由肝郁化火所致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属于肝郁化火者。

4 《袖珍》卷二引《太平圣惠方》之金铃子散 41 方名

金铃子散

42 金铃子散的别名

金铃散(《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一)。

43 组成

金铃子1两,玄胡1两。

金铃子30g、玄胡索30g[1]

44 功效主治

金铃子散具有行气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肝郁化火证,症见热厥心痛;肝气郁热之胃脘,胸胁痛,疝气疼痛;妇女经行腹痛,其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作或止,久不愈者。二维病。肝气郁滞。

45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酒调下,温汤亦可。

46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6~9g,酒调下,或水煎服。[1]

47 用药禁忌

孕妇胃痛忌用,其他如胆结石及肝脉病,胃溃疡穿孔等均非本方适应症。

48 方解

金铃子散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疏肝行气,清泄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行气活血,擅长止痛,增强金铃子行气止痛之功,为臣佐药。两药合用既可行气止痛,又能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则诸痛自愈。[1]

49 临床运用

金铃子散是治疗由肝郁化火所致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了以疼痛与情绪波动相关,并伴有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491 加减法

金铃子散所治疼痛范围甚广,可根据具体病位适当加味,如用于治疗胸胁疼痛,可酌加郁金、柴胡、香附等;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妇女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气痛,可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1]

492 现代适应证

金铃子散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属于肝郁化火者。[1]

493 金铃子散治胃痛

用本方治愈胃痛15例。无论火郁,酒肉滞,肝阳犯胃,肝厥胃痛,胸痞脘痛,饥饱失时,阳微气阻等所致者,均用此方加味。一剂痛止,不出二剂痊愈。典型病例:覃某某,男,25岁,已婚。一九六三年秋间就诊,胃脘痛十余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有时痛止,旋又复发。现已连痛三天,如刀刺,不想进食,时呕吐,症见神色颓丧,脉弦而涩,此因久病胃痛,胃络瘀滞所致。处方:金铃子、延胡、五灵脂、蒲黄、香附、半夏、陈皮。次日复诊,痛楚消失,精神安宁,追踪未见复发。

410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洁古复以金铃治热厥心痛。经言:诸痛皆属于心,而热厥属于肝逆,金铃子非但泄肝,功专导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时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2《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主治肝气肝火郁滞,胁痛,少腹胀痛。方仅两药,用量相等,而以金铃子为名,说明以疏肝气、泄肝火为主。金铃子只能走气分,并且偏于苦寒,配合延胡辛温活血,亦能行气止痛。

3《方剂学》: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方中用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为君药。玄胡行气活血,为臣使药。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基本方剂。

411 歌诀

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1]

412 出处

《袖珍》卷二引《太平圣惠方》

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金铃子散 51 处方

金铃子、玄胡各一两[2]。

金铃子 玄胡索各30克

52 制法

上为末[2]。

上药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金铃子散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之功效。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用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等属于肝郁气滞偏热者。

5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可[2]

每服9克,酒调下。

55 注意

孕妇慎用。

56 备注

方中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

57 出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6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61 处方

川楝(去核)1钱,小茴(炒)1钱,破故纸1钱,桂心1钱,木香(汁)1钱。

62 功能主治

《万氏女科》卷三方之金铃子散主治产时寒气客于子门,入于小腹;或坐卧不谨,使风冷之气,乘虚而入,此疝也。但不能胀,且无形影。

63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为引,入木香汁,水煎。食前热服。

64 出处

《万氏女科》卷三

7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71 处方

金铃子100个(汤温浸过,去皮;用巴豆200个捶微破,麸3升,同于铜铛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麸、巴豆不用)。

72 制法

去核,为末。

73 功能主治

《证类本草》卷十四方之金铃子散主治丈夫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七疝,寒注下焦,小腹引外肾疼痛,大便多闭。

7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热酒醋汤调下,不拘时候。

75 出处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三

8 《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 81 处方

川楝子1两(净),斑蝥14个(去头翅足),巴豆14个(去壳并心,劈开作2片)。

82 制法

上2味同川楝肉于银石瓦器内慢火炒,令川楝肉带微黄焦色,取去斑蝥、巴豆2药不用,只将川楝子肉别安之一处,外用茴香3钱,重和前川楝子肉,用盐合炒令香,并前川楝子碾为细末。

83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三方之金铃子散主治膀胱疝气,小肠偏坠,小腹撮痛,发则欲死,诸所不治者。

8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若脏腑微利,痛即愈。病久而甚,不过3服。服后仍用安肾丸、沉香荜澄茄散吞服,以补其虚,则其疾永不作矣。

85 注意

病退即止,不可过剂。

86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三

9 《杨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金铃子散 91 方名

金铃子散

92 组成

金铃子肉49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49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不用巴豆),茴香1两(炒)。

93 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金铃子散主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94 金铃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6 出处

柳白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柳白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化学成份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