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那些中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0收藏

古代有那些中药???,第1张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其五,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四)用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六,用药有兵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多么催人深思

  其七,中药理念

  说到中药理念,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这里仅就一个热门话题“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吗”谈谈看法。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自己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宝级的机密。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药物”的兴起,就乱了阵营,自动退避,主动靠拢,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药,就是中华民族的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不能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黑汤”、“一团黑黑的药丸”,我们就自觉中药落后,没了底气。如果放弃了汤药,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严重。 现在有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无疑都是高深的科学门类。由此我联想到了一锅汤药、一团药丸,目前对它们经过配比后的药物成分暂时说不清,那么,何不将它称之为“模糊药学”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我不相信把这些道理告诉西方人,他们还要跟中药较劲 !要让世人都知道中药的内涵、中药的文化,其底蕴是何其丰富!我们的任务,在把中药推向世界的同时,要加大药文化宣传的力度。我主张“中药”与“天然药物”应该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友善共存、各谋发展。世界如此辽阔,人类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这两种事物同生共存。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完全不必“合二为一”。是金子总在闪光。西方人不是照样吃上了中国的煎饼、油条、豆汁和菜肴吗?照样唱上了中国的歌曲、京剧,说上了中国的相声,穿上了中国的旗袍、布鞋吗?如果真有需要,外国人照样会喝中药汤、吃中药丸的。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1求有关于药文化的古诗

1、《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释义: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2、《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代: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释义: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做一个闲散之人。

3、《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释义: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4、《驱车上东门》

两汉: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释义: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5、《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代: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释义: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6、《绝句四首·其一》

唐代:杜甫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释义: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2求有关于药文化的古诗

1、《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释义: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2、《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代: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

作个闲人样。 释义: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

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

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做一个闲散之人。

3、《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释义: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4、《驱车上东门》 两汉: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释义: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5、《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代: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释义: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

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6、《绝句四首·其一》 唐代:杜甫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释义: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3歌颂祖国中医药文化诗歌

歌颂祖国的也行啊~~~~~~~

金秋的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

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

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4有关中医的诗句

《题孙思邈真》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

治病须分内外科,

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

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

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

后人无复见青囊!

5赞美中医的句子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uz88su

赞扬医生的句子1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2谢谢您医生,还给患者一颗健康跳动的心。3医生对我胜如亲人,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及时为我解除了病痛,令我太感动了……4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5你不富有,甚至有点贫穷,你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弱,你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但你却用羸弱的身躯,守护着一方平安,你就是最美。6我赞美医生她们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她们奉献的是最最宝贵的青春,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拥有者的安祥。7我赞美医生有着无私的爱,面对多重性格的患者,她们奉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们对病人讲得也是医德和表率;众人面前一笑而过,有谁知?一个人的时候她们却在暗洒的泪涛中苦苦地徘徊;饮下苦酒之后留给自己的是一份体验的悲哀。8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医生救人小到门诊,大到手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因此,他们总是那么专心致志,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他们知道一个小错就能酿成大祸。每当知道医生又救治好一个垂危病人,我的心里即羡慕有佩服,不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9以人为本,诚心服务。10我对职业似母亲对孩子:尽心尽责!11安全第一,预

6求助: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朗诵诗歌

中医药诗歌

辞旧迎新不回头,[芒硝,当归头]

漫步红尘知己有。[蔓荆,红豆,知母,枸杞子]

莫道前路不平坦,[车前草,砂仁,路路通]

何叹爱心付东流。[何首乌,桂心,冬花]

一腔热血舒心路,[血竭,红花,]

丹青妙笔与今休。[丹皮,一只笔,郁金,蚤休]

文海漫漫千里长,[文术,海马,千里光]

使君远志似锦绣。[使君子,远志,杜仲]

卜算子苦恋

两地苦参商,双流斑竹泪!分明织女别牵牛,难把槟郎会。

心比玉金坚,情似均江水!朝朝暮暮苦相思!茹却黄连味!

这首词以苦参、竹泪、牵牛子、槟榔、郁金、均姜、相思子、黄连、八味药名,再加上标题苦楝子,共九味,写一对情人两地相隔,极尽相思之苦,情深意切,十分感人。

水调歌头 凯旋

鬼臼兴妖孽,佛手率天丁,熟地无人耕种,故子尽从军。誓取常山虎谷,苦练仙茅赤箭,夜探借南星,厚簿录战绩,百部记精英。

辅国老、殊草蔻、夺茵城,蒲剑将军虎胆,乌贼梦魂惊。狼毒根除意己,玫瑰广乡同庆,全竭万民心。玉女奏神曲,本草显威灵!

这首词以鬼臼、佛手、天丁、熟地、故子、常山、虎骨、仙茅、赤箭、南星、厚朴、百部、甘草、草蔻、茵陈、大黄、乌贼、狼毒、薏苡、广香、全蝎、神曲、威灵仙等二十八味药名,写出了一场正义战争的始末,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西江月。丁香女

前面槐花树下,丁香貌若天仙,不施花粉逗人欢,更有茴香作伴!

貌似牡丹带雨,容如芍药笼烟;砂人一见直垂涎,暮想朝思苦恋!

这首词含槐花、丁香、花粉、茴香、牡丹、芍药、砂仁、苦楝八味药名,写出了一对情人的初恋经过,颇具感染力。

药名颜色诗新嫁娘

姑娘黑丑貌难逢,头戴红花扮美容,绿萼长袍遮后背;蓝根短褂护前胸。

全身肉似乌梅黑;满面肤如赭石红。紫草围腰飘紫带;黄巾裹足舞黄龙。

指穿金戒豪门气;耳坠银花贵妇风。尽管装成青玉果,依然嫁个白头翁。

这首诗以黑丑、红花、绿萼梅、板蓝根、乌梅、赭石、紫草、黄精、荆芥、银花、玉果、白头翁十二味均带色彩的药名,写出了一个非洲女子的婚姻结局,令人啼笑皆非。

7关于中药的诗歌

慈济颂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主题曲。

电视剧讲述的是保生大帝、医神吴夲的神话故事。保生之德,高尚高清。

神医之术,高超高明。慈济精神,千古永存。

大道公心,世人同钦。慈济在人间同样也是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主题曲。

歌词写得好啊:人说天大地大,真情永无价,谁能不朽成神话。苦啊也无憾,累啊也潇洒。

去病除恶,报天下。红尘一番,苦苦咸咸,都如同风沙掠过眼。

人说医道人道,慈济在人间。乐与善啊,处处笑开颜。

神医到场,可给你偏方。你哪里有痛,又哪里有伤。

天麻、细辛、还有小茴香。煮去服用,可疗你病伤。

倘若病处,它不在身上,怎能医你心处,医你感伤。人生漫长,心和气爽。

遇事淡定,百岁舒畅。伤寒插曲《伤寒》乃托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为名,内容实际与《伤寒论》无关,而是讲的因为爱情,心受伤了。

“我的天下有你而痊愈,你竟轻易占据我心地”,皇帝的意思是让女大夫来治疗他为爱受伤的心。遗忘之前《遗忘之前》挺好听,唱女医谈允贤的,歌词描写了一个袅娜娉婷的美女中医大夫,好漂亮的大夫啊!大有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感觉。

“花在髻边的笑颜,忘了摘下时的怯。灯和烟火的长街,为谁静止的思念。

凤尾裙缠绕着烟,药香染过的指尖,拭过心的弦,遮住你低垂的脸。”好一朵娇羞的中医女子!这两首都是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歌曲,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主人公原型为明代中期著名女名医、《女医杂言》的作者谈允贤。

电视剧改编了不少爱情故事进去,所以这两首曲子比较现代一些。大明劫 一首听得笔者想流泪的《大明劫》!同名**《大明劫》的片尾曲。

故事背景是在明朝末年,战火纷飞,瘟疫横行,白骨千里。 主人公是中医史上著名医家、《温疫论》的作者吴又可。

故事即是大明朝之劫,也是苍生之劫。也就在这芸芸众生之中,一名医者凭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挽救苍生。

写到这里,笔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笔者是教《中医各家学说》的老师,每次讲到金元名医李东垣在战火中,在死亡上百万老百姓的大瘟疫中,挽救末世苍生之时,也就是这种感觉!天地洪荒,四野苍茫! 数千年来,每当瘟疫降临人间之时,华夏中医总能力挽狂澜,以大慈恻隐之心救济天下众生!这首《大明劫》有一种苍凉的力量!不求名来名自扬 《神医喜来乐》的主题曲,当年也是极好的,歌词好励志:来路短去路长,人生百年多思量。薪火相传煮忧患,说轻说重说兴亡。

风雨中热心肠,悬壶济世岁岁忙。千回百转问出路,去邪扶正有主张。

红尘滚滚,天意无常,不遂我心不勉强。悠悠一笑传四方,不求名来名自扬。

大长今不管韩国人承不承认,韩医就是中医的分支,不信去看看韩国古人编的、让韩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医方类聚》《东医宝鉴》,那就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古籍的汇编本。《大长今》当年风靡东亚,是不是让我们华夏子孙也反省了好久,自己的文化自己不爱护,别人便来抢了!《大长今》不少歌都很经典。

千年等一回因为白娘子的丈夫许大夫是中医,当年在苏州、杭州行医。白素贞在峨眉山修行,还吃过在峨眉山隐居的药王孙思邈真人的仙丹,道行一下增加了五百年。

许大夫端午节被吓死,白娘子还上昆仑山盗仙草。许士林幼年时苦读许仙留下来的医书,还救过几个病人。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部《新白娘子传奇》与中医药关系密切着呢!记得许仙刚刚学医的时候,对着甘草就咿咿呀呀唱了半天。医道韩国在《大长今》之后,又拍了一部中医(韩医)题材的电视剧《医道》,故事主人公是17世纪韩国古代名医、《东医宝鉴》作者许浚。

《东医宝鉴》实际是对中国明代以前上百部中医古籍的汇编。电视剧的主题曲《医道》由港星李克勤翻唱。

在医院里受尽折磨的小伙伴们看看歌词吧:“受过伤,先知道要坚强。受委屈,先会学到原谅。

明白到医者心肠,没期望赞赏。几多壮志,几多情长,几多的考验,练我修养。

激励过,谁或者都必须有折磨。”明白了吗?医生就是这么悲催!大宅门也是一部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当年活了一阵子,歌曲是京剧风的:“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百年风雨大宅门。”一瞬美满《神医安道全》的主题歌。

安道全,梁山泊好汉中的神医,地灵星。“唱一曲相见欢,思断肠,念不散。

用妙药良方,挽不回情丝断。”额,神医也是要谈恋爱的!歌挺好听!老中医说《老中医说》,歌手许诺的歌:我和小伙伴们,都是大夜猫,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了。

我和小伙伴们,都爱上了电脑,白天上淘宝,晚上私信聊聊聊。身体越来越糟,查不出哪病了,心情也很烦躁。

想起老中医说,有因就有果,阴阳要调和。我问该吃什么,该怎么做。

老中医说,什么都能吃喝,什么都不能吃多,吃多了会很难过。老中医说,十一点该睡了,休息好了再去工作,对自己和别人负责。

老中医说,生气多病就多,昧着良心多忐忑多,做善事多快乐。老中医说得不错!这些才是真正的养生!奔跑吧中医 说实话,中医们都喜欢静,都不太爱奔跑!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治太阳风。

8中医中有哪些诗句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玉米能防硬化症,玉米能降血压高;

荞麦降糖又降压,荞麦能防血脂高;

小米除湿能安眠,燕麦通便降脂好;

大麦消食疗腹胀,豌豆止痢疗效好;

豆类防癌有疗效,绿豆解毒疗效高;

豇豆补肾又健胃,蚕豆调和脏腑好;

百合利便调腹胀,玫瑰利肺肝胆好;

山药益肾延年寿,枸杞滋阴益肾好;

解毒壮骨蒲公英,胸腹胀痛桔梗好;

黄花通结利肠胃,清热利脏蕨菜好;

木耳抗癌素中荤,常食木耳血粘少;

胡椒祛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胃炎,辣椒祛寒焦虑少;

蜂蜜润肺益年寿,蘑菇控制癌细胞;

花生能降胆固醇,香菇存酶肿瘤消;

苦瓜消暑能清火,南瓜苦瓜防糖尿;

薯类可防糖尿病,得了糖尿薯减少;

生菜壮骨通经脉,手脚麻木油菜好;

散瘀生肌食莲藕,莲藕除烦解酒妙;

茼蒿安心养脾胃,竹笋清热消痰好;

胡萝养眼增免疫,常食胡萝感冒少;

紫茄祛风通脉络,黄瓜减肥效果好;

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韭菜补肾暖膝腰;

番茄补血助容颜,番茄熟吃防癌好;

消食下气大头菜,疏通血脉菠菜好;

解毒利尿空心菜,咽炎甲肿紫菜好;

冬瓜消肿又利尿,苋菜补气通九窍;

芋头宽肠养肌肤,菜花常吃肿瘤少;

海菜含碘消瘀结,绿茶益寿肿瘤消;

止渴除烦吃甜瓜,西瓜利尿效果好;

养颜润肺吃鲜桃,风及劳瘦蚕蛹好;

肾虚无力吃栗子,苹果消食营养高;

香蕉通便解胃水,柑桔消食化痰好;

生津安神数乌梅,荔枝提神又健脑;

生梨食后能化痰,润肺乌发食核桃;

抑制癌菌猕猴桃,补气养脾吃红枣;

山楂消食健脾胃,葡萄悦色防衰老;

樱桃益脾又养颜,鸽肉食后疮疥消;

擒蛋益智要记牢,鹅肉滋润五脏好;

兔肉补中又健脾,狗肉养肾暖膝腰;

养精益气食螃蟹,面部浮肿螃蟹好;

海参补气利脏腹,补中益血鳝鱼好;

跌打损伤甲鱼血,补中益气甲鱼好;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牛羊肝名目好;

牛肉补中养脾胃,补中益气羊肉好;

牛奶补钙长身高,饭前喝汤减肥好;

盐醋防毒能消炎,红葡萄酒抗衰老;

早晨咸汤赛参汤,晚上咸汤赛砒霜;

早晨食姜温肠胃,晚上食姜赛刀枪;

吃饭不超八分饱,一切药物比不了;

一日可以不吃肉,豆制品类不可少;

主食副食调配好,粗粮六份细粮四;

副食六份主食四,植物六份动物四;

饮食文化讲科学,缺啥补啥营养高;

饮食主要二十反,注意调配要记好;

柿子反白酒中毒,柿子反红薯结石;

柿子反蟹子中毒,栗子反牛肉呕吐;

蜂蜜反豆腐耳聋,蜂蜜反洋葱伤眼;

萝卜反水果甲肿,萝卜反木耳皮炎;

芹菜反鸡肉伤元,芹菜反兔肉伤发;

香蕉反芋头腹胀,香蕉反白薯面斑;

西瓜反羊肉伤元,对虾反维 c砷毒;

花生反黄瓜伤身,苋菜反甲鱼中毒;

鸡蛋反鹅肉损脾,鲤鱼反甘草有害; 菱角反猪肉肝疼,狗肉反红豆伤身。

  先说中药的现代研究。

  中药或是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极其复杂的,比如说人参,单是皂苷类成分每年都有新成分报道,况且科技手段的进步会使研究方法更加先进,也将会发现更多新的成分。虽然人们将其归类,找出了大致的规律,但中药发挥药效的途径十分复杂,现代研究通常是单一变量或几种成分的对比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药效发挥的准确途径。而方剂的研究就更加复杂,想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很难。

  再说中医与科学

  这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支持者说这是古人几千年的经验,反对者就说中医没有定量,说不清楚。总之是各有各的理。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很容易得出答案,中医如果伪科学为什么还有效?中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试验难道不可信?西医不也用尿提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古代思想中是有很多糟粕的东西,不容置疑的是中医确实有很好的疗效。但如果紧抓着不放只会碍于医学的发展。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促进医疗水平的发展。

  科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信科学并不代表迷信科学,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弊端,都不是万能的。

  最后说说你的困惑,人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总是会运用各种修饰手法的。王婆卖瓜难道不能自卖自夸吗?试想谁卖东西不说自己的物美价廉,谁买东西不想买的物超所值。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健康,连卫生部都在宣扬“治未病”。拿着西医全部正常的体检单心里就能安稳了吗?健康绝不是没病那么简单,更何况没查出病了。人上了一定年纪才会知道身心健康的可贵,能吃是福,能睡是福,能动是福。于是他们发现了中医,中药。但是他们不全懂(至少他们不这么认为),于是就有了各种医疗事故。商家也发现了中医,中药,炒作,卖钱;媒体发现了中医,中药,炒作,赚收视率,赚钱。。。。

  最后,我个人的观点:中医用了几千年,在现代人没有完全搞清楚之前,你还得按照古人那一套理论才有效。呼吁大众擦亮双眼,不要盲从

巴戟天除了补肾助阳还有哪些功效, 还能治疗哪些疾病,哪些人适合服用,能不能长期泡水喝, 本文将从现代药理学及古中医对巴戟天的认识进行深入分析。

巴戟天为茜草科多年生藤植物,据考证,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是清末发展的“新兴品种”, 古代药用的是归州巴戟天,即四川所习用香巴戟(铁箍散) ,而现在普遍应用的巴戟天今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且以广东产为地道药材。 其药用部位是巴戟天植物的地下块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即可入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巴戟天 可抗骨质疏松、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抑郁、抗疲劳抗氧化、改善心肌缺血、改善生殖 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

《神农本草经》云:“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神农本草经》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本书成书于东汉时期之前,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他三大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配伍原则,临床验之有效,经久不衰。

所以《神农本草经》对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描述,在众多中医古籍中最具权威性。

所谓“味辛”,辛能散,主散风,散寒。

所谓“微温”,即药性微温,温能散寒。

所谓“阴痿不起”即男子阳委不举。

《本草备要》指出:巴戟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香港脚、水肿。

所以,巴戟 天运用最多的功效即使是温补肾阳,祛风除湿,对于肾阳虚,寒湿内阻之阳委不举者 尤为适宜。

所谓“大风”,是否指中医说的风中经络、风中脏腑?《药性论》认为“大风”即“头面中风”、“大风血癞”,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头面中风,口眼㖞斜等症,乃风邪乘虚而入,气血痹阻,经络不通,治疗一般以祛风发表药为主,且药性略燥,而巴戟天入肾经血分,温润不燥,益肾和血为主,其祛风解表之力不足,所以,显然此处的 “主大风”并非指“主中风、风中经络”之意。

《诸病源候论》指出:“脑转肉裂,目中系痛,不欲闻人语声,此名大风。”这些症状和现代医学所说的严重高血压所致的头目眩晕胀痛如出一辙,巴戟天入血分,易动风动血,显然,“ 主大风”亦非指“主风中脏腑”之意。

《药性论》中所谓“大风血癞”,即麻风一类疾病,本病乃营卫热腐,其气不清,风寒客于血脉所致,也绝非巴戟天所宜。故巴戟天所谓的“主大风”也不是指“主大风血癞” 之意。

古代大家陈修园指出:“巴戟天禀天春升之木气而入足厥阴肝;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虽气味有木土之分,而其用则统归于温肝之内”。

从陈修园的话中,首先可以明确的是: 巴戟天还能入肝经而温肝散寒。

那这跟“主大风”又有何关联?

《金匮》指出 “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主大风”的只有两味药,一味是防风,一味是巴戟天,防风主除风之害,而巴戟天则主得风之益。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吸入之气含“风、寒、热、湿、燥、火”天之六气,六气得风气则为正气和风,木得风气可条达,阴痿可起;火得风气可上炎;土得风气而运化,故可补中,益气;金得风气而可萧杀;水得风气而不上泛,而肾水主骨髓,肾主藏志,故可强筋骨、增志;故六气得风而不至于太过变为六*。

而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风气通于肝,和风生人,疾风害人。 而《神农本草经》“主大风”者,即所谓的巴戟天可以通过温肝达肝,肝利用其疏泄之能,将疾风化为和风,生人而不害人,五脏可安,故《神农本草经》又曰:安五脏,补中,益气。

也有医家认为, “主大风”是因为巴戟天可以补肾之元阳而兼散邪,真元得补,则邪无所安,故可愈大风邪气。

治“阴痿不起” ,一方面归功于巴戟天入肾经血分,温阳散寒祛风湿,一方面则归功于巴戟天入肝经而温肝阳,肝主宗筋,宗筋畅达则阴痿可起,另一方面还归功于巴戟天入肝而和风安五脏,五脏平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何来痿病?

对于 命门火衰者,用附子、肉桂有过热助火伤阴之弊,因巴戟天微甘温而不燥,体润多汁,不仅用于男性疾病,对女性疾病也应用甚广 ,现将巴戟天古方应用介绍如下:

《备急千金要方》巴戟酒:

组成:巴戟天、牛膝:

用法:酒浸,去渣温服,勿至醉吐。

主治:虚羸所致的阳道不举,各种虚损性疾病。

延寿丹:

组成:巴戟天、牛膝、五味子、杜仲、人参、茯苓、枸杞。

用法:研末制成蜜丸。

主治:治诸虚百损,大病久病后虚损不复,中年后常服,可以却病延年。

丹溪滋阴大补丸:

组成:巴戟天、山药、远志、熟地、山萸肉、茴香、红枣。

用法:研末制成蜜丸。

功效: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

主治:治诸虚百损。

秘真丹:

组成:巴戟天、韭子、龙骨、补骨脂、鹿角胶、干姜、赤石脂等

用法:炼蜜为丸。

主治:治贪色肾虚,遗精梦泄,白*白浊等证。

调肝汤:

组成:巴戟天、 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萸肉、甘草。

主治:行经后少腹疼痛。

分析:本证根本为肾气不足,但治以疏肝为主,而益之以补肾药,肝条达则肾可封藏,精气足而肝气安,逆气自顺,故凡经后诸虚证,可用本方调治。

健固汤:

组成:巴戟天、人参、茯苓、白术、薏苡仁。

主治:月经前水泻数日。

分析:本证根本脾虚,然补益脾气方中,重用巴戟天益肾,肾气足则脾胃健,自能运化其水湿,而水泻可止。

温脐化湿汤:

组成:巴戟天、白术、山药、茯苓、扁豆、白果、莲子。

主治:经水将至,脐下先疼痛,状如刀刺,或寒热交作,所下如黑豆汁。

分析:本证乃下焦寒湿相争,利湿药中加入巴戟天温化其寒,则冲任无邪逆之乱,症状可平。

二仙汤:

组成:巴戟天、仙灵脾、仙茅、黄柏、知母、当归。

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分析:妇人五十岁上下, 卵巢功能渐行衰退,肾气渐衰,冲任亏损,精血不足,阴阳因此失调。 二仙汤可调失衡之肾阴肾阳。 男子六十岁上下,肾气亦渐衰,若阴阳失衡,脏腑气血不调,出现大汗、自汗,潮热、烦躁,情绪低落,睡眠不安,心悸口干等症状者,用之亦效。

本品虽然微温且性质柔润,且无*羊藿燥散之弊,但 只适用于阳虚有寒湿之证,阴虚火旺或有湿热者不宜服 ,巴戟天味辛微温,若用量即配伍不当,难免会有耗伤阴血之弊,所以,如果身体并无大碍, 并不建议长期泡水饮用 ,应在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毕竟是药三分毒。

1诗经中有关中药点句子

《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皂素、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C、鞣酸等药用和营养成分,多应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病证。具有和胃止吐功效的传统中成药“木瓜丸”,至今仍受群众欢迎,而作为中药的木瓜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等地,产于华南的以“岭南果王”著称的水果木瓜,实际上是“番木瓜”,其营养价值较高,而药用价值却低于药用木瓜。

《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桃也是蔷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药。其花、果、果仁都有药用价值。

先说桃花,其味甘、辛,性微温,入心、肾经,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山萘酚有较好的美容护肤作用。

桃花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碧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病症。

桃的成熟果实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其果核的仁却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其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病症。

《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药——益母草的古称。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其药用成分主要是益母草碱等生物碱,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等病症。

《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她家离我近在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又是什么东西呢?告诉你,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它属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2关于中医的古诗词

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

古代有那些中药???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