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灸通说》一书的历史价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浅谈《艾灸通说》一书的历史价值,第1张

《艾灸通说》一书,是日本江户时期汉方名医后藤艮山(1659-1733年)的弟子、门人对其艾灸理论的记述。后藤艮山,在承袭了中国艾灸学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艾灸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在日本汉方医学界乃至世界中医界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对古人艾灸理论的大胆质疑,值得我们肯定和深思。对传承了千年的艾灸医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该书通篇文字并不多,但是字字珠玑,读过每一遍都令人感觉耳目一新。全书分为 序言、制法粗精、艾柱大小、灸数多少、灸法异同、脊骨长短、点位狭阔、灸疮要发、灸火非燥、不选时日、火无良毒 等几个小节。在每一部分都客观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制法粗精 ,介绍了艾绒的制作方法,古人在医学典籍中记载的艾绒制作方法,均是三言两语简单带过,而后藤先生详细记述了艾绒的制作方法,他对于艾绒的制作方法基本延续了中国古人的制作技法,四五月时收个,晒干捋叶,陈放两三年后,拣净叶,入石臼内木杵捣熟。同时写道:“虽谓陈久者良,若出三年,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并且认为所谓“药艾”、“神灸”等“皆是妄意臆料、狥俗射利之术”。

艾炷大小 一篇中,后藤认为艾炷应小,以鼠粪、麦粒大小为宜。而非古代医家认为的“炷务大也”。他认为艾炷若大,灸时患者痛苦,应以炷小多壮为原则,同时应循序渐进,让患者逐渐适应。

艾火非燥, 一直以来存有艾灸燥热的说法,后藤先生认为艾火热而非燥,温而能润。

不选时日     后藤认为古人所述的日厌、月忌、日杀、月刑、四激、六害、人神等,都是阴阳先生术家之腐谈。艾灸不应受其所困。

火无良毒 古人有八木之火不能灸的说法,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等八木火。后藤先生认为艾灸用的是艾的灼性,至于用什么引火,不应有所拘束。

        首先学习中医艾灸,必先研读明白《中基》、《中诊》、《经络腧穴》这三本书籍,它是学习中医艾灸的主体框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深修必须研读 《黄帝内经》+《易经》 谚云: “医易相通” 。 “不通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者,遍览方书也无济” 。

        研读前人的经验,并且收为己用,勤求古训,不断钻研学习,传承中医文化,让更多人受惠于中医。

        必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典出  《礼记·中庸》

        要想学好艾灸,就要入门要正,勤读书,勤实践,勤思考,假以时日,培养成了中医思维,才能略有小成,再加修炼,才可以从容不迫的用灸法解决各种问题。

韩医世家子弟数年艾灸生活全体验,一本真诚分享的艾灸笔记。收集了中国古老的艾灸经验,网罗了韩国日本最新的艾灸资讯,包括日、韩、美、德国等现代艾灸的最新科学临床报告。叙述了作者有趣快乐的艾灸养生体验,介绍了艾叶、艾灸工具和独特的艾灸方法等,有理论,有资料,有案例,有,有爱心,所到之处,吹阵艾灸暖风。告诉读者最简便的“聪明人傻瓜艾灸法”,让艾居家活用,人人易于操作;作者体验的艾灸养生道日常和家人亲友自助互助艾灸,重拾健康与自信;友间的和睦融洽。

本人是西安继正堂艾灸馆馆主,常年在一线给客户做艾灸,平时没事喜欢研读艾灸书籍,结合本人的经验,拟了这个读书清单,希望对学习艾灸的朋友有借鉴意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单桂敏灸除百病》,作者单桂敏,适合艾灸初学者(艾灸小白)和只是打算学点初步艾灸知识在家简单保健下的朋友。

《谢锡亮灸法》,作者谢锡亮,谢锡亮先生是当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这本书知识丰富,对于艾灸理论、经络穴位都有详细讲解,并且收录了很多艾灸医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医案,让人翻阅之后,可以坚定信心,临床实践有法可依。

《马氏温灸法》,作者马少群,这本书理论和具体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写的非常详细。缺点在于马氏温灸法所用穴位比较多,新手难以掌握,另外本书灸法每次都采用很多的穴位,每次艾灸所用的穴位也不同,难以操作。

《灸绳》,作者为周楣声,该书关于振兴灸法的思考、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经脉系统的内容及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等。

《中国灸法治疗学》,作者肖少卿,本书也是注重辨证配穴,既可以学到辨证知识,体悟中医的医理,里面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为参考。本书主体内容所用穴位较多,收录古人的灸法里配穴不多,可以参考使用。

《灸法秘传》,为清代灸法专著,内容不多,但字字珠玑,谈到了具体七十种症的艾灸方法,谈医理,医理简明,论灸法,配穴精少,切实可用。网上电子版错误百出,错字、漏字、多字、断句错误等甚多,现流行版本为中国艾灸传习社编校刊印。

《神灸经纶》,为清代灸法专著,作者吴亦鼎,全书搜罗甚广,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医灸法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是一部重理法且切合临床的灸法集大成著作,在针灸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可以去看看单桂敏的书:

一、《单桂敏灸除百病》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一下主要内容:

1让潜藏疾病无所遁形的艾灸寻病术。

2治、寻、养,三位一体;驱、补、通、调,四效合一的绿色艾灸法。

3艾灸一处可治多病,融“治”、“调”于一体的经验艾灸组穴。

4提升人体纯阳之气,驱散体内寒邪阴气的艾灸养生大法。

5匡扶人体正气,艾灸治疗26种常见病、13种女性病、5种小儿病。

6特别附赠:极简艾灸小百科,艾灸器具、手法完全图解。

二、《灸除百病的智慧》

这是一本讲用艾灸来祛除女性身体内寒、湿、瘀之毒的健康生活指南书,针对你在青春期、月经期、产后期、更年期可能遇到的各种身心问题,书里都有非常简单且见效快的绿色艾灸方案,不仅灸除百病,更要灸出美丽,灸出生活的信心和快乐。

三、《艾灸扫除常见病》

这本书主要采用的是画图和真人拍摄,能用图“说话”的地方不用字,采用彩色印刷,因此看起来会更直观,学起来更容易。书中所选的疾病也都是艾灸治疗效果很好的常见病。本书对艾灸疗法的取穴也进行了精简,留下效果最好的几个穴位,这样操作起来更方便,效果更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艾灸精华选读》,本书由中国艾灸研习社(西安)编著。本书文风平实,文章通俗易懂,集趣味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阅读需求:艾灸初学者愿意读、读得懂、读后能够使用灸法;艾灸专业人士则可以从中汲取新的知识、获得灵感和启发。除艾灸知识外,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刮痧、刺血、针灸等疗法,以期潜移默化中激起读者的兴趣,更全面的了解中医。

1、《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

    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2、《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

    石、汤三法之前。

     3、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子东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经》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

    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唐朝的孙思邈就经常用艾叶温汤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时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4、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

    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后人传为佳话。

     5、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李时珍的父亲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湖北蕲州是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

    珍的故乡,蕲州出产的艾又称“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

    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清代廖润鸿所著《针灸集成》中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

    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

     7、日本《文库名家漫笔》里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当问及满平的长寿秘诀时,他答道(“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

    灸法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无间断。”。

     8、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

    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9、雪肤美人是古人对肌肤的最高礼赞,雪肤美人浴是慈禧御医研究的美白大浴,这个药浴方里有玫瑰

    花、白芷、艾叶、菜花等。据传,慈禧常年用雪肤美人浴沐浴,肌肤胜雪~

浅谈《艾灸通说》一书的历史价值

《艾灸通说》一书,是日本江户时期汉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