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来历和作用各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温泉来历和作用各是怎样的?,第1张

  各地的温泉它的来历各有不同,作用基本相仿,向你介绍福州温泉,以窥全貌:

  福州的温泉究竟从何而来?地质专家告诉我们,由于福州地处温暖潮湿气候带,有充沛的大气降水,这些降水能源源不断地沿裂隙下渗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同时,福州盆地又是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区,而且表层有隔水、保温的粘性土层存在,阻止热能和热水的散失。这些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地下水向地壳深部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在释热岩体的热传导作用下,逐渐形成热水储蓄起来。而经过的断裂带给热水的活动提供了信道,地下热水正是沿此信道上升并与浅部温度低的冷水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浅层中温热水和温泉出露带。

  "温泉怒涌近高城,洗却尘埃亮体轻。最喜振衣无暑气,荷花香送午风清。"这是清人陈池养吟咏福州温泉的诗。

  福州温泉钦誉海内外,是全国四大温泉区之一。《福建通志》载,福州温泉分布甚广,由城东北汤边至王庄,南北绵亘六七里。福州温泉最早发现和利用始于何时,史无明文。原东门晋安河东岸卢家古温泉,传说"郭璞迁城民工洗",表明早在晋代已被开发利用。五代梁《宗一大师塔志》载,著名法师师备(835~908年),"生缘福州城南十里外温泉乡归化里,俗姓谢氏"。据考,归化里今属南郊城门乡谢坑村,其地唐代出温泉,至宋已竭。据载,福州四大温泉古迹皆是唐五代筑城时发现。一是青岬池(即日新居),在晋安河东;二是古三座,在汤边和树兜之间;三是十槽汤,四是八角井,均在金汤境。志书多载,福州温泉开发利用始于五代(907~960年),王审知建筑罗城时,民工在荒野上见地下涌出热水,便用石头垒成汤池,用以洗脸、洗澡。当地居民还有"凿石为槽,勺以洗涤"的。后有人用石块砌成三口浴池,池上搭盖茅屋,供人沐浴,此即"古三座"。当时约定俗成:"日男夜女",轮流洗澡。"古三座"被誉为"五代留古迹,三山负盛名"。宋《三山志》载,崇贤里(今东门一带)之温泉,能熟蹲鸱(芋头)。可见温度甚高。另载,闽王王审知(907~925年在位)创设龙德寺外汤院,地址在城东温泉坊(崇贤里),即今温泉路、汤井巷一带。相传,闽王王延政天德二年(944年),占城国的宰相金氏婆罗访问闽国,因水土不服,体生疥疮,在外汤院沐浴,数日即愈。他十分惊异,于是捐钱五千缗,在汤泉旁建亭、买田,请僧人加意保护;同时,立两通番书石碑,以记此事。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重修碑亭,将外汤院作为官吏休暇沐浴之所。宋代还在城东建一汤泉,因地处城内故名"内汤院"。宋时所立碑石有云:"嘉佑七年(1062年),元给事(即当时知福州事元绛)阅郡图,图有佛寺,曰内汤"史籍记载更详细些:"宋嘉佑七年,郡守元绛阅郡图,见有汤井巷、温泉乡之名。既得之,遂浚其源,砻石为井,揭宇环之。后宣和六年(1124年),侍郎陆藻命县重修,建温泉室四。中有振衣亭一,浣日一启,非衣冠未许游也。其后郡人群浴于此"。足见内汤院至迟建于北宋,而且与外汤院一样,都归佛寺管理,均属"官汤"性质。宋代,因"探掘日众,温泉池亦日增",出现了供大众洗浴的"民汤"。内、外汤院分别有官、民洗浴。文人墨客更于浴后吟诗作画,乐在其中。宋代僧可遵、李纲、曾巩、程师孟、蒋之奇等名流,都曾在雪峰汤院题咏留墨。李纲诗称:"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

  明代,福州发现更多汤穴,多由百姓开凿自用。万历《福州府志》载有七处。《八闽通志》载有三处:一为内汤井,"在府城温泉坊。旧有内汤院及温室、振衣亭。"显然是宋代温泉续用;二为外汤井,"在汤门外数百步。缭以垣墙,作温室及振衣亭。公府休暇,多盥濯于此,俗呼官汤。"这也就是最早的外汤院;三为十槽汤,"在汤门外百步余"。总之,当时汤泉集中在府城东的崇贤里,"数十步辄迸一穴,或出河渠中","旱潦无增减"。百姓开辟取浴十分方便。明谈迁《枣林杂俎》载:"福州府城东崇贤里有温泉,味甘而性和,热甚,有硫磺气"。谢肇淛《五杂俎》称:"吾闽城内外温泉共十五处,而其一在汤门外,最小而极热,土人呼为杀狗泉"。且曰:"闽中诸泉,皆作硫磺气,甚者薰不可耐。人患疥疮者,浴之辄愈。"时人认为温泉不仅可以涤污荡垢,还可祛病除邪、益寿延年。"人沐浴之,可以荡邪而难老"。明万历年间,《福州府志》记载的福州温泉有七处:一在城东温泉坊,即今汤井巷;二在晋安桥北,有四五窍;三在城东二里外长乐山阴;四在闽县崇贤里;五在汤门外河边,俗呼"官汤";六在汤门外百步,名石槽(十槽);七在井楼门外,名石壑,即今之汤边,又名双槽,讹为三座(即今古三座)。万历时,福州人王应山在《闽都记》中称:"温泉坊内汤井……其后,郡人群浴于此,溷杂颓废。"可见此时"官汤"少而"民汤"多矣。

  清代从康熙时起,福州便有私人澡堂。最早的汤池店是著名的"福龙泉",据传即创始于康熙年间。清施鸿保《闽杂记》载道光时"汤堂"曰:"闽县井楼门外,有温泉焉。居民于其处开设浴室,谓之汤堂,夏日尤多。有日新室、一清居、万安泉、六一泉等名,重轩覆榭,华丽相尚。"文中还引康熙朝诗人查慎行作《凫山同年邀游城东汤泉诗》云:"万壑千峰赴海疆,却从海眼发温汤。名同绣岭宁愁污派别曹溪自有香。身外尘埃供洗涤,人间炎热变清凉。依然沂水风雩意,童冠中间著老狂。""泉方广仅丈余,不可就浴,则当时已有开设汤堂者矣"。道光以后,私营汤堂发展。光绪年间,最盛时发展到四十多家,仍多集中在汤门外和井楼门一带。

温泉文化究竟起源于何处?这个答案也许已年代久远得不可考了。一开始,人类发现温泉,更发现动物在泉水中恢复疲惫。据说日本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温泉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后来是因为看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泡过温泉之后奇迹般地迅速复原,这才使他们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温泉的功能。现代人渐渐把泡温泉作为休闲养生、解压甚至治疗的方法,这种趋势迅速在全球漫延。

秦始皇建“骊山汤”是为了治疗疮伤,徐福为了山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辗转漂流到了日本歌山县,至今当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汤温泉浴场。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温泉宫”,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创作,描写脂粉美女从温泉出浴的情形,足见我国悠久的温泉历史文化。

日本人爱好温泉的程度实在是不必多说,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泡汤对日本人而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发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泡汤文化及温泉疗效整理,我们称之为“汤治文化”。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大陆的古罗马人,他们引泉水加热再流到建好的浴场中让人们使用,其中英国巴斯及土耳其等地有名的温泉浴场,一直都还在使用。 我国温泉有文献记载者多达972处,其中温度高于50℃的就有229个。经地质普查,据初步统计,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温泉达3000多处。

我国劳动人民发现和应用温泉治病,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经》里就有了“温泉”的记载。1000年前的《山经注》记有:“寇水出代群灵丘县高压山……,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汉代天文学家还专门写了《温泉赋》,文中写到:“览中域之珍轻,无斯水之神灵。……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臣民,资厥成分。六气*错,有疾疗兮。温泉泊焉,以流岁兮,除苛,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哉。”

这一段文字生动的描述了当时的劳苦大众纷纷去温泉洗澡的盛况。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写了《温泉碑文》,记述了温泉的治病作用。公元1000年,唐庾在《汤泉记》中探讨了温泉形成的原因。明代的杨慎著《安宁温泉诗序》,概括了我国温泉的分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我国的矿泉分为热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国最早的温泉分类学者之一。 第一代温泉是洗浴的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泡汤”;第二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戏,强调温泉的动感、丰富;第三代温泉则是洗浴加休闲的文化,突出温泉是一种休闲旅游;最新的第四代温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专属年轻人,而是与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温泉。

这就是温泉的文化变迁,它最直接地反映着人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第四代温泉闪亮登场。这类温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供适合不同体质的温泉浴,且通常会在入口处设有诊所,让游客在泡汤前接受简单的体检,以体现保健温泉的宗旨。根据体检结果,可在保健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温泉。另外,还有诸如恢复疲劳、减肥美容之类的水疗方案可供人们选择,以及多种多样的设施保证游客一年四季都可尽情享受。

第四代温泉中的代表有亚洲规模最大的保健主题温泉——韩国的思帕比斯,珠海御温泉亦是以健康休闲为主题,大量运用中医理论设计具保健作用的“个性化泡汤”产品。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地理学著作,作者是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研究水文地理、自然风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注》中,郦道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古迹及风俗等均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和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水经注》中载有温泉31个,按温度的不同从低温到高温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如“炎热特甚”的温泉,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烫烂;“炎热奇毒”泉水可以将稻米煮熟。书中还对各个温泉的特点、矿物质、生物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如有的温泉有硫磺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

《水经注》多次提到温泉可以“治百病”,如“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么自在,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真实的记载了温泉的保健作用。又如“大融山石出温汤,疗治百病”、“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则病愈,世浊则无验”等,都说明早在当时人们对温泉的医疗价值已有了相当的认识和研究。

帝王泡温泉的最早记载,可能要数黄帝。在安徽的黄山,有处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相望,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据民间传说:轩辕黄帝在黄山温泉洗过澡,头发由白变黑,返老还童,黄帝极为高兴,便称黄山温泉为“灵泉”。从此,温泉闻名四海,向来有我国东南名泉之称。黄山温泉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纯正,温度适宜,可饮可浴。唐代诗人贾岛曾发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

与帝王渊源最深的,应该是陕西的华清池。秦始皇、唐太宗、唐玄宗等杰出帝王,都与之结下缘分。华清池位于临潼县南骊山西北麓,距西安市30公里。古时,这里已是长安附近的旅游胜地。2700年前的西周时,这里的温泉已被发现,名为“星辰汤”。幽王曾在此建有离宫,秦始皇当他当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的时候,又在这里修筑离宫,引泉入室,起名“骊山汤”。又名“骊山汤”。汉武帝时再度扩建了离宫。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5年)又营建了许多宫阁,如“汤泉宫”等。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又在此大兴土木,就山势兴建行宫,改名为“华清宫”,规模更为宏伟、富丽,有二阁、四门、四楼、五汤、十殿。唐玄宗每年冬天携杨贵妃来此游宴、沐浴。诗人白居易曾在名诗《长恨歌》中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的故有建筑,安史之乱后已遭毁坏。现今华清池许多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名泉名池,是西安解放以来修建恢复的。

从公元745-755年,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姊妹和亲信大臣来华清池“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安史之乱”后,历代虽有修葺和振兴之举但终未能使盛唐恢弘再现。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四年间(714-755年),唐玄宗共正式出游华清宫36次。临时短期出游不计其数。每次出游均有百官羽卫随行,简直把中央政府机关全部搬到了华清宫。随着玄宗的频繁巡幸,华清宫周围商贾云集,里闾纵横,形成了京城东侧的新型城市;三则在这里发生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凄婉感人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往下,则有康熙、乾隆的沐汤故事。清朝皇帝每次去清东陵必先去沐浴“汤泉”,康熙帝曾做诗赞美道:“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踪峥”,一边泡温泉,一边批奏折,“工作”、享受两不误。乾隆帝也曾留下了行宫听政的故事。在这水气蒸腾氤氲中,水温缓缓地渗入肌肤,全身心都能在这温水中得到最大的放松。

温泉因帝王而闻名,帝王因温泉而更神爽气清,温泉与帝王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温泉文化的主流。 华清池是国内有文字记载开发利用最早的温泉,恐怕也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温泉,素有“天下第一温泉”之称。早在西周时这里的温泉便已被发现,叫“星辰汤”。幽王曾在此建“骊宫”,至秦始皇以石砌池,名“骊山汤”、“神女汤”。后经汉、隋、唐历朝帝王修扩,至唐玄宗时,宫室扩建并纳汤池于其中,宫室改名“华清宫”,汤池从此也改叫“华清池”。

华清池因为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在此一濯芳泽,以及他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从此蜚声天下。华清池现存唐代汤池中有一个海棠汤,池内平面呈盛开的海棠花状,便是当年唐明皇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也称贵妃池。杨贵妃有羞花闭月之貌,她的美更因温泉水的滋养而更妩媚迷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记录的便是杨贵妃在海棠汤出浴后的娇态,为世人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贵妃出浴图”。据说,杨贵妃能长期“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六七十岁仍风流倜傥,都与长期泡汤沐浴大有关系。

华清池见证过多少历史风云变幻。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是发生在这里。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览华清池后感慨万千,亲笔题写“华清池”金字匾,并欣然作诗曰:“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庶民尽天王。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以身体力行促使唐代书法成为书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骊山温泉营建“汤泉宫”(也即今日之华清池)。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新宫竣工,李世民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来颂扬骊山温泉,并命石匠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入碑的先河。

《温泉铭》中说:“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原来李世民患风湿病多年,正是在骊山泡温泉治愈的。李世民以帝王之尊而如此隆重的亲自为温泉立铭宣传,足见当时世人对温泉的认识和重视。

《温泉铭》原碑已亡佚。现存唐代拓本残片,仍可一窥李世民遒劲飘逸、奔放圆熟的书风。

汤岗子温泉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相传,唐朝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途经此地,征途遥远,将士们疲惫不堪。唐太宗李世民的坐骑马失前蹄,不想竟踏出一泓清澈的泉水。将士们在此安歇休整,洗浴征尘,神奇的泉水将疲劳一扫而光,军队士气大振。当即,李世民登上身后小岛的亭阁,凝视东方许愿:“如果我东征得胜归来,必将重新修建此亭。”果然,此次东征大获全胜。唐太宗李世民不忘许下的诺言,命人重修此亭,名叫“祈愿亭”。

汤岗子温泉现于鞍海路(G202),可从站前乘13路到汤岗子温泉站下

对于汤岗子温泉由来的真实性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唐太宗东征时期,将士们在此洗浴却有史料记载。据《海城县志》记载,唐贞观十八年时,温泉即已发现。据裨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至此并赴泉“坐汤”( 当地人称沐浴为坐汤),浴后大悦,并立“祈愿亭”以资褒奖。辽、金时曾在此设“汤池县”,县以泉而得名。据传金太宗也曾来这里“坐汤”。温泉附近有明崇祯三年所立《娘娘庙碑》,明崇祯年间,汤岗子温泉以其“名池秀峰”之誉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争相进香,各地商贾也云集于此。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三次回盛京祭祖,途经汤岗子也曾驻跸沐浴。

温泉附近现遗有《重修龙王庙》残碑一块,依稀可辨认:“重修龙王庙碑”及“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字样。据此,可认为此处曾建有一座龙王庙,建、毁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口碑资料,在今温泉水库附近确有龙王庙遗址。建庙时间至少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以前。

晚清以来,汤岗子温泉目睹了日俄侵略者在东北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和俄军先后占领汤岗子地区,侵略者看中了这里神奇的泉水,建立官兵疗养所,以供将兵疗伤。1904年俄军库洛巴特钦将军在汤岗子温泉地设立官兵疗养所。1905年8月30日,日军大山大将的总司令部自大连移设于此地半成的房屋,谓“满州军总司令部”,并把此地兼做“陆军转地疗养所”。

民国初年,日本的“满铁株式会社”设计并建造了以温泉为中心的大公园,当时公园面积已达536764平方米,成为当时伪“满洲国”著名的游乐场所。日本裕仁天皇的叔叔、二弟、三弟及日本驻奉天(沈阳)总领事大桥东一等都曾数次来此避暑享乐。

20世纪初期,满铁又修建了玉泉馆和对翠阁。1931年11月13日,溥仪曾到这里的对翠阁楼上住了一个星期,又于1932年3月6日,在由旅顺赴长春的途中,偕同皇后婉容及满清遗老遗少第二次来到汤岗子,下榻对翠阁。

世态沧桑,斗转星移,汤岗子温泉屈辱的历史已成为过去。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汤岗子温泉又一次焕发了青春,成为全国最大的疗养胜地和慢性病治疗中心。她占地64万平方米,拥有床位1300张,职工近千人。这里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全国物理康复医师培训基地,同时也是辽宁省康复中心及辽宁省康复医学研究会所在地,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理疗杂志》编辑部也设在这里。近10余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通过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这里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康复理疗胜地。

祈愿亭在温泉静心湖风景区北部的假山上,有一座名为“祈愿亭”的精致亭榭。相传这里正是唐王李世民东征时的“沐浴处”。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军东征。途经汤岗子温泉,将士们疲惫不堪。相传太宗坐骑不堪征程遥远,马失前蹄,不想却踏出一池金浆玉液。太宗见状大喜,亲赴汤池沐浴。并令将士安歇休整,洗浴征尘。神圣的泉水将疲劳一洗而光,军队士气大振。目睹此景,太宗皇帝登上身后小岛的亭阁,凝视东方许愿:“如果我东征得胜归来,必将重修此亭,以谢神泉。”天如人愿,东征大胜。太宗不忘诺言,重修此亭并命名为“祈愿亭”。

亭前有一座唐王李世民跃马纵横的铜像。铜像立于一石台之上。石台高约2米,长约3米,宽约15米, 石台前面刻有四个字“唐王浴像”。石座之上唐王纵马像与真人真马比例相当,唐王面向东方,目光坚定,面容刚毅。跨下的坐骑口鼻贲张,肌腱毕现,整座铜像栩栩如生。 该别墅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龙泉别墅建于一处较大的泉眼之西。据说此别墅是当时的东北军政首脑张作霖为其三姨太所建。

张作霖原籍辽宁海城,海城距汤岗子温泉仅30公里。年轻时代的张作霖就对汤岗子温泉早有耳闻。因此在发迹后在此地为其家人修建了这座别墅,供其家人休息度假之用。张学良将军与乃父都十分喜爱中式风格的建筑,无论是建别墅还是建公馆,基本上都是中式风格的建筑。例如张氏父子在沈阳的大帅府、张学良将军在抚顺地区为其父修建的元帅林都是标准的中式建筑。

龙泉别墅就是这样一座中式建筑风格十分明显的建筑物。该别墅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坐北朝南,属中式歇山顶建筑,共三层,为砖木结构。屋面为黑灰筒瓦。三层正脊均建成花洞式,脊端装饰有龙尾正吻。各层垂脊均塑有垂兽,飞檐角脊上塑有走兽。山墙上开有天窗,两山博脊,垂檐下沿博脊饰以彩色防水油漆。主墙为一色青砖,建筑西侧有悬山二坡顶青砖青瓦一层厢房,其东面主墙内为通长走廊,西侧设7个112平方米的房间。主楼有28个房间。进入正门有小正厅,对面为通向楼上的楼梯,东西贯通走廊。南侧为房间,房间修饰设施均为普通抹灰刷浆白墙,木制地板。28个房间中,其中10个为普通房间,另有10个较高级房间,用以接待“满铁”中国职员、官员。

泉水滋养了人类的生命,更美化了大地,给了我们秀美的山川景色:温泉四季如汤;冷泉刺骨冰肌;承压水泉喷涌而出、飞翠流玉;潜水泉清澈如镜、汩汩外溢;喷泉 腾地而起、水雾弥漫;间歇泉时淌时停、含情带意;我国有数以千计、千姿百态的碧水清泉,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水奇泉怪而闻名遐迩的“名泉”也有百处之 多。汩汩清泉,水质清澈,晶莹可爱。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水源,有的还具有神奇的医疗作用。

济南趵突泉 趵 突泉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有 “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 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 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 泉”。

镇江中冷泉 中 冷泉也号称“天下第一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西侧的塔影湖畔,原系江心激流中的清泉。金山原位于镇江市区西北扬子江的江心,被誉为“江心一朵芙蓉”。据 传,唐代法海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遂名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传说也源出于此。清道光年间,金山与长江南岸相连,中冷泉也和陆地相接。泉南镌刻着 “天下第一泉”五字。 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用此泉沏茶, 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益,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此址历来是 品茗、游览的胜地。

无锡惠山泉 惠 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品题而得名,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此泉共分上、中、下三池。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上 池八角形,水质最好,水过杯口数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洌可口。中池呈不规则方形,是从若冰洞浸出,池旁建有泉亭。下池长方形,凿于宋代。泉水从上 面暗穴流下,由龙口吐入地下。 惠山泉名不虚传,泉水无色透明,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相传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很爱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使用坛封装,驰马传 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之事相比联,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 千里,莫笔杨妃爱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声誉更高。苏东坡向人推荐:“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坐在景徽堂的茶座中,品尝用二泉水泡的香 茗,欣赏二泉附近景色,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中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更 使二泉美名远播天下。

杭州虎跑泉 素 以天下第三泉著称的虎跑泉位于西湖西南隅大慈山白鹤峰麓,在距市中心约5公里的虎跑路上。虎跑梦泉是新西湖十景之一。虎跑泉是一个两尺见方的泉眼,清澈明 净的泉水,从山岩石罅间汩汩涌出,泉后壁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相传,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欲走,一夜他梦见一位神 仙,告诉他说:“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果然看见“二虎跑地作穴”涌出一股泉水,故名“虎跑”。虎跑泉水色晶莹,味甘冽而醇厚。明代高濂在 他的《四时幽赏录》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西山之茶,以龙井为最。"如今,虎跑泉依然澄碧如玉,从池壁石雕龙头喷出的那股水流仍旧涓涓汩汩,不停 涌出。坐到轩敞明亮的茶室中,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慢啜细品,一股清香甘冽之味,透于舌间,流遍齿颊,顿感神清气爽。

苏州观音泉 观 音泉,位于苏州虎丘山观音殿后,井口一丈余见方,四旁石壁,泉水终年不断,清澈甘冽,又名陆羽井。陆羽与唐代诗人卢仝评它为“天下第三泉”。此泉园门横楣 上刻有“第三泉”三字,每年吸引大量游人前来游览。观音泉有两个泉眼,同时涌出泉水,一清一浊,两水汇合,泾渭分明,绝不相渗。游人到此观赏无不惊叹两泉 之水:"奇哉!观音泉"。观音泉既然以观音命名,当然就与观音菩萨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此地有石身观音壁立泉上,手里的净瓶喷出两股水柱,一清一浊,清水 赈济人间良善,浊水洗净尘世污垢。清代同治《汉川县志》记载:"此泉岁尝一洗,洗出如脂,久始澄清,东清西浊。"

北京玉泉 玉泉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东麓,当人们步人风景秀丽的颐和园昆明湖畔之时,那玉泉山上的高峻塔影和波光山色,立刻会映人你的眼帘。泉出石罅间,聚集为池,广三 丈许,名玉泉池,池内如明珠万斗,拥起不绝。水色清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翠荇,一一可辨。池东跨小桥,水经桥下流入西湖,为京师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 '。玉泉,这一泓天下名泉,它的名字也同天下诸多名泉佳水一样,往往同古代帝君品茗鉴泉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清两代,均为宫廷用水水源。清康熙年间,在玉泉 山之阳建澄心园,玉泉即在该园中。据传,清帝乾隆为验证该水水质,其结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银斗重一两三钱;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水均为一两四钱。证实乾 隆自定评泉关键是水质轻为标准。玉泉水含“杂质”最少,水就清,质量最好,长期饮用还能祛病益寿。于是在“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的“裂帛湖”畔,刻下了御 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陆羽泉 唐代茶神陆羽于德宗贞元初从江南太湖之滨来到信州上饶隐居。之后不久,即在城西北建宅凿泉,种植茶园。《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 寺。”由于这一泓清泉,水质甘甜,亦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四泉”。陆羽泉开凿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在古籍上多有记载。清代张有誉《重修茶山寺记》:“信州 城北数武岿然而峙者,茶山也,山下有泉,色白味甘。陆鸿渐先生隐于尝品斯泉为天下第四,因号陆羽泉。”陆羽当年在上饶隐居时开石引泉,种植茶园,在当地世 代僧俗仕宦中间,产生了深远美好的影响。茶山寺、陆羽泉曾在历史上成为上饶著名胜迹,许多人为此写下了赞颂诗篇。 扬州大明寺泉扬州大明寺,在北郊蜀冈中峰。寺内有平山堂,传为宋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构筑,取"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之意。平山堂之后为谷林 堂,系苏东坡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大明寺西侧,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西园,建于乾隆元年,一称平山堂御苑。园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 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置辘轳,仿效古之美泉亭。亭前建荷花厅。缘石磴而南,石隙中又有井。明僧智沧溟于此掘地得泉,即是此井。泉井侧勒"第五泉"石刻三 字,为明御史徐九皋所书。旁为观瀑亭,亭后筑有梅花厅。以奇石为壁,两壁夹涧,壁中有泉淙淙。昔时剖竹相接,钉以竹钉,引五泉水贮以僧厨,西园之右,有芳 圃。现在,大明寺西园新建了五泉茶社。人们在游览了蜀冈胜景之后,坐在茶社内小憩,品尝用五泉水沏泡的新茶,清香留颊,实在是一种怡人的享受。

招隐泉 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风景区内三峡桥,泉水色清如碧,味甘如饴,又名 “天下第六泉”。招隐泉的名字与唐代茶圣陆羽紧密相联。“招隐”二字的来历相传有二,一是陆羽曾隐居浙江苕溪,人称“苕隐”,由此演变为“招隐”;另一种 说法是由当时的大官吏李季卿慕名召见隐居在此的陆羽而来,因“召”与“招”同音,故人将此泉称作招隐泉。招隐泉旁旧有陆羽亭,曾是陆羽隐居煮茶的地方。据 传,陆羽在此反复品评,遂将此泉定为“天下第六泉”。招隐泉为裂隙泉。泉水自基岩裂隙中流出,色清味甘,长流不竭。泉的四周砌石成井,以免水质遭受污 染。 白乳泉 蚌 埠荆山北坡,古木参天,榴林似海。这里自古就是一处绝好的幽静之地。相传,唐代这里曾有白龟从一口泉中流出,荆山便有“白龟泉”。北宋文学家苏轼到此一 游,曾以泉水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之如饴,泉水注入杯中,高出杯面而不溢,还能浮起铜钱,叹为观止。苏东坡赞此泉为“天下第一泉”,并留下诗篇作为纪 念。诗中“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为此泉留下了千古佳句。后人据以将泉名改称“白乳泉”。白乳泉边生一巨朴,古朴苍劲, 树冠如盖,枝繁叶茂,盛夏之际荫翳蔽日,覆盖道院,清幽宜人。朴树侧旁有一株高大梧桐,岁在百龄之上。树下建有双顶金瓦泉亭。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 1987年题写了“天下第七泉”。每当盛夏,七月榴花红似火,清凉幽静的白乳泉,更是人们想往的旅游休闲度假好去处。

温泉来历和作用各是怎样的?

  各地的温泉它的来历各有不同,作用基本相仿,向你介绍福州温泉,以窥全貌:  福州的温泉究竟从何而来?地质专家告诉我们,由于福州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