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原文: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翻译及注释

翻译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皎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2春信:春天的消息。琼枝: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3点缀: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著雪后变得粗肥光洁。4香脸:指女人敷著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旖旎(yǐ nǐ):柔美貌。5玉人:美人。此处用以比梅花。6造化:天地,大自然。7玲珑:明亮貌。8金尊:珍贵的酒杯。尊:同「樽」。沈:同「沉」。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鉴赏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写寒梅初放。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绿蚁,酒面的浮沫。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像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创作背景

 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所附李清照年谱,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那年李清照十八岁。 诗词作品: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诗词作者: 宋代 李清照 诗词归类: 咏物、梅花

首先,“民主”要限定在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论与现实的概念对译,汉语“民主”应理解为人民的领袖。

其次,中国史上没有过接近民主的想法(中国人几乎从不发明、创新、设计理论)或思潮。

再次,你例如的被主流学界称为“民本是想”,不是“民主思想”,不严格的也不是。区别:民主思想强调权与利与契约与执政团体或个人的“合法性”。民本思想凸显的是"义“,适宜的取舍自身的利害,维护或至少不破坏整体的和谐与共同生存与发展,只描述执政集体或阶层实际行为的合理性或理性。

最后,民主二字或成词在古书中不常见,但收集起来也可以同时给百十千人当枕头,李申研究员做过或组织过很多类似的工作,但不知道有没有”民主“。

各位的回答都很用心,可以用来答复不较真的提问。尤其是对黄宗羲,可以多收集一下。

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

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晋陶渊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陶老用古人的典故来喻自己,自然是用典。

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的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1 中国用文言文作为校训的大学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四川大学校训: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兰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石油大学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温州大学校训:自强勤奋 唯实创新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湘潭大学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

2 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怎么样

比较不错的专业

一、武汉大学最好的专业是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

二、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3 关于文言文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编辑本段]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文言文的定义 香港、澳门,一般的报章和杂志都是用粤语书写的,他们会把用普通话书写的中国 书面语(台湾地区称为国语)称为文言文,最近香港推行普通话教育,由于香港学生习惯了用粤语书写的课本,学生们都向老师反映这些文言文很难学,其实他们指的文言文就是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或台湾地区的国语。 详见,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2008年10月7日6点半新闻报道。

语常会今个学年开始,分四年资助一百六十间中小学,转用普通话教中文,但今年只有二十多间中学申请,有中学表示,宁愿自费推行,也不申请。[编辑本段]文言文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

4 武汉大学的文学院怎么样

武汉大学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教师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24人。下辖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

学院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高校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省级高校优势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高校特色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国学与汉学等。开办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学院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文、史、哲合办),有三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即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中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应用中文研究所、写作研究所、明清文学研究所、闻一多研究室、黄侃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文学院学术力量雄厚,新时期以来,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如陆耀东、易竹贤、陈美兰、孙党伯、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等教授,以及已故的龙泉明、李步嘉教授。现有中青年知名学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国恩、陈水云、陈顺智、陈文新、程水金、樊星、方长安、冯黎明、金宏宇、李建中、李中华、卢烈红、罗积勇、骆瑞鹤、刘礼堂、尚永亮、唐铁惠、涂险峰、万献初、王兆鹏、吴天明、席嘉、萧国政、熊礼汇、於可训、张箭飞、张杰、张洁、张荣翼、张思齐、赵世举、赵小琪等教授,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5 武大841语言文学基础真心求帮助

武汉大学841语言文学基础考研内部重点模拟题: 武汉大学841语言文学基础考研内部重点模拟题三套。

武汉大学841语言文学基础考研内部重点模拟题为易考教育独家资料,由易考教育请武汉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专业权威导师编写,重点参考了武汉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专业该科目历年真题、武汉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专业该科目的题库,并根据武汉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专业本年度考研重点和考研大纲进行编写而成。大部分题目均带标准答案。

可以帮助考生在专业课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出题方向及考点,规范解题思路,提高答题细节的得分率。本模拟题建议在考研第一轮或者第二轮复习时结合考研真题认真使用,可以准确的把握武汉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专业的重点和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

价格:165元。武汉大学841语言文学基础考研内部重点模拟题售价为:165元。

6 怎么考上武汉大学

你的问题很搞笑耶!如果答案是正确的,那武大岂不是每个看了答案的都能上了?!

武大是这么好上的么?

我读高中的时候考过年级第一,你考过么?

我读高三的时候每天5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才离开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非常充实,你呢?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清华,但可能是因为心理因素我高考失利上了武大,你的目标呢?

送你三心:决心、信心、恒心

总之,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我也是武大的学长,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我QQ是591661698

依托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模式,开发创意产品,激活文化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古籍善本价值的双赢。

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优秀古籍善本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领会其文化内涵、认同其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建的热情,真正实现优秀古籍善本价值的双赢。

名人发明东西的故事有:

1、爱迪生发明电灯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个性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务必找到更适宜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做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透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2、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

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3、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大一点的男孩叹道:“嗨!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之后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对呀!我们自己也能够做。走,奥维尔,我们回去!”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维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齐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十分高兴地说道:“好,咱们共同来做吧!”

于是,弟兄俩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假思索就干了起来。“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

弟兄俩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齐设计图样。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这能行吗?”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能够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妈妈温和地解释道。弟兄俩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

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

“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画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谁和我们比赛!”

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我来!我来与他们比赛!”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莱特兄弟十分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貌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鸟才能飞呢!它怎样也会飞!”维尔伯有点怀疑。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能够飞上天。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留意灵里,就萌发了将来必须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这个愿望一向影响着他们。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超多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1900年10月,莱特兄弟最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那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那里风力很大,十分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然后由维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善,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到达180米之高。弟兄俩十分高兴,但并不满足。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潜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之后,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明白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忙莱特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弟兄俩十分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最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但是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

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

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必须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之后,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维尔伯先飞。维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起来啦!”奥维尔兴奋地叫道。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哥哥,我明白原因了!”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到达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对呀!”维尔伯点头称是,之后说道:“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

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维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维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热泪盈眶地喊道:“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45分钟后,维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到达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到达255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莱特兄弟并不在乎。继续改善他们的飞机。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

4、瓦特发明蒸汽机

一个夏日的早晨,天气晴朗,画眉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人正在散步。他迈着缓缓的步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踱来踱去。他时而望着广阔的天空,时而瞧瞧乎坦的操场,时而皱起双眉……突然,他脸上流露出笑容,情绪豁然开朗,他想出来了,想出了解决蒸汽机的有效办法。他高兴地跑起来,脚步腾空。霎时间,他的身影便出此刻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

随着智育的发展,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明白。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最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用心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之后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十九世纪,开始海上运输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随之而来,煤矿、工厂、火车也全应用了蒸汽机。体力劳动解放了,经济发展了。这不能不说是蒸汽机发明的成果。当然也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的功劳。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满着艰苦和斗争,他走过的道路是多么坎坷不平啊。他在艰苦和坎坷中为人类造了福,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视学习和实践。学习,丰富了他的智慧;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5、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几分安全。关于避雷针的发明,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巧合提醒了一位伟人突发奇想,导致了发明和创造。

扩展资料:

1、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产品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

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

2、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

(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况。

(3)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参考资料:

_爱迪生_瓦特_贝尔(电话之父)_莱特兄弟_富兰克林

内容提要 《采莲赋》是王勃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赋文之一,描绘了不同场景的采莲活动,抒发了不同人的悲苦愁思。体裁上属于四六体骈赋,同时又与骚体赋的形式灵活地结合,语言清深绮丽又不失刚健之气,克服了齐梁体糜丽之习。不同于以往的咏物赋,虽名为《采莲赋》,但它并未把描摹莲花作为文章的主体。主角是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抱负,它不是简单的体物赋或抒情小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错金镂采的骈赋的关键所在。前人评此文:“为唐赋的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王勃;《采莲赋》;初唐;赋文特点;

唐赋是我国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不管是作品成果数量还是其思想内核,都是其他朝代难以逾越的高峰。初唐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辞赋作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要去除汉魏六朝辞赋弊病,另一方面也要求初唐作家们积极探索为中后期辞赋格式、体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一直以来,就其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思想内核而言,王勃被众多文学批评家视为初唐四杰之首。从杜甫的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可见一斑。王勃作为初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文章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作为时代的名人,王勃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时代文风扭转方向的灯塔。 本文尝试分析《采莲赋》的特点,一窥它对初唐赋文的影响。

一 文体形式的革新

“采莲”是江南一种常见的生产活动。因其劳动场景的特殊性而备受诗人们的青睐——脉脉流水,碧叶红花,加上美丽活泼的少女、轻快的小舟,构成了独特而美妙的江南图景。诗人描摹采莲场景的历史可追溯到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大概是最早描写采莲活动的诗句。

同样描写采莲活动,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与王勃的《采莲赋》有很多不同之处。萧绎描写采莲场景主要表现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樯倾而敛裾。”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 萧绎的语言细腻生动,富于表现力,一字一词勾勒出出采莲场景的欢愉和少男少女之间暧昧的气氛,整体风格婉约柔和。作者是站在“上帝视角”来描写的,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更多的是对眼前图景的赞美,画面中的诗人已经隐去,包括他的一切足迹和感情。萧绎的《采莲赋》是齐梁间体物抒情小赋的代表,从整体上看,内容较狭窄,格局较小。

而王勃的《采莲赋》当中描写的不是单一的采莲场景,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描写采莲盛况。首先是总写江南妇女的采莲:“锦帆映浦,罗衣塞川。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问子何去,幽潭采莲。” 相较于梁元帝细腻笔触之下轻缓柔和的兰舟和温柔谨慎的少女,王勃笔下的采莲女更具潇洒的气质,现实出唐朝妇女爽朗、有力度的特点。“映”写出了锦帆的阔大,“塞”则显示出采莲人数之多。“飞”和“驾”更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采莲女们急迫而干练的动作。接着分写不同场景的采莲,有接着分写各种不同情景的采莲:有“金室丽妃,璇宫佚女”因“惜岁时兮易暮,伤君王兮未知”而采莲;有“渚宫年少,期门公子”的“衔恩激誓,佩宠缄愁”而采莲;有“王公卿士”的“命妖侣于石城,啸娱朋于金谷”而采莲;有“南鄢义妻,东吴信妇”因“忽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而采莲;有“倡妇荡媵”为“愿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从君”而采莲;有“贵子王孙”为“盼北渚之新赠,恣东溪之密寻”而采莲;然后总写采莲“虽兆迹于水乡,遂风行于天下。感极哀乐,声参郑雅”。从各个片段上看,王勃描写不同人物的采莲活动时语言的风格随着人物身份的转换而产生了细微的差别,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段的语言华美动人,但又不失生气,风格是整饬有力的,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二 体裁的变化

据《旧唐书》记载,“上元二年,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见其意,其辞甚美。”而《采莲赋》之美不仅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还体现在本文特殊的体裁上。《采莲赋》中存有大量的“兮”字,如“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飇兮暮起”。这是王勃吸收骚体赋的句法风格,将“兮”运用到叙述当中,起到舒缓语气、增添强调意味的作用。就本文而言,骚体赋的用法一般用于描绘景物的句子当中,“兮”既是各个意象之间朦胧的屏障,也是整幅图景的边界。骚体赋自《离骚》问世就层出不穷,但直至初唐,真正领悟了骚体赋的精髓并将之与自己的作品完美结合的作者除了汉服四大家之外并不多。王勃作为

与此同时,《采莲赋》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六朝四六体骈文遗风。如:“复有濯宫年少,期门公子。翠发蛾眉,赬唇皓齿。傅粉兰堂之上,偷香椒屋之里。亦复衔恩,激誓佩宠。缄愁承好赐之珍,席奉嬉游之彩斿。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搴条拾蘂,沿波溯流。池心宽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和桡姬之卫吹,接榜女之齐讴。去复去兮水色夕,采复采兮荷华秋。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文章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整齐。这是对前朝骈文遗风的继承,也是对四六体的发展。但是王勃并没有拘泥于形式的要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王勃在此主要是取其声律性的优点。牺牲内容和思想以追求整饬的形式和辞藻的华丽或者古奥,是六朝骈文的僵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谢庄、颜延之等人的骈文喜好多用古事古语以表情达意(如《月赋》)此后他人翕然从之,竞相仿效,以致堆垛寡变,拘挛艰涩,毫无生趣,至王俭、任昉、王融而臻于极盛。发展至初唐,赋文仍以骈文为宗,并进一步向四六体的方向发展。而王勃作为初唐最杰出、最具文学理想的诗人之一,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采莲赋》作为特殊过渡时期中的历史作品,不免带有前朝的体裁特点。但四六体并不是僵化的代名词,相反的,在王勃这里它再次利用骈文四六相间、隔句作对、平仄相间、音韵铿锵的特点,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和谐悦耳。

将骚体赋与四六体结合是王勃对赋文的内容进行的选择。一方面,《采莲赋》描写的对象是七幅以莲花为背景的悲喜离别图。通过描写七个场景来展开文章,很明显是受江淹《别赋》的启发。图画中的金室丽妃、濯宫年少、期门公子、士人、征人之妻、妓女都跟莲花有着紧密的活动,同时需要描绘大量的客观图景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生活场景。骚体赋便于抒发感情、停顿语气的优点便完美契合了内容和体裁的需要。而四六体形式的对称性则很好地排列了众多描写景物的语句,加上和谐的韵律性,降低了阅读的枯燥性,使得读者在享受视觉场景的同时也感受了听觉的盛宴。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将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并进行灵活地运用,是《采莲赋》的成功之处,更是启迪同时代作家以及后人的可贵价值。这样的做法,与王勃的文学主张是相一致的。“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微雕刻。揉之金玉龙凤,乱之朱黄青紫;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近,刚健不闻。”年轻的王勃彼时就已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语,此后自己一直身体力行,《采莲赋》就是典型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在这里还提出了“空间相对”的模式。在本文中,有两个空间是对立的,一是“凤池”,二是 “水区泽国,江漘海壖”,代表着民间。这样“二元对立”的模式开拓了辞赋模式的新空间。

三 社会功能的转化

赋文自诞生,即被赋予了“体物”的使命。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词少而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赋文具有诗歌的韵律性,但是在篇幅上不同于诗歌;赋文也同时具有散文的描写功能,但是又比散文的格式要求更高。总体上看,赋的特点就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即以描写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感受。前人的《二京赋》、《洛神赋》就是代表。

王勃的《采莲赋》继承了前人“体物抒情”的创作目的,但是从内容占比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来看,“莲花”在《采莲赋》当中只是一个次要的地位。表达内心的怨艾、抒发自己的壮志是作者主要的目的。

王勃出生于贵族家庭,作为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王勃的远大抱负是由他的家族荣耀赋予他的任务。但是由于朝廷有力打压贵族势力、着意提拔寒门学士,再加上自己的行为触怒了上级阶层,回归朝廷再担任文学侍从已经非常渺茫。《采莲赋》即作于他二次被贬,前往交趾省父途中,回归朝廷的机会十分渺茫,可想而知作者心中的苦闷。《采莲赋》的开头他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尔其珍族广茂,淑类博传。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沦涟。烛澄湾而烂烂,亘修涨之田田。岂直水区泽国,江漘海壖。”意思是说,莲花是如此贵的植物,本只应该生活在宫廷之内,而不是遍布江湖、任人采撷。联系作者生平可以这样理解,王勃以莲花自比。这里有两个对立的空间概念,一个是“凤池”即朝廷;一个是“水区泽国,江漘海壖”,代表着民间。莲花不应该生长于民间,自己作为有才识的“莲花”不应该流落江湖,而应该生长于宫廷之中。然后展开了与采莲有关的七种不同的情景描写。前六种情景描写了不同的悲喜,第七种则是较为直接地讲述文人墨客描写莲花的事情(即代表自己)。从第二部分来看,情绪才是王勃描写的重点对象,莲花和采莲只是故事的背景。即换一种植物描写也是符合文章要求的。由此看出作者在此把“体物”的比重降得很低,而抒情成了文章的主角。作者以莲花自比,又把自己的情绪影射到其中悲欢离合当中,把莲花当做背景,这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情的模式,而是把“离别”这种主观情绪当做主体,原本被歌颂的对象淡化成为赋文的背景。客观的咏物被主观的情感抒发牵引,这是对于“咏物-抒情”模式的创新,打破了固有的写作模式。

在两个空间模式当中,王勃身在江湖者却思慕宫廷。六种悲喜情感的主角中,“宫廷嫔妃”和“侍卫之臣”属于宫廷范围,他们的悲喜相对。晦明相交暗示了作者的希冀:妃子的哀怨“披惜时岁兮易晚,伤君王兮未知”与屈原的《离骚》相符,契合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表达了作者同屈原一般被迫离开宫廷的失望和沮丧。而侍卫“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的生活,则是王勃的理想所在——以文学才能立身于朝廷,也就是“永洁己于丘壑, 长寄心于君王”直接表达的意思。

王勃的《采莲赋》在社会功能上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采莲赋》以抒发己思为主要目的,由此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虽是体物赋,但是与前人作品赞颂、歌咏某一事物的辞赋出现较大的差异。主观情感与客观意向完全融合。其名虽为“采莲赋”,但最主要的部分是在书写悲欢情状,并不以描摹莲花为主要目的,采莲只是本篇的背景。这样的结构改变了咏物赋的构造和目的。

其次,继承并发扬以物比人的创作手法。《七步诗》当中曹植以豆和豆萁比喻自己与哥哥的关系;而王勃则将自己比作莲花,表达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这样的写作手法后来被宋之问使用,创作《秋莲赋》。值得一提的是,宋之问和王勃同样是想要以文学才华立身于朝廷的有志青年,不同的是宋之问是寒门士子,而且成功了。他在序文中阐述了自己的写作缘由: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入阁每难鸣后,至羽林仗,阍人奏名请龟契,伫命拱立于御桥之西,玉池清泠,红蕖菡萏。谬履扃闼,自春租秋,见其生,视其长,睹其盛,惜其衰,得终天年而无夭折者,良以隔碍仙禁,人莫由窥。向若生于潇湘洞庭,溱洧淇澳,即有吴姬越客,郑女卫童,芳心未成,采撷都尽。今委以白露,顺以凉风,荣落有期,私分毕矣。斐然愿歌其事,久乃述《述秋莲赋》焉。由莲花生长的环境不同联想到它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与王勃创作《采莲赋》的立意和方法是一致的。

总之,从语言特点、文章体裁和布局的选择,以及社会功能来看,王勃的《采莲赋》都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在初唐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学风格转变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扭转方向的作用。前人将它称之为“唐赋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参考文献:

李栋 莲生何处:王勃《采莲赋》与咏物赋写作模式研究

王勃著,蒋清翊注,汪贤度校点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亢巧霞 初唐骈散文编年史

刘涛 萧子显骈文批评

董诰,阮元,徐松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