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典故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王羲之的典故有哪些?,第1张

1、王羲之任太守时收到一村民状书,说某乡绅用一小块荒地让他葬父,言明只要一“壶”酒,事后却硬要他一“湖”酒。

王羲之便到乡绅家探访,乡绅久仰其名,欲求墨宝,于是盛情款待。王羲之书写了《乐毅传》给他,乡绅喜出望外,问送何礼答谢,王羲之顺口说:“只要一活鹅”。

乡绅立即提一活鹅送至府衙,王羲之却把脸一沉说:“当时说好是一河鹅,怎么只送来一只?”原来当地话“活”“河”同音。

乡绅急忙辩解道:“大人,鹅四以只计数,从不以河计数的呀!”王羲之冷笑一声,拿出村民状子说:“既然鹅以只计数,难道酒有用湖计数的吗?”乡绅自理亏,只得认错。

2、纪晓岚任侍郎时,和王申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同一个御史官一起喝酒。席间,和王申指着一只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听出和王申借谐音在辱骂自己,立刻泰然自若地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想讨好和王申的御史也听出了此中机巧,却故意接道:“是狼是狗我是明白了。”

纪晓岚一听,知道御史用意,又从容不迫地说:“还有区别呢,狼的习性是吃肉,狗的习性是遇啥吃啥,遇屎(御史)吃屎。”搞得和王申与御史狼狈不堪。

3、清代乾隆末年,某县秀才考试,寂静的考场突然一阵蝉鸣,监考官查明蝉声发自考生张某帽中,于是揭开他的帽子,看到几只蝉儿尚在吟唱。

张生交代,今晨离家时,其父将蝉放进他帽中,说是蝉在头鸣预兆可中头名,刚才蝉爬动使他头痒难忍便搔了几下,蝉就叫开了。

监考官听了又好笑又好气,就以违纪取消了张的考试资格,并挥笔写下一首诗:“头鸣不是此头名,皆因老父好功名。秋蝉识鸣不识名,迷信兆头失功名。”

4、古代有一则笑话说,一个捐班(由捐钱去谋取职位的人)去谒见上司。上司问:“贵治风土如何?”捐班回答:“并无大风,更少尘土。”问:“百姓如何?”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

捐班答非所问,上司 恼羞成怒,大声斥责:“混蛋,我问的是黎庶。”捐班吓得发抖,连忙回答:“梨树多得很,只是结的果子少。”上司哭笑不得,拍着桌子喝道:“我不是问你梨杏,是问你小民!”

捐班赶紧站起来说:“卑职小名叫狗儿。”上司被弄得啼笑皆非,连连摇头:“狗儿呀狗儿,你真是一条狗儿!”

5、传说有个客人住进了一家客栈,百两银子不翼而飞。他住的是单间,根据种种迹象,认定是店老板偷的。于是他就到县衙门告状,但店老板坚决不承认。

这个县的县官很精明聪慧,思忖片刻后,不动声色地叫店老板伸出手来,用笔在他手心写了一个“赢”字,并说:“你到台阶下去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字还在的话,你就打赢了官司。”

然后,县官又叫人把老板娘带来,老板娘见丈夫在台阶下伸手晒太阳心中迷惑不解。县官对老板娘说:“你丈夫已经承认银子是他偷的,要你老师交出银子。”老板娘听了,心中犹豫不决,又不敢去问丈夫。

正在这时,县官突然对台阶下的老板大叫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老板连连回答:“在!在的!”由于“赢字”与“银子”音近,做贼心虚的老板娘没听清楚,还以为丈夫真的已承认“银子”还在,只好乖乖把客人的百两银子交了出来。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是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作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作品,被后人誉为“书圣”。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扩展资料: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王羲之历任秘书_、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于西晋末年的琅琊临沂县(今临沂市)的一个名门望族。王氏家族是当时“王、谢、郗、庚”四大家族中的第一大族,其家庭地位显赫,世代为官。王氏家族名人辈出,堪称代代书香和“书法世家”。王羲之5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羲之虽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风”。7岁随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并结识了众多文化名人,博览了秦汉以来的名贴,学习前辈书法大家的书法艺术。他极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以天才艺术家的勇气和博大胸怀,“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博采秦汉以来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之长,融于自己的书体之中。详察古今,精研书理,“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成功地把楷书和草书结合起来,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创新了刚劲中正,妍美流变的新书体,达到了书法美的极限。王羲之的楷书虽多为小楷,但放大数倍,结构不散,神采不变,可见下笔准确、稳健,达到了“非以目使,而以神运”的境界。

书圣王羲之(临沂人民广场王羲之雕像)

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所创造的“若断若连、如斜反正”的新体,开一代新风。婉丽多姿、道法自然,风流潇洒,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为行书的创作树立了美的典范。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平安帖》、《姨母帖》、《孔侍帖》、《快雪时晴帖》、《得示帖》等,均被后人称之为“神品”。他的出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羲之的书法创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梁武帝萧衍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李嗣真赞他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乃“草之圣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推崇备至。据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太宗皇帝所收的羲之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论。正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得到了帝王的尊崇,所以在东晋至唐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可以算“二王”统治的时代。人们崇尚羲之,并极力效法,可算是盛极一时。特别是震古烁今的《兰亭序》被视为行书的圭臬和“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家必学之帖。它那遒美劲健的笔姿,疏朗雅静的字态,从容平和的气息令人望尘莫及。唐太宗对《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极为推崇,并被陪葬昭陵。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诗称赞道:“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已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的《兰亭序》诸帖,仅是初唐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几位大家的临摹本。王羲之的草书艺术价值也相当之高,它是在继承和扬弃章草与张芝草书变革过程中而生成的。遒美劲健、线条流畅、沉着痛快,气象万千,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代,所以他的书学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自述学书经过时说:“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段自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他在学书时走过一段弯路;二是说明他对蒙师卫夫人不满。何以如此呢?卫夫人家学渊源,又传钟繇之法,是当时著名的女书家。王羲之初学于她,且“将谓大能”。这只能说明王羲之当时见识太少,年幼无知。然而,卫夫人那种“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的姿媚书风,并非王羲之的艺术追求。所以,当他看到秦汉人之古迹后便欲改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眼界的开拓,大大增强了王羲之美的识别能力,他的审美理想远不是卫氏所能满足的,所以他才发生“徒费年月”的感慨。这是他书学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正是王羲之大胆革新精神的体现。让前人为自己的创造服务是羲之书学的落脚点。在革新创造精神的指导下,他不是单纯地模仿别人,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汲取前人的养分去丰富自我的艺术创造,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才能。正如张怀�《书断》所论:“然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精研体势,则无所不工。”由此可见,羲之学钟(繇)张(芝),用剖析、增损和精研体势的方法,完全是从新的创造出发,这和盘泥于前人脚下,以模古为能事的庸俗之辈,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则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离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体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和作书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为丰富自我的艺术创造,王羲之还广泛地从汉魏以来群众的书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把散见于前代和当世的书法作品中的创作性因素集中起来,经过提纯、总结和艺术加工,融合统一在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之中,足见他非常善于学习。我们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汉晋竹木简和帛书中,就可见到和羲之行草书代表作相近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羲之又是一个群众书法创造的集大成者。正是由于王羲之能够把从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种种笔法巧妙地融入行草书中去,博览约取,兼撮众法,所以才形成他那个年代的最佳体势,为后代开辟了行书艺术的新天地,达到“贵越神品,古今莫二”(羊欣《笔阵图》)的高度。这正是王羲之书法倍受推崇,被人誉为“书圣”的缘由。

王羲之书法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自身的审美意识,而审美观念的建立,又直接受到时代风貌的影响和制约。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的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自觉地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审美艺术,大胆突破了自秦汉以来千余年间的肃穆、庄严、整齐、古拙书风的笼罩,创造了富有神采的“王体”。王羲之是出身于这个时代的名门望族的贵公子,其祖、父辈都是晋史上有名望的贵族和名家。处在讲究门伐的时代,又是政治上当权的贵族子弟,王羲之的审美理想受到时代的制约是毫无疑问的。那个时代的“以形写神”,“墨韵生动”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也必然浸透在他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情况在他的书法代表作《兰亭序》中已经得到了证实,王羲之受道家思想的薰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激不厉、不动生色、笔笔有所交待、节奏平和的用笔以及安详潇洒、从容自然的体态,正是反映了道家那种内在的、本质的和精神的美的主观追求。

王羲之的书法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鲜于枢、柯九思、明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贴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书家对王羲之一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灵。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就对日本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日本乃至亚洲书道的发展。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而且有相当多的人是写“王书”的高手或研究家。

作品很多,个人了解到的王羲之六大传世名作,供参考。

1、《丧乱帖》

《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唐摹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此帖创作时,他的老家琅琊正处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之际。当身在南方的王羲之得到祖坟一再被毁的消息后,痛苦不堪又无可奈何,只能给朋友写一封短札抒发悲愤沉痛之情。《丧乱帖》先行后草,时行时草,悲伤充斥在字里行间,感情由压抑至激动剧烈变化,最后几行更呈现出爆发之势,似乎作者书写时正情绪崩溃,嚎啕大哭。武侠小说中说剑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小新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境和书写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说,《丧乱帖》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2、《姨母帖》

《万岁通天帖》原名《宝章集》,是王氏一门的墨宝临摹帖,流传近千年,又两次遭遇火灾,如今仅剩下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荟《疖肿帖》、《翁尊体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柏酒帖》、《汝比帖》,王志《喉痛帖》等七人十帖。《姨母帖》是王羲之为姨母吊丧的信札,帖中文字虽属行楷字体,但仍残留隶书遗意,应为早期作品。王羲之与姨母感情甚笃,得知姨母去世的消息后,心中哀痛,字迹也呈现出凝重、古拙、敦实的面貌。《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众多作品当中独树一帜,堪称范本!

3、《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有一件国宝级字画,名曰《快雪时晴帖》,据传是王羲之唯一现世的书法真迹(另有说法为唐摹本)。这是一封信札,大意是“雪初晴,祝一切安好。事没成,挺过意不去。信使等不及,不多聊了,再见。王羲之给你磕头了。山阴张侯收。”乾隆帝将《快雪时晴帖》视为稀世珍宝,不仅在养心殿修了一座名为“三希堂”的小书斋,将此帖与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起珍藏,还在上面加盖了170多处印章,60多处题跋,上方一个大大的“神”字更是将他的喜爱之情展露无遗。

4、《奉橘帖》

《奉橘帖》摹本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虽只有2行12字,但各个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1700年前,霜降未至,王羲之优哉游哉给朋友“快递”了几箱橘子,并写信表达了遗憾之情:“奉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正是化用了此帖的典故。

5、《上虞帖》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从仓库废纸筐里捡回来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这也是件命途多舛的国宝,三番两次被定为赝品,好在最后经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和软X光透拍技术双重认证,才被断定为唐摹本。说起《上虞帖》,很多人觉得拗口,其实,它还有一个更接地气名字——《夜来腹痛帖》,没错,就是晚上肚子疼的意思。《上虞帖》是一封给朋友的回信,大意是:昨晚突然肚子疼,不能与你见面,深表遗憾;后又说起堂兄弟王胡之(修龄)、妻弟郗昙(重熙)的动向,道尽了离别之苦;最后写道,不知道谢安在哪里云游,对时局有何看法,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总让我耿耿于怀。

6、《兰亭序》

提到王羲之,必然绕不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传闻,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遂令当朝临摹高手韩政道、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拓了好几本,其中又以冯承素版本(因卷首有“神龙”二字,又称“神龙本”、“神龙兰亭”)最为有名。永和九年,会稽山阴,王羲之酒醉微醺之际,提笔蘸墨,一气呵成,写出名垂千古的中华墨皇《兰亭序》。全文加落款共21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匠心独运又毫无造作痕迹,足见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书圣”之称并非浪得虚名。

据悉,唐太宗、武则天、宋徽宗、乾隆帝、嘉庆帝,甚至日本的圣武天皇和空海大师都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南朝梁武帝称赞他的字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给出了“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的至高评价。

王羲之的典故有哪些?

1、王羲之任太守时收到一村民状书,说某乡绅用一小块荒地让他葬父,言明只要一“壶”酒,事后却硬要他一“湖”酒。王羲之便到乡绅家探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