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来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5收藏

李姓的来源,第1张

李姓的来源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川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

李姓的来源是什么(请简短回答)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订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主要来源

1源于嬴姓和姚姓

据北宋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一书记载:李氏源出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其子孙以官为氏,称|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个以李称姓的。

2、其他来源

源于改姓、赐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 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 人来中国并定居

3少数民族李姓

历史名人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颛顼之後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着有《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飞将军李广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曾在东汉时任三朝(顺帝、冲帝、质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誉。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满腹经纶,被誉为“天下模楷李元礼。”

李育:东汉一代名儒。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年少时以能文著称,曾撰《蜀记》。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

李(-198)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式:东晋书法家。

李:东晋文学家。

李: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骞:字希义,赵郡平棘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博涉经史,富文藻。

李孝贞:赵郡柏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少好学,能属文。孝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本传》行于世>>

李姓的由来?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浮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颉利曾屡次扰唐,咄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

百家姓中李姓是怎么形成的? 20分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姓李的来历 ?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 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姓的来源简写,三百字 李姓,中国第一大姓氏 ,世界第一大姓氏,中国人口有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人。

李姓来源有六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李姓的来源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颉利曾屡次扰唐,咄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

1李姓的名人故事

1、李白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李世民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3、李靖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

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唐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

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

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

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

4、李冰 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5、李广利 敦煌沙州附近有贰师泉,又名悬泉,泉水从石头中间涌出,出水量可以随着饮水人的多少而变化。

传说这个泉是当年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的时候路过此山,人困马乏又没有水喝。贰师将军以手拍石,对天盟誓,又拔出佩剑刺向山体,山时间立即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解救了三军的干渴。

为纪念这件事,当地人将这个泉水命名为贰师泉。在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遗书中,有《贰师泉赋》与《贰师泉咏》两篇文学作品赞颂李广利开山引泉的事情。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李姓。

2李姓的传说故事[简要]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3李姓的名人故事

1、李白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李世民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3、李靖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

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唐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

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 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

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

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

4、李冰 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5、李广利 敦煌沙州附近有贰师泉,又名悬泉,泉水从石头中间涌出,出水量可以随着饮水人的多少而变化。

传说这个泉是当年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的时候路过此山,人困马乏又没有水喝。 贰师将军以手拍石,对天盟誓,又拔出佩剑刺向山体,山时间立即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解救了三军的干渴。

为纪念这件事,当地人将这个泉水命名为贰师泉。在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遗书中,有《贰师泉赋》与《贰师泉咏》两篇文学作品赞颂李广利开山引泉的事情。

参考资料:

-李姓。

4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6单元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我曾了解到许多人姓王,这引起了我追溯其源头的兴趣它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逐渐壮大?现在王姓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展开调查和研究二、拟定计划1、王姓人口数量2、王姓的先祖3、王姓的名人4、王姓的名人故事三、资料整理王姓数量资料:王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排列第二,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一,分布很广王姓先祖和发展:王姓先祖都是商代、周代国君的后裔,都是王族,当时称“王家”,后世子孙就以王为姓王姓历史名人:王充、王羲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夫之等名人故事:王羲之书法笔势雄健、潇洒,从小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就,风格自成一派,作品一直为后代临摹“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是赞颂王羲之的书法的四、结论1、王姓最初源自商周时代名门望族先祖有好几支,如商代王子比干,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都是王族,被称为“王家”,其子孙就以王为姓2、王姓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很大比例,是我国第二大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八位,占汉族人口约百分之七点四一3、王姓历代涌现出许多名人如东汉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充,晋代“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维,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曾主持变法的著名诗人王安石,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他们都是后人瞻仰的榜样

参考资料:

自己。

5李姓的传说故事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6李氏故事知多少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他在尧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为“大理”。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因为沿途的李子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很长一个时期,李姓还是个小姓。但到了唐代,一部分其他姓氏的臣民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而被李氏皇族赐姓李。这样,李氏宗族便庞大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的大姓。古代李姓中最早建立起名望的家族多住在西陇(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川一带),因此西陇便成为李姓家族的郡望源地。现赣南许多李姓客家人都以西陇望族而自豪。

这应该也算是个小故事吧!

7李氏的由来有什么故事么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

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

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

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

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

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

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

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

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

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

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

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

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

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

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

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

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

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

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

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

8姓李的名人故事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

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

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

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

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

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

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

李姓作为现今中华第一大姓,其来源纷乱,诸说并存,综合以往的各种说法,可得以下七种:

其一,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颛顼后裔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文字中“理”与“李”相通)。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又感激李树活命之恩,便改姓李氏。

其二,根据民国十年臧励和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词典》附录《姓氏考略》: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认为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其三,古代巴人分布于今重庆、湘西、鄂东一带,尊奉廪君为先祖,廪君死后魂魄化为虎,巴人因此以虎为图腾,巴语古方言读虎为“李”,廪也是“李”的音转,所以到西晋末年,廪君之后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出了李特、李雄几位成汉皇帝。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晋书·李特载记》)

其四,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白僰古通记浅述》)

其五,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见《魏书·官氏书》。

其六,出自他姓改李氏。唐朝常常对功勋卓著的大臣们恩赐李姓。唐功臣武将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共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其七,有人认为李姓起源于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把李树奉为氏族图腾,因以图腾为姓。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之多。

李氏来源的七种说法中,前二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颛顼、皋陶、利贞、老子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这一系统作为李唐王朝认可的渊源,成为李姓起源的主流观点,颛顼可视为李姓的远祖,皋陶为李姓的血缘始祖,利贞或老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

其余五种虽然得姓原因各异,但均为后起李姓,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李姓起源,只能算是李姓在后世的繁衍和扩展。比如第四种南方的巴人在西晋末年定自己的姓氏为李,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廪君之“廪”与其部落图腾“虎”在巴人方言中读音均与李接近,依音用李姓,此时作为姓氏的李姓早已存在,巴人姓李,只是加入到李姓的大家族中而已。后来经过大唐数百年的统治,异姓尚且以改姓国姓李氏为荣耀,巴人之李更乐得依附当朝显贵,而祖述颛顼、皋陶、老子,所以巴人李姓逐渐融入唐朝国姓的李氏系统之中,在后世已很难区分了。得姓于三国时期的哀牢夷中的李姓和北魏复姓所改的洛阳李姓,也存在这种情况。

唐代因功赐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16氏为李姓,更是毫无疑问地应该纳入李唐王朝的国姓系统之中。

至于第七种李姓起源于对李树的图腾崇拜之说,应该是出自近现代传入中国的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文献中没有记载,难以信从。

总而言之,前二种说法可以合而为一,几位始祖同为一个系统,颛顼、皋陶、利贞、老子前后一脉相承,为历代主流的正统观点,得到广泛信从,然而是利贞还是老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还存在争议。

第三到六种说法,均可归于后起李姓,并非李姓渊源,只能视为李姓的繁衍和发展。

第七种说法文献无徵,可置而不论。由于唐朝大规模赐姓等原因,可以说在中华姓氏中当今李姓的血脉是相当庞杂的,但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讲究的是一种文化上认同,李姓虽然血脉庞杂,但从文化认同上却相当一致,因为唐代经过官方确定的李姓祖系,千百年来得到天下李姓的普遍认可。

由此可见,纷乱的李姓起源可归纳为一脉,即:远祖颛顼,血祖皋陶,得姓始祖利贞或者老子。

李姓的来源

李姓的来源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