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景点概述云南旅游景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云南旅游景点概述云南旅游景点简介,第1张

当前位置云南有很多景点。以下是一些供参考:

1石林景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明景区、中国十大资源保护最佳景区。石林,又名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面积350平方公里。它是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它拥有世界上演化历史最长、分布面积最广、类型齐全、形态独特的古生代喀斯特地貌群落,被誉为世界第一奇迹。

2大理风景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的城市道路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网格结构,被称为九街十八巷。从南门进城,一条复兴路,直通北门,成了熙熙攘攘的市场。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珠宝玉石。街上还能找到一些过去的老房子,院子里有花草树木,有鸟鸣声,还有室外小溪和运河的潺潺声。三户一只眼,一户几盆花遗体。古城里东西走向的护国路叫洋人街。

3西双版纳景区。西双版纳风景区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距昆明740公里。西双版纳景区包括景洪景区、勐海景区、勐腊景区。西双版纳有几个景点。西双版纳共有19个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西双版纳的许多珍稀、古老、奇特、濒危的动植物都是西双版纳特有的。

4云南三江并流风景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平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成里卡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山脉。三江并流的上游在西藏东南部,下游在云南省。形成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河流并排流动,但不满足,世所罕见。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5昆明滇池风景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是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它也是十二个国家旅游胜地中唯一位于内陆省份的旅游胜地。全区规划控制面积1806平方公里,南临滇池,北接市区,东临西山区,西与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园隔湖相望。度假区分为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现代游乐园、大型淡水沙滩浴场、民族文化风情园、垂钓基地、水上娱乐中心、珍稀动物观赏区九大功能区。

6丽江市玉龙雪山风景区。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是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的5A级国家级景区。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北半球最南端的雪山。玉龙雪山被称为奥卢在纳西语中,意思是银色的岩石。它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有13座白雪皑皑的山峰,就像一座龙跳跃和跳舞,所以它被称为玉龙。2007年5月8日,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8月27日,th

9虎跳峡。AAAA

10崇圣寺三塔。AAAAA

以上是我去年去过的一些好玩的地方,供你参考。

1云南旅游景区概况简介

云南属于高原省份,不临海。因为云南省是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她远离大海,却是一个有山有水有高原湖泊的省份。该省以山谷为主,有傣族、景颇族、白族等29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其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多彩的云南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的旅游大省。

2云南旅游风景区介绍

香格里拉:平均海拔3280米。

昆明:平均海拔1500米。

大理:平均海拔1976米。

丽江:平均海拔2400米。

泸沽湖:平均海拔2900米。

西双版纳:平均海拔550米。

腾冲:平均海拔1640米。

瑞丽:平均海拔1640米。

芒市:平均海拔1640米。

:394100平方公里

云南3941万平方公里。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国23个省份之一,位于中国西南部,省会昆明。东邻贵州、广西,北邻四川,西北邻西藏,西邻缅甸,南接老挝、越南。

云南省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它位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交界处。它已被选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它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大省。2021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714676亿元,比2020年年均增长73%。

:3云南旅游概况介绍

1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平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了成里卡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山脉。三江并流的上游在西藏东南部,下游在云南省。

2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古城,丽江大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末),地处云贵高原,面积7279平方公里。

3远洋华庭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南麓,是哈尼族世代相传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元哈尼人耕种的梯田随着山地地形而变化,因地制宜。坡缓时耕田,坡陡时耕田,连沟下石隙也耕田。所以梯田是几亩大小,畚箕只有大的大小,往往一个坡上有几千亩。

4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区

主要景点有:大锅锅风景名胜区、黄瓜箐、顾铭泉、珍珠泉、眼镜泉、美容池等。从大滚锅风景名胜区县城往西南方向驱车24公里,爬上山坡,只见热气袅袅,一股淡淡的硫磺味扑鼻而来。

坡头灌木丛中有一处硫磺池沸泉,呈圆形,直径约6米,深15米,周围有8块半圆形石板。一年四季热浪肆虐,气浪腾腾,水温高达966,俗称大滚锅风景名胜区。

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是中国面积最大、物种收藏最丰富、植物专类园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景区。

:4云南旅游景点简介

1黑井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它是云南省第一个(第二批)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景区

2沙溪古镇位于大理州剑川县,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和大理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寨门、古戏台、古桥等古建筑。

3和顺古镇位于云南著名侨乡保山市腾冲县,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古代商队重要驿站,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明清时期重要的屯兵之地。始建于明初,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

4那云古镇位于孟连县普呃城市。那云的意思是内城和城子用傣语。是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分为上城、中城、下城、芒房岗、芒房峁,俗称三城两镇。其中,孟连宣传福利部在上城是国家AAA级。

5州城古镇,位于大理州宾川县,是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它创建于战国时期,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保存完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祠,还有多处省县级文物古迹。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红色旅游胜地。

不及物动词于风古镇位于大理州洱源县,是白族传统古镇,茶马古道重要驿站,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它保持了白族的古民居、6座古塔和11座古寺的完好。

七。鑫安索古镇,位于红河州蒙自市,是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有2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屯兵之地,文物古迹众多,包括11条历史街区、军事遗迹、明清古宅、古墓等。

民系概况 狭义表述

闽南人包括如下: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辖的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这三个地级市,以及台北代为治理的金门县)等地。 福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与漳平市部分的居民:两地也通行闽南语,偏向闽南语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构成由唐代开辟漳州的陈元光将军所率领的府兵的后裔组成,和漳州部分同源同宗。 台湾闽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时的祖籍在闽中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台湾日治时期前即居台湾,使用闽南语台湾话,台湾四大族群之一。

一般而言,台湾闽南人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世界各地的闽南华人、华侨或是闽南语闽台片使用者:在东南亚、日本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华人使用闽南语来沟通。

性格特点

闽南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不断地出外谋生和并往外迁移,培养了较强的商品意识,他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他们性格刚强、精明、重乡情。

民系语言

闽南语是闽南人的母语,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南宋以来,随着闽籍先祖的几次大规模对外迁徙,逐渐分布于台湾、浙江、广东、海南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闽南语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中原的内乱战乱,中原人分别在唐朝中期及以后和北宋末年大规模南迁至福建南部,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河洛话也因此俗称闽南话,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

到了近代闽南语早已跨省跨国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福建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区、尤溪县小部分地方和大田县部分等地,以及台湾岛大部分。 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包含被闽南化的人。

闽南语歌曲代表作

同名单曲《闽南人》,是由全栖艺人张云卉潜心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这首歌作为新时代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在很多地方都优胜于传统,在创作上融合了Funk Rock(朋克摇滚)和Smooth Jazz(丝滑爵士)的节奏韵律,较为轻快跳跃,充满律动感。而相对于传统闽南语歌曲,《闽南人》唱作者地道的闽南人身份让整首歌听起来不显得那么"台腔",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演唱,均根植闽南文化的角度,不同于那些基于台湾文化的歌曲,是真正意义上的闽南语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曲风,是闽南语歌曲和西方电声乐器的有效结合,并同当代流行音乐充分互动后的音乐产物,更具感染力,为今后闽南语歌多元化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借鉴形式。

闽南人 历史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画。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福建沿海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福建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港 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马尾渡台,还有大量人从福建沿海直接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福建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在漳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话和台湾话不可以互通。 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 收复台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 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 国民党 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 。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元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 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计程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计程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最早在晋朝时有中原一带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但是汉人大规模迁徙到闽南则在唐朝五代时期,带来了8世纪到10世纪中原的语言口音。在闽南人从明朝后期至清朝移民时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大部分。

龙巖话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海陆丰区:广东海陆丰(汕尾市、 陆丰市 、海丰县)

潮州话区:广东潮汕(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丰顺县的汤南镇、汤坑镇、留隍镇)

雷州话区:广东雷州半岛(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等)

海南话区:海南岛东北沿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一带。

分布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总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分布范围 广义表述

包括狭义闽南人和 浙南温州平阳、苍南等地的一些居民:不少当地居民是在明清时由闽南迁入浙江,使用的语言是受吴语温州话影响的浙南闽语。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等地的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南靖、诏安、平和、云霄等县西部。还有数量庞大的被闽南化的马来人: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开始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中南部。巴巴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古代中国移民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巴巴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巴巴娘惹是马来独特的文化,专指中国人和马来人的后裔。据说最早是由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人和当地的马来女子结合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巴巴娘惹文化---传统华人文化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海外

海外华人大约有3000万,主要以东南亚为大宗,美加也有些,其余则零星分布数量不多,美加是传统的粤语人口移民之地,但就东南亚来说即使以漳州泉州两府移民人口数来说也远较广府人多,很多人常常以为广府人多,实乃假象,不否认粤语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但助媒体的影响力)。粤语拜的香港所赐,而闽南语则靠广泛分布,印尼语(马来语)中至少有511个汉语借词,其中闽南方言借词456个,占895%。可见闽南方言影响之大,海外华人第一方言母语为闽南语。

民系分支

根据闽南人所处的省份,又分为福建闽南民系,广东闽南民系,广西闽南民系,东南亚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台湾闽南民系,海外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等。潮汕、雷州、海南以及海陆丰2千多万,福建地区2千万,新加坡、东南亚、欧美以及全世界海外4千万(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浙南五省闽系华侨总和),台湾1千多万,还有其余地区,总共超过1亿。

福建闽南人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中国统治的泉州、漳州、厦门,及福建龙巖市新罗区与漳平市、福建中部的莆田、仙游的居民:该地莆仙话本属闽南语系,只因地近福州,受到福州话较多影响,莆仙话与其他地方的闽南话仍有许多相通的辞汇,而且莆田是许多福建移民的原乡,莆田湄洲岛也是闽、台著名海神妈祖的故乡。

因为闽南人与福州人同处于福建省,闽东闽南两地亦有人口往来,福州人即闽东人亦有部份闽南民系的成份,但进入福州的闽南人则被人数较多的福州人同化,闽东民系与闽南民系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古代没有民系之说,而南移政权的人口多在淅江以及福建,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闽东一带的闽民系受南迁吴越民系影响,影响到语言有些不同,但闽东闽南关系,姓氏,来源仍然非常亲密。

台湾闽南人

台湾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泛指以台语(台湾特色的闽南语)作为母语的人,其四分之三为中国福建的漳州与泉州移民后裔,少数为广东潮汕移民之后。一般认知为汉族闽南民系之分支,台湾潮州人因使用闽南语,族群认同由潮州民系转为闽南民系。

广东闽南人

广东闽南人是由福建移居广东的闽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后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及粤西的闽南人,潮汕地区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的人亦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所以潮汕人就是广东闽南民系。

明朝中期实施海禁,但广州仍能作有限度的通商,使在宋元明初的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的经营贸易的闽南人南下广州以及广东沿海,明朝福建闽南地区移民广州、粤西沿海以及潮汕,但亦被附近主要为广府地区的广府话又称广州话(即标准粤语)同化,在广东粤西粤东沿海亦有大量福建闽南移民,不少和当地人通婚,影响了当地的民系。明清时期,闽南人口大量南下广东,特别是莆田,使福州人南下莆田,至今莆田话变成闽南福州话夹杂的方言。此外,梅州亦有由莆田南下的闽南人,如 。

海南闽南人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以及闽南沿海的天灾、人口过剩,几十万的闽南莆田、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人移民到现在的海南岛,现海南汉族绝大部分人均为闽南后裔,操闽南方言海南话。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著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孙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及周边地区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州、厦门、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闽南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商帮

作为中国五大新商帮之一,闽南商帮的起步主要是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闽南人特有的"拼"劲不仅造就了闽南地区几十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知名企业家,而且这些闽南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地域上不断扩张--在福建的周边省份、华东地区,以及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闽南商帮在外来投资经商者中占著主导者的地位。在北京,在上海,以及许多边陲小镇,闽南商帮正产生著越来越大的影响,让世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凡是大盘的房地产,大多数是闽南人在操作。"庄永章介绍说,曾文仲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董事局主席,近几年来,该集团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实力背景,在内地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楼盘,现已具备每年上百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能力。北京丰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陈水波兄弟,不仅在北京进行房地产开发行业,而且还介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行业。北京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将"英才国际村"住宅项目选定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富人区和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消费、投资的热点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上海,闽南商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获得快速发展,在造船、房产、食品、建材、钢材、木材、医疗等行业涌现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风云人物,成为一支了不起的生力军。比如,提起水暖、大理石材和卫浴设施,业内人士都会想起南安商人,在上海各大建材市场,由南安人曾水獭创办的金永裕建材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在天津,苏国川创办了华北建材陶瓷批发市场,阮志雄所在的金雄集团则成为天津印刷行业的排头兵。在东北黑土地上,尽管与闽南远隔千山万水,然而,辽、吉、黑三省却处处出现闽南商人创业致富的身影;在华北地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内蒙古,也有不少闽南的有识之士抓住了南北经济互补性这一有利商机,毅然前往从商。在新疆,庄永顺任董事长的恒顺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几乎承接了当地主要重大项目的消防工程;在四川,陈扬水的成都清华紫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进入西部城市高科技领域的企业之一。

  云南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面积

  云南简称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 21°8'32" - 29°15'8" ,东经 97°31'39" - 106°11'47"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省东西最大横距 8649 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 990 公里 ,总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41 %,居全国第 8 位。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毗邻,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相连,北部同四川省为邻,西北部紧倚西藏自治区。国境线长 4061 公里 ,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云南有 8 个边境地州, 26 个边境县,已开通 11 个国家级口岸、 9 个省级口岸和近百条边境通道,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往便捷,是中国沟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沿边开放条件极其优越。

  二、人口、民族及行政区划

  2001 年末,云南省总人口 42874 万人。除汉族外,人口在 5000 万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 25 种,其中 15 个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 1/3 。云南不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最多。此外,云南还是国内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25 个少数民族中,有 13 个民族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北部的广大地区,有些民族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跨境民族多,与周边国家的人民增添了一种亲戚关系,对云南扩大对外开放很有好处。

  云南省辖 16 个地、州、市,其中 8 个民族自治州, 5 个省辖市, 3 个地区,共有县级行政单位 128 个,其中 29 个民族自治县。省会昆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玉溪、曲靖、个旧、大理、楚雄、 保山、丽江、思茅、景洪、瑞丽等。

  三、地形和地貌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 ;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 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 900 公里 ,高低相差 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地貌有五个特征:

  一是高原波状起伏。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 10% ,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滇西北有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极其雄伟壮观的地貌形态。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 1000 米 ,其中怒江峡谷南北长 300 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在 5000 米 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峡谷,与两侧山岭相对高差达 3000 余米,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澜沧江的西当铁索至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顶,直线距离约 12 公里 ,高差竟然达到 4760 米 ,在 10 余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自然景色相当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这全国所罕见。

  三是地势 阶梯递降。全省分三个梯层,滇西北徳钦、香格里拉县一带为第一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没公里递降 6 米 。

  四是断陷盆地错落。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区俗称“坝子”,这种地貌云南随处可见。云南有面积在 1 平方公里的大小坝子 1442 个,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 49 个,最大的坝子是陆良坝子,其次是昆明坝子。

  五是江河纵横、湖泊棋布。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湖泊棋布的特色、山系主要有乌蒙山、横断山、哀牢山、无量山等。云南有大小河流 600 多条,分别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长江)、元江(红河)和南盘江(珠江)六大水系。这些河流分别注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多数具有落差大、水流急的特点,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为国际河流。云南有 40 多个高原湖泊,较著名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程海、泸沽湖等。天然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群山之间,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四、气候类型及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主要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明显。夏季,阴雨天气多,太阳光被云层遮蔽,温度不够高,最热天一般在 19 - 22 摄氏度 之间。冬季,受干暖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均温度在 6 - 8 摄氏度 以上,年温差一般只有 10 - 12 摄氏度 ,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从一天的温度变化看,早晚较凉,中午教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 12 - 20 摄氏度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量在 1000 毫米 以上,但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分配极 不均匀。 85 %的雨量集中在 5 - 10 月的雨季,尤其以 6 、 7 、 8 三个月最多。 11 月至次年 4 月为旱季,降水只占全年 15 %。降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达 2200 - 2700 毫米 ,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 580 毫米 。由于水平方向纬度增加与海拔增加相吻合,全省 8 个纬度间呈现出寒、温、热三带气候。一般来说,高度每上升 100 米 ,温度即降低 0 6 ℃ 左右。因此,“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成为云南气候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 300 - 330 天,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 250 天,比较冷的昭通和丽江也可达 210 - 220 天。此外,云南光照条件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 90 - 150 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

  云南的上述气候特点,适宜多种生物生长,为全省创新农业,开发生物资源和生产特色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域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著名的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协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红河州

红河州具有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等特征。山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5%;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区域内以红河为界,南北发展不平衡;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拥有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边境线长达848公里。

红河州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文化多元、区位独特,后发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探明境内储有各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75万亿元,占云南省矿产总储量的1/4左右,尚有70%的国土仍属探矿空白区,找矿前景广阔,具备加速发展冶金、煤化工等现代大工业的资源条件;高低海拔并存,多元立体气候形成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使我州成为了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最佳种植适宜区和主产区,是云南省"中华生物谷"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境内有7500平方公里的热区和221万亩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堪称"天然动植物园",具有发展生物特色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境内煤炭远景储量达到50亿吨以上,潜在价值超过4800亿元。

红河梯田

红河、南盘江、李仙江、腾条江4大水系及其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水电装机达450万千瓦以上,目前,能源基础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独特,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哈尼梯田、天然溶洞群、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弥勒湖泉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具有打造云南康体休闲旅游胜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我州南部地区与越南相毗邻,处于中国-东协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国昆明、越南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在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和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州具有建设面向东南亚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口岸和转口贸易基地以及区域性综合保税区的地缘优势,具有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我州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目前,蒙自至河口高速、石林至蒙自高速、玉溪至蒙自铁路、蒙自至河口铁路已建成通车,蒙(蒙自)文(文山)高速、云桂铁路、红河机场等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开工在即,再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州境内的交通"瓶颈"制约将全面消除,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国际通道将最终形成。

近几年来,在州委、州 的领导下,全州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动红河新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州委、州 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红河新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11年红河州实现生产总值(GDP)78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6亿元,同比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42254亿元,同比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23354亿元,同比增长109%。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6∶541∶299。全州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在保持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的投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新发展。

特别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开展了大量切实成效的工作,就业、再就业等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实,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力度加大,移民安置、社会救济等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平安红河"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禁毒、防艾等工作有效开展,生产安全状况总体保持平稳,各项民生工程得到了较好实施,全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的良好局面。

城市荣誉

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历史沿革

1954年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 驻元阳县新街。原属蒙自专区的元阳(驻新街)、红河(驻迤萨)、金平3县划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6年设立六村办事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的派出机关。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辖3县、1办事处。

1957年11月18日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蒙自县。原由红河哈尼族自治区领导的元阳、红河、金平等3县及六村办事处和蒙自专区所属蒙自、屏边、河口、石屏、龙武(驻龙朋镇)、曲溪、建水、开远等8县和弥勒彝族自治县划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彝族自治县改为弥勒县。辖12县、1办事处。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个旧市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蒙自县迁个旧市。撤销开远县,并入个旧市和文山县;撤销蒙自县,并入个旧市。撤销六村办事处,原六村办事处辖区及金平、元阳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绿春县(驻大兴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1县。

1960年撤销曲溪县,并入建水县;撤销龙武县,并入石屏县。恢复开远、蒙自2县,开远、蒙自2县由个旧市领导。

1961年原由个旧市领导的开远、蒙自2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962年恢复泸西县(驻中枢镇。原泸西县于1960年属曲靖专区时撤销,并入弥勒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2县。

1963年7月1日,屏边县改设屏边苗族自治县;7月11日,河口县改设河口瑶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1市、10县、2自治县。

1981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开远县,设立开远市(县级),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2个市、9个县、2个自治县。

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国函字169号批覆:将红河县哈阿乡梅普村划归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管辖。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函字88号批覆:撤销金平县,设立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原金平县的行政区域为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2个市、8个县、3个自治县。

红河哈尼梯田风景

1997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面积32931平方千米,人口37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4%(哈尼族占166%,彝族占228%)。辖个旧、开远2市,蒙自、弥勒、泸西、建水、石屏、元阳、红河、绿春8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州人民 驻个旧市。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国函12号批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 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

2010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覆: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

行政区划

2012年,红河州辖4个市、6个县、3个自治县。

蒙自市 面积2228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661100,市人民 驻文澜镇。

个旧市 面积1597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661000,市人民 驻城区街道。

开远市 面积200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邮政编码:661600,市人民 驻灵泉街道。

弥勒市 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652300,市人民 驻弥阳镇。

绿春县 面积3167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662500,县人民 驻大兴镇。

建水县 面积3940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654300,县人民 驻临安镇。

石屏县 面积3090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662200,县人民 驻异龙镇。

泸西县 面积1674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652400,县人民 驻中枢镇。

元阳县 面积2292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662400,县人民 驻南沙镇。

红河县 面积2034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654400,县人民 驻迤萨镇。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面积3677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661500,县人民 驻金河镇。

河口瑶族自治县 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661300,县人民 驻河口镇。

屏边苗族自治县 面积190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661200,县人民 驻玉屏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10年9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5%,比"十五"末的3085亿元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已达2000美元以上。五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6318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22560亿元,是"十五"的25倍。累计完成财政支出55994亿元,是"十五"的283倍。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州市排序中继续保持第四位。

红河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8倍。其中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47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倍,通车里程由"十五"末的177万公里增加到19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0公里。建成平锁、蒙新、新河高速公路和弥泸师、个屯一级公路,开工建设石蒙高速及元绿、蛮金等6条二级公路,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46个、通达工程561个,乡镇公路通畅率达953%,建制村通达率达992%。玉蒙、蒙河、云桂三条电气化铁路先后开工,在建里程达350公里,占全省在建里程的20%。红河机场开工在即;开工新建中型和小(Ⅰ)型水库8座、实施除险加固36座,新增蓄水库容4000万立方米,建成了一批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全州水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解决了839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煤炭产能居全省第二位,建成了6座中型水电站和3座2×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新增电力装机340万千瓦。"云电送粤"、"南通道"和对越送电等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

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5819亿元,建成了一批城市供排水、两污处理、城市道路和绿化亮化等工程,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的31%提高到362%。通信条件持续改善,网际网路、行动电话网通信容量、普及率稳步提高。"数字乡村"实现州域全覆盖。

"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86:529:285调整为16:531:309。非公经济在全州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31%。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山区综合开发、"8311"行动计画、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和木本油基地建设有效推进。粮食连年丰收,年产量突破了140万吨。蔗糖、茶叶、畜牧和林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现代菸草农业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总产值从"十五"末的88亿元增加到17397亿元,年均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从57亿元增加到1044亿元,年均增长63%。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速,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彰显。五年累计完成非电工业投资4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1倍,建成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州域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371亿元增加到853亿元,年均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15亿元增加到2656亿元,年均增长115%,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49%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16%和175%,证券、保险、通信业务量逐年递增,五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67亿元,开发面积1070万平米。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6124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31亿元,都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多。现代物流业初具雏形。全州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878亿元增加到201亿元,年均增长14%,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比"十五"期间提高83个百分点。

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961亿美元,比"十五"期间的1545亿美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6%。累计利用外资5000多万美元,境外协定投资7670万美元,协定工程承包额7345万美元。对内经济技术合作继续扩大,五年实际引进州外资金496亿元。

五年共新增城镇就业147万人,比"十五"期间净增2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246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1734万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万多人次,"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各类社会保险参保量逐年扩大,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五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62亿元,保障了533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

累计实施灾民救助1522万人次,投入救灾资金117亿元,稳定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互助、特殊群体救助工作成效明显。五年建成廉租住房9297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7533户,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受益民众达813万户。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141亿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2629个,"兴边富民"、边疆解"五难"、以工代赈、金平莽人综合扶贫开发、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等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8065万人下降到6057万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实惠,全州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米。

2011年红河州实现生产总值(GDP)78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6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42254亿元,增长167% (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6337亿元,增长165%;建筑业增加值5917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23354亿元,增109%。三次产业结构为16:541:299。全州人均GDP为17270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044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91%。全州实现财政总收入19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5%,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2%。

非遗

2006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四季生产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4。2006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61。

2006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彝族海菜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62。

2006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彝族烟盒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40。

人口民族

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区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8%。多年来,全州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在党委、 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能和联系各民族的桥梁纽带作用,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民族工作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为全州的团结稳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州委、州 和州民委被国务院和省委、省 授予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气候特征

全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气温-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一般年最大降雨量为25081毫米,其中金平县分水岭老林地区年降雨量最大达34711毫米,个别年份最高达4338毫米,居全省之冠;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124毫米,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72℃、234℃,极端气温-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2572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1447毫米,与山区对比相对较小,但仍具有单点暴雨集中,强度大的特点。

资源 物产资源

北回归线穿越红河州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至20摄氏度,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粮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菸、花生、油菜为主。盛产虫胶、草果、棕片、茶叶、香料、南药、剑麻等经济林木。州内水果品种繁多,有质优味佳的荔枝、桔子、凤梨、葡萄、石榴、香蕉等。

矿产资源

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有色金属的重要基地之一。现已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640万吨,其中锡78万吨;黑色金属7000多万吨(锰1600万吨,钛80万吨);非金属矿霞石50亿吨,大理石5亿立方米,州内能源资源也很丰富,煤炭储量50亿吨,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134万千瓦。

交通邮电

2011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202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6公里。全州公路货运周转量7472亿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3064亿人公里。全州有邮政局所数180个, 邮路总长度554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15474公里,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91亿元。全州有固定电话用户4232万户,行动电话用户26053万户,国际网际网路用户2854万户。

文化体育

2011年全州共有文化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8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14个。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961%,电视人口覆盖率9666%。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 "全民健身日"活动,民众体育蓬勃发展。组织14个项目的116名运动员参加云南省2011年锦标赛暨云南省第七届城市运动会预赛,获得第一名45个,第二名23个,第三名51个。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全州体育**各类玩法共销售224亿元。

高等教育 本科二批

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省州共建"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高校,是云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素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城市、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之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市。是目前滇南地区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综合实力居全省高校十强行列。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化、教学型的地方综合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地址:蒙自市红河大道

专科一批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3月1日经云南省人民 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科兼容、培养有色金属行业所需专业和高技能人才的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纳入国家教育部计画内统招,学生毕业后颁发国民教育大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

地址:个旧市个金路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学校代码14413)是2012年2月云南省人民 批覆同意并经教育部备案,在红河州卫生学校基础上组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地址:蒙自市南湖南路

高中

蒙自市一中(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与蒙自市文澜高中合并)

蒙自师大附中

旅游资源

红河秀丽的南亚热带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民族风情,景致独特的名胜古迹,别具一格的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形成了风彩各异、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已开发的全州四条精品旅游线,将州内"云南第一洞"泸西阿庐古洞、"洞函燕奇、南天一绝"亚洲第一的建水燕子洞和弥勒白龙洞、开远南洞等"人间仙景"以及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的屏边"大围山森林公园"、"熊乐园"。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景观的红河哈尼梯田。

哈尼族崇尚黑色服饰

另外,石屏县具有"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之誉。建水古称临安府,以以历史文化古城而著称,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美誉,境内古迹荟萃,古桥和古寺比比皆是,以元代的文庙(孔庙)、指林寺、圣旨碑、古窑士;明代的朝阳楼、燃

云南旅游景点概述云南旅游景点简介

当前位置云南有很多景点。以下是一些供参考:1石林景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