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1:目录学-前言、经部
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学(前言和经部)思维导图
不确定uncertain制作
目录学·前言
一. 什么叫目录?(目录的含义)
(一)目录(现代含义):书开头列出的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
(二) 目录(传统含义):指书名、篇章名和其内容提要。
1目: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2录: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二.讲哪种目录学?(目录学的含义)
(一)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目录学”
1 图书馆 学系讲授的“目录学”。将如何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的学问。
2我国 目录学史 的“目录学”。从最早的刘歆的《七略》讲起,把历朝公私书目的编制及其优缺点等详详细细地写出来。
3讲古人的著作(通称为古籍或古书)流传至今有多少明目品种,也就是如上所说把古籍的“目”告诉大家。同时,还告诉大家这些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当时写了想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还要把此书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有“目”还得有“录”。这种“目录学”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学问。
三.这种目录学的作用?(目录学的作用)
科研和实践需要古代文史者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对古代的、已成历史陈迹的你就无法参加,也无法找那时的当事人做调查研究,那就只好利用或借重古人留下的以古籍为主体的种种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整理,达到弄清楚古代文史的目的。这就是探讨古代文史者的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很明显,这种科研或实践的首要之点就在于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
一. 哪些算是古籍?
(一)古籍的 含义: 专指我国古代的用文字书写的,且要编成卷册,供人阅读、查看以及作其他用途的书。
(二) 古籍产生的上限和下限。
1 上限:“书”的正式出现在春秋时候。
2 下限:大体可划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1912年以后问世的以传统形式撰集且和以前古籍性质相近的,也可划归古籍领域。给古籍作校勘、注释、辑佚等整理的,仍不失其为古籍。
二. 怎样给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三. 怎样给古籍作介绍
“目录学”不仅要讲古籍的“目”,还要介绍古籍的内容,即给古籍作“录”,具体点就是讲此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写了想起什么作用,今天应如何加以利用。
目录学·经部
一.怎样讲经部
(一)传统的四部法:按易、书、诗、礼等来分经部的经学书的。缺点在于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经学趋向,势必在“易”类讲完经学趋向之后,在“书”类还要按照经学趋向再讲一遍“书”类,故而出现大量重复劳动。
(二)讲经部的办法:先讲经学的产生,再按其发展演变划分几个阶段,在讲了该阶段的经学趋向后再讲各经经注和有关著作。小学类则仍四部分类之旧放在经部最后来讲。
二.主要参考书。
吕诚之(思勉)的《经子解题》、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皮锡瑞《经学历史》。
一.儒家和经的起源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
1西周和春秋是封建领主制社会,战国是封建地主制社会。底层人从农奴变成需要交税的人,自由了一点。社会进步,思想意识领域也产生变化。(为什么由封建领主制社会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社会就进步了?作者这一点没有详细点明。)
(二)儒家的产生:把知识从领主制时的惯于装神弄鬼的“祝史”们手中解放出来,于是出现了“有教无类”、广收弟子以传播学识的孔子,产生了“儒家”学派。
(三)经的起源:
1人们在春秋的时候将孔子的教材认为是“书”,到了战国,儒家后学们才称之为“经”。
2“经”的本义,只是指文笔简练的东西。儒家、道家、墨家都有经。
3儒家学说自西汉起被定为官学,进而儒家的“经”随之神秘起来,成为一切人生道德、统治法则的源泉。
二.孔子和六经
(一)大概到战国以至西汉初年,才流行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
(二)《庄子》、《史记》中对孔子用《六经》教学的说法不可信,较可信的为论语。
(三)所以现在只能说:孔子是用原有的《诗》《书》作为教材来教弟子,原有的礼和乐也用来教学,但乐只有乐谱,礼也只是节目单之类,不能说就是后来相传的《仪礼》,这些在后面还要谈到。至于《易》和《春秋》,是孔门后学认作儒学经典的,和孔子本人不能说有什么关系。
至于《易》,有一条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三.传和记
(一)传的含义:解释经的,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大体产生较早,已久著于竹帛。
(二)说的含义:解释经的,大体产生较晚,还由口耳相传以后才著于竹帛的叫做“说”。
(三)记的含义:“记”本来是指史籍,指典礼的记述,是“经”以外的古书。在汉代,人们也把它作为古书的通称。
(四)特别之处:
1因为“传”是随着“经”流传的,所以在汉代往往把某个“经”的“传”也叫成这个“经”。
2有些儒家的书,因为不被认为是孔子用来教学的“经”,如《论语》《孝经》,汉人也称之为“传”。
四.诗
(一)《诗》中的诗如何编成的?
1统治者撰写的在宗庙里演奏的诗+社会上流行之后被统治者采集的诗(宴会赋诗中的诗)。
2这些诗不可能是农奴创作的,而是由统治者以及其下层人士撰写的。
(二)《诗》编定的时间?
1很可能在孔子以前已经编定。《史记》中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的话靠不住。
(三)风雅颂的含义?
1同顾颉刚认为和乐器与音调之不同有关。
2《毛诗序》中的解释是汉儒后起之说而非《风》《雅》《颂》的本义。
五.书
(一)《今文尚书》
1相传是西汉文帝时秦博土伏生献上的。
2共二十八篇。
(1)“虞书”:《尧典》(包括今本《舜典》在内,但无《舜典》篇首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今本《益稷》在内);“夏书”:《禹贡》《甘誓》;
(2)“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3)“周书”:《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今本《康王之诰》)《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1 史料价值:同顾颉刚。
第一组(十三篇):《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一组,在思想上、文字上,都可信为真。
第二组(十二篇):《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无逸》《君奭》《立政》《顾命》。这一组,有的是文体平顺、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观念很重,不似那时的思想。这或者是后世的伪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记,或者是真古文经过翻译,均说不定,不过决不是东周间的作品。
第三组(三篇):《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一组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那时拟《书》的很多,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
(二)今本《尚书》=《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和宋蔡沈《书集传》所用的《尚书》。
1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也作梅颐)献上的,附有孔安国注,即所谓孔安国传的本子。
2共五十八篇。比起《今文尚书》增加了二十五篇。
3增加的二十五篇和孔安国传都是伪造的。《伪古文尚书》《伪孔传》。
(三)《今文尚书》第一手史料,有用,《伪古文尚书》绝对不能用,不过注解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附逸周书
(一)也叫《周书》,原有七十篇,佚失十篇。
(二)并非孔子删《书》之余。
(三)多有用资料,要善于择取。
七.仪礼
(一)《周礼》(古文)>《礼记》(今文)>《仪礼》(今文)
(二)西汉时《五经》中的《礼》指的是高堂生所传的《仪礼》。
(三)共十七篇,戴德、戴圣、刘向《别录》的编次都不一样,今本从《别录》,但戴德的实较合理。
(四)应是战国时人整理出来的礼的节目单。
(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民俗有用。
八.礼记
(一)《礼记》是把若干有关礼的“传”和“记”汇集成书,所以书名也只叫《礼记》。
(二)两个传本:
1《大戴礼记》:八十五篇
2《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是马融、卢植核定的(童书业)。此本通行。《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
(三)《礼记》读起来比称为“经”的《仪礼》更有意义,所以后来就升格为“经”,而且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今天用来了解先秦的社会习俗也极有用处。
九.附大戴礼记
(一)共八十五篇,传世有四十篇,即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篇和第四十六至第八十一篇。
(二)《大戴礼记》中关于“曾子”的作品当是《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的残余。
(三)《五帝德》,是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蓝本。
十.周礼
(一)记述官制的书,共有六篇六大系统,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缺失,是用《考工记》补的。在每个系统下面分设若干官员,并分别记述他们的职责。
(二)编制时间的不同观点:
1 古文家:西周初年周公编制的
2 王莽和刘歆伪造的,钱穆否定。
3 钱穆、郭沫若:战国时候的作品
(一)为什么战国时代会产生具有全国规模的著作?如《周礼》、《禹贡》、《山海经》。
我认为这是由于到战国时人们已普遍产生统一中国的要求,于是为统后作各种安排的著作就应运而生。《周礼》是讲统一后的官职,《禹贡》是讲统一后的疆界物产,就连《山海经》也是讲统一后的祭祀安排。
十一. 附乐
(一)虽然战国末年如《庄子·天运》有所谓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说,其实并无什么《乐经》。
(二)《乐记》二十三篇可能是讲乐的理论,和保存在《礼记》中的《乐记》是一回事。
(三)《诗经》时提到过的《雅琴赵氏》《雅琴师氏》《雅琴龙氏》,则应是乐谱。
十二.易
(一)殷周的迷信活动具有不同方法
1殷商:用龟卜,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烧灼了来预测吉凶。
2周:周人则用筮占,用一种蓍草来预测吉凶。
(二)《易传》,合称为“十翼”
(三)四圣之《易》是假的。
据顾颉刚师《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收入《古史辨》第三册)考证,“《易经》(即卦爻辞)的著作时代在西周”,“《易传》的著作时代至早不得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
(四)参考书:《占卜的源流》容肇祖
十三.春秋经
(一)孔子和《春秋经》无关。
(二)《春秋经》是由《鲁春秋》删削修订成书的,但作此工作的不是孔子,大概还是出之战国时孔门后学之手吧。
(三)参考书: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十四.左传
(二)《左传》(古文)>《公羊传》(今文)>《谷梁传》(今文)
十五.公羊传
(一)《公羊传》就是给《春秋经》作政治理论解说的传。其中引用了许多先师的解说。
(二)问题:为什么称《公羊传》呢如果最后由这位姓公羊的学者论定,怎么能自称“子公羊子”呢这个疑问至今还无从解答。
(三)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好资料。如果研究春秋史,可以补充《左传》的地方很少。
十六.谷梁传
(一)价值最少。
(二)顾颉刚、钱玄同:可能是“公羊”之音幻化出来的。
十七.论语
(一)何晏作《集解》,被《十三经注疏》采。
1钱玄同:最初是曾子门人弟子所述孔子之言行。
2康有为:“曾子垂教于鲁,其传当以鲁为宗。”
3崔述:《论语馀说》及近人的考证,《论语》二十篇中前十篇比较可靠,记孔子的话都称“子曰”,后十篇则多称“孔子曰”,可靠程度就差些。
4传统:孔子弟子所作。
十八.孝经
(一)创作时间:
1黄永年:是儒家《六经》之类的说法流行后撰写的(黄永年)
2吕诚之:根据《吕氏春秋》曾引用此书,认为它还是古籍。
3有的学者则认为它作于西汉时。
十九.尔雅
吕诚之师《经子解题》解《尔雅》时指出:“今此书训诂,几全同《毛传》,释乐同《周官·大司乐》,九州异《禹贡》而同《周官》则古学既出后之物。”
二十孟子
(一)共七篇
(二)北宋时期上升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其收进《四书》。
(三)要弄懂中国的传统思想,《孟子》一书不可不读。
本篇内容是《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前言和目录·经部的第一节概说和第二节 经的起源和内容性质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经部的第三节经今古文学、第四节义疏之学、第五节宋元经学、第六节清人经学和第六节小学。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1 怎么读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怎样读好古文我倒是觉得1只要把常用字的几种意思、用法理解,最好通过题或句子记住,千万不要背,一个是背不完再一个是记不住。
2还有要培养语感的话不建议看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史记等历史著作,相信若非历史狂热爱好者这些书是没几个人能看得进去的。3建议:专门买一本高考古文阅读题集,3选择2翻译题型,能使你判断是否真的看懂了此文,还有就是跟高考比较贴切,顺便培养一下做题的方法和感觉以及技巧。
4本人经验是每天读一篇古文,我大概是花3个课间的时间(估计是25分钟)基本不会占用自习以及作业时间,但是真的很有帮助哦,无论是考试还是对古文的理解,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楼主刚上高一比较有时间2天或3天一篇也是可以的啊,贵在坚持!记得做题的时候把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相对应的内容标出来哦~~保证正确率好啦,希望你早日提高能力,达到目的,取得成功哦!。
3 文言文怎么样才能学得好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 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խ�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学习方法初探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刘宇涵 有不少中学生感叹文言文难学,越学越没劲。其实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写古文,而是为了使我们多掌握一种工具,为了更好地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其次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以下方法可供同学们参考: 一、熟读成诵法。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1)要带有明确的目标去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通读了解课文。
(2)要在大声朗读中培养语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
二、思考提问法。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
4 请问老师,怎么样子才能读好文言文呢由老师逐句讲解后过度到学生“自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讲”文言文的四个阶段 (一)讲词句 这是学生自讲文言文的初级阶段,是在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讲这时的文言文学习,以教师“逐句讲解”为主,学生“自讲”为辅这一时期,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会学生识别常见的词法,如使动、意动等,句法,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 同时,要尽量提供学生“自讲”的机会,碰到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词句,就尽量“提问”学生,叫学生来讲这时的学生自讲,表现为对教师关于常识、语言点等提问的回答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必修1)第一句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以“逐句讲解”的知识点有:①郑:郑国国都;②以:介词,因;③于晋:介词“于”和名词“晋”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翻译时翻译到谓语“无礼”的前面于:对④于楚:? 以上的①是对实词的讲解,②是对虚词的讲解,③是对句式的讲解,而④就可以挑出来提问学生,要学生“自讲”了因为这里的“于楚”和③的“于晋”都是介宾短语后置,而且介词“于”都可以翻译为“对”提问学生,要求学生自讲“于楚”,既是对学生听讲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自讲”的一种初级训练 (二)讲语段 在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工具书、参考书,讲解指定的语段了在讲解语段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读,即将所讲的片断读一遍,目的在于订正读音,也使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语段;②问,“自讲”的学生在准备自讲时,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查清,这时可以先向老师或同学问清楚;③讲,讲解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④译,将语段翻译一遍,尽量直译;⑤答,回答同学的疑问,或老师的提问 这是比较正式的“自讲”了,达到了这个水平的学生,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比较高了 (三)讲鉴赏 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一般的学生对于“自讲”浅易文言文的文言知识应该问题不大了也就是说,一般的学生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已经没什么文字障碍了这时候,就要适当地指导学生“自讲”对于文言文的鉴赏了。
注释,顾名思义,当然是解答疏导正文中不甚清楚的问题。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先说前者。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现试举主要者一二:
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注,取义于如水注物,对文字古奥、文义艰深之处,略疏典故。注也是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
注疏的内容大致有:1.解释字义,2.串讲文意,3.分析名读,4.校勘文字,5.阐述语法,6.说明修辞手段,7.诠解成语典故,8.考证古音古义,9.叙事考史,10.记述说川,11.发凡起例。就形式而言又可分成八类。1.注和疏(注只释、疏兼释注),2释义和叙事,3他注和自注,4补注和集注。
再说通释语义的专著。
所谓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方法却都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即只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一定相同。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不必考虑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所含的各种不同的意义。通释语义的专著刚好相反,它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一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但有些书既随文释义,又通释群书,其体式介乎注疏与专著之间,如《经黄释文》、《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还有一种情况,在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中有通论、序录,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通释语义的专著在我国是很多的,按其内容看可分为专释语义、音义兼注、形音义合解三大类。此种专著中多为工具书。从一部古书 中挖掘出更多的精华,为后人易读易懂,是历代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古人曾说,著书难,注书更难。因为注释者必须对一字一事追本溯源,多方考察,具有博大精深的学识,饱览群书的阅历,探微究疑的钻研精神。他们所费的功夫要超出作者好几倍,有的为此倾注了毕生的精力。郦道元为注《水经》,跋山涉水、考异辨难,订正讹误,使《水经》这部书焕然生色,而《水经注》本身也成为规模更为宏大的科学著作,这已经超出注释的范围了。
注释本一般是指带有编辑者注释的版本(非作者自注)
比如说你看史书现代汉语注释本的时候,会看到每一页下面有很多小字,上面写满了对于书中某部分内容的解释,那就是注释。
一般给幼儿看的书会带有拼音,在大多数作品中则只有生僻字会注音。
1 如何阅读文言文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2 怎样阅读古文在初中的时候,语文很差,当时老师激励了我们,让我们背了几篇古文,我记得是《岳阳楼记》《出师表》,后来我对古文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自己阅读了《三国志》《左传》《古文观止》《史记》这些。想着想起来,古文这个东西啊,一开始一定要背,要有几篇背到滚瓜烂熟,然后这几篇里面所用的句式,什么倒桩什么什么的,各种修辞手法,搞清楚,通假字搞清楚,这样下来,其他的文章就没什么特别的难的,其实可以没事多看看《古文观止》,都是精选的文章,要背可以从里面挑出来背。
总结起来就是背几篇,背自己有兴趣的,背下来后发现古文特别优美,那些句子都是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因为古人写文章比较隐晦,很多东西都是在文字后表达出来。记得老师说出师表时,把好多人都说哭了……
ps:如果觉得都太长了,可以考虑先从《世说新语》开始,很有趣的一本书,相当于古代的八卦杂志汇总,或者看冯梦龙的《智囊》,也都是大多比较短,但是这些仅仅是提升兴趣用的哦,真正还是要背那些大家的文章……
3 文言文阅读怎么做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 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
4 如何作好文言文阅读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文言文怎么阅读,读不懂怎么办第一遍浏览 看大致意思 然后看要考的词句 先看看能不能看懂 第二遍在重点分析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还是重在积累 平时多看多做会有感觉的 碰到读不懂得句子时 先猜然后联系上下文看看对不对 另外可以假设某些字是通假字 或者分析句子结构 看是不是特殊句型 如倒装句 省略句等 当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紧张的话很容易影响发挥的 还有就是实在读不懂的话就把重点放在要考的句子上 可能会碰到文章很难 但是要考的句子很简单的情况
打了这么多。采纳我的吧。。
6 文言文阅读怎么做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 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
1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2 语文文言文怎么样才能读懂,在考试时不至于丢太多的分我的方法是先翻译成现代文,理解了文章的意思,然后再背起来就简单多了!就像背英语文章一样,效果很不错的,你可以试试!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学好的!我知道一个博客挺好的,博主曾经是中考和高考状元,他的一些方法,应该对你有很大帮助!你可以百度找一下李晓鹏新浪博客,里面除了有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解题窍门以及复习资料,都是他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博主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笨孩子,只有笨方法,只要你努力了,找对好方法,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学好文言文的!加油哦!O(∩_∩)O~。
3 怎么读懂文言文宗法礼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常言说。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地理常识,外欺于张仪”。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文天祥写下;面对丑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希望楚国强大,会团结一心。③文言句式,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路有冻死骨”,整体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称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再次,把握课本,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历法和刑法,面对百姓的困苦。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鞭挞。总之,这个时代的政治、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内惑于郑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疏远屈原,众志成城、经济,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扎实文言文基础,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面对灾难、一词多义。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了解了这段历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词义。 第四;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比如屈原,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服饰和器物:“朱门酒肉臭,会抨击,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如何快速读懂中考课外文言文课件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
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实虚词的意思,句子翻译,文章理解,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5 考试时的课外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看不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掌握的实词虚词太少,二是课内掌握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即不会灵活运用。
解决办法:一是扩大实词虚词的积累,高考大纲规定必须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这些必须牢牢掌握,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常用得实词虚词也要掌握。 大纲规定的这些实词虚词含义及用法在课本上都有,所以必须把课本文言文掌握扎实,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等。
二是读一些课外小片断文言文,由浅入深,不必句句读懂,理解大概即可,读多了阅读水平自然提高,另外需做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搞好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的衔接,并且作的时候尽量联想一下,这个词语的用法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个词语有几种意思,结合语境判断在这里的意思,多思考多联想,也可以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及用法,文言文不必句句都懂,读懂70%就可以做题了。 另外做题
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1:目录学-前言、经部
本文2023-10-18 10:28: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