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文言文
1 求文言翻译
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 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
中国历史上,小于二十岁中进士的人很多,比如唐代的莫宣卿中进士时,只有十七岁。另外,明朝很年青就考出好成绩的进士杨廷和是一个他当时十三岁吧,还有一个好像是徐阶(记得不太清楚了)反正明朝总共有两位是十多岁就参加考试而且成绩是全国内的尖子生。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①以…称,因…著称故选B②根据语境,应是把“祁彪佳”外放到苏州任职(2)A前后相同,都是承接前文指代,他的;B前后相同,都表示承接关系;C前者是定语后置,后者是宾语前置; D前后相同,都是连词,相当于“来”(3)B的解释有误,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但却不愿意支持(4)“执”,拿;“扶”,辅助;“藉”,借助;“终其身”,一辈子(5)原因各是什么,所以答案应有两点第一次的抗言是:“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认为这样有所朝廷威严,在政局上对朝廷不利;第二次是:“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首先从原文中找对应的句子,然后概括归纳“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为“募勇士”、“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概括为“平乱兵”或“斩乱兵”最后一件是与兴平伯、高杰的较量,所以是“摄兴平伯(杰)”答案:(1)①B ②C(2)C(3)B(4)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5)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募勇士、斩乱兵、摄兴平伯(杰)。
3 柳陌古文翻译柳 陌
作者:祁彪佳 朝代:明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注释
豳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
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
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
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
主人:作者自称。
荇藻交横: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参考译文
出了寓园,从南堤抵达豳圃,北堤就是从丰庄进入豳圃的路。在两堤之间,有如排列着的屏风的,由张灵墟书写的“柳陌”。堤边相间种着桃树、柳树,每到春天,桃花飘落,凉风偶尔吹过,红色的花瓣像雨点飘落,沾满游人的衣襟。但我认为(桃树)不如那数株垂柳,绿影摇摆,能让渔翁在绿荫下停船,静听黄鹂鸣叫,更加符合陶渊明隐居生活的风貌。这就是我不拿“桃”命名,而以“柳”命名的用意啊。至于堤岸之外,藻、荇纵横交错,整条河包含着绿色,水波云影,烟雨迷蒙,在河上荡舟,无处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4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
5 古文:不责僮婢翻译明·冯梦龙《不责僮婢》白话释义: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很宽容。曾经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
唐临觉察到了这件事,对他说:“今天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先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暂且停止。”又曾经让童仆煮药,煮坏了。唐临暗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不适合吃药,可以把药扔掉。"(唐临)最终没有张扬童仆的过错。
阳城曾经断粮,派遣奴仆去买米。奴仆用米换酒,醉卧在路上。阳城去接他,他还没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阳城谢罪。阳城说:“天寒冷喝酒,有什么害处呢?”
原文:
唐临(人名)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人名)尝绝粮,遣⑾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6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译“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译: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还是旧相识来的。
他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教训他,但是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么会冒犯我呢?”然后就用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他们家三十两钱,最后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
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这个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 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有必要在这里争吵吗?随后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清点出来一共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开了。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
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自行服毒后在没有发作前,打算以此讹诈他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诈的念头。之后事情暴露了,又转移到别人家去。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 “智囊知微”的故事是出自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智囊知微”原文内容: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 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 ,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 ,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智囊全集》的介绍: 该集是2011年1月1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是十邵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集,辑录了一千多则小故事,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冯梦龙的介绍: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5646234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
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钺、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夭折了。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7 古文一则,急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8 八年级上册古文《湖心亭看雪》翻译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在网上找的哈~~~希望对你有帮助~~
9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么翻译1、我。
《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余的。《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那其他多余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3、遗留的。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译文: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4、盈余。《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译文:如果粮食很多有盈余,那么办什么事情还能办不成呢? 5、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1、多余[duō yú] 超过需要的数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钱存入银行。2、业余[yè yú] 工作时间以外的:业余时间。
3、富余[fù yu] 足够而有剩余:这里抽水机有富余,可以支援你们两台。4、余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
歌声美妙,余味无穷。5、余威[yú wēi] 剩余的威力:傍晚,地面仍发散着烈日的余威。
10 文言文翻译冯梦龙《笑广府》《笑广府》选段:
“或人命其子曰:‘尔一言一动皆当效师所为。”子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师饮亦饮;师嚏,生不能强为,乃揖而谢曰:‘吾师此等妙处,其实难学也!’”
《笑广府》原文:
有人告诉他的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学习你老师的所做所为" 他儿子记住了父亲的活,在陪老师吃饭时,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喝酒他也喝酒,老师侧身他也侧身。
老师偷偷看他的行为不自觉的发出笑声,放下筷子而打个喷嚏,他不能硬学这种做法,于是佩服的说:"我老师的这种奇妙的做法,实在是很难学习的"
此文出自明代·冯梦龙《笑广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广笑府》,明代中国文言谐谑小说。明冯梦龙纂辑。共13卷,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等14部,总计401条。梦龙有《古今小说》等三言已著录。此编在作者《笑府》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末卷附录谜语)。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他少有才气,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一生在科举上不得意,57岁才补了一名贡生,61岁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因此,他发愤著书,将主要精力贡献给搜集、整理通俗文学的事业上。 在小说方面,他完成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选工作,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编辑过《古今谭概》、《情史》等笔记故事,鉴定了《有商志传》、《有夏志传》、《盘古至唐虞传》等;民歌方面,他搜集、整理过《挂枝儿》、《山歌》两种民歌集;戏曲方面,他改定《精忠旗》、《酒家佣》等曲本,编纂散曲集《太霞新奏》,并且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冯梦龙还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清兵南下,他进行抗清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三言”各40篇,共120篇,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拟话本。“三言”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社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总之,明代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它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上,“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但是,“三言”语言不若话本生动,矛盾冲突也淡化了。
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先看看《东周列国志》的来历: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白话本,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加以修改订正,成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定名为《东周列国志》。总体来说,它最主要的作者是冯梦龙,冯梦龙在修订的过程中,遵守史料记载,不做个人情感的润色加工,这也是为什么可以把书当作正史来读的原因。
冯梦龙字子犹、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詹詹外史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十四岁即为诸生,终生未获功名,至晚年始任福建寿宁知县。平生致力于小说、戏曲、俗曲等通俗文学,所编纂并加润色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山歌》、《挂枝儿》、《古今谭概》、《智囊》、《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等总集,脍炙人口。受明人余邵鱼《列国志传》小说启发,冯梦龙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古籍中钩稽史实,加以敷演,撰成《新列国志》一书。由于他又是治《春秋》的经学大家,故能驾轻就熟,信而有征。这就是他所作的“咏史诗”的见识来源。
冯梦龙为何在书中托称“潜渊居士”呢?我们看看“龙”字的含义就知道了。许慎《说文解字》讲“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冯梦龙一介文士自称“梦龙”,岂敢望“登天”?只能以“潜渊”来守志了。
冯梦龙的 文学创作论思想
题文诗:
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
事真而理不赝,事赝而理亦真。
但取血脉联贯,难保搜录无遗。
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
小说杂剧戏文,诗歌故事传说,
须是虚实相半,方是三昧之笔。
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
事实未必合理,人物何必逼真。
作为一个从创作走向批评的理论家,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中包含丰富的文学创作论思想,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小说、戏剧创作论。
冯梦龙的“真赝说”最为人们所称道,这是他在《警世通言叙》中提出来的。他说:
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
在这里,冯梦龙探讨文学创作中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作为小说,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不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应该允许虚构,可以“赝”。但是虚构也应该有生活的基础,不必回避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真”。所以小说中应该有真有赝,真赝并存,不必“去其赝”而仅“存其真”。
怎样进行艺术虚构冯梦龙提出:“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警世通言叙》)要塑造某一人物,即使他没有做某件事,如果需要,这件事也可以加在他身上。某一事件,确为某人所为,出于创作的考虑,也可以将这件事搬到其他人身上。这种虚构方法,实际上是中外许多著名作家所常用的方法之一。鲁迅先生在谈创作时便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是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23]冯梦龙虽然没有鲁迅先生说得这样透彻,但已经把握了艺术虚构的基本规律,作为三百多年前的探索,实在是难能可贵。虚构又不能不着边际地胡编乱造,冯梦龙要求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警世通言叙》)这里的“理”有两层意思:一是封建礼教的意思。也就是冯梦龙所说的“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警世通言叙》)二是道理、生活逻辑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冯梦龙的著作中非常普遍。《人兽关》第十折眉批:“原本云奉□□法旨付桂薪暂时掌管,试他心肠善恶,作一果报因缘,是菩萨有心作此伎俩,于理通乎今改去”。这里的“理”就是道理的意思。“事真而理不赝”,要求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即使有生活的原型,即所谓“事真”,也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还要有关风化。真实的事件也可能是偶然的,没有普遍意义,甚至是荒唐的,冯梦龙的这种要求并非无的放矢。“事赝而理亦真”,要求完全虚构的事件,即所谓“事赝”,更应该注意其是否合常理。在冯梦龙所评改的作品中,凡是他认为不合理的情节,一一指出,并作改订。除上述《人兽关》第十折外。还有《梦磊记》第三折,冯梦龙批道:“若非原有倩媒过眼之约,章虽甚不肖,无引外人看其甥女之理,原本欠妥,今为改正”。
冯梦龙的小说、戏剧创作,多用这种虚构方法。据现有资料可以断定为冯梦龙所作的话本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写秀才鲜于同幼时聪颖,八岁举神童,十一岁游庠,可后来屡试不中,到三十岁,循资该出贡了,可他不屑于就贡途的小前程,一连让了八遍贡,直到五十七岁中乡试,六十一岁中进士。他非常感激多次录取他的恩师蒯遇时,做官后报恩于蒯及子孙三世。小说主人公鲜于同身上显然有作者的影子。《警世通言》成书于天启四年,时年冯梦龙五十一岁,《老门生》当作于这一年或稍前,此时冯梦龙的处境与鲜于同中举前基本相同,他也是多次参加科举,五十多岁了,连个举人也没有捞到。按当时的规定,冯梦龙也早够资格出贡了,很可能和鲜于同一样多次让贡。鲜于同关于科举和为官的一通议论,则完全是作者真实思想的流露。不过,冯梦龙并没有获得他笔下人物的那种美好的前程,熬到五十七岁,还是出贡了。六十一岁,当了寿宁知县这一小官。《老门生》这篇小说,可以说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杂取他人的事件虚构而成。“三言”中很多著名的明代话本,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都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创作出来的。
冯梦龙早年创作的传奇《双雄记》也是有真有赝,真赝并存。他的朋友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双雄》条中指出:“此冯犹龙少年时笔也,确守词隐家法,而能时出俊语。丹信为叔三木所陷,并及义弟刘双;而刘方正者,不惜倾赀救之。世固不乏丹三木,亦安得有刘方正哉!姑苏近实有其事,特邀冯君以粉墨传之”。《太霞新奏》卷十二收有冯梦龙散曲《青楼怨》,该曲有序云:“余友东山刘某,与白小樊相善。已出相违,倾偕予往。道六年别意,泪与声落,匆匆订密约而去,去则复不相闻。每瞷小樊,未尝不哽咽也。世果有李十郎乎为写此词”。曲后又有附记:“子犹又作《双雄记》。以白小樊为黄素娘,刘生为刘双,卒以感动刘生为小樊脱籍。孰谓文人三寸管无灵也”《双雄记》就是在苏州一叔父陷害侄子,义弟相救,东山刘某与妓女白小樊离而复合两种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写成的。剧中的刘双就采用了东山刘某和苏州某义弟两人的事迹,并非生活中的真人。
冯梦龙关于艺术虚构的论述主要是针对故事小说和戏剧而言的,在他看来并不适用于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冯梦龙创作了历史小说《新列国志》,改订了历史剧《精忠旗》、《酒家佣》、《新灌园》等,在其增补和改订中,体现出他对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与历史真实的基本认识。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是有功的。与《列国志传》相比,不仅篇幅数倍于前,而且叙事清楚、描写详尽,文学价值大为提高。可以说,是冯梦龙的重写,才使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影响仅次于《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小说。
在《新列国志·凡例》中,冯梦龙对《列国志传》提出了批评:“旧志事多疏漏,全不贯串,兼以率意杜撰,不顾是非”。因此,他重写《列国志传》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补旧志“疏漏”部分。“凡列国大故,一一备载,令始终成败,头绪井如,联络成章”。二是改订“杜撰”和错误部分。包括姓名、时间、事件、制度、地名等方面的失实。还有原作中采用的民间传说如秦哀公临潼斗宝等。其创作态度之严谨,完全不亚于一位史学家,他“以《左》、《国》、《史记》为主,参与《孔子家语》、《公羊》、《谷梁》、晋《乘》、楚《梼杌》、《管子》、《晏子》、《韩非子》、《孙武子》、《燕丹子》、《越绝书》、《吴越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刘向《说苑》、贾太傅《新语》等,”[24]据史改订。冯梦龙是一位经学家,以治《春秋》著称,也可以说是一位春秋史专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非常熟悉,这给他严守史实创作小说提供了方便。
不过,冯梦龙重写《新列国志》到底与治史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史实上有所取舍。“宣王至周亡,计年五百余岁。始而东迁,继而五霸,又继而十二国、七国,中间兴衰事迹,累牍不尽。一百八回,所纂有限,但取血脉联贯,难保搜录无遗”。[25]二是细节描写方面有所增加,也就是可观道人所说的“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26]冯梦龙这样写作《新列国志》,无疑影响了小说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包括《东周列国志》在内的讲史小说:“大抵效《三国志演义》而不及,虽其上者,亦复拘牵史实,袭用陈言,故既拙于措辞,又惮于叙事。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读法》云:‘若说是正经书,却毕竟是小说样子。……但要说他是小说,他却件件从经传上来’。本以美之,而讲史之病亦在此。”[27]《东周列国志》实则《新列国志》之评点本,蔡元放删改甚少。鲁迅先生对《东周列国志》等小说的评价,实则道出了《新列国志》的致命弱点。冯梦龙改订历史剧,也是严守史实。他曾改订《精忠旗》,认为“旧为《精忠记》俚而失实”,便“从正史本传,参以汤阴庙。记事实编成新剧”。[28]他改订《酒家佣》,考之于《汉书》、《汉经》等史书,认为钦虹江“以杜乔之女为李燮妻……而滕女作妾,情节亦支蔓且失实”。(《酒家佣叙》)改为“滕公以女娶李燮”,这样才是“实事”。(《酒家佣总评》)在第十二折中,冯梦龙为了改订一个姓氏,特作一番考证:“钦本作支通期,查《汉书》、《汉纪》,俱作友通期。《汉书》注云:‘友,姓也’。惟《东观记》作支,当以《汉纪》为正。《□苑》亦载梁冀美人友通期。汉有友道,为平原相”。他改订《酒家佣》,对史实也是有选择的,“李固门人执义相殉者甚多,不能备载,聊存王成,郭亮等一二”。(《酒家佣总评》)冯梦龙改订历史剧与他重写《新列国志》的态度是一致的。冯梦龙这样创作、改订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他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有其两面性。 一方面,他要求写历史题材的作家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乃至对所写的历史要有深入的研究。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要求写历史题材的作家要恪守史实,不能任意虚构和创造,只能在严守历史的基础上,对人物和事件有所取舍,对史实的描述可以详略,完全是用历史真实要求历史题材创作。这种要求无疑是过于拘泥,保守和苛刻。历史剧、历史小说毕竟不同于历史,它们属于文学,应该允许作家在史实的基础上有所虚构和创造。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故事文学的特点,在于它们要表现历史的本质真实,而不在于简单地复述历史故事。在这一点上,冯梦龙同时代人谢肇淛的认识便比他高明。谢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是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古人小说家,如《西京杂记》、《飞燕外传》、《天宝遗事》诸书,《虬髯》、《红线》、《隐娘》、《白猿》诸传,杂剧家如《琵琶》、《西厢》、《荆钗》、《蒙正》等词,岂必真有是事近来作小说,稍涉怪诞,人便笑其不经,而新出杂剧若《浣纱》、《青衫》、《义乳》、《孤儿》等作,必事事考之正史,年月不合,姓字不同,不敢作也。如此则看史传足矣,何名为戏”[29]这种“虚实相半”比严守史实要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
我们这样认识冯梦龙的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观,将会遇到一道难题。“三言”中也有不少取材于历史的话本小说,为什么冯梦龙未按史实加以改订我以为,“三言”中的这类小说,与其说取材于历史,不如说取材于传说,这些小说大多是说话艺人根据民间传说编成的。冯梦龙实际上是将这些小说当作一般的故事小说来看待的,他著名的“真赝说”就是在《警世通言叙》中提出来的。《警世通言》中便有取材于历史传说的小说。冯梦龙评点“三言”,也没有用历史小说来要求它们,《羊角哀舍命全交》取材于他最熟悉的春秋故事,冯梦龙从中挑出了两处与史不符处。一是小说写伯桃冻死于岐阳梁山,冯氏批道:“按《广典》记载,左伯桃死处在陕西西安府郃阳县,梁山则在乾州岐山之界”。[30]二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角哀战荆轲出于虚构。他说:“《传》但云角哀至楚上大夫,以卿礼葬伯桃,角哀自杀以殉,未闻有战荆轲之事。且角哀死在荆轲、高渐离之前,作者盖愤荆轲误太子丹之事,且借角哀以愧之耳”。[31]对于小说中与史不符处,冯梦龙不仅没有责备,也没有按史书更改,反而表示理解。冯梦龙曾增补《平妖传》,《平妖传》取材于北宋贝州王则、永儿夫妇起义的历史事件,可冯梦龙补得极为虚幻怪诞,正如张无咎所说:“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32]《水浒传》也取材于北宋宋江起义的史实,而故事多为传说与虚构,冯梦龙对此书评价甚高,称之为“四大奇书”之一,且参与整理李卓吾的《水浒传》评点本。可见冯梦龙也是将上述小说当作一般的故事小说来看待的。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冯梦龙对故事文学和历史文学的要求差异如此之大,两者是否存在矛盾。实际上,所谓矛盾,完全是我们现代人的感觉,在当时,并无人对此提出疑义,倒是比冯梦龙稍后的李渔,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便与冯氏大体相同,他在《闲情偶寄·曲词部》中,便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论述:“若纪目前之事,无所考究。则非特事迹可以幻生,并其人之姓名,亦可凭空捏造,是谓虚则虚到底也。若用往事出题,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脚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载籍,班班可考,创一事实不得”。了解了李渔的虚实观,则对冯梦龙关于故事文学与历史文学的不同看法大可不必疑惑了,在今天人们看来似乎矛盾的现象,在古人那里却能得到很好的统一。
在冯梦龙的文学批评中,尤其是戏曲评点中。议论较多而又有系统的是情节结构论。可以说,情节结构论是冯梦龙的文学创作论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关于情节,高尔基有段非常著名的论断:“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33]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我们不能要求冯梦龙达到高尔基的这种认识高度,他确实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认为好的情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性格,反之,则有损于人物形象。在《楚江情叙》中,他批评原作情节“几处不妥”,首要之处:“胥长公一世大侠,于谋一妇人何有,乃计无复之,而出此弃妾之下策,岂惟忍心哉。其伎俩亦拙甚矣”!他认为弃妾的情节有损于胥长公大侠的形象:一是残忍无情,二是有勇无谋。冯梦龙为之“医此大创”。将弃妾换成弃妓,不致使胥长公侠义性格受损。《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是冯梦龙根据旧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改写的。原作写柳耆卿看上歌妓周月仙,而周恋着黄员外,不肯从柳,柳便利用县宰的地位,吩咐舟人在船上强奸周,设此毒计得到了周月仙。冯梦龙认为这篇小说“鄙俚浅薄,齿牙弗馨”。(《古今小说叙》)他在改作中,将这一情节全部移到富人刘二员外头上。并在此处加了批语:“此条与《玩江楼记》所载不同,《玩江楼记》谓柳县宰欲通周月仙,使舟人用计,殊伤雅致,当以此说为正”。[34]冯梦龙这样写,主要是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方面考虑的。这一情节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冯梦龙改写并没有将它舍弃,只是将它更换了主人。但从它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它有损于“风流首领”柳耆卿的性格,不宜加在他的头上。在改作中,冯梦龙还增加了柳耆卿出八千身价,为周月仙除了乐籍,让她与黄秀才团圆的情节。这种情节才有助于塑造柳耆卿的形象,才是最好的情节。
[23]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3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4][25]《新列国志·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新列国志叙》,《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1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8]转引自《曲海总目提要》卷九,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
[29]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
[30][31]《古今小说》第七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2]《批评北宋三遂平妖传叙》,《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3]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第3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34]《古今小说》第十二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思想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祖上原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政治变乱,举家迁到了鲁国,寄人篱下,家道中落,到了孔子这一代更加没落。孔子年青时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一类的小官,中年时为避内乱逃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没过多久,他又辗转回到鲁国,开始整理古籍和聚徒学,创立儒家学派,中途一度官至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参与国政数月,但他仕途总不如意,很快就退出官场,带领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整理和传授古籍的文化教育事业,编订了《诗》、《书》、《春秋》等重要文献,他生前的很多精辟言论在他死后由他的门徒编辑《论语》一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生长的春秋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剧烈变动时期,他赞美西周的制度,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社会物序状态,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表示一旦自己掌权,将会朝这信方向努力;他把当时礼坏乐崩,诸侯争霸的现象看成是"天下无道"的象征加以抨击,要求克已复礼,这和当时社会发展大势是不一致的,但这并不表明孔子的思想落后,倒退,因为他念念不忘的"周礼",并不完全是旧时代的东西,其中夹杂了许多他设想的新成份,如举贤荐能、仁者爱人、三纲五常等思想,都是在奴隶社会的占躯壳下发育起来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道德准则。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教育方面,他广招门徒,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而且个人献身教育数十年,相传他有三千,七十二门徒,他们出身于不同的诸侯国和不同的社会阶层,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广泛地传播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直到今天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几乎成了教育者世代勉励自己和他人的格言,所以他当之无愧地被历代的人尊奉为"至圣先师",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世学者的发展,也成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至今仍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
黄宗羲(1610年--1695年)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魏忠贤陷害,他爱遗命问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讼冤,以铁锥毙死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了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涉及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无不研究,史学上的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在哲学上,反对宋儒"理气在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对"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揭露了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作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主要著作有《宋元学案》。
政治家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宁,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暗杀,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孙权年轻有为,他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赢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稳定了东吴局势,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与魏、蜀成鼎足之势,219年,孙权索取荆州,袭杀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他在南京称吴王。
孙权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政治眼光,还在称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广州设立郡县;242年又派兵攻占海南岛,此间还发兵一万柄横渡海峡到达台湾岛,基本上统一江南地区。他推行大规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航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连同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帝王
李渊(566年--635年)
李渊公元566年出生于北周一个贵族之家,李的祖父李虎曾帮助鲜卑人宇泰在关中建立北周政权,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年轻时因祖荫袭封唐国公,并担任过州刺史、郡太守和中央卫尉少卿的官衔,后来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关陇贵族集团的领袖人物。
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李渊审时度势,看到武已经镇压不了农民的反抗,隋朝灭亡已成定局,于是他率众从太原起兵反隋 ,他联络瓦冈军李密和其它几支重多的隋义军,很快扩充了自己的势力,617年11月攻占隋都长安,控制了渭水流域,并以反隋首功的面目出现,使很多义军望风归附,他打下长安后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立隋炀帝13岁的儿子杨侑做傀儡尊炀帝为太上皇,一举数得,既巧妙地避开了与尚有相当实力的隋军主力下面作战,又可以用这种暖昧的身份招纳隋和义军两方面的力量,壮大自己的队伍,这样,到618年炀帝死后,李渊不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声望和军事势态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毫无顾忌地废掉杨侑,自己称帝,建立了唐王朝,李渊就成了唐高祖。
宋徽宗(1082--1135年)
姓赵,名佶,北宋皇帝,神宗子,哲宗时封瑞王,1100年--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贪污横暴,滥增捐税,他穷奢极欲,建华阳宫等宫殿,规定用"王者之制"祭孔,定孔庙大殿之名为"大成殿";又尊信道教大建吕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搜括江南的奇花怪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园,名"艮岳",于是阶级矛盾激化,河北、山东、江南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年)底,在"金"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时,传位于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他同钦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震。在位时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工书画,正书称"瘦金书", 绘画长天花鸟。
清官
海瑞(1514--1587年)
海瑞字汝贤,又字国开,号刚峰,1514年生于广东海南琼山县一个秀才之家,他4岁丧父,靠祖上留下的薄田十余亩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贫,他发奋读书,终于在他30岁那年被任命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教谕,上任之时即时令禁止学生给自己送礼,规令只行礼,一次延平知府率随从来南平巡察,其他人都长跪不起,惟独海瑞长揖作礼;后来,连御史巡按到南平来,海瑞成是揖而不跪,李对责怪他的同僚们说:"学官无跪礼,惟长揖拜",显示了他刚正不阿的个性。
155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他清丈增均徭,按土地面积分摊赋役,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招抚流民,安置生产,并推行保甲法抵御倭寇骚扰,深受百姓拥护,同时,海瑞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多次断疑平冤,不畏权势,甚至拿办了浙江总督胡宗宠的儿子,项回了奸相严嵩的亲信,成了深受百姓欢迎的清官,被誉为"海青天"。
1562年,每瑞调升嘉兴通判,不久就为权贵所陷,降为江西兴国知县,任职一年多在屯田、均役、招抚流亡、吏治方面政绩显著,到1564年,调至京城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他目睹嘉靖皇帝20年不理朝政,一心炼丹求佛,果断上书讽谏 ,这就是著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疏中毫不留情地批评皇上劳民伤财。因而触怒皇帝,被捕入狱,幸有宰相徐防等设法相救,才免于一死,嘉靖死后,海瑞复官,1567年升任大理寺寺丞继而又任南京右通政。右金都御史,是他宦途的顶峰期,在此期间,为了勒令豪强退田,他惩治了自己示救命恩人徐防的横行乡里侄子,成为豪强地主们的眼中钉,他们串通朝中权臣,打击海现瑞,海瑞很快被解职回乡,闲居了十几年。
1585年,明神生动活泼重新起用年逾古稀的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又改任南京部右侍郎,署吏部尚书,海瑞不改当年刚直清廉作风,发布了《禁革积弊告示》着手整顿吏治,反应了人民的愿望。2年后,海瑞病故于任上,他的灵柩从南京径水路运回家乡时,江两岸聚集了成千上万自发前来送葬的人群,表明人民对海青天的怀念。
焦裕禄(1922--1964年)
焦裕禄,山东淄博人,1962年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那时正是兰考县内水涝、风沙、盐碱灾害最严重的时候,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决心同全县人民一起改变兰考的贫穷面貌,为了摸清兰考自然灾害的情况,他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来,他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仍一直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誉他是"党的好干部"。
文学家
汤显祖(1550--1616年)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所居名"玉苟堂",曾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历万历十一年(1593年)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上书弹劾大学士申时行,降职为广东徐闻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议名胜官,未再出任。曾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后又爱受李贽的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更滋长了消极出世的佛道思想,在戏曲方面,反对训古和拘泥于格律,主要作品有《紫萧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苟堂四梦》在他的优秀作品里,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现象都表示了不满和抨击。在《南柯记》、《邯郸记》等作品中,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都有此表现。
冯梦龙(1574--1646年)
冯梦龙,字犹尤,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斋主人等,是明朝文学家、戏曲家。曾任寿守知县。清兵渡江时,参加过抗清活动,后死于故乡。其思想略受市民意识的影响,但基本方面仍属于地主阶级的范畴。重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所编选的作品中,有少数能对乱散的某些方面持轻视态度。著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此外还编有时调集《桂技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所奏》,笔记《古今谈》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并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诸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宝本传奇》。
郑振铎(1898--1958年)
郑振铎,现代作家,著名学者,笔名西谛,郭源新等,浙江永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和瞿秋白笔创办《新社会》杂志。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之一,并曾主编会刊《文学旬刊》和《小说月报》,他同"学衡派"、"鸳鸯蝴蝶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五四"运动后,和茅盾等到创办《公理日报》,和胡愈之等组织"上海著作人公
本文2023-08-04 21:14: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