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暗沈老得快!女中医养颜必吃补血粥
秋风起,特别容易觉得疲劳、想睡觉,就连皮肤也显得暗沈无光,仿佛老了好几岁?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先天之本」,若肝血一步步耗伤减损,不仅容颜会日渐衰老,身体也会逐渐失去活力。想要找回青春,中医师推荐2道粥品,美颜又养生。
不让忙碌生活催人老!女性上班族养肝驻颜这样做
美女中医师吴茱萸表示,许多女性都希望自己拥有「粉面含春、朱唇玉润」的好气色,以及「眉如远山、目盈秋水」的灵动神采,前者是肝血充沛、阴血充养肌肤腠理的外在表现,后者则需肾精充沛。
新时代女性,事业、家庭两头烧,忙碌之余别忘了更爱自己。吴茱萸中医师在著作《日日好气色》中推荐一道「养血补津粥」,不仅能滋养肝血和肾精,达到美颜、护眼的效果,也能消除疲劳,改善头晕眼花和腰酸腿软。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先天之本」,想要养颜美容,就要滋养肝血。
补虚益肝粥
材料: 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5公克、桑椹15公克、黑木耳6公克、紫米50公克、粳米50公克。
作法:
淘洗紫米和粳米,除去杂质后,以冷水浸泡3至4个小时。
将浸泡后的紫米和粳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以大火煮开,再转小火。
将其他药材和食材洗净后,放入米锅中一起炖煮,等到粥香四溢、水米交融即可。爱吃甜食的人,可以在粥煮熟前加入少量的冰糖调味。
说明: 菟丝子、枸杞子和女贞子都是滋补肝血肾经的补益佳品,食药两宜、平和滋补,长期服用亦不致上火,其中《神农本草经》更记载菟丝子具有改善脸上黑色和黄褐色斑点的「除面酐」效用。而桑椹、黑木耳因其色黑入肾,又是补益肾经的上佳之品,古籍常形容「乌须发、美颜色」。
首先表明立场,笔者非常赞同张文宏教授“大疫当前,早餐不能光喝白粥就咸菜”的说法,因为这么吃确实不够营养。不过,今天的文章重点不在于张教授的说法,而在于说法所引发的讨论。在这场几乎“打成一锅粥”的论战中,无论“挺张”还是“反张”,都有拿中医 养生 甚至传统文化垫背的。其中有个说法是“喝白粥配咸菜是传统 养生 标配”。没错,传统烹饪方式的确以蒸煮为主,而粥是这方面的代表。但要是说传统的喝粥方式就是“白粥配咸菜”,那您真的需要重新了解一下传统。
粥的主料是米,古人熬粥用啥米?
从清代黄云鹄《粥谱》收录的247首粥方看,“谷类”粥有54种之多,既有粳、籼、糯、粟、秫、稷、粱(青、白、高)、黍、稗子、薏、苽、玉蜀黍(玉米)、沙谷米(珍珠米)等米类,也有大麦、小麦、莜麦、燕麦、荞麦、苦荞等麦类粒食,真是蔚为大观,所谓“九谷六米”(《周礼·地官·舍人》)皆可煮粥。
诸多谷物煮粥,谁唱主角?北方小米,南方大米?还真非如此简单,起码宋代以后不是。
从北宋两本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明确记载用米种类的226首粥方看,粳米128首,粟米42首。
粳米煮粥南北“通吃”局面,可能与从中唐起水稻种植在北方发展,出现“忆昔开元全盛日”“稻米流脂粟米白”(杜甫《忆昔》),稻与粟几乎“平分秋色”的盛况,以及明代后稻米更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秦汉时期黄河流域长期做主粮的粟黍稷等谷物,成为百姓餐桌上新主粮有关。“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什三”(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占七成,麦类、黍、稷等合计仅占三成。从中医角度看,比较同归稻米属而食性偏温的糯米,归粟米属而食性微寒的粱米和秫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粳米因食性平和更适宜不同体质、病证者而胜出。
但此粳米非彼精米(精制谷物)。现代人吃的白粥,顾名思义,用的是精制大米。古代谷物加工只有舂和磨等方式,各种米、面都应属包括谷皮、糊粉层、胚乳、胚芽等所有天然营养成分的全谷物。“食不厌精”(《论语·乡党》)的“精”指挑选,“精,择米也”(《说文解字·米部》),即从舂过的米里去除杂草土块,保留相对完整的米粒。所以,古人还喝不上现代意义的“白粥”。
唐至清代的33本方书中 粥的辅料用到了294种物品
粥的辅料则包括米和水之外的入粥物品。从笔者检索唐至清代的33本方书中的食疗专篇、食养专著和食谱,剔除重复后的616首粥方里,用到了294种物品,七成以上为各类食材相互搭配。以豆粥为例,就包括黄豆、绿豆、黑豆、赤小豆、蚕豆、芸豆、豇豆、刀豆、豌豆、泥豆、爬山豆等。可能考虑到上述豆类的大小各异而火候掌握不一、食性不同则涉及配伍考虑,古籍记载都是单独与米类配合,像八宝粥那样“一勺煮”的,仅此一例。与蔬果相配的如萝卜粥、胡萝卜粥、葱白粥、葵菜粥、韭菜粥、豆芽粥、梨粥、莲子粥、百合粥、柿饼粥、胡桃肉粥等。与肉蛋奶搭配的粥方也很多,如鸡肝粥、兔肝粥、羊肉粥、鹿肾粥、黄雌鸡粥、鲫鱼粥、鲤鱼粥、鸡子粥、牛乳粥等。如此吃来,估计营养也差不到哪儿去。
古人喝粥配咸菜吗?极少
清代医家曹庭栋提倡“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老老恒言·晨兴》),“病中食粥,宜淡食”(《老老恒言·慎药》)。所谓“淡粥”即不加或少加调料佐餐,“食时勿以他物侑食”。
曹氏《老老恒言》卷五“粥谱”列出百首粥方,仅“润燥”的杏仁粥、“治久泻”的山药粥和“清内热”的竹叶粥方加了糖;“治五劳七伤”的枸杞叶粥、“止暴痢腹胀”的白鲞粥、“治发热头痛”的葱白粥和“治消渴饮水”的猪肚粥等四方加了豆豉、生姜和醋;“补虚除热”的鸭汁粥、“滋肾补阴”的海参粥、“治中风”的牛蒡根粥和“治阳气衰败,腰脚痛”的羊肾粥等四方加了葱姜等“五味”。这些添加都有利上述粥方发挥相关调治功能,而其他89方均未添加任何调料。
减少调味品的干扰,更能凸显物品自然生成的食味和食性,“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饮食》)。
文/李孟慧(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饮食有一个不言自明的首要目的,就是强健体魄,我们的先贤墨子、老子、孔子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墨子·辞过》说:“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节用》也有类似的说法:“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增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贵异物。”老子提倡平淡饮食,在《老子·六十四章》中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说法。又见《符子》所述老子“节寝处,适饮食”的议论,主张以饮食养性健身。孔子虽然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由此还被认为是一个过于追求滋味的人,但他也曾夸奖过颜回不讲究饮食起居,在《论语·述而》中还有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论说。孔子还有一些关于不食变质变味食物的话,显然是从健康角度考虑的。
中国的岁时饮食也并不排除健身这个功能,古代也以健康作为岁时饮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外部因素而论,人体常会因季节变换导致身体失和而生病,所以在不同节令人们要设计不同的食饮,以护卫自己的健康。这里就以几款特别的古代节令食品,看看古人在设计这些食品时追求健康的用意。
《荆楚岁时记》说大年初一要“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这些食饮,多以健身为目的。如椒柏酒,就有祛病的功用,魏人成公绥有《椒花铭》说:“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为珍,蠲除百疾。”味道不错,疗病亦佳。白居易《元日对酒》诗中的“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其中的蓝尾酒,正是椒柏酒。大年初一还食用五辛盘,《正一旨要》说:“五辛者,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均辛香之物。”是书引孙思邈《食忌》说,正月食五冰糖葫芦辛以避疠气。又见孙真人《养生诀》也有类似说法:元日取五辛食用,令人开五脏、去伏热。人们还在寒冷的节令,就想着夏日的平安了,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一带,人们在冬春爱吃一种翠皮紫心萝卜,名为“心里美”。《燕都杂咏注》说,立春食紫萝卜,名为“咬春”。《燕京岁时记》也说:立春日“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清甜寒齿,清心却困,名之为心里美是太好理解了。北方人与这心里美同季的特色食物还有一款冰糖葫芦。《燕京岁时记》写道:“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故脆甜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冬日离不了炭火取暖,体内难免火盛,取冰糖葫芦败火,甜酸可口,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冰糖葫芦至今在京城仍然很受欢迎,而且不限冬日享用。
除了冰糖葫芦,北方人还以冬至食赤豆粥败火。《岁时杂记》说:“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这就是现在的红豆粥。粥作为节日食品,用得比较多,值得提及的还有祭灶日的口数粥。《乾淳岁时记》: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武林旧事》也说:“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范成大为此还作有《口数粥词》。这粥人人都要吃,猫犬都不例外,因此名为口数粥。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瘟病。赤小豆,古代又称小菽、赤菽或米小豆,现代一般称为红小豆。红小豆多用作豆汤、豆粥、豆馅,为北方人所喜爱。中医认为,红豆性平昧甘,有健脾利水、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对脾虚不适、泄痢便血等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冬要防瘟,夏要防暑,夏令也有不少用于健康的节物。《元池说林》:“立夏日俗尚啖李。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妇女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一曰是日啖,令不疰夏。”古代以入夏寝食不安为“疰夏”,又写作“蛀夏”。立夏日还以饮七家茶的方式防疰夏,见于《熙朝乐事》和《清嘉录》的记述,对此我们在上文已提及。立夏的节物还有上海嘉定人的麦饭、浙江桐乡人的粉饼、太湖一带的麦豆羹,都与防疰夏有关。幽此可以看出南方人较为注重立夏这个节日,这一天要吃一些防暑食物,以保炎夏平安。
以健康体魄为目的的饮食宜忌,是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内容。中国古代的饮食宜忌,更多地具有时令特点,可以称为“节令食宜”和“节令食忌”。同是一种食物,某个时令不宜食用,或某个时令最宜食用,这是中国节令饮食的中心内容,其主要作用仍然还是疗疾、祛邪、保健。如《岁时杂记》说,“自寒食时,晒枣糕及藏稀饧,至端午日食之,云治口疮。并以稀饧食粽子。”
古籍中的节令饮食宜忌,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不一定全都符合科学道理,用心却是极可贵的,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古今都是一样的。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古代有以淡泊饮食养生的传统,而节日饮食的种种搭配,都是这传统的集中体现。传统的节令饮食,多数都清淡素雅,制作较为简单,而风味却很独到。煮元宵、饺子、馄饨、面条、烙春饼、烤月饼、蒸糕、包粽子、在制作上包括了蒸、煮、烙、烤等一些基本的烹调方法,在品类上有干食、湿食、流食,有热食,有点心。非常全面。
养生为饮食第一要义,节令饮食亦是如此。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草书贴(局部)
秋老虎高温发威,半夜突然清醒睡不着觉,「暗公鸟」的失眠岁月非常痛苦。中医认为,失眠的人是胆气旺盛,引发入睡困难,尤其在晚上23点至晨1点,走的是胆经,可以通过敲一敲胆经的方法来缓解。此外,也推荐食用一道纾压解忧郁、助眠的「远志酸枣仁粥」,以及必按帮助入睡的3大穴位,提升睡眠品质。
《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指胆是公正的器官,主宰人的决断,如果没有胆气的促进,就会表现出胆虚怯弱、心神不宁现象,例如心悸、失眠,甚至忧虑等。
晚上11点至晨1点睡不着 敲一敲胆经能助眠
如果你是睡到一半,经常在晚上11点至晨1点就清醒睡不着,此时走的正是胆经;而凌晨1点至3点,走的是肝经(出现比例最多);以及凌晨3点至5点,走的是肺经(肺热)。所以,强化胆经助眠,还能解忧郁,而敲一敲胆经即是不错的好方法。
胆经位于臀部侧边往下经过膝盖外侧
彭温雅中医师在其新书《彭温雅医师的湿气调理全书:排湿从养气开始》中表示,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从外眼角开始,往上走到额头鬓角处,绕道耳后,沿着脖子到肩膀,其中一个分支会从耳朵后面进入耳中,绕到耳朵前并走到眼角外侧;另一个支脉从眼角外侧往下经至眼下、下颌角、颈部、胸部,通过肝、胆,绕 毛际,进入髋关节部。直行的经络从锁骨往下沿胸侧、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膝外侧、小腿外侧、外踝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
胆经是位于臀部侧边往下经过膝盖外侧,平时工作习惯久坐的人,容易在此处累积脂肪,此时可以利用双手握拳,顺着臀部侧边,由上往下的方式轻敲胆经,同时可以针对「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这几个穴点加强 ,效果更佳。
中医看失眠原因: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血虚
除了适度敲胆经有助眠、解忧郁的效果之外,按中医阴阳学说而言,夜为阴,而神其主,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因此失眠在中医古籍记载称之为「不寐」,而人体为顺应天人合一,入夜则寐,入昼则寤,为人体适应自然界规律的表现。中医认为失眠的成因主要可归因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血虚等,容易导致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如果属于瘀血内阻、阴虚火旺症型,除了失眠外,也常合并情绪烦躁不安、头痛、心悸、精神紧张等问题。
因此,中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依辨证论治来改善气虚,让气血通畅,就有助于治疗失眠。透过中医改善失眠的优势很多,除了能分别针对忧郁、火气旺、压力大等不同失眠成因对症下药,还兼具补身、调体质作用,更不会因长期服药而出现增加肝脏负担等副作用。尤其若长期仰赖安眠药或镇定剂,恐在日常生活中导致嗜睡、昏沉、成瘾等问题,甚至可能提高交通、工作上的意外可能。彭温雅中医师以下推荐一道有助于纾压解郁,并提升睡眠品质的「远志酸枣仁粥」,以及助眠3大穴位,提供大家参考:
远志酸枣仁粥
材料: 远志30克、酸枣仁30克、白米10克。
作法: 所有药材洗净后,加入两千毫升开水,煮滚后闷一下,即可饮用。
功效: 远志能安神益智、祛痰消肿;酸枣仁能镇静宁心、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两者合用有助于纾压解郁,并提升睡眠品质。
3大穴位放松心情助眠
按压的穴道包括耳神门穴、太冲穴,以及涌泉穴等。每次可按压5秒、每回20次,每天数回,平时按压可改善睡眠品质,若经常反复失眠,则可以增加 频率,以改善症状。
神门穴
穴位: 位于耳朵最上方的三角窝里。
功用: 为帮助睡眠、缓解疼痛、清热安神及调整自律神经。
小小的耳朵对应的是全身器官,每天捏、搓、拉自己的耳朵就能辅助改善失眠的困扰,调整紧张焦躁的情绪,并启动身体的自然治愈力。
太冲穴
穴位: 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两根骨头交会凹陷之处,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能够反应肝经以及肝的状况。
功用: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合肝火旺盛、心情焦虑、郁闷及失眠的人,经常用指腹按揉此穴就可以平肝熄风、清肝明目。
涌泉穴
穴位: 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功用: 轻轻点按涌泉穴,能启动经络传递作用,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帮助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情绪。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热水以能适应为度,可以帮助一夜好眠。
经常在晚上11点至晨1点就清醒睡不着,此时走的正是胆经。 属于瘀血内阻、阴虚火旺症型,除了失眠外,也常合并情绪烦躁不安、头痛、心悸、精神紧张等问题。 轻轻点按涌泉穴,能启动经络传递作用,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帮助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情绪。
药膳一
用料:党参10克、枸杞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荸荠40克、羊头一个、食盐、花椒、味精、胡椒、葱节各适量
工艺:将党参、枸杞、陈皮、山药、荸荠、花椒、胡椒与羊头同炖,待羊头炖烂加入葱节、盐等再煮5分钟,练去山药党参、枸杞、陈皮、葱节等。
用法:吃肉喝汤
功用:补脾益肾。适合脾肾虚弱者食用。
药膳二
用料:鸡脚100克、扁豆10克、苡仁10克、云苓6克、生姜1片
工艺:将鸡脚去衣洗净飞水,再与洗净的药材一起放入炖盅内,加清水300毫升,隔水炖两小时调味后服用
用法:食鸡脚,佐餐食用。
功用:除湿健脾,因脾虚湿重所致胃肠炎而见大便泄泻者食用尤佳。
药膳三
用料:花生仁100克、大枣50克、猪蹄1000克、绍酒10克,葱、姜、精盐、味精各适量
工艺:猪蹄用沸水烫后洗净,刮去老皮,加清水放于锅内煮沸,撇去浮沫。加绍酒、葱用中火加热35分钟,再加入花生仁、大枣、盐味精调味,再用大火煮15分钟左右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补脾养血。适宜脾胃气血不足者食用。
药膳四
用料:牛肉500克、淮山药30克、枸杞15克、桂圆肉12克、姜片10克,葱、盐、味精、绍酒、食用油各适量
工艺:将牛肉洗净,入开水中汆一下,切成厚约2厘米的片。,山药、枸杞、桂圆肉洗净,放入大盅内。炒锅置火上。下食用油,加入牛肉片爆炒,入绍酒炒匀后放入大盅内,姜片放在上面。炒锅置火上,加入开水、盐、绍酒,开后放大盅内加盖,入蒸笼内蒸至软烂。取出姜片葱上桌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补脾胃,益精血。适宜脾胃气血不足者食用。
(本内容来自《中医食疗药膳大全(于释然编著)》。希望对你有帮助!!)
肌肤暗沈老得快!女中医养颜必吃补血粥
本文2023-10-18 19:21: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