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经、归肝经、归肾经是什么意思
药物的作用定位在心经,即为归心经,药物的作用定位在肝经,即为归肝经,药物的归属在肾经,即为归肾经。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
扩展资料: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参考资料:
龙胆清肝散--《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处方龙胆草、柴胡、丹皮、焦栀、黄芩、知母、川连、红花、连翘、赤芍、生地、当归、川芎、香附、青皮。
功能主治清肝火,疏肝气,调性情,和营卫。主治经闭。
各家论述是方龙胆苦寒,清肝火为君;柴、丹、栀、香、青皮疏肝气为臣;芩、连、知、翘清上中下三焦伏火为佐;而四物之加红花、赤芍和血行血,为肝家之正药也。
组成:
柴胡、青皮、香附、丹皮、焦栀、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蒲黄(炒)、荆芥(炒)、棕榈灰。
功效:
和肝气,清肝火,养肝血。
主治:
妇人因事暴怒,经行气逆而厥;怒伤肝,肝藏血,因而崩注。
各家论述:
肝气不和,青皮、香附和肝气也;肝火独盛,柴胡、丹皮、栀子清肝火也;肝血暴竭,四物养肝血也;犹恐崩注之势来而不已,故用蒲黄、荆芥、棕皮俱炒黑存性以止之。
处方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医学入门》卷八:清肝汤
处方川芎
当归各3克
白芍45克
柴胡24克
山栀(炒)牡丹皮各12克
功能主治治肝经血虚有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页首龚志贤方:清肝汤
处方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功能主治平肝清热,通络止痛。主肝火上扰清空。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还有杞菊地黄丸,龙胆泻肝丸,栀子金花丸……浩瀚方剂学难于尽数,尽请包容……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竹叶 21 拼音名 22 来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苦竹叶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中华本草》:苦竹叶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性味 39 归经 310 功能主治 311 苦竹叶的用法用量 312 各家论述 3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苦竹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苦竹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苦竹叶 1 拼音
kǔ zhú yè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竹叶21 拼音名
Kǔ Zhú Yè
22 来源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叶入药。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
23 性味甘、淡,寒。
24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解渴,利尿。用于发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尿少色黄。
25 苦竹叶的用法用量1~4钱。
26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苦竹叶31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本草图经》:蓳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苦竹有白有紫,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
32 拼音名Kǔ Zhú Yè
33 英文名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
34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䍁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著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3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7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38 性味苦;寒
39 归经心;肝经
310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火伤。
311 苦竹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312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2《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3《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4《本草纲目》:杀虫。
5《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313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苦竹叶的方剂 桑菊薄竹饮
báozhúyǐn处方:桑叶菊花各5克薄荷3克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制法:将桑叶、菊花、苦竹叶、白茅
苦竹叶粥拼音:kǔzhúyèzhōu处方:苦竹叶2握,粟米2合。功能主治:风邪癞痫,心烦惊悸。用法用量:先
决明子汤黄连(去须)3分,防风(去叉)3分,升麻3分,苦竹叶3分,甘草(炙,锉)半两,菊花半两,细辛(去苗
大青煎:处方:大青1两,升麻1两,射干(去毛)1两,苦竹叶1两,山栀子仁1两,黄柏(去粗皮,蜜炙)半两,
栀子仁煎0克车前叶秦皮各38克石膏60克(碎如小豆大)苦竹叶15克细辛15克赤蜜30克制法:上九味,哎咀。
更多用到中药苦竹叶的方剂用到中药苦竹叶的中成药 上海蛇药片
亦可用于五步蛇、眼镜蛇、银环蛇、蝰蛇、龟壳花蛇、竹叶青等毒蛇咬伤。用法与用量口服,第一次10片,以后
复方西羚解毒丸即得。性状:本品为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苦。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A)
参茸追风酒,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澄清液体;气香,味辛、微苦。鉴别:取本品10ml,置蒸发器皿中蒸干,残渣加
祁门蛇药片本品为浅褐色的片或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浅褐色;味苦、涩。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韧皮纤
鸬鹚涎丸百日咳(即小儿顿嗽)。用法用量:每服1丸,灯心、竹叶煎汤化下。制备方法:共为细末,鸬鹚涎3两加蜜为丸
更多用到中药苦竹叶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苦竹叶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竹叶
皮茹微寒。主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苦竹叶及沥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竹笋(蜀本作诸
《证类本草》:[卷第二]序例下石(温,微寒)百合(平)竹叶(大寒)莽草(温)苦竹叶(大寒)臣禹锡等谨按《唐本》∶细辛(温)《药对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八伤寒门]伤寒口舌生疮(附论)各一两)黄柏(五钱)玄参(三分)蔷薇根(二两)苦竹叶(一两)生地黄汁蜜(各升半)上细锉。都用水三大
《普济方》:[卷七十二眼目门]肝实眼栀子仁黄芩升麻蕤仁决明子(各三两)芒硝(三两)苦竹叶(忌生前胡汤治肝实热。目赤干涩。前胡(去芦头)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目赤肿痛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夜明砂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夜明砂功效与主治 11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2 使用禁忌 13 夜明砂的化学成分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明砂 141 拼音名 142 夜明砂的别名 143 来源 144 炮制 145 性味 146 归经 147 功能主治 148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49 备注 1410 出处 15 《中华本草》:夜明砂 151 出处 152 拼音名 153 英文名 154 夜明砂的别名 155 来源 156 原形态 157 生境分布 158 性状 159 化学成份 1510 炮制 1511 性味 1512 归经 1513 功能主治 1514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515 注意 1516 各家论述 1517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夜明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夜明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夜明砂 1 拼音
yè míng shā
2 英文参考Feaces Vespertilio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at’s dropping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crementum vespertili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t faec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t du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夜明砂为中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蝙蝠科动物蝙蝠 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等多种蝙蝠的干燥粪便[1]。
4 拉丁名Feaces Vespertilio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bat's droppings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夜明砂的别名蝙蝠屎、天鼠屎[2]。
7 来源夜明砂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Thomas或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等的干燥粪便[2]。
8 产地夜明砂主产浙江、江西、广西、河南、甘肃、辽宁等地[2]。
9 性味归经夜明砂味辛,性寒;入肝经[2]。
10 夜明砂功效与主治夜明砂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积的功效,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青盲,雀目,白内障,角膜云翳,疳积,瘰疬,疟疾,跌打损伤[2]。
夜明砂为眼科常用清肝明目药,具有清热明目,散血消积的功效。本品为入厥阴血分药,用于青盲、雀目、小儿疳积上目等。用治青盲,可与柏叶配伍,如明目柏叶丸。用治雀目疳积上目,可与猪肝、谷精草配伍,如猪肝散(《眼科百问》)。
11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包煎;或研末服,1~3g[2]。
12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夜明砂[2]。
13 夜明砂的化学成分夜明砂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微量维生素A等[2]。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明砂 141 拼音名Yè Mínɡ Shā
142 夜明砂的别名蝙蝠屎、天鼠屎、檐老鼠屎
143 来源本品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或菊头蝠科动物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的干燥粪便。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为宜,去泥土杂质晒干。
144 炮制焙干用。
145 性味辛,寒。
146 归经入肝经。
147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活血消积。用于夜盲症,白内障,角膜云翳。
148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1~3钱。
149 备注(1)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细,每天一钱,分二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2)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肝内,煮食饮汁。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消积的功效。
1410 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15 《中华本草》:夜明砂 151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152 拼音名Yè Mínɡ Shā
153 英文名Bat Dung
154 夜明砂的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155 来源药材基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2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3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4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5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6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7P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
156 原形态1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3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著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霜斑。 余部淡黄灰色。
6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著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7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著,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1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巖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
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
5栖息于山洞、巖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
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
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陜西、山西、陜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158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mm,直径约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膜。气微或无,味微苦而微辛。
159 化学成份夜明砂含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维生素(vitamin)A等。
1510 炮制拣净杂质,簸去泥砂,或漂洗后晒干。《本草纲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上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1511 性味味辛;性寒
1512 归经肝经
1513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1514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1515 注意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
1516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2《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神农本草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神农本草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4《名医别录》: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华子本草》:炒股治瘰疬。
7《本草衍义》:合疳药。
8《本草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1517 出处归心经、归肝经、归肾经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18 11:03: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