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陕西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第1张

截至2015年3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教育研究所 西方哲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所 环境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基础数学研究所 古典文献信息研究所 辞书编纂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唐史研究所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所 应用声学研究所 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分析科学研究所 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所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加拿大教育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所 文学影视研究中心 食品科学研究所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 运动生物学研究所 女性研究中心 教育考试研究所 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应用化学研究所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教育研究所 旅游开发研究中心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 民族科技教育研究中心 妇女文化博物馆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佛教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博物馆 宗教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所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数据截至 2013年9月30日,资料来源于官网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科研机构一览表序号 名 称 所属学院 立项时间 负责人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 1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6月 王喆之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 1 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5年1月 王喆之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 李玉虎 3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7年3月 刘昭铁 4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2011年11月 胡卫平 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8个) 1 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3月 杨祖培 2 陕西省超声学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05年12月 林书玉 3 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12月 张成孝 4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院 2006年12月 游旭群 5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1988年12月 陈锦屏 6 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1月 王喆之 7 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0月 王喆之 8 陕西省文物修复与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5月 李玉虎 四、陕西师范大学校重点科研机构(7个) 1 陕西师范大学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夏海滨 2 陕西师范大学脑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任维 3 陕西师范大学土地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旅游与环境学院 2007年12月 薛东前 4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加工副产品深度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建科 5 陕西师范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永明 6 陕西师范大学整合与应用动物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黄原 7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0年11月 吴晓军 资料来源于官网 2007年至2011年理工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累计540项。2010年以来累计发表高层次论文885篇;出版学术著作161部;2011年共有74项成果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52项成果获得第十次陕西省哲学和社会科学奖。自然科学方面,2007年至2011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562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共1463篇;申请专利318件,授权专利174件;出版著作89部,其中专著15部。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主持申报的5项科技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CO2/CH4的催化转化及相关绿色过程的基础研究》、《蝗虫的分子系统学和分类鉴定专家系统研究》、《算子矩阵及其应用》、《低频液体表面波声光效应及应用》四个项目荣获二等奖;《渭河流域万年尺度环境变化与土壤发育演变规律》获得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黄土区植被对坡面水蚀过程调控的生态薛机理》、《资源植物对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机理研究》分获得一、二等奖。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52项科研成果入选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著作类3项,论文类2项);二等奖18项(著作类9项,论文类9项),三等奖29项(著作类12项,论文类17项)。

截至2011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振宏教授团队在国际心理学权威期刊《生物心理学》、《国际心理生理学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生物心理学》上的《呼吸性窦性节律不齐与特质性积极情感、积极情绪表达的关系》一文发表后,被国际学术新闻网作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题领域重大研究成果予以报道,是当期《生物心理学》发表的论文中唯一被该学术新闻网报道的成果。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本藏书353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同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电子图书109万册 , 中外文电子期刊15 余万种 。

学报

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学校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社是全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0家高校出版社之一;杂志社是由教育部主管的拥有系列教育类刊物的大型期刊社,共发行 9 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期刊,其中4种刊物为国家核心期刊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实验室都开始转向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WISDOM实验室)、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些实验室。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是在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 2004 年 1月,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被批准筹建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上海市科委主持召开验收会议。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复旦大学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信息技术需求,顺应信息处理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准则,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实验室坚持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前沿性和尖端性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积极承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开发,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 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NKU,IIPLab)成立于1998年,隶属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实验室主任为黄亚楼教授,研究人员包括孙凤池博士、殷爱茹博士、谢茂强博士、师文轩讲师、王超博士、邢树松博士、苑晶博士等8名教师。实验室现有8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文本挖掘与网络检索、智能机器人控制、移动机器人导航、多机器人协调、嵌入式系统、生物信息处理、中间件技术与交互式设计等领域。实验室近年来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攀登计划(B)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课题、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并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

黄亚楼教授1992年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力控制实验系统GRAFC,1990—1994年作为主要研究开发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双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的研究,1996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用于显微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系统,1996年开始从事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研究,199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带拖车移动机器人实验系统;1996年始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主持设计开发了数据挖掘软件系统RoboMiner和Infox,并在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民航收益管理研究、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历年来,实验室研究生多次参加IROS、ICMLC、WCICA、WWW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在实验室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多人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本科生高杰等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三等奖;2003年,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刘菁菁、吴方浩、李栋、李斌四人合作完整DJ DreamFactory,获得微软创新杯全国第一名。2002年、2003年,孙凤池博士连续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机器人灭火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05年黄亚楼教授、孙凤池博士、谢茂强博士指导本科生作品,在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06年1月,师文轩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IBM软件大赛,获得“最佳应用奖”和设计开三等奖;2006年6月,孙凤池博士指导本科生参加微软全球嵌入式系统大赛,从8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0名,获得微软资助赴美参加最终决赛;2006年8月,孙凤池博士指导的学生参加Intel嵌入式大赛,获得三等奖。实验室博士生徐君获得2005年度“微软学者奖”,博士生刘菁菁获得2006年度“微软学者奖”,同时有多名研究生获IBM奖学金等奖励。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合作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与日立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信息泄露检测方面的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其宗旨是创立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协作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其目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

实验室研究方向有: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等。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面向学科发展需要、未来国家发展需求,加强智能信息处理中重大基础性问题的探索,努力在若干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加强标准研制工作和专利申报工作。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自由探索的文化。进一步增强重要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科技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互访,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实验室现任主任:陈熙霖研究员;副主任:曹存根研究员。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南宁院士;副主任:诸葛海研究员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合作的学术和研究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承担国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目标是在智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所研究的方向非常广阔,也都是新兴学科,正处于上升期阶段,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是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校级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丁世飞教授,研究人员包括雷小锋博士、聂茹博士、陈伟博士、许新征讲师、王莉讲师、孙统风讲师、张谨讲师等7名教师。实验室现有4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负责人丁世飞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同时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担任国家“863 计划”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著名杂志 Information Sciences(I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JI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FS) 以及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已被 SCI收录10篇,EI收录31篇,ISTP收录27篇。实验室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开展粗糙集理论、粒度计算、支撑向量机、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内容理解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合作者与依托单位之一,史忠植研究员领导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实力雄厚,研究基础强。主要从事智能科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包括智能主体、 机器学习、 神经计算、认知科学等, 以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主要有知识工程、智能决策系统、 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探索智能科学、智能信息处理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近年来,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交流,包括合作申请国家级项目、申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在读研究生到计算所交流学习等。实验室热诚欢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 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又叫WISDOM实验室,一方面它涵盖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互联网科学(Webscience)、智能计算(Intelligent computing)、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数据挖掘(Datamining)、优化算法(Optimization algorithm)、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本实验室的宗旨,即把本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都培养成为智慧的人。有大智者必有大德,用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前身为智能计算和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最早成立的实验室,发起人为软件工程系主任张宪超教授。目前教师队伍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均具有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这是一支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认同Google公司算法为先的理念,以雄厚的算法基础为根本,以推动智能信息处理学科发展为己任,有勇气挑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任何世界级难题。

成立6年来,本实验室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横向项目若干项,承担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在多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包括解决算法领域2个持续几十年的世界级难题,证明1个重要结论和1个猜想的部分结论。在InformationProcessing Letter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COCOON,PAKDD,AJCAI等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张宪超老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并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大连市优秀IT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等。实验室老师还获得市、校级奖励多项。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或在本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多数获得优秀毕业生等各种奖励,均就业于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出国深造,其中2009年应届毕业生已经有4名同学获得国家公费出国的资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实验室的室训是“智志致至”,它激励每位成员在这里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正心修身、厚德载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拨款于2008年10月建立,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验室现有科研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博士以上学历4人。

实验室具备由两台由IBM system x3850 m2高性能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搭建的集群环境和高配置个人电脑20余台,能为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服务;实验室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Web,有良好的进行Internet, DS,NL和DM集成的实验条件。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并由具有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带领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在JAVA、NET和C++三个方向组成的开发团队完成了多个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设计开发,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在算法分析和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 实验室近年应用软件项目集中在以下方向:气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防雷业务集约化平台、雷击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系统、应急指挥辅助系统、GIS应用系统、网络化安全监控集成系统。 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前身是2004年批准成立的新疆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应用光学与光电子实验室”,后经发展并整合又更名为“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本实验室经过新疆大学“211工程”15年的建设,在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和实验室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实验室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51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近三年本实验室共获得的科研总经费为19266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11721万元。近五年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技部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9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95篇,取得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近三年获得5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

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是自治区目前唯一从事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的专业实验室。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而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单位。同时本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关系极为密切且存在学科交叉。新疆大学是自治区唯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高校。本实验室在国内光波导传感器技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本实验室的特色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既有电子信息学科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又结合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既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开发出了一批信息技术产品。第二,本实验室也具有地方特色。研究领域中的语音信息、图像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研究中的许多部分,就是根据新疆本地区多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突出问题。

开设学校比较少,属于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比如,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硕士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点,2014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是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能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或应用的智能化:这涉及到各种产品或应用的智能化设计和技术,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医疗设备等。

经营管理领域的决策智能化:这包括可预测、可配置、自优化、自适应的业务能力,用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智能信息化也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手段,如:

传感技术:这涉及到各种传感器和传感网络的设计和应用,如物联网等。

计算机技术:这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如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等。

通信技术:这包括各种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设计和应用,如5G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

这些技术和手段可以用于管理和处理各种信息,如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

信息处理技术员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负责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信息处理技术员的工作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信息安全管理等。在企业、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信息处理技术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管理和保护,信息处理技术员负责对组织内部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保护,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性。他们负责建立和维护信息系统,制定信息处理流程和规范,防止信息泄露、破坏和滥用。

数据处理和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员负责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为组织的决策和发展提供支持。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统计,为管理层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和决策支持。 系统维护和故障排除,信息处理技术员负责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修复。

他们监控系统运行状态,解决系统故障和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他们还可以负责软件和硬件的安装和配置,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技术支持和培训,信息处理技术员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解答用户的问题和需求。他们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解决技术问题,并向用户解释和培训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

信息处理技术员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多样化技能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信息处理技术员需要具备更加多样化的技能。除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演进。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员将更多地涉及到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的工作。

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处理技术员在信息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需要具备网络安全意识,熟悉网络安全技术,采取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信息技术可以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和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是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通信卫星和多媒体计算机。后者是指与信息获取和处理相关的各种知识、方法和技能,如语言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在日常使用中,有人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有人把信息技术分为发送方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接收方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3根据技术的不同功能层次,信息技术体系可分为基础层次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和学科层次信息技术(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

应用级信息技术(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应用软件和设备,用于提高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代表了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得以发挥,使人们能够更高效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就传统工业企业而言,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企业升级:

1将信息技术嵌入传统机械产品;

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网络设计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统一整合配置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

4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

 2022年下半年的软考马上就要在11月的月初举行考试了,各位考生们对于考试内容目前是否已经梳理完成了呢?为了帮助大家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我在本文中为各位考生们带来了一份2022年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考点内容汇总,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前来阅读本文!

第一章信息处理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考点一信息

1、基本概念

信息(information)

 客观事物在其运动、演化以及相互作用等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属性、关系与规律等;不是事物本身,是表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同物质、能量并列为世界三大资源。同时,智能是第四大资源。

 数据(data)

 信息载体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接收者可以识别的符号。不仅指数字,而且包括字符、文字和图形等。

  2、信息与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本质含义。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信息与载体的性质无关,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则取决于载体的性质。

3、信息的特性

(1)普遍性;(2)客观性;(3)识别性;(4)动态性;(5)时效性;

 (6)传递性;(7)共享性;(8)不完全性;(9)价值性。

 考点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产生、获取、检索、识别、变换、处理、控制、传输、分析、显小及利用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1、新兴信息技术应用

云计算(cloud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任务分发、计算结果合并按需服务∶按使用量进行付费,可变通,可扩展。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

 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能家居,滴滴打车、快递物流信息跟踪等。

 2、移动Internet

 移动设备(手机、平板,车载移动设备等)网络如,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3、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l)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4、大数据(big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4V特点:

 Volume(大量):数据采集、计算、存储量大。

 Velocity(高速):数据增长,处理速度快。

 ③Variety(多样):数据来源多样。

 ④Value(价值):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

考点三信息系统

 1、主要任务

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

 提供信息资料,以便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决策。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功能

五大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个性化操作界面,便于用户操作使用。

 对录入数据进行基本的自动化校验。

 可对数据进行智能化检索。

第二节初等数学基础

考点一数列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作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作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l,a2,a3,an,an+1,…,简记为{an}。

 1、等比数列

 2、等差数列

考点二排列与组合

1、加法原理

 整体等于局部之和

 1)步骤

 ①完成一件事分N类;②每类找种数(每类的一种情况必须是能完成该件事);③类类相加。

 2)考题类型一选择问题

 车位选择:有两个车库A,B,分别有空车位2,3,小红停车有几种选择方法。

 房间选择:有A,B‘。D四种房型,分别剩余房间数为2,3,2,5,请问有多少种选房方法。

 2、乘法原理

 1)考题类型

 排队问题:6个同学,排成一个队伍,有多少种排法。

 分配问题:3辆车停4个车位的安排方式。

 路线种类问题:从A地到B地有3种交通方式,从B地到C地有2种交通方式,问从A地到C地有多少种方案。

  软考时间安排

 通常情况下每年会组织两次考试。上半年考试时间为5月底(第三个周六、周日),下半年考试时间为11月中旬(第二个周六、周日)

一、按照是否可物化为实物形态分类

按照是不否可以物化为实物形态,信息技术可 或分为“硬”信息技术和“软”信息技术两大类。硬信息技术是指各种已经或即将转化为信息设备的信息技术,这类信息技术有时就是指各种具体的实物形态的信息产品,如复印机、电话机、电子计算机等;软信息技术则是指那些不具明显物质承担者,但双是人类在长期从事信息活动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有关信息处理的经验、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舆调查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统计技术、决策技术等。

二、按照信息活动的基本分类

按照信息活动的基本,信息技术可以划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信息获取技术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不能准确感知 或不能感知的信息转化为人能古籍的信息,如气象卫星、行星探测器等;信息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存储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磁盘技术等。

三、按照人们日常所使用的信息设备的种类或其用途分类

按照人们日常所使用的信息设备的种类或其用途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电视技术、广播技术、缩微技术、复制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的门类。

四、按照信息系统功能分类

按归信息系统功能分信息输入输出技术、信息描述技术、信息存贮和检索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