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个老祖墓 咨询一下相关问题(附照片)
这是皇帝对地方上有功德人士的一种嘉奖的称号,赐XX郎,大致相当于九品官的封号,但无具体职位也无俸禄。从墓的型制看,也是乡里德高望重之人。不过太过张扬的话,要提防盗墓贼的光顾。具体情况查阅地方志或可揭晓。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对这一现象追踪关注,并使一些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流失逾千万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当然,这不全是流失文物。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认为:“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涵盖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典籍等所有种类
据了解,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 法、绘画、青铜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等各类珍品,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青铜器中就有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稀世珍品。
——绘画,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中国绘画近500幅。而以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引人注目。
——瓷器,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地方志和古籍,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宝藏,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七成流失国外。其中,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三种形式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介绍,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虽然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另外,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而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说,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是讨还的目标。该作品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40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功德无量的义举。
杨贵妃
杨贵妃(719年-756年8月15日,开元七年-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日 或 不明),号太真,籍贯蒲州永乐(治所在今山西永济),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杨玉环简介,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正史载其号为太真,未载其名,故士大夫、诗家多唤为杨太真。一说其小字玉环,另说小字“玉奴”,世人多称以杨玉环。
杨氏家族出于弘农杨氏,家族徒籍蒲州,逐为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具体出生地点和出生日期没有记载。据逝世时38岁,倒推为719年。
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称其生日为六月一日,生于蜀地,地方志更一进步指出杨氏生于蜀导江县(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清朝嘉庆年间编撰的《全唐文》中,收录的《容州曾宁县杨妃碑记》称她为“容州杨卫人”,故地方志称生于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但有认为此文为后世伪作。杨氏为唐初被杀的隋朝官员杨汪之五世孙,高祖杨令本任金州刺史。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十岁时[来源请求]丧父,被叔父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收养。
贵妃戏酒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氏以“杨玄璬长女”的身份受封为寿王妃,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玄宗悼惜良久,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旧唐书·后妃传》的记载:“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同时回避了杨氏是李瑁妻子的事实。古代中国社会,杨氏先后嫁父子二人,被认为是 。《新唐书·后妃传》的记载:有人进言杨氏“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打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寿王妃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七月(745年)李瑁新娶韦氏。一个月后,杨太真还俗受册封为贵妃。此时杨氏二十六岁,而唐玄宗已六十岁了,这时杨氏反成为李瑁的庶母。宫中呼杨氏为“娘子”,杨贵妃受到的礼数实际上等同于皇后。
贵妃醉酒
杨贵妃备受宠幸,其宗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获授官爵或赏赐:父亲杨玄琰累次追赠为太尉、齐国公,母亲受封凉国夫人。叔叔杨玄珪提拔为光禄卿。其堂兄杨国忠之子杨昢、杨暄,贵妃弟弟杨鉴,皆娶公主、郡主为妻,杨氏一门尚两公主、两郡主。贵妃父祖立私庙,玄宗御制家庙碑文并书。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的女儿崔氏亦因母亲的关系,被唐玄宗选为皇孙广平郡王李俶的王妃。唐玄宗对杨氏姐妹的恩宠声焰震天下。每次命妇入朝,玄宗的妹妹持盈公主等人皆礼让杨氏姐妹不敢就位。从中央至地方的官员“奉请托,奔走期会过诏敕。四方献饷结纳,门若市然”。玄宗的两个女儿建平和信成公主因为得罪贵妃家族,被追回赏赐,驸马都尉独孤明因此失官,另一位驸马程昌裔亦因杨氏家族停官。天宝五年、九年,贵妃曾两次得罪玄宗,被遣出皇宫。但都被玄宗召回,更为宠爱。
其堂兄杨国忠为人好赌,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更加腐败。周昉有画《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图》,描画唐玄宗与人玩双陆要输时杨玉环简介,杨贵妃故意放白鹦鹉扰乱棋局。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朝野均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怨恨。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著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旧新唐书,记最初杨贵妃安葬于驿西道侧。唐玄宗自蜀地回到长安后,派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于是便停止了。唐玄宗又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当初安葬时以紫褥包裹尸体,再葬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呈献给玄宗,玄宗视之凄惋,于是命人画贵妃的画像于别殿,朝夕视之。
后世之人以成语“燕瘦环肥”而附会,认为杨贵妃体态较胖。诗人李白曾经与贵妃近距离接触,并为贵妃现场作诗,即为著名的《清平调》,其诗赞美贵妃的身形和美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而且根据历史记载,贵妃擅长舞蹈,其代表舞即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与赵飞燕相比较,贵妃还十分擅长于胡旋舞。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据说荔枝从产地岭南送到长安时表面尚有露水。此品种亦称为“妃子笑”。
另有传说她当时曾被解救,后来到了日本度过余生,在日本山口县长门市向津具半岛也流传这样的说法。日本前知名女艺人山口百惠就曾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
更多 >>
更多 >>
墓碑的正面儿,右上角开始向下写小字: 先亲大人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 中间大字从上向下写: 故先(下边的字向右边,左面留着给母亲) 考 (留一个字的空) xxx (姓名),之墓(二个字与上面故先对齐)。
左下方写:不孝儿XXX(姓名)某年某月某日叩立。
碑的后面为墓志铭,将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品德,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巨细,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及国史的不敷。
如:寸草之恩报春晖,滴水之情报涌泉,父母之恩重如山,儿女情长伴终年,风风雨雨几十年,养育之恩受艰难,愤然离世倍思念,愿父长眠笑九泉。
某年某月某日叩别(立)。
先父xx,乘甲子,适孟冬。垂髫丧母,乞荒踵兄。颠沛流离,动心忍性。总发拜塾,刺股炳萤,拙而不惰,迟而不凝。寒窗数载,弱冠师宗,传道解惑,育人理校,兢兢业业者三十而终矣。
先妣氏xx,岁逢丙寅孟冬。受诗理,习织缝。淡心如水,柔情若虹。甲午归父,苦度日无怨,勤持家有成。上奉而下养,内贤而外明。饥弗食而助灾邻,寒毋衣而予贫穷。生四女一男,乐以德教,爱以仁导,继之人兴也。适劳极而福至,噩起壬申仲秋,正寝寿终。悲夫命哉!
如果使用合葬碑,男子居左,女子居右侧,这是背对墓碑的方向,所以我们正面朝向墓碑的时候,看到的是左边为母亲的名讳,而右侧为父亲的名讳。男左女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墓碑文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这一习俗依然保留。
现代墓碑的刻像文化已经非常盛行,主要流行有四种刻像方式:
第一种:左右分刻,这一种就是在左右分别刻写父母的单独照片,这样分开刻像让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空间,但是过于疏远,所以有了第二种刻法。
第二种:合照刻像,就是把父母合照刻在墓碑之上,这种方式会看起来更感人,但是也有问题,就是父母不是同时过世,这样的墓碑只能等双方过世以后才能刻写。
第三种:盖板合照刻像,如果墓碑碑板上面不雕刻头像,但是在后面,我们增加父母的头像在下方的盖板之上,也就解决了合照的问题。
第四种:直接用人做成立体的人体雕塑,把真人还原出来。这种雕刻墓碑极尽真实。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学,方志编纂学等。
二是,对古代地方志(或称旧志)的编纂体例,框架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旧志中的“简单目录”进行查阅。
三是,学会读旧志中的舆图,因为懂了舆图,才能形象地理解山川、建筑的空间位置。
四是,从前事(即大事记)读起,可知该地的沿革,历史事件等。作为未来深度阅读志书的历史背景材料。
五是,以职官、耆儒等人物传记作为进阶学习,这是对你要求有基本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对通史的全面认识,再来就是根据人物籍贯,可对应查阅所在的地方志,进而加强对人物的认识。
六是,艺文类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以从对仗入手标点。
七是,有点难度的——碑记,这涉及古代文书、称谓、风俗、习惯、法例等等内容综合而成的,字数多。
入门可以先看《中国地方志精读》、接着是古代汉语、古籍整理等书籍。
本文2023-08-04 21:23: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