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火,下焦寒,引火下行,特别适合上热下寒者的一味中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7收藏

上焦火,下焦寒,引火下行,特别适合上热下寒者的一味中药,第1张

上热下寒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浮,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内肾阳气不足,导致阴气下行,阴不制阳,虚火藏不住上浮于面,于是开始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生疮长痘的现象,但同时又会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诸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本草新编》言:

“人身有二火,一君火,一相火。君火藏于心,相火藏于肾。若君火旺,则相火下安于肾,君火衰,则相火上居于心。

君火之衰,非心故,仍肾之故也。肾气交于心,则君火旺,肾气离于心,则君火衰。”

心肾为一体,觉得这个解释再好不过了。肾是灯油,心是灯焰。如果灯油没了,灯焰的光还会明亮吗?如果灯焰很暗,是不是想要“索取”下部的能量,来让自己的光更明亮?这就是“君火旺,则相火下安于肾,君火衰,则相火上居于心”的意思。

下焦热,而上焦自寒,下焦寒,而上焦自热。欲使上焦之热变为清凉,必当使下焦之寒重为温暖。

“下焦寒,而上焦自热”的体质现实生活中特别多,许多人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腰以下却冰凉,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严重的甚至热饮不敢喝,凉饮也不行。因为一吃热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伤下阳。

男的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的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还真不能肯定,就看舌苔。如果舌尖发红,舌根发白,那基本就是上热下寒了。舌红自然是有热的表现,但舌根处会有明显的白腻苔,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脾)肾有寒,有时舌还会有齿痕。

一味肉桂,大补肾阳,引火下行

在诸多中药里面,有这样一味可以补火助阳的良药,它的味道辛香浓烈,略带一丝余甘,而其药性属于大热之性,因此其有很好的补火助阳之效,这味中药材就是肉桂。

肉桂在生活中还算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因为具有浓郁的辛香之气,所以生活中很多人会将其用作香辛料,在厨房中还是很常用的。肉桂不管是在卤肉卤菜的时候加一点,或者炖肉汤的时候稍微加一点,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去腥提味的效果。然而,肉桂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在中医里面的药用价值了。

因肉桂特殊的热性,而且味道甘辛,药效温热持久,所以古人认为肉桂可以大补命门之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肉桂可以大补肾阳,可以起到很好的补火助阳的作用,用肉桂大温其命门,则肾之阴寒自散。

我把肉桂比作补肾药中的君子。药效明显,却又温厚,补得很稳,让人吃得踏实。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正是它的写照。

肉桂补肾阳,能温通全身经脉,祛除寒气,让人全身温暖,却又不易上虚火。

这是因为肉桂有引火归元的作用,可以将虚浮上扬的阳气重新引入肾经,并能将其它药材的药性也一并引入肾经。所以,在治疗一些久病体虚、气血不足、阳气虚损等方面的疾病的时候,在方剂中稍加一些肉桂,可以引诸药入肾,更好的发挥药效。

正如《本草求真》所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盖因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但精亏血少,肝旺火起者,切忌。”

又《汤液本草》云:“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

看到这种表面上火很旺的人,有多少个敢用肉桂的?事实上要确实是下焦虚寒导致的虚火,用肉桂当奏效。这就是“引火归元”的意思。下焦温,火自归也。

不过,肉桂的药用价值虽然很高,但是其药性过于强烈,一般不宜多用。

用法:研末冲服,每次1~2g。

当然,具体的用量如果能在专业的中医师辨证之后对症下药则再好不过了。中药里面没有一成不变的用法,也正是如此,中医药才能从容地面对复杂多变的诸多疾病。

肾里的阳气是一身阳气的根,被称为“命门之火”。但是阳气太虚了就会向上浮动,甚至消散。于是他口干舌痛,头面发红,脸上油腻,看着像“上火”,其实用黄连、蒲公英等下火药你就输了,越清热越坏。你身体的阳气会外脱更加厉害,下肢更加怕冷!

正确做法是“引火归元”,就是让上面的浮火下降潜藏到肾里面。具体可以睡觉前用醋调吴茱萸粉末,伤湿止痛膏贴在脚心涌泉穴,第二天再撕掉胶带。中药也有“引火归元”组合:肉桂+熟地+川牛膝。您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呢?

中医认为“同气相求”,火气相通。吴茱萸性热,贴在肾经的涌泉穴就能补助肾阳,把上边的阳热吸引下来。而肉桂专补命门之火,熟地黄可以大补肾水,川牛膝可以引导热气下行。那样不仅把上面的火热引导下来,而且把它封藏在肾水之中,那样子就能标本兼治。

关注男性 养生 ,提倡中医思维。请关注——@男科中医王阳生 如有疑问,还可私信

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秋天来到,世间万物阳气收藏,寒气顿生,但秋燥邪气仍在,容易耗伤阴气,造成肾阴不足虚火上扰,两种因素影响之下,很多人最终形成上热下寒之体质。

1

秋季阴阳失和

容易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每逢秋季,总有不少人抱怨自己一方面 皮肤干燥、毛孔粗大、痤疮、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咽喉干痛、耳鸣、心烦失眠 ,另一方面却又有少腹冷痛、痛经、尿频、小便清长、大便溏烂、白带清稀、畏寒怕冷等截然相反的表现,此正是所谓亚临床类型上热下寒型体质。

而秋季所出现之上热下寒表现, 上热多为虚热,下寒则可虚实夹杂 ,归根到底,是 下元虚弱、上实下虚 的生命状态,是 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 的病理体质,而此类型体质形成的基础无外乎两大原因:

1、秋季人体阳气升发有余,收敛潜藏不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遵循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如此才能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秋季昼夜温差悬殊,正是人体阳气收敛潜藏体内的时候。但秋季也是燥邪主令之时,倘若起居不慎,必定容易受燥邪所伤。 燥为阳邪,伤人最易损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燥胜则干” ,津液损伤,则阴分不足,水浅不养龙,真水亏虚,阳无以附,龙火离位上越,上冲于头面,故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头面部热症。长久以往, 阳气升发有余而潜藏不足,违背人体正常生理循环,必定损耗阳气,导致阴阳失和,寒热脱节之上热下寒。

图源:摄图网

2、秋冬寒气侵袭,脾肾阳气虚衰

步入深秋之际,万物肃杀,寒气渐浓,寒邪发病,具有收引、凝滞、趋下的特点,寒的趋下作用表现在,寒邪往往容易停留在人体的下半身,其中对肾阳的损害尤为突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引起肾阳不足,必定引起痛经、关节疼痛痹病、四肢发凉厥病,小便清长、夜尿较多等下寒症状。

而人体诸脏腑阳气之生成,必定仰仗脾脏后天运化之精,寒邪伤人,亦易伤脾,正如《理虚元鉴》曰: “ 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 ”。脾阳不振,则见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诸症。

2

从中医角度辨证体质论治

改善“上热下寒 ”体质的4个办法

如上所述,上热下寒是外界因素及人体自身原因影响下形成的 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 的病理体质,严格意义来说,属于阳虚体质的一种特殊表现,而针对其治疗,中医大致分以下 两种 情况辩证论治:

1、肾阳浮越,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水足则火藏于下,则阴平阳秘 。若水亏不足以制火或水寒迫阳外越,相火上奔,上冲于头面,则见上有虚热之火,治宜将离源之火,使之向下归于本源,达阴平阳秘的状态。具体治法则需 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而引火归元治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量的 滋肾壮水药 ;二是少量的 引火归元药

引火归元常以滋肾阴之品如生地黄、淮山药、黄精、熟地黄、山茱萸、龟板、天冬、知母等,同时加入少量的肉桂、附子、巴戟天、干姜等,或者牛膝引火下行,使阴阳互生,阳得阴则可潜伏于下,阴得阳则泉源不竭。

2、脾阳不振,治当以健脾温阳为焦点

中焦脾胃 既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更是诸火之源泉,故阳虚体质调治之本在脾胃,寒邪伤脾,脾虚无以运化,更耗损阳气,治当以健脾温阳,通常可用 五苓散或理中汤类。

图源:摄图网

除了汤药治疗以外, 中医外治理疗 对于改善上热下寒体质有独到疗效,更加方便长期坚持:

1 针法:

引火归元:穴取隐白、太白、太冲、行间、涌泉:

以上组合具有 温阳补虚,凉血降火 的作用,达到 调和阴阳 的目的。

温补脾阳:穴选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上述组合,具有 温补脾阳,理气和中 的作用。

2 艾灸:

悬灸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 气海、关元 为临床常用组合,具有培元补气,壮阳固脱的功效; 中极、肾俞、命门 诸穴则为命门之火发生之地,肾气聚拢之处,温灸上述组合,可奏固本培元,引火归元之效。

隔物灸 神阙 :神阙穴具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覆盖姜片于其上,加艾柱温灸,既可以建中温阳调和五脏亦可 引浮阳归隐

3 穴位贴敷

用吴茱萸、黄连,按10:1比例共研细末,取药末10g醋调,睡前敷两足涌泉,清晨去之, 涌泉 是足少阴经穴,此方外敷涌泉具有治疗头痛、鼻衄、口疮、失眠的功效。

4 中药沐足

使用温性药物 沐足 是中医温补肾阳常用治法,盖因足少阴肾经如《灵枢·经脉》所云:“ 起于小趾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肾经由人体最偏远之地——小趾而始,血脉最难顾及之地,故最容易受寒邪侵扰,而 温阳中药沐足恰好从肾经起始之处固护阳气,是故有温肾奇效。

艾叶泡脚是一个享受又有效的方法。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泡脚时加入艾草也很有讲究,国货铺这款艾草足浴饼,用的材料是艾草中的翘楚—— 蕲艾 。经现代科学检测, 蕲艾的挥发油含量是普通艾草的2倍 ,其渗透力比一般艾草强,也更温煦,有力透酒坛的行话。而且用机器压制成饼, 有效降低艾草精华的挥发 ,艾草味浓厚,比普通艾草更适合泡浴。尤其是秋季皮肤干燥、易秋乏、“上热下寒”体质的人,用艾草足浴饼泡脚最合适不过了,有助于畅通经络,排出体内淤积的湿寒气,改善体质。

中医说上热下寒是三焦不通的表现如何进行调理呢?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出现了瘀堵,可以出现很多疾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调理:通过规律的饮食作息来进行调理,比如不要熬夜、减少看手机的时间、按时吃饭、细嚼慢咽,还有定时休息等;饮食中适当的增加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的分量,而减少对于垃圾食品的饮食程度,特别是减少对于防腐剂还有脂肪的摄入;自身的锻炼,主要是以有氧运动为主,像太极拳、游泳等、好的心情,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包括下棋、听音乐等,使精神舒畅;通过药物,药物多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应用。也可以应用保健方式,比如说刮痧、拔罐,效果也很理想。

很多人都觉得养生调理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体虚弱就补白,身体火就热,解毒就白。然而,许多人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单纯的虚弱,或只是体内的热邪,而是虚实的混合体,或称为上热下冷。双腿和双脚无力,四肢发冷,大便看起来不像脾虚、阳虚的问题,但有喉咙痛,总是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失眠和易怒等身体热邪的表现。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是中医所说的上热下冷,是由水和火引起的。

这种人调理起来比较困难,单纯的脾温阳,会导致更严重的火的问题;单纯的清热解毒会导致腹泻、下肢发冷等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寒邪在体内的力量强大时,就会击退阳,导致阳浮多,主要表现为阳浮多在人的上部,容易出现口腔溃疡、易怒、失眠等看似愤怒的症状。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阴阳不和谐,阴阳之气不能汇聚或融合。清热解毒,会加重体内寒邪;单纯温阳散寒,可导致上火现象更加突出。因此,调节这类问题,关键是让阳隐向下,向内,与阴融合;同时,寒邪过盛,也需要加以疏导,避免阳气排斥的出现。

此配方的特点是清热散寒。它可以清除上部焦炭的热量,同时加热下部焦炭。柴胡、黄芩、天花粉有清热作用。桂枝和干姜温散寒,养气;天花粉蛋白解渴;甘草用桂枝和干姜,温阳气,同时调和清热散寒两组药物,使体内阴阳气相交、融合。当然,由于每个人的具体身体状况不同,每种药物的用量以及是否添加其他药物都是不同的。有必要在与患者面谈后,由专业中医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

艾灸除了服用中药外,还可以温补下焦,具有生火归元、引导阳气上下浮动、散寒入内、阴阳合一的功能。主要通过艾灸腿脚穴位,帮助上焦阳气向下隐藏,达到火归元的目的。腿热了,经络穿了,焦火了下来。需要注意的是,脚的涌泉穴应该放在最后一次艾灸中,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完全完成“点火归元”的过程。此外,艾灸前,建议用艾草叶煮沸脚,双手搓腰背,同时浸泡脚。效果更好。浸泡后,再揉搓脚底涌泉穴,既能补肾补水,又能补阳。

上焦火,下焦寒,引火下行,特别适合上热下寒者的一味中药

上热下寒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浮,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内肾阳气不足,导致阴气下行,阴不制阳,虚火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