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必效方简介
必效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
详见百科词条:必效方 [ 最后修订于2016/1/20 18:33:08 共1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必效方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人参健脾丸为方剂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组成为人参25g、白术(麸炒)150g、茯苓50g、山药100g、陈皮50g、木香125g、砂仁25g、炙黄芪100g、当归50g、酸枣仁(炒)50g、远志(制)25g。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详见百科词条:人参健脾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25 22:42:46 共397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是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记载“医经、经方、神仙、房中”的经方十一家,但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原书今俱已失传。梁代·陶弘景曾经亲眼见过《汤液经法》,从中摘抄部分方剂,写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一卷。据说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古书卷,委由莫高窟道士王圆箓装箱时,王道士受人所托,随意抽出一卷医书暗藏,此卷即《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1915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但原书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所幸当时有人已将全书默记,而有传抄件存世。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根据传抄件整理成书,附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公诸于世。
“经方”来自于殷商时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其上而又源于《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据梁·陶弘景说:“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所以“经方”最初的含义是这经方十一家,即十一部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 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所以后世所公认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
补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 。补剂系十剂之一,用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治疗阴阳气血诸虚证之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本草纲目·序例》:“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苦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详见百科词条:补剂 [ 最后修订于2015/11/16 10:24:58 共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红雪通中散 31 红雪通中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红雪通中散的用法用量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红雪通中散 41 处方 42 炮制 43 功能主治 44 红雪通中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红雪通中散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红雪通中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红雪通中散 1 拼音
hóng xuě tōng zhōng sǎn
2 概述红雪通中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红雪通中散红雪通中散为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即《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方记载的红雪的别名[1][2]。
31 红雪通中散的别名又名通中散、红雪通中散[1]。
32 处方朴硝十斤,羚羊角屑、黄芩、升麻各三两,人参、赤芍药、槟榔、枳壳(麸炒)、生甘草、竹叶、木香各二两,木通、栀子、葛根、桑白皮、大青叶、蓝叶各一两五钱,苏木六两[1]。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水煎去渣,再煎沸,下硝,不住手搅,待水将尽,倾入器内,欲凝时,再下朱砂一两、麝香五钱,经宿成雪[1]。
34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红雪通中散功能消宿食,解酒毒,开三焦,利五脏,除热,破积滞[1]。治伤寒狂躁,发斑,湿瘴脚气,黄疽,头痛目昏,及口鼻疮,喉痹,重舌,肠痈等症[1]。
35 红雪通中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一至二钱,新汲水送下[1]。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红雪通中散 41 处方赤芍药、人参(去芦)、槟榔、枳壳(去瓤麸炒黄)、淡竹叶、甘草(生用)、木香,各二两;羚羊角屑、升麻、黄芩,各三两;栀子(去皮)、葛根、桑白皮、木通、大青(去根)、蓝叶,各一两半;川朴硝十斤,苏枋六两,朱砂(细研)一两,麝香(细研)半两。
42 炮制上药除朱砂、麝香外,并细,以水二斗五升,煎至九升,去滓,更以绵滤过,再以缓火煎令微沸,然后下朴硝,以柳木篦搅勿住手,候凝,次下朱砂、麝香等末搅令匀,顿新瓷盆中,经宿即成矣,细研,
43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红雪通中散主治烦热黄疸,脚气温瘴,解酒毒,消宿食,开三焦,利五脏,爽精神;除毒热,破积滞,去脑闷,治眼昏,头痛鼻塞,口疮重舌,肠痈喉闭,及伤寒狂躁,胃烂发斑等病,并宜服之。
44 红雪通中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一钱至二钱,新汲水调下,更量老小虚实,临时加减服。
4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红雪通中散 51 组成大青(别研)1两,消石5斤(煎药后下),丹砂(别研)半两,桑根白皮1两,羚羊角(镑)半两,苏枋木2两,栀子仁15枚,槐花1两,升麻1两半,淡竹叶1握,诃黎勒15枚(去核),大腹5枚(锉),槟榔5枚(锉)。
52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红雪通中散主治风疾,及一切滞闷不通,亦治伤寒。
53 红雪通中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小儿半钱匕,临卧用温水调下。
54 制备方法古籍中的必效方简介
本文2023-10-18 20:18: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