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痈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2收藏

内痈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胃脘痈 5 三焦痈 6 肠痈 7 小肠痈 8 心痈 9 肝痈 91 肝痈的病因 92 肝痈的症状 93 肝痈的治疗 10 脾痈 11 肺痈 12 肾痈 1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痈的方剂 2 治疗内痈的穴位 3 治疗内痈的中成药 4 内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痈 1 拼音

nèi yōng

2 英文参考

internal carbuncl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bscess of internal ans

vusceral carbunc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内痈(internal abscess)为病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生于脏腑的痈[2]。

《诸病源候论·内痈候》卷三十三:“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热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日内痈也。”

历代医家认为脏腑生痈,在本经募穴处先隐痛微肿,形寒身热,日渐酿脓,脉洪数者为脓已成,脉迟紧者为脓未成或有瘀血,以此作为诊断内痈的一个依据[1]。

内痈的病名因病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胃脘痈、三焦痈、肠痈、小肠痈、心痈、肝痈、脾痈、肺痈、肾痈等[1]。

4 胃脘痈

胃脘痈为病名[3]。出《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又名胃脘内痈、胃痈[3]。指痈生于胃脘者[3]。《医学入门》卷六:“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为瘀血凝聚脓未成,宜急服清胃射干汤,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或三仁汤[3]。

5 三焦痈

三焦痈为病名[4]。指位于丹田处的痈[4]。《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膲痈也。”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4]。证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4]。

6 肠痈

肠痈(intestinal abscess)为病名[5][6]。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又称缩脚肠痈、绞肠痧[6]。是指发于肠腑的痈[2]。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7]。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5]。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肠痈包括西医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5]。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可参考本证治疗。

详见肠痈条。

7 小肠痈

小肠痈为病名[8]。《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治法:脉迟紧者脓未成,宜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宜薏苡仁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薏苡仁五两、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仁四两)[8]。气血虚者,可用八珍汤加减化裁[8]。

8 心痈

心痈为病名[9]。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9]。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9]。《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9]。症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口渴引饮[9]。宜服凉血饮,酒毒为病者,可服升麻葛根汤[9]。

9 肝痈

肝痈(liver abscess[10][7])为病证名[11]。出《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是指发生于肝脏,以急起发热,右胁腹部疼痛拒按,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痈[2]。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肱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肝痈包括西医之肝脓疡、肝包虫、化脓性胆囊炎及胆管炎[11]。

91 肝痈的病因

肝痈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11]。

92 肝痈的症状

肝痈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11]。

继则局部胀痛加剧,胁肋胀满,身热不退[11]。

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呈褐色且带臭秽[11]。

93 肝痈的治疗

肝痈的治疗宜清肝宣肺,解毒涤痰,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清毒汤、宣郁化毒汤、疏肝涤痰汤[11]。

脓成则宜于清肝泻火方中佐以排脓之品[11]。

脓溃之后宜清肺清肠,补益脾肾[11]。

外治参见肠痈,必要时应行手术治疗[11]。

愈后宜用四物汤等调理[11]。

10 脾痈

脾痈为病名[12]。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12]。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12]。《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滞于脾经而成[12]。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12]。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黄汤、赤豆苡仁汤二方合用,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汤补脾调理[12]。

11 肺痈

肺痈为病名[13]。指肺部发生的痈疡[13]。《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一名肺雍[13]。多由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化热蕴肺,肺受热灼,热壅血瘀,郁久腐败化脓所致[13]。《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症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等法[13]。选用《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13]。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要略方论》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乔麦根等药[13]。如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阴益气,清热化痰,可用桔梗杏仁煎、《严氏济生方》桔梗汤等[13]。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13]。

12 肾痈

肾痈为病名[14]。指生于京门穴处的痈[14]。京门穴为肾经之募穴,故名[14]。《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也。上肉微起者,肾痈也。”由肾虚不足,房劳太过,外夹寒邪所致[14]。初起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膜胀塞满,渐至令人寒热往来[14]。治宜温肾散寒,初服五积散加细辛;寒尽痛止,继用桂附地黄丸调理[14]。

13

一、鹌鹑肉

鹌鹑肉不仅酥嫩美味,而且营养丰富。鹌鹑肉和鹌鹑蛋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无机盐等。具有补益肾气、强健腰膝的作用,是滋补妙品。男子经常食用可以改善精力,提高性欲。

推荐菜谱:杞精炖鹌鹑

材料:鹌鹑1只,枸杞子、黄精各30克,盐、味精少许。

做法:将鹌鹑宰杀,去毛及内脏,冼净,枸杞、黄精装鹌鹑腹内,加水适量,文火炖酥,加盐、味精适量调味即成。

二、牡蛎

是一种富含微量元素的海产品,性质微寒,可滋阴潜阳、补肾涩精。对盗汗、心慌等虚劳证候有较好的效果。在我国有“南方之牡蛎,北方之熊掌”之说。牡蛎富含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A、烟酸,另外,其钾、钠、钙、镁、锌、铁、铜、磷、硒等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含碘量远远高出牛奶和蛋黄。牡蛎是含锌最多的天然食品之一(每百克蚝肉含量高达100毫克),每天吃2~3个牡蛎就可提供一个人全天所需的锌。生吃是保留蚝内的锌的最佳方法。

推荐菜谱:牡蛎豆腐汤

材料:鲜牡蛎肉、豆腐、姜葱、蒜片和淀粉等。

做法:首先将豆腐和牡蛎肉洗干净,豆腐切丁,牡蛎肉切成薄片。然后用花生油爆香蒜片,接着倒入虾油和水,等水烧开后加入豆腐丁。最后等水烧开加入牡蛎肉、葱丝,用淀粉勾稀薄芡即可。

三、带鱼

或许会有人觉得带鱼身上的刺太多,于是嫌麻烦的你并不是很喜欢食用带鱼。但是你并不知道的是,带鱼有壮阳益精、补益五脏之功效,对气血不足、食少乏力、皮肤干燥、阳痿等均有调治作用。

推荐菜谱:香酥带鱼

材料:带鱼200克。香油、老抽、盐、醋、料酒、葱末、姜末、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带鱼处理干净,切段,加盐、料酒拌匀,腌5分钟,入油锅中炸至金**,捞出。油锅烧热,爆香姜末,下入醋、老抽、葱末翻炒两下,加水烧沸,转小火收汁,淋入香油,浇到煎好的鱼上即可。

四、韭菜

韭菜具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等功效,在增强精力的同时,更是对男性勃起障碍、早泄等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医学古籍称之为“壮阳草”,现代人还给了它“蔬菜伟哥”的桂冠。韭菜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胡萝卜素与维生素C,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对男性来说,韭菜炒虾仁或韭菜炒鸡蛋,都是简便易做的“壮阳菜”,应该多吃。需要留意的是,韭菜不易消化,一次不能吃太多。心烦、颧骨潮红、口干不想喝水、舌红少苔、易盗汗的人要少吃,易过敏的人也不宜吃。

推荐菜谱:鲜虾烩韭菜

材料:取鲜虾250g、鲜嫩韭菜100g、精制植物油、黄酒、酱油、生姜丝、醋各适量。

做法:先将鲜虾洗净,去壳取虾仁;韭菜拣好洗净,切成3era长的小段;炒锅上火,放油烧热,先煸炒虾仁,加入黄酒、酱油、醋、生姜丝等,稍烹即好;再将韭菜用植物油煸炒至嫩熟为度,烩入虾仁,炒匀起锅即成。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猪毛七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猪毛七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猪毛七 1 拼音

zhū máo qī

2 注解

猪毛七

此药为铁线质科植物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的带根全草。因其叶柄、叶轴处呈有光泽的栗黑色,长而纤细如猪鬃,故得此名。

铁线蕨为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状茎横走,黄棕色。叶近生,叶柄长而细弱,栗黑色,有光泽;叶片卵状三角形,中部以下为2回羽状复叶;小羽片斜扇形,边缘浅裂至探裂.不育裂片的顶端钝圆并有细锯齿。孢子囊群生于叶背面裂片顶部反折的囊群盖下面。分布于阳日、新华、红花、老君山、下谷坪等地。生长于海拔500~1500米的沟谷林下潮湿处。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黄疽、痢疾、腰痛、热淋、石淋、痨伤、跌打损伤、烧烫伤、蛇虫咬伤、疗毒等。

注: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Asplenium)的带根全草亦称“猪毛七”。

铁角蕨为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顶部密生有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和叶轴亮栗棕色,有膜质狭翅;nf片条状披针形,纸质,羽片矩圆形或卵形,两侧边缘有小钝齿。袍子囊群生在侧脉上面的小脉上,囊群盖阔条形,全缘。分布于大九湖、木鱼、新华等地。生长于海拔l350—l900米的林下沟边或石壁上。

该药具有清热渗湿、止血散瘀的功效。

用到中药猪毛七的方剂 劳伤药酒

松节3两,见血飞3两,金腰带3两,红泽兰4两,猪毛七4两,伸筋草4两,破骨风4两,黄龙须4两,八爪

封口药

如缺唇,先以小气针作三截针之,用绢线1条,两头搓猪毛,以唾蘸湿,抹封口药于线上,将药线三截穿定,却以

膏药

之膏药:方名:膏药组成:真麻油半斤,清桐油半斤,猪毛3两。制备方法:二油煎滚,下猪毛熬化后,下黄丹8

石膏散

《仙拈集》卷四方之石膏散:组成:石膏(煅)1两,猪毛(烧存性)1两。主治:《仙拈集》卷四方之石膏散主

真武汤

:君药附子及所含去甲乌药堿、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堿均有强心作用,以去甲乌药堿作用最强,能增加心

更多用到中药猪毛七的方剂

用到中药猪毛七的中成药 石膏散

《仙拈集》卷四方之石膏散:组成:石膏(煅)1两,猪毛(烧存性)1两。主治:《仙拈集》卷四方之石膏散主

乌梅丸

水煎剂以及其所含去甲乌药堿、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堿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收缩速

右归丸

甲乌药堿,此外还有α受体激动作用和升压作用,去甲猪毛菜堿及钙离子等在附子的强心作用中也起了部分作用。

桂附地黄丸

甲乌药堿,此外还有α受体激动作用和升压作用,去甲猪毛菜堿及钙离子等在附子的强心作用中也起了部分作用。

更多用到中药猪毛七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猪毛七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八]治火烧疮诸方

。入栀子灰。搅令匀。膏成。待经宿即用涂之。又方。猪毛牛粪(等分)上并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效。又方。寒

《本经逢原》:[卷四兽部]猪

末,水服方寸匕,治食诸果中毒,又解马肝漏脯等毒。猪毛烧灰,麻油调涂汤火伤,留窍出毒则无痕。猪屎古方取

《卫生易简方》:[卷之十]汤火伤

黍米,面曲等分,熬焦为末,鸡子白调敷。治汤火伤退猪毛烧灰,油调敷二、三次可愈。又方用鸡子清酒调淋洗;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外伤诸疮

调黄柏。)牡鼠(煎油。)虎骨(炙研。屎中骨同。)猪毛(尾同烧灰,和胶。)鹿角胶(化。)黄明胶牛屎(湿

《疡医大全》:[卷三十幼科诸疮部]白秃疮门主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方之八味地黄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用药禁忌 5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之八味地黄丸 51 八味地黄丸的别名 52 处方 53 制法 5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55 功能主治 56 方解 57 实验研究 6 《辩证录》卷二方之八味地黄丸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7 《杏苑》卷四方之八味地黄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8 《嵩崖尊生》卷六方之八味地黄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9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体仁汇编》方之八味地黄丸 91 八味地黄丸的别名 92 处方 93 制法 94 功能主治 95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0 《广嗣纪要》卷十五方之八味地黄丸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ā wèi dì huáng wán

2 英文参考

Rehmanniae Bolus of Eight Ingredients

3 概述

八味地黄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4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方之八味地黄丸 41 处方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云苓各24克 泽泻15克 熟地24克 五味子15克 炙黄耆30克

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熟地黄各八钱,泽泻、五味子各五钱,炙黄芪一两[1]。

4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1]。

43 功能主治

产后虚汗不止[1],血块不落。

4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晚服[1]。

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45 注意

宜谨避风寒,勿用利水药。

46 用药禁忌

宜谨避风寒,勿用利水药。

5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之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记载于《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即《金匮要略》方之肾气丸。

51 八味地黄丸的别名

肾气丸、崔氏八味丸、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2]

52 处方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炮附子各一两[2]。

53 制法

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2]

5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十五至二十五丸,酒送下,日二次[2]。

55 功能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治肾阳不足而致的腰酸腿软,胖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症;近代也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以及性神经衰弱等属于肾阳不足者[2]。

56 方解

方中熟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为阴中求阳之法;牡丹皮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有利于通阳;茯苓、泽泻渗利阳虚所生之湿,使湿去则阳生,且可防滋腻药敛邪。诸药合用,共有温补肾阳之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本方,将桂枝改作肉桂,将干地黄改作熟地黄[2]。

57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抗衰老、免疫增强、抑制骨吸收亢进作用,同时能改善实验动物脂质代谢,促进胆固醇代谢[2]。

6 《辩证录》卷二方之八味地黄丸 61 处方

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茯苓9克,丹皮9克,泽泻9克,川芎30克,肉桂3克。

62 功能主治

补肾水,降虚火。主阴虚火旺。

63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7 《杏苑》卷四方之八味地黄丸 71 处方

熟地黄(怀庆者,酒浸烂,研如泥)8钱,牡丹皮2钱,白茯苓2钱,泽泻2钱,山茱萸4钱,山药4钱,黑附子(炮)2钱,厚朴2钱。

72 制法

依法修合,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肾气虚衰,不能摄养,使邪水溢上,多吐痰涎。

7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滚汤送下。

8 《嵩崖尊生》卷六方之八味地黄丸 81 处方

丹皮3两,茯苓3两,泽泻3两,山萸4两,山药4两,熟地黄8两,川附2两,桂心2两,全蝎(炒**)3钱。

8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83 功能主治

肾虚耳聋。

8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3服效。

相火盛,去桂、附,加知母、黄柏各2两,远志、菖蒲各2两。

9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体仁汇编》方之八味地黄丸 91 八味地黄丸的别名

加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冬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丹、麦味地黄丸、麦味丸

92 处方

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93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94 功能主治

滋补。主产后虚羸久咳,虚损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95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加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冬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上)、八仙长寿丹(《医钞类编》卷十三)、麦味地黄丸(《汤头歌诀白话解》)、麦味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汤剂,名“冬味地黄汤”(见《胎产心法》),又名“麦味地黄汤”(见《医宗金鉴》)。

10 《广嗣纪要》卷十五方之八味地黄丸 101 处方

干山药(去黑皮)5钱,山茱萸(酒拌润,蒸软去核,取肉焙干)5钱,熟地(酒洗,焙干)5钱,鹿茸(蜜涂炙,酒浸炙亦可)4钱,川牛膝(酒洗,焙)4钱,牡丹皮(去心,净洗)3钱,白茯苓(去皮)3钱,泽泻2钱。

102 制法

上药锉,焙,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仁大。

103 功能主治

小儿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头缝不合,体瘦语迟,行步多艰,齿生缓。

104 八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内痈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胃脘痈 5 三焦痈 6 肠痈 7 小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