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为什么《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第1张

宋应星一生跨越明清两代,晚年留辫子无可争议。

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此时是清顺治十八年),还有一种说法,卒于永历二十年(1666年,此时是清康熙五年)。由此可以说明,宋应星在清代至少生活了20年。

在那个留发不留头的年月,想要活命唯有剃头,即便一百个不情愿也没辙。不过,也非绝对,还是有两种方式可以留住头发的。一是出家做道士,八大山人朱耷就是这么干的;二是一死了之。

对于宋应星,并没有任何记载他晚年出家,反而记载了清政府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都被他拒绝的事情。没有出家,在清代生活了20年,不剃头的可能性不大。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里的宋应星正是他晚年的形象。此时不再做官的他,回到江西老家开设学堂,著书立论,不问世事。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节目中的宋应星虽然剃了头,但穿的还是汉人的服饰。这点是符合“剃发易服”时间先后的——剃发早,易服略晚。

事实上,《典籍里的中国》只是一档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没什么两样,免不了演绎和虚构的成分。我们知道古代有位科学家叫宋应星,知道他写了一本影响后世的著作《天工开物》,这远比辩论他的头发有意义的多。

宋应星虽是明人,但却生活在明清改朝换代的时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去世于清康熙年间,因此身份比较复杂。宋应星由演员李光洁饰演,在青年和中年时,他的发型都是典型的明代风格,而到了晚年,即明朝灭亡后,他的发型却成了清代的“大背头”。

有网友不禁为宋应星鸣不平:人家反清复明了一辈子,却被塑造成了清代人,悲哀!更有甚者表示,晚明的仁人志士视“留辫子”为亡国的象征和表现,所以有些义士宁肯自尽都不愿在背后留个象征背叛的小辫子。

当然,也有人说这不是很正常吗?清军坐定江山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剃发易服”,普通老百姓基本都参与了进去,宋应星留个辫子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你若要是认真梳理宋应星的前世今生,就会发现他剃头的可能性不大。

《典籍里的中国》第2集惹争议:明代人宋应星咋留了个清代发型?

首先,宋应星对清朝取代者是深恶痛绝的,他在《天工开物》里将清人斥为“北虏”,还有另外的鞭笞之言,所以这本在国外大放异彩的奇书不仅没有在国内广泛流传,更在顺治时就被打为禁书,乾隆编选《四库全书》时也没有考虑。

其次,明代抗清守将陈鸿绪曾根据《天工开物》的铸造工艺制造出了一款火器,并以此重创后金。虽然不是宋应星主导所为,但他毕竟是作者,清朝统治者必然对其有所嫌隙。

再者,隆武二年,即公元1646年,随着南明政权的逐渐衰败,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服毒殉国,不管是出于兄弟情深,还是家国情怀,宋应星都不会选择仕清,恰恰相反,他还曾率领部分民众积极抗清。

《典籍里的中国》第2集惹争议:明代人宋应星咋留了个清代发型?

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宋应星与清朝是格格不入的。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典籍里的中国》在塑造角色形象时出现了失误呢?这个结论还不能下,因为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节目做得对:既然晚年与青中年的形象不一致,这就说明节目组对这方面是考量过的。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仅仅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就依次消灭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可谓一往无前。而宋应星一直活到了80岁,直到1666年才去世。也就是说,他目睹了清军不可一世的样子,深深明白局面已然无法挽回。虽然他始终选择隐居,但20年内不可能凭空消失不留一点痕迹,清军还是能找到他的。既然找到了,那迫于无奈,宋应星也只能选择妥协,剃去长发。

当然,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说得都很有道理,实在不好下结论。小解相信宋应星的正直和态度,也相信央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但究竟晚年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代的宋应星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参照有关典籍,全面系统记述、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全书共18卷,分3编,插图123幅。

第一篇《乃粒》是讲耕种,第二篇《乃服》讲蚕桑,第三篇《彰施》讲颜料制造,第四篇《粹精》讲米粮,第五篇《作咸》讲制盐,第六篇《甘嗜》讲种蔗、制粮和养蜂。

其它尚有《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讲榨油)、《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讲酿酒)、《珠玉》等篇,都是有关手工业生产技术的。

著作影响

《天工开物》文字都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绝不引经据典。说明所记都是来自作者的实际考察。每篇后面附图多幅,表示具体的操作方法。该书反映了明代以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书初刻于明崇祯十一年,后来晦没不彰,《明史·艺文志》竟无著录。藏书家遍访不得。直到1929年才由日本传回。有《喜咏轩丛书》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等。现已发现了该书的初刻本。

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17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年)。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大约生于明代万历中叶,逝世于清代顺治末年的公元1661年。宋应星是17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进化论大师达尔文称他为“东方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宋应星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末清初,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极力倡导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被大多数知识分子看成是最有前途的道路。宋应星参加了几次科举以后,就意识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从此不再奔波应试,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于科学技术研究,撰写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集大成的代表作《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它详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中有不少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18个项目。书中除了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还记述了纺织、染色、制盐、制糖、制砖、烧瓷、造车、造船、采煤、榨油、造纸、冶铜、炼铁、军器,火药、颜料、酒曲等等许多种手工业生产技术。书中详细说明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描述了它们内部细致的专业分工,还附有200多幅工艺流程插图,与文字互相配合。此外,书中对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人力、产量,生产工具的规格、尺寸,效率,各种金属的比重,合金成分的比例,火器的射程和杀伤力等等,也都用具体数据加以说明。《天工开物》所讲的多半是人们“巧夺天工”的生产实践和科技研究创造,为研究明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宋应星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其方法有些已经同近代科学方法很接近,体现了人类科技启蒙阶段的较高水准。他注意研究和表述问题时利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事物的本质。他所论述的耕田、水利、纺织等生产工艺均使用数字,现代人完全可以以此仿制出当时的器物家什。

宋应星对客观事物进行过系统细致的观察,反对空洞的道理。他记述的“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没有亲身的仔细观察是概括不了的。

有趣的是,西方近代启蒙科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笛卡尔于1637年发表了著名的《方法论》一书,同一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在中国问世,两部著作都是用科学语言和术语写成的,也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笛卡尔长于数理分析,宋应星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某些论述则高出西方。宋应星已经萌发出生物进化的思想,这一点后来为达尔文所反复引证:“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有关于物竞天择原理的明确记述。”(《物种起源》)宋应星以蚕茧为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包括林耐在内的西方生物学家的强烈共鸣。

《天工开物》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科技文献,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部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它刊行后很快传到日本,日本学者评价说:“作为展望在悠久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1869年它被译成法文,传到西方,以后又被译成英文,西方研究者把它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内容: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扩展资料

目录:

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

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的创作:

江西省奉新县,一个人,写了一本书,给中国出了个难题。至今,这个难题是否得到解决,可能还是有点说不清楚。

这个人叫宋应星。他可能没想到,在他自己科举无望后,所写的一本闲书,让他成为一个后世人敬仰的科学家,并为他特意在他的家乡奉新县建造了一个纪念馆,还建了一个很大的园子。

他写的这本书叫作《天工开物》,这本书初印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而它的光芒却是直到近300年后的1928年,才发出微弱的光芒,被人所发现,并且成为这块古老大地上以科学思维方向前进的航标而进入了中国历史。

参考资料:

-天工开物

为什么《典籍中的中国》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

宋应星一生跨越明清两代,晚年留辫子无可争议。宋应星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此时是清顺治十八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