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理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燮理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衷中参西》上册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加减 6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燮理汤 1 拼音
xiè lǐ tāng
2 处方生山药24克 金银花15克 生杭芍18克 牛蒡子(炒,捣)6克 甘草6克 黄连45克 肉桂(去粗皮)45克
3 功能主治治下痢数日未愈,及噤口痢。
4 燮理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前六味药,二十分钟后再入肉桂同煎。
单赤痢,加生地榆6克;单白痢,加生姜6克;血痢,加鸦且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
5 摘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6 《衷中参西》上册 61 方名
燮理汤
62 组成生山药8钱,金银花5钱,生杭芍6钱,牛蒡子2钱(炒,捣),甘草2钱,黄连1钱半,肉桂1钱半(去粗皮,将药煎至数10沸再入)。
63 主治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服化滞汤未全愈者;又治噤口痢。
64 加减单赤痢,加生地榆2钱;单白痢,加生姜2钱;血痢,加鸦胆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
65 各家论述方中黄连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曼理于顷刻矣;用白芍者,《伤寒论》诸方,腹疼必加芍药协同甘草,亦燮理阴阳之妙品;且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后重里急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肠,白芍能泻肝胆之火,故能治之,蚓肝主藏血,肝胆火戢,则脓血自敛也;用山药者,滞下久则阴分必亏,山药之多液,可滋脏腑之真阴,且滞下久,则气化不固,山药之收涩,更能固下焦之气化也;又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泻寒火之凝结;牛蒡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金银花与甘草同用,善解热毒,可预防肠中之溃烂。单白痢则病在气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则病在血分,故加生地榆以凉血;至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为尤热矣,故加鸦胆子,以大清血分之热。
古籍中的燮理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8.论痢证治法色,而间杂以脂膜,其脉或略数或微虚,宜治以拙拟燮理汤。愚生平用此方治愈之人甚多,无论新痢、久痢皆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3.解毒生化丹中医四大经典是指: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传统医学巨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释。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目录 1 拼音 2 《摄生众妙方》卷六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十鼓通证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25 用药禁忌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十鼓通证散 1 拼音
shí gǔ tōng zhèng sǎn
2 《摄生众妙方》卷六 21 组成大戟、甘遂、麻黄、乌梅、葫芦巴、葶苈、芫花、黑牵牛、细辛、汉防己、槟榔、海蛤、陈皮、桑皮。
22 主治十鼓证。气鼓、食鼓、热鼓、风鼓、劳鼓、湿鼓、虫鼓、血鼓、疳鼓,胸腹肿胀,并四肢肿者。
23 十鼓通证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23钱,五更用生姜汤调服。
2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25 用药禁忌
忌盐、醋、酱一百日。
26 各家论述方中大戟取膀胱水;甘遂取肝水;麻黄取肤水;乌梅取腹水;葫芦巴取胃水;葶苈取心水;芫花取遍身水;黑牵牛子取遍身水;细辛取气水;汉防己取胃水;槟榔取血水;海蛤取肺水;陈皮去白取牙水;桑皮取肠水。
古籍中的十鼓通证散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一两,同炒香熟,为末。每二钱,陈米饮下。治肾虚五鼓洞泻。一方加故纸、肉豆蔻,捣蒜膏为丸,服之亦妙。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一]水肿部二十八主治。)肿如软绵(猪苓三百三十六,验方四。)诸积鼓胀,此积鼓(菖蒲一百七十六,验方十一。)气胀气蛊
《解围元薮》:[卷三]风疠各方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茶亦可。神仙换骨丹三十一治鼓槌软瘫干风瘸瘪麻木委困倦败等症大黄。白芷槐花川芎
《医述》:[卷九·杂证汇参]小便溲如涌泉,腹消而起。附方敷脐方治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大螺一枚,盐半匕,捣敷脐下一寸三分,以帛缚之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七节·风湿伤寒我国历代本草药书及古籍的许多著作都论述了灵芝。东汉王充在《论衡·初禀篇》中说:“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气味和主治等,书中将灵芝分为赤、青、黄、白、黑、紫等六种,皆列为药中“上品”;还明确指出“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著作均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正了有关灵芝的论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不仅引用了古书中有关灵芝的记述,而且还对其进行了考证与评论。关于灵芝的药效,李时珍曰:“主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疗虚劳、治痔”,这些药效,已为当今药理研究所证实。清朝陈螟子在《花镜》(1688)一书中,对灵芝的人工栽培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道家种芝法,每次糯米饭捣烂,加雄黄、鹿血,包暴干竹笋,候冬至日堆于土中自出”,或“灌菌入老树腐烂处,来年雷雨后即可得各色芝类”。
关于灵芝药食兼用的特点,有许多论述。李时珍指出:“昔四酷采芝,群仙服食,则芝菌属可食者,故移入菜部”。陶弘景亦指出:“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苏敬则认为:“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古代天然灵芝较少,且难得,这不仅提高其价值,而且也限制其更广泛应用。
燮理汤简介
本文2023-10-18 18:58: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