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中楚怀王是因为太愚蠢了,才失败的吗?
一提起楚怀王,大多数人的评价就是愚蠢,因为他不但被张仪的六百里空头支票给戏耍,还在和秦王会面时候被当了俘虏,最后客死他乡。可我对这个事情有点不同看法,我觉得楚怀王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的自信,之所以结局如此悲惨,是因为遇到了秦国这么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国家。
(图)公元前380元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太子熊槐继位就是楚怀王。楚威王是一个比较生猛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和很多国家都打过仗,包括齐国魏国这样的大国都吃过他的亏,所以楚怀王接手的是一个基础很好的国家。
楚怀王没有辜负老爹,在他继位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3年,楚国打着护送魏国公子回国的旗号,派大司马昭阳对魏国发动了进攻。这一仗打的非常顺利,楚军在襄陵大破魏军,而后夺得了魏国的八座城池,楚国一下子就成为当时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那次战役之前,魏国是战国早期称霸的国家,现在楚国狠狠的欺负了魏国,也就俨然成为新一代的霸主国家。这对于继位不久的楚怀王来说,那种成就感带来的自信,绝对是足足的。
随着实力一天天的增强,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向楚国靠拢了,当时天下的公敌是秦国,大家就团结在以楚怀王为中心的合纵联盟里,楚怀王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合纵长。从一个强国国君,一跃成为联合国总统帅,楚怀王不但是身份和地位的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就更进了一步,他更加自信自己是强大的,其他人只有害怕自己的份了。
当时虽然是六国联盟,可六国里实力最强的还是齐国和楚国,齐国和楚国就强强联合,达成了更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下子秦国害怕了,秦惠文王明白,六个国家合力的可能性不大,可齐楚两国要是紧密合作的话,自己以后的路就会越来越窄了,就派出了张仪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
(图)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这个牛人终于出场了,他对楚怀王一顿吹捧以后,就表明了来意,秦王说了,只要楚国肯断绝和齐国的关系,秦国愿意把原来从楚国夺取的商於六百里土地还给楚国。我们现在可以站在楚怀王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我之前那么牛,那么霸道,秦国害怕我是不是应该的。秦国要是想解除我对他的威胁,是不是要给我点好处。再说商於是我先辈们丢失的,要是能从我手里收复回来,我面子是不是很大。所以基于以上几点,楚怀王就答应了张仪的请求。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楚国和齐国断交关系之后,派人跟着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秦国人没有按常理出牌,张仪撒谎说,本来答应的是六里地。楚怀王从继位以后,哪里受过这样的气啊,他就发兵几次发兵攻打秦国,结果是打几次输几次,还丢了不少地盘。
虽然是伤了不小的元气,可这个时候的楚怀王的霸气和自信还是在的,因为他之后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公元前306年,趁着越国内乱的时候,楚国联合齐国攻打越国,而后杀死了越王无疆,把越国在今天安徽浙江一带的土地都收到囊中。虽然之前输给了秦国一些土地,可现在已经加倍的从越国拿回来了。
因为楚国重新强大了,秦国也不敢用战胜国的眼光看它了,之后又派张仪再次出使楚国,希望和楚国重新结成友好关系。那一次楚怀王是想弄死张仪的,可张仪在楚国内部有朋友,并且走了楚怀王的夫人路线,把自己的对于利害关系的分析讲给了楚怀王听。楚怀王也明白,对于秦楚关系来说,自己之前的小委屈就算了,就把张仪当个屁给放了。(您不要觉得我这是在胡说八道,吞并了越国之后的楚怀王恢复了当初的自信和霸气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一时报仇心切要杀张仪,可后来听到分析能理智的放掉张仪,也是一个自信君主应该做的事情)
(图)楚怀王熊槐(约前354年―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
之后秦国和楚国的关系一直还不错,在齐韩魏三国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把太子作为人质放到秦国,然后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打退了敌人。可倒霉就倒在这太子身上了,太子后来居然在秦国杀了人跑回了楚国。这回可就给了秦国出兵的理由了,秦国就联合齐韩魏三国把楚国给痛打一顿,楚国一害怕就又把太子送去齐国做人质,和齐国讲和。
这回秦国的理由就更充分了,它又几次对楚国用兵,还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就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提出了要楚怀王去武关会面,商讨一下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前前后后的几次,秦国可都是站在理上,楚怀王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他完全有理由相信秦国是真诚的是认真的,出于对自己判断的自信,楚怀王出发了。
后面就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了,秦国再一次没有按常理出牌,他们扣押了楚怀王,而后把他关押在了咸阳。几年之后楚怀王从秦国逃了出来,他先是去了赵国,可赵国不敢得罪秦国,后来他又去了魏国,可这个时候秦国的追兵已经到了,把他重新抓回了秦国。两年之后,楚怀王病死在秦国。
可怜了楚怀王,可叹了楚怀王,他这一辈子给楚国开疆扩土,也因为功绩让自己踌躇满志,他的自信没有错,错在他自信之后判断的对象是秦国。
法》之后,原以为又要等上个把月再更新,没想到仅隔一周之后,我们就看到了第七期《楚辞》。节目以戏剧的方式,精彩演绎了屈原的生平,生动阐释了屈原初心不改的家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再次令我们感动不已。
屈原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年都在过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我们多少读过或者听过《离骚》等屈原的作品;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屈原还有许多不了解。比如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为什么司马迁又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究竟姓甚名谁?屈原死于端午,那么又生于何年何月?节目中提到屈原做过三闾大夫、左徒,究竟是什么官职?下面就跟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划重点
01
屈原生平知多少?
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最可靠最系统的资料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头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是说屈原,姓屈,名平,字原,“楚之同姓”是说屈原也是楚国贵族,与楚王是同一个祖宗。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节目中楚怀王叫熊槐,姓熊,屈原则姓屈,似乎不是“同姓”,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这就要说到先秦时期的姓氏文化。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姓是一个氏族的血缘关系标志;而氏则是氏族内家族分支的血缘关系标志。比如屈原和楚怀王同属芈姓,就是《芈月传》的那个“芈”;熊氏源于殷周之际楚王室祖先鬻熊的名字,屈氏则源于春秋初年屈原的祖先也即楚武王之子瑕因功被封于屈地。所以,从同为芈姓后代的角度说,屈原是“楚之同姓”。
《芈月传》
屈原的家族是楚国的显贵家族,从春秋到战国,屈氏的子孙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伐楚,代表楚国与中原诸侯在召陵举行盟誓的正是屈氏家族的屈完。盟誓之前,齐桓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想在屈完面前耀武扬威,结果屈完不卑不亢地说:“您若以德服人,天下谁敢不服?若想以武力胁迫,那我们楚国以方城山为城,汉水为池,您的兵再多,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屈原办外交“娴于辞令”,可以说是继承了祖上遗风。
《左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司马迁说“屈原者,名平”,可节目中又根据屈原在《离骚》里的自述说他父亲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那么屈原究竟是名平字原,还是名正则字灵均呢?这两套名字是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正则”“灵均”是屈原的小名、小字,也有人认为这是屈原的化名。不过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是,“正则”“灵均”是对应于“平”“原”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也就是说,“正则”“灵均”其实是屈原对自己名字意涵的一种阐释,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楚辞补注(中华国学文库)》
我们都知道传说屈原死在端午节,也即五月初五这天。那么屈原的生日是哪一天呢?屈原《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讲的就是他的生日。“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岁星纪年法把天宫划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等分,称为十二宫,岁星指向寅宫的那一年叫寅年,别名叫摄提格。“陬”,指陬月,是正月的别称。依照夏历,正月是寅月。正月是一年的开端,所以称为“孟陬”。“庚寅”是屈原出生的日期,所以屈原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而具体的日期,不同的学者推算的结果不同,一般认为浦江清先生推算的结论最为精细,即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
岁星纪年法,古代岁星就是木星
节目中,撒贝宁给屈原捎去了屈原老家秭归的柑橘。而根据《水经注》的记载,“秭归”这个名字就跟屈原有关。《水经·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意思是说屈原有个好姐姐,听说屈原被流放回老家了,也回到了老家,劝说屈原想开点,全乡的人都希望屈原听从姐姐的意见,所以这地方名叫“秭归”。这当然是后世附会的说法。不过,屈原可能确实有个姐姐,《离骚》提到“女_之婵媛兮”,王逸注就说女_是屈原的姐姐。
《水经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划重点
02
屈原做的什么官?
节目中提到,楚怀王因为欣赏屈原写作《橘颂》的才华德行而任命屈原为三闾大夫,让他教育宗族子弟。虽然屈原出身的屈氏家族当时还很有势力,但屈原这一支似乎已经没落了。屈原幼年可能很“贫贱”,他曾在《惜诵》中说:“忽忘身之贱贫。”东方朔《七谏》中也说:“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似乎就是说屈原早年在郢都附近的乡村居住过。所以,楚怀王对屈原的任命,对屈原的知遇之恩,大概是令屈原感动不已的,所以屈原对他的感情非常深,以致在楚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还写作了《招魂》来为他招魂。
屈原与楚怀王
那么,三闾大夫究竟是个什么官职呢?王逸注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也就是说,三闾大夫应该是一个负责管理王室宗族事务的官员,一方面要“序其谱属”,也即梳理宗族谱系关系;另一方面要“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也就教育宗室贤良子弟,作为国民表率。屈原在《橘颂》中说:“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可见其确实曾为“师长”。《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应该也是讲自己对于宗室贤良子弟的教育栽培,因而“滋兰树蕙”这个成语现在也多用来指学校或老师培养英才的高尚行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记载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左徒”这个官职在史书中很少见,仅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还提到过。其中说楚考烈王即位后,“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说明春申君原来也担任过左徒的职务,后来升任令尹(楚国的宰相)。春申君是考烈王当太子在秦国做人质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大臣,说明“左徒”应该是一个跟君主关系非常亲密的职务,可能是君主的顾问侍从官之类。所以司马迁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也印证了左徒的身份特点。
《芈月传》春申君黄歇
也有人认为春申君从“左徒”直接升任“令尹”,说明左徒的级别应该比较高。不过,君主即位后,越级提拔自己的亲信,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所以这个职务也不一定多高级。但跟君主的关系一定很亲密,所以《史记》记载屈原被谗害后,怀王“怒而疏屈平”,就是被君主疏远了。也有学者注意到,《文选》注在引用前述《史记·春申君列传》时,把“左徒”写成了“左司徒”,又不禁让人联想“左徒”跟“司徒”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总之,由于资料不足,屈原身上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屈原的伟大作品,去感受他的伟大精神!《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一如夜晚的星空,绚烂瑰奇,令人神往!三全本《楚辞》,对屈原及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做了精彩的译注,为我们扫除了阅读的障碍,架起了通向伟大心灵的桥梁。
是的。楚怀王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他的谥号为怀,按照传统的理解,怀一词在这里含有负面的意义,暗示了怀疑、忧虑或困惑之意,楚怀王被认为是一个不够明智和果断的君主,他的统治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典籍里的中国》被在线催更
什么节目最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催更,《典籍里的中国》必定榜上有名。
作为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自春节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以来,独特的「戏剧+影视化」模式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中国经典典籍的力量与伟大。不仅燃起了观众们对于经典典籍的兴趣,还让观众在超强的代入感中哭得泪眼婆娑。
虽然观众每期必破防,被虐得体无完肤,但并不妨碍在播出第一期《尚书》后,广大网友便进入无限催更模式。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所具有的宏大与广博,以及其中包含的知识与价值富矿,都在《典籍里的中国》里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这档被全网安利的节目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典籍里的中国》究竟是如何突破文化类节目的天花板的?
一个来自家乡的橘子,透视屈原的热爱与深情任何一部典籍,都值得我们每个人花费一生常读常新。因此,想要在90分钟内完成对一部经典典籍的讲述,最大可能地呈现其价值,可谓极大地考验了节目组的想象力。
对此,《典籍里的中国》给出的答案是:从小切口来表达大情怀。
这个小切口,便是《楚辞》里的名篇《橘颂》,以及在节目里多次出现的橘子意象。
我相信,许多观众看完《典籍里的中国·楚辞》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翻阅《楚辞》里的《橘颂》。《橘颂》远不如《离骚》有着更加广阔的知名度,但经过节目组的精心解读,《橘颂》成为了我们了解屈原的一把钥匙。对于屈原而言,《橘颂》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一个橘子,串联起了屈原跌宕起伏但又不屈不挠的一生,连接着他对楚国与人民的热爱、他对「美政」政治理想的寄托、他对楚怀王让人唏嘘不已的君臣关系的纠葛以及他从未改变的赤诚的家国情怀。
橘子在本期节目里,一共出现了5次。
第1次出现橘子,其背后表达的是惊喜与感慨。
当舞台剧开场后,撒贝宁为屈原带来了两千年后的家乡特产,此时的屈原既开心,又瞬间往事涌上心头。嘴上赞叹「好像比我小时候吃的更甜!」,但心中的思绪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随之而来的第2、第3、第4次出现橘子时,气氛转化为充满希望的喜悦。
观众跟随镜头见证了屈原的幼年、少年与青年时期。幼年时,他们只是两个单纯、爱吃橘子的孩子;少年时,他们已经踌躇满志,立志复兴楚国,让曾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种满楚国的橘树;成年时,楚怀王看到屈原写就的《橘颂》拍手称快,诏令屈原担任三闾大夫,君臣和谐、蒸蒸日上的景象似乎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在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的高光时刻过后,旧贵族的反噬让君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屈原遭到了两次流放,政治理想沦为泡影。而不听其劝阻的楚怀王在前往秦国会盟后,因不愿割让土地被扣押软禁,直至客死他乡。楚国这个强盛的大国也战败割地,陷入国家衰落、生灵凋弊的困境之中。
在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橘子的场景里,是无奈、悲愤、伤感、怀旧等众多情绪汇聚而成的情绪爆点。
穿越生死之后的屈原与楚怀王再次相遇。楚怀王遗憾自己此生到最后并未回到楚国的土地,而屈原最大的遗憾则是未能劝阻楚怀王赴秦会盟。此刻,作为老戏骨的王洛勇老师用精湛的演技,将屈原复杂的内心活动体现在了吃橘子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之上。
对国家的牵挂、对楚怀王的思念,让屈原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到了手中的这个橘子上。当楚怀王黯然神伤离去后,屈原大口地吃着橘子,甚至连橘子皮都咽了下去。
浓烈的家国情怀这近乎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动作,背后浓缩着的恰恰是屈原浓烈的家国情怀,是作为一个楚人对故土的热爱与深情。
如郦波教授所说:「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正是这个完全无法设计的戏和瞬间,才能够将情感的浓度提炼到极致。双眼含泪吃完柑橘的屈原,让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被击中内心,瞬间破防,撒贝宁和主持人王嘉宁都看得热泪盈眶。网友纷纷表示:「老戏骨的演技真挚炸裂,建议节目成为流量艺人的必修课!」
春秋战国中楚怀王是因为太愚蠢了,才失败的吗?
本文2023-10-18 10:18: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