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为题演讲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名言警句为题演讲稿,第1张

  以名言警句为题的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一个人若失去了财富——他只失去了一点;一个人若失去了荣誉——他失去了很多;一个人若失去了勇气——那他什么都失去了!”这句名言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它能让我重获自信。

 一天,我期末考试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到家,“咦我的极品龙井怎么会放在这儿呢”妈妈说道。“可能放错了,放回去吧!”我妈刚进房间就大声叫道:‘完了!家里被盗了!“我吓了一跳,赶紧上楼。天哪!房间里一片狼藉,所有的东西都被人翻过了,厨房的一把大菜刀还放在床上,可想而知,如果有人在的话,那可真是惨不忍睹啊!

 妈妈在外面坐着,她哭了,哭得很伤心。这回被偷的总共财产可是有4万多啊!我安慰着妈妈:“一个人若失去了财富——他只失去了一点;一个人若失去了荣誉——他失去了很多;一个人若失去了勇气——那他什么都失去了!妈妈,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不要让自己失去更多呀!“妈妈不哭了,只是紧紧地抱着我。

 第二天,我继续考英语,把昨天家中被盗的事抛在脑后,认真做题,得了高分!妈妈也努力工作写了一篇好教案,校长伯伯给了妈妈1000元钱的慰问金。我们似乎从昨天的拥抱中明白了什么,让被黑暗笼罩的家庭变得和从前一样快乐温馨。

 从此,我就将这句名言来鼓励自己,不让自己失去更多,这是我最难忘的名言。

以名言警句为题的演讲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这句话让我记得特别牢,因为我也在骄傲里“毁灭”过自己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默写七单元词语的时候,我在提心吊胆之中,竟然奇迹般的只错了一个,虽然那一个错词有点粗心,不过这个好消息还是让我兴奋了好几天。有时我做梦都会笑出声,还常常幻想着,有一天我默写100分,语文考试也是100分,还有数学考试…反正就是什么都是100分,天天沉浸在快乐的幻想之中,可看一看现实却又些大失所望。

 又迎来一次语文默写,这一次我可不再担心,而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抬头挺胸地走进教室,极兴奋的'拿出一支水笔,一边幻想我默了100分,妈妈会如何奖励我,一边用水笔在默写本上“沙沙”的书写。

 任老师终于发默写本了,此时的我仿佛是中了头彩100万的激动神情,“燕冉、安昊仁…”我庄严的接过默写本,又庄严的打开本子。“呀!”我的心情一下子从十万米高空摔到了十八层地狱,因为我这次又出现了奇迹,只不过这次我居然错了15个词语,我仿佛变成了一块石头,被雷击之后就碎了一地。这时,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现在这句名言不时地提醒着我,让我永远记住,今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骄傲。

以名言警句为题的演讲稿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学习过许多格言,但我最喜欢一句名言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这句话是说:“生活、学习上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它让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勇于奋斗,世界上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记得四年级刚开学,我们练习跳双摇,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心咯噔一下,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我单摇都没跳几个呢,跳双摇更难了,我能学会吗”心理忐忑不安的。

 从那天起,每次开心一课后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拿着跳绳在操场上练习跳双摇。我们班有几个同学跳得很熟练,我每次跳时都离他们很近,照着他们的样子跳,可是,我的动作总是不协调,不是手上在抡绳,脚下却就忘了跳;就是脚跳刚一下,可绳子却忘了抡;简直是手忙脚乱,这可把我急坏了。

 很快,老师发现我的困难,就给我找了一个“师傅”。

 从那天起,每到课间休息时,我就会跑到“师傅”身边请她来教我。她教我很有技巧。她先给我做了一个示范动作:把绳子放到地上,假设手里拿着绳子,两手迅速地抖两下,脚下跳一下。

 从此,我练得更加带劲了,每到下课时间我总是拿着绳子在楼底下跳双摇。每次跳总能突破自己的最好记录。我太高兴了!

 通过学习跳双摇,使我深刻理解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句格言,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刻苦,掌握方法;还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句格言将时刻鞭策、鼓励我。

以名言警句为题的演讲稿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每当我想起那件往事,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雷锋的那句名言“一滴水只有流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那天晚上,我和另外六个小伙伴玩“打电棒”这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和“捉迷藏”差不多,一个守电棒的“警官”来捉其他几个“特务”,而“特务”们只要摸到电棒就算赢了。

 游戏开始了,“特务”们一致推选我为游击队长,因为我玩这个游戏总是赢。我当上队长后就命令队员们向右边看好,发现敌人以后马上转移。而我便从左边过去,观察那个“警官”的动向,等到了那边,我发现他正偷偷地向其他队友的藏身之处走去。如果我现在回去叫他们转移还来得及,但是那样的话,我就失去了一个打电棒的大好机会。我思索片刻后,居然做出了一个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决定——自己去打电棒。我打通了电棒,而队友们却被捉住了。在以后的游戏里,大家再也不选我做队长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里便难受极了。现在,再也没有人可以听我的指挥配合我的行动了,我也因此失去了集体,失去了好伙伴,大家认为我是个不可信的家伙。

 这时,我才终于明白了一滴水是渺小的,只有流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句话,我才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同时也为失去别人的信任而感到痛心。

课文共九段,

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可贵③(8段)乐业之有趣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 第2段:谈有业之原因 第3段: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 第4、5两段:正面论述有业之必要 文中的“业”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第6段讲怎样做到敬业 第7段: 为什么、 苦无所不在(正) 乐业、 两等苦人 (反) 怎样做 1发展中领略乐 2奋斗中感知乐 3竞争中体味乐 4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应该怎样理"敬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6、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在论证“敬业”问题时,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因此,“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于是,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 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口语和演讲特色的体现:(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几处设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我在以前教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没有太深的思考,只觉文章浅显直白,学生掌握起来是容易的。近来研读了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文章,也特意去读了梁启超的一些文章,才明白后人对于他的好奇和敬仰是很有道理的。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人类心灵深处自我决断、自主坚持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的实质进步就某种程度上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个体的觉悟和决定的。也许受“知人论世”文学理论观的影响,再次面对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我竟然有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我端坐于位子上像是当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位学生,细心聆听着先生的演讲。严谨丰满的结构、流畅自如的文脉、雅俗契合的语言真的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学来的。

一、 严谨丰满的结构

梁启超的文章,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以欧西文思入文”、“条理明晰”,很注重系统的说理,对某个问题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周密的阐发,即“大纲小目,条分缕析”。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敬业与乐业》就是这样一篇使读者不由自主跟着他走的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一开篇就引用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交代了题目的来源,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讲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题目中的命题虽然只涉及两个内容:敬业、乐业,但梁启超在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中先论述了敬业、乐业的前提:有业。按梁启超自己的话说:“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接着照应题目再分别谈论了 “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两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此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总结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总体结构采用了论述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条理清晰,纲举目张。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同样采用了以上方式,使论述显得清晰而丰厚;同时梁启超在论述每一部分时又注意材料的有序安排和分析的梯度展开。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分别用了儒家和佛门的两个材料,具体的材料和不失诙谐的语言老老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在论述“敬业”的重要性时,先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承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用两个设问句来绾结论述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有梯度的问题。“为什么” 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件事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怎么样” 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按说理的逻辑顺序一部部地分而析之,丝丝入扣。在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时先剖析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尔后更深入一步,分身入其中、亲切有味,奋斗前去、快乐加增,比较骈进、竞胜快乐,专心职业、省却烦闷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二、流畅自如的文脉

文章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古人论文时就强调 “文气”、“文脉”必须贯通之旨。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运思中很重视体现文章内在逻辑力量的思路的贯通,而对内在的逻辑力量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气也较为讲究。

《敬业与乐业》一开篇便点题,梁启超在说明题目用词来源时语气是和缓的。“断章取义”一词可见梁启超谦虚和低姿态。低一点的调门是并不妨碍呈现高远的姿态。其实梁启超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文字如何流畅又不乏跌宕地呈现。“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一句给人的感觉是平地起奇峰、晴天响惊雷,和缓的文脉顿时被打破。听讲者一下子被这句话警醒了。

接下去要分层阐释观点了,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很快舒缓语气,“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尔后各用儒家和佛门的一个材料并加上如话家常的解释去贴近听讲者。梁启超的讲述是风趣的,有对孔子摇头叹气地模拟,有老禅师绝对不肯吃饭的决绝。让听讲者一味沉浸在故事的意趣中吗?不!结论部分文脉紧凑、高调。“ 一点不迟疑……简直是……简直是……是要……”不仅体现了急促、锋利的语气,而且也彰显出了厌恶、鄙弃的态度。钱谦益言:“志之所之,盈于精,奋于气。” 此次急促、锋利的文气是梁启超情志于文中流动充满的运作态势。

梁启超对自己情感的收放是有掌控的,对懒人进行批判性议论后马上用“第一要敬业”这个带有序数字的鲜明观点转入下一层的论述,接下来的阐述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一步步地进行,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有丰富留洋经历的梁启超吸收了西方人所注重的理念演化的逻辑结构,并把它融化于中国人所注重的气化万物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文脉连贯上,使这一部分的论述如天闲良骥,雍容浑穆。巧妙地是梁启超用了几个设问句使平和悠闲的文脉起了小小的波澜,不时地浪花飞溅让人感到了文章的俏皮、活泼。这一部分的结论自然不同于上一部分的急促、锋利。用“所以”这一连词引出结论,征引庄子和孔子的话来做补充,道理是早已深入人心了,语气也就坦荡荡了。

“叹气的声音”响起来了,“喊破喉咙”也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关注。梁启超在谈论要乐业部分文气又有了新的变化,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景,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的交流。天闲良骥踏起了盛装舞步,张力与韵律、协调与奔放同时展现。文章进行至此轻快活泼让人舒颜,听者的精神得到了彻底地放松。放纵只是一时的。梁启超气定神闲地掌握着文章的节奏,很快端正了姿态,“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又是一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请听,演讲者要作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那么,我们就聆听他一、二、三、四地道来。

结尾一段四个句子用了六个“我”字,其中三个句子用“我”开头,“我生平最受用的……我自己常常力求……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我深信……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梁启超在作结论时明确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但他郑重其事的态度听讲者应当感受到。不过他是再次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中和恳启的语气来自于真性情,且做到了处处发现。至此 ,首尾一致,结构周严,文脉由此贯通。

三、雅俗契合的语言

梁启超的散文创作是为了启蒙民众,所以主张言文一致,语言通俗易懂,从而也形成了平易畅达的文风。面对着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不失亲切、随和。但梁启超是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学者,他的平易畅达其实也是对宋代以来主张语言应该自然流畅地表达思想而不是束缚思想的观点的继承和发扬,充满真挚热烈的情感,采用自由的表达形式。体现在这篇演讲上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平易畅达的风格上自如地应用了雅俗契合的语言。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周围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中心。在论述“有业”时,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的名言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在论述“敬业”时,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是作者认同并提出的观点。此外,又引用了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加了演说的典雅味,同时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演说的典雅不仅体现在大量引用经典、格言上,也彰显在许多逻辑严密的句子上。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交代题目的来源,目的是说明题目虽源于古籍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的意义已有不同,这样交代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老子》《礼记》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用“但”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句意的重心在后一句,后一句中“确信”强调了观点。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一个“但”字突显了“业”是“敬”和“乐”的前提、基础,没有它,“敬”和“乐”使无从谈起,“所以”这词就顺势用上。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知,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惟”、“虽”用的是古义,现代汉语解释为“只”、“即使”之意,从反面推断“有业之必要”。演讲终究是口语的艺术,梁启超注意在引用古代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又如,对“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和他交换。”

作者在引用古籍名言时常用通俗的话进行解释,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就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对“主一无适便是敬”也做了通俗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头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有一些话更是如话家常,如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梁启超虽是名人,但他努力在“觉世”中求证自己存在的价值,自觉地要同读者达到沟通。演讲时尽量俯下身来和听众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劳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聆听着梁启超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的演讲,心里油然生出对现在所做的事情的敬意。即使社会无名的潮流再汹涌,也不能阻止一个人自由地去过更合于先贤教训、更契合平凡而崇高伦理内涵的生活。我愿悉听先生的教导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去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而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

名言警句为题演讲稿

  以名言警句为题的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一个人若失去了财富——他只失去了一点;一个人若失去了荣誉——他失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