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经典,读了有哪些好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为什么要读经典,读了有哪些好处?,第1张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初中语文课本上最让学生头疼的无过于古诗文了,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历代大儒作品,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大伤脑筋。那么,中招为什么要考古诗文,为什么要学生背古诗文呢?

首先,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最精粹、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先说说《论语》,宋代宰相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孟子》系统的阐述了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志士的人生理想和行为准则。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仁政”思想,还有“忠孝”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理念更是影响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一代代中国人。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的理念,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朴素认识。他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

还有其他诸子百家所提出的理论及实践都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滋养了一代代的中华文化精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基因。所以学习背诵诸子百家的文章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好中国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诵读经典,背写古诗文是学习汉语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古诗文以其典雅、规范、优雅、多变、生动的语言反映了汉语的独特的魅力。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文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强烈的生命力。请看与孔子、孟子有关的常见成语集合。

一,孔子:

1、色厉内荏2、言不及义3、杀身成仁4、后生可畏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6、举一反三7、见贤思齐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9犯上作乱10巧言令色11言而有信12三十而立13知之为知之14是可忍,孰不可忍15既往不咎16尽善尽美17见贤思齐18文质彬彬19敬而远之20举一反三21暴虎冯河22三月不知肉味23乐在其中1择善而从24任重道远、死而后已25空空如也26循循善诱27后生可畏28升堂入室29过犹不及30四海之内皆兄弟31成人之美32察言观色33言必信,行必果34怨天尤人35一以贯之36杀身成仁3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8言不及义39因人废言40当仁不让41性相近,习相远42杀鸡焉用宰牛刀43色厉内荏:44道听途说45患得患失4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47学而优则仕

二,孟子:

(1)五十步笑百步(2)引领而望(3)君子远庖厨(4)明察秋毫(5)挟泰山以超北海(6)缘木求鱼(7)寡不敌众(8)与民同乐(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0)顾左右而言他(11)水深火热(12)救民于水火之中(13)箪食壶浆(14)出尔反尔(15)解民倒悬(16)事半功倍(17)具体而微(18)出类拔萃(19)心悦诚服(20)返求诸己(21)与人为善(22)绰绰有余(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

当然,几条成语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第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先秦散文、宋清名篇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佳范本。这些古诗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写作手法、布局谋篇技法。读而背,背而仿,仿而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直接有效的途径。

因此,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课本才不遗余力的倡导学习、背诵古诗文。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过古诗文这一关,当然,我们也必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良多。

为什么要多看古代的经典书籍呢,因为人生有太多的相似。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栓释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

我们阅读古籍,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看世界,能看的更高,更远。

人生短暂,有时明白一件事或一个道理需要太长时间或者一生。

无论是国家的分分合合,弱肉强食,还是人情世故,以前发生过,现在正发生,以后还会发生。

富不过三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不会变。

我们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的故事,事情的道理没有变,只是人变了。

因为变化的是人心,不变的是人性。

-

《经典常谈》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智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力。

其次,传统文化经典讲述了古代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令学生深受启发,可以借鉴古人的品行,学习古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激发自身的力量和勇气,从中领悟到经历和探索,找到自己的出路。

最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了解民族的传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找到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望采纳

学习传统经典,对学生的性格、理想的养成有辅助、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孟子》曰:吾养浩然之气。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等等言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都是需要发掘的。所以,学习典籍很重要。

   国学经典 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 传统 文化 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的作用的相关 文章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的作用篇一

 一、健全人格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 教育 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二、培养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三、塑造品德

 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 记忆力 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小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 作文 中、课堂上时不时引经据典。孩子们不仅 语文学习 能力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

国学经典的作用篇二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广博精微,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

 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着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铸造精神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提升智力《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着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国学经典的作用篇三

 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 学习态度 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东莞日报,东莞时报记者在采访我校的学生时,她们就惊叹学生的记忆力之强。《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象我校的钟杰、陈栋等孩子就属于此类。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在我们学校,记者采访了贺国新校长和尹浦清老师。他们特别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岭南学校已成为了一所国学特色鲜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市一级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当场快速背诵,都震惊不已。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 儿童 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特别是钟杰同学,《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再有,一次家访时,我班彭钧豪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特别爱读经典文学作品,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到双休日就足不出户的读了起来。并立下志愿,长大要当一名历史学家。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本学期,我校和北师大国学院合作开展了“诗香书香满校园、国学经典进家庭”的活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美文班级集体诵读比赛、大型太极八卦阵经典诵读活动及王财贵教授关于《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讲座》亲子共读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特别是王财贵教授的讲座,让很多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而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闹离婚的父母和谐了起来,一家三口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育捷径而兴奋不已。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 报告 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看了国学经典的作用还看:

1 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

2 国学励志的经典语句

3 孩子背诵国学经典的好处

4 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心得

5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国学是一个不易下定义的概念,只能大体理解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简称。文化既包含信息、知识和运用工具,也是信息、知识和运用工具的载体。其实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生命体,一代代的国民从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民族意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又向文化体系中不断注入时代的信息。如果用空气比喻文化是再贴切不过了,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将环境的信息不断地注入于原有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中沉淀出具有环境特色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种特色文化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和成熟完善,对现代的人来说只是在享受着传统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思维方法,而成为这一方土地的主人。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有了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对祖国有认同感。文化给予人们民族感、历史感和自豪感,人们才真正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它又是全世界总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人类自身的生命体,它包含了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如果能从文化、民族和地域(国家)的层次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就会明白文化才是民族的生命!古印度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带来了外族的文化,外来文化的入主,本民族的原有文化被搁置不用,原有文化失去了生命力而在历史上迅速消亡,虽然种族还在,但民(种)族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为了区分这个变化,只能把外来文化入主以前的印度称之为古印度,以区别现在的印度民族,是“亡族先亡史”的例证。古印度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因其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称为“阿拉拍数字”。这也许是印度的一个悲哀,但更深层次的悲哀是今天的印度人已经读不懂古印度文了。还有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有相似的命运。唯有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深深的烙印,源远流长,从未断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除了文字繁简、字体形态、语法语序有些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今天的小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直至背诵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一些名篇名句,足见中华文化的坚挺。令人痛惜的是,自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得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急剧转向西方文化。当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这没有错。“五四”当中的有些人,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汉字的态度是不敢恭维的。比如钱玄同于民国七年就在《新青年》上发难,悍然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鲁迅被称作民族的脊梁,却差点上房揭了“汉瓦”,将汉字绑去“杀头”。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人以汉字进不了电脑又一次向汉字发难,主张取消汉字,与世界接轨,用拼音符号代替汉字。有人愤而写下《汉语向英语投降书》的反诘檄文,并未引起多少人重视。好在中华民族每到危难之际,总有精英挺起脊梁,王选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轻而易举地进入电脑,比拼音符号更方便更精准更易普及,汉字生存的空间更广阔。但伴随电脑成了方便的工具,引得多少人放弃了书写的基本功,恐怕到了若干年后,文化人都不会知道汉字的笔顺了。更令人啼笑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几乎到了断层的危险境地,许多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更有人自以为是地认为“春节”即“立春”,妄断某年无“春”而不宜结婚。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天之蓝”青年歌手大奖赛,面对余秋雨的发问“诸葛亮姓什么”,在读研究生学历的漂亮歌手竟一脸茫然。再看我们的机关干部,有多少人懂“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道理,更鲜有人知其姓的来历,甚至堕落到连“树将花果结缘,人以礼貌为先”的基本做人准则都丢弃了。同是中华民族,台湾比大陆对国学就重视得多,对陈水扁的一篇判决书,写得何等精彩。北京有家法院在判决某女侵占母亲的房产的时候,引用了《孝经》,大大加深了判决的力度,很受好评,也许是“他山之石”起了作用。正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愈挫愈强,博大精深的国学历经风雨,也必然会光芒永在。国难深重之际,国学大师马一浮说:“不患朝中有小人,只患民间无君子”。这句话真是金石之言。陈寅恪大师也说过:“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他还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临殁犹云:“中国自今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华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伟大的中国***,把国学之精华弘扬到极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最完美的结合,《毛泽东选集》《刘少奇文集》里无不显耀着国学的光辉。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之上的又一新的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国学精华的集大成,把人类最美好的理想鲜明地体现出来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光耀整个世界!(宗仰理珀)

1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

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2 为什么要学古文

就不说文化传承的那套了,对你不起作用。

我们从更加实在的地方入手吧。 首先,因为这是国家教育筛选人才的一种手段,像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是为给不同学力水平的人安排不同的资源,包括你占用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等。

(筛选人才有两个主要的原因:1是要提高效率,不能对能力没那么高的人进行那么深入的教育,这样纯粹是浪费时间、精力,不划算;2是要节约资源,我国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常态。) 古文本身就如你所说,不需要每个人都要懂得那么深入,而且很多人要么是没兴趣要么是没能力去研究那么多。

正因为很多人不具备研究古文的能力,所以才选择了古文作为必考项目。高考的筛选度可以假设为10%,就是说,只要有10%的学生能够应付古文的学习要求就够了。

因为我国的资源不够,就只能给10%的学生这些资源。古文在高考科目中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人都成为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识渊博的学者。

那点背、那点翻译,对于研究儒家经典来说,根本就是个屁,像小孩儿玩泥沙一样。 你还要明白的是,现在也不是哪个人逼迫你强迫你一定要变成儒家经典的研究者。

高考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儒家经典的研究者,高考也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佼佼者。高考,只是为了选出佼佼者。

是否成为儒家经典的学者,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有你的自由,只要不伤天害理触犯法律,你想干啥就干啥。

高考只是为了,让10%的人去占有更优质的资源。你到底想不想、能不能成为那10%,除了你所在的班级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你的爸妈之外,其他人真的不关心。

其他人更多的是希望你最好不能成为10%,这样他们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你的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之所以要给你那么多压力,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业务压力。

让你背书让你翻译因为不能让你给他们拖后腿,你不能害到他们学校降低了录取率。 最后,我才要说说。

我很感激,中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关心祖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完全没有任何功利心的为这些文化传统做研究做宣传。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才至少感受到了一点这片土地上曾经挥洒过的热血;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能成为一个中国人,是一种无上的骄傲。

看完我这番说法,我仍不期望你会因此而对古文等文化改观。但我也希望支持我这些观点的人,当你们能够坚持看完,并且认同我的时候,给我一个赞同。

虽然我们都默默无闻,至少我们有共同的根。

3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

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既为我们阅读古诗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

“历久不变”是指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言是在汉代以前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一句话就有九个虚词,可见当时是把口语中的每个虚词都记下来的。这种口语在魏晋晋南北朝时期就不说了,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末元明清一直到“五四”运动前的读书人,写文章都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当作典范而刻意模仿。

这样,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面语了,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当然,因为模仿,各个时代的作者写出的文言文不免夹杂后代的词语和后代的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语言完全一样,这就使文言在不变之中有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

所以,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

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这从读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中就能体会到。 “脱离口语”的特点使得文言古奥难懂。

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会”的标准不同,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会文言的标准是能读能写,现代人会文言的标准只要能读就行了,相对而言,现代人的“会”,难度小多了。况且,许多古籍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

尽管这样,现代人要学会文言读古籍仍然有困难。语言发展了,时代相隔太远,我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

这些,都是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

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如果中学生有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阅读有标点,有注释的古籍,并在阅读中逐步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就能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读者群。

这样;一方面培养一批专门家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读者能够阅读整理过了的古籍,接收祖国的文化遗产就有希望了。否则,纵使专门培养一批人才把古籍整理出来,也只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品,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汉语是用“方块”汉字记录的,这种“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80%的形声字由声符和意符组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根据声符不能准确地读出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缺点,给学生识字增加了困难。但是,汉字单音成义,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同时又代表一个意义,它的好处是适应性强。

不管产生多少新词,原则上不需要增加新字。汉语中的多音节词(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除外),是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单字组合成的。

所以汉语中的3000多个常用字能够组合成好几万条词 (《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节词51419条,构成这些词只用了1972个字)。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

文言中有些词现在不用了,但它们的意义作为语素(词素)还保留在现代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中。例如“失”,在文言中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为一个词单个使用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词,失礼、失陪、失盗、失笑、失恋、失言、失手、失散、失身、失时、失迎、失约、失调、失恋,等等。

“失”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注为“纵也”。”“纵”,意思是跑了,引申为丢掉。

既然是“跑了”“丢掉”,就不是属于主观上愿意这么做的。所以“失礼”“失陪”“失迎”分别指因为客观的原因,礼节上有不周到之处;未能按礼节陪客人;未能按礼节迎接客人。

“失盗”指由于主观上的疏忽而被偷。都有一个“非主观的愿望”的意思在里面。

文言中的许多词,现在还用,但是某些意义变化了,某些意义消失了,而那些变化了或消失了意义仍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现代汉语语汇中。例如,“城”,文言中表示“墙”的意思。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

4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我认为是要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情。只有对文言文有了深厚的依恋之情,才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才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其次是积累。文言文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现代文的阅读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的人,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才会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三,只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在感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我想,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算是对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简单回答吧。

------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我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为什么要读经典,读了有哪些好处?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钱理群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