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中医常识经方辨治心脏病三则的制作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民间偏方:中医常识经方辨治心脏病三则的制作方法,第1张

心衰属于急危病症,相当于中医“心悸”、“喘促”、“水肿”等病症范畴。本文3例心脏病病人均是在西医综合用药救治后而疗效欠佳者,遂结合中医药,仿仲景的“病证结合”、“脉症合参”的方法治之,果有良效。

首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病人,伴心源性肝硬化、心房纤颤,初治26天诸症依然,请郭士魁先生会诊。根据患者心悸失眠、气喘短气、尿少浮肿、大便稀溏、肝脾肿大、舌苔白腻、脉结代等症状,辨为气阴两虚,兼脾阳不振,用益气养阴、健脾利湿法,方用生脉饮合茵陈五苓散加减:党参24g、麦冬15g、五味子10g、茵陈24g、猪苓20g、桂枝12g、茯苓10g、泽泻12g、琥珀3g(冲服),水煎服。用药5剂后症状减轻,15剂后病情平稳,水肿消失,喘咳减轻,可下床活动。守方加减70余天,后见瘀滞症状明显,改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之,方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病情平稳。后因继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救治无效而亡。本例风心病心衰患者,用中医辨证加减治疗,病情平稳6月余,这可能与药物的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作用有关。

例二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经西药综合治疗2月余,症状仍未控制。病人喘咳不得平卧,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腻,两肺满布湿罗音,下肢水肿。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出发,应用大柴胡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以通泻阳明腑实:柴胡12g、枳实12g、大黄10g、黄芩12g、半夏15g、大枣5枚、浮小麦30g、赤芍20g、厚朴12g,每日1剂,水煎服。药用4剂后随大便通畅而诸症减轻,神智清楚,并可下床活动,心电图也有改善。改咳喘固本片、冠心2号片巩固治疗,出院后3年病情平稳。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以本虚标实为多,但只要见有可下之表现时,也可攻下。此类病患虚实错杂,应急则治其标,可用下法;缓则治其本,以扶正固本法调养。

例三为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症见心悸怔忡,心痛彻背,畏寒肢冷,苔薄黄,脉结代,两肺有湿罗音,心率125次/分,心电图示ST-T段改变、心房纤颤、心律不齐。已用西药综合治疗,效果欠佳,遂加用中药,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方选炙甘草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炙甘草10g、党参15g、生姜6g、麦冬15g、生地12g、桂枝10g、阿胶珠10g(烊化)、栝楼30g、薤白10g、半夏15g、元胡10g、陈皮12g、丹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4剂后症状减轻,继服14剂后仅感头痛头昏,心电图ST-T改变恢复,守方加减巩固。一月后因血压回升至150/94mmHg而使心绞痛复发,仍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改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7剂后症状改善。本例病人曾在院外综合治疗,效果欠佳,以中医辨证治疗,仿仲景炙甘草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出入,用之有良效。

仲景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脉与证参,辨证与施治紧密结合的方法,是治疗各种病证的基本方法,也是继承和发扬仲景学说的根本。

提醒您:经方辨治心脏病三则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古代没有明确的心脏病各分类病名,比较明确对应的有:胸痹-心绞痛、真心痛-急性心梗。喘证、水肿-心衰。

古代医学认为胸痹为脉络阻滞,痰湿、淤血为主要直接病因,以祛湿、化瘀为治则,具体用药各自分类里,比较重要的中药有丹参、田七、半夏、瓜蒌,薤白等,一般不单用,而是用多种药物组成的方剂,如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厥阴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厥阴俞穴的定位 10 厥阴俞穴的取法 11 厥阴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厥阴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厥阴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厥阴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厥阴俞穴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厥阴俞 1 拼音

jué yīn shù

2 英文参考

Juéyīnshū BL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juéyī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厥阴俞 汉语拼音 Jueyinshu 罗马拼音 Chuehyinshu 美国英译名 Yin in Equilibrium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14 富耶氏 V14 德国 B14 英国 B14 美国 BI14

厥阴俞为经穴名[1](Juéyīnshù[2]BL14)。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厥俞[3]。属足太阳膀胱经[1]。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1][2]。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1]。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4 厥阴俞的别名

阙俞(《备急千金要方》),阴俞(《神灸经纶》)、心包俞[4]。

5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

6 穴名解

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1]。

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厥,尽也。”阴,《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释名·释疾病》:“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腹也。”厥阴,阴之尽也,手厥阴出自胸中,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阴极阳生,如心阳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皆可选用。《类经·经络类》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俞,指腧穴。此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内应心包络。心包络为手厥阴经,故换言而称“厥阴俞”。又以经脉的生长、发展、消尽次序而言,厥阴乃消尽之意,该穴可治心气不足、四肢厥冷之证,有通经活络之功。[4]

7 特异性

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背部[5]

9 厥阴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厥阴俞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3]。

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厥阴俞“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厥阴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厥阴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伏坐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4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厥阴俞[7]。

11 厥阴俞穴穴位解剖

厥阴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该穴正对第四肋间隙。其结构包括肋间肌、肌间血管和神经。肋间肌由外向内可分为肋间外、内和最内肌。肋间最内肌菲薄,或不成层,肋间血管、神经通行于肋间内和最内肌之间,因最内肌不成为完整的一层,所以胸膜炎时,可波及肋间神经,出现肋间神经痛的症状。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4和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皮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3]。

12 厥阴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1]。

厥阴俞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厥阴俞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之处,内通于心包之气,心包为心之围外,代心受邪,也主神志,故和心俞同时配伍应用,为治疗心脏病和神志病的重要腧穴[9]。

厥阴俞穴内通心包络,可降逆回阳[4]。

13 厥阴俞穴主治病证

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厥阴俞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8]。

厥阴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咳嗽,吐血,盗汗;呕吐[6]。

厥阴俞穴主治咳嗽,胸闷,呕吐,失眠;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3]。

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胁满痛、呕吐、肩胛酸痛等[1]。

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1]。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3]。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麻胀感[6],可向肋间放散[6]。

注意:本穴不能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胸膜和肺,引起气胸[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厥阴俞穴的配伍

厥阴俞穴配膻中,为俞募配穴法,有宽胸理气,活血止育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满,烦闷。

厥阴俞穴配内关、胃俞,有利膈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厥阴俞穴配间使、神门,有养心宁神的作用,主治心烦失眠,神经衰弱。

厥阴俞配太冲、曲池,治高血压[6]。

厥阴俞配心俞、内关、神门,治心绞痛[6]。

厥阴俞配心俞、耳门、听宫,治失眠、健忘、耳聋、耳鸣[6]。

16 特效

常用 轻轻拍打厥阴俞30~60下,可缓解胸闷、心痛、心悸等症[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证》:热病气穴……四椎下间主膈中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呕吐心痛。

《针灸大成》: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即心包络俞也。

《针灸资生经》:厥阴俞、神门、临泣,治心痛。

《太平圣惠方》:理逆气呕逆,牙痛,留结胸闷。

《针灸逢源》:治咳逆,心痛,呕吐烦闷。

《医学入门》:主呕逆,牙疼,胸闷。

18 厥阴俞穴研究进展

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心脏病案例,是九种心痛中的心绞痛。去西医查时,不是百分百的可以动手术,肾功能不好不能做手术,糖尿病怕伤口收不了也不能做手术,这个病人就是糖尿病,还有高血压也不能动手术。这种状况只有中医能解决,既然中医可以把有其它病的心绞痛病人治好,那么没有其它病的心绞痛病人也一定能治好,所以 开刀是不必要的 。

本案例会涉及到如何把心脏中的瘀血排掉,让心脏恢复功能,哪些症状证明病人好转,哪些症状证明病人完全恢复。通过这个案例,心脏病,不管是二间瓣或三间瓣闭锁不全,还是心律不整,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治疗,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以后选取药物时就会很灵活。

《金匮》胸痹篇里只有几个处方,那是不够的,虽然后面有红蓝花酒治刺痛。红蓝花就是红花,有两种:一种是藏红花,一种是川红花。临床上看,藏红花质比较轻,产于五千多米的高原,无色无味,所以它是入脑的,脑溢血病人用藏红花比用川红花好。如果是动脉接近心脏这边,用川红花比藏红花好,川红花很臭,味厚入心。任何药物, 味厚入血分,味轻入气分 。其它特殊药物通过本案例介绍给大家,这个案例学会后,其它心脏病都不难治。

首诊

一、案情

男性60岁,体格大, 主诉: 血糖高,胸口强烈刺痛,脚也痛,手有风湿关节炎也痛,背又痛,胃酸很多,人过胖,这是他来诊的原因。西医报告:动脉血管堵塞很严重。

问诊:

1、手冷,脚很痛,已不知道冷否;

2、小便出很慢;

3、睡眠很差;

4、大便每日一行;

5、手足趾麻

病人主症是强烈心痛,且是持续的痛,代表实症。实,不见得是初病,实还代表里面有东西堵到了,才产生剧烈的痛。如果只是偶尔闷痛一下,那只是心气堵塞,不需要活血化瘀的药,用栝蒌实、薤白、枳实等就可以把它去掉。

血压: 168-83,以西医的解读,他的低血压正常,高血压很高,代表是心脏病。有的人高血压正常,低血压很低,代表肾脏方面的问题。

查: 耳心点和第五椎都有强烈的压痛,可知有心脏动脉血管堵塞。这种病人,如果睡眠很差,胸口刺痛,手脚麻,再加上大便不规则的话,一发心臓病就走掉,这个病人唯一对他有利的是大便还好(每日一行)。心跟小肠互为表里,心脏的搏动跟小肠的速度是一样的,大便每天正常,代表即使有血管堵塞,心脏的搏动很好,没有失掉那个速度,还能开车3小时过来,这是治病的时机。

这个病人隔天来扎针做不到,就开处方,最后把他完全治好了。如果能连续做针灸,那会恢复得很快。像这种心脏病,针灸的选穴有: 公孙、内关、巨阕、关元、心俞 (俞募治疗法), 耳心点 埋针,如果有心绞痛用 厉兑 。除了以上穴位,选穴时还可以循经来选:如果痛在中间(任脉),可选 列缺 ;如果痛在任脉旁开15-2寸(肾经),可扎对侧的 然谷穴 ,不用扎涌泉,急救时扎涌泉,平常扎痛死了,也没必要;如果在胃经上,扎 厉兑 (井主心下满)。

做针灸时,不管里面是心气不行堵到,还是动脉血管堵到,或是瓣膜闭锁不全,都一样下针。

如何辨症? 很简单,如果病人有瓣膜闭锁不全,他的心脏血液会回流,用中医的话讲就是:心脏的阳不足时,阴会回来,回来的时候血液无法正常循环,胸腔(肺和心脏之间)就会失去压力平衡。肺如天幕,把胸腔与外界隔绝,肺里的压力与海平线的压力相同,所以人在海平线处就很舒服,到了五千米的高山上压力一大,人就会不舒服。人体内也一样,若心和肺协调时完全压力相同,若心脏里的血流回心脏,肺会短暂性失去压力。平常感觉不到,坐飞机一下来就会感觉到肩膀很酸痛,需要按揉一下才舒服,这便是标准的瓣膜(二间瓣/三间瓣)有损伤的表现,平常如果太累也会有肩膀痛。 耳心穴的探查更集中在动脉血管堵塞或冠状动脉硬化,如果是心脏结构有问题(心律不整、二间瓣三间瓣),大部分表现在第五椎有压痛, 耳心穴反而无压痛,所有的心脏病中医都可治。

二、处方(开5付,吃7天)

在治疗血管方面问题时,有三种药是必要的,不管是动脉血管剥离或血管堵塞,血液方面的问题,先把血管固好,不让它破掉,用 川芎3钱,丹皮3钱,桃仁3钱 。这三味药好比三胞胎,是一组,对全身血液问题都可用,比如吃阿司匹林或其它西药后,容易出血,这三味药就够了,能很快收口,或一跌有瘀伤也是这三味药。心脏正中间剧痛,用 川红花1钱 (1钱就很臭了)。以上四味是 通血管 用的,血堵到。

这个病人伴随第五椎有压痛,开 瓜蒌实5钱 (开5钱是因为病人体格很壮), 薤白3钱,桂枝4钱 。瓜蒌实、枳实本身长得都像心脏,瓜蒌实较色白,故比较入心包,枳实像个小桔子,颜色较深,味较厚,入心脏,小陷胸汤里有枳实亦然。薤白色白,嗅之如大蒜味,辛辣色白入肺,治心同治肺,这是用薤白的原因。另外味厚的入心,所以会选薤白而不会选石膏,石膏是淡味的,只入肺不入心脏,脾为肺之母,故石膏一下去,会影响到母,胃口就缩小了。瓜蒌实、薤白、桂枝这三味药合在一起 通心气 ,气也堵到,才会有闷痛。耳心穴和第五椎都有压痛,所以心气和心血都要顾到。

因为心痛得很厉害,怕药力不够,加 地龙3钱 。地龙就是蚯蚓,到处钻,力量很强,之所以用地龙是希望病人的全身血脉都通,这是其一。其二是病人的脚痛,脚是地,头是天,藏红花入天,入地靠地龙。如果只开红花和地龙,病人吃后当场昏倒,因为只攻血而无补血,他的血会虚掉,一定受不了,血虚可用四物汤。地龙是一味很强的活血化瘀药,从脚到头部都适用,包括脑部的瘀血, 补阳还五汤 过去在治疗脑部中风瘀血时都有效,就是因为里面有地龙,地龙进去把已经出来的瘀血都清掉。红花只清血管里的积血,溢到血管外组织间的血或留在脑膜里的血要靠地龙。临床上,当用活血化瘀的药去不掉瘀血时,要挑药性重一点的活血化瘀的药,这时就要考虑用动物性的药,动物性的药很凶,但不要随便用,一定要考虑周全,否则人会虚掉。不信你去烤蚯蚓吃吃看,吃完腿就软掉,因为血被破坏掉了。

怕病人用地龙后会血虚,再加 当归2钱 ,当归名字取得很好,如果吃了地龙归不来了就用当归。脚痛加 牛膝3钱 ,通心气用 木通3钱 ,木通是通心和小肠间的气。按正常选药还会用 白芍1两 (病人体格很壮),用了瓜蒌实、薤白,再加 枳实3钱 。桂枝加强心脏的力量,加快心脏的搏动速度,血的喷射力量会加强,血一冲出去,配合红花地龙到有瘀血的地方,就把瘀血清掉,清掉的同时用川芎把血管补回去,怕血管会破裂,因为冲进去时血管是堵到的,要打通的时候压力会很大,所以加川芎下去保护血管不致破裂。

用枳实是因为第五椎有压痛,所以枳实、瓜蒌实、薤白就是治胸痹的一个主力处方,这个胸痹是指心气郁结,中医讲的心气郁结就是西医讲的瓣膜闭锁不全,属结构性的问题。

治疗心脏病我们还会加 黄连2钱 ,补心, 黄芩2钱,细辛2钱,炮附子3钱 ,加炮附子的原因在于病人小便无力,这跟心脏关系不大,虽然跟年龄大了心脏力量不够有些关系,但最主要还是小肠的热不够,下焦元气不足,西医可能说是前列腺肥大什么的,都没有关系,我们用细辛炮附子。

病人同时在吃汉唐77号,怕丸剂力量不够,再开汤剂。汉唐77号很简单,就是瓜蒌实、薤白、桂枝、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这七味。

第二诊

问 :1、睡仍差,代表心脏还没完全恢复;

2、手麻去八成,足麻仍有;

3、心口痛去;

4、嗝气减少。

查 :耳心点、第五椎均仍有压痛,但第五椎的压痛只有一点点了。

舌苔 :黄、湿、厚

处方 :原方开5付再吃7天

第三诊血压168-82(未变),血糖161

问 :1、胸痛全去;

2、嗝气下降许多;

3、足一点点麻。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从脚上的寒冷、麻可以测知心脏有问题的初始,所以治疗心脏病不能看胸痛没了就停药。四肢末梢是阴阳交会最初的地方,最敏感,身体里的阴阳不平衡时,四肢末梢最初能感受到,也就是说,病的初期,还没有严重堵塞时,几年前他的手脚一定是麻的,只是他不知道,或者去看西医,西医让他去看神经科。

4、睡仍会醒,但病人自己感觉进步很多;

5、手温,麻无,但会觉得肿胀,因为有类风湿关节炎。

处方 :原方开5付再吃7天

第四诊血压:143-67

问 :1、嗝气去;

2、足麻一点点,手足温热,手胀仍有。因为没开类风湿的药,急症先救急。

3、睡仍不好。治疗心脏病时,病人的睡眠没有恢复,或有盗汗或运动不出汗,均代表心脏没有恢复,心主五液。

处方:原方,加酸枣仁3钱。酸枣仁能镇静神经,让血归肝,帮助睡眠。

第五诊处方同第四诊

第六诊血糖167,血压168-73

问 :1、嗝气仍有,这与心脏无关,是胃酸

2、小便无力;

3、手足一点点麻;

4、睡不好

处方 :

不吃甜食,不吃人工糖。

旋覆花3钱,代赭石3钱,半夏3钱,枳实3钱,黄连2钱, 睡眠不好再加: 地龙2钱,薤白3钱,红花1钱 。要确定有无瘀血,压耳心点。手脚还有麻,其它同前方:桂枝4钱,当归2钱,牛膝3钱,木通3钱,白芍1两。

有一种胸痛是小陷胸汤症,心脏没有问题,是胃酸回逆烧到胸口这边,胸口这边的食道被烧伤,很难过,看似心脏病,实际上不是,所以改成小陷胸汤方。

因病人路途远,后面寄药给他,此方连续服了一个月。

第七诊血压130-80,血糖160

问 :1、心口痛全去;2、手麻全去,仅关节肿大(风湿);3、常常耳朵里有水,这是水症。

此案例前后整整两个月,动脉血管完全打通,病人恢复正常,睡眠什么都好。但是如果以后生活习惯不改,还会得病。比如喜食油炸食物(易造成血管堵塞)、服维生素等营养剂(会让心脏瓣膜受损)、酸的、甜食类、可乐、咖啡吃很多(会造成脚的瘀血堵塞,酸会积累在脚),很多饮食习惯造成此病, 心脏本身不受病 ,正常饮食、正常运动、规律生活,心脏是不会有病的, 心脏会有病一定是外来的,来自于受气或吃 。

此方是治疗心脏病最重的一个,如果没有那么痛,一点点痛,不需要用那么强的处方,川芎、丹皮、桃仁,胸闷加点枳实、薤白,手脚不痛不麻,这样就够了。

照理说胸闷是不用白芍的,这个案例中用大量白芍的原因在于病人脚背很痛,瘀血在那里,故用白芍。用了白芍,一定用炮附子,白芍非活血化瘀,只是把血推回心脏,可能瘀血也推回来。医典里讲白芍酸收,很多血块一起回到主动脉,没有炮附子时,这些血块回来后没有温度就不会融化,所以脚是冰的时候,用白芍收回时加炮附子加热,一热冰块就融化了,故真正攻脚上的瘀血时,用热药而非活血化瘀的药。治心脏病一定要治到病人能睡、能出汗、手足不麻、大便正常、胸口没有闷痛,才可以收手。

《金匮》里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痰饮引起,痰饮在纵膈膜上移动,这也会引发心脏病,乌头(梅)赤石脂丸是主方,去心包的痰饮。任何心脏病,不管是痰饮造成,还是瘀血造成,或是心脏结构的问题,一个大原则是, 睡眠好、心口没有痛、手足温热是治对的大原则 。如果吃了药或针灸完,病人越来越不能睡、胸口越来越痛、手脚越来越冰,赶紧放手给别的医生。下针可以立马止痛,但只是把它打开,事后还是要吃药,把它全部清干净。其实不需要去西医拍片或检查,病人自己会有感觉。

以此案例为大原则,处方时就会应变。再重复一下: 有血管堵到一定是刺痛,闷痛是心气问题 , 无需用活血化瘀的药 ,没有瘀血而用活血化瘀的药,病人会血虚。 如果刺痛用了活血化瘀的药,后面也要加些补血的药,病人就不会血虚,这就是治症原则 。

后面遇到一个开过刀、用过麻药、吃过镇静剂或通血管的药或老鼠药之类的心脏病病人,肚子肿起来,全身发黄,看上去很危险,但心脉还可以,洪脉,声音洪亮,中气很足,说明她的病是被西医治出来的,身体本来很好。 心开窍于舌,心脏病人当然讲话就不行 。救治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治到她手脚温热,手脚冷的话就是心脏在衰弱,故开四逆汤,生附子用到3钱,所以四逆汤一样可以治心脏。

心脉最怕摸到肾脉,因为水克火, 脉诊上最怕摸到相克脉 ,比如肝病人摸到肺脉是死脉,心脏病人摸到肾脉是死脉,脾脏病人摸到肝的弦脉是死脉。

节气上,秋冬天对心脏病人不利,易发心脏病。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堂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神堂穴的定位 45 神堂穴的取法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神堂穴的配伍 411 特效 412 文献摘要 5 经穴别名·神堂 51 上星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上星穴的定位 56 上星穴的取法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上星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堂 1 拼音

shén táng

2 英文参考

Shéntáng BL 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t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堂: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神堂

穴位 神堂 汉语拼音 Shentang 罗马拼音 Shentang 美国英译名 God's Temple 各

号 中国 BL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9 富耶氏 德国 B39 英国 B39 美国 BI44

神堂为经穴名(Shéntáng BL 4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42 穴名解

神指神灵,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与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

神,意指心神。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心为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心俞穴平,为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2]

43 所属部位

背部[3]

44 神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堂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5]。

神堂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神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5 神堂穴的取法

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5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神堂穴[7]。

46 神堂穴穴位解剖

神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在第五、六肋间隙后方,由肩胛骨的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和斜方肌下缘之间围成三角区,该区为听诊最清楚部位,故命外为听诊三角。但它又是胸后壁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内,相对应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等器官,因此,不应深刺。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47 神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堂穴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1]。

神堂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9]。

神堂穴在心俞之旁,故可治疗心脏病[9]。

神堂穴临近于肺,可治疗肺病[9]。

神堂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第2侧线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经脉病[9]。

神堂穴有清肺宁心、理气安神作用。主治气喘,心痛,惊悸,胸闷,咳嗽,脊背强痛。[2]

48 神堂穴主治病证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咳嗽,气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哮喘,背肌痉挛,肩臂疼痛,心绞痛等。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脊背强痛、胸闷、腹胀、善噫等[1]。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背痛[8]。

神堂穴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6]。

神堂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脊骨疼痛等[5]。

现又多用神堂穴治疗心脏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 运动系统疾病:背肌痉挛,肩臂疼痛;

3 其它:心绞痛,肋间神经痛。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本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49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410 神堂穴的配伍

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神堂配厥阴俞、内关、心俞,治心脏病[6]。

神堂配尺泽、肺俞,治肺脏病[6]。

神堂配心俞、内关、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411 特效

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神堂穴,可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经常用 槌敲打神堂,可畅通气血,调理肺、胃功能[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循经考穴编》:一法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主腰背脊强,洒淅寒热,逆气喘噎哮嗽痰涎。

5 经穴别名·神堂

神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5]。出《针灸聚英》。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10]。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51 上星穴的别名

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2]

54 所属部位

前头[11]

55 上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4]。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12]。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0]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13]。

57 上星穴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4]。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4]。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12]。

5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10]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15]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2]

59 上星穴主治病证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10]。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14]。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13]。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12]。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10][12];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13]。

平刺05~1寸[14]。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10]。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13]。

5102 灸法

可灸[10][13][14]。

艾条灸5~10分钟[1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13]。

5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10]。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10]。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10]。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13]。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13]。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13]。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13]。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13]。

5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民间偏方:中医常识经方辨治心脏病三则的制作方法

心衰属于急危病症,相当于中医“心悸”、“喘促”、“水肿”等病症范畴。本文3例心脏病病人均是在西医综合用药救治后而疗效欠佳者,遂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