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洛阳牡丹的故事,第1张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菏泽,古称曹州,乃伏羲桑梓·尧舜故里。菏泽牡丹栽培已有近千年历史,在中国牡丹发展史上,长盛明、清两代,管领风骚500余年。曹州牡丹园面积达106万平方米,牡丹品种1237个,总量达到80万株,芍药品种600多个,其他乔、灌木、地被植物共计200余种,是世界上牡丹芍药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植物园林。

一夜细雨落花海,万株牡丹竞艳开。

宾客遥指数颜色,满园深浅绽异彩。

没错,这是又一次赶上下雨天,绝了……

曹州牡丹园里葛巾与玉板的雕塑石雕

关于牡丹仙子有个美丽却凄凉的传说故事。

菏泽古称曹州,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会”之誉。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史不绝书,曹州牡丹种植有数百年历史。宋时牡丹以洛阳为多,自明开始,种植中心已移至曹州。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牡丹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化。其中出现了大量咏叹牡丹高贵情操的诗词,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数曹州牡丹版本,此版本后来还被蒲松龄写入了《聊斋志异》中,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葛巾》

话说洛阳有个名叫常大用的小青年。此人貌似书生,实乃“花痴”——他自幼喜好牡丹,平生最大梦想,乃是赏遍天下牡丹。

一次,常大用无意中听人提及曹州牡丹甲天下,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曹州(今山东荷泽),想看看这里的牡丹是怎么个“甲”法。有感于他的热诚,好心人给了他一个情报:曹州城有个姓徐的达官贵人,家中后花园里种着许多稀罕牡丹。常大用很高兴,马上找到这位达官贵人,要求借住在他家的后花园里。

当时正值早春,天气乍暖还寒,牡丹花时未到,枝叶刚刚吐绿。常大用天天在花园里徘徊,迟迟不愿离开。过了段日子,牡丹长出了饱满的花苞,可常大用的荷包却瘪下来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把衣服典当出去,换钱度日。即便如此,常大用仍然乐呵呵地在花园里转悠,静待牡丹吐芳。只爱牡丹不爱钱,常“花痴”实在精神可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天清晨,常大用又到花园中探视牡丹,忽见花丛边站着一位美貌姑娘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呀!徐府的**来赏花了,我得赶紧躲回书斋!常大用是个知书达理的好青年,谨记圣人教诲——非礼勿视,因此不敢多做滞留,迅速跑回了住处。

傍晚,估摸着**该走了,常大用又来到了花园,却见这一老一少仍在。难道这**也是个爱花之人?常大用忍不住躲在树后,偷偷地看了看那个姑娘,只见她雪肤花貌,嫣然含笑,如同仙女一般。

这下,常大用的魂儿都被勾没了!见那美女彩裙飘飘,不见了踪影,急切的他快步追上去,想再看上一眼。转过一个假山,刚与那位美女对上眼,话还没说上半句,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那个老太婆凶神恶煞地拦住了他:“狂生大胆!竟敢戏弄名门闺秀,待我回去禀告大人,拿你官府问罪!”常大用惊慌失措,连连赔礼。哪知那姑娘却嫣然一笑,帮他解围,对老太婆说:“让他走吧!”

回到书斋后,常大用越想越怕,生怕那老太婆真的找官府的人来捉他。可越是怕,还越是想,想那**的绝世风姿,想再见她一面。想来想去,可怜的书生竟然害起了相思病,一病三天,不见好转,脸色苍白憔悴。这天深夜,常大用正躺在床上呻吟,突然房门一响,那个老太婆手端一个碗走了进来。走到床前,将碗递给他,说道:“常公子,这是我家葛巾娘子亲手给你调制的毒药,你快喝了吧!”常大用吓得坐了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与**无冤无仇,她何故加害于我”

老太婆说:“少废话,叫你喝你就喝!”

常大用念及那姑娘的音容笑貌,把心一横:难得**能想起我,与其相思成病,不如服药而死!于是接过碗一饮而尽。老太婆含笑而去,常大用也和衣睡下。说来奇怪,一碗“毒药”下肚,常大用不但没死,反而更加精神了!一觉醒来,他感到神清气爽、浑身轻松,这才知道自己喝的不是毒药,而是灵药。于是他高兴地穿衣起床,兴冲冲地跑到花园中,希望能再遇见那位葛巾姑娘,好向她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赶巧,葛巾姑娘也正在园中赏花,见常大用前来,她笑着问道:“公子的病痊愈了吧”常大用感激地说:“多亏**亲手调制的那碗‘毒药’啊!”两人正在说笑,却见那老太婆朝这边走来,葛巾忙说:“此处非你我谈话之地。翻过这花园的高墙,四面红窗者,即是我的闺房。君若有意,今晚不妨前来。”说罢匆忙走开。

当晚,常大用便趁着夜色,溜到葛巾的闺房与其相会。两人正待缠绵,忽听见窗外有女子的笑声,葛巾慌忙将常大用推到床下:“玉板妹子来了,你赶快躲起来!”常大用隔着床缝偷偷一看,只见进来的那名女子花容月貌,与葛巾不相上下。

那玉板硬拉着葛巾去她房中对奕,通宵不曾回来,常大用失望不已,怅惘而归。好在葛巾明白他的心思,主动变换幽会地点,来到常大用的住处与他相会。常大用走了桃花运,又惊又喜,竟直把他乡作家乡,连洛阳也不想回了。

如是几日,葛巾对常大用说:“总这样偷偷摸摸不是办法,不如咱俩私奔算了,省得别人说闲话。”常大用求之不得,便再顾不得赏牡丹,日夜兼程赶回洛阳,打扫门户,迎娶葛巾。家人见他娶回个这么漂亮的媳妇,高兴万分,邻居们也纷纷前来道贺。

却说这常大用有个弟弟,名叫常大器,年方十七,尚未成婚。葛巾见他相貌堂堂,颇有才华,便与夫君商量:“还记得我那个玉板妹子吗?许给你弟弟如何?”常大用当然没有意见;常大器听说玉板是个美人,更没有意见。于是,葛巾派老太婆驱车去曹州接来了玉板,安排她和常大器结了婚。

常家兄弟抱得美人归,喜不自胜。葛巾和玉板心灵手巧,持家有方,很快带领常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两年以后,葛巾和玉板各生一子,小日子过得更幸福。

按说,生活这么美满,常大用可以没事儿偷着乐了,可他不!他的心中总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妻子是何来历?葛巾曾告诉他:自己姓魏,母亲乃是曹国夫人。常大用不信,他心想:曹州并无魏姓世家;再说了,倘若妻子真是大户人家的闺女,为何她的父母对女儿私奔不加追究?

一日,不知哪里来了一群强盗。他们围住了常大用家的小楼,为首的一个气势汹汹地喊道:“我们有两事相求:第一,我们这儿有五十八个兄弟,请给我们每人五百两银子;第二,听说贵府两位娘子世间少有,请出来让我们看看。”常家兄弟见歹徒不但劫财,还要劫色,气愤异常,断然相拒。强盗们恼羞成怒,聚柴围楼,恐吓常家兄弟,若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便要一把火烧了常家。

说话间,葛巾和玉板不顾常大用阻拦,盛装出楼。她们站在台阶上,高声叱道:“我们姐妹都是仙女下凡,岂怕你们不成?就算给你们黄金万两,你们敢要吗?”

强盗们当然不信,不退反进。葛巾和玉板一挥衣袖,只见这群强盗东倒西歪,立站不稳。于是,这五十八名“好汉”钱也不讨了,色也不劫了,屁滚尿流,赶紧窜逃。邻居们见这两个美貌女子轻轻松松,打倒一群壮汉,深感诧异,皆传二人乃是花妖。

常大用屡闻谣传,疑窦丛生,又不便追问葛巾,便托故独自前去曹州寻访。到了曹州,他去拜访了原先借住的徐家,偶见墙壁上挂着一幅《赠曹国夫人》诗,便急问主人曹国夫人是谁。主人笑着将他领到后花园,指着一株高大的紫花牡丹说:“这便是‘曹国夫人’,只因此花艳丽无双,为曹州第一,人们便给它取其名。”

常大用惊骇莫名,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洛阳。到了家,他也不说话,只装作无意地把《赠曹国夫人》诗诵了一遍。葛巾闻听惨然变色,她叫出玉板,抱起孩子,哭着对常大用说:“三年前,我被你的深情打动,这才以身相报,和你结为夫妻。而今你既然点破真情,再聚在一起还有什么意思?!”

玉板也泪如雨下,说:“姐姐,我们花仙岂容得他人猜忌,咱们信守天令,走吧!”说罢,葛巾和玉板将孩子向远处一掷转身飘然而去。奇怪的是,那孩子一落地就不见了。

数日后,两个孩子落地的地方长出了两株牡丹,一紫一白,花大如盘。常家兄弟为了纪念葛巾和玉板,便将它们取名“葛巾紫”、“玉板白”。

根据民间故事经过多年培育,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种牡丹花。葛巾、玉版牡丹这两种红、白相间种植的牡丹我们称为“姊妹 花”。红色的叫葛巾紫,实际上它属于紫色花系,台阁型。白色的是 玉版白,属白色花系,荷花型。她们常年在曹州牡丹园里于百花相伴,每年的谷雨前后春天到来之际,她们竞相生芽长叶开花供人们观看欣赏!

四月花开芳菲天,千年故事葛巾传。

牡丹花仙落曹州,美满姻缘一世间。

就说这男人哈,放着好好的小仙女不珍惜,猜忌个毛……

1 关于牡丹的传说

1、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

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

2、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也毁于兵火,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此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如北宋末期,距洛阳较近的陈州(今淮阳)由于引种繁衍洛阳牡丹而名噪一时。在此之后四川天彭(今彭县)又被人称为“小洛阳”明末清初,山东曹州(今荷泽成为全国牡丹的主要产地。据记载(〈曹州牡丹〉)记载:“明万历年间,赵氏先人嗜花,不辞劳苦,亲往洛阳求的十余种牡丹归”。

由此可见,曹州牡丹的发展也曾得力于洛阳牡丹。此后历尽沧桑,牡丹日见凋零。

关于一些品种牡丹的传说

1、“豆绿“

相传,菏泽有个青年花农,做梦都想着能把“花魁”的金匾挂在自己的门口。百花仙子告诉他,你如果真有志气,就要到黄河滩上取土,到东海汲水,花魁才能属于你。说完,从头发上拨下碧玉丢在地上,那玉绿光一闪,就不见了。

青年花农跋山涉水,历经磨难,终于在玉入土的地方培育出一株绿牡丹,夺得了“花魁”金匾。这样,豆绿也就成了牡丹中的珍品。

2、“状元红”的传说

“壮元红”花大而艳,灿若晚霞。相传有个已被招为驸马的状元郎,千里寻亲,却意外见到了大自己十几岁的“妻子”,是她侍奉生父长达17年。就在生父逼他圆房时,一道圣旨传到宣他进京成亲。父命难违,君不可欺,他竟口吐鲜血倒地而亡。第二年,状元坟上生出了一枝牡丹,花大如盘,色如状元锦袍,人们称它为“状元红”。

3、“青龙卧墨池”的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青龙卧墨池”是献身者的化身。在牡丹因天旱干枯的时候,小青龙舍身盗瑶池仙水拯救了牡丹。为报答小青龙之恩,牡丹仙女携小青龙跳到泰山墨池里,免遭了杀身之祸,但是自己却变成了与众姐妹不同的肤色。

4、“黑牡丹”的传说

关于黑牡丹的故事,花农还会告诉你,女皇武则天令百花盛开为之祝寿,唯牡丹敢违天命,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一些誓死不离故土的牡丹被武则天纵火焚之。第二年,这些牡丹,竟神奇的开出了黑里透红的花。

2 牡丹富贵说文言文翻译

大凡花木的名字,各有美好的称号,不是说的好啊,赞美而实际上有适当的美啊。

因此,莲花有清正廉洁的品用你说的;菊花有晚年的温馨,以隐逸称之;只有牡丹有王者的称号,冠万花之首,驰四海的名字,最后又以富贵说的。既然称呼富贵,拟以清正廉洁的莲花,而没有合作的;法律以隐逸的菊花,而不应该的。

太过分了,富贵之所独牡丹啊。我看牡丹一朵花,谷雨开放,美貌无双,有独富了,百花园中谁能比这美丽吗?天香独一无二,有良贵了,众香国里谁能争这芬芳吗?而且花蕊放层叠,朵起楼台,粉黄黛绿色,红、白、黑紫色,灿烂可观的,也没有不色失去万花,艳擅自春天赏花的。

称赞的富贵,谁说不应该!这花了,秀开锦地,从过去到洛阳的兴盛景艳夺花国,在现在我们南而独盛,栽的栽培的,建立万世无止境的事业;近的远的,来四方有道德有财。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以养一方的人,而产生这种极富有极其高贵的牡丹的吗?从而可以知道,有富贵之物,就是有富贵的幸福,有富贵的幸福,就有富贵的人。

富有的贵族啊,这确实花使他这样。而一向进入这富贵的境界,就素富贵,势不能不走乎富贵了。

唉,人谁不想富贵也?而只有在牡丹的中得到的富贵,这是牡丹的富贵的不义吗?难道又有富贵的可耻吗?这是不深入研究。但就是牡丹的富贵说的,他有钱了,富而不骄,这不是君子而实际上也是君子的原因;他贵的,贵而不带,其实也不是隐士隐居的原因。

难道只是君子为莲的地方特号,隐逸是菊花的所独称呢!重要的,牡丹一朵花,罗列所有品,不是贫穷确实富有;容貌绝伦,不是低贱出身高贵。贵而且富有,富有而且贵,难怪梅的叹息瘦,桃之称她了。

因为没有富贵的称号,谁是强为之称,而既然加上富贵的名字,我要聊为的说法,又是这个词说:天地万物,只有重视异常。牡丹一种,百花之王。

花开富贵,绣成文章。洛阳盛名,曹南称强。

三月初放,万锦结束张。名称驰四海,刘曜等三光。

无双国颜色,只有步天香。锦城花国,芳园仙境。

桃红色讨好,葡绿进酒杯。群花捧寿,独秀峰当阳。

变色桃李,争着讨好海棠。春天赏花盛况,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荣开财府,喜欢早上花堂。梅应叹息瘦,菊很难比较长。

生是造成,为何没有好结果!撇水阻挠两岸,桂陵一方。作福作寿,继续永昌。

鲁阳之地,千古流芳。

3 梦溪笔谈——《正午牡丹》文言文解释

多数的书画收藏家只徒取得一个空名,偶然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陆机的笔迹,看见的人就争着要买。这就是所谓“耳鉴”(以耳代目)。又有人用手摸画来看画,传说画里的颜色遮不住手指的画才是好画。这种说法就比“耳鉴”更下一等了。这可以称之为“揣骨听声”。(用摸骨骼听声音来看相)。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副古画——牡丹花丛,花下有一只猫,他不了解这幅画的好坏。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家是姻亲,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是画的正午时间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这花的花瓣展开,散发而且色泽干燥,这是中午时的花。猫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的猫眼。如果是有带露的花,那花房就会收敛而花色就润泽潮湿。猫眼在早晨或夜暮其黑眼珠就 ,太阳渐高,眼珠就渐狭长,到正午就如一线了。”这样来解释也算得很会体会古人的笔意了。

4 求关于牡丹的诗词名句

红牡丹 (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 (白居易)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牡丹芳 (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十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臣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悉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年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 可叹息 少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 卿干爱花心,同似事君忧稼穑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洛阳牡丹图 (欧阳修)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 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檀价各一时 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 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 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当时所见己云绝,岂有更好此可疑 古称天下无正色,似恐世好随时移鞓红鹤翎岂不美,色如避新来姬 何况远说苏与贺,有类后世夸嫱施造化无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伪,天欲斗巧穷精微不然元化朴散久,岂特近岁尤浇漓 争新斗丽若不已,更后百载知何为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春半雨寒牡丹殊无消息 (杨万里) 今岁芳菲未尽忙,去年二月牡丹香寒暄不足春光晚,荣落尽迟花命长才一两朝晴炫野, 又三四阵雨鸣廊对江魏紫拳如蕨,而况姚家进御黄 雨中花 (苏轼)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秧,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余妍十分春态,付于明年 匿名 回答采纳率:283% 2009-12-27 14:23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

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以下是 整理的《帝王与牡丹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炎帝与牡丹。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生活在5000年前后,出生于河南新郑(一说湖北随州,一说山西高平);长于陕西凤翔县、岐山县的姜水畔因而姓姜,去世后葬于湖南炎陵县。他是华夏农业和医药的奠基人,是华夏文明的创造者之一。他发明五谷农耕,倡导商品交换,创制中药医学,传说因品尝百草而中毒去世,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药王”。托名神农氏所著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1世纪或之前,书中将牡丹列为中品,实际上是我国人民对祖祖辈辈的先民们使用中草药的经验总结。该书包含神农氏“尝百草而识药性”的功劳不言而喻。

夏帝相与牡丹。帝相是夏代的第五个君主。宋虞汝明《古琴疏》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古代,牡丹与芍药不分,统称芍药。帝相元年即公元前1936年,那时帝相已在后花园种植牡丹。由此推来,人们爱牡丹或将其植入园圃的历史已有四千年。

刘秀与汉牡丹。 传说,西汉末,“王莽撵刘秀”至河北省柏乡县北郝村时,刘秀人困马乏,见村头寺院内有一断墙,便翻身跳了进去,一头昏倒在花株下。谁知花株“涮”地舒展枝叶,把刘秀严严盖住,避过了这场灾难。刘秀苏醒后认出牡丹花,起身在断墙后题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诗后落款为“刘秀题”。原来这奇花就是那花中——牡丹。在牡丹仙子的庇护下,刘秀成为东汉光武帝。从此,汉牡丹声名远扬。柏乡县“汉牡丹”号称天下第一牡丹,至今开花繁盛。

隋炀帝与牡丹。 《隋炀帝海山记》中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召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赭红、赭木、鞓红、坯红、浅红、飞来红、袁家红、起州红、醉妃红、起台红、云红、天外黄、一拂黄、软条黄、冠子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娇。”传说隋炀帝最钟爱从易州进贡的牡丹,并诏令改名叫隋朝花。虽然说《隋炀帝海山记》是宋人小说,但西苑中栽植牡丹的可能性极大,在此之前,牡丹已在民间栽植,隋炀帝是一个好花、好色、好大的皇帝。若当真,从隋朝西苑开始,牡丹开进入皇家园林之先河。

南朝梁武帝。南朝梁武帝萧衍502至550年在位。作有《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阑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相传,莫愁女为洛阳人,貌美如花,善栽牡丹。莫愁幼时丧母,15岁时父亲采药时落崖而亡,因家境贫寒,她卖身葬父,嫁给建康(今南京)卢员外家做了儿媳妇,并生子阿侯。梁武帝萧衍与卢员外交情深厚,到卢员外家赏牡丹时,见牡丹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便问:“此花为何人所栽?”卢员外答道:“儿媳莫愁。”梁武帝传令莫愁见驾,见莫愁美若天仙,从此茶不香饭不思。梁武帝先下令莫愁的丈夫卢公子戍边赴命,在途中暗暗将其害死,然后传旨莫愁入宫为妃。莫愁得知事情真相,悲愤交加,纵身跳入家中的石城湖。今,南京市莫愁湖有莫愁女雕像。

南朝梁简文帝。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50至552年在位。有《春日诗》描写牡丹。

唐高宗与牡丹。唐高宗李治650-683在位,对牡丹情有独钟,曾大宴群臣,赏“双头牡丹”,命赋诗,上官昭容(上官婉儿)诗云:“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臭”通“嗅”,“连璧”指并蒂,“兰”喻品性高洁,倚世独立。意思是:双头牡丹并蒂像是珠联壁和的挚友,花蕊散发香气恰似幽兰般美丽的高洁佳人。

武则天与牡丹。女皇帝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该诗气势磅礴。据《全唐诗》注,武则天利用《腊日宣诏幸上苑》挫败了一起政变。该诗后来演绎成 “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牡丹被赋予铮铮铁骨的品格。事实上,武则天尤好牡丹,曾将家乡的优良品种牡丹移植到长安,又带到“神都”洛阳,并非“贬”牡丹。“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可见,武则天对牡丹发展有特殊贡献。

唐玄宗与牡丹。唐玄宗李隆基喜爱牡丹,其贵妃杨玉环宠爱牡丹,都城长安的沉香亭畔和行宫骊山等处均种植有名贵牡丹,这对牡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玄宗召洛阳花师宋单父在骊山种植牡丹万余株,色样各不同。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在沉香亭前赏牡丹,命李白进《清平调三首》,处处把牡丹和杨贵妃相喻,花即人,人即花,名花、美人相得益彰,“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唐玄宗大喜。有人据《姚黄传》考证,沉香亭畔种植有‘姚黄’牡丹。唐玄宗还把牡丹赐给宠臣,以示皇恩浩荡。《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於家。 古代有一牡丹品种,花浅红色,花瓣上有深红的一点。相传是杨贵妃在它的花瓣上用指头捻了一下,次年移于仙春馆栽植,开花后像是留下红指印迹,唐玄宗取名‘一捻红’。《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贵妃幸华清宫,唐玄宗亲自折牡丹一枝递给杨贵妃,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从此,牡丹雅称“醒酒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唐明皇)与妃子(杨贵妃)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时,比喻杨贵妃是“能听懂人语的花朵”,后人多用牡丹形容“解语倾国”的美人。唐罗隐《牡丹花》诗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意思是:牡丹若会说话,应像倾国倾城的美人;牡丹纵然不会说话,好像沉稳娴雅、含情脉脉的美人。

唐穆宗与牡丹。唐穆宗李恒821-824年在位,十分喜爱牡丹。唐苏鹗《杜阳杂编》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上每观芳盛,叹曰:人间未有。

唐文宗与牡丹。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好诗文,好牡丹。据《唐诗纪事》记载:太和年间,文宗驾幸慈恩寺,见裴潾《白牡丹》诗:“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反复吟咏,并令宫嫔吟唱。到晚上,此诗已传遍六宫。太和年间,文宗赏牡丹时,问程修已:现在,京城传唱的牡丹诗中,谁写的?程修已答道: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有一天,文宗对杨妃说:你在梳妆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牡丹从此得“国色天香”雅称。太和九年,发生了“甘露之变”,文宗的许多近臣被宦官杀害,包括《牡丹赋》作者舒元舆。次年,上林苑牡丹花开,睹花思人,不禁黯然神伤,文宗作牡丹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恨,无复侍近臣。”大意是:街道长满了青草,上林苑的牡丹开得艳丽妖娆,凭高远去恨悠悠,可惜文宗的心思再也没有近臣知晓。唐苏鹗《杜阳杂编》载:文宗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不觉吟舒元舆《牡丹赋》:“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才省悟元舆已辞世,不觉叹息良久,泪如雨下。文宗受制于宦官,后抑郁而死。

后唐庄宗与牡丹。后唐庄宗李存勖923-926年在位。据记载,洛阳大内临芳殿,乃庄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云紫等。这或是最早记载的牡丹品种名。

后蜀后主孟昶与牡丹。后蜀后主孟昶935-974年在位。宋·胡元质《牡丹谱》记载,孟昶引种了许多牡丹“于宣华苑广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孟昶引种的牡丹有红、紫、黄、白、等色,有青心、合欢、重瓣起楼等,孟昶经常宴群臣赏牡丹。宋统一全国后,该批牡丹花散落民间,小东门外有张百花、李百花之号,皆培籽分根,种以求利,每一本获数万钱。提及孟昶,人们常将亡国原因归罪于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天生丽质,深得蜀后主宠爱。据说,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孟昶才引种牡丹。实际上,花蕊夫人屡劝说孟昶励精图治,但孟昶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孟昶自缚出城投降,花蕊夫人却表现出牡丹般的铮铮傲骨。花蕊夫人被押入宋途中,曾作词曰:“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宋太祖召花蕊夫人写诗,花蕊夫人作《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烈女!

南唐后主李煜与牡丹。南唐后主李煜961年-975年在位,文艺上才华横溢,政治上却昏庸无能。当北宋陈兵长江,形势岌岌可危时,这个金陵城里的末代皇帝还在赏月观花,得过且过。法眼禅师陪李煜在御花园赏牡丹,借花颜难驻,红艳不常为喻,作牡丹诗偈欲警示后主自省:“拥毳(cui)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奈后主不知省悟,终致金陵城破,后主肉袒出降,破了皇帝梦,成为阶下囚。事载宋僧惠洪《冷斋夜话》。

宋太祖与牡丹。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出生于洛阳老城,兄弟俩登上帝位后,对家乡牡丹青睐有加,置洛阳为西京,使北宋洛阳园林盛甲天下。宋太祖乾德四年,皇宫内开出三种异常美丽的牡丹,太祖认为是祥瑞之兆,命侍臣作文以记之。宋祁作《上苑牡丹赋并序》:“夫何牡丹之挺育,冠群葩以擅奇……”。北宋洛阳“凡园皆植牡丹”,至宋仁宗时,逐渐成就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历史地位。

宋徽宗与牡丹。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却是书画名家,其书法瘦劲、挺拔、舒展、遒丽,号“瘦金体”。宋徽宗《牡丹诗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作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牡丹诗册》是宋徽宗的重要代表作,上书: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馀因成口占: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玉鉴和鸣鸾封午,宝枝连理锦成巣。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宋徽宗还留下有牡丹宫词。

辽圣宗与牡丹。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1031年在位,与母后萧绰创造了辽国的鼎盛。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载,“统和五年(987)三月癸亥朔,(圣宗)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偏赐近臣,欢宴累月。”明《北京考》亦记载圣宗于统和12年(994)3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

金章宗完颜璟与牡丹。金章宗完颜璟1189至1209年在位,自幼受袓父耳闻目染,喜爱儒家文化,继位后效法北魏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对金朝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写有《云龙川太和殿五月牡丹》诗:“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指夏季)玉一枝。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公造物本无私”,即反映今东北一带的牡丹栽培。该诗在意是:洛阳谷雨时节开花的红色重瓣牡丹,在北方夏季才开花,成为玉树般的仙花;各地气候土壤差别大,植物生长规律不同,但天公造物却是没有私欲的!

明建文帝与牡丹。明建文帝(惠帝)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侄,仅在位三年多,被朱棣赶下台而失踪。今云南昆明武定县有一座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山脚下有森严壮观的正续禅寺,寺内现存惠帝祠阁和建文塑像。传说这里是朱允炆隐迹修行之地,相传明建文帝在狮子山上曾亲手栽植白牡丹一株。如今,该白牡丹历经600余年仍然盛开不衰,号称中国一绝。

清康熙帝与牡丹。清康熙帝喜好汉文化,喜好牡丹,圆明园、畅春园、清渏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广植牡丹,清康熙帝还与群臣一起赏寺院牡丹,每年在乾清宫元夕赐宴赏牡丹,三月赏瓶插牡丹等。给后人留下《忆畅春园牡丹》、《咏各种牡丹》、《绿牡丹》、《咏花瓶》、《莲花岩松牡丹》等诗。内蒙古宁城县小城子镇长皋村乌向南家,有一株清康熙皇帝御赐的牡丹。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的叔伯妹妹爱新觉罗氏固伦郡主下嫁乌家时,康熙赐牡丹一株,品种‘富贵红’。“陪嫁牡丹”至今已有330余年,长势旺盛,每年着花200余朵。

乾隆帝与牡丹。君主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以清朝为最甚,清则以乾隆为最甚。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清代内阁学士、礼部尚书沈德潜《咏紫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招致株连九族、掘墓鞭尺之祸。“夺朱”原意是紫色牡丹压过了红色牡丹,被理解成夺了明朝天下;“异种”原意是奇异之牡丹品种,被理解成“非我汉族”的满族。

明太祖朱元璋与曹州牡丹。 据曹州牡丹传说:谷雨时节,明太祖朱元璋带着军师刘伯温来曹州观花,见雍容华贵的牡丹赛过皇宫诸花,心生嫉妒,出口成法:“把曹州牡丹统统移到御花园。”圣旨一下,忙坏官兵,铁锨乱挖,气煞农家。乡亲们哭天号地,请求皇帝开恩,留下牡丹,给老百姓留条生路,朱元璋置之不理。刘伯温担心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引起民愤,连忙进谏只挖走花后‘魏花’。朱元璋急忙下令:只挖看园人赵义门前的那株紫牡丹。赵义的妻子魏花痛哭不止,她挺着六个月的身孕,对赵义说:“我本是这园的牡丹花仙,今被刘伯温看出。我叫他挖走我的身,留下我的根。我把腹中婴儿留在根下了……”说罢,一阵风起,魏花不见了。此时,朱元璋已乘上车辇,带走了叶垂花残的那棵紫色牡丹。来年春天,在赵义门前的牡丹花坑里,又长出一棵紫葳葳的牡丹,花开千层,大如盘,一朵花700多瓣,馥香浓郁。村民们知道这是花仙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

袁世凯与“牡丹王”。 民国初年,曹州牡丹盛极一时。赵楼村南有两株树龄200多年的红牡丹——‘脂红’,株高丈二,阔丈八余,主干有碗口般粗,人称“牡丹王”。盛开时,红光耀眼,异香袭人,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观赏。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建章强行买下“牡丹王”,亲送京城献袁,以讨袁的欢心。随后,“牡丹王”被运到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栽在袁公园里。陆建章因此官升三级,而赵楼几代花农辛勤培育了200多年的“牡丹王”不久便枯死了。有人写诗感叹道: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药是蓄根草本,花型、叶片非常相似,牡丹于5月初开花,芍药花期要晚一些,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一带,更耐寒。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

  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养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为牡丹酚(C15H20O8)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咽炎引起的咽痒、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

  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如“似荷莲”、“凤丹白”等;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

  根据花瓣层次的多少,传统上将花分为:单瓣(层)类、重瓣(层)类、千瓣(层)类。在这三大类中,又视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传统上把皇冠型和绣球型称为起楼)六种花型。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种变化形态。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 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 ——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仍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陆军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洛阳牡丹的故事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