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经学家段玉裁简介,《说文解字注》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6收藏

清朝经学家段玉裁简介,《说文解字注》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第1张

人物生平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执教,家务全由母亲史氏操劳。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就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岁中举人,任国子监教习,入都会试,屡不中。经人介绍,段玉裁在京就教职,获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有意于音韵之学,遂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在京时,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两年后,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仕宦期间,均携《六书音韵表》于身边,每每处理完公家事务至深更半夜,经常置灯于笼中,或以口气嘘物取暖,编著、修改文章。经10年,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卜居苏州枫桥,潜心著述和藏书,时年仅47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出身寒素的段玉裁,毕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不撑铁骨莫支”的祖训,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他身体旧病如故,担心《说文注》难成,加上精力不足。假如完成后死了,就很欣慰了。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他如春蚕一般,茧织成了,只待等死矣。

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的《说文解字注》30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为将此书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积蓄。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

主要成就 学术成果

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派学人的共同旗帜和人生信仰。段玉裁是戴震的大弟子,他虽未能像他的老师那样写出一系列哲学著作,但在学术理想、路线方面基本遵循了戴震所开创的皖派学术风格,并有其独 献,特别是他在古典语文学研究中所贯彻的追求真知的精神,与戴震是相通的。他说:“凡著书者,将以求其是而已,非将以求胜于前人而要名也。将以求胜于前人而要名,则吾斯未信,而欲天下后世信之,无是理也。虽然,吾非以要名,吾非以求胜于人而诚求其是,则其书之成,宜必可信矣。”

在哲学立场上,段玉裁也继承了戴震反宋儒的观点,坚持“阴阳气化即道”、“必于物上求理”,反对“执意见以为理”。他在《十经斋记》一文中说:“余自幼时读四子书注中语,信之惟恐不笃也,即壮乃疑焉。既而熟读六经、孔孟之言,以核之四子书注中之言,乃知其言心、言理、言性、言道,皆与六经、孔孟之言大异。六经言理在于物,而宋儒谓理具于心,谓性即理;六经言道即阴阳,而宋儒言阴阳非道,有理以生阴阳,乃谓之道。言之愈精而愈难持循,致使人执意见以为理,碍于政事。”而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就反复批评宋儒视理为得于天而具于心的观点,认为宋儒执意见以祸国殃民,甚至造成“以理杀人”的恶果。

段玉裁在“求真”学术理念的支撑下,批评王应麟著《困学纪闻》和顾炎武著《日知录》的著书方法,认为这种著书方法有两种弊端,一是好为异说,二是剿说雷同,中无所得,仅邀名而已。王应麟与顾炎武都以博学著称,而顾炎武的《音学五书》还曾接引段玉裁进入古典语言学。但段玉裁受戴震影响,领悟为学真谛,不再博学以夸能,而是以追求真知与十分之见为人生信仰。他说:“闻之东原师曰:知十而皆非真知,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洞彻其本末,剖其是非,核诸群书而无碍,反之吾心而帖然,一字一句之安妥,亦天地位,万物育之气象也。久能所说,皆得诸真知,故近以自娱娱亲,远以娱人,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不仅如此,段玉裁还认为,通过追求真知的活动,上可以神交古人,下可以神交后人,使人的生命存在超越时间限制,进入永恒的境界:“夫人有心得之处、超乎古人者,必恨古人不我见,抑余以为古人有言有为,未尝不思后人处此必有善于我者,未尝不恨后之人不可见也。”在追求真知的活动中寻求短暂生命的永恒意义,这一价值理想说明,乾嘉学者的学术活动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政治压迫的结果,他们在考据学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段玉裁并未简单重复老师的观点,而是在“求是”的问题上发展了戴震的学说。他认为“追求真是”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原则上说后代胜于前代,后人通过研究不得已要与前人不同,是追求真理的一般规律所致,并非有意难为前人。他说:“著书者,固以天下后世信从真是之为幸,而非以天下后世信从未必真是之为幸。左氏非不乐公羊、谷梁之后出,杜氏非不乐刘炫辈之后出,朱子在今,必深幸诋议之有人。夫君子求为可信,不求人之信。求其真是,而亦不敢自必为真是。此真是之所以日出也。”与戴震所说的“十分之见”的自信相比,段玉裁更明白“真是”不易得,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真是”也在不断发展。

经学研究

在“经学”研究方面,段玉裁没有写出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通过对《春秋》、《左传》、《大学》等经典文本中的具体字义、句子的辨析,尤其是对明世宗继统问题的系统研究,阐发了其政治伦理思想,也提出过一些突破传统经学思想的主张。晚年的段玉裁在写《十经斋记》一文时,对于训诂、名物、制度、民情物理四者三致其意,而且自称“不敢以老自懈”。段玉裁对于名物、训诂、制度的研究,主要表现出“求是”精神,而对于“民情物理”的关心,则表达了“求道”的理想。

段氏博大精深的小学是段氏经学的方法论支撑。清初顾炎武在回答什么是经学问题时曾说:“理学,经学也。”就是“舍经学即无理学”,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舍小学即无经学。段氏小学为解经服务,小学是治经的工具。段氏小学伟岸,经学成就亦因此富厚。经学史在段玉裁那里,实在是围绕群经的语学工具逻辑应用史,经学史是经书传注史。

《周礼汉读考》(1794年)对读经的语言逻辑指要。段玉裁《周礼汉读考》最重要的贡献是,为读懂《周礼》提出了汉代人注释《周礼》的体例:《周礼汉读考序》提出的“汉注正读”三式。段说:“汉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读若;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这段文字,同样见于《说文段注》“读”字下,正可看做独立之古代语学移置于经学用作辞例。读如、读若:“拟其音也”,是用来拟比同音字、近音字的。读为、读曰:主要是用来指明意义的变化。当为:段说:“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

《尚书》学领域建功勋。清初声讨伪古文《尚书》是有思想启蒙意义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称之为“诚思想界之一大解放”。《尚书》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为封建社会正统指导思想,揭露《尚书》伪作,当然是对封建统治思想的冲击。乾隆年间段玉裁研核今古文《尚书》,为揭梅赜伪作的余绪,意义不凡。

自然科学与读经。段玉裁十分重视自然科学入经,章炳麟《检论清儒》曾说段玉裁以“十三经”为少,“宜增《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皆保氏书数之遗,集是八家,为二十一经”,这样,段氏所增八经中有两经是数学书,足见段氏说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就是段玉裁对今文经的包容态度。段玉裁曾特别要他的外孙龚自珍向古文经学者程瑶田学习。后来今文经学家龚自珍写成《明良论》四篇,揭露清代官僚政治的腐败,段玉裁80岁时读到此文,盛赞其“切中今病”,“髦(出类拔萃)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遗憾)矣。”

语言文字学

段玉裁主要继承、深化并细化了戴震的语言学研究,在声音与意义的关系、经典中“本字”的考订、 注经原则的发明等古典语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段玉裁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语言文字学,主要成果集中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注释”是古人著书立说的重要体裁,如果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重在经汉字字形揭示汉字的本义,清代段玉裁则重在用传世文献揭示汉语词的引申义。我们今天讲段注在词义学、词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以段注引申义为基础的。段注把古今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贯通起来,因而更显得体大思精。

段注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九千多个汉字安置于新的古音韵系统,一一标明各字的韵部。附于段注书后的《六书音韵表》就是九千多字的位置系统,即上古韵部系统。段玉裁古韵学成就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系列古音学的原理,成为古音理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开辟了从谐声偏旁入手来研究古韵分部的新途径和新的方法系统。二是分上古韵六类十七部,超迈前人,启导后来。段玉裁、戴震论韵十五年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经过研讨,在上古“支、脂、之”三韵部分立问题上,双方达成共识。但在上古真部与文部的分立问题上,戴始终没有接受段的意见,今天,上古真、文分部已成定论,段是正确的。

段注的再一个重要贡献是,除了指出《说文》各部首内相关汉字之间的意义联系,使许慎《说文》变得井井有序,“如一篇文字”以外,还就全书范围内意义相关字不断勾稽指示,使之组合类化。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c、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龚自珍之父)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

个人著述

文字训诂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六书音韵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此书“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

《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

文献整理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他认为校勘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家富藏书

与段玉裁同时的知名学者和藏书家如顾广圻、卢文、臧镛、顾之逵等,均有藏书和校书之记载。有藏书处“晚翠轩”、“经韵楼”等,藏书印有“玉裁校正”、“平江段氏晚翠轩藏书”、“经韵楼”等。著述宏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小学》、《周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经韵楼集》等30余种700余卷。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人物轶事

不撑铁骨莫支贫

段玉裁可考之远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变,随宋南渡,遂卜居金坛。此后日就月将,十五世,生有段武,这个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从段文时起,开始定居在金坛县的大坝头村。在这个农家里,从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却都是邑庠生,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段文生段世续,即段玉裁的父亲。段世续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样,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个邑廪生。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由有关部门供应鱼肉。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因此,在当时的金坛,段家是属于书香门第的一族。

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学而优则仕,年青人要想改变自己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命运,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而在封建社会里,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只要生活条件稍有可能,谁都会这样做的。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读书人在进取的路上拼搏,到头来也只争到个秀才而已,举族之中没有一个中举者。秀才不中举,又惜着自己的满肚子学问,那就只好走村塾师这条路,因此,从段玉裁祖父开始。不中举之后,就都作了村塾师。村塾师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识的占有上却胜过普通的耕种人家,这种占有使他有条件课子,致令书香门祚不衰。但是和有些书香门第不同,段家并不是良田万顷的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训,叫作“不撑铁骨莫支贫”。

师恩不忘

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流落在北京的段玉裁不是去逢迎达官贵人,而是仰慕当时的经学大师戴震的学问,恭敬地拜他为师。当时他穷困潦倒,时日难度,但仍不放弃学习,戴震深受感动,并将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给段玉裁,帮他度过难关。段玉裁对恩师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谢,就是到了80岁高龄,每一提到戴震时,立即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札。

笔耕不辍

俗话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段玉裁作为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一下子让人红了眼。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即来洗劫一空。可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举人感动了。

段玉裁辞官回家后,闭门谢客,继续撰写《说文解字注》一书。他对考证每个字的形、音、义,一丝不苟。有一次为了几个字要考证清楚,时值寒冬腊月,他骑着毛驴晓行夜宿到杭州,来回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几个难解的字弄清楚了。他在著书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他曾请教过老农,并待到麦子开花之时,深夜亲自掌灯到麦田里去观察,一直等到五更时分,麦子开花了。他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概括为:“花开两瓣,花色微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须头黄蕊出瓣外,夜开朝精英”,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人物评价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清小学家王念孙: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王念孙: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

章太炎评:其言闳达,为雅儒所不能论。

殷孟伦(《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段注“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的研究已进人近代语言的革命阶段,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耀遥憾斡癫檬且晃怀时代、具有现代语言学视野的清代学者。他的《说文解字注》不单是为古书作注,而是通过疏解,直接分析当时行用的语言,他的成果更对现代语文工作有指导意义。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 :段玉裁秉承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信而好古,守道不渝,终身学习。他以经学为体,小学为用,数十年致力于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著作《说文解字注》,述而不作,使《说文注》一举而为研治经史之学的训诂要典和研究古文字学的必备参考书。

光明网 (《段玉裁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转换》):段玉裁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他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有着十分深厚的研究功底和学术素养,为继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段玉裁为之倾注大量心血浇灌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人推崇为著名的“段注”。

后世纪念

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纪念馆位于江苏省金坛市城南风景区,占地15000平方米,是一座仿清式的古建筑,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于1985年10月25日开馆。

段玉裁纪念馆门楼上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的“段玉裁纪念馆”匾额。大门内宽阔的庭院,地面是绿茵茵的草坪。穿过庭院就是纪念大厅,其厅飞檐画栋,古色古香。正厅门上挂着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朴学宗师”的金字大匾。大厅正中是段玉裁的半身石膏塑像,气势庄严。两边墙上挂着名人字画。两侧是厢房和长廊,厢房里陈列着段玉裁的有关著作、生平和年表。

常州段玉裁墓

常州段玉裁墓,在常州金坛花山乡大坝头村。墓区四周以青砖砌作护墙,墓门前石砌九级,连接甬道为出入口。两旁刻有楹联:"砚田乐事千秋业,铁骨家风七品官"。墓区正中为段玉裁墓,东侧为段母墓,西为金坛县人民 、中国训诂学会新立重修墓碑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宗

高宗乾隆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1]”。凌柱隶满洲镶黄旗[2],“额亦都弟额亦腾之孙[3]”。额亦都世居长白山[4],“太祖(努尔哈赤)过其地,视为真主,请事太祖[5]”。“是岁,太祖年二十二,额亦都年十九。太祖为族人所惎,数见侵侮,矢及于户,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6]”。 额亦都骁勇善战,“能以少击众,所向克捷[7]”,举凡努尔哈赤有所征讨,“额亦都皆在行间,未尝挫刃”。生平战功赫赫,为后金开国名将之首。天命六年六月卒,努尔哈赤震悼,“哭临者三[8]”。 单据正史记载,则乾隆血统中汉血成分仅占十六分之一,余皆满洲血,基本可谓纯粹满洲人。无奈谣言惑众,二百年来民间传说称其为浙江海宁陈家之后——此为无稽之谈,无丝毫可信性。宗人府自有严密制度,辨别宗室身份;况且乾隆出生时,雍正已有一子(弘时),后封裕妃的耿氏(弘昼母)其时亦怀孕数月,安知所生非男?再退一步,纵是雍正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既有一子,何苦“偷梁换柱”? 乾隆绝非海宁陈家之后,此已无辩论必要。但生母、出生地两大疑团亦非空穴来风。最不可思议的是,谣言始作俑者,竟然是嘉庆(乾隆十五子,清入关后第五任皇帝)。 考证前先驳高阳“高论”,高氏晚年作《清朝的皇帝》一书,洋洋洒洒六十万言,视觉效果颇为壮观;无奈其中十有六七胡说八道,更有混绕是非嫌疑。高氏作为小说家,成绩有目共睹,但硬要冒充历史学者,实在不自量力。 高先生认为孝圣并非乾隆生母,理由有三,后两条荒谬绝伦,不提也罢;惟第一条言之确凿,乍看很能“蒙人”: “第一,依《清会典》规定,亲王可请侧福晋四人,但以有子女者为限。世宗(雍正)在潜邸时,侧福晋仅二人,即后封贵妃的年羹尧之妹,及后封齐妃的李氏,皆曾生子。孝圣宪皇后出身满洲八大贵族之一的钮祜禄氏,如确于康熙五十年诞高宗,不应不封;且号为‘格格’,仍是‘**’身份”。 先说福晋“定制”,查会典,并未发觉亲王请福晋的硬性规定,更勿论“有子女者为限”。高氏引文不注出处,难免令后人“想入非非”。比如我,甚至怀疑高先生是否真有查阅会典。

“格格”来历出自史稿,原文明白无误,但被高先生春秋大笔一挥,意思完全变样。此类手法堪称无耻之最,当为作史者深签。 史稿原文称:“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十三日),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9]”。

孝圣卒于乾隆四十二(1777)年,终年八十六岁。照此推算,初事雍正时当为康熙四十二、三年左右,其时年仅十三,交媾时机未熟,号格格当然无可厚非。六年后以壮龄生子,雍正即位以皇子获封,此乃天经地义之事。为何到高氏笔下意思全然颠倒? 书归正传,乾隆身世谣言流延迄今,嘉庆难逃其咎。史稿曹振镛传记: “(嘉庆)二十五年,仁宗崩,枢臣撰遗诏,称高宗诞生於避暑山庄,编修刘凤诰知其误,告振镛,振镛召对陈之,宣宗怒,谴罢枢臣[10]”。 代拟遗诏末段云:“虞舜陟方,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神御在焉,予复何憾[11]”。 据嘉庆御制诗《味余书屋全集》第十四卷《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恭纪诗》自注:“高宗纯皇帝(乾隆)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又第六卷《万万寿节王公大臣行庆贺礼恭纪诗》注亦相同。乾隆虽自言生于雍和宫(雍亲王府),但嘉庆自注说得明明白白,此等郑重大事,词臣岂能误会诗意? 曹振镛对此解释为“《实录》未经恭阅,不能深悉”。道光帝则认为“(嘉庆诗)语意系泛言山庄为都福之庭,并无诞降山庄之句”;将此事件定义为“当日拟注臣工,误会诗意”。又请出“皇祖(乾隆)实录跪读,始知皇祖于康熙辛卯(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诞生于雍和宫邸;复遍阅皇祖《御制诗集》,凡言降生于雍和宫者,三见集中[12]”。 查《御制诗集》, 四十三年新春,《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记:“到斯每忆我生初”;四十四年新春,又在《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中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此处乾隆不仅认定自己生于雍和宫,还指出具体地点,殊具权威;四十七年正月初七,更于《人日雍和宫瞻礼》诗中注:“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 综上可知,乾隆始终坚称自己生于雍和宫。但在其还未驾崩之时,就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首先“发明”避暑山庄一说的,是军机章京管世铭。 管世铭,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后入值军机处。常随乾隆同往避暑山庄“木兰秋狝”,熟悉宫廷秘事,著有《韫山堂诗集》,其中两首最为脍炙人口。 其一:

献琛海外有遐帮,生梗朝仪野鹿腔;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商议通商,清政府于承德避暑山庄热情接待来使[13]。八月十三日为乾隆八十三岁生日,在“澹泊敬诚”殿接见马戛尔尼,早先,马戛尔尼坚持行单腿跪礼,及至面见“圣上”,被“天威”所撼,身不由己双膝跪地。世铭此诗虽有拍马屁嫌疑,然大抵符合史实。 第二首即为乾隆身世谣言关键,收录于《扈跸秋狝纪事》丛诗,第四首云:

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诗后原注:“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雍正)忌辰临驻[14]”。明确指出狮子园为乾隆诞生地。 世铭之所以由此认识,和乾隆“误导”不无关系。《御制诗集》中,有关狮子园题咏不下数十首。世铭是否因此“误会圣意”,不得而知。但乾隆诗中自始至终没有只言片语影射生于此园。在八十四岁高龄所作《游狮子园》一诗注中,乾隆对自己缘何多年来对狮子园“情有独衷言”作以详细解释: “予年六岁始随皇考来热河居住此园读书”; “康熙六十年,予年十一,随皇考至山庄内观莲所廊下,皇考命予背诵所读经书,不遗一字,时皇考近侍,皆在旁环听,咸惊颖异,皇考始有心奏皇祖,令予随侍学习”; “予十二岁,蒙皇祖于圆明园之牡丹台召见,即命养育宫中。是年随侍来热河居山庄内之万壑松风,皇考请皇祖幸本园进膳,予时亦随驾来此”; “是日皇祖指予谓皇妣孝敬宪皇后日:带其生母来见。皇祖连谓之有福之人。即今仰窥皇祖恩意,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因欲观圣母福相也”。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狮子园并非乾隆生地,而是从六岁起随父居住、读书之地。因此,即位以后每到避暑山庄,都要陪同母后畅游狮子园。 乾隆出生地谜团至此可以结案,此问题之所以重要,乃因为直接影响生母身份。关于乾隆生母,除正史记载钮祜禄氏孝圣皇后之外,尚有海宁陈家、热河宫女[15](李佳氏)、江南“傻大姐[16]”三种传说。鉴于纯属空穴来风,无丝毫史料依据,此处不再赘言。 值得注意的是萧奭《永宪录》中雍正元年记载: “册封纳喇氏为皇后,又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17]”。 据说近来有学者查阅清宫雍正档案,找到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一条,明确记载封侧福晋钱氏为熹妃[18]。如此,则《永宪录》果为“宝书”,竟然连皇宫内档都有收录。但史稿及《世宗实录》均记封熹妃者为钮祜禄氏。钱姓看似汉名,而钮祜禄氏则纯粹满姓,此事关系乾隆身世重大,孰是孰非,在宫档尚未面世之前,只能疑案从无。 至于乾隆即位后为何以“世宗遗命,尊(孝圣)为皇太后”,则牵扯另一奇案,限于篇幅,同样留待日后专文详考。

------------------------------------------------------------- [1] 史稿列传一后妃传孝圣皇后条。

[2] 史稿外戚表。

[3] 清朝通志卷三。

[4] 史稿列传十二额亦都条。

[5] 清史列传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四。

[6] 史稿列传十二额亦都条。

[7]清史列传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四。

[8] 未注明者皆引自史稿列传十二额亦都条。

[9] 列传一后妃传孝圣条。

[10]列传一百五十曹振镛条。

[11] 东华录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上谕。

[12] 同上。

[13] 乾隆早先已提前赶往承德接受蒙古王祝贺。

[14] 《韫山堂诗集》卷四。

[15] 此说还有另一版本,王闿运《湘绮楼全集》(光绪三十三年版)记:“孝圣宪皇后,纯皇帝之母也。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辄大售,市人惊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姊妹当选人宫,随往观之,门者初以为在籍中,既而引见,十人为列,始觉之。主者惧,谴令人末班。孝圣容体端欣,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即世宗宪皇帝王宫也。会夏,(雍正)被时疾,御者多不乐往。孝圣奉妃命旦夕服事维谨,连。五六旬,疾大愈,遂得留侍,生高宗焉。”其中云孝圣“居承德家贫”,未见他书记载,或为莫须有之事;然“所至店肆辄大售”,则纯属谣传;至谓机缘巧合被选入宫,已然胡说八道。按清会典记:顺治间,“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秀女,每三年一次,由户部行文八旗二十四都统,直隶各省八旗驻防及外任旗员,将应阅女子年岁,部奏准日期,行文到旗,各具清册,委参领、佐铱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兄弟之妻,送至神武门,依次序列,候户部交内监引阅。”制度如此严密,岂能令接女混入?王氏不谙清宫规知,徒留笑柄助人谈资。

[16] 手头资料有限,无法确凿查证发明此说者。姑且转引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记载:“民国年间做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他听着老宫役,在宫廷服过役的这么一个人,他听老宫役跟他讲了一个事情,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胡适,胡适把这个故事又记到书里面,这故事说什么呢?就是说江南有一个人,这家有个女孩子,到了承德,这女孩子名字叫‘傻大姐’,后来这个女孩子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乾隆。胡适把它收进了《胡适之日记》里,这样就传开了。”

[17] 《永宪录》卷一。

[18] 参见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此说未引来源,不知真假。

1793年,当时中国奢靡腐败,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1793年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凯伊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瓦特发明完了单向蒸汽机又推出了双向蒸汽机。

1793年的法国。法国大革命正热火朝天,一浪高过一浪。法国国民公会通过了《1793年宪法》。这一年的1月21日,法国人在巴黎市中心的革命广场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

1793年的美国。工业革命在美国方兴未艾。斯莱特建起了美国第一家使用新型先进机器的工厂,在新大陆开创了工业纪元。

扩展资料:

18世纪末,国势蒸蒸日上的英国人认为他们有充分的底气与中国握握手了,于是,他们派出一个成员多达700人的庞大使团,浩浩荡荡来到中国。

马嘎尔尼一行人1792年从国内出发,到了1793年年初到达了中国广州。到达中国之初,马嘎尔尼就感受到了中国官民之间极度的不和谐。

使团一路上享受的是乾隆皇帝最慷慨的礼遇,但是当,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使船“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英国人的弃物。

英国人认为: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

参考资料:

人民网-乾隆盛世的“饥饿”让英国使团700人大吃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年8月—1799),是清朝第六任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历被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无疾而终,终年89岁。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史称乾隆皇帝。同时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他60年的稳定统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经宣告结束。在60年漫长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彻底腐败。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蘘却已尽上来了。”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中国的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嘉庆),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一说乾隆的实际统治期持续至其逝世)。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逝于养心殿。

所以,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实际执政63年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字狱上的“贡献”。乾隆帝儒雅风流,精于骑射,一生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乾隆本人是陶瓷艺术的爱好者,在其统治期间,中国的陶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以著名文人纪昀为总裁,组织了包括戴震、姚鼐和王孙念等人在内的360余人,历时15年,编写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篇幅之多可谓集我国古籍之大成。该书对以往学术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建筑上,乾隆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因此圆明园也被全世界称为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同时,乾隆的视角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杀头抄家充军。文坛上,一片肃杀之气。康熙时,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问题”,遭到严惩,主犯戴名世被杀头,株连亲戚朋友几百人。五十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旧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兴冤狱,杀害了71岁的举人蔡显,株连24人。

同时,乾隆担心著作中的反动言论,因此下令对中国古代文化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查和销毁,像顾炎武、黄宗羲、黄道周和张煌言等人的著作都在违禁之列,造成我国传统不可估量的损失。

乾隆仿效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考察民情。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旨在查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而乾隆南巡,虽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对巩固政治的作用,但他更偏重游山玩水,奢侈豪华,所花费用超过了康熙10倍,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还造成了奢靡的社会风气。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这些书都被乾隆帝统统烧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他亲自修订的《明史》。

乾隆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密切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乾隆非常重视和欢迎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伊犁。有的大臣却认为:“自弃王化,按之国法,皆千严谴,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不主张抚慰。有的大臣说:“以抢伊犁之故,其部众悼于远徙。”认为渥巴锡想趁准噶尔新亡,利用真空来抢伊犁,所以东归。作为清政府也有这样一种考虑,担心返归土尔扈特部众重返故地后,会扰犯边地,破坏边疆刚刚获得的安宁。乾隆根据得到的情报,最后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判断:“明知人向化而来,而我以畏事而止,且反至寇,甚无谓也。”并进而制定了收抚土尔扈特部落的方针。

乾隆面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强硬的态度,断然拒绝殖民者的无理要求。对于诚意谴使来华的国家,乾隆则采取友好态度,但仍然一律拒绝通商。应该指出,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并以天朝自居,使中国科学技术与欧洲差距更大,以至于他逝世40年后,中国任人宰割百余年。

乾隆统治的中后期,随着自身逐渐老迈,本性的好大喜功,更喜欢周围人的颂扬,尤其得意自己的武功,亲自撰写《十全武功记》,并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珅贪污弄权,朝政日益腐败。乾隆登基时,清政府国库尚有3,000,000两白银,1775年左右,乾隆到达了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国库积有白银73,900,000两,甚至超过了康雍两朝。但是长期且巨大的贪污腐败、数次远征、诸多宫廷建造、个人六次南下、历次平叛、缓慢孳生的鸦片以及个人浮华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两白银。1796年乾隆退位时,几乎所有的国库资金被挥霍一空,使盛极一时的清王朝开始下坡路。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布乾隆将于来年春天让位于其子颙琰,这意味着他在位的时间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一年。在准备期间,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养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一处居所。但是就如他并未离开紫禁城一样,乾隆并不想放开他统治了六十年的大权。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听政三年,并实际统治至其驾崩。

乾隆的祖宗18代是爱新觉罗孟特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乾隆的祖宗18代是爱新觉罗孟特穆,是目前有历史记载的乾隆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孟特穆是明朝建州女真人,明代倭朵里部首领,宣德八年因部族斗争被杀害。

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以巨贪而出名。在清朝所有大臣中,和珅是最为贪婪的一个,在历史的纬度上,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就价值二亿二千二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 皇帝的侍卫很多,但为什么和珅会得到乾隆的赏识?

《庸庵笔记》记载:某日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责问:“这是谁的过错?”众侍卫都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应声说道:“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乾隆马上将他升了职。

另一说法是,某日乾隆在轿中背诵《论语》,忘了下文,和珅顺口背了出来,乾隆很是欢喜。总之,年轻的和珅英俊潇洒,又颇有才学,可能在某一偶然的机遇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从此时来运转,飞黄腾达。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26岁的和珅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正月,授户部左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

短短半年,和珅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 《和珅列传》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

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随后,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

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确实表现了他的才华,所以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时隔一个月,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又将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丰绅殷德,两人于乾隆五十四年结婚。

这门亲事,既给和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又使和珅在政治上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和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做错了什么事,也不会受到处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苏四十三造反,和珅受命与大学士阿桂一起督军镇压。前方将帅本来快要取胜,但和珅先到一步就瞎指挥,竟然转胜为败,致使总兵图钦保被打死。

乾隆知道情况后,命令和珅马上回京。和珅回京后,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兼任了兵部尚书。

据史料记载,和珅从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直至他获罪前后的29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

乾隆四十一年,27岁的和珅被授予军机大臣。3年后,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英武殿大学士阿桂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当年在军机处任职的还有大学士王杰、尚书董诰和福长安。阿桂、王杰、董诰都讨厌和珅,结果就出现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办公的奇特现象。

为此,御史钱沣专门上了一道奏折,请皇上下令恢复军机大臣在一起办公的规定,这一奏折矛头指向和珅,乾隆承认奏折所反映的情况是对的,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乾隆知道阿桂与和珅不和,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工程、办理案件,军机处的实权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听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和珅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还是很有才干的。《和珅列传》中说,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和珅最高的才干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现在清代乾隆朝的清宫戏的热播,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扭曲了历史。在这些古装剧影响下,和珅在人们眼里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丑。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并非如此。

据《和珅列传》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即公元178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当朝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可见其处世干练,办事果断,处理大案要案的才能非同一般。

不久,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金融流通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表现了他的才华,以至于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后来,乾隆又给了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使他登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

和珅,出身纽祜禄氏家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少贫好学,仪表俊雅。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不两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三等的侍卫,进入了军机处,成为当朝首辅大臣。

和珅专权擅政二十多年,升迁四十七次,权倾朝野,势焰熏天。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廷议凌迟,改赐和珅狱中自尽。其长子丰绅殷德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免予连坐。至于为什么和珅会得到乾隆的赏识?清代文人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说的很有意思。其中说:某日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责问:“这是谁的过错?”众侍卫都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应声说道:“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乾隆马上将他升了职。某日乾隆在轿子中背诵《论语》,忘了下文,和珅顺口接了上去。因此,乾隆从和珅干侍卫的时候就很赏识他,以至于她从一个不知名的跟班飞升进入了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4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有过“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的说法。和珅的权倾朝野的熏天气焰由此可见一斑。

如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皇帝八十大寿,和珅总管这件事,他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和珅很快满足了乾隆八十大寿的需要。这些内容在《高宗纯皇帝八旬万寿庆典》和《万寿盛典初集图画》等档案中都有详细记载。

和珅还创立了一种议罪银制度,就是让有过失的地方总督、巡抚等官员用交纳罚款来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数万两、数十万两。这种议罪银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为此,和珅还专门成立了办理此事的“密记处”,建立专档《密记档》,详细记录当时收缴罚银的情况。许多督抚大员都受到过这种敲诈,而他们对付的办法就是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最后加倍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内阁学士尹壮图实在看不下去,就上奏皇帝说,这样下去,所谓加强吏治,整顿官场不过是一句空话,商人老百姓都叫苦不迭。结果惹恼了乾隆,尹壮图差点为此丢了性命,从此也就没有人敢提一句。 努尔哈赤后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的内务府,没用几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乾隆的腰包被塞得鼓鼓的,能够随意享乐,当然高兴,对和珅也就更加依赖了。

和珅在填满皇帝腰包的同时,也在毫不含糊地往自己怀里装银子。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珅这一关,能不能送给皇上,都由和珅说了算,有时交一二件给皇上,其余都落在和珅的手里,以至于他所藏的珍珠手串,比皇宫的还多还大。这些珠宝分别藏在许多地方,这是当年和珅的住宅,有一部分珠宝就藏在这个的夹墙里。 由于和珅的种种恶行,总有人想弹劾他。当然,那并不是传说中的刘墉,实际上刘墉比较圆滑,不敢仗义执言,反而是一些级别不高的官员敢于碰硬。

乾隆五十一年《夏季档》记载:御史曹锡宝本想参劾和珅的家人刘全,从中打开缺口。但他做事不慎,将奏稿拿给同乡吴省钦过目。吴省钦连夜向和珅告密,曹锡宝因此事被革职留用。

曹锡宝等人没有搬动和珅,反而使和珅有所警惕,他决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以绝后患。他规定:以后所有送给皇上的奏章,都必须同时送一份副本给军机处,这样谁去皇帝那儿告他的状就不容易了。他还规定,御史位置空出时,只能用60岁以上的老臣担任。和珅用权力几乎把所有通向皇帝的渠道都堵死了,这样他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庆元年,乾隆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当起太上皇。但遇上国家大事和重要人事任免,他都要亲自过问。

形势发生变化,和珅不得不采取措施防备嘉庆。他一面极力讨好嘉庆,又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自己的亲信。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时任广东巡抚,上了一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跑到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不过乾隆未予理睬。

嘉庆元年八月,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向乾隆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这次乾隆生气了,幸亏军机大臣董诰劝谏,乾隆才作罢。但不久,和珅还是鼓动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

和珅还将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监视嘉庆的言行。

嘉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王杰因看不惯和珅告病退休,董诰因为母亲守孝也回了老家,在军机处和珅可以呼风唤雨。

这时乾隆已年老力衰,记忆力下降。和珅真正成了乾隆代言人,他的专横比往日更甚。 嘉庆为什么要铲除和珅?

有人说和珅被杀是因为他太富了,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他的家产值白银8亿两,是清王朝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以招来杀身之祸。

从查抄家产的清单中可以看出,和珅长期把持崇文门税关,索贿受贿;大量兼并土地;开设当铺银号,放高利贷;开设煤窑、跑运输……大量银子进入他的私囊。

巨大的财富使和珅过着帝王般奢华的生活,他在北京、承德等地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起豪宅(今恭王府),府内甚至仿乾隆宁寿宫建起楠木房,并仿皇帝建制修建垂花门等。和珅还在北京海淀建有淑春园,即今北大未名湖。

和珅不仅享受着姬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梦想着死后像皇帝一样风光,他在河北蓟州(今蓟县)修建巨大坟墓,规格甚至超过亲王,民间称之为“和陵”。和珅被抄家时,坟墓被平毁。

和珅被抄家时,除各处房产花园外,还抄出银子300多万两、金子32000多两;土地10多万亩,收租房屋1000多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约有1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七八千万两。 通过和珅仿皇帝建制修建房屋、陵墓等,不难看出他已不光是贪恋钱财,权欲之大已到了惊人地步。这才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主因。

嘉庆四年,嘉庆在张诚基奏折上批示:“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其实嘉庆对查抄和珅的家产是适可而止的。嘉庆四年正月,他在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奏折上明确批示,“不必过于株连搜求”。甚至后来大臣萨彬图奏称目前抄出的不足和珅家产十分之一,请求再深挖严追时,遭到了嘉庆的严厉批评。

由此可见,嘉庆杀和珅是因他权力太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嘉庆甚至怀疑他可能会谋反。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清国史馆将编好的《和珅列传》送嘉庆过目。嘉庆见记载极简单,只记录了和珅的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批示: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事的。只是和珅“贪鄙性成,怙势营私,狂妄专擅”,才不得不加以重罚,为此嘉庆下令重新编写。 乾隆时期,和珅也许运气太好了,盛极而衰。嘉庆元年以后,和珅的家庭接连遭到不幸。

嘉庆元年七月初七,被和珅视为掌上明珠的次子刚满两岁就夭折了,当时他正随驾避暑山庄,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极为伤心。

两个多月后,和珅弟弟四川总督和琳又染瘴气身亡。和氏兄弟手足情深,和琳又是他官场上的一大支柱,突然暴亡,和珅格外悲痛。

嘉庆二年,和珅的孙子夭折。

嘉庆三年,和珅结发三十年的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和珅虽妻妾成群,但与冯氏感情最为深厚。

不到一年,和珅本人也成了泉下之鬼。和珅死后,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在河北蓟州草草埋葬了和珅。

和珅始终认为是被自己的才华给害了。和珅的确是个有才的人,但他最大的才华却是玩弄权术。他能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靠的是紧紧傍着皇帝、讨得皇帝欢心的本事,然而这种本事却不能让他永远享受富贵,最终还是皇帝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三名

 潘世恩   陈 云   陈希曾

 第二甲二十九名

 陈秋水   姚 礼   叶绍楏   张 燮   蔡之定   马学赐

 孙承谋   吴 云   王麟书   周 垣   谭光祥   周系英

 戴敦元   徐国楠   戴三锡   唐仲冕   赵佩湘   程华国

 黄炳奎   狄梦松   郭世谊   俞廷樟   左 辅   李师舒

 英 和   李宗瀚   汪梅鼎   周葆善   范照藜

 第三甲四十九名

 朱瑞椿   许作屏   魏元煜   陈世章   赵 灿   商 起

 贾 澄   孙 锡   洪廷杓   白守廉   周麟元   巩懿修

 黄 洽   朱声亨   王进祖   张福谦   殷 圻   宋邦英

 刘敬熙   弓佩绂   王绍兰   吴国鄕   酆云倬   王启聪

 李大猷   凌廷堪   吴贻咏  舒懋官   王 恺   李元枢

 何学林   田兴梅   蒋 第   薛志亮   仲 瑚   吴居阀

 高守训   谢淑元   李 梴   陆寿昌   高金藻   冉玉行

 罗龙光   甘家斌   史书笏   朱 桓   叶 灼   杨学光

 李席珍

 一作:吴贻永

清朝经学家段玉裁简介,《说文解字注》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生平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