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黄帝内经素论》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二),第1张

 SW0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1—Q0214(天癸……皆极)‖→‖SW01—Q0215(八八)‖迁移说明:

 1、“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十二字,原位“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后,义理不通,显见窜简,当迁出;

 2、《内经注评》云:“‘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当在‘则齿发去’之前,方能与女子七七壬癸竭相对称。据丹波元坚《素问绍识》说:‘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

 3、《内经校释》云:“详文意,若七八已形体皆极,则八八之年仅齿发去,甚为无理。七八文下王冰注云:‘丈夫天癸,八八而终。’此论甚当。”

 4、坤从诸家之识,据此迁移,义理犹通。

 ‖SW01—Q0201(肾气盛)‖→‖SW01—Q0202(二七)‖迁移说明:

 1、“肾气盛”三字,原位“女子七岁”句后。女子方七岁,肾气正处填充阶段,何以得盛与生理规律不符,其理不通,显见窜简,当迁出;

 2、遵“男子二八”之理,当迁至“二七”句后、“而天癸至”句前,方与女子生理规律相符,男女肾气之论相类。

 D0000关于篇名之论:据《说文》:“论,议也”、《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论”、《韩非子五蠢》:“论世之事”、《管子五辅》:“论贤人,用贤能,而民可使治”、《吕氏春秋慎行论》:“闻言必熟论”、《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卫气》LS52-Q0101“博哉!圣帝之论。”可知:

 1、 古之论者,必国之君臣、大贤群议、问答互见、循名究理、议论大道之文体也。却此,篇名不足为论,而当谓之以篇也。

 2、 《黄帝内经》全书,《素问》与《灵枢》合162篇,以“论”名篇者,凡81篇,正合九九八十一黄钟之数;非“论”名篇者,亦81篇(《论勇》除外),均已迁至《黄帝内经素论》八十一篇内,而成君臣具论。

 C0101昔在黄帝:

 1、黄帝,即远古时的黄帝。开篇即点明,《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时代所撰,亦非黄帝亲自所撰,而是后人在讲述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俞、少师、雷公六位大智博士和贤臣共同研究上古经典,相互探讨、传授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疾病起源、诊断防治、养生之道的故事;

 2、黄帝生卒为公元前2717-2599年,20岁登天子之位,在位98年,寿至118岁。《论语·五帝德第二十三》云:“孔子曰: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睿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忧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数,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黄帝内经》开篇之句“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或引自孔子《论语》,可为成书于孔圣之后证据之一。

 3、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有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录以奉考。

 C0101幼而徇齐:

 1、《内经注评》注:“《礼记曲礼》:‘十年曰幼’;徇,xun2,《通雅》:‘徇,迅也;齐,疾也’。言圣哲遍知而神速。”

 2、幼者,小也,少也;《尔雅》:“徇,遍也。”即普遍、全面;《 尔雅》:“疾,齐也,壮也。”徇齐,即全面发展。幼而徇齐,即少年时就全面发展。

 C0101敦:《尔雅》:“敦,勉也。”即勤勉。

 C0101成而登天:

 1:成,指成年;成而登天,即成年时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关于天子,《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第一本生)有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是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2:在“成而登天”句后,黄元御《素问悬解》卷一解云:“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而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不死也。”此方士玄虚之言,有违《黄帝内经》本经之唯物观,不足取信。

 D0101天师:即岐伯,黄帝之臣之师,天下人之师。据《著至教论》SW75—D0601云:“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可明天师之义。

 D0101春秋:

 1、《》云:“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2、春秋,即年龄之代词。

 Q0101道:此独指养生之道。道,广义字,如:

 1、《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即原点之零,一之来源,万物起源;

 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即大,有无限之意;

 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即自然规律;

 4、《周易系辞上传》:“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可见道即阴阳之道。

 Q010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1、 据《广雅》:“术,道也”、《说文》:“术,邑中道也”、《广雅》:“术,法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可知:术即方法。

 2、 据《说文》:“ 数,计也。”可知:数即计量、量度。全句为:效法于阴阳之理,遵循方法和量度。

 Q0101天年:无病无灾时,人之自然寿命,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详见本经《寿夭刚柔》、《生气通天论》、《阴阳二十五人》、《通天》等相关论述。

 Q0102好:《内经校释》校注:“原作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好,与上文欲字相对,义胜,故据改。”从之。好,嗜好。

 Q0103虚邪贼风:

 1、《内经校释》注:“此指一切反常的气候及外在的致病原因……所以王冰说:‘邪乘虚入,是为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2、指八方之歪风邪气和恶劣气候。

 Q0103恬淡:

 1、 恬,tian2,《广雅》:“恬,静也。”即宁静;

 2、 淡,dan4,同憺,《说文》:“淡,安也,从心,声詹。”即安心。

 3、 恬淡,即宁静安心。

 Q0103真气:

 1、《黄帝内经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2、此真气者,空气也,氧气也。真气从之,即呼吸顺畅。古人不知氧气,然自然之物,其理恒常,此名殊而质同也。

 Q0104任其服:《内经校释》注:“衣着随便。任,随意。”即随意穿戴。

 Q0104乐其俗:《内经注评》注:“俗,习也。《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指以自己的习俗为乐也。”

 Q0105贤、不肖:

 1、 据《说文》:“贤,善行也。”取善良之意;

 2、 肖,xiao4,《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不肖,贤之反义词,取邪恶之意。

 Q0105德全不危:

 1、 《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之言妙极,当为终解。

 2、 德者,物之属性也,此喻人之体质。德全不危,即体质完好而无病患之危。

 D0201耶:《内经校释》注:“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Q0201→Q0215女七男八:《论语》(孔子家语第六卷本命解第二十六)云:“孔子对曰: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十有六而精通;女子,七月生齿,七岁生龀,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孔圣女七男八节律之论,契合人体生长自然规律,当为终解。

 Q0201肾气实:肾气充实。在“女子七岁”后,依Q0208“丈夫八岁”义理,或脱“肾气实”三字,姑以译文加()而补,存疑待考。

 Q0202肾气盛:“肾气盛”三字,原位“女子七岁”句后,详见迁移说明。

 Q0202天癸:

 1、《内经注评》注:“天,天一之谓;癸,为十干之一,属水。天一生水,故名天癸。马莳:‘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成,故谓阴精为天癸也。’一般指肾所藏之精,是一种促进生长和生殖机能的物质。”

 2、《 内经校释》注:“促进生殖机能的物质,称为天癸。它的产生是肾气作用的结果,并以阴精作为其物质基础。因此,它既不同于肾气,又不同于阴精,但与二者关系至为密切。”

 3、《太素》卷第二《寿限》杨上善注:“天癸,精气也。任冲脉起于胞中下极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脉通也。伏冲之脉起于气街,又天癸至,故冲脉盛也。二脉并营子胞,故月事来以有子也。”

 4、古之天癸,当应现代医学之所谓性激素:男子为雄性激素,女子为雌性激素。从前后文意看,不宜解为男精女卵,亦不宜解为肾气,因天癸生于肾气。 古人不知性激素,然自然之物,其理恒常,此名殊而质同也。

 Q0202任脉:详见《骨空论》SW60—Q0106“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而入目。”

 Q0202太冲脉:

 1、《太素》作“伏冲脉盛。”太冲、伏冲义同。

 2、王冰注:“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3、据《水热穴论》SW61—Q0402“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可知:太冲脉,乃足少阴肾经之下行部分。

 Q0203均:《列子汤问篇》:“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

 Q0205阳明脉衰:《内经注评》注:“手足阳明之脉,二脉上行于头面发际,故经气衰,则气血不荣于头面部,出现面焦发脱的症状。”

 Q0206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

 Q0206焦:焦枯,指42岁女人因缺少水份、气血衰减而致面部焦干。

 Q0212槁:通藁,干枯,枯槁。

 Q0215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详见迁移说明。

 Q0217体:古代素有“体”、“体”两字,今时简化混作“体”。据《礼记》:“体其犬豕牛羊。”可知:体即分解,取松懈之意。

 D0501挈:qie4,据《说文》:“挈,提也。”挈即提举、掌控之意。

 D0501真人:掌控天地,寿敝日月,不生不化,超乎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之类。有《六微旨大论》SW68-D3301云:“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为证。时人以为真人不存,但为捍卫经文原旨,坤持此解。更何况当下人类认知不达,焉知无有不生不化之真人焉知无有外星生灵后文至人同理。

 D0502至人:游走于天地之间,益寿延年,超凡脱俗,顺应自然之人。其如《西游记》中唐僧、沙僧、八戒、悟空之类。依据如下:

 1、《庄子》:“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2、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3、《内经注评》注:“即其修养与真人相近,亦能保精全真,长有天命。”

 4、《列子力命篇》:“《黄帝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黄帝篇》曰:“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当为终解。

 D0502淳德全道:

 1、张景岳云:“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2、《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当为终解;

 3、德者,体质也。全句为体质淳厚深谙大道。

 D0503圣人:

 1、 居于人间,寿至百岁,顺应自然,超乎世俗之人。其如黄帝、彭祖、老子、孔子之类。

 2、 《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D0503恚嗔:

 1、 恚,hui4,据《说文》:“恚,恨也。”取怨恨意;

 2、 嗔:chen1,据《说文》:“盛气也。”取生气意; 恚嗔,即怨恨生气。

 D0504贤人:居于人间,寿至天年,效法自然,顺应世俗之人。其如先秦诸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类。

 D0504逆从:逆从即逆顺。据《黄帝四经经法亡论第七》曰:“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各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可知:从者,顺也,合理也,正常也;逆者,反也,失理也,异常也。

 D0504阴阳:据《黄帝四经十大经观第二》曰:“群群混混沌沌,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以有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为常”、《黄帝四经称》曰:“凡论必以阴阳之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诡,过际乃反。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可知:黄帝始分阴阳四时,命名天地万物,确定经纬坐标,以探自然万物之德,以求生灵长生之道,循名究理之法,始于大圣黄帝。阴阳者,并非虚幻玄说,并非鬼神迷信,实乃循名究理、探德求道之纲纪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上纪者,胃脘也。”王冰注:“谓中脘穴也。”《类经图翼》作中脘之别名。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中脘穴的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穴名解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

详见百科词条:上纪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53:53 共69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

好,我们开始讲上古天真论,首先解一下本篇的题目,上古:有多种解释:玄古(王冰),太古(张介宾),所生之来(张志聪),伏羲以前(森立之),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孟康),黄帝之时追溯混沌初开,鸿蒙始辟也(高士宗)。根据这几种注释,我们感觉以“伏羲之前”为上古的解释较为贴切或者就把它理解为“远古的时代”也可以,当然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理解。

好,我们把时间问题解决了,再看看什么是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张志聪),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高士宗), 天赋的真元(傅景华),先天之真气或先天之真精,与肾脏所藏的肾精和肾气有密切的关系(王洪图)。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找到了这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先天的真元之气。

上古天真论,就是对伏羲之前的远古时期先天真元之气的论述。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义所在,智者通过题目就可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这篇正文开讲之前,必须把题目搞清楚。我们来看正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本书的主角,他是什么样的人呢?有熊国的国君是少典,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姓公孙。黄帝训练士兵,来征伐那些不听话的部族,这样平定了天下,把势力最大的蚩尤部族也完全消灭了。因为他以土德称王,又建都在轩辕这个地方,所以称为轩辕黄帝。后来在鼎湖山铸鼎,鼎铸成后,白天飞升去了天上。群臣将他的衣冠埋葬于桥山,陵墓至今还在。这是唐代王冰的注解。关于黄帝具体的情况可参考史记里面的记载。

我们把上面的几句理解为:很久以前的黄帝,天生的聪明伶俐,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辞,年龄稍长,言行已经合乎中正,长大后性情宽厚,心思敏捷,治理天下之功已经完成,天年己尽,在位百年,寿命一百一十一岁而升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

内经这部书,乃是黄帝和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个大臣,在平时的讲学探求中而形成的。在这六个大臣之中,惟有岐伯的功劳最多,而且爵位也高,深受黄帝重视,所以尊称其为天师。又有:天,是说能修其天真;师,乃是先知先觉者。上天最重视的就是能讲道的人,而师因为能传道设教,所以被成为天师,而岐伯就是这样的天师。

理解为:黄帝就问岐伯:我听说远古时期的人,大多数都能活到百岁,可是动作还是非常灵活,并不显得衰老。但是现在之人,过了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种差别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违背了天道呢?

下面我们分享一段任应秋先生的关于“天真”的见解:什么叫“天真”呢?“真”是“精”之意,是指人体之真精。道家著作《黄庭经·仙人》中有句话:“积精累气以为真。”意思是说“精”与“气”合起来就是“真”,即指精气,故此可以理解为“真”比“精”还要高一级。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中也有两句话:“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说在自然、宇宙之中,有种物质是“精”,大到宇宙,小到细微的生命,其中都有“精”的存在;“精”中之“甚”者就是“真”,所以说“真”比“精”的品质还要高级。所谓“天真”,是说“真”来自先天化生,或者说由先天禀赋而来,故称“天真”。“天真”用现在的概念来理解,是泛指一切生命之源。中医学有先天、后天的概念,对人体发育来说先天指肾,后天指脾胃,先天之肾藏有精,“精”是生命的唯一来源。《内经》中的这个学术思想反映得很充分,如《灵枢·决气》中说“常先身生,是谓精”,先于身体之前诞生的那个生命物质就是“精”。“上古”与“天真”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用张志聪的话来解释,他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上古,谓所生之来。”这话引申得非常好,他把“上古”的概念引申为“所生之来”,即生命之源。“天真”呢?他说:“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天乙”是指天之阳气,来自《易经》的“天一”“地六”的概念。“一”代表阳,“天一”就是先天的阳气,阳气可以化生阴水,阴水就是指真精,也就是肾精,又叫“真元”。中医学中“元”的概念,是指阴、阳,有“元阴”“元阳”之说,“肾精”就是“元精”。为什么要用“元”这个概念呢?“元”是“原始”之意,元阴、元阳都是生命之源;肾精中存有元阴、元阳两种生命物质,所以说“天真”就是“天一”所生之“真元”。根据张志聪这个解释,“上古天真”的概念就是:生命来源于真精。简言之,“上古”是“来源”之意,不要理解为“上古社会”或“上古历史阶段”;“真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上古天真”,是说人生命源于真精。在“上古天真论”这篇文献中,主要是阐述了“肾气”这个主题,因此张志聪对“上古天真”的解释是符合这个命题的,解释得很有见地。好,在这里,非常感谢任老的精彩分享。

以上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

黄帝说:凡是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以后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虽然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疾病叫做“脱营”;

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

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 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这才是 :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养生

 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 ,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饮食养生,就是通过合理地摄取饮食,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人类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繁杂,饮食文化和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了解饮食养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则,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和预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禀受于父母;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怎么讲呢

 《阴阳应象大论》说:“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学采用的是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就是打比方。

 它说肠胃就像大海一样蕴蓄着丰富的物质,而人体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样,将肠胃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那么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有时从哪里来的呢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来源也就是人们吃的五谷杂粮。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或濡润脏腑,或滋养四肢百骸,身体得养,所以脏腑安宁,身体轻健,精神充沛。

 饮食不仅仅提供给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对于养生和治病也非常重要。

 饮食疗法

 在治疗的方面,中医提倡在知道疾病的原因后,先用食物的方法治疗,饮食疗法治疗不愈者,再采用药物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减轻缓解以后,也应该采用饮食调理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老年病学家岳美中老先生治疗老年或者虚人感冒喜用的一个小方“神仙汤”就是这样的例子,药取七片生姜、七个葱头、一把粳米,米熟汤成后加醋兑服,确实有解表散寒而又不伤正气的特点。

 可见,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对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都是一样重要的。

 五字总原则——杂、少、淡、温、忌。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饮食养生的五字总原则,那就是:一“杂”、二“少”、三“淡”、四“温”、五“忌”。

 黄帝内经的体质养生法

 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脏、五官、皮肤、毛发、血脉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谐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人的一生中,体质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正因为体质是可变、可调的,所以才能通过养生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应该说明的是,养生并不是针对原本的体质,跟它抗衡,而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放大它的优点,改善它的缺点。体质决定了人的健康情况,决定了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人生病之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内容博大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研读的医学知识手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在疾病出现苗头之前,就从根源上断绝它的产生。这也是道医的治病理念,而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俗说的体质。

 有些人喝凉水也长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动不动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实多半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现代人都讲究养生,但铺天盖地的养生专家、养生书籍、养生节目却让人头昏眼花,失去方向。究竟应该听谁的到底哪种养生方法适合我我是应该补阴,还是应该补阳是应该多运动,还是应该多休息是食疗好,还是穴位按摩好其实,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属于什么体质,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养生了。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一般分为几种一个人的体质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养护自己的体质

 在《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里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和等五种类型,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体质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痰湿、血瘀、血虚、气郁、寒湿、风质10种体质。体质不同的人,在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生病状况都是不同的,中医一向讲究辨证治疗,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种病,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对症下药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体质。不然,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谐的音符,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不好的体质、偏颇的体质中来。只有从体质着手,才能彻底了解病源,治标又治本。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而中医的基础就是从阴阳学说开始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ˇ仁ˇ。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ˇ;孟子主张君王应行ˇ仁政ˇ,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就和中医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只是从中借鉴了一些《周易》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医汲取了道教中的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来形容人的五脏六腑。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不知道够不够详细

炅则气泄指的意思是:身热则营卫之气随汗而耗散。

炅为九气之一。炅则气泄为病机,又称热则气泄 。指热邪致病,易使腠理疏松,玄府开张而多汗,导致气随津泄的病理变化。炅为九气之一,热之意。气泄,指阳气外泄。热则毛窍腠理疏松而多汗,阳气随汗散泄于外。《黄帝内经素问 · 举痛论》:“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 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 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提醒您:关于李经纬《内经图》全释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黄帝内经素论》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二)

 SW0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1—Q0214(天癸……皆极)‖→‖SW01—Q0215(八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