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的演奏
演奏天琴时可采取坐奏或立奏两种姿势。坐姿弹奏时,将琴杆斜横于胸前,琴筒置于右腿上或外侧,琴头斜向左上方,成45°角;立姿弹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琴杆斜横胸前,琴筒置于右腹前,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常以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构成三点按住琴筒面板两侧,用食指指尖弹弦,也可用右手执拨片在琴筒上方拨弹。天琴常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但民间习惯把里弦定为高音、外弦定为低音,这又是与其它少数民族乐器不同之处。民间定弦并无固定的标准音高,一般多根据演奏的曲调或伴奏人声高低的不同,常定弦为:c1、g;d1、a或d1、g;e1、a。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但通常只使用中低音区的一个八度多,即人声吟唱所用的音域范围。发音明亮丰满,音色圆润甜美。天琴有着较丰富的表现力,常用单音、双音、打音、长音、顿音和滑音等演奏技巧,尤其用中音和低音演奏两个对比声部时效果更佳。可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擅长演奏欢快和抒情的曲调。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舞。是壮族支系偏人文娱活动中使用的唯一弹弦乐器,不论男女都喜爱弹奏天琴,特别是民间艺人和歌手演奏技艺更高。天琴独奏,又称“弹天”,演奏中有大跳的换把动作,常运用上下滑音,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传统的演奏曲目有三十多首,其中在民间流传较广的独奏曲有:《邀仙曲》、《逗天曲》、《弹天曲》、《解闷曲》、《欢乐曲》、《 舞曲》、《天琴声声应妹心》、《颂路》和《庆丰收》等。
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叙事歌)的表演形式,又称“唱天”。伴奏时换把较少,常以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由一人独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弹自唱的称作“独天”,两人以上弹琴对唱的称作“对天”,伴歌中,歌声和琴声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均不相同,千变万化,但又结合融洽。过去的民间艺人还在脚尖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龙州清室文官黄敬椿有诗云:“口出蛮音莺弄响,足摇铃子手挥弦。”真实地描绘了演奏者唱、弦、铃三者兼顾的生动表演姿态。较著名的唱天曲目有:《开场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
“跳天”是天琴演奏者边弹琴 边唱歌边跳舞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常在节日、庆丰收或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个个情绪激动,人人欢畅快乐。
在龙州一带,天琴还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等民族英雄建有祠庙,每年有固定纪念日。届时,人们自发地穿着以红色为主的服饰,向英灵敬献各种供品,表达缅怀之情。人们有的手持乐器演奏,有的歌舞翩翩,天琴则是乐队中唯一的主奏乐器。
每年三月三 是壮族人民的歌节。偏人也要隆重地欢度自己这个传统的“阿宝节”,在防城各族自治县垌中乡板典村组织的盛大的阿宝活动中,不仅偏人兴高采烈地参加,这里还有二国、三省、四县(即中国广东、广西的防城、上思、宁明县、越南广宁省平察县)的数千人前来助兴。“阿宝节”里最幸福的是男女青年,他们在对歌中寻觅情人,首先用歌声互问名姓、身世,并向对方问候、祝贺,进而相互考察才能,表达爱慕之情,两人分别时也要用歌声勉励、相送。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尽情欢乐。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这种活动有时要持续几天几夜。节日中播下的爱情种子,日后将会开放出朵朵幸福之花。
天琴是壮族民间特有的弹拨法器,产生于上古壮人先祖洞居时期,源自骆越先民对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信仰,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壮族地区,尤以龙州天琴最具代表性。
天琴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有以下五种。
一说天琴源自于“妈勒访天边”:相传壮族祖先“妈勒”为寻找太阳,一路艰辛,饥寒交加,晕倒在地,昏迷中得到老仙翁送给的拐杖、葫芦和胡须三样法宝。她用这三样法宝做了一把琴,弹着它,饥饿与疲惫全消除,终于找回了太阳,为壮族带来了光明与温暖。
二说天琴源自于“男女青年逃婚”:一对男女青年为逃婚而离家出走,因路途遥远、筋疲力尽而昏倒在地。一位老仙翁用他的葫芦、拐杖、胡须做了一把琴,教他俩弹唱,唱出他俩一生的遭遇。后来遇到两位老人在对歌,他们便拿出这把琴来伴奏,歌声和琴声完美结合,“天琴”因此传了下来。
三说天琴源自于“男孩模仿水滴声”:商鞅时代有一个男孩路过山洞时,听到洞里传出叮叮的声音,走进去一看,原来是水滴在石上发出的声音。回来后他模仿水滴声做了一把琴,弹奏时发出叮叮的声音,便称之为“叮”流传至今。
四说天琴源自于“农端农亚模仿水滴声”:很久以前,十万大山南麓一个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他俩上山打柴,路过一个岩洞时,听到里面传来叮叮的响声,走进去一看,原来是钟乳石上的水滴到水潭上发出的声音。回到家后,他们找来葫芦、木棍和野藤细丝条制成了“叮”,弹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后来,他俩被玉帝召到天上去,终日给玉皇大帝弹琴唱歌,成了歌仙。
能买到。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天琴为龙州地区及左江流域所特有,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的龙州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三大乐器之一,又名“鼎叮”。其由琴杆、琴筒、弦轴、琴马、琴弦组成,可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节奏鲜明、轻盈跳跃的特点。
天琴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
壮语称鼎叮(壮文:den,越南文:then),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
**《天琴》立足广西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故事,打造本土演员,推出本土山歌和本土演唱家,是这部**的亮点。影片中男主角王浩、女主角李婷婷都是广西艺术学院影视表演专业的大三学生,他们纯真朴实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西新闻网评)
《天琴》是第一部把这种壮族特色乐器搬到大银幕上展示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天琴这种壮族古乐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的民族特色介绍出去。 (搜狐网评)
壮族**《天琴》是一部小成本影片,投入在千万元以下。影片入围了第三届北京国际**节北京展映和民族展映两个单元,两日的展映整个影厅座无虚席。 (北京商报评)
一把能通天地的神琴,一份坚定的信仰,一份永恒的爱,加上无私的亲情、友情和兄弟情,汇成壮族**《天琴》的倾情巨献。(南宁日报评)
**《天琴》以广西南部特别是左江流域壮族人民生活为背景,通过一对壮族青年凄美的爱情故事,对促进拍摄地旅游、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很有意义。(当代生活报评)
《天琴》是广西**集团重点打造的一部民族题材**。红土地、甘蔗林,还有三月三的壮族歌圩,这些元素组成了极具特色的壮乡人民生活场景。片中有9首动听的壮族山歌穿插其中,是使用壮族山歌插曲最多的**。(广西新闻网评)
《天琴》这是一部被人们称为继**《刘三姐》之后,表现壮族人生活、使用壮族山歌最多的**。(南国早报评)
广西非遗项目有:
1、壮族天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壮族天琴艺术,又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融合的歌舞音乐。
主要流传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龙州的壮族唱天传播广泛,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
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
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申报的壮族打扁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Ⅲ-139。
3、骨角雕(合浦角雕),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代表性传统工艺美术。利用当地牛羊角为主要原料,经开料、削坯、精雕、组装成各类水族生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等工艺品,以立体圆雕的表现形式,玲珑剔透的雕工,逼真传神的效果与典雅自然的风格在中国传统美术中独树一帜。
4、壮族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
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30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正式授予马山县“中国会鼓之乡”称号。
5、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申报的大安校水柜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天琴艺术,-壮族打扁担,-骨角雕(合浦角雕),-大安校水柜习俗,-壮族会鼓习俗
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原为天婆(巫婆)为人禳灾治病时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唱天、弹天、跳天。所用乐器便称天琴。传统天琴长约120厘米。琴杆木制,雕龙纹。琴头雕成凤形、帅印、太阳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制弦轴。琴筒用葫芦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状,厚10厘米,前11胶麻竹壳或薄桐木板,面径11厘米,后端镂刻花纹为音窗。竹制琴码,张丝弦。琴体各部可拆装组合,便于携带。现代天琴,琴杆长90厘米、呈半圆柱状,杆身无饰。琴头平顶,琴筒天麻竹或铁制,圆形,直径10厘米,蒙蛇蟒皮,张丝弦或尼龙弦。定弦c1、g或d1、g。里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天琴被视为神圣之物,只有天婆在“跳天”时才能使用。“跳天”最初是偏人的一种僻异的迷信表演形式,由一位叫作“天婆”的妇女,身穿长裙,头戴珠绒帽,手持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她自称是天上的仙姑下凡来到人间玩乐、解难和降福。天婆的天琴被看作是天上神物,平时是不准动的,要用时也得先敬了香之后,才能取下弹奏。
天琴的演奏
本文2023-10-18 18:34: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