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轻松多彩过寒假!沉浸古文化之旅,乐享传统文化盛宴!
又是一年寒假到了,想好带孩子去哪里玩了吗?来这些展览里进行一场古文化的穿越之旅吧!这里有对古代 美食 的介绍,有民间年画的回忆,还有时令文化的清晰梳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近距离的享受文化的盛宴吧!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正在展出。该展览按 历史 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和多媒体设施。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佩饰,服饰的观念已经出现。
到了商周时期,开始系统化地用服饰来标志穿衣人的等级和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还引进了胡服骑射。
秦汉时期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还形成了冠制,用“帽子”作为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经历了文化的融合,南朝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
隋代恢复了汉魏冠冕仪制。唐代经济发达、纺织技术进步、对外交往频繁,服饰有了新的特点:当时的长安等城市有大量外国人居住,带来了胡服,胡服的部分特点被唐人吸收,丰富了唐代服饰的款式、色彩和图案。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风格崇尚简朴、内敛。与此同时,和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 社会 、经济、文化上都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还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展览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展出了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还绘制了大量线图辅助说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展览时间:正在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8展厅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近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对公众开放。人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本次展览的200余件(套)展品紧贴百姓,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 历史 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文物数量与承载的信息量较大,既有稻米、点心等食品实物,又有餐具盒、注子等饮食器具,也有揭示烹饪加工技艺的染器、火锅等,还有反映饮食礼仪的青铜礼器、餐具以及记录饮食文化的古籍文献。
本次展览设置有多个互动项目,通过好看的、好玩的、能体验的、能动手感知的内容与展览形式,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引导观众感知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古代书画”是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推出的又一专题展览。以时间为主线,遴选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
此次展览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
第一部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国书画的卷轴墨迹始于魏晋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传甚少。
第二部分为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因循宋元传统而持续演变,流派纷繁,各成体系。
第三部分为清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国书画艺术集古今大成的时代,名家之众、流派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的文房用具,不仅显示了文房用具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联,而且丰富了展览文物种类。同时,展览将通过定期展品轮换、改陈设计等方式,推动馆藏文物不断走出库房、走上展线,让文物活起来,提升观展体验。
展览时间: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钱币 历史 悠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逐渐演进出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个性鲜明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钱币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对周边国家及地区货币使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反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证。
值此辛丑新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古代钱币专题展览,就是要通过钱币这一载体,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 历史 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钱币展从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两部分进行展示。展览的钱币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脉络传承明晰,品类繁盛;既有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也有元代以来各色纸币;既有流通货币,也有反映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镇库钱、宫钱、供养钱、生肖钱、厌胜钱、 游戏 钱等;既有反映中国古代高超书法艺术的代表钱币,也有反映古代造币工艺发展水平的各种钱范、母钱和钞版。
与此同时,展览还推出一些与历代经济 社会 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文物,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 历史 演进,同时折射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 科技 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1展厅
唐山皮影展
日前,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唐山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唐山皮影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在展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皮影,如陕西、山西、甘肃、云南、浙江、广东、湖南、内蒙等地,唐山皮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唐山皮影也称为“乐亭影”、“滦州影”、“驴皮影”等,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皮影以“驴皮”做材质,经处理后的驴皮具有净亮透明、柔韧性高的特点。“驴皮影”的制作有一套严谨的流程,主要分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上油、组装八大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密切相关,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
本次展览精选唐山博物馆藏120余件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的唐山皮影,另有5套影卷和28个实物唱盘。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同时,观众可以了解唐山皮影是如何制作和操纵表演的,感受交融在皮影方寸之间的俗与雅、丑与美、古与今。
展览时间: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
古时的京城有多浪漫?岁末年初,一场“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121组件馆藏文物带领观众跨越时空,寻觅古老京城春日时节的人情风物之美。
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把花鸟刻进碗里,将蝴蝶嵌在簪上,以檀木作酒筹,用白玉制插屏……展览中,121组件文物以春节、立春、花朝、清明等时节为序,分“燕京岁华”“祥源肇岁”“瑞启春台”三个部分,向观众详细展示古老京城春日里的节令习俗、文化活动,以及相关遗址遗迹。
刚踏入展厅,悠扬的笙箫管笛声传入耳畔。“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展览起始,汉代黄釉谷仓、东汉绿釉陶井、金代灰陶簸箕等微缩版农业生产器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农耕 社会 的繁盛景象。
除了农耕器具,辽金时期的鸡腿瓶,金代的只有拇指般大小的“火锅”,明代的青玉童子牧牛,清代的宜兴茶果、宫灯形耳坠和“新年吉庆”鼻烟壶等意趣十足;再往前走,腊八粥食材模型、清代彩绘门神、杨柳青着色吉语年画、景德镇窑红地粉彩“迎祥”云蝠纹挂屏等,满溢着“年味儿”……一件件文物,描绘出一幅京城春日风物图景。
阳春和气动,日下万象新。首博表示,“四时风物岁华中”系列展览是该馆全新推出的体现京味儿文化的展览项目,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时序为不同时间背景,展示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岁时风俗。“日下春和”展览正是此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此外,为丰富市民新春文化生活,首博还将在新年陆续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迎春纸鸢寄福”“喜上眉梢”等互动体验活动。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聚全国多个重要年画产地的优秀年画作品,充分展示民间艺术魅力,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向广大观众献上美好的新春祝愿。
中国民间年画分布广泛,各地区年画从乡土生活中汲取养分,在 历史 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多地表现民间生活场景,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对比强烈,有鲜明的民间绘画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0层公共空间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玻璃是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亦被称为“火与沙”的艺术,大量的玻璃遗存可窥见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原材料、商品、艺术审美的演变、传播和交流。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展出了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收藏的古丝绸之路玻璃器文物300余件套,以及国内十余家文博机构所藏的古代玻璃器文物40余件套,通过玻璃物质材料展现人类的古代世界文明史、 科技 发展史、艺术史和贸易交流史,体现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性与伟大创造性。
展览时间:2022年1月25日—5月5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3号展厅
《镜图史话》
驻足伽利略望远镜前,带你开启天文学发展的望远镜时代,了解几乎同一时期我国西学东渐的成果;穿过“别出心裁”与“师古不泥”单元,领略超长镜筒的开普勒式望远镜以及“无镜筒”的惠更斯望远镜;仰望“一代巨擘”赫歇尔当时世界最大的12米口径反射望远镜的庞大。
从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包含一千两百多颗恒星数据的拜耳的《测天图》(《拜耳星图》),到包含一千五百多颗恒星数据、集美学与科学于一身的非凡之作——《天文导览》(《赫维留星图》);从格林尼治天文台首任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基于其近数十年望远镜观测结果、包含近三千颗恒星数据的高精度的《星图》,到包含一万七千多颗恒星数据、第一次描绘出 星座 轮廓的古典星图巅峰之作——《波德星图》,在这里,你都可以一睹它们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来这里,回眸伽利略如何“发现新宇宙”;来这里,破解数百年前的“土星耳朵之谜”;来这里,体验赫歇尔自制的望远镜中第一次出现天王星的身影;来这里,感受为发现谷神星制造精密天文观测设备的冉斯登的望远镜真迹。
在这里,你将欣赏到古希腊天文学集大成者——托勒密的48 星座 ,它是现如今88 星座 的雏形;在这里,赫维留的“金牛”将变得极具立体感,甚至带有“攻击性”;在这里,超大画幅的波德星图将让你一饱眼福。
展览当然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来和爸爸妈妈一起演绎古希腊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一起“消除” 历史 上曾经昙花一现的十数个动物 星座 ;一起与赫维留的金牛来一场3D打卡;一起感受四百多年前的眼镜制造家的孩子们如何在自家花园无意中“发明”望远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展览时间:2022年1月—12月
展览地点:北京天文馆A馆西展厅
1、图书馆的级别不同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图书馆,而国家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
2、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不同
首都图书馆藏书大约400万册,而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3120万册,国家图书馆藏书数量极多。
3、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不同
首都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
扩展资料:
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
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珍品特藏包含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280余万册件。
“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
—首都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A series of rare ancient books in Beijing Library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A series of rare ancient books in Beijing Library
《丛刊》既是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继《全宋文》之后的又一大型成果,也是其正在进行的浩大工程《儒藏》编纂的重要尝试。川大古籍所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所、“国际儒学联合会 ”团体会员,曾完成《全宋文》、《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电子版《宋会要》”、《三苏全书》、《朱熹集》等大型古籍整理课题,目前又启动了《儒藏》编纂工程。本《丛刊》作为宋代文集的珍本善本集成,通过保存古籍原版的形式,恰与新编本《全宋文》形成互补格局。同时,宋代又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丛刊》十分流行宋代名儒文集的收集和整理,该丛书无异于目前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宋学”资料丛刊,将为《儒藏》的 编纂与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成果和经验。稀见难得,信息丰富。
《丛刊》所收各书皆为稀见难得之本,凡已见于常见丛书(如《四部丛刊》、《北京图书馆 套古籍珍本丛刊》)者,本次原则上皆不收录(个别另有名家批校者除外)。
《丛刊》每页按上下栏方式,将古书四个页面合为一面,重新编辑组版,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信息。 整理研究,双管齐下。
《丛刊》系古籍的重版和影印,力求保存古刻旧观、原版面貌,避免重版错误,为读者提供 了安全可靠的资料信息。同时,又与古籍整理研究结合,对每种入选图书撰写了《提要》,介绍作者简历、著述情 况,并着重论述版本流传及其优劣。 体例科学,使用方便。
《丛刊》出自具有20余年古籍整理经验的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在编纂体例上十分科学得体 。共分108册。第一册有丛书《总目》,各册又有分册书名、著者及版本目录。每种书前冠以扉页和《提要》。其1 08册为丛书《书目提要》及书名、作者笔画索引,使用十分方便。
孔夫子旧书网排名17名。
孔夫子旧书网创建于2002年,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网上交易平台,是传统的旧书行业结合互联网而搭建的C2C平台,是C2C的精准细分市场。网站目前以古旧书为最大特色,在中国古旧书网络交易市场上拥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拥有自主研发的图书交易系统、实时拍卖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为图书在线交易提供全方面的保障。
孔夫子旧书网志存高远,秉承“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将网站办成“以交易为核心的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和资料中心”。
网站特点
孔夫子旧书网特点:“珍本云集”、“书全价廉”和“不可替代”。所谓“珍本云集”,是指大量的极具收藏价值的古旧珍本(明清、民国古籍善本,珍本期刊,名人墨迹,民国珍本,绝版书等)在孔网展示、交易,并且吸引了大量的学者、研究人员和藏书人长时间在线关注并参与。所谓“书全价廉”,是指网站展示的图书多达1700多万种,而且,因为旧书,所以价廉。
这两大特色让孔网同时赢得了普通购书人和学术研究人员两大客户群的青睐,形成了远高于其他图书销售网站的用户忠诚度。所谓“不可替代性”,是指在孔网销售的旧书中有20%至40%,近几百万种是其他任何渠道无法买到的,因此孔网买书、卖书的渠道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北京轻松多彩过寒假!沉浸古文化之旅,乐享传统文化盛宴!
本文2023-10-18 17:58: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