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祖先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大鲵的祖先在哪里,第1张

大鲵的祖先是天义初螈。

虽然它最大的个体只有4多厘米长,比中国大鲵小多了,但却是中国大鲵的老祖宗。因为天义初螈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中晚期(距今约1、6亿年),所以又被称为“中生代的娃娃鱼”。

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

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

扩展资料:

作为世界级濒危两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对生存水质的要求极为苛刻,一般只生活在清澈的小溪石涧间。“娃娃鱼可是生态环境活的晴雨表,它的频频现身,表明浙江省各地自然环境不断优化,一些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省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陈苍松说。

“娃娃鱼又名大鲵,三四十年前在浙江省各地都有分布。”陈苍松给记者翻看1990年的《浙江动物志》,记载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淳安、云和、龙泉、庆元等地有大鲵分布。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大鲵迅速消失,只有在偏远山区还有少量分布。

—娃娃鱼

人民网—娃娃鱼 归去来

对于娃娃鱼,很多人不明白娃娃鱼名称的由来以及叫声。那么,娃娃鱼什么时候会叫?娃娃鱼为什么叫娃娃鱼?

娃娃鱼什么时候会叫

对于娃娃鱼发出婴幼儿般的叫声,有人说一般是受到刺激情况下的表现。

不过也有一些养殖娃娃鱼的人表示,没有受刺激也会叫,只不过持续时间短,在惊恐或是受到突然惊吓叫声持续时间稍微长一些。

娃娃鱼为什么叫娃娃鱼

1、叫声似娃娃哭声。

这种说法是人们听得最常多的版本,而且很具有说服力。

娃娃鱼的声音很像婴儿的哭声,而且身形长一般在水里生活,所以被称为娃娃鱼。

2、山海经记载:“龙侯之山……泱泱之出水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随着历史岁月的变迁,在《史记》、《水经注》等也多有描述,结合民间的一些说法,大鲵娃娃鱼的俗称也就流传至今。

娃娃鱼多大才会叫

娃娃鱼的繁衍以及发育都是在水里进行,所以幼体的娃娃鱼一般用腮在水底生活,受到惊吓时成年娃娃鱼才会叫。

一般至少3年以上,不过目前娃娃鱼很少有叫的,这与当下国家保护措施有关,也说明娃娃鱼没有受到人类或是恶劣环境的威胁。

2009年2月7日 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阳爱生告诉记者,娃娃鱼本身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娃娃鱼爬上酒店餐桌 濒危动物又成盘中餐。受娃娃鱼美味带来的市场诱惑,长沙某大酒店与湖南最大的娃娃鱼养殖培育机构——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姻,成立食府,其菜谱上的翅汤神鲵680元/位,而红煨神鲵更是卖到了1340元/公斤。此举在星城引起了强烈反响。

  背景珍贵源于濒危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娃娃鱼一直作为一种水产资源收购,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有一吨大鲵(“娃娃鱼”学名)换5台卡车外加32吨小麦的记录。”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阳爱生告诉记者,娃娃鱼本身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但因为自然环境遭破坏,娃娃鱼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绝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被加以立法保护。

  阳爱生说,近20多年来,在国家保护法的指引下,对大鲵驯养繁殖、捕捞、运输及经营利用都有明确实施特许经营证及管理法规,已建立一支执法队伍,加大了执法保护力度,一方面严厉打击了破坏大鲵资源以及捕杀、贩卖等一系列非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鼓励驯养繁殖和合法合理经营,全国办证的达几百家,实现从原始猎捕利用,到人工驯化增殖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质的转变。

  疑惑 娃娃鱼可以吃吗

  在该酒店二楼,一条棕色的娃娃鱼正躺在玻璃柜的浅水里,它的头宽而扁圆,上嵌一对小眼睛,尾部侧扁,四肢短小,形状怪异。

  不少市民一边围观一边提出疑问:“娃娃鱼到底可以吃吗?”

  “目前,长沙已有2家餐饮机构获得批准,可以经营销售符合特定条件的娃娃鱼。”省畜牧水产局局长曹英华告诉记者。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上市销售的必须是子二代人工娃娃鱼,并且无繁殖能力,是伤残品种。餐饮机构必须经过省级畜牧水产局渔政处批准,驯养繁殖和运输等相关环节也必须经过许可。”

  据了解,少量娃娃鱼被准许端上餐桌是以娃娃鱼人工繁殖取得突破为前提的。1978年,以阳爱生为开拓者的湖南水产界专家首先成功实现大鲵的人工繁殖,阳爱生因此被誉为“娃娃鱼人工繁殖第一人”。

  来自省畜牧水产局的数据表明:20多年来,人工繁殖大鲵已得到长足发展,全国近100个单位每年人工繁殖大鲵幼苗近10万尾,且每年都在快速递增。在湖南,全省大鲵能繁亲本的驯养量由2000年的1700尾增加到8000尾,培育后备亲本12000余尾,年繁殖大鲵幼体由2000年的不到1000尾,现已达到2万余尾,并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

  呼吁加强市场监管

  “科学开发利用能带动娃娃鱼人工繁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人工繁殖,娃娃鱼数量会持续增加,能最终走出二级保护动物的行列。”阳爱生说。  据了解,目前全省获得批准经营娃娃鱼的餐饮机构共有4家。皮滑肉嫩的娃娃鱼,让越来越多的人见其形,品其味。

  “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应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一些商家为谋暴利,把野生的、正常的娃娃鱼也端上餐桌!”昨日,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

  “娃娃鱼从供应地进入市场前就要接受鉴定,看是否属于可上市销售的品种。”省畜牧水产局表示,将加强监管力度,发现违法使用娃娃鱼做原料的现象,将严厉查处。 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乃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目前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描述

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身长约60至70厘米,体重约5至6公斤,大的可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背呈棕褐色,有黑色斑块,腹色较淡,头扁宽,生有成对的疣突,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口大,躯扁而粗壮,尾短而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蹼。

因叫声像婴儿啼哭,故又名“娃娃鱼”,但实属两栖动物,跟鱼类绝无关联。

生活情况

娃娃鱼栖息在清澈、低温的溪流中,吃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于夏天末期产卵,约2至4个星期即可孵化。

现时中国湖南、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人工驯养的娃娃鱼分布;野生则极为稀少,主要于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被发现。曾在台湾有发现纪录,但相信是引进野生个体所致。

保育现状

由于娃娃鱼生存年代久远,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因此价格昂贵,常遭人类捕捉来食用或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受破坏,几濒临灭绝。目前在中国,贩卖野生的娃娃鱼属违法,但中国四川省和湖北省流行将之拿来送礼。20世纪末期,台湾也曾盛行食用,大量从中国大陆走私,作为观赏用途的也不计其数。

在IUCN红色名录内,娃娃鱼被评定为极危物种,表示其野生种群所面临灭绝的机会极高。目前野生种群主要面对滥捕的情况,栖息地的破坏也减少了它们的生活空间。

人工养殖

自1978年,阳爱生成功的实现了娃娃鱼的人工繁殖,时至今日,中国人工繁殖娃娃鱼的数量已至约10万尾,并成立有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有报道指人工驯养的娃娃鱼,将能在两年后成为普罗大众的食品。

2009年,娃娃鱼主要聚居地之一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正拟提供娃娃鱼给香港海洋公园作科普宣传及科学研究之用。此前香港有两条娃娃鱼,属1990年代尾非法偷运入境,渔护署搜出后交由嘉道理农场照料,2001年养于海洋公园至今。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中用“人鱼膏为烛”。

  “烛”是什么?就是照明的灯盏。不过,秦汉时没有“灯”这样的称呼罢了。在灯盘里放上脂膏,灯芯引火溶化着燃油发光。在满城一号汉墓的卮灯中,就发现有残留的烛块。经红外光谱法分析,属于动物油脂。”。

  所谓“人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娃娃鱼”,或“山椒鱼”。古籍中常见有鱼、人鱼、孩儿鱼、鲩纳等等名称。其学名才叫“大鲵”(Megalobatrachus

Daridianus)。《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广志》:“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本草纲目》引陈藏器的话说:“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这些描述大体是对的。鲵是生活在山谷里清沏溪流中的一种两栖类动物,尾长几乎占身体长度的一半,系脂肪集中的部位。一般长六七十厘米,大者可达18~2米,《本草纲目》所说“大者长八、九尺”、体重五公斤以上者也屡见不鲜。今天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分布,但数量不多,故列入保护动物的范围。另有一种“人鱼”,就是人常说的“美人鱼”,学名叫“儒艮”(Dugong

dugon),体长15~27米,产于北部湾及我国的两广、台湾沿海一带,其脂肪可提炼润滑油。如果说娃娃鱼油真的可以作为照明之用,那么在古代关陇和巴蜀的山溪中盛产大鲵数量之大,其油足可供应秦始皇陵墓中照明一阵子。这样看来,要从热带海湾提取美人鱼脂膏,经过长途运输的可能性只能说是“有”,但不一定很大。

  “人鱼膏”在很多典籍中写作“人膏”(《汉书•刘向传》)、“鱼膏”(《太平御览引《三辅故事》、《三秦记》》,这很可能是流传中遗笔掉字而造成的笔误。但《太平御览》870引《三秦记》时,不是“人鱼膏”,而作“鲸鱼膏”。实际上,娃娃鱼和鲸鱼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到底那个对呢?

  据查,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雌性的鲸鱼”。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有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对秦始皇陵墓里照明的用油量曾作过这样有趣的推算。他说:“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77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古代用来照明的可燃性油脂,既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但秦始皇陵墓里为什么单单选用“人鱼膏”作烛?如果没有特殊意义,也是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入史册的。其中必有奥妙处,大概是利用了它燃点低、耗油省、不易灭的这一特性,估计照明可以持久。《史记》记作“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话前半截记的是事实,而后半截则是司马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所作的推断之语。“度”,是“度量”、“忖度”、“猜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拿不准”。他用“度不灭”三字,非常巧妙,因为那只是秦人当时一种不符合科学的主观愿望罢了。谁都清楚地知道:隔绝空气的燃烧,毕竟是有一定时限的。要昼夜光明,在地宫里必定是地上有灯柱、灯台,周围有壁灯,空中有吊灯。而这灯数又非一盏两盏,必定为数众多。那么,灯火通明,在密闭的环境里氧气没有来源,空间里仅有的氧气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点灯想长明,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所以,秦始皇陵墓里所设的“长明灯”,在下了“中羡门”和“外羡行”不久就永远地熄灭了。有朝一日现世,人们看到的将是“灯”而不是“明”。

人鱼,一般被认为是传说的水生生物,通常人鱼的样貌是上半身或头部为人,下半身是鱼尾,欧洲传说中的人鱼与中国、日本传说中的,在外形上和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有时也与“美人鱼”外形有所分别。而美人鱼即是有散发出美感成份的人鱼,主要为雌性,经常出现于各地传说与童话。西洋的人鱼一般人们熟悉的西方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罗蕾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以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最脍炙人口,由于夜雾中仿佛一个长着鱼尾的美人,欧洲中世纪的渔民故此以讹传讹产生了美人鱼的传说。西洋的人鱼以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身体为基本的形态。当时的人们很可能看错了,把现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不过在艺术、文学或绘画上,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这点倒是比较具有可信度。人鱼多半用来象征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当中,人鱼的下场都很凄惨,最后都得不到幸福。附带一提,虽然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人鱼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条尾鳍,但古老的西方绘画或璧饰上,不少人鱼都是两条尾鳍,也许是因为比较方便画面的对称而生。日本的人鱼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917年),在近滋贺县的蒲川被渔夫捕获,江户时代也发生过,尤其是宽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钓起的人鱼,多数人看过后造成轰动。这个人鱼,身高一米多,发出婴儿似的哭声。从这件事来考虑,人鱼也是传说中的幻兽,可算是相当神秘的鱼族,当时称为鲮鱼或发鱼。就这点而言,日本人的人鱼和西洋传说中的人鱼妖精,无论在形状上和性质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态,不见得很美形,不如说是奇形怪状较多。出现于若狭湾、九州、四国近海,专挑暴风雨迫近时于海边现形。13世纪的《古今着闻集》里头,写道“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怎么看都觉得像是怪兽。前面提到过的《诸国里人谈》记载着“有着人类的头,胸前有着如鸡冠一样红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古今奇谈莠句册》另有“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这样详尽而惊人的记载。此外,在江户时代末期,西洋的人鱼像输入日本,研究荷兰的学者大槻玄泽所写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鱼的,上半人是人类的模样,长得如美丽的妇人之姿,下半身是鱼的形状,覆有鳞片和鱼尾,人鱼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终于在此确立,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人鱼骨,可以入药是贵重的珍品。还有传出有人发现人鱼木乃伊,足见当时的人们已经相信人鱼是实存的动物。到了明治时期,身兼植物学与民俗学者的南方熊楠,将“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动物的生态陆续写成了专著发表,因此普遍认为人鱼就是从这些海洋动物为基模幻想出来的动物,但是冲绳地方的人们依然相信人鱼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为禁忌,因为他们崇拜人鱼,若食用人鱼的肉,恐会招来噩运。人鱼的外形和特征日本人对于人鱼形象的确立,大约是在江户时代从西方传来的。主要是依据安徒生童话著名的“人鱼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后人对于人鱼的长相有了明确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鱼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以前的人,就算是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只是口耳相传,绘声绘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体地形容。大致来说,人们相信人鱼是住在海里的一种半人半鱼的传说生物,但是没有人能断定究竟看到了什么,因此与其说人鱼,长得像童话中描述那么漂亮,还不如说是把它当作妖怪来看待。那么出现在文献记载上的人鱼,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呢?七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里,写着“人间のような异形のもの”(像人一样的异形之物)八百比丘尼的传说江户时代,人鱼骨可以入药,但更早以前,人们相信吃了人鱼肉会长生不老。根据《古今着闻集》中记载,人鱼肉味美且可食用。然而,在若挟国(今福井县)流传着很有名的八百比丘尼传说,据说她吃了人鱼肉而活到八百岁,此外,在小滨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时代就开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据说在若挟的小滨住着一位叫高桥的男子。某天他捕到一条人鱼而且把人鱼吃掉了。传说中的这部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有人说是高桥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误闯异界,回家时带回人鱼肉。觉得既然带回来了就尝尝看吧,不过大家觉得恶心都不敢吃,只有好奇心重的女儿吃了人鱼肉。于是,她青春永驻活了好几百年,最后有感于世事无常,出家为尼在各国旅行。据说她晚年回到故乡若挟,住在草庵里,此时已活了八百岁,最后在后濑山的洞穴绝食而亡。中国的人鱼在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著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在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其中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对于“人鱼”的解释为:“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按:□为古籍漏字。)“鳢”是一种鱼类的名称,在现今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仍然有“七星鳢”、“月鳢”等品种,表面滑溜,喜欢栖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泽中。在搜神记与博物志里有记载南海鲛人。类似人鱼的传说生物和人鱼相似的还有希腊神话中半鱼半人的海妖赛莲(Sirens)。她总是出现在狂风暴雨的海上,在岸边唱着凄美动人的歌声,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们所驾驶的船,不由自主地驶向岸边的礁石,撞个粉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航经该海域时,接受女巫瑟西(Circe)的建议,让船员紧紧地塞住耳朵,以避免听到那惑人的歌声,又将没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紧紧绑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蛊惑而发狂。日本的民间传说里,还有一种类似人鱼的妖怪,叫做“矶姬”。她的下半身是鱼形,很像人鱼,但脸部却有很大的不同。口裂开至耳朵,有尖锐的牙,而且头上长著二支像鹿角的东西,是相当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风巨浪的海岸边,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袭击,将人的身体从头开始扭转。矶姬是身长约二十至三十米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狙击后,无论是多么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笔下的美人鱼 陵鱼:《山海经》里有记载“陵鱼”《山海经·海外西经》此诸沃之野…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这段文字是说某块肥沃的土地北边,有一种叫作龙鱼的生物,长得像鲤鱼。“陵居”就是可以到陆地上生活的意思,表示这种鱼是水陆两栖的。有人认为他就是书中别处所提到的陵鱼,后来大家讲的鳌鱼,可能也是指这种鱼类。《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这里描述得很详细,陵鱼是半人半鱼的姿态,具有人的脸和手脚,和希腊神话下半身是鱼尾的人鱼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鱼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形象最为人所熟知,小美人鱼为爱牺牲的故事打动了全世界的读者。1912年,丹麦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力,用紫铜雕塑了“海姑娘”的塑像,置放在哥本哈根港口海滨公园的沙滩上。至今那半鱼半人的“海姑娘”的雕像成为丹麦的象征和骄傲。曲亭马琴(1814-1842)所著的长篇历史奇幻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写到人鱼的油脂很有用,至于什么样的用途,书中并没有清楚的描述,不过当时刊行的古本上还绘有人鱼上半身的插图。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人鱼叹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塞壬的沉默》小川未明的童话作品《红色蜡烛与美人鱼》唐娜.乔.娜波莉的奇幻小说《海妖悲歌》梦枕貘的奇幻小说《阴阳师》中的短篇〈白比丘尼〉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最好有根据

解析:

大鲵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生境: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中国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量稀少,需加强保护。

保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baikebaidu/view/25385

是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这种生物与美人鱼相似,但美人鱼常出现在西方神话中,而娇人是中国传说中的美人鱼。

人们总是好奇世界上是否有教人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古籍中总有关于教仁的记载。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著《月海有泪》中,运用了教仁传说。《搜神记》记载:“南海外有蛟人,水生如鱼,织布功绩不浪费。”它的眼睛在哭泣,它的珠子也出来了。”在梁仁芳的《南海南朝书》中也有“蛟人,即初春,名泉客”,有卖龙宫,春先织纱,白霜卖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和记载,很难确定世界上是否有人。

至今还没有发现扼杀者的存在,在中国的《山海》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山海经-海尼年静”:“人民的国家在建设穆西,这是一个鱼体,为每个人的脸,没有脚。“伟大的荒原西方经文”:“有一个国家的相互人民。”炎帝的太阳被称为日林殊,日林殊相依为命他可以在天空中上下移动。

 郝宜兴去了:“共同的国家是家庭的国家在书中的南海。姓氏和互姓这两个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错误,共同的字被用作互姓,“但不确定是不是指皎漂此外,《山海经》中也记载了“灵语”它不是神话中的娇人或美人鱼,而是一种类似于巨型蝶塬的形态,它有人的脸和鱼的身体,属于半人半鱼的身体。

据说美人鱼的原名叫角人,是一种可怕的生物教人也是神话中美人鱼身体的一个谜生物学与美人鱼很相似,但不如美人鱼善良它以非常可怕的方式存在。它会主动攻击人。我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性在中国南海地区,多次曝光并发现了勒死者的身影,但没有实质性证据,这些证人所说的未必属实也许美人鱼的消失和我们现在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美人鱼确实存在的话。

大鲵的祖先在哪里

大鲵的祖先是天义初螈。虽然它最大的个体只有4多厘米长,比中国大鲵小多了,但却是中国大鲵的老祖宗。因为天义初螈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