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化火症的中医治法是怎样的?
[治法]清肝泻火,舒肝理气。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栀子、郁金、大黄(后下)、车前子(另包)、决明子、生地、蒲公英、虎杖、益母草、茵陈、赤芍、丹参、黄连。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3周1个疗程,在服汤药期间停服其他降血脂药物。
肝火旺盛简介
中医理论中,肝火旺盛的“火”是外邪六*“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由肝火旺盛于外界气候变化,引起人体的“邪气”。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等。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病患者,在急性肝病的发作期,因为肝胆湿热盛,肝病患者会感到口苦、口干,口气明显变重,精神也会变差,终日倦怠无力。
[编辑本段]主要症状
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因此
金银花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等。
中医理论中,“火”是外邪六*“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由于外界气候变化,引起人体的“邪气”。火气大时,会让口干舌燥,口臭、长青春痘、牙龈浮肿疼痛、皮肤瘙痒、便秘、痔疮出血等症状。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病患者,在急性肝病的发作期,因为肝胆湿热盛,肝病患者会感到口苦、口干,口气明显变重,精神也会变差,终日倦怠无力。
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气大如:风热感冒、睡眠障碍、吃冰冷、辛辣、油炸食物、服用慢性病药物、糖尿病患病初期等。
[编辑本段]女性肝火旺盛的症状
女性肝火旺时还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症状。
1、月经不调。女性肝火旺可引起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或延后,甚至闭经,经前失眠。
2、恶阻。其症状有口吐苦水,严重挑食,食欲不振,口苦头晕,经常出现于女性孕后。
[编辑本段]小儿肝火旺盛的症状
小孩是比较容易上火的,而且“火苗”是一年四季无处不在。小孩肝火旺盛是相当常见的上火病症。
小孩肝火旺分虚实两种,虚火旺盛的症状表现为心烦、口干、低热、盗汗等。实火旺盛的症状表现为口干、反复口腔溃疡、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编辑本段]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肝火旺盛
1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不熬夜,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夏枯草2适当运动,减轻压力,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不仅可以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还能减少火气形成。
3慢性病朋友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使病情稳定,才能避免病邪化热、化火。
4针对五脏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气,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但是这些中药仍须由专业中医师开处方才能服用,以免误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
[编辑本段]对症下药
对于肝火上炎的人来说,龙胆泻肝丸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前段时间有“服用该药会影响肾功能”的报道,但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以前的龙胆泻肝丸中含有木通,长期服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但现在的新药都改用通草等药物替代木通了,只要不长期大量服用就是安全的。此外,芎菊上清丸具有清热解表、散风止痛的作用,对缓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耳鸣症状效果很好。柚子如果是女性肝火旺盛,出现乳房胀痛、口苦等症状,还可选用具有舒肝解郁、清泻肝火作用的丹枝逍遥丸。
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瘿病;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结化热之瘦病。 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叁滋阴降火。 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拈草;手指颤抖者,加十;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熄风;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 消瘰丸加减
治疗方剂
名称 左金丸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 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血证论》 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 《医方考》 )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胜回营交令之意。本方加白芍药名“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组成 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 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草莓名称 咯血方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 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组成 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
用于 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名称 清空膏
出处 《兰室秘藏》
来由 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 《医林绳墨》 )“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故称“清空膏”。
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
用于 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祛风止痛之功。
名称 痛泻要方
出处 《医方考》
来由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称为「痛泻」。吴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宜,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本方药仅四味,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陈皮辛能利气止痛。可疏
绿豆肝健脾,理气和中,补中寓疏,标本兼顾,能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洵为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命名曰「痛泻要方」。
组成 本方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四味药物组成
用于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症。有疏肝补脾之功。
名称 泻青丸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来由 肝主东方,属木色青,「泻青」,即泻肝也。 《删补名医方论》 云:“肝木主春,乃阳生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不可伤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泻肝火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泻肝而不伤肝气,升散而不助火势,相得而益彰,故为泻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泻(肝火)一散(肝风)一补(肝血),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
组成 本方由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组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用于 用于肝火郁结所致之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有清泻肝火之功。
防治原则
中医理论中,“火”是外邪六*“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由于外界气候变化,引起人体的“邪气”。火气大时,会让口干舌燥,口臭、长青春痘、牙龈浮肿疼痛、皮肤瘙痒、便秘、痔疮出血等症状。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病患者,在急性肝病的发作期,因为肝胆湿热盛,肝病患者会感到口苦、口干,口气明显变重,精神也会变差,终日倦怠无力。
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气大如:风热感冒、睡眠障碍、吃冰冷、辛辣、油炸食物、服用慢性病药物、糖尿病患病初期等。
注意事项
如果要有效的消除“火气”,肝病朋友就要注意一些防治方法:
芹菜1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不熬夜,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
2适当运动,减轻压力,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不仅可以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还能减少火气形成。
3慢性病朋友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使病情稳定,才能避免病邪化热、化火。
4针对五脏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气,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但是这些中药仍须由专业中医师开处方才能服用,以免误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
中医清肝火
预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中医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绵茵陈调治,效果不错。方法如下:
1、夏枯草12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
将夏枯草、桑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钟,即可代茶饮。可用冰糖或蜂蜜调味。
2、金银花15克、绵茵陈15克
将金银花、绵茵陈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即可代茶饮。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调味。
此外,预防肝火上升,也可喝“枸杞菊花茶”,方法如下:
枸杞先煮30分钟,加入菊花后再煮3分钟,就可作茶饮,适用于头晕脑胀、眼赤目乾,经常用脑者。
[编辑本段]饮食降肝火
爱发脾气,情绪容易激动的人,常常被视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一些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排便不畅或大便粘腻、嘴唇红、干、裂,舌苔增厚等。虽然以上症状都被通称为“肝火”,实际上实际上则可能是由不同器官组织造成的,如肝脏、胃,脾脏、胰脏、横隔膜、大肠、小肠、腹膜等,不同的病因最好能选用不同的配方来保养。
预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中医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绵茵陈调治,效果不错。方法如下:
1、夏枯草12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
将夏枯草、桑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钟,即可代茶饮。可用冰糖或蜂蜜调味。
(注:以上为1至2人的分量,可根据人数增加。)
2、金银花15克、绵茵陈15克
将金银花、绵茵陈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即可代茶饮。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调味。
此外,预防肝火上升,也可喝“枸杞菊花茶”,方法如下:
枸杞先煮30分钟,加入菊花后再煮3分钟,就可作茶饮,适用于头晕脑胀、眼赤目乾。
下面再提供一些简便的“降肝火”中药茶饮,适合“肝火大”的人平时饮用。
小麦苗茶
材料:小麦苗一把,滑石粉2—3钱。
作法:水煎、去渣、代茶饮。
主治:身热口渴,胸腹闷胀,汗多,小便不顺畅。
柴甘茅根茶
材料:柴胡3—10钱,甘草2钱,白茅根10钱。
作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渴、身体烦热,感冒未愈,小便黄。
清暑茶
材料:茵陈、香薷3钱、车钱草、半边莲各三钱。
做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干舌燥、头昏热、小便短黄、身体烦闷。
茵陈干姜茶
材料:茵陈3—5钱、干姜1钱。
作法:水煎后去渣,加入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饮。
主治:身不太热,口不甚渴,喜饮温水,皮肤暗黄、手足不温。
民间常用五爪金英、半支莲、白花蛇舌草、黄花蜜菜等中草药清热退火,这是适合体质壮硕、口干舌燥、大便不软散的人,而体虚、易怕冷、大便稀溏的人较不适合。但即使如此,清热退火的方药短暂使用尚可,长期使用则容易苦寒败胃、伤害元气,因此最好能闲歇服用,若有任何不适即需停服为当。
护肝食物应该这样选择
温暖的春天来了,春季食物养生的许多疑问摆在人们面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歧黄中医诊所所长宋天彬先生。他说:“祖国传统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人也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且五脏与四季对应,春天属木,肝气旺。中医说的‘肝气太旺’,大致相当于说人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就是现代语言所讲的‘应激’反应状态。肝气旺,人就容易发怒,容易紧张,容易急躁。”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因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的可能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
中医讲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所谓“酸”不是现在常说的酸性碱性食物的意思,性味和味道大致相同,但也不是太绝对。而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味道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比如大枣和山药。五谷杂粮,大部分都算“甘”,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核桃、栗子等等,不是完全由口味来分。如果把“甘”理解为多吃糖可就错了。
春天气温升高后,细菌、病毒也活跃,应多吃有利于调节免疫功能的食品,可常吃些野菜,比如鱼腥草,它抗感染的功能就很好,焯一下,那种特别的腥味就可以去很多,再略加调料拌为凉菜。
[编辑本段]饮食宜忌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 《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因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的可能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 中医讲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所谓“酸”不是现在常说的酸性碱性食物的意思,性味和味道大致相同,但也不是太绝对。而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味道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比如大枣和山药。五谷杂粮,大部分都算“甘”,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核桃、栗子等等,不是完全由口味来分。如果把“甘”理解为多吃糖可就错了。
春天气温升高后,细菌、病毒也活跃,应多吃有利于调节免疫功能的食品,可常吃些野菜,比如鱼腥草,它抗感染的功能就很好,焯一下,那种特别的腥味就可以去很多,再略加调料拌为凉菜。
一、日常多吃‘寒性、凉性’食物、蔬菜、水果,不食或少食‘热性’类。
主食与蔬菜:
1、 寒性:米。治失眠、又称安眠食品。
2、 凉性:大麦、小麦、绿豆、杏仁、薏米、荞麦、红小豆、黄豆。
蔬菜:冬瓜、丝瓜、苦瓜、芹菜、茄子、黄花菜、油菜、菠菜、白菜。
3、 平性:黑芝麻、(增忆、乌发、美容)。
4、 温性:(不吃或少吃)核桃、板粟、燕麦、糯米、松子、红米、黑米。
柴胡类方应用
(一)小柴胡汤
运用本方治外感热病,是非常贴切的。从少阳的病机看,外可兼太阳,一般风寒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者甚多,用小柴胡汤酌加防风、葛根之类透达即可。
从临床实际看,时下市售的感冒药,大多数是辛凉药,有的还夹有西药发汗,如强力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等。如外感初期即用上药治疗,一是发汗过甚,一是辛凉郁遏,如此治疗,若体质素虚者,必然导致在表之卫气损伤,在里之脾胃受累,其结果就是表里含混,寒热并存,虚实兼有。所以,再用中药解表、西药发汗就不相宜了。取小柴胡汤的调和寒热、透达外邪则是很合拍的。
案一鄢某,男,36岁。因外感服用强力银翘片两天,又服用消炎药汗出热不退,体温389度,血象正常,中性不高。恶寒欲衣被,身痛酸软,头疼紧束,口不渴,舌苔薄而白腻,脉浮弦数。方用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党参15g,黄芩、法半夏、防风各10g,葛根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第一剂后,体温下降至383℃,恶寒罢,身体舒适,热退脉静,食纳增,服3剂痊愈。
目前,临床上中西药杂用,对病情不利者屡见不鲜。如上所述,其弊端就在于打乱了表里传变的正常秩序,使之表里不清,寒热夹杂,虚实并存。此时,如能正确运用小柴胡汤的调和作用,切中病机,可以转败为胜。不然,则酿成仲景所谓的“坏病”,病机变化多端,治疗的难度就非常大。
(二)柴胡桂枝各半汤
本方冶虚人外感,可与补中益气汤媲美,前者偏表里不和,而后者偏气虚兼表。
案二一妇人,年40左右,因感冒发热恶寒,既用解表药,又用清热药,并用西药消炎抗感染,病延六七日。其主症恶寒发热,身痛不休,无汗或微汗热不退,体温37.5—38.9℃,不欲饮食,口淡乏味,二便尚可,脉虚浮数,舌薄白润。投:
柴胡、桂枝各10g,党参15g,法半夏、黄芩、白芍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服1剂微汗出,热退,精神好;食纳增,头不疼。再剂一切恢复正常,后予补中益气汤3剂而痊愈。
柴胡桂枝各半汤,既具备小柴胡汤的调和表里等功能,又具备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功能,合二方为一方,可以通治老年经常感冒,身痛不已,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实属保健良方。
此外,还可用治风湿身痛、关节酸痛、肌肉掣动。在南方春雨连绵之日,身体素质较差而兼有风湿者,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透达风寒湿邪,加防风、秦艽、威灵仙祛风胜湿,功效尤著。若与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相比,彼则一味攻邪,耗伤正气,此则攻补兼施,发中有收,功效殊不相同。
(三)柴胡二陈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原方合二陈汤。用于慢性气管炎患者,颇为有效。因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肺气不足,经常罹患外感,一味解表发汗有伤肺气,只能以调和寒热的小柴胡汤发中有收,攻中有补以祛外邪。而内有痰饮,用二陈汤理气化痰,或加葶苈子、苏子、五味子降气而敛肺气。柴胡二陈合用,可谓是安内攘外,各建其功。体现了整体辨证的优势。
案三汪某,年逾六旬,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多年,遇寒即发,咳嗽气粗,痰涎壅甚,恶寒低热,食纳差,脉虚数,舌黄白而腻。处方:
党参15g,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茯苓20g,陈皮、葶苈子、苏子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一般上药服3—5剂,病即缓解。
从临床实践看,用柴胡二陈汤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功效优于用抗生素。本方长于补益肺脾,温化寒痰,对老年患者无疑是从整体出发,全面调理,从本论治。而抗生素的作用,姑且不能视为寒凉剂,但其负面反应却可损伤脾胃,波及肺气。久病体弱者,两者的疗效是决然不同的。
(四)柴胡加龙牡合甘麦大枣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生姜,加龙牡、浮小麦、麦冬。治妇人更年期综合征,或治精神抑郁症,均能取效。
案四黄某,自46岁后,陆续出现烦躁易怒,今48岁更趋严重,夜梦纷纭,胸胁刺痛,大便不畅,经前一星期加重,脉弦实有力。处方: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参15g,郁金、青皮、香附、麦冬各10g,生龙牡各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花粉、橘核各15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经前烦躁开始服药。如此反复治疗多年,至50岁后慢慢稳定安宁。本病临床多见,其病机为阴血不足、肝郁化火所致,故尚可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阴养血、平肝润燥药。
本方柴胡加龙牡汤有别于《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牡汤,原方有桂枝、大黄、铅丹、茯苓,为治伤寒下后烦惊谵语的病症,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主治功用各异。笔者认为,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龙牡等,旨在调和肝胆、脾胃、气机郁滞之症,合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故治疗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症。原方桂枝之辛,大枣之寒,铅丹有小毒,故均弃之。
(五)柴胡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是《金匮要略》方,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用。本方合小柴胡汤,治肝郁化火、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失眠,颇多效验,临床上用于阴虚瘦弱之体或更年期综合征的烦躁、失眠、惊悸等皆有良效。
案五吴某,女,52岁,中学教师。自述心慌不宁,胸闷气憋,精神不振,夜烦梦多,食纳差,脉间歇,每分钟2~3次不等,曾服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以及地西泮等西药,疗效不稳定。察其舌质偏红,苔黄白而腻。处方:
柴胡10g,太子参15g,法半夏、黄芩、知母各10g,酸枣仁15g,炙甘草10g,茯苓20g,川芎6g,丹参15g,浮小麦30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剂后睡眠安稳,烦躁减,期前收缩基本控制,精神好转,食纳增加。继以上方隔日1剂,前后共服30剂,一切恢复正常。
本案属阴虚肝血不足,肝郁火化。妇人绝经期前后多有此症,有的症状较轻,有的严重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男性群体中亦有部分患者素体阴虚火旺,体质瘦弱,可以出现烦惊、心悸、失眠等症。究其病机,男女均为阴血不足、血不足以养肝,故而肝郁化燥,用小柴胡汤疏泄肝胆,合酸枣仁汤养阴血,加白芍、丹参等增强其滋阴养血的功效,能起到较好的除烦定惊之效。
(六)柴胡温胆汤
此方即小柴胡汤去姜枣,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组合而成。治疗胆胃湿热、肝郁化火的烦躁失眠、耳鸣惊悸、精神抑郁等症。
案六李某,女,16岁,中学生。学习成绩一贯优良。因家况不佳,逐渐精神委靡,少言寡语,烦躁失眠,幻听恐惧。月经前症状加剧,休学治疗,先西药镇静,住精神病院一个多月,病情未见好转,遂转中医治疗。症见:精神呆滞,两目直视,眼神不宁,少言寡语,夜寐不安,时而烦躁,甚则夜间出走,食纳少,大便不快,脉弦实稍数,舌苔黄白厚腻。处方:
柴胡10g,太子参15g,黄芩10g,川黄连3g,法半夏、郁金各10g,茯苓15g,枳壳10g,竹茹15g,陈皮10g,菖蒲、远志各6g,虎杖15g,胆南星6g每日1剂,分2次稍凉服。
前方进10剂后,精神状态有明显好转,食纳增加,夜能安睡,临经前情绪波动减轻,遂守原方加绿萼梅、合欢皮、夜交藤,或合甘麦大枣汤等,治疗近半年后复学,成绩逐渐上升,观察半年,病未复发。
柴胡温胆汤,用以治失眠、情绪紧张,或忧郁,不失为一剂良方。凡是胆胃湿热,痰热内扰的心悸、期前收缩、耳鸣以及神经系统病症,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临床上冠心病、间质性肺炎,神经官能症、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众多疾病,只要符合肝郁化火、胆胃湿热的病机,在一定的阶段用之均能异病同治,取得明显的疗效。
(七)柴胡陷胸汤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是治疗肝胆不和,痰热阻遏于胸胃的病症。如支气管肺炎,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嗽痰不爽,胸胁痞满,或胃脘痞胀,嗳气,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
案七王某,男,52岁。平素有气管炎病史。近因感冒发热、咳嗽、胸痛而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经消炎、抗感染治疗1周,病情缓解出院。现症:咳嗽痰黄稠,胸闷胁痛,右侧胸背部均有湿啰音,呼吸不畅,低热375℃,大便不畅,夜烦少眠多梦,食纳差,口黏舌苔黄腻,脉弦滑偏数。拟方:
柴胡、太子参、黄芩、法半夏、花粉各10g,川黄连5g,全瓜萎20g,郁金10g,桑皮15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及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前方服5剂后,低热除,咳嗽减,胸痛好转,呼吸均匀,食纳、睡眠明显改善,舌薄润,脉弦数,守方进10剂,临床痊愈。
本案属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故用上方取效。此外,本方用于肺胃两者病变,如肺之痰热壅甚的,胸膜炎、肺部感染、肺结核等;如胃之湿热中阻、肝胆气滞的,胃窦炎、胆汁反流、反胃、呕吐、呃逆等。随症加减,皆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八)柴胡泻心汤
小柴胡汤合泻心汤,共奏疏泄肝胆、调和脾胃湿热之功效。症见烦躁不寐,胃脘痞胀,胁间胀痛,大便稀软或腹泻等症。
案八谭某,女,35岁。自述精神郁闷,烦躁失眠多梦,腹胀气滞,胃脘至脐腹胀痞,大便稀溏,日三四次,肛门不爽,脉缓稍弦,舌苔黄腻。处方:
柴胡10g,党参10g,法半夏、黄芩各10g,黄连5g,干姜、枳壳、广木香各10g,炙甘草5g,神曲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药进3剂,诸症悉减,大便成形,每日1—2次。继服2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
柴胡泻心汤的运用,病机重点是肝胆火郁,脾胃气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临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胆囊炎、肠炎、腹泻等,视其病位所在而加减,如病在肝胆加疏肝的郁金、川楝、青皮;如病在胃肠加理气的枳壳、木香、神曲等。
举凡伤寒学者尽人皆知:柴胡汤证下之,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里是指柴胡证误下,损伤脾胃,湿热中阻,气滞不畅,以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行气消痞治之。此间,正说明柴胡与泻心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一同属肝胆脾胃同病;其二,同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其三,病机重点在中焦,虽下并未损伤脾胃波及下焦,故而说柴胡不中与半夏泻心汤。笔者以为,凡是肝胆脾胃同病气机阻滞,姑论其下与不下,视其病症所在,用小柴胡合泻心汤,临床广泛运用,都有良好的效益。
(九)柴胡四逆散
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临床用于慢性肝炎、乙肝“三阳”以及肝硬化等病症,疗效稳定,且有平淡出奇之功。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对肝病患者脾胃健运、中焦振奋、恢复健康有直接的作用。
1.治急慢性肝炎: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郁金、青陈皮、川楝、茵陈、虎杖等,对急、慢性肝炎退黄快,俟转氨酶下降后,酌加滋养肝阴、健运脾胃药,但养阴不能腻,健脾不能燥,更不能过早进补。
2.治乙肝“三阳” :以两对半1、3、5阳性为特征,应是包括在慢性肝炎之内。但临床上“三阳”的带菌者甚多,其治疗与转氨酶升高者有所不同。
一般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白花蛇舌、白马骨、忍冬藤、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加怀山药、扁豆、白术健脾药,加谷芽、麦芽、炒内金化食药,加川楝、郁金等疏肝;酌加丹参、旱莲草、女贞子等滋阴活血。其中清热解毒药,可视病情选1一2味,不能过于苦寒;滋养肝阴药不可服之过早,可从舌象辨认其伤与否。服药以1一3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阴转率较好。小孩比成年人更好。但有服2个月即转阴,或转为1、5阳性,也有转阴后半年又复出1、3、5阳性。总之,上述治疗有效,但仍缺乏具体分类用药和确切的统计学观察。但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
3.治肝硬化:以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郁金、内金、腹皮、生牡蛎、青皮、川楝、香附、三棱、莪术、炒谷麦芽等。总的治则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但用药均以柔克刚,不用过多攻伐药,这种治法对血吸虫病肝硬化、酒精中毒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疗效,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一般需1一2年服药治疗。如有腹水者,适当加茯苓皮、海桐皮、赤小豆等,或短暂用西药利尿,腹水消退后即停用。
笔者体会:①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治肝硬化,能较好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功能,有利于机体恢复;②用活血化瘀药以丹参、益母草、赤芍、香附之类为宜,不用桃仁、红花、土鳖虫之类破血动血药;③用软坚药,以三棱、莪术为宜,且在脾胃功能健运的情况下用小量为好;④密切注意伤阴,肝硬化无论用何种疏肝药均有伤阴之虞,必须注意防患。
一是用疏肝药如柴胡等,不宜过量,以小量适中;二是注意舌苔、脉象,如舌红少苔,脉象弦硬,应立即调整滋养肝阴药,减少对肝阴的耗损,或采用食疗辅助滋阴健脾。总之,肝硬化是慢性病,治疗是长期的,应以无毒治病为上,不能孟浪;不能求速效。不然,弄巧成拙,反生祸端,必须慎之又慎。
此外,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较差,可能是与肝细胞长期损伤有关。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用药,仍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十)柴胡平胃散:
此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又可称柴平汤。以小柴胡汤加苍术、厚朴、陈皮而成方。临床上感冒夹湿,或急性黄疸性肝炎。其症状为恶寒、发热、身疼痛、腹胀、大便稀溏,口淡黏腻舌苔淡润、脉弦数等。肝病湿邪偏甚者用之。
江南长夏,身染风寒,头痛身热,表证俱在,又见脘痞腹胀,大便稀溏,食纳呆滞,用小柴胡汤外透表邪,用平胃散温化里湿,再加入藿香、滑石,对暑病挟湿,或慢性肝病,或外感挟湿均能取得疗效。笔者是在治慢性肝炎病,进入长夏湿浊明显,用此方常可与温病中的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等方择优选用,融经方与时方于一体,发挥两者之长,疗效十分理想。
(十一)柴胡白虎汤
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而成方。从药物组成看,应是少阳阳明同病。临床上四时感冒,汗出热不减,即有少阳往来寒热,又有阳明热盛,口渴饮水,用本方内外兼治,颇合病机。杂病如结核性发热、肿瘤发热、胆道感染发热等均可选用本方。
时下,滥用感冒药,发汗过甚,风寒之邪未罢,热甚耗气伤阴,酿成三阳合病,前人有柴葛解肌汤,符合病机,与柴胡白虎汤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
(十二)柴胡五苓散
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方。用小柴胡透达少阳于外,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于内。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偏重于寒湿者(或湿重者),加疏肝药郁金、川楝,加利湿药茵陈、厚朴。如系肝病偏脾胃不足,湿邪困脾,病者身黄溺黄,身体困重,食纳腹胀,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脉象弦缓濡数,舌白腻,用本方透达外邪,利水渗湿。
全方可达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化气利水之功效。前贤有以小柴胡胃苓汤治寒湿发黄,即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看似杂乱,实则井然有序;吴又可的达原饮为湿邪弥漫三焦,其用意亦与柴胡胃苓汤相近;治法同出一辙。
此外,有嗜茶过甚的地方,喝茶习惯特殊,将茶叶煮出茶汁,最后连茶叶也一同咀嚼吞食,日积月累,则出现“茶黄”,多为寒湿困脾之征,用上方有独特疗效。顺便提一句:如系茶黄,可以用茶树子煎水服用,亦可退黄。
(十三)柴胡四物汤
《伤寒论》有三条原文,叙述妇人中风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均用小柴胡汤调理。笔者以为,实际上是妇人经期感冒,出现往来寒热所以小柴胡汤治之。然而,从临床实际看,由于其临经适来或适断,这与常人感冒有所不同。所以,用小柴胡汤透达外邪是其同,而因其动血则是殊异,故用四物汤合于小柴胡汤之中,内和气血,又切中其异,是治经期感冒的良策。
一般说,经期感冒,除有外感之症,尚有血热烦躁之征,故从凉血入手,用生地、赤芍、丹参,改四物之养血为凉血,配合小柴胡汤透达,对于经期感冒的治疗确有其奥妙之处。当然,经期感冒未必都有热入血分,未见是症,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总之,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中心,随证加减,因病择药,在临床上潜心钻研,细心体察,博闻广识,即可领悟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奥妙。本文虽冗长琐细,但未必能概其全,因个人有限的知识,不当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摄领疮的病因病机 5 摄领疮的症状 6 摄领疮的诊断 7 需要与摄领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 72 皮肤淀粉样变 73 白疕 8 摄领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郁化火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风湿蕴肤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血虚风燥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11 方一 8312 方二 832 皮肤针 8321 方一 8322 方二 833 耳针 9 摄领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摄领疮相关药物 2 古籍中的摄领疮 3 治疗摄领疮的穴位 4 治疗摄领疮的方剂 5 治疗摄领疮的中成药 1 拼音
shè lǐng chuāng
2 英文参考nape sor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euroderm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摄领疮(nape sores neurodermatitis[1])为病名[2]。又称“牛皮癣”[1]。
牛皮癣(cattleskin lichen neurodermatitis)为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九。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是指常发于颈项、肘部等处,以状如牛皮,顽硬且坚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疾病[3]。因患处皮肤厚而且坚,如牛领之皮,故名[4]。为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或日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4])[5]。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
《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
摄领疮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3]、慢性湿疹[5]。
4 摄领疮的病因病机摄领疮为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或日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4])[5]。
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牛皮癣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
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
5 摄领疮的症状摄领疮好发于项部,其次是肘膝弯、上眼睑及大腿内侧(大多发于颈项处,亦可发生在肘窝、腘窝、上眼睑、会阴、大腿内侧等处[4])[5]。病初皮肤瘙痒,局部出现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日久皮损则增厚、干燥、脱屑;阵发性奇痒,入夜及郁闷烦躁时尤甚[5]。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5]。
6 摄领疮的诊断摄领疮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鳞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鳞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
自觉阵发性奇痒,被衣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因瘙痒可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昏、烦躁症状。
牛皮癣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7 需要与摄领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慢性湿疮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急性湿疮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水疱、糜烂、渗出,边界欠清,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72 皮肤淀粉样变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肤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73 白疕白疕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8 摄领疮的治疗摄领疮治宜活血疏风,清热祛湿[4]。可内服当归饮子[4]。外用疯油膏、黑豆馏油制剂,亦可选用熏药疗法及梅花针疗法[4]。
81 辨证治疗 811 肝郁化火牛皮癣·肝郁化火证(cattleskin lichen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是指肝郁化火,外灼肌肤,以皮损色红,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3]。
8111 症状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8112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胆火盛,熏蒸肌肤,故见皮损色红;火热内扰则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灼则咽干;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
8113 治法清肝泻火。
8114 方药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减。
812 风湿蕴肤牛皮癣·风湿蕴肤证(cattleskin lichen with pattern of winddampness amassing in skin)是指风湿蕴肤,以皮损呈淡褐色片状苔藓样斑块,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苔薄或白腻,脉濡而缓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3]。
8121 症状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8122 辨证分析风湿之邪蕴结于肌肤,经络失疏,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风盛则痒;扰于阴分则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为风湿蕴肤之象。
8123 治法疏风利湿。
8124 方药治疗消风散加减。
813 血虚风燥牛皮癣·血虚风燥证(cattleskin lichen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损灰白,肥厚粗糙似牛皮,抓如枯木,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3]。
8131 症状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8132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血虚之象。
8133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8134 方药治疗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于加减。
82 外治法牛皮癣外治以止痒为原则:
皮损较薄者,外涂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等,每天数次。
皮损较厚者,外涂润肤膏、黑油膏、藜芦膏等,每天数次。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11 方一取曲池、风池、天井、血海、三阴交、外关、阿是穴等穴为主[5]。针阿是穴时须从皮损周围沿皮下向病灶基底部横刺数针,针后可加用艾条熏灸20分钟左右[5]。项部皮损者加合谷、列缺;肘弯皮损者加郄门、劳宫;胭窝皮损者加浮郄、殷门;上眼睑皮损者加头维、百会;大腿内侧皮损者加三阴交;属血燥生风者加膈俞、大都;属风湿化热者加阴陵泉、风池;日久难愈者可于耳后静脉放血数滴[5]。
8312 方二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 ,每天1次,留针15~30分。
832 皮肤针 8321 方一由外围向中心重叩病变局部并加拔火罐,每日1次[5]。
8322 方二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833 耳针取肺、神门、下屏尖、肝、脑等穴,中等 ,留针1小时[5]。注意治疗期间应避免搽用 性物品,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5]。
9 摄领疮患者日常保健1.忌食烟、酒、辣椒等 性食物,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
2.内衣宜穿棉布制品,不宜穿过硬的衣服,以免 皮肤。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 。
10意见建议:
肝气郁结之证。多由情志抑郁,气机阻滞所致。是“肝气郁”,“肝气郁结”的简称。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就会引起肝郁的病症。其表现主要有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胁痛常随情褚变化而增减。肝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脉;脾气失和就发生腹痛、腹泻。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症瘕积聚。此外,如月经不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肚疾患、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常和肝气郁结有关。
夫妻感情不合,以致心情忧郁,情志不调;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肝郁;郁久化火,君(心)相(肝)火旺,致使精关开启失调,而不能射精。因火性炎上,热扰神明,故常伴有性情急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昏头弦、咽干口苦、口燥生疮、腰膝痿软、舌红苔黄、脉弱细数等。治宜疏肝泄热。
方用丹栀逍遥饮加减:生熟地各12克,当归、白芍、丹皮、栀子、枣仁各10克,甘草、青陈皮、通草各3克,香附5克,炙远志、菖蒲、柴胡各6克。水煎服。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丸,清肝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绿水灌瞳的病因病机 5 绿水灌瞳的症状 51 发病前的症状 52 急性发作 53 慢性阶段的症状 6 鉴别诊断 7 绿水灌瞳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7111 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推荐食材 71152 推荐食疗方 712 痰火郁结证/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25 饮食疗法 71251 推荐食材 71252 推荐食疗方 713 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7131 症状 7132 证候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35 饮食疗法 71351 推荐食材 71352 推荐食疗方 714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7141 症状 7142 证候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15 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7151 症状 7152 证候分析 7153 治法 7154 方药治疗 716 肝肾两亏 7161 症状 7162 证候分析 7163 治法 7164 方药治疗 7165 饮食疗法 71651 推荐食材 71652 推荐食疗方 72 外治法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732 耳针 74 其他疗法 8 绿水灌瞳患者饮食禁忌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绿水灌瞳的方剂 2 治疗绿水灌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绿水灌瞳 1 拼音
lǜ shuǐ guàn tóng
2 英文参考green wind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cute angleclosure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绿水灌瞳为病名[1]。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绿风内障[1]。
绿风内障(green wind glaua;acute angleclosure glaua[2])为病名[1]。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绿风(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绿风内障证(《证治准绳·杂病》)、绿水灌珠(清·佚名《眼科捷径》)、绿水灌瞳(见《一草亭目科全书》)、绿风变花(见清·佚名《眼科统秘》)。五风变内障(又称五风内障)之一[1]。是指以眼珠胀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抱轮赤红,头眼剧痛,视力骤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眼病[3]。患者多在四十岁以上,女性尤多[4]。可一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4]。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4]。若迁延失治,甚者转变成黄风内障[3],则属不治之症[4]。
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颇类本病,并认为是由“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4]。至于绿风内障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才有记载[4]。
绿水灌瞳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绿风内障类似西医的急性充血性青光眼[1]。
4 绿水灌瞳的病因病机绿水灌瞳多由肝胆风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1]。
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目,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目;或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阳上扰目窍,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肝胃虚寒,饮邪上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5 绿水灌瞳的症状绿水灌瞳患者发病迅猛,眼珠剧烈胀痛,牵引眼眶头额胀急,疼痛欲裂,恶心呕吐,视力锐减,见灯光周围似有彩虹环绕,抱轮红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眼珠变硬,“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张氏医通》卷八)[1]。
51 发病前的症状发病前,常在情志 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侧头额作痛,鼻根发痰,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朦,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若未及时就医,即可发病。[4]
52 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时,症状剧烈,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急降,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全身常伴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等候。检视眼部,胞睑微肿,抱轮深红,甚至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展缩失灵,瞳内气色略呈淡绿(彩图21)。指扪眼球变硬,甚者胀硬如石,眼压多在50mm Hg(667 kPa)以上,高者达80mm Hg (1067 kPa)左右。此时及时救治,诸症可以消退,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散大不收,黄仁部分变白,晶珠色呈灰黄,视觉完全丧失。[4]
53 慢性阶段的症状急性发作经治疗之后(亦偶有未经治疗者),还可转入慢性阶段,诸症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若病情经常反复,限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视物日渐昏朦,最终亦失明。[4]
6 鉴别诊断绿风内障应与瞳神紧小、天行赤眼相鉴别[4]:
三种白睛暴赤眼病的鉴别
鉴别要点
绿风内障
瞳神紧小
天行赤眼
视觉
视力骧降,有虹视
视力减退
视力正常,眵泪多时偶有虹
疼痛
患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
脱
患眼坠痛,痛连眉骨,颞颥
患眼灼热疼痛或痛痒交作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热泪频流,眵多胶结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拖轮红赤
白睛红赤
黑睛
云雾状混浊
一般透明,但内壁下分有白
色细点状物附着
透明,或浅层有星点样混浊
瞳神
散大,呈纵卵圆形,收缩失
灵,瞳内呈淡绿色
紧小,开大失灵,常干缺不
圆,甚至闭锁或为白膜封闭
正常
眼珠硬度(眼压)
增高
正常或稍低
正常
呕恶
伴恶心,呕吐
无
无
7 绿水灌瞳的治疗绿水灌瞳一般症来势猛,除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还应注意收缩瞳神,开通玄府,尽快消除瘀滞,改善症状,以保存视力[4]。常用治疗手段为内服药物,局部用药及针刺疗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视力[4]。
《证治准绳·七窍门》对瞳神散大强调:“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郎有生意”。
由肝胆风火引起者,宜平肝、息风、泻火,用绿风羚羊饮加减;由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者,宜滋养肝肾,调和气血,用明目地黄丸加减[1]。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胆火炽,风火攻目绿风内障·风火攻目证(green wind glaua with pattern of windfire attacking eye)是指风火攻目,以头痛如劈,目珠胀硬,视力锐减,眼压升高,眼睑红肿,白睛混赤肿胀,黑睛雾状水肿,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11 症状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目珠胀硬欲脱,连及目眶,眼压升高,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全身症有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4][5][3]
7112 证候分析风火交攻,上冲头目,目内玄府闭塞:肝胆火炽,热盛动风,风火相煽,交攻于上,故骤然发病,头目剧痛,痛连目眶,拖轮红赤,黑睛混浊。若肝火犯肺则白睛混赤肿胀。因火性升散,风性开泄,肝胆风火攻冲瞳神,故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热气怫郁于目,玄府闭密,则珠内气血津液不得流行,致气滞血郁,神水瘀积,故眼珠胀硬,视力急降。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火邪亢盛,正气未衰,正邪交争,故恶寒发热。溲赤便结由火邪内盛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皆肝胆实火之征。[4][5]
7113 治法清热泻火,凉肝熄风[4]。
清热泻火,平肝明目[5]。
7114 方药治疗绿风羚羊饮饮[备注]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黑(玄)参、防风、茯苓、知母、黄芩、细辛、桔梗、羚羊角、车前子、大黄,上为粗末水煎,食后温服。或羚羊钩藤汤[备注]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钩藤、桑叶、川贝母、竹茹、生地黄、菊花、白芍、茯苓、甘草。加减[4]:
绿风羚羊饮饮以清热泻火为重,方中用羚羊角清热明目,平肝熄风为主药;黄芩、玄参、知母重在清热泻火;大黄凉血活血,泄热通腑;车前子、茯苓清热利水,导热由小便出;防风助主药搜肝风,散伏火;桔梗清热利窍;细辛开窍明目,治头风痛。诸药组方,共呈清热泻火,凉肝熄风,利窍明目之功。方中若加胆草、黄连、钩藤,则更增清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酌加竹茹、法夏之类降逆止呕。[4]
对于热极动风,阴血已伤之证,则宜以凉肝熄风为主,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熄风;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养肝;贝母、竹茹、甘草清热化痰;茯苓宁心安神。若加石决明,牛膝、细辛,用于本证则更增开窍明目,通络行滞的作用。[4]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推荐食材决明子、菊花、桑叶、猪肝、谷精草、夜明砂等[5]。
71152 推荐食疗方1.甘草菊花饮(《中华药膳纲目》):甘草片3g,菊花6g,放入砂锅中,加水,中火煮沸,改文火煮15分钟,取汁,亦可加白糖调味。每日1剂,脾虚泄泻者禁服。[5]
2.桑叶猪肝饮(《中华药膳纲目》):桑叶20g洗净,猪肝150g洗净切片,生姜3g切片,共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开,改文火煮15分钟,稍凉后过滤,加入白糖拌匀即成。每日1剂,可分3次饮用。[5]
3.决明子粥(《粥铺》):决明子15g,炒香后,放凉,加白菊花10g,水煎后取汁,然后加粳米100g煮为稀粥,将熟时加入冰糖调味,再煮至米烂即可。可作餐食,每日1次。[5]
712 痰火郁结证/痰火动风,上阻清窍绿风内障·痰火郁结证(green windglaua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痰火郁结,以头眼胀痛,视力锐减,眼压升高,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前房较浅,瞳神稍有散大,展缩不灵,动辄眩晕,呕吐痰涎,舌红苔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21 症状起病急骤,头目胀痛,视力骤降,眼压升高,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前房较浅,瞳神稍有散大,展缩不灵。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4][5][3]。
7122 证候分析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湿成痰,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头目,闭塞目之玄府,神水滞留而为病: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痰因火动,火盛风生,肝风挟痰火而流窜经络,上壅头目,阻塞清窍,以致气血津液,郁滞不行,故暴发本病。由于痰火内盛,因而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大小肠积热,故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均属痰火之象。[4][5]
7123 治法降火逐痰,平肝熄风[4]。
健脾化湿,降火祛痰[5]。
7124 方药治疗将军定痛丸[备注]将军定痛丸(《审视瑶函》):黄芩、白僵蚕、陈皮、天麻、桔梗、青礞石、白芷、薄荷、大黄、半夏。加减: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配黄芩、礞石、陈皮、半夏、桔梗等,大力降火逐痰;以白僵蚕、天麻合礞石平肝熄风;白芷协助主药,定头风目痛;薄荷辛凉散邪,清利头目。此方用于本证,使上壅之痰火得降,肝风平熄,诸症方能缓解。[4]
7125 饮食疗法 71251 推荐食材荠菜、白术、茯苓、车前草、玉米须、莲子、冬瓜等[5]。
71252 推荐食疗方1玉米须茶(《中医膳食食疗学》):玉米须50g,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文火煎煮1小时,取浓汤,频服。[5]
2.荠菜鸡蛋汤(《中医临床辨证施膳》):荠菜250g,洗净,切段,鲜鸡蛋1个,去壳打匀,用清水煮成汤,入食用油、盐、味精等调味即可。温热服食,每日1次。[5]
3.冬瓜粥(《粥谱》):冬瓜(带皮)100g,粳米100g,嫩姜丝、葱、盐、味精、香油各适量。冬瓜洗净后,削下冬瓜皮(勿丢),把剩下的切成块。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水适量煮粥。米粥半熟时,将冬瓜、冬瓜皮放入锅,再加适量水,继续煮至瓜熟米烂汤稠为度,捞出冬瓜皮不食,入适量姜、葱、盐、味精、香油调味即成。趁温热服,随量食用。[5]
713 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气火上逆绿风内障·肝郁化火证(green wind glaua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是指肝郁化火,以情志不舒,眼胀不舒,目珠稍硬,视物昏花,全身伴见胸胁胀满,食少神疲,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31 症状头目剧烈胀痛,目珠稍硬,视力锐减,视物昏花,眼压升高,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黄仁晦暗,纹理模糊,瞳神散大,伴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苦等,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5][4][3]。
7132 证候分析情志过激,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头目,目之玄府闭塞:胸闷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他火之征,而头眼部症状乃气火上逆所致。肝失条达,气火横逆而犯脾胃,脾失健运,故食少纳呆;胃失和降,则呕吐泛恶。[4][5]
7133 治法清热疏肝,降逆和胃[4]。
平肝,泻火,降逆[5]。
7134 方药治疗丹栀逍遥散[备注]丹据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药、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丹皮、栀子。合左金丸[备注]左金丸
肝郁化火症的中医治法是怎样的?
本文2023-10-18 10:16: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