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一生的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西施一生的事迹,第1张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经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

实际上,这句话有四个典故,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说的是西施;“落雁”说的是王昭君;“闭月”说的是貂蝉;“羞花”说的是杨玉环(杨贵妃)。

其中“沉鱼”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女子,名叫施夷光,也就是西施。

她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出众。某一日,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出众的相貌,显得更加美丽,河里鱼儿见了,都忘记了游泳,然后逐渐沉到河底。

后来这件事情在当地传开,西施便有了“沉鱼”的代称,以此形容她出众的相貌。

相应的,“落雁”的典故,大致意思是,天上飞的大雁,见到王昭君的容貌后,竟然忘记了飞行,于是从天上掉下。

而“闭月”的典故,大致指的是貂蝉与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便藏在了云彩后面。

至于“羞花”的典故,则是指杨玉环碰了一下花儿,因她太美羞的花儿都闭了起来。

上述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说的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因为她所处时期最早,因此她也被视为美的化身与代名词,就好比当今社会,很多人将吴彦祖视为帅的代名词。

当然,在古代,帅的代名词是潘安、宋玉等人,有句话叫貌比潘安。

西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春秋时期,越国绍兴地区的人,因住在村子西边,因此称为为西施。

人们对她的容貌评价极高,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完美,一点不胖、一点不瘦,五官不偏不倚,刚好端正,因此堪称完美。

越王勾践在对吴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的伐吴之术,其中一条,便是以美女惑其心,而乱其谋。

西施相貌出众,于是被选中送往吴国。吴王夫差很喜欢西施,整日沉迷于酒色,荒废国政,致使国力大衰,后被越国打败。

至于西施的结局,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随范蠡泛五湖而去。

(来源于网络)

我是卓尔不群黄老邪,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诸暨民间婚俗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婚姻习俗。各地域的群落按祖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情习俗,以及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演绎出各有特色的婚姻礼仪形式。这些婚姻习俗与形式,有的奇特,有的浪漫,有的庄重,有的简朴,有些充满着宗教的神秘色彩,更多的则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彩。不同的婚俗,又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着。

  诸暨曾是越国故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可以说诸暨民间婚俗既有中国封建社会大体一致的礼仪定规,又有越地独特的地域色彩。现撰陋文浅说一二。

  一, 相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俗语道出了中国民间婚姻的客观规律。在诸暨旧时乡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七八岁,甚至有更早的,前辈父母就要为儿女的婚事操心了。但这些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须合"六礼"之仪。(所谓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迎接新娘)。《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曾有这样的记载:婚姻以媒说合,写红笺请于女家,女家以"允帖"答之,其开具生年月日者为"庚帖",亦曰"口帖"。

  诸暨乡间少有专事做媒的人物,人称作媒quot;三十六行之外的行当"。但民间又认为做媒是做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牵线搭桥的人还是不少的。旧书上称媒人为"月老",乡间俗呼"媒大",戏称"吃三壶瓶"。解放以后又称为"介绍人"。

  乐于做媒作伐的人总是能说会道的,与牵线的某一方往往有些连亲沾故,或邻居同里,或亲戚朋友。他多了解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人性品格。多数是受人之托去作伐牵线,频频奔忙于男女两家之间。如若双方家长对对方均中意,待时机成熟,做媒人就向男女双方的讨"庚帖",又俗称"龙凤帖"。既将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写于印有泥金的红书上,经过媒人,互致二家。双方各将帖子置于香火堂前或灶司堂前的香炉底下。尔后请算命先生推命占卜,看二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这桩姻缘佳事就迈出了第一步。这些过程实质就是六礼中quot;纳采"和"问名"。

  解放之后,这些繁缛的礼数基本革除,城乡间,单位间的男女青年交往日益增多。自由恋爱已成大势。恋爱成熟后当然还须有所谓的"媒大"去与双方父母传递信息,张罗婚事。不过这差使就较为轻松,也有请"介绍人"牵线搭桥,认识恋爱的。在农村双方不甚了解互相情况,还有相亲的过程。所谓相亲,有"看姑娘"和"看人家"二种方式。

  "看姑娘"是媒人陪小伙子去女家。双方见面,让男女青年互相看看人品相貌。由女方父亲叔伯或兄弟作陪,通过吃茶闲聊,观察小伙子的言谈举止,了解人品性格修养。新客人来自然要请尝小点心。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小点心。如果女方对小伙子满意,必定奉quot;甜汤圆",这就是祈祝这桩姻缘"团圆"的意味。如若不甚中意,那小点心是什么就说不准了。

  "看人家"则是姑娘到男家去做客。俗语有"十媒九哄"之戏说,不管媒人讲得如何好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地察看才是最可靠的。"看人家"一般由女方女眷陪姑娘一起行动。这实际上是对男方家庭经济,住房,环境,邻里外关系的一次综合考察。婚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行动。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观念的改变,姑娘小伙接触越来越多,思想感情交流也日益活跃,如若恋爱,双方早知根知底。昔quot;相亲"习俗也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定亲

  通过相亲相恋,男女双方的情感逐日加深到一定时候,就要定亲了,也就是行古籍上所说的"纳吉,纳征"之礼。

  择日"文定",备彩花红烛,枣果双双,压以金线,贴以金纸,谓之"双果";贯以彩线,以十为数,谓之"结果",中插彩花,以瓜果围聚之,谓之"占果";压以银线,谓之"聘金"。

  这是八十多年前在志书中简约记载的定亲物品与习俗。而民间实际却有诸多的不同。

  男家请先生择出定亲日期之后,即写出红帖,套以泥金和合二仙封套。(所谓"和合二仙"即二位小孩一人托盒,一人举荷的传统图案,取其谐音)。请媒人在数月前携两只糖果桂元礼包去女家奉帖。双方在明悉聘定日期之后,旋即要准备行聘定之钱物,男方首先要准备好"礼金"和衣料等,其多少当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其次要准备礼包,礼包视女方亲戚多少而定,至少三十六,多则近百个。礼包多为白糖,冰糖,荔枝,红黑枣子,核桃等南北干果。还有"五代果子"是决计不能少的。所谓"五代果子",就是枣子,榧子,核桃,桂圆,花生,用红绿彩纸拦腰双双贴妥,用金线缠绕,其寓意为"发子发孙,五代见面"。讲究的家庭还要作一百零八个"定盘棕子"。

  是日,由媒人带领几位青壮汉子将定亲礼物送至女家。女家喜欣相迎,在中午设酒席宴请至亲好友与来宾。此酒俗称"定仪酒"。亲戚朋友喝了"定仪酒"后,将带回一份礼包和棕子。这样就意味着又多了一门新亲,当然到时也要准备一份"送嫁礼物"了。

  午后,媒大与男方宾客告别女家转回。女方早已在送礼的担子里放上"回礼"。在旧时回以衣帽靴鞋,缎绣鸳鸯一对,糖糕如干簏,并粉团染红鸡子,或加文房四宝,谓之"四盘"。而近代的回礼主要有各类糖果,米粉做红绿圆子,花生与红鸡蛋等,还有一套衣料和新鞋帽,是赠给未婚女婿的回礼。这些食品民间俗呼"回盘糕"。男家收到后,就将这些"回盘糕"分赠于亲戚邻里。当然,男家晚上也要置酒席请亲友欢饮。

  行了"定礼",青年小伙子成了名正言顺的"毛脚女婿",女方有事,小伙子理所当然要去帮忙,逢年过节,未来的女婿要携礼品拜望大人前辈。这样男女青年在频频的接触中,更加了解熟悉,更加相恋相爱。

  三, 亲迎

  定亲后的一年半载中,男女双方要为婚事作准备。男方要装饰新房,要预备接亲礼品,女方要备置嫁妆嫁衣。

  俗话说,只有择日子讨亲,没有择日子嫁囡。迎亲之日须有男家择定,并写喜帖,请媒人携礼包前往女家奉告。传统的喜庆日子多择于年底腊月,新春正月。此时正值农闲,农家多有空暇,天气又较寒冷,食品也易存放。如今除选择这段时间外,在国庆节,元旦,五一劳动节结婚的青年也为数不少了。

  亲迎前一天,男家早早派出八九个青年用扛箱,食笼,向女方送去丰厚的接礼。扛箱与食笼均有上等木料制作,雕龙描金,十分精致。在旧时还须有礼帖一份,将所有礼品数额一一书于帖上。

  "男家致松柏各有一盆,猪羊角黍糕饵鸡鹅皆全,饭百团,染红鸡子百,谓之"十合盘",而猪五脏全副,谓之"全家福"。这是旧时的礼数。而近代的接礼主要有:猪肉有一爿,但须连头连尾,外加十余斤夹心肉。此俗称"心头肉",寓意媳妇是婆婆未来的"心头肉"。羊肉一只,鱼,鸡若干,老酒,糖果,香烟若干。棕子近百,最大的棕子大如热水瓶,称"太婆棕"。还有"五代棕",从大至小,五个联成一串,意有"五代相见,五世其祥"之兆头。还有一只大白鹅是不可缺少的。古代《礼记·昏经》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古人认为雁为候鸟,顺阴阳往来,象征男婚女嫁顺乎阴阳。或曰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我邑乡间古风尚存,以鹅代雁。

  种种礼物,皆以红丝棉扯挂,青年喜扛"接礼",逶迤乡间大道,散发出一路的喜庆与欢乐。

  亲迎之日确是好日子。男女二家皆宾客盈门,披红挂彩,热热闹闹。真可谓:厨房刀勺叮当响,热气腾腾酒肴香;老亲新眷互致贺;笑语满堂喜洋洋。窗棂上贴大红喜字,屋檐下挂大红宫灯,门扉间贴满红喜联。女家贴的是嫁女的对联,如"今日洒泪别母去,明年含笑抱子来"等等。横额多为"于归之喜"。男方则贴迎新人的对联。如"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永结连理枝"等等。横额有"结婚之喜","百年好合","天作之合"等辞言。

  清晨,男方派出二三十名青年小伙子,由媒人带领,去女家娶亲。这伙人俗呼"行quot;。有旧歌谣曰:"行郎行郎,借来衣裳,二滴肉汤,眼泪汪汪"。旧时农村生活条件差,歌谣的调侃反映了当时行郎的尴尬状。还有抬轿的"轿佬"和"鼓乐手"。据记这两门行当多为"堕民"所为,解放后均废除了。

  接送新娘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更替,二三十年代用尼蓬轿,后来改为黄包车。六七十年代乡间通行自行车,八十年代初用摩托车,而时下则流行装饰华丽的小轿车了。

  女家中午置酒设席,俗称"送轿酒"。远亲近邻,皆聚饮送嫁。长辈与媒人坐首席上座。酒过数巡,女家的厨师小工就要向媒人"敲诈"香烟糖果作慰劳。一般男家早有准备,自然妥然解决。当然有的也会闹点矛盾,小工们会对媒人实行"制裁"--"关牛团",使其就范让步。这种戏闹,乡间俗称"吵吵发发"。现已基本废止。

  下午至一定时辰,行郎将行。女方小工亲戚装好嫁妆担子,送至村口,请行郎抬走。

"女方发妆奁,床桌几柜,铜锡器皿,五事桌帏,箱笼少则一对,多则五对"。二三十年代与解放初相差无几,无非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具与衣被账枕。嫁妆的多少是与二家经济密切相联的。但不论贫富,那大小脚盆与马桶不能没有的。它们俗称"子孙桶",是子孙繁衍的象征。

所有嫁妆上都贴上红喜字,扯上红丝棉。担子里,扛箱中都撒上爆谷花,炒黄豆和红绿花生。箱柜中,棉被枕头里放进水果糖,塞进红鸡蛋,桔子和石榴。嫁妆一到男家即被行郎和顽童"抢去",讨的是"多子多福","婚姻甜蜜"的好兆头。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经济日益富裕,嫁妆也越来越讲究。除传统的物件之外,成套新式家具,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这些高档电器都成了必嫁之物,有的父母甚至还陪嫁袜机织机之类的生产资料,为女儿女婿日后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今日的"行郎"也非昔比,个个都是西装革履,精神体面。嫁妆再也不用肩膀抬扛,全用汽车装运,只不过到时搬上搬下,做做宾客而已。

  "喇叭响,时辰到,阿哥背我上花轿,二哥一担篮头送到城隍庙,阿弟轿前轿后当狗quot;。这篇民间歌谣,生动有趣地记录了旧时姑娘出嫁上轿的情景。

  旧时时辰一到,吹鼓手吹打起迎亲锣鼓。新嫁娘头带凤冠,身着新嫁衣,由阿哥从楼上背到花轿中,然后由伴娘相陪,洒泪告别父母乡亲,由轿夫抬出村庄,向新家而去。旧时东乡山区还有哭轿习俗,今已不再。

  如今国门洞开,世风日新。新郎新娘在结婚前必去影楼拍一套精美的结婚艺术照,一展新人靓丽风姿。结婚之日,更到美容厅精心打扮一番,穿上多彩多姿彩裙袂飘曳的新婚礼服,把一生中最美好的身姿和心情尽情展现出来,由女嫔相陪,欢声笑语,坐上彩扎轿车,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奔向一个新的生活起点。

  四, 拜堂

  傍晚时分,男家亲友早已作好各种准备,新郎倌更是容光焕发,翘首以待,迎接新娘到来。

  当然是行郎先至。嫁妆到家,男壮女幼,忙碌不停,顽童抢喜果,大人搬东西。但"子孙桶"不是人人搬得的,须由新郎的弟弟来搬。乡中戏称其为"掇马桶阿叔"。阿叔一脸喜悦将马桶端进新房,自然引得众人一阵嬉笑。马桶不会白掇,红漆马桶里的两个红鸡蛋和一个红包就是犒劳。

  新房里新眠床,须得有一位上年纪的妇女来张罗铺挂。这位老婆婆乡间称作"顺利嬷嬷",当"顺利嬷嬷"须有条件:一是老夫双方键在,二要儿孙满堂,是村子里公认辈份高,年令长,福气好的人才可担任。quot;顺利嬷嬷"在村中邻里是一份荣誉和光彩。讨的就是一个"子孙满堂,有福有寿"的好彩头。

  男家早早派出迎亲队伍在村口眺望等候,等新娘车轿一到,两个小男孩立即点燃手中火把,照迎新娘,并作先导,引领进村。待至家门,鞭炮齐鸣,人声鼎沸,民间乐队,吹吹打打,喜气洋溢。有小工在楼上廊下将大把大把的水果糖撒向宾客观者,众人笑而抢之,一派欢腾热闹,新郎倌则乘机将新娘子抢进新房。

  在旧时还须有"拜堂""传代"的仪程。

  《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是这样描述的。"新娘掖出与新郎向外礼天地神,向内礼香火祖宗,然后交拜,各以高年有福德之男女一人扶之,名曰"拜堂"。用红巾条,男女各执一端曰"牵红"。红布袋上,先后交替,曰"传代"。

  新娘一下花轿,由顺利嬷嬷挽扶,与新郎同进香火堂。由长者司仪,长者念念有辞:某某堂某某族某男与某氏修为秦晋之好,永结连理云云。尔后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这就是行"拜堂成亲礼"。礼毕送人入新房,此时早有二三小工将麻袋铺在路上,新郎新娘牵红巾踏着轮流替换的麻袋而行,在跨入新房前新娘还要从一个米筛上走过。故而乡间曾有"吃过上轿饭,走过麻袋爿,踏过米筛眼"的俗语来说明明媒正娶。

  "传代"仪式就是祈求新婚夫妇"子孙繁衍,代代相传"。解放后这种陈旧的仪式早已革除。在近年笔者曾又看到过乡中某些地方又在恢复沿用。

  新娘子进房,与陪嫔端坐床沿,此时顽童稚孩,姑嫂婆婶,皆进新房观嫁妆,看新娘,讨果子。顺利嬷嬷更忙了。要张罗给新娘揩脸,揩脸不用毛巾,却用婆婆旧衣裳。据说这样日后婆媳间就会亲亲热热,和睦相处。继而是喂汤圆。顺利嬷嬷挟起汤圆,让新娘尝食,口中喃喃念道:汤圆圆又圆,生个儿子中状元。新娘也象征性地吃三个。有调皮的小工也许早已在汤圆中包进了胡椒之类的馅子。当见新娘被胡椒辣呛后的窘态,围观的顽童和调皮客就会发出得逞后的满足笑声。

  是夜,灯火通明,婚宴开席,亲从好友,四邻八眷,喜气洋洋,入席就座,聚首互贺,畅饮喜酒。酒至半酣,兴致即起,于是席间猜拳行令声此起彼伏,将喜宴气氛逐渐推向高潮。

待菜肴过半,新郎新娘要为贺喜宾客斟酒致礼。先为首席,爷爷长辈,媒人舅舅,一一细斟致礼。此时席间长者还要赠"拜见钱"。然后依次轮斟。这一仪式,民间原有让新娘与亲戚长辈见见面,致致谢的意思。此刻楞头青们却乘机想出各种花招捉弄新娘与陪嫔。有的将酒壶烫得滚烫,有的用藕丝塞住壶嘴,也有用汤匙搭起蹊跷的"酒台"为难新郎新娘陪嫔,朋友们在善意的戏闹中使喜庆婚宴的场面更为热闹欢乐。

  五, 闹房

  《乾隆诸暨县志》记:"夫妇为道之始,娶为夫妇之始。窃见大婚之夜,无论至戚与外姻,杂入房中纵酒恶谑,谓之闹房"。

  闹房在民间俗称"吵房"。吵房有"文吵"和"武吵"之分。"文吵"众人接受,"武吵"为人所不屑。

  闹房一般为年轻人居多,有时亦有些年龄较长的。这些人能说会道,能吟唱出一则则吉利歌谣,向新人乞讨果子。这些歌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愉已悦人,能使新婚喜事增添不少乐趣。例如:新娘子,讨喜糖;喜糖甜又甜,夫妻一世多恩爱。新娘子,讨榧子;榧子两头尖,新娘一到家发财……象这样的歌谣,在《诸暨民间歌谣卷》收集了不少。

  黄昏一过,新房内就摆开了"闹房酒",俗称"暖房酒"。请村中年青朋友入席,新郎新娘分糖发烟。众人打趣,说笑,饮酒,猜拳,直至半夜,才宴罢人散。

  北乡店口,湄池一带,有的还请座唱班。"暖房酒"后,要"送子洞房"。在新房中还要唱一段祝愿的吉利歌辞。同时有"验箱"习俗。顺利嬷嬷在众亲面前打开新娘箱子,有多少押箱钱,多少细软,多少衣服料子,一一让人过目。

  至于"武吵"就有些不文明了。据志书记旧时东乡山区曾有"新郎出闺,突有拳足交加其身,所谓'新郎拳'也"的陋俗。许多地方硬脱新娘女嫔的鞋子,袜子,围巾,用作抵押况喜烟喜糖;更有破门窗而入室,抱走衣被物品之举。虽多数并无恶意,只为增添喜悦度一时之痛快,但多有损坏门窗,弄脏物件之虞,甚至惹出伤筋出血,弄得大家啼笑皆非之事。这quot;武吵"之俗,古人今人皆有贬斥。现今随着人们精神素质的提高,这些不良之举,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现在青年吵房日趋文明。有的开个茶话会,桌上放上水果,瓜子,粮果,茶水,请邻居亲友,同学同事围坐,请人主持,让新郎新娘说说相爱经过,谈谈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希望,请陪嫔姑娘,青年朋友唱戏唱歌,猜谜说笑。使大家在朋友结婚的喜庆中感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愉悦和欢乐。近年有关部门组织青年举行集体婚礼,既热闹,又体面,又节俭,深受青年朋友的欢迎,确是实行移风易俗的好方法。

  六, 回门与看望

  已嫁的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俗称"回门",古代则称"归宁"。《诗经·周南·葛覃》曰:"害瀚害否,归宁父母"。《毛传》曰:"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即出嫁之女,初回家门问候父母安康。各时各地在限期上均有不同。诸暨则在新婚第二天,夫妻双双须携带礼物探望岳父岳母。一回娘家,阖家迎接新人。同房一族,皆担小点心奉慰小夫妻,岳父家则设便筵招待新姑爷。席间请几位长辈兄弟相陪,长辈告诫小夫小妻要恩恩爱爱,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叮咛嘱咐女儿要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操持出一份象模象样的好人家。按习俗新郎新娘须等天黑,看不清瓦檐楞才能返家,但决不能在岳父家过夜。

  新婚大典一过,光阴似箭,不觉又到了春暖花开之时。父母亲就要张罗看望出嫁女之事了。俗谚说:清明端午不来望,一生一世勿威风。故尔旧时是十分看重"看望"之礼的。这一则是表示父母的爱女之心,二则是为女儿把把脸面。

  清明节未到,母亲就要磨粉作馅,请人做清明果和望囡礼果。其中的礼果形态各异,花色很多,很有艺术特色,有桃子果,花轿果,鸳鸯果,稻桶果,石榴果,蒲包果……它们皆小巧玲珑,造型优美,色彩和谐,均包孕着幸福,安康,甜蜜的象征意义。到时这些礼果与糖果,炒米糕,荸荠,甘蔗等拼成篮头,由父母亲或兄弟担到女儿家,以表思念和关爱之情。到了端午节,娘家又要准备绿豆糕,茶叶蛋,五月桃,端午粽,还有数十把编织精致的麦草扇去探望宝贝女儿。而婆家则将清明,端午礼品分赠给左邻右舍,至亲好友,以至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真诚问候。这种"望囡"习俗现在还一直在乡间流传。

  日后如果女儿有了生孕,父母又要担鸡,鸭,蛋,糖,婴儿毛衫去探望。此名曰"催生"。小孩出生,满月,周岁之日,又要送去外公外婆的关怀和问候。这些习俗当属礼俗范畴,点到即止。

  综上所述为我邑民间一般正常的婚姻习俗,各乡区虽有不同,却大体如此。除此之外,旧时乡间还有不少特殊的婚俗,甚至落后的陋俗。如:童养媳,表兄妹婚,兄妹对换婚,抢亲,材头婚,冥婚,典婚等等。这些陋俗,解放之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法律制度的健全,均已销声匿迹。笔者将另题撰写,此不再一一赘述。

草字头宝盖头下面一个一是苎。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hù,最早见于傅抄古文字,苎的基本含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很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苎的引申含义为色白如苎麻的,在现代汉语中,苎多用作名词。

苎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唐韵》直吕切《集韵》丈吕切,音伫,草名,可为绳。《张衡南都赋》其草则藨宁薠莞,《王褒童约》多取蒲宁,益作绳索,《本草》取宁根和米粉为餠御饥,味甘美。

又宁萝,山名,《吴越春秋》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又《集韵》陈如切,音除,义同,又通作紵。《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紵。《注》宁同,亦作芧。

苎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苎字取名的寓意是坚韧不拔,因为苎字的意思是一种麻,可以做绳子,非常坚韧,很不容易扯断。

谈到布依族古文字能被发现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事时,身为荔波县档案馆馆长的姚炳烈深有感触地说,2008 年5 月,当他们带着三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水书赴京参加首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时,发现被评审确认的壮族古文字和荔波布依族傩书中的文字很是相似。他想“我们那里也有这些东西的呀,是不是也是‘国宝’呢”这次偶然的目击,姚炳烈热血沸腾,他返回到荔波后,把看到的情况向县领导作了汇报,县领导对次此非常重视,于是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在接下来的搜集、整理和编写申报布依族古籍《诺书》材料的同时,将《傩书》中的文字单列出来整理成《布依族古文字表》同时作为申报的材料之一,2010年,《傩书》系列中的《掌诀》、《架桥还愿》等6 部古籍顺利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布依族古文字因此成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新发现的古文字品种。

神秘古朴的布依族古文字

在 8 月14 日,贵州民族学院布依族古文字研讨会上,除了展示荔波发现的布依族古文字外,

贵阳学院周国茂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目前在布依族地区所搜集到的另外几种布依族古文字,有安龙布依族古文字、威宁新发布依古文字、方块土俗字、六盘水波拉字母文字等。

其中,安龙布依族古文字首先是王仲坤先生在安龙龙广一带发现的,有94 个古文字字符,是布依族宗教职业者“布摩”用来作为占卜用的。如图:

从表中字符看,仅有“七”、“一”、“巨”、“八”、“二”、“土”、“三”、“乙”、“十”、“兑”、“水”、“吉”、“未”等少量字符与汉字相同或相似,其中有的与甲骨文、金文相同或相似,有的与隶书相似,有的则与楷书相似。“九”、“阴”、“子”、“阳”、“五”是汉字反写,其余的字符只是与汉字形似,但并不是汉字,是根据汉字形体和结构方法仿制的。94 个字符中有几个明显是象形字,如“鱼”、“木”、“虫”、“巳”、“人”、“鸟”、“兽”等,写法和甲骨文汉字写法都不一样。

汉字甲骨文(包括殷商金文)阶段,书写方法比较随意,可正写,也可反写,偏旁可在左也可在右。从这94个字符看,有几个是汉字反写,可以推知是借自甲骨文或殷商金文。

周国茂综合这些字符的特点后进行了推测,他认为这些文字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当于秦朝。因安龙从宋元到清初,属于广西泗城府。而广西从秦代就被纳入中央封建王朝郡县体制。封建王朝直接统治的加强必然带来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汉字传入布依族地区后,一些宗教职业者借用其中一些字符,并根据汉字形体和结构方式创制部分字符,用来开展宗教活动或记录经典,安龙发现的布依族古文字,可能就是这样来的。

威宁新发布依古文字是在威宁一带布依族宗教祭司“布摩”用来书写经文的一种文字类型,与汉字大体属同一种类型,其中还夹杂少量汉字。在所掌握的资料中,有的用汉字夹拉丁字母注音,可以大体猜出其含义。下面是威宁县新发乐居村布摩使用的在《殡亡经》(即《丧葬经》)中的一段。

针灸书籍《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灵枢经》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图中有两个中医书籍的截图,注意看的右下有或者左上角,图中的这两个地方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全部针灸书籍,而且都是电子版的,是你学习针灸非常不错的参考

其它针灸书籍目录:

中医民间灸法绝技林红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

中国微针疗法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针刺手法技巧与应用解剖

针刺治疗功血病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

针挑疗法

针术临床实践

针法灸法图解(

针灸七字经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

针灸三绝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

针灸与按摩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学

针灸临床治疗学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灸临床选要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

针灸临床问答

针灸临证精要

针灸五输穴应用

董氏奇穴处方学

董氏奇穴治疗学(扫描版)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上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下

袖珍针灸(超清版)

超简单针灸疗法(超清版)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

近四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精要

邬品嘉针灸精义(超清版)

中国手针疗法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中国足针疗法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中国针灸处方学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

中国针灸奇术

中国针灸学术真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

针灸保健学

针灸保健防病

针灸健身术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

  珍珠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在我国水产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渔业界同仁能共同努力,使我国的珍珠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中国对世界珍珠业发展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古籍《尚书禹贡》记载:公元前22世纪,即夏禹时代已确定珍珠为献给皇上的贡品,距今约4200-4500年。中国也是世界人工培育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宋代庞元英所著《文昌杂录》,详细地记载了中国人工育珠的始创者和具体方法:“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系人工珠核——笔者注)投之,频换清水……经两秋,即成真珠矣”。这一记录表明,中国距今1500年已人工育成珍珠。南宋时,湖州叶金扬用褶纹冠蚌,培育成附壳的“佛象珠”,这又是历史上的一重大发明,为国外学者所称颂,距今约900年。而国外人工育珠的最早记录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e),他1761年才获得有柄珍珠,距今仅232年,比中国迟1200年。

  古代产珍珠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埃及、波斯王国、古希腊和印度,但由于天然蚌的出珠率很低(仅万分之一),因此产量十分稀少。到19世纪,中国的珍珠文化于清末传入日本,20世纪40年代,日本珍珠业开始发展,1966年,日本珍珠养殖场达到7000个,当年产量104吨。据有关统计,这期间的前后20年,日本珍珠的外汇收入达到20亿美元,日本水产界为战后国家经济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1969年日本珍珠产量达到1113吨,成为历史最高年产量。此后,由于水质污染和其他社会因素,珍珠产量急剧下降,基本摆动在年产量30-40吨之间。相反,自70年代起,中国珍珠产量急剧上升。1979年世界珍珠产量为60多吨,其中日本为35吨,中国为25吨,其国家生产珍蛛区3-5吨。1980年世界珍珠产量70多吨,其中日本仍为35吨,而中国珍珠产量上升到38吨,第一次超过日本,居世界产量之首。1984年中国珍珠产量达到117吨,超过了日本1969年的历史最高产量。1986年中国江苏省年产珍蛛达到137吨,即中国一个省的产量就超过了日本最高的历史产量。80年代以后,中国珍珠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据权威统计报道:1996年中国珍珠总产量达到20274吨(其中淡水珠2002吨,海水珠254吨)。另据报道:1999年世界珍珠产量为1262吨,其中中国为1220吨,占95%(其中淡水珠1200吨,海水珠20吨)。虽上述统计数可能偏低,资料注明是不完全统计,但仍然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证明中国已连续20多年珍珠产量超过世界其它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珍珠王国,为世界珍珠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珍珠出口发展动向 中国珍珠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出口,这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内销售额也迅速上升,进入国内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现将中国珍珠出口动向综述如下:

  1、中国珍珠出口量的变化:1971年我国首次出口日本珍珠仅06千克,1972年上升到11738千克(每千克4574元),1974年为6085千克(每千克1663元)1977年迅速上升到65吨(每千克1981元)。1981年为114吨,1985年为3436吨,1992年据全国31个海关统计,共出口珍珠6994吨,其中出口日本34551吨,占494%,出售香港地区33292吨,占476%,其他3%销售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另据中国经济信息报1993年报道: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珍珠(主要是淡不珍珠)约30吨左右,总价值15亿美元,其中高档珠1800美元/千克,一般粒径5毫米以上的珍珠十分抢手,低档珠每千克1300美元,为广大中下层消费者所欢迎。

  2、中国淡不珍珠出口各国及地区创汇动向:据1989年统计,除日本无统计数外,中国淡水珠出口获取外汇旺销市场为:美国30762美元、德国29976美元、瑞士25135美元、香港15282美元。

  3、中国珍珠总出口值的变化:1992年中国珍珠总出口6994吨,创汇3759万美元;1994年出口469吨,创汇148亿美元,1995年出口4854吨,创汇28亿美元。

  据报道1999年世界珍珠产值为54亿美元,中国占38亿美元,现与水产品总出口顺差进行比较,据农业部渔业局公布的最新统计(参考《中国渔业经济》2003年第2期11页):2002年水产品总出口额为469亿美元,进口额242亿美元,实际顺差为227亿美元。因现无2002年珍珠总出口额数据,因此无法直接比较,仅作相对比较,即1999年中国珍珠出口额相当2002 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顺差的167%,这是一个不小的比额,充分说明珍珠是水产品出口获利的优势产品。

  三、中国国内珍珠市场和相关企业发展动向 中国的珍珠市场分布较广,但重点是浙江、江苏、广西、广东四个地区,现重点综述如下:

  1、浙江珍珠市场发展动向:主要的产区包括绍兴地区(以绍兴县、诸暨、上虞为主);金华地区(以婺城区、金东区、武义、义乌、兰溪为主);杭州地区(以萧山、富阳为主);宁波地区(以宁海、象山为主);台温地区(以温岭、玉环、乐清为主);衢州地区(以龙游为主)。1996年全省年产珍珠304吨,占全国总产的149%。浙江珍珠市场,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是诸暨市,据1999年4月统计,该市有珍珠企业20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以山下湖镇的珍珠市场为中心,年创产值30亿元。2001年在以往16年的市场基础上又投资1亿元,新创建了一个“中国珍珠城”,年成交额均保持在30亿元以上。近年来诸暨已举办过多次规模较大的“珍珠节”,盛况空前。浙江金华也是重点珍珠发展区,并已形成教育、科研、民营企业联合体系,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威旺养殖新技术公司等单位的推动下,近年来,对淡水珍珠培育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外还对蚌病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包括蚌病诊断、分类与正名,当地专家还首次提出育珠蚌手术操作规程及育珠制片工和接种工的等级标准。此外浙江奉化、上虞等地设有众多的珍珠粉厂、珍珠饰品厂和育蚌基地。

  江苏常州市武进地区也是重要的珍珠产区,2002年共繁育珠蚌57亿只,珍珠系列产品加工值达215亿元。

  江苏南京市近三年来为发展珍珠业,总投资132亿元,其中六合县是重要的珍珠育蚌区,据2001年2月统计,全县养蛛蚌面积达1万亩,养殖、加工、销售人员达2万人,全国几位著名的珍珠大王江苏席胜福、浙江张伟健等都在该县进行育珠生产。其他如苏州郊区、吴江市等均为江苏的著名珍珠产区,也都有一定规模的珍珠市场。

  3、广西珍珠市场发展动向:广西是我国海珠发展的重点地区,1996年产海珠11吨,占全国海产珠的4330%。国际市场将世界珍珠分为三大类,即西珠、东珠和南珠,西珠产于西欧(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东珠产于日本,南珠即产于中国南海北部湾沿岸的浅海地带。国际市场上盛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南珠也被誉为“世界珍珠之王”。南珠的质量之所以上乘,主要是这一带海域环境条件优越,水技条件好,温度适合(年平均气温24℃,一月份冬季平均水温15℃),海区底质良好,生物饵料丰富,港湾多,可避风避浪,为珍珠贝的生长、繁殖、育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以合浦沿海的七大天然珠池和防城白龙尾珍珠港最为适宜。经科学调查,这一带10米等深线以内的可养珍珠贝水面达25万亩以上。南珠是广西在世界享有声誉的特色经济产品,而合浦珍珠由于历史原因,已成为南珠的代表,因此把马氏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也称为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gouid)〕。广西的珍珠重点发展地区还包括北海、防城、钦州等市。远在1958年,广西即建立合浦、防城、北海三个珍珠养殖场,1982年建立“广西珍珠公司”,即后来的“广西南珠集团公司”,是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企业,1994年即建成8年附属工厂,资产从开始的100万上升达12亿元,产品包括珍珠首饰、珍珠药物、珍珠美容品、珍珠保健品等四大系列共180多个品种。另一企业“北海市珍珠总公司”,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珍珠企业,其组寻成的“南珠宫”,设有1000多米2的大厅,展销五大系列的南珠产品,1996年北海市又建立规模宏伟的“中国南珠城”,经营面积达7500米2。近年来,北海市已举办多次“国际珍珠节”,从而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赞美,1998年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珍珠系列产品的产值超过2亿元。

  4、广东珍珠市场发展动向:广东省也是我国海珠的主要产区。1996年年产海珠14吨,占全国海珠总产量的5510%,据1997年统计,文档海水育珠面积033万亩,年产珠16382吨,产值2亿元。广东育珠场主要在湛江市,据1990年统计:全市养殖场1000年,近5000多人养殖珍珠,共放养珠蚌45亿只,年产2916吨。据近年统计育珠面积026万亩,珍珠加工厂2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

  除上述四个重点产区外,其他各省,特别是长江流域各省,珍珠产量也发展迅速,都设置了相应的珍珠市场,江西省1996年产珠虽仅55吨,但一些珍珠企业的发展,有新的规模的新的特色,例如江西南昌市“南昌珍珠工艺品厂”,据1991-1993年公布的统计数,总产值即达314亿元,该厂从意大利进口一套手饰加工设备,能生产各种花色珍珠链达60多个品种,后又创新地使珍珠与白金、纯金、K金融合成系列产品。其他如安徽省,1996年产珠199吨,居全国产量第3位,安徽贵池是安徽的“珍珠之乡”,到2001年止,幼蚌繁育3亿只,育珠水面3万亩,吊蚌3亿只。其他省市的产量依次是:湖北省年产124吨,湖南省77吨,上海66吨,江西55吨,均各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性珍珠市场和育珠蚌饲养面积。

  除上述珍珠专业市场外,全国还不少城市珠宝首饰商店出售珍珠首饰。据新华社2002年5月28日发布的消息,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珠宝定点生产企业4000家,个体生产企业2万多家,珠宝首饰(包括珍珠)年销售额为800亿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