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哪些延寿的秘方?
中医作为我国的瑰宝之一,大家都希望中医能够更加发扬光大,大家公认为中医可以让人健康长寿,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中医确实能让人长寿,那么用中医来健康延寿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中医有哪些延寿的秘方呢?中医延寿吃哪些食物好?
1、中医延寿秘方
1、早晚梳头
中国历代养生家都把梳头护发健脑的养生方法,看作是长寿的重要措施。勤梳头可疏通血脉,有助于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协调功能,也有利于降低高血压、预防脱发、脑血管疾病如失智症、中风、帕金森症等。
2、睡前泡脚及按揉穴位
泡脚又称足浴,可在水中加上一些药物(姜汁、米酒、醋、艾叶等),能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方式。泡脚的容器、水量、水温、时间等都有要求。一般只用热水保健泡脚可选择电子足浴盆。如果用药物泡脚,则以木桶为佳。时间通常为10至30分钟左右,以觉周身微热,后背感觉有点潮湿,或额头微微出汗效果最佳,如果大汗淋漓则容易造成头晕虚脱。泡脚时可按揉足三里穴、脚心和脚趾。
3、起床后排便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活习惯应该符合大自然规律。早晨5至7时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盛的时候,要养成早起排便的习惯。如果不能早起,大肠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排浊功能,毒素会停留在体内而引发便秘、痤疮等疾病。上午7至9时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吃早餐也是最易消化。一顿优质的早餐可以让人思考敏锐,反应灵活,提高记忆力和工作效率,且不容易发胖。
4、多吃谷物
《内经》早就指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的膳食结构。谷类是滋养身体的主要食物,肉类是补益身体的食物,蔬菜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食物,水果是营养素补充的辅助食物。注意各类食物的相互配合,不能相互取代。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肉及谷类而以蔬果取代,会使营养失去平衡,因而损伤脾胃、肝肾功能。
5、根据体质吃药膳
不同的食疗适合不同的体质,不可滥补。如阴虚体质,就用滋阴食物(海参、鸭肉、鲍鱼、西红柿、甘蔗、芹菜、梨、菠菜等)与中药(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黄精、百合、玉竹、石斛、山药、地黄等)作为食疗。如果用温热的食疗(如十全大补鸡汤),就会加重阴虚,反而降低免疫力而出现咽痛、口疮等。但有外感伤风咳嗽,皮肤化脓者不可进补。
6、每天运动30分钟
运动最好的时间是上午,可增长体内的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运动要视个人的体质、年龄而定,不可过量;宜选择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预防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抑郁症等疾病。
7、戒烟酒
抽一根烟会产生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四十几种会致癌。戒除吸烟,不仅对自己健康有利,也是对家人爱的表现。过量饮酒则易引起酒精性肝病等。
8、掌握好室内温度
居住环境需要空气流通,使用空调时,将空调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即可,环保节能的同时,对身体机能的调节也有好处。呆在空调房中,身体不要直接对着风口长时间吹,老年人和有关节疾病的人最好穿长裤,或者带上护膝。
9、经常静坐
长时期的压力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以致耗伤精气,损害心神,早衰多病。所以保持畅达乐观的心情,争取时间宁心静坐,使大脑得以充分休息。当情绪不佳时,可对亲朋好友倾吐苦闷,或参加社区活动,使不良情绪释放,缓解心理压力。
10、培养爱好
在工作、学习之余,应积极培养一些爱好,如听音乐、浇花养鱼、绘画练字等,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多与大自然亲近,可减轻压力。
2、延寿食物
1、番茄酱。番茄是常出现在大家餐桌上的食材,但说到番茄酱,大家会觉得它不新鲜、没营养。事实上,番茄酱的营养并不比番茄差。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番茄酱中除维生素C以外的绝大部分营养素含量都远远高于番茄,比如,番茄酱中维生素E含量接近番茄的8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做成酱后,番茄红素的含量也提高了很多。番茄酱在烹调中用途很广,比如做番茄炒鸡蛋、疙瘩汤、番茄炖牛腩、罗宋汤时都可以加勺番茄酱。最佳做法是,正常放油,在菜肴快好的时候再加入番茄酱。
2、豆渣。提到豆渣,许多人认为它是豆制品的下脚料,没什么营养,而且口感较差。但事实上,豆渣是优良的保健食品。因为它热量少,所含的膳食纤维多,并富含人体十分需要的钙质,据资料显示,100克豆渣中约含钙100毫克,几乎和牛奶等同。其实,豆渣也是个不错的烹饪原料,可以添加到主食里,比如熬粥、做馒头,还可以用来炒鸡蛋、做丸子。
3、蛋黄。很多人吃鸡蛋时会丢掉蛋黄,认为其中含有大量胆固醇,会伤害心脏。事实是,正常人每天吃1个蛋黄,并不会对心脏造成伤害。并且鸡蛋中的保健成分几乎全部存在于蛋黄当中,比如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胆碱、甜菜碱、叶黄素、欧米伽3脂肪酸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如果感觉蛋黄比较噎人,可以做成鸡蛋羹、蛋花汤或者直接炒鸡蛋。
4、圣女果。在不少人的心中,圣女果是转基因食品的代名词。真相是,圣女果并不是转基因番茄,反而它才是最原始的番茄品种,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完全驯化的品种。而且在营养上,大番茄也比圣女果略逊一筹,比如其中的维生素C就低了不少。圣女果常被当成水果食用,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来做大拌菜。
5、水果干。说到水果干,有人认为它没啥营养,有人认为它含有太多添加剂,并不健康。其实,真正的水果干是水果经过干燥工艺制成的产品,制作过程既不加糖,也不加盐,没有任何香精、色素等参与。这个干燥过程,会浓缩水果中的糖分、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膳食纤维和一些不怕热的抗氧化成分、维生素也会被浓缩。因此,葡萄干、芒果干、杏干等天然水果干,可以帮助人体补充钾、钙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尤其适合夏季出汗多时食用。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时,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标签,选择非油炸,没有额外添加盐或糖的天然水果干。
目录 一、内科奇效方 感冒 1辛温解表汤 2羌蒡蒲薄汤 3清热解表汤 4三阳清解汤 5退热汤 6三花清解汤 7感冒立愈汤 8柴胡消食汤 9十神汤 10增免抗感方 头痛(头风) 1加味乌星散 2柔肝熄风方 3头痛汤 4头痛方 5曙光头痛方 6三石汤 偏头痛 1三生祛痛方 2养血祛风汤 3滋潜止痛汤 4祛瘀驱风汤 5霹雳汤 脑震荡后遗症 1四子定晕汤 2健脑散 3活血温胆汤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1疏表止嗽汤 2辛温止咳方 3张氏止咳汤 4清肺理脾镇咳汤 5鱼蛤石花汤 6解郁宣肺止咳方 7桑杏清宣汤 8锄云止咳汤 9锄云利肺汤 10七味清肺饮 11前芒汤 12麻杏地鱼汤 13速效止咳方 咳嗽二(慢性支气管炎) 1温肾蠲饮汤 2润燥益阴汤 3久咳丸 4降气化痰汤 5清肺宁咳方 6补气化痰方 7三花汤 8清肺润燥方 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七子定喘汤 2清肺化痰汤 3咳喘冲剂 4前胡汤 肺痨(肺结核) 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 2月华消瘰汤 3和解宣化汤 4清肺活肝理痨汤 5二麻四仁汤 6托里内消汤 肺痈(肺脓疡) 1苇茎排脓汤 2肺痈验方 3小儿肺痈方 4宣肺解毒汤 5加减苇根汤 6清肺化痈汤 气喘(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 1温肾纳气方 2宿喘验方 3止咳平喘汤 4保肺汤 5五白定金片 6萎贝定喘汤 肺积(肺癌) 1培土生金除癌汤 2益肺消积汤 3参冬白莲汤 4养阴清肺消积汤 胸胁痛(气胸) 1补肾纳气方 2疗伤理气汤 咯血(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 1三炭止血汤 2加味柏叶汤 3泻白化血汤 4宁肺止血汤 5参白止血汤 6咳喘止血汤 中风(脑血管意外) 1�莶至阳汤 2�莶至阴汤 3涤痰熄风汤 4通络活血汤 5通络益气汤 6中风先兆汤 7通络舒脉汤 8发郁通络汤 9丁氏七妙汤 10镇肝益阴汤 11固脱保元汤 面瘫(面神经麻痹) 1牵正四物合剂 2二石复正汤 高血压病(眩晕) 1治高血压方 2熄风汤 3柔肝熄风汤 4加减天麻钩藤饮 5三草汤 6镇肝潜阳汤 7育阴潜阳汤 眩晕 1气虚眩晕汤 2定眩汤 3川芎白艽汤 4清肝汤 内耳性眩晕 1清泄肝胆方 2止眩降晕汤 低血压(眩晕) 1升压汤 2参芪升压汤 3桂枝甘附汤 虚劳(贫血) 1生血增白汤 2苍玉潜龙汤 3参芪二仙汤 4健脾益气汤 5二仙温肾汤 6温补脾肾汤 虚损 1黄精补脑汤 2珠母补益方 3加味生脉散 胸痹(冠心病) 1冠心通痹汤 2调和肺胃汤 3参七散 4心绞痛方 5龙牡安神汤 6加味冠通汤 7通痹消胀汤 8早博宁汤 9强心饮 10宁心饮 风湿性心脏病 1银翘白虎汤 2通脉饮 3双仁养心散 肺源性心脏病 1加味小青龙汤 2肺肾同治汤 心律失常 1健心汤 2灵芝甘草汤 3调心汤 4稳心灵 5宁心饮 6加味八味安神丸 7整脉饮 心力衰竭 1健心合剂 2五泽强心汤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 关节炎) 1行痹主方 2三消饮子 3化瘀通痹汤 4补肾祛风汤 5通络熄风汤 6热痹镇痛汤 7寄生慢痹汤 8补肾祛寒治�汤 9蛇归类风汤 10类风湿汤 11蠲痹通络汤 12益气通痹汤 13流气止痛汤 14补肾活血汤 15加减痛风方 16王氏热痹方 17桂枝活络汤 18石藤热痹汤 虎历节(痛风性关节炎) 1消痛饮 2痛风方 3泄浊化瘀汤 肩凝症(肩周炎) 1肩凝汤 2温经通络汤 坐骨神经痛(痹症) 1蠲痹汤 2四虫蠲痹汤 3通经止痛汤 黄疸(黄疸型肝炎) 1轻型消黄汤 2重型消黄汤 3加味茵陈蒿汤 4利疸退黄汤 5丹凤汤 6清肝和胃汤 7清解化利汤 8活血通络汤 9秘传黄痧症验方 胁痛(无黄疸型肝炎) 1虎蛇疗肝汤 2豢龙汤 3疏肝利胆汤 4疏肝解毒汤 肋间神经痛(胁痛) 1乙癸同源饮 2薤蒌四逆散 3双解散 4肝郁得效方 5消食汤 急黄(重证肝炎) 赤芍退黄汤 乙型肝炎 1活血解毒散 2疏肝健脾汤 3复肝汤 慢性肝炎(含“迁肝”和“慢活”两类) 1二甲调肝汤 2燮枢汤 3补气养血汤 4健脾补肾汤 5滋补肝肾汤 6舒肝解毒汤 7加味抑制散 8疏肝理脾汤 9加味一贯煎 10加味黄精汤 臌胀(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 1化瘀通气方 2白金汤 3软肝缩脾方 4臌胀消水丹 5肝腹水验方 6复肝丸 7茵布治肝汤 8苓桂健运汤 9加味阴骘丸 10健肝生化汤 11养肝饮 12益气化积解毒汤 13养阴利水汤 黑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症) 1黑疸汤 2软坚治疸方 脂肪肝 降脂益肝汤 肝吸虫病 肝吸虫汤 肝痈(肝脓肿) 龙胆清肝汤 胆囊炎、胆石症 1清胆消炎汤 2金钱开郁散 3利胆解郁汤 4利胆排石汤 5茵柴清胆汤 6消症积汤 7利胆汤 8疏肝利胆汤 9通胆汤 10利胆消胀汤 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疏肝和胃饮 2健脾调胃汤 3加味乌贝芨甘散 4健脾汤 5养胃汤 6脘腹蠲痛汤 7加减一贯煎 8清柔和中汤 9舒肝和胃饮 胃脘痛(慢性胃炎) 1安中汤 2养阴建中汤 3益气建中汤 4疏肝和胃汤 5三合汤 6平肝降逆和胃通阳方 7益中活血汤 8健脾和胃汤 9柴桂汤 10通降汤 11肝胃百合汤 逆(膈肌痉挛) 1止嗳汤 2治噫气声之不绝方 3宣中降气汤 4白虎降逆汤 5降逆止呃方 胃下垂 1枳实参朴汤 2四奇汤 3补元复胃汤 胃粘膜脱垂症 1温肾升阳汤 2升提活血汤 肠梗阻 1温阳通痹汤 2驱通汤 急性胰腺炎 1消胰饮 2栀干芍草五香汤 3柴胡陷胸汤 4二白生脉汤 泄泻(急慢性肠炎) 1治泻方 2泄泻灵汤 3清利肠道方 4加味葛根黄苓黄连汤 5久泻断下汤 6温肾健脾止泻方 7温肾扶脾汤 8益火扶脾方 9敛溃愈疡汤 滞下(痢疾) 1香连导滞汤 2双炭饮 3疫痢解毒饮 4开噤止痢汤 5白头槟连汤 6海葛地连汤 7活血导滞汤 8加味连梅汤 十二指肠壅滞症 温降承气汤 腹胀 1三宜汤 2解秽汤 3排气排便汤 老年性痴呆 桃仁复苏汤 胸膜炎(胸腔积液) 1三子逐饮汤 2三仁分利汤 3清润消肿汤 4逐饮方 肠痈(阑尾炎) 1清热消炎汤 2化瘀消炎汤 3阑尾脓肿方 4阑尾化瘀汤 5红藤汤 6加减双合汤 7金蒲汤 气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五法合一甲亢汤 2“甲亢”方 3消瘿汤 4治甲亢丸 5治甲亢方 肉瘿(甲状腺腺瘤) 1川芎天葵汤 2三海汤 肥胖病 1消肥汤 2张氏减肥方 多汗症 1止汗汤 2疏渎固表汤 蛔厥(胆道蛔虫症) 1驱蛔汤 2胆道驱蛔汤(一) 3胆道驱蛔汤(二) 4通胆安蛔汤 水肿(肾炎) 1加减益肾汤 2疏风利水汤 3宣肺利水汤 4健脾渗湿汤 5苏蝉六味地黄汤 6加味三合汤 7白扁豆散 8益气化瘀补肾汤 9穿破石合剂 10开瘀消胀汤 11四能速效汤 12五草汤 13芡实合剂 14肾炎汤 肾功能衰竭 1升降活血汤 2徐长卿汤 3温肾排毒汤 4温肾降浊汤 肾病综合症 1益肾健脾汤 2小儿肾病综合征 3退肿汤 劳淋(慢性肾盂肾炎) 1疏肝益气汤 2益肾温化汤 3芙蓉清解汤 4益肾通淋汤 5内托生肌汤 腰痛 1补肾强腰方 2强腰散 3峻补肝肾丸 4通督活血汤 5腰痛方 流行性出血热(温病) 1加味银翘散 2出血热导泻汤 血淋(急性尿路感染) 1柴芩汤 2导赤清心汤 3茅苓汤 4血淋安逸汤 5加味导赤汤 6加味归贝苦参丸 膏淋(乳糜尿) 1清热养阴汤 2活血分清饮 3乳糜尿汤 白浊(前列腺炎) 1清热利湿化瘀汤 2白浊汤 3龙胆消炎汤 4加味膀胱化浊汤 癃闭(前列腺肥大) 1舒肝散结方 2愈癃启闭汤 3消癃方 4麻黄五苓汤 失眠(神经官能症) 1除痰降火方 2卧佛汤 3明志汤 4十一味温胆汤 5琥珀合欢白芍汤 6镇静安神汤 7八味安神汤 8十味甘麦大枣汤 9交阴安神汤 癫狂(精神分裂症) 1豁痰定狂汤 2除痰降火方 3柴芍龙牡汤 癫痫 1加味抵当汤 2除痫汤(散) 3龙牡愈痫汤 4潜阳宁神汤 5除痰安寐汤 6癫痫清脑汤 石淋(泌尿系结石) 1消坚排石汤 2金珀消石散 3结石消化散 4三金胡桃汤 5三金排石汤 6逐石汤 遗精 1遗精方 2益肾固精方 3补肾固精丸 4秘精汤 阳萎 1加味天雄散 2补肾壮阳丸 3益肾填精汤 4益精壮阳汤 5壮肾亢萎散 男性不育症 1化瘀助育汤 2九子生精丸 3益肾生精丸 4益精毓麟丸 5化精汤 消渴(糖尿病) 1温肾降糖汤 2益气滋阴饮 3降糖益阴汤 4清热养阴汤 5降糖方 6降糖克消汤 7治消止渴汤 白细胞减少症 1丹首生血灵 2温补升白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温补脾肾方 2平癜汤 3三草黛丹汤 4陆鹤消癜汤 疝症(副睾炎) 1柴桔乌贝汤 2附子大黄汤 3温通利湿方 4消核汤 5加味疝气方 细胞增多症 1恶网净汤 2参鹿龟汤 便秘(习惯性便秘) 1便秘汤 2增水行舟汤 3调肝承气汤 4通秘汤 脱肛 1益气举脱汤 2提肛饮 二、妇科奇效方 月经不调 1补血通经汤 2调经凉血汤 3三黄忍冬藤汤 4安神调经汤 5归经汤 6补中固经汤 7益气清营固冲汤 8调经散 痛经 1痛经汤 2治寒凝痛经方 3化膜汤 4活血祛瘀化症汤 5热性痛经方 6散瘀见喜汤 7加味活血理气止痛饮 闭经 1瓜石汤 2化瘀通经汤 3香草汤 4桂仙汤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健脾固冲汤 2滋阴固气汤 3育阴止崩汤 4益肾止血汤 5经漏验方 6寒凉止崩汤 7益气活血汤 倒经(代偿性月经) 1归经汤 2凉血止衄汤 经前期综合征 1清眩平肝汤 2二齿安神汤 3乳胀散 4经前乳胀汤 5经前癫狂汤 更年期综合征 1益肾汤 2二仙汤 3坤宝汤 4清心平肝汤 带下(阴道炎) 1清肝利湿汤 2赤带方 3补肾固带汤 4苓药芡苡汤 5祛湿止带汤 妊娠恶阻(妊娠呕吐) 1健脾和胃汤 2安胃饮 3祖传定呕饮 4健降止呕汤 5化浊安中饮 6温中和胃饮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加减鲤鱼汤 2羚羊琥珀散 3平肝散 胎位异常(难产) 妊娠正位汤 胎漏(先兆流产) 1安胎合剂 2清热安胎饮 3固肾安胎饮 4加味芎归汤 5生麦安胎饮 6保胎方 滑胎(习惯性流产) 1调补冲任方 2滋肾育胎丸 3固胎饮 4培育汤 5加味三青饮 6补肾固本汤 7活血化瘀汤 异位妊娠(宫外孕) 宫外孕方 产后发热 1理血祛风汤 2祖传桂枝生化汤 3参芪荆防汤 产后尿潴留 加味桂车汤 产后恶露不绝 1缩宫逐瘀汤(一) 2益气固护汤 3红酱饮 4缩宫逐瘀汤(二) 5银黄汤 产后缺乳 1益气通乳汤 2疏肝通乳汤 3加减涌泉散 4益源涌泉饮 5通乳丹 6通乳饮 女性不孕症 1肋孕汤 2经验种子济阴丹 3补肾种子方 4陈氏求嗣方 输卵管阻塞 1通管汤 2疏通汤 3通卵受孕种育丹 4地蚤汤 肠覃(卵巢囊肿) 1消散襄肿汤 2加味化坚汤 子宫肌瘤 1清瘀化症汤 2桔荔散结丸 盆腔炎 1丹芍活血行气汤 2血竭化症汤 3血竭消聚汤 4二藤汤 5盆腔灵汤 6归竭合剂 7清热解毒汤 8暖宫定痛汤 9理冲汤 10柴桔败酱汤 11清化汤 子宫颈炎 清宫解毒饮 慢性附件炎 加减斑龙汤 外阴白斑 1白斑方 2清肝化斑汤 子宫脱垂 1益气升提汤 2提挺汤 避孕与引产 1节育生化汤 2益母芎归汤 三、儿科奇效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卫气双解汤 2荆芥消风汤 3桂芪汤 4荆芥银参汤 小儿高热 1慈幼清解汤 2小儿退热方 3退热灵 4蒿柴薇丹汤 5小儿退热灵 胎黄(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 1阳黄清解汤 2茵瓦通黄汤 3婴儿利胆方 4消黄利胆汤 5清热退黄汤 6小儿肝炎方 婴儿不乳 清热导赤饮 新生儿硬肿症 1硬肿汤 2温阳活血汤 婴儿呕吐(急性胃炎) 1扩幽解痉汤 2通幽降逆汤 小儿肺炎 1清气汤 2蚤休汤 3六二清肺汤 4清热解毒方 5肺炎汤(一) 6肺炎汤(二) 7钩藤竺黄汤 8腺病毒肺炎汤 支气管哮喘 1补肾平喘汤 2附子大黄细辛汤 3二麻四仁汤 4治哮喘验方 5哮喘通用方 6参蛤麻杏膏 7治哮灵 8平喘汤 9止哮汤 麻疹 1透疹汤 2麻杏桑石汤 幼儿急疹 1幼儿急疹散 2青地石膏汤 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方 2调中止泻汤 3五肉涩肠汤 4健脾柔肝汤 5温阳扶脾汤 6温阳止泻汤 7参连健化汤 8小儿慢性腹泻方 9车前白术汤 小儿遗尿 1益气缩泉固关散 2补肾固脬汤 3小儿遗尿方 4遗尿合剂 小儿尿频 1滋阴益肺汤 2麦枣远志汤 3二蛸补肾汤 4尿崩汤 暑热症(夏季热) 1夏热汤 2清暑导滞汤 3薷膏汤 小儿低热 1清上温下方 2银胡蒿桑汤 3益气养阴汤 4青蒿低热饮 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伏暑) 1益气清解汤 2抽薪饮 3镇心涤痰汤 4通络健脑汤 小儿麻痹症(瘘证) 1膏葛芩连汤 2通络起蒌膏 3通络起萎丸 4疗瘫健步灵 小儿多动症(癔纵) 1滋阴潜阳汤 2菖志龙牡汤 小儿大脑发育不良(五软、五迟) 1益智健脑汤 2补肾健脑片 3鹿地龟版汤 4补脑益智汤 解颅(小儿脑 积水) 1健脑利水丸 2通窍利水汤 3补肾健脑汤 女童性早熟 1清泻相火方 2滋阴泻火汤 小儿心肌炎 1参芪十九汤 2补气养血汤 3参芪瓜蒌汤 小儿蛔虫症 1使香消积汤 2使君子汤 百日咳 1温肺化饮汤 2镇肝止咳汤 3百龙汤 4百日咳方(一) 5缓痉镇咳汤 6百日咳方(二) 7百马汤 8麻杏代赭汤 小儿积滞 消食散 小儿厌食症 1桂枝汤 2凉肝健脾汤 3消疳汤 4调脾散 小儿疳积(营养不良) 1健脾消积汤 2三甲散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水疝) 1消疝汤 2水疝方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解毒散结汤 2六味消毒饮 小儿舞蹈病 1羌菊白麻汤 2五虫熄风汤 3滋肾养肝汤 小儿夜啼 1定惊汤 2钩藤饮 小儿肾炎 五草汤 小儿肾病综合征 三合化裁汤 小儿佝偻病 抗佝方 四 、伤外科奇效方 颈椎病 1搜风通络汤 2白芍葛根汤 3养血通络汤 软组织损伤 1滋阴解痉汤 2顺气宽胸汤 跌打损伤 1活血行气汤 2颅内消瘀汤 3消肿通络汤 4通窍逐瘀汤 5补肾牡骨汤 6理气化瘀汤 7活血舒筋汤 8牛蒡子汤 9复元活血汤 骨折 1活血镇痛汤 2跌打养荣汤 3仙复汤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胁痛) 1胡归山甲汤 2新活血化瘀汤 骨质增生病 1补肾克刺汤 2增生汤 3强力热敷散 4抗骨质增生丸 5活络通痹汤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1复骨汤 2骨痨汤(一) 骨痨(骨与关节结核) 1骨痨汤(二) 2补益祛邪汤 多发性疖肿 1仙遗地黄汤 2消疖汤 3解毒消肿汤 4托补消炎汤 痈疽 1加味三星汤 2鹿角托里汤 3黄芪托毒汤 4归芪解毒汤 5扶正解毒汤 6养阴清托汤 7双活祛寒汤 8和营托毒汤 9透脓汤 10疏气消肿汤 疗疮 1芩连消毒饮 2七味消疗汤 3知柏解毒汤 4三花二石汤 5九味消疔汤 乳痈(乳腺炎) 1乳痛验方 2治乳痈方 3消乳汤 4乳痈内消汤 5桔叶汤 乳癖(乳腺增生病) 1消瘀散结汤 2乳腺消瘤汤 3疏肝消核方 4乳一方 5乳癖化坚汤 乳疠(乳房发育症) 1消疠汤 2乳疠内消汤 血栓性静脉炎 1清营解瘀汤 2解毒通脉汤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温经通脉汤 2活血通脉汤 3补气通脉汤 4化湿通脉汤 臁疮(下肢溃疡) 化腐生肌丹 鹤膝风 加减羚羊角汤 五、皮肤科奇效方 紫癜(肌衄) 1脱敏消瘢汤 2滋阴降火汤 3补气凉血汤 4青紫汤 5清荣饮 6三草楂黄汤 7加减玉女煎 丹毒 1蝎槟导滞汤 2鹿角阳和汤 3解毒清热汤 鱼鳞病 鱼鳞汤 银屑病(牛皮癣) 1白疮汤 2白疮方 神经性皮炎(癣症) 1首乌饮 2乌蛇驱风汤 3搜风除湿汤 脂溢性皮炎(赤屑风) 1凉血清肺饮 2凉血消风散 3养血消风散 药物性皮炎 1皮炎汤 2增液解毒汤 湿疹 1滋阴除湿汤 2全虫方 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1清热消毒饮 2马苋解毒汤 荨麻疹(隐疹) 1荆防方 2麻黄方 3麻黄蝉衣汤 4活血祛风汤 5多皮饮 6潜阳熄风汤 7消疹汤 8固卫御风汤 扁平疣 1去疣三号方 2蓝苡消疣汤 寻常疣 1灵石消疣汤 2去疣四号方 皮肤瘙痒症 1皮癣汤 2二地汤 3风癣汤 结节性红斑 1活血通络方 2凉血五根汤 3加味利湿化瘀饮 痤疮(青春蕾) 凉血消疮饮 脱发 1一麻二至丸 2补肾养血丹 3生发饮 4消秃生发汤 5除湿健发汤 皮肤病通治方 1清肝饮 2八味洁肤膏 六、眼科奇效方 麦粒肿(偷针眼) 1解毒消肿汤 2归贝解毒汤 结膜炎(天行赤眼) 1茵陈防己汤 2祛风明目方 3菊栀散热饮 角膜炎 1金黄汤 2红肿翳障方 3消毒饮 4银花解毒汤 5银翘解毒汤 角膜溃疡 1红肿痛方 2治蟹珠方 3消炎解毒汤 巩膜炎 退红肿方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1补肝散 2滋阴活血汤 虹膜睫状体炎 1和营化痰汤 2泄热祛风汤 3开窍明目汤 4双防双黄汤 视神经萎缩 韦氏逍遥散验方 角膜软化症(疳疾上目) 归芍八味汤 泪囊炎(眦漏) 1止泪汤 2见风流泪方 3平肝止泪方 眼底出血症(血灌瞳仁) 1槐花侧柏汤 2生蒲黄汤 3排血汤 白内障 1乙癸同治方 2养阴清热汤 青光眼(绿风内障) 1平肝养肝汤 2养阴平肝汤 3熄风止痉汤 角膜云翳 1新老翳障方 2四物退翳汤 其它目疾 1瞳孔散大方 2蒲银解毒汤 3去痹汤 4滋肾柔肝汤 七、耳鼻喉科奇效方 耳聋 1通窍益气汤 2化瘀复聪汤 3新麻杏石甘汤 耳鸣(内耳性眩晕) 1耳鸣丸 2眩晕片 3五味止眩汤 中耳炎 1柴胡白冬饮 2泽苓汤 3升青流气饮 鼻衄 1清金止衄汤 2清热止衄汤 3荆牡藕节汤 4健脾止血汤 鼻鼽(过敏性鼻炎) 1抗敏护卫汤 2辛蒲汤 3升陷塞流汤 鼻渊(鼻窦炎) 1辛前甘桔汤 2加味辛荑散 3通鼻汤 4蒲黄败毒汤 5清热消肿汤 6群芳煎 鼻窦(慢性鼻炎) 1鼻炎汤 2慢性鼻炎汤 3苡仁防风汤 乳娥(扁桃腺炎) 1范氏大黄附子细辛汤 2大青蚤休饮 3金灯山根汤 4咽喉消肿汤 5消娥汤 6清咽解毒汤 喉痹 1清咽解毒汤 2清咽透表汤 3新定三黄凉膈散 4咽喉消肿八味汤 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 1消梅十味饮 2三子消梅汤 喉喑(声带病) 1加味二陈汤 2加味养阴汤 3天龙饮 4清肝利咽汤 牙痛 1齿痛验方 2虚火牙痛汤 3肾虚牙痛汤 4细辛碎补汤 5清胃解毒汤 6牙痛方 牙疳 1牙疳散 2清热化疳汤 3清热解毒汤 口疮(口腔炎) 1养阴清热汤 2生白解毒汤 3口腔解毒汤 4溃疡散 5釜底抽薪散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心态好生活好,那么人的状态看起来就会很好,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外表上都能说明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幸福,因此养生很重要,下面分享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11、除了喝酒外,少吃凉菜
在古代,人们吃到凉菜,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凉菜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凉菜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着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欲望。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7、不要大量喝水,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所谓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还可以冲刷大肠什么的。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现代人光图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子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8、不喝冻水、冻饮料
冷饮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热气,把它温到36、5℃跟人体一样的温度。日积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连,肺也受不了。有人喜欢吃饭之前先来杯冻饮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都会没感觉,时间长了,你就变得奇胖。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饱就差不多了。
中医养生有5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3、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4、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5、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21、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眠好第二天才能精力旺盛。睡时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2、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是药三分毒,尽量少用药,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3、一切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4、人在生病的时候,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5、人的健康离不开足够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这样给身体供应养分才能充足,排泄垃圾的通道才能畅通。
6、足够的气血靠适量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优质的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获得。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加气血,也需要减少血气的损耗,过度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它们清理掉。
8、人要想健康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这样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虚火损害脏器,虚火会损耗气,现代人生病大多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9、人要想健康不衰老,就要减少体内的垃圾、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增加体内的气血。
10、心乱了对外紊事对内扰血气,凡恼怒恐惧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1、多嗔伤肝,多*伤肾,多食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2、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1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14、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补气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15、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16、运动可以生阳,散步可以生阴。
17、运动可以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并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但过度运动就会消耗人的气血。
18、散步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19、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20、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
21、阴阳两虚先补阳,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要先有能量才有办法搬运物质的营养去滋养身体、排除毒素。
22、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才能健康。
23、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24、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3所用材料(五天的量):
1、绿豆(入心经,清热解毒益肝)50克
2、薏仁(健脾、补肺,清热化痰、入肾经)50克
3、莲子(清心养心、入肾经)50克
4、白扁豆(健脾、乌发)50克
5、大枣(健脾、补血)30克
6、枸杞(入肝经、肾经)10克
7、黄芪(补气)250克。一般人用量每天30克即可。
养生粥的做法 :
1、黄芪先泡20分钟,加入两碗水,用砂锅煎15分钟后将水滗出,再加一碗水再煎后滗出水,两遍煎后出的滗水,用做煮粥之水。
2、将前五种材料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我的经验,不锈钢锅水可适当增加。白扁豆和薏仁最好先泡2-3小时,红枣去核成份易煮出来。莲子不须泡,红莲子易煮,白莲最好掰开两边。莲心去掉。)
用法: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这七种材料的功用:
1、绿豆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另一重要药用价值是解毒。李时珍曾指出:绿豆,(豆)肉平,豆皮寒,能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绿豆1升,与生粉、甘草各60克,用水煎服,可解百毒。
2、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在电视上看到朱老中医用的是炒过的白扁豆。
3、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补脾止泻,益肾涩清,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 精带下,心悸失眠。主治夜寐多梦,失眠,健忘,心烦口渴,腰痛脚弱,耳目不聪,遗 精,淋浊,久痢,虚泻,妇女崩漏带下以及胃虚不欲饮食等病症。
4、薏仁的食疗作用
(1)、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2)、用于头发:它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的作用。
(3)、用于皮肤: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对面部粉刺及皮肤粗糙有明显的疗效,另外,它还对紫外线有吸收能力,其提炼物加入化妆品中还可达到防晒和防紫外线的效果。
(4)、此外,薏仁算是榖物的一种,以水煮软或炒熟,比较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身体常觉疲倦没力气的人,可以多吃。薏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5)、红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6)、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 精。
(7)、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朱老中医说:“中药里面黄芪是大补元气的这么一个药,它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补气。所谓气就是功能,用现代的语言就是一个人的功能,就是能量,那么气足了他的能量就强,气虚了以后,能量就不够了,就容易疲劳,耐力就差了。”
如果说红枣和黄芪是性温的,是否会上火,朱老中医是这样回答的:“这里头凉性的呢,稍微凉一点的就是这个莲子,绿豆稍微凉一点,那么温性的呢,就是黄芪是带点温性的,红枣带一点温性的,所以这个凉性的同温性的这样子合在一起,它就能把它协调了,平衡了,所以大家都能吃了。”
中医有哪些延寿的秘方?
本文2023-10-18 16:37: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