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能力现状分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第1张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在任何场合,自身的能力都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让人对你高看一分,才能更好的实现个人的价值,如何展现自己的能力是一门技术,下面分享个人能力现状分析。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1

明确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不清楚自己何去何从,不清楚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到底为了什么,请花上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半年,好好想想自己在追求什么,比如说我想成为一流的技术人才,或者我想成为职业经理人等等。

分析自己身边的机遇:

好好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或者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情况,比如说公司文化非常鼓励个人创新,比如说公司未来可能会存在我所追求的职位空缺,比如说公司至今仍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我却要努力将其解决。这些都是你身边的机遇,千万要记住你身边的机遇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在这个公司能走多远,不要让自己处于一个死胡同中。

分析自己身边的威胁:

这里所说的威胁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让你更清晰的认识你周围的环境,比如说同工作类型中,比自己优秀的人都非常的努力,自己很难再这里出类拔萃,比如说你自己本身非常优秀,但背后却有人对自己使坏。比如说后继者都是潜力股,如果自己不努力,很有可能被后来者所替代。这些都是威胁。我们要清楚认识威胁,并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来消除这些威胁。

分析自己的优势:

在一张纸上,明确的写出自己的具有什么优点。比如说自己的学历比他人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自己觉有某个方面的特长。清楚认识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其所长。

分析自己的劣势:

和分析自我优势一样,用一张纸清晰的罗列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记住如实描述,不要自己骗自己,比如说执行力不够且易拖延,比如说自己口才不好,比如说容易情绪化。清楚认识自己的劣势,才能补其所短。

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有了以上自我分析之后,就应该制定具体的措施,特别是针对自己的不足,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恶补。因为你身边的机会说不定哪天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存在某个劣势,而与机会擦肩而过。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2

具体而言,个人认知结构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尤其对广告人而言更加明显。如果不注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只能做一个追赶知识的人。常常听到有广告人这样说:做到现在,脑子里似乎是空了,该去“充充电”了,再学些新知识。

而这背后更深层的目的是通过“充电”学习,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有再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水平,使他能够面对迅速更新的知识并应用它。

正如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如果他发育正常,你教他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是为了让他通过朗读和背诵这些优美的词句而提高他控制发音与讲话的能力,而绝不是为了让他能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此时如果孩子能够出口成章地背诵,表明他控制语音的能力有较好的提高和具有较好记忆力,而不能认为他已经学会了这些诗词。即使家长不教孩子背诵诗词,而只与他进行日常的对话,也同样可以使他的语音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这正是知识与能力的区别。首先是先天素质。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它仅仅是提供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性。

素质与能力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素质基础,可能发展成不同的能力。而同一种能力也可能在不同素质上形成。这取决于后天环境与教育和实践。

第二,是环境因素。这之中包括社会、家庭环境、教育与实践活动。它成为人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广告人要培养能力,当然要更加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实践活动。

第三,是人的主观努力。能力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只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才可能发生作用。知识与能力的区别。这常常是被人们所忽视的。在了解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后,会看到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与可能性,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与巩固理解程度。

因而广告新人在学习知识时,首先要针对自己现有能力来选择与能力较为匹配的知识,不易选择超过自己能力很多的知识,以至囫囵吞枣,不能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样一步一步地吸收新知识,把它与原有的知识相联才能很好地使用新知识,进而提高能力,并创造新东西。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远较知识的获得要慢。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3

第1篇:个人工作能力评价

我叫张伟,今年25岁,共青团员,2008年毕业西安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在陕西电网gis平台实施中担任gis实施工程师一职。活泼开朗、乐观上进勤于学习能不断进步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我对自己的一贯认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一直是同事对我的评价。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我结束求学生涯,踏入社会已经四年时间了,自2010年5月进入公司以来,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对公司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公司轻松融洽的工作氛围、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得我在工作中干劲十足,也使我从中体会到了生活和工作中"酸"、"甜"、"苦"、"辣"的滋味。也明白了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更学会了很多专业技能知识,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公司给了我成长的机会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然后要感谢领导对我最真诚的信任和关心,最后也感谢跟我一起在一线工作的同事对我最有价值的帮助和支持。 接下来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对自己的整个个人能力做以下评估分析:

一、 工作责任心及主动性分析

工作责任心代表你对你负责的工作是否敢于承担责任,代表你对你负责的工作的态度。主动性代表你是否愿意主动去承担更多的工作,敢于面对更大的挑战,在公司这两年里,我一直把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在许昌供电公司的数据准备、数据采集和实施,还是在洛阳供电公司的平台实施,我都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例如在许昌供电公司采集中,由于是试点单位,可以借鉴的材料和经验很有限,我们只能在采集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那时候的采集不像后期其他地市那样,聘请的专业采集队伍来进行采集,都是局里的师傅和项目组人员拿着相机和gps设备到现场一个一个的采集,作为负责人,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对自己是一次新的考验。在采集过程中我始终和同事们工作在一线上,随时掌握采集情况。从而保障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工作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责任"二字的含义,他不代表着命令、也不代表着权利,而是代表着着担当。

二、 团队协作能力分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眼看只有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的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着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这个故事是我在毕业的时候我们的导师给我们讲的,这个故事说明,我们每个人难免在某些时候或是"瞎子",或是"跛子",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就要学会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凝聚他们的向心力。如果负责人全盘一手包办,或者只把自己的组员当作机器人一样使唤,自然会引起有思想、有主见、有智慧的组员的不满,从而导致负责人与下属合不来甚至闹僵的被动局面。这点在洛阳市供电公司电网gis平台实施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洛阳供电公司变电站87座、输电线路210条(输电杆塔9078基、交叉跨越654处)、配电线路323条(配电杆塔27724基、站房2645座)公共设施3485处(数据量仅次于河南省会城市郑州供电公司设备量),作为洛阳供电公司电网gis平台负责人,在人员短缺、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为了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大家不分彼此,通力协作,同吃同住、每天加班到深夜,通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确保了洛阳供电公司电网gis平台的顺利上线。

《易经》有言云: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仍旧难成大事。洛阳供电公司电网gis平台的成功上线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点。

三、 学习能力分析

转眼在公司已经两年了,从郑州gis平台到国网gis平台,从河南省到陕西省,

从数据准备到数据采集在到数据录入,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阶段都是我重新学习提高的阶段,记着当初刚进公司的时候对于电力gis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在同事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努力下,不仅使自己对于电力业务知识有了一定的的了解,更是对gis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层面上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2篇:个人自我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往的评价往往只有教师一方的参与,没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学生自我评价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评价的主体,即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一、学生自我评价的定义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那些能通过给自己确定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奖赏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那些不能做出这样安排的学生更富有成效,学习动机的持久性超过靠别人提供条件来激发学习动机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就是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方式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因此,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和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实际的技能技巧,增强个性意志品质,提高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树立对自己活动的信心。如果学生能独立地学习,这是活动的理想状态,因为,人们将一生都要从事这种活动。。。。。。"这充分说明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评价活动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基本成份,应贯穿始终,评价既要与《英语课程标准》相吻合,又要与指导学习策略一致。

(三)多样性原则。评价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既能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目的,又能使学生有多种机会表现他们意识、能力和态度,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的作用,注重发展功能。

(五)人文性原则。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是简单地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和技能的载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有其独特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又处在发展中、变化中,带有不成熟的特点,我们要允许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允许学生出现偏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具体措施

自我评价能力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这种自我认识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发掘自我的潜力,又能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缺点,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中,发掘出最大的潜能。

第3篇:个人能力的自我评价

在高中,我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有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套比较我完整的学习方法,发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已基本具备,也在各类竞赛与活动中取得不省荣誉。高中生活中,我在学校的各类活动和其他活动中也很积极,参与各科的实验操作,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为班级中同学作学习报告,共同探讨各类问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也有我的身影;等等。我学会了抓住每一次机遇,因为那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高中生活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的高技术工努力为之奋斗。此外,我的爱国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提高不少。

本人为人忠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以谦虚态度赞扬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为人诚恳,性格开朗,积极进取,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性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组织。从高二以来担当生活委员一职,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帮助同学打扫,组织一些大扫除等。参加学校的学校组织"学生会"。从中获得许多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为学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三年的高中生活,不仅仅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文化,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我以后出社会以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生活中充满活力并且很幽默的人,智商一般。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对他人比较宽容,但有时缺乏一些原则性。思维比较独特,具有创造力,遇事理性从容,好奇心强。自控力不好,比较敏感,想太多会伤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比较纠结,总是举棋不定,充满着矛盾,有时候做事优柔寡断,在这方面,自己在努力改进,想到的事立刻就行动,不要总是犹豫,不要拖泥带水,希望培养一个干练的自己。

职业环境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1、行业分析:如XX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人业匹配分析。

2、职业分析:如XX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分析。

3、企业分析:如XX单位类型、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发展阶段、产品服务、员工素质、工作氛围等,人企匹配分析。

4、地域分析:如XX工作城市的发展前景、文化特点、气候水土、人际关系等、人城匹配分析。

扩展资料:

职业的特征:

1、职业的社会属性。

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它体现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其实也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

这种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无疑是社会性的,他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反映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等价关系,这反映了职业活动职业劳动成果的社会属性。

2、职业的规范性。

职业的规范性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内部的规范操作要求性,二是指职业道德的规范性。不同的职业在其劳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性,这是保证职业活动的专业性要求。

当不同职业在对外展现其服务时,还存在一个伦理范畴的规范性,即职业道德。这两种规范性构成了职业规范的内涵与外延。

3、职业的功利性。

职业的功利性也叫职业的经济性,是指职业作为人们赖以谋生的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职业活动中既满足职业者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把职业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结合起来,职业活动及其职业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4、职业的技术性和时代性。

职业的技术性指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一种职业往往都表现出一定相应的技术要求。职业的时代性指职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职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性。

——职业环境分析

全文 9909 字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基础职能,简单来讲,它是一种应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基本因素的过程。工作分析的主要成果是形成工作说明书及工作分析报告,前者既是一般员工工作的指南,也是企业确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能力模型、考核薪酬、培训开发等人力资源职能管理的参考依据。后者则是通过工作分析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对组织有效性的诊断提供依据。

工作分析以组织中的职位以及任职者为研究对象,它所收集、分析、形成的信息及数据是有效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纽带,从而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基础。同时,组织由各种各样的员工角色构成,通过工作分析的详细说明了解、并从整体上协调这些角色的关系,避免工作重叠、劳动重复,提高个人和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和谐性,奠定组织设计和工作设计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分析也是中国企业走向管理规范化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工作分析与员工胜任能力模型

因此,从根本上讲,胜任能力模型是一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具的方法,它与工作分析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两项基础性工作,二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人与职位的适应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性。

工作分析中出现的误区与问题

尽管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基础性的环节,对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工作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却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并非是工作分析本身不重要,或者说缺乏实践价值与操作的可行性,而是企业工作分析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而导致工作分析的价值难以得到实现。这些误区与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分析缺乏系统思考与整体思维

工作分析缺乏系统思考与整体思维,即对战略、组织、流程的整体缺乏适应能力。职位是组织中的基本单元,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实现整体目标。职位目标是组织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有效的工作分析必须理顺职位与组织、组织目标、目标实现的手段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点,正是被企业常常忽视的。具体表现在:

1 工作分析缺乏战略导向

如前所述,职位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文化、组织与流程等而独立存在和运行。工作分析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企业却将其本末倒置,不是遵循先确定战略、组织与流程,再开展工作分析的逻辑次序,而往往是将工作分析作为战略、组织与流程变革之前的先导步骤。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则是,企业在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了工作分析之后,才发现需要进行战略调整、组织重构与流程再造,继而伴随着大规模的职位变迁,原来煞费苦心形成的工作说明书却成了形同虚设的文档。

要以战略为导向进行工作分析并非意味着企业在没有进行战略设计和组织调整的情况下就不能开展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一方面要以战略为导向,强调在工作分析中明确地体现职位对战略的价值和贡献;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目前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职位的历史与现状。因此,以战略为导向的工作分析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是一个理想与现实、战略要求和职位实际紧密互动的过程。

2 工作分析不能适应组织变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到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的组织设计越来越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与灵活性,渐进性的组织优化与调整逐步成为企业日常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副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要求工作分析在稳定中保持灵活,在严密中保持弹性,要求企业根据不同职位所受到的组织变化的冲击与影响,来展开分层分类的工作分析。而大多企业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却无视这一点,不顾职位本身的特点,一律强调工作说明书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忽视工作说明书的分层分类与动态管理,从而难以满足持续的组织优化的内在需要和要求,造成组织变革与工作分析的脱节。

3 工作分析缺乏对流程的衔接与磨合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面向市场与客户的流程变革,提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流程衔接与传递的节点,任何职位必须在流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必须根据流程来确定其工作内容与角色要求。这就要求工作分析必须与流程相呼应。而中国企业在开展工作分析时,大多缺乏对流程的系统分析,没有把握流程中职位与周边的互动联系,而是片面强调对职位内在要素的详尽描述,结果将完整的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大大削弱了流程的速度与效率。这样,就形成了工作分析与流程的脱节。

二、重结果,轻过程

1 忽视工作分析过程本身的价值与贡献

2 忽视对工作分析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整个工作分析项目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国内的大多企业在进行工作分析时一是片面追求成果表现形式上的美观,忽视过程本身的价值;二是过分强调对外部专家的依赖,不去从项目过程中学习、研究;三是由于缺乏过程控制的意识与经验,从而造成企业的内部人员对整个项目的参与不足,进一步造成信息失真、分析肤浅,整个项目流于形式,整个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重描述,轻分析

工作分析的核心环节在于对职位要素的系统分析,而非对其进行简单的罗列与描述,常常需要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国内企业目前在工作分析中的通病。具体表现在:

1 忽视对工作职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把握

任何职位的工作职责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非简单的拼凑与组合。对职责之间内在逻辑的把握,一是有利于形成对职责的系统理解,使任职者能够按照职责的逻辑来安排工作,而非无头苍蝇似的找不到头绪;二是有利于把握不同职责对整体目标的贡献,找到努力的方向,优化资源的配置;三是有利于找到职责履行中的难点,为绩效的改进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而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工作分析时,一方面由于任职者本身的参与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分析人员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因而往往难以形成对职责逻辑的把握,而仅仅进行简单的罗列与描述。

2 忽视对职责与业绩标准、胜任能力之间关系的把握

职位可以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系统,而员工的胜任能力就是投入,职责就是过程,业绩标准就是产出。只有在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胜任能力与业绩标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但国内企业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往往割裂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仅仅依据感觉与经验来建立业绩标准与胜任能力,使得工作说明书本身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影响,并进而使工作说明书在招聘、录用、考核等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受到限制。

四、工作分析操作滞后,目的、方法、工具之间脱节

在整个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工作分析是最为基础的管理工具,但同时也是技术含量最高,操作最难的板块之一。工作分析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是否能够采用科学、实用的工作分析技术与方法。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工作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缺乏丰厚的实践土壤,对工作分析的研究大都还停留于对国外理论与技术的引入,缺乏基于本土实践的系统性的工作分析理念、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致使中国企业的工作分析在假设系统、框架体系、技术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工作分析项目的有效开展。

1 工作分析框架与技术缺乏假设系统

假设系统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区别于经验的关键要素。工作分析技术的假设系统,是指在构建工作分析技术体系之前,技术的构建者和使用者对于职位内在各要素以及职位与其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抽象理解。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工作分析方法,其背后都有一套完整并经过了检验的关于职位的理解和诠释,从而保证了工作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与此相反,国内的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实践者在对国外的工作分析方法加以引进、消化、改进和创新,以及开发本土化的工作分析技术时,却往往忽视了隐藏在技术背后的假设系统,形成对技术的孤立而片面的理解,使工作分析技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 工作分析的操作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造成方法失当,成果缺乏针对性

工作分析在企业的战略、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任何一种工作分析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针对一定的目的而展开,而无法满足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要求,如以考核为导向和以薪酬为导向所需要的工作分析的侧重点与方法就不同。因此,必须建立目标导向的工作分析技术,即明确工作分析在本企业运用所要针对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分析信息收集的重点、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与版式。但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这些问题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将工作分析视为包治百病的良方,不顾企业的病症而胡乱服用,导致工作分析方法失当,信息收集分散,工作说明书缺乏目标针对性。

正是这种目标模糊造成工作说明书针对性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工作分析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不够显著的结果。

3 缺乏成熟的职位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

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是工作分析技术的核心。但在国内企业所采用的工作分析技术中,职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术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一方面缺乏定量化的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定性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工作分析专家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性认识还仅仅停留于自身的脑海中,尚未能进行总结,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这导致工作分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工作分析员的个人能力及其对工作的感性认识,这是目前国内企业中的工作说明书形式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

上述四大误区十大问题在中国企业中并不鲜见。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工作分析进行新的系统思考。思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具,工作分析如何实现与战略的衔接与传递;工作分析的动态与静态管理,工作分析与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关系;如何管理与控制工作分析的过程,工作分析的流程、工具、方法;如何应用工作分析的结果等等。可以说,工作分析在当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需要用一种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分析存在的价值及其应该做出的调整。

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竞争环境和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对企业的战略、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工作分析作为现代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使知识型工作与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进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把握的重心和关键点。知识型工作相对于传统工作,在工作内容的确定性与重复性、工作的性质(个人工作或团队工作、专业性或非专业性)和基础、对技能的要求、职责边界、与周边关系的协调等要点上都发生了变化。这对工作分析本身及工作分析的方法二者都提出了挑战。

一、对工作分析本身提出的挑战

工作本身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从重复性向创新性的转变。职位本身的不确定性增加工作分析以职位为研究对象,它是对职位中稳定的、确定性的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的描述,因此职位内容本身的确定性、可重复性是工作分析的前提。随着工作本身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从重复性向创新性的转变,职位内容本身的变异程度将大大增加,工作说明书中可以加以规范和标准化的内容将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工作分析本身的存在价值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边界模糊的条件之下,怎样的工作内容应该被包含于工作说明书中,将成为难以确定的问题。更加宽泛的职位界定挖掘并明确规定某一个职位工作与其他职位工作之间的内在差异——主要是职位目标与职责之间的不同是工作分析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工作分析强调对职位职责的明确界定,通过理清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的边界来为组织与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基础。但是,随着工作本身从重复性向创新性的变化,知识型工作不再强调这一点,而是允许、甚至鼓励职位与职位之间的职责与权限的重叠,以打破组织内部的本位主义与局限思考,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在边界模糊的条件之下,怎样的工作内容(例行的、还是例外的,甚至以多大频率例外的)应该被包含于工作说明书中,将成为难以确定的问题。如何避免职责的明确界定所带来的进一步加深任职者的视野固化、抑制员工的创造性与活力的隐患?这些问题都将对工作说明书本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提出挑战。

在团队中将不再存在固定的、稳定的职位。团队工作和项目工作取代传统的个人职位从个人工作向团队工作,从职能型工作向项目型工作的转变,使得知识型员工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不再仅仅取决于其个人直接的工作成果,而是依赖于其所在团队的整体工作业绩。这种状况就使得知识工作的成果难以衡量。另一方面,团队成员都是按照角色界定来开展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团队成员的工作交叉、职能互动,团队之间的成员交换与互动,是团队创造力的根源之一。因此,在团队中将不再存在固定的、稳定的职位,这样,传统的工作分析就失去了研究与分析的对象。

二、对传统工作分析方法所提出的挑战

传统的工作分析方法难以收集知识工作的信息,从传统的非专业工作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的,工作的外显行为特征逐步被任职者的内在思维过程和思维创新所取代。而传统的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工作分析方法,都是以对任职者的行为特征和外在工作活动信息进行收集为基础来展开的。这些方法在运用于知识工作的分析时,将难以收集到职位内在的、本质的、核心的信息。传统的工作分析将面临方法失效的危险。

现代的工作分析方法需要扩大职位信息的来源,从上司权力转向顾客权力,从上级协调转向同级协调,使传统的以对任职者本人及其上级进行调查来收集职位信息的方法,已不能全面把握职位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工作分析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要将该职位的内在顾客与外在顾客,业务流程的上下游环节都纳入到工作分析的信息来源之中,形成对职位全面的信息收集与判断。

三、如何认识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的工作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在新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使工作分析本身存在价值与作用遭到了质疑,理论界和企业界出现了“抛弃工作分析”、“我们不需要工作说明书”的呼声: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工作分析;为了与知识经济接轨,今天的中国企业或者说今天的高科技企业需要抛弃工作说明书吗?事实上,中国企业非但不能抛弃工作说明书,而是恰恰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分析这一基础性的管理工作,为管理的规范化提供支持。

1 工作说明书仍然具有适用性

任何职位的内在结构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即目标、职责与任务。这三个不同的层次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逐步分解的体系。因此,所谓工作内容的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可以从这三个层次的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来进行度量。

对传统工作与知识性工作内容的分析对比也应该从这方面来展开。其中,传统职位在这三个层次上都是稳定的、标准化的,因此一旦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完成这一目标的手段、步骤与方法都被固化下来。另一个极端,知识性工作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将变得模糊,均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从而给任职者本人的创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但现实中的工作介于这两者之间,表现在职位目标稳定不变,工作任务则随着工作情景、人员风格的差异而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而工作职责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则受到职位类别和管理层级的影响。可见,今天的企业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稳定与不稳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体,虽然有的职位稳定性更高,有的职位更富于变化,但对于大多数职位,还是可以通过工作分析来抓住其中最为核心、最为稳定的部分,来界定其工作内容,从而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说明书。

2 中国企业管理呼唤工作分析

职责重叠、权限不明,缺乏职业化管理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理性基础与技术平台,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人人负责、人人无责”、“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普遍缺乏职业素养,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阶段,被大量的缺乏价值的行政事务性工作缠身等现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都源于以上的管理困境。正确地应用工作分析的过程及结果,对这些管理困境的突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过工作分析,明确职位职责与权限,确立职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优化职位设置与组织流程,提高组织效率。其次,通过对职位目标、工作内容的明确,规范对任职者的任职能力及行为方式的要求,引导员工职业规范与职业意识的建立,做到“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最后,工作分析以事实分析为依据,凭借系统化、专业化的工具、手段、流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程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

如何应对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工作分析本身及其方法提出的挑战,工作分析在理念与操作上必须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响应时代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一、建立分层分类的工作说明书

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职位在职位本身的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稳定性较差,而创造性要求较高的职位对传统的标准化的工作说明书提出挑战。因此,需要根据职位类型的差异来建立分层分类的工作说明书。

二、建立交叉互动式的工作分析方法

为适应个人工作向团队工作、职能工作向项目工作,工作成果由完全对上级负责转向同时需要对顾客负责的转变,在工作分析中,不仅要收集来自任职者本人及其上级的信息,同时,还要收集来自同事与内外部客户的信息。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建立以流程为基础的、交叉互动式的工作分析方法,即在对某一职位进行分析时,不仅要考虑该职位本身的现状与职位上级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该职位与同事之间的互动以及该职位与其他部门的相关职位在流程上的衔接关系,通过在工作分析中树立流程观念,将流程上下游环节的期望转化为该职位的目标与职责,从而帮助组织树立客户本位,提高流程的效率与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组织在产品、服务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改进。

三、建立适应团队工作的工作分析方法

由于知识工作更加趋向于采用团队而非个人的工作方式,因此工作分析方法必须适应提高团队运作的内在要求,并为团队绩效的提升提供支持。因此,基于团队的工作分析必须实现以下几种转变:

第二,用角色间分析来代替角色内分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团队存在的价值和目的,而这一结果的产生依靠团队成员的协调与互动、沟通与信息共享,在交流中突破个人力量的限制完成整体的目标。团队绩效依赖于协同,而协同的基础是要识别不同的角色之间在工作职责与任务层面上的相互依赖性。而对于这种相互依赖性的分析则必须通过分析角色之间的流程关系来实现。用团队素质结构分析来代替职位任职资格分析:对于团队而言,单个成员的任职资格将逐步被团队整体的素质要求所取代,即需要按照团队整体目标实现与团队绩效提高的要求去确定不同成员之间如何形成具有差异性、互补性与协调性的素质结构。

四、强调工作说明书的动态管理

战略转型与文化再造是企业适应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和宏观环境的必然选择,这势必对企业组织中的所有要素造成影响。职位的动态性决定了工作分析的动态管理原则。这一原则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在知识工作本身缺乏稳定性的前提下,则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工作说明书的动态管理,其核心在于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地对工作说明书进行更新。然而,工作说明书的大规模调整是费时费力的事情,也难以协调职位变动的时机的不同步与变动程度不一致之间的矛盾,因此,工作说明书的管理应该成为任职者本人及其上级主管的责任,而非仅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由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向员工及直线管理者提供工作分析的培训及示范,培养他们对工作说明书的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能力,是更好地适应职位动态要求的一条捷径。

五、提倡“组织公民行为”(OCB)来弥补工作说明书的不足

工作说明书对职位要求的规范化,并非解决所有组织与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现代管理学已经证明,员工对组织的贡献不仅来自于其正式职责范围内的绩效与成果,同时还包括员工超越其职位对组织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向同事提供无偿的帮助、向组织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主动维护组织的形象与声誉等。这些行为就构成了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它是对工作说明书内在不足的良好补充与润滑。

以上内容引自 《工作分析手册》

《工作分析手册》 结合实际,探讨了工作分析发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归纳了工作分析时面临的问题与现实挑战,以及应对方略;通过案例和实务分析,进而研究工作分析的运作与相关方法等内容,较系统地介绍了工作分析的相关理论与实务。

戳这里打包带走 ☞ 《工作分析手册》

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现状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分析主要有:

1、客观环境分析(供需之间的客观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的衔接的客观矛盾等)。

2、大学生主观意识环境分析(就业意愿、薪酬期望值、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等)。

3、政策环境分析。

二、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是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中的主观意识环境,在大众创业的号召下,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不是很强烈,特别是有做企业背景的家庭出来的大学生以及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大学生,他们毕业后甚至在学校就已经开始创业了,这部分人基本就没有就业的意愿。

三、薪酬期望值过高:

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花费的成本比较高。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对薪酬期望是比较高的,但是现实就是残酷的,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薪资待遇还不如一个超市收银员,这种薪酬期望的落差,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企业就业。

四、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过多:

对于普通家庭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努力考取大学,就是为了能有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想要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的工作环境。但是现实是,刚一毕业的前几年,都是需要到一线去锻炼和学习,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很多大学生吃不了这个苦,干几天就溜走了。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秘书专业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开设,秘书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呈不断上升之势,人才供求矛盾也逐渐激烈化,尤其是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紧迫,面临严峻的“就业寒冬”。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文秘工作的现状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最后展望了文秘工作的发展前景。

1、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文秘是一种综合性极强,涉及领域甚广的职业。大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到地方私营,一切企业机关的运行都离不开文秘工作。而文秘行业的发展依托于中高等院校对文秘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中高职文秘专业,是文秘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需要的文秘人员。总而言之,它在管理人事、塑造形象、沟通内外、处理信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日益变化且不断向前发展。虽然金融危机笼罩的迷雾仍未散尽,但从市场反映的情况看,并没有对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给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几率。然而,就在这样一种就业的机遇下,供求关系错位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其深层原因:其一,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现状和社会的用人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技术已经在绝大多数行业及领域普遍运用。文秘工作也从一支笔、一张纸的“手

动”阶段逐步演变成自动化办公。新的办公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文秘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学生的就业期望和社会给予之间的矛盾。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没有经受过挫折,在没

有任何社会实践历练的情况下,往往自视过高,却不知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其次,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往往在就业初期,对就业的期望带有理想色彩,一味地将自己的心理预期作为择业的唯一目标,只有当理想遭遇现实时才发现实际就业是受制于社会需求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院校纷纷创办文秘专业,就目前而言,文秘专业已经成为部分院校的传统专业,对学院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传统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一些社会导向或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1、文秘工作的现状表现

11教学手段及内容的滞后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是传统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保留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法。但是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以前适用的做法不代表现在适用,以前好的教学模式不代表现在是好的。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很多学校都缺乏创新意识,不仅沿袭了一些旧模式、旧知识,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等。其次,文秘专业在实训方面投入不足,软硬件更新滞后。

12学生综合素质的局限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主客观因素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专业能力薄弱。主要反映在专业知识不牢靠、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能力水平较低。和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文化功底较浅、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意识不强等。2)盲目自信,缺乏认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经受过挫折,往往自视过高,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并且缺乏品质的锻炼和经验的

积累。3)缺乏择业的主动性。很多同学在择业的过程中走马观花,随意性较强,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很强,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13秘书行业存在“潜规则”

“潜规则”这一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纸杂志和互联网。据调查,“潜规则”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秘书行业也不例外。在用人单位招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文秘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在招文员时,在注重能力的同时,长相外貌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用人单位的理由是秘书形象直接和企业形象挂钩,具备所谓的“亲和力”,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另外,传统的观念是文秘行业

以女性为主,认为女孩子温柔、心细,公关能力较强。而男性更适合做一些重体力的或理性思维强,有闯劲的工作。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不适合男性对职业的追求,因而性别的偏重性在秘书行业是显而易见的。

2、现状出现的原因

对于文秘工作为什么会出现如今的现状,我对其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具体因素如下:

21教材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造成学生某些方面能力欠缺。

文秘专业的专业教材有一些是传统的、过时的书本,书本中的有些内容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大多数教材是由别的专业教材拼凑而成的,教材形式不一,如自考教材、本科教材、师范院校教材、高职高专教材等。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成套的文秘专业的教材。

秘书人员要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以及计算机编程方面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是很难学好的。法律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而仅停留在法律基础知识这一类公共课程上。秘书工作的重点是辅助管理,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是无法胜任的。此外,涉外文秘专业侧重于英语,适当时应通晓第二外语,对经贸、海关、投资方面知识要有比较深的了解,能够熟练写经济文书、协议书、备忘录、商务信函、考察报告、市场调查、中文秘书较强的中文功底,古文功底深,有一些具体工作部门对专业知识要求。军训和体育课、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都有很强的作用,而这方面也是很多学校没有引起重视的,导致学生很多方面能力低下的现象。

22、社会用人单位不重视,“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得到真证实施,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测试,由于认证体系不够健全,测试不尽合理等各方面的不完善,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文秘专业师生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测试存在种种的弊病,诸如测试不具权威性,而且这种测试名不副实,把关不严,过于形式化,考核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对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等的考核不合理,不能公正地考评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等,此外它也没有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和应有的重视,使“持证上岗”制度留于表面形式而末真正实施,加重了毕业生就业难度,据了解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测试从教材到考法正在改革,大家都拭目以待,热切期望上述状况能有所改观,希望能打造出真正的品牌。

3、我的建议

31、对秘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下移,高职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民营企业为主,相应的,高职秘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顺应市场变化,从以培养行政秘书为主,向以培养企业秘书为主转变,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安排等方面突出企业特色,这样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的受企业欢迎的秘书人才。

(2)、根据就业岗位特点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块

中小型企业欢迎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秘书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应突出“一专多能”。“一专”即明确并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如写作、沟通、会议组织、活动策划等。“多能”是指中小型企业秘书工作所需要的

多方面能力,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商务活动策划等。具体来讲,就是在专业课程方面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以培养不同的职业能力。教学计划主要由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相关技能、素质拓展、综合实

践技能等模块构成。

3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的软实力的培养

软实力很难靠证书、分数来衡量,其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也不是大学生软实力养成的唯一因素,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对大学生软实力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学校方面来讲,应主要围绕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校园文化三方面进行。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善教学设计,丰富教学环节,改进教学环境,注重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管理应把学生基本文明的养成作为重点,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操守。大学校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地,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景点设计、学术讲座、社团文化活动等营造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以及心理

素质,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

32、学生自身的提高

(1)增强信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不可轻视自我,或因自身学历层次低等缘故而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否则非但对己无益,反而荒废了学业,失去了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到头来一场空。要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自己有真本领,真正掌握了文化知识,也一样会受欢迎的。

(2)努力掌握必要的秘书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握好学习过程中的实训环节,培养各方面能力。作为领导的助手,秘书应当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还要具备相当的谋略和辅助参和决策意识;根据兴趣,培养特长,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处事能力,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安排,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

(3)转变以往认为“国有企业不如外企”的观念,认为国企腐败现象较严重,待遇不高,发展前途不好,没有发展空间等片面认识,树立正确、科学的求职观和价值观,切不可误入“非外企不嫁”的歧途,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那样只会加大就业难度。要认清形势,稳定心态,无论在外企,还是在国企,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是英雄,就会有用武之地的,就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样能受到组织的重视。

33 用人单位的改变

各企事业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秘书的选拔录用、秘书资格的评估测试考核等工作,配合各高校切实做好毕业生的考核和录用工作。用人单位要改变以往在招聘录用环节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或从单位内其它部门调任不具备秘书资格的相来人员等态度,严把“持证上岗”关,落实秘书人才“市场准入”制度;各级劳动部门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好秘书资格认证测试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变调整,提高测试的含金量。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秘书人员时常常在本单位内部进行调节或到人才市场上招聘其它专业的人员,无疑减少了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量。这种“不拘一格选秘书”的机制显然不符合“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原则。要避免产生“招聘不当――秘书专业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毕业生素质低、知识缺乏――单位效益不高――招聘不到好秘书人才”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全社会都讲要追求效益,付出和收入要成正比,要留住人才,重用人才,秘书行业也一样,不能守着那些老观念不改,要招揽、留住秘书人才,就要重视秘书的任职资格鉴定、提高秘书的社会地位,拉开各层次水平秘书的薪水、待遇,“行不言之教”让秘书专业的学生看到真才实学的价值,看到职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 个人能力现状分析。在任何场合,自身的能力都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让人对你高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