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取舍理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1收藏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取舍理由,第1张

《十三经注疏》的版本

望山

2020-10-10 08:53:16 看过

年纪渐长,渐渐觉得无书可读,于是想回头通读一遍《十三经注疏》。按照老习惯,搜寻版本比较,又多事,追溯源流,搜罗资料,遂成此长文。下文分为四部分:一、从五经到十三经,简述十三经之形成过程;二、现代之前的《十三经注疏》的形成、汇刻、版本流变与评议。三、四列出现代各种影印本与整理本,并试图平议其优劣。朋友们可按小节标题看各自有兴趣的内容即可。此文尽量注明引用资料之作者,无注明者亦用引号表示。也许有未注明之处,敬请谅解。本文并非学术创作,只是自己因为找书而作的资料汇编。因为只花了两天编成,肯定有疏漏与草率的地方,也请行家指正补充为感。

一、从五经到十三经

国学一热,大师们就冒出来。仔细听一下,有的能背诵不少诗词,有的熟悉很多名人轶事,有的在文史哲的某一领域有成就有地位。可国学大师,总得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才行,给你一本古本,一篇古文张口结舌断不了句,读不通,怎么也不好意思再自诩是国学大师了吧?再问问,十三经注疏读过没?恐怕绝大多数如果老实的话,都得摇头。《论语》第一句记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问问,这句话古人有几种讲法?就又支支吾吾了。大师要就这水平,那我们还是自己找本《论语正义》自己看看好了。

在一提到“经”,大家不免肃然起敬,仿佛很有点神圣。其实“经”也好,“卷”也好,最开始只是指一种整理资料的方式。人类发明文字后,并没有很快发明笔墨,于是把他们认为重要又容易忘记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刻画在泥版、兽骨、龟甲、金属器物上。发明笔墨后,于是人们把资料、文件用笔墨写在木牍、竹简和丝帛上。这样方便多了,可竹木片一多就会乱,于是聪明的人又想着把竹木片按顺序拿绳子串好。这些绳子就称为“经”,“经”也就用来指代这样串起来的文件、资料了。写在丝帛上的就用木轴卷起来,这样的文件于是称为“卷”。这时的经卷并没有后世所有的神圣色彩。但是,这样费力写好并善加保存的文件必然不是如今刷屏的垃圾信息,是事关重大的。

上古三代以来有的资料流失了,有的被有意或者幸运地保留下来并整理汇编起来。它们整理成六种:《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后人统称为六经。

这个说法其实很含糊,里面有许多可以争议的地方。但我们读《左传》就能很清楚知道:至少在春秋时期,六经中的《诗》、《书》、《易》就为公卿士大夫所熟悉,并在各种交际场合被娴熟而频繁地运用了。至于当时的《礼》,肯定不完全是后来在战国整编出来的《仪礼》;《春秋》是鲁国史官的国史纲要,不可能出现太早;而《乐》据说到了秦代就遗失了,现代人没法想象它曾经的样子。

所以,六经中我们实际只能谈五经。五经里,《诗》是各国朝野的诗歌汇编;《书》是三代以来的军政文件汇编;《易》是当时流行的占卜册子;《礼》是人们确定并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各类行为规范;《春秋》是鲁国史官记录的东周和诸侯国的军事、内政、外交的大事记。合在一块,它们囊括了贵族阶层关心的社会生活、历史、观念的各个方面。大家受教育,讲道理,办事情,就要从这里面去学习、领会并加以发挥、运用。比如说:学《诗》可以学会如何表达微妙的情感,了解民间疾苦,如何使得自己言辞典雅优美;学《书》借鉴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方法;学《易》可以了解天地人的流变,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自处;学《礼》可以使得自己行为适度,既恰当地尊重别人,也能赢得别人的欣赏。

今文学家坚持说孔子是富有政治理想的“素王”,他苦心孤诣制作六经,里面深藏着“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古文学家却说:六经是古代典籍,孔子述而不作,他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与保存者。我的看法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孔子,他壮年做官做不下,游历诸国也没得到重视,回到鲁国开办民间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于是把流行在当时的六经加以整理用于教学,这是很可能的。至于整理到什么程度,和现在的版本有多大区别,这都难说,需要考古的发现一步步证明才行。很可能他教的学生多,影响大,他自己的解释与对六经的整理对六经文本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六经当时肯定为所有学派共有,不仅仅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墨家等等也无不学习六经,这一点读了诸子百家著作的都不难清楚。有人说,《乐》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失传;也有人说,其实这部经书从头到尾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存在过。不管如何,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对经典的全部解释权,武帝也只能设立五经博士,这时《乐》肯定已经彻底消失了。

两汉人对于五经的学习,各有各的家法,派别多,分别大,互相看不起,有点像武侠小说的各个大小门派。经,就是各自师傅、掌门人的武功秘笈,不轻易示人。师傅教徒弟,也是口耳相传,考验弟子们的记忆力与领悟力。这种长期的紧张的秘密的教育,无形之中就把五经神圣化了。又因为是各教各的,自然一种经书会有若干文本,每种文本又会有各自的解释了。这样,各派经学家之间就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关系。学术竞争的内核是彼此对世界、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理解的不同,现实层面更有对权位的竞争,对生源的争夺,对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争夺,对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的争夺;讲得最大,是对道与道统的争夺。落实在最具体的事情上,在两汉,是哪一家学说能成为官学,被征为博士。这个成为今文与古文学派兴衰的标志。

时代 经 博士配置 《诗》 《尚书》 《礼》 《易》 《春秋》

汉武帝 五经 七博士 齐、鲁、韩 欧阳氏 后氏 杨氏 公羊氏

汉宣帝 五经 十二博士 齐 、鲁、韩 欧阳;大、小夏 后氏 梁丘、孟、施 公羊、谷梁

(为今文学派之天下。)

元帝时京房添入《易》博士,不久即废。(古文学派开始冒头。)

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为博士,其后又增立《乐经》、为六经博士,经各五人,共三十人。

新莽时,《周官经》六篇,刘歆置博士。东汉建立即废。(古文学派兴起。)

东汉光武帝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五经博士十四人:《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诗》三,鲁、齐、韩;《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后立《春秋》左氏、谷梁为博士,不久废除。

(古文学派遭遇挫折,今文学派鼎盛。)

潜伏民间的古文学派在西汉发现并宣扬《古文尚书》、《礼经》、《周官》,至于《毛诗》、《左氏春秋》西汉初年就一直在民间流行。西汉末年以来,学者辈出,如刘向父子、郑兴父子、桓坦、杜林、卫宏、贾逵、服虔、马融、许慎、荀爽等。特别是马融的弟子郑玄,立足古文,兼采今文,遍注群经,成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这样的话,从东汉一直到唐,古文学派一直占据了经学的统治地位。直到宋代理学的兴起。

一方面是对经的解释越来越复杂,官方解释权在各家学派之间反复易手,一方面又是经的队伍的一步步扩充与不断调整。

西汉一直是五经,到东汉刻立熹平石经,汉灵帝在公元174年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石经于学宫,于是《论语》、与《孝经》一起加入,列为“七经”;(此说法有争议。)

唐代经的队伍又有调整和扩大,剔除《论语》、《孝经》;增加《周礼》、《礼记》,增加《春秋左传》与《春秋谷梁传》,于是“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到晚唐,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又有“十二经”之说;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宋代《孟子》本不入经,到北宋中晚期才由王安石推动正式加入经书行列,北宋徽宗时成都的石经加入《孟子》,这样第一次出现了成套的“十三经”。

这个从五经到十三经的过程,是儒家学说不断发展与调整,内部不断扩大与争斗,最后融合的过程。其中《诗经》、《易经》、《尚书》最早最古,是中国文化根源,《仪礼》、《春秋》编定于战国,它们一直是五经,它们在两汉地位无可动摇。《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是对《春秋》解释与补充;《礼记》、《周礼》是对《仪礼》的增补与提升。它们加入十三经,是两汉经学扩张的结果。《论语》、《孟子》是儒家地位稳固后,巩固自家道统,以《四书》顶替《五经》,反映宋代理学势力强大的结果。《孝经》进入十三经,主要是汉代以来统治者对孝道的提倡,《尔雅》是作为小学的最早典籍成为十三经之一的。

传统中经学家有这样的说法:《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因此,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但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十三经中的各经,各代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唐人以《礼记》、《春秋左传》为大经;以《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以《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孝经》、《论语》为兼经。汉魏到唐,学童是像学《孝经》、《论语》,再进一步学习《诗经》等其他经典的。我想从难易程度来说,这样做也很合理。但北宋的程颐兄弟及其理学后辈们,极力推崇《四书》,朱熹更是编著了《四书集注》。此书在元明清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于是原来被不屑的《四书》在科举指挥棒的威力之下就几乎完全取代了《五经》了。

二、现代之前的《十三经注疏》的形成、汇刻、版本流变与评议

1、“十三经”的古注、释文、义疏的形成过程:

十三经成为官学之后,一方面通过不断刻立石经提供标准的官方文本,一方面出于解释、学习与使用的需要,也必须提供一套标准的十三经的注解本。杜泽逊教授在《十三经注疏汇校缘起》一文中把“十三经”古注、释文、义疏的形成过程说得很清楚:

《十三经注疏》包括十三部儒家经典的经文、古注、音义、疏文。这十三部经典是:《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儒家的主要经典已包括在内了。这十三部经典在传授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多家注释解说,其中大部分失传。保存下来的古注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汉孔安国注(据考是魏晋时人的伪作,却有较高的水平),《毛诗》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周礼》汉郑玄注,《仪礼》汉郑玄注,《礼记》汉郑玄注,《春秋左传》晋杜预注,《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论语》魏何晏集解,《孟子》汉赵岐注,《孝经》唐玄宗注,《尔雅》晋郭璞注。其主体部分是汉晋间人注。这些注有的不是汉人的旧注,但也吸收了汉人的旧说。相对于宋元人的注,这一批旧注被称为“古注”。经文古奥,后人理解困难,往往首先求助于这些古注,原因是前人认为这些古注“去古未远”,有较大的可靠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对于经文和古注又逐步产生了更为详尽的疏解,这些对经文和古注的疏解称为“义疏”,在南北朝时期比较发达。到了唐代,孔颖达等奉敕撰定了“五经义疏”,由于是朝廷主持,所以称“五经正义”。这五部书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另有唐代贾公彦撰《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北宋邢昺又奉敕撰定《论语疏》《尔雅疏》《孝经疏》,另有托名孙奭撰的《孟子疏》。总的看来,唐人的疏是总结南北朝至隋的疏而成的,而宋人邢昺的疏又是总结唐人的疏而成的,都有更早的来源和依据。《孟子》原来不在“经书”行列,至北宋末才由王安石推动正式加入经书行列,北宋徽宗时成都的石经加入《孟子》,第一次出现了成套的“十三经”。唐宋人的疏最初的文本形式是经文、古注不全列,只在每条疏文开头冠以起讫语“某某至某某”,如《关雎》首节疏,先说“关关至好逑”,然后再作疏,《关雎》的正文省略。历史上称这种只有疏文的文本为“单疏本”。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解经的方式叫“音义”,主要是为疑难字注音、释义。注音用反切,或直音。这种“音义”大概是受佛经的音义影响发展起来的,对于诵读经典有很大帮助。现存的佛经当中有大量音义,还有人专门汇集为《一切经音义》,如唐代释玄应、释慧琳都有《一切经音义》。儒家经典的音义到隋朝由陆德明撰定为《经典释文》一书,可以说集音义之大成,不仅包括当时确定的儒家经典的音义,还包括《老子》《庄子》两部道家经典的音义。《经典释文》不仅保存了大量汉魏六朝至隋代的注音、释义,还保存了经文、古注在不同文本的异文,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尔雅》《孟子》有宋人的“音义”,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孙奭《孟子音义》弥补了音义系统的缺项,到清代受到重视。后人又把“音义”叫作“释文”,是因为大部分经典的音义见于《经典释文》。

总的看来,“十三经”的经文、古注、释文、疏这四大组成部分到北宋都已形成。

“单疏本”由于经文、古注不全,阅读不方便,到南宋初年出现了补齐经文、古注的经、注、疏合刻本,就是后来称为“注疏”的文本。刊刻者主要是南宋初年绍兴的“两浙东路茶盐司”。传世的《礼记正义》有当时提举两浙东路茶盐司的福州人黄唐的跋语,十分重要:“六经疏义自京监、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阙。绍熙辛亥仲冬唐备员司庾,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用锓诸木,庶广前人之所未备。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姑以贻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黄唐说得很清楚,合刻是为了阅读方便。这个系统的本子经文是半页八行,字比较大,称“八行本”。现存的宋刻八行本有《周易》《尚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其中《春秋左传正义》是绍兴府地方刊刻的,不过是同一格式,显然是配套的。《毛诗》八行刻本未见流传,但杨守敬从日本访得室町时代钞本残卷五册,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了经注疏合刻本以后,北宋时曾经刊刻过的单疏本,南宋仍有重刻本传世。“单疏本”有刻本或钞本传世的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尔雅》。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答案:A

《十三经注疏》,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由此可见,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故本题答案选A。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经”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宗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历史: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师大的学生吧。。

找了些资料:

儒学对当今这个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y a& u4 P! y! p5 P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有两种态度,我们是不赞成的。一种是虚无主义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这种态度背离了文化的传承性,割断了我们民族的血脉,必然导致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一种是复古主义的态度,就是一味主张“回到过去”,这种态度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离开了现实的需要,它是行不通的,而且必然会扼杀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 Q: ]; E1 t) U6 E起源于2500年前的儒学,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学说以及其它各家之言,都包含有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我们要继承的,主要是那些对当今社会仍然有价值的部分。例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等经典中那些千古流传的名言警句,具有穿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于这些经典,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从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挖掘出其中对当今社会和人生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内容,给以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也才能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照搬,或一概拒绝,都是十分有害的。

3 N$ _8 j7 O9 E: r'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是我们应当采取的基本态度。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并不容易,非得下苦功夫,进行扎扎实实的努力不可。中华文化包括“道”和“器”两个层面,“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道”是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性哲理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我们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取其精华,主要应从“道”这个层面去抓住它的核心,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三年之丧”,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制度,直到清朝,官员的父母去世了,他也要回家守孝三年,叫“丁忧”。这个具体的制度就属于“器”,其中蕴含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就是“道”。孔子对此有深刻的阐述,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因此,父母去世以后,子女也应“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这种对父母爱心的回报,正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实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三年之丧”的旧礼制已经过时,但孔子指出的孝是爱的回报,这一点却永远不会过时。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大力倡导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青少年一代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先说儒家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道家经典

《童蒙止观校释》、《道家养生功》、《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经典》、《伍柳仙宗》、《道德经》、《庄子》、《卫生性理学》、《内修秘要》、《修真图》、《内经图》、《武当山修性心法图》、《修真内外火候全图》、

《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大丹直指》、《性命圭旨》、《张三丰全集》、《黄庭经》、刘一明所著《道书十二种》、《周易阐真》。

佛道经典大藏经 药师经 观音经 六祖坛经 金光明经 阿弥陀经

金刚顶经 法华经 金刚经 心经 苏悉地经 佛说佛名经

大方等大集经 仁王经 高王观世音经 天龙八部赞 阿含经 佛母经

伽耶山顶经 尊胜陀罗尼经 提谓波利经 大有经 观普贤经 华严经

这是我所知道的,可能还有遗漏·~~!可以在找找~~ 其实还有好多我可以说出来,但是一打出来就和谐掉了·~~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取舍理由

《十三经注疏》的版本望山2020-10-10 08:53:16 看过年纪渐长,渐渐觉得无书可读,于是想回头通读一遍《十三经注疏》。按照老习惯,搜寻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