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汉语字典(辞书)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汉语拼音。就是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系统对汉字进行拼音。
2、直音。就是用一个同音的汉字来注释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缥,音飘。
3、切音。就是用前一个汉字的声和后一个汉字的韵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牛:闹刘切。
现在的《新华字典》是建国后1957年施行汉语拼音方案后的产物,在此之前没有汉语拼音,所有工具书均采用国音查字!以前还有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形式,比如"铜":图红切。这叫反切。即前个字的声母,后一字的韵母,结合起来就是铜(图的T,红的ong),因此,现代人用古汉语辞书有很多需要现学!
以汉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注音法。随着古人对语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创造了多种汉字注音方法,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主要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
(一)譬况法
譬况就是采用打比方的形式,用音近或同音字注音的方法。譬况法往往比况描写被注字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二)读若法
读若又叫作“读如”,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给被注字注音。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大多使用此法注音。如《说文解字》“訄,迫也。读若求。”《礼记·儒行》:“起居竞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三)直音法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标注读音的方法。直音法是对譬况法和读若法的继承与发展,与譬况法和读若法相比,直音法有明显的优点。古书中运用直音法的例子有:《汉书·武帝纪》应劭注:“貤,音移。”《汉书·地理志》孟康注:“沮,音俎。”
(四)反切法
反切,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的声调。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广韵》:“缓,胡管切。”“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反切比其以前的注音方法有很大的进步。自隋唐时代开始,直到汉字注音符号的出现,反切法一直在字典中被用来为汉字注音。但是反切法也是存在缺陷的,人们必须寻求更准确的方法为汉字注音。
古籍注解(集解、索隐、正义)中对原文中某个字的注音,应该怎么样来读?
本文2023-10-18 10:22: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