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收复了越南,为什么最后却彻底放弃了此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明朝收复了越南,为什么最后却彻底放弃了此地?,第1张

史书记载,永乐四年七月的时候,明朝的藩属国安南反叛了,即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都知道,安南由“中国的第一个南下干部”赵佗创立,中国是安南的宗主国,其国王是要接受宗主国的册封。

其实,安南在明朝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附属国,因为,安南经常是反复无常,投降了又反叛,反叛了又投降。到了永乐年间,安南又耍起了老把戏,开始反叛,宣布不再承认明朝是宗主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成祖朱棣决定派兵前去讨伐,以彻底收复安南。

说起朱棣,这位皇帝是出了名的强硬,甚至,要超过他的老爹朱元璋。而且,朱棣非常喜欢领兵打仗,一生亲征蒙古五次。因此,当时的朱棣认为:小小的安南有什么能耐,难道比蒙古还厉害吗?虽然,朱棣有出兵安南的心思,但是,像这样的军机大事总要跟大臣们商讨一下。

然而,朱棣的想法,却遭到了当时内阁首辅解缙的反对。

那么,解缙是何许人呢?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在永乐二年被晋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任右春坊大学士,乃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正是仕途最为得意的时刻。

曾经,朱棣在内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七个人每天在一起,我在其他大臣面前经常夸奖你们,说你们勤勉谨慎,而这种好品质保持一时容易,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希望你们能够有所悟。”后来,朱棣赏赐给解缙金绮衣,使得他的地位和尚书相平。而他在内阁的谏言,朱棣也都虚心采纳。

由此可见,解缙在当时的地位非同一般,而他反对朱棣出兵安南。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解缙认为:“对待安南这样的藩属国,不宜采用强硬的军事手段,而应采用政治外交这样的手段更为合适,一来不劳民伤财,二来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此外,他提出这样的言论,也绝非信口胡说。因为,解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型官员,他对安南的人文地理有很深的研究。

而当时,解缙也是认识到了安南人“好战忘义”这个特点,才认为:“出兵镇压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因此,他力谏皇帝,采用怀柔政策,应该以攻心为上,切勿轻率出兵。但是,此时的朱棣完全听不进解缙的意见,认为解缙这样的文官太过温和。最终,彪悍好战的朱棣执意出兵,镇压安南叛乱。

永乐五年,安南叛乱初步平定,朱棣当时立刻昭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布控。至此,安南正式成为了明朝的疆域。

当时,为了加强对交趾的管控,朝廷从广西抽调了大批官员,但如此一来,广西却出现了大批空缺。之后,为了弥补这些空缺,需要从中央抽调候补官员过去。

这时,朱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解缙。

其实,当时解缙在劝谏的时候已经惹恼了朱棣,加上他曾经参与到皇室之间的内斗,因此,朱棣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解缙。之后,朱棣封解缙为广西布政使右参议,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且,朱棣为了不伤天下才子的心,采用了明升暗降的权术。

虽然,从实质上讲是贬谪,但是,他的官职却从五品升为了从四品。曾经,解缙风头一时无两,但最终,却落了被罢黜的下场,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此外,从朱棣对解缙的处理也可以看出,朱棣对解缙还是有感情的,他并没有把解缙置于死地,只是把他弄出京城,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然而,解缙遭到贬谪,只是厄运的开始。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刚好遇到朱棣北征未归,只好见了太子朱高炽后返回。之后,朱高煦诬陷解缙与太子有谋反之意,被陷害入狱。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心,永乐十三年正月,朱棣最后一次提起他的名字,全然不顾旧时恩宠,命人处死了解缙,时年47岁。

而且,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被流放辽东。直到成化元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话说,在明朝征服安南后,移民20—40万两广汉人进入红水三角洲,试图将越南再度汉化,但是,明朝却并未在此地站稳脚跟。随着明军仓促撤退,这些人大多被安南人屠杀,少数幸存者归化越南文化和语言。明朝在安南耗费了大量资源却又无法征服越南,最终,朱瞻基经过慎重的考虑只好全部撤退了。

而且,不单单是军队,所有的行政机关也撤出越南,也就证明了明朝彻底放弃了越南。

越南是中国明朝丢掉的。就在朱棣打下越南后,其实越南并非心甘情愿成为明朝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越南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民族和文化,所以反抗运动始终不断。明朝为了平定叛乱,每年在都要投入大量的军队和金钱,在明廷眼里,越南是个累赘。在当时来说,明宣宗朱瞻基放弃越南并没有什么错,他是出于当下的环境以及他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作出的决策。

越南的历史

元朝时期,曾经大规模进攻安南,也都宣告失败。明朝在安南内乱时期,攻入安南,一度建立了交趾布政司,但是仅仅维持了20年左右,就狼狈撤离。清朝也对安南发动了战争,也是以失败告终。从宋朝到清朝,越南都以藩属国的身份存在,至少名义上还算是隶属于中央王国。不过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民族独立思想的影响,越南也不想成为藩属国了。

明朝对交址人口,采取与中国相同的黄册制度来办理。官府把交址人丁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簿册,并按这些资料,制成证件,由人丁持有,以备官府查核。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簿册所载不符,便须抓去当兵。

明人官府的薄册,会登记交址境内每一里(在乡村,则设立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里有里长,甲有甲首)、一坊(城市)及一厢(城郊)的所有丁数及田数。孤寡残疾者则另用称为“畸零”的簿册来登记。这些簿册又会在卷首绘画地图。簿册编制完毕后,即抄成一式四份,一份**封面的交到中央户部,其余三份封面为青色,交给交址承宣布政使司及各府、县保存。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数目。 明朝对交趾采行多项税务及赋役制度。负责征收的官员,在府州县有税课司、河泊所副使等,另外有本场局使副等名目。1414年,明廷规定交址每亩田征粟五升,植桑沙每亩征丝一两,每一斤丝征绢一匹。明政府又设盐税,交趾人民每月煮盐若干,送交提举司收藏,待承宣布政使司检验后,才可发卖。若私煮或私卖,则会被判罪。

明朝又加紧开取交趾资源,运回中国。凡是金银矿产,都设官督民开采。在山林地区,令人民寻找象牙、犀角。在海滨地区,令人民到下海采集珍珠。另外,土产如胡椒、香料,以及珍禽异兽如鹿、象、龟、雀、猿、蛇等,都大肆搜刮,以带回中国,以致民不聊生。 明朝政府在交趾开设学校,访求有在儒学、医术、僧道方面有才能的,都委以官职,并使之教授有关才艺。而在交趾人的学习课程方面,明廷把中国儒家典籍中的《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颁发给各州县做读本,并派僧道传布佛教、道教。

对交趾知识分子,明廷在占领之初便致力招揽。如在1407年农历六月癸卯,明成祖向交址总兵官张辅等下令,将该地“怀才抱德、山林隐逸、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武艺智谋、容貌魁伟、语言便利、膂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心访求,以礼送赴京擢用。” 后来更制定了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措施:起初规定府学每年两名入选,州学每两年三名入选,县学每年一名入选。后来改为: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府州县地方官员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至于入选为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条件,则是“不拘入学年月浅深,择有学行者”。 明朝统治交趾期间,曾实行与越人习尚及生活有关的措施。按越南史家陈仲金的说法,明廷是企图“使安南人同化于中国人”。 不过,其若干措施,亦如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所说,是“稳定社会秩序”具体情况是:

祭祀:1414年农历九月,下令设立文庙、风云、山川等神坛壝,依时进行拜祭。

衣冠服饰:1414年农历九月,男女不许剪发,妇女必须穿短衣长裙,与中国衣冠制度相同。

民众待遇:在战事中死亡的将士民众,均予以妥善安葬;年迈有声威者,给以礼遇;鳏寡孤独无依者,设养济院收容。又对被胡朝迫害惨死的陈朝贵族,给以追赠谥号及修理坟墓。 中国明朝侵占越南不久,越人便奋起抵抗,虽然多次遭明军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持续了二十年,最后更成功驱逐明人。越人之所以要发动抗明,越南近代史家陈仲金简单归纳为两点:“陈朝宗室还有人企图恢复旧业,况且我国尚有许多人不愿做中国的奴隶”。 详细而言,则有如下因素:

明朝官府的压迫:明廷在越南实行的统治措施当中,无可避免地扰乱了越人的生活,加上派往越南的官员,往往以高压控制,使当地人大感困苦,《明史》记载“交人(越南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往往起附贼,乍服乍叛。” 较显著的例子是侵渔当地百姓的中官马骐,连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无法禁制,“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 “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但是明政府仍不恤当地民情,刑罚严酷,使起事者有增无已。 抗明势力之一的清化蓝山豪族黎利,曾忆述他的起兵,本是不得已地被明人迫出来的:“及其(明朝)贼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识者,皆被其害。朕虽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

陈朝支持者的企图恢复旧业:1407年十月,明朝灭胡朝后不久,便有简定帝陈頠的起兵,务求“兴复陈室”,历史上称为后陈朝。 到重光帝陈季扩领导时,更是“豪杰从风响应”,声势浩大。

民族因素:越共学术机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提出,越人起义抗明与民族气节有关,“我国(越南)人民仍然保持了象征著民族的崛起和自豪的英雄气概。从明军侵占我领土、践踏民族独立的时候起,我国人民就在全国各地拿起武器跟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到后来黎利得胜后发布的《平吴大诰》,便提出中越本为两个不同的国家:“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此种概念,成为越人起兵抗明的动力之一。 1407年,明军占据交趾后,访求陈氏子孙,但近代越南学者陈仲金却认为这只是故意欺骗,以便杀害,因此无人敢出。到该年的农历十月初二,陈頠(旧号简定,据越南史载是陈艺宗的次子)在谟渡(在今越南宁平省安谟县安谟村)与陈肇基起兵,自称“简定帝”,建元兴庆,是为后陈朝,在乂安、化州一带活动,曾降明军的邓悉改投陈頠,于是军势逐渐强大,更于1408年农历六月的日丽海口之战击败明军,窃据了乂安以南的国土,这令交趾的明人官署感到难以收拾,向明廷上奏“逆贼简定、邓悉等聚众,请益兵剿之。” 到农历十二月中,陈頠会合顺化、乂安、清化等地军队,准备进攻东都。明廷派大将沐晟与都指挥使司吕毅所率领的四万云南兵讨伐,并在逋姑杆(在今越南南定省)与陈军爆发激战,结果明军大败,吕毅战死,沐晟退至古弄城(在今越南南定省懿安县平格村)。陈頠正想乘胜追击时,被邓悉劝阻,于是后陈朝发生内讧,邓悉被诛,邓悉之子邓容到清化,并找到陈艺宗之孙陈季扩,于支罗县(在今越南河静省)尊立为帝,年号重光。其后,陈季扩乘着陈頠忙于跟明军作战之机,俘虏陈頠,尊为太上皇,以图一同抗明。

明廷调兵遣将,务求镇压交趾的动乱。1409年农历二月,派张辅为总兵,王友为辅,率军进入交趾救援。张辅先追击陈頠,于美良县将之擒获,俘送金陵。陈季扩则逃回乂安。张辅军所到之处又多行杀戮,甚至积尸为山、抽肠系树、煎肉取膏、炮烙为戏等等,尚生存的则被掠为奴婢而转卖。

1410年以后,陈季扩军与明军周旋后,始终无力抵御,向明廷求封请和又不被接纳。1413年农历四月,张辅军攻打乂安,陈季扩军缺乏粮食,残存者仅十分之三四。最终,张辅攻破化州,陈季扩潜逃不遂就擒,被押解燕京途中投海自尽。后陈朝告终。

中国明朝之所以发动侵越战争,与越南内部斗争有着密切关系。1400年,陈朝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国号为“大虞”。不久后自称太上皇,由儿子胡汉苍即皇帝位。由于前朝陈氏原是向明朝称臣,世世受明册封,凭著篡夺得国的胡氏为免惹起明朝猜疑,便于1403年农历四月丁未遣使赴明,向刚起兵夺位的明成祖声称陈氏“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 ,欲借此声称自己具有统治资格,要求明朝册封。明成祖派杨渤到越南观察后,当地陪臣耆老跟随他向成祖上奏称“众人诚心推臣权理国事” ,明廷一时再没有怀疑的理由,便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1404年农历八月乙亥,陈朝遗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要求明朝出兵“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八月丁酉日,有一位自称陈氏子孙,名叫陈天平的人(越南史籍写作“陈添平”,《大越史记全书》称他的身份本是“陈元辉家奴阮康” ),从老挝入明,亦向明帝诉说胡氏篡位的经过,要求恢复陈氏统治。 其后,明成祖当着胡朝的来使面前,安排陈天平与他们会见,使一众来使都错愕下拜,甚至涕泣,适值裴伯耆在场,向来使责以大义,场面紧张。 明廷于是对越南政局多所干涉,派员查核实情,胡朝明白势不得已,唯有承认责任,要求“迎归天平”。

另外,明越两国又因领土问题出现外交风波。1405年,广西省思明土官及云南省宁远州土官向明廷控诉,辖境猛慢、禄州等地被越南所占。为此,明廷于该年农历二月,遣使责难胡朝,要求归还禄州,胡朝便被迫将古楼等五十九村交给明朝政府。

胡朝虽然愿意息事宁人,但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其后,胡朝所派到明廷的使节,都遭扣留,不许回国。明廷又派员入越,查探山川道路险要之地,以为日后南征的准备。 另外,胡朝的南邻占城,曾于1404年遣使入明,声称遭到胡氏“攻扰地方,杀掠人畜”,并进一步“请吏治之”, 这亦引起了明廷的注意。

不过,明成祖仍未敢轻言出兵。1405年年底,云南将领沐晟建议出兵,却遭明成祖反驳说:“尔又言欲发兵向安南。朕方以布恩信,怀远人为务。胡奃虽扰我边境,令已遣人诘问,若能摅诚顺命,则亦当弘包荒之量。” 至于陈天平的处置,明廷则决定送归越南,并要求越人“以君事之”,奉为国主。 越南方面,胡朝有感于对明关系紧张,亦积极防备,重编军制,在多邦城(陈仲金说位于山西省先丰县古法社)加强防守,于各个河海要处装插木桩陷阱,整顿军库,招募人民有巧艺者入伍。但胡朝君臣对明主战或主和,意见分歧甚大,有官员认为只好“从他(明朝)所好,以缓师可也”,左相国胡元澄则认为只决定于“民心之从违耳”,对明作战并无十足把握。 1406年,明朝派镇守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五千士兵(《大越史记全书》称领兵十万),护送陈朝“前国王孙”陈天平回越南(《明实录》把事件列在该年农历三月丙午;《大越史记全书》则列入农历四月八日)。当进入越南境内的支棱隘时,遇上胡军截击,明军不敌,陈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陈天平经胡朝审讯后,被“处凌迟罪”。明成祖得悉后大怒,便“决意兴师”。

同年年中,明成祖派总兵官朱能、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等领兵 (《大越史记全书》称共有八百万人,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可能有夸大 ),分兵两路,开进越南的白鹤江会师,一边向越南腹地步步推进,一边发出檄文向越人呼吁胡季犛父子的行为是“肆逞凶暴,虐于一国”,并列出胡氏“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贼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征,剥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称明军的到来是“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 ,以使民心动摇。果然,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有助明军前进更为顺利。农历十二月丙申十一日,胡军的主力退守多邦城,明军亦看准该城位于河边,有较大面积的沙滩可供抢滩,于是分兵进攻,成功以火铳击退胡军象兵。其后,明军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东都升龙,并大肆掠夺,“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驿送金陵”。 1407年年初,明军攻破升龙后,向胡朝的首都清化继续前进,胡氏皇子胡元澄领军退守黄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红河),与胡季犛、胡汉苍会合。明将沐晟则进驻木凡江(在今越南河西省,与黄江相接)预备出击。农历二月,沐晟沿江两岸击败胡元澄军,追击至闷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军中爆发疾疫,明军移师到咸子关立塞备战。农历三月,胡军集合水步大军七万,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爆发咸子关之战。结果胡军溃败,大批兵士溺毙于该处河流,无数船只及军粮沉没,胡氏父子败逃,最终在农历五月十一日在奇罗海口(在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县)被明军俘获,胡朝灭亡,领土被明朝占领。据当时的统计,越南土地人口物产资料为: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马四百二十、牛三万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此一统计数字,按《明实录》记载的1408年农历六月的计算,则是“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八万七千五百有奇,粮储一千三百六十万石,象、马、牛共二十三万五千九百余只,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

胡朝亡后,明成祖在农历六月癸未朔下诏,声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为了越南原本的陈氏王室着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并打算对“久染夷俗”的越人“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达致“广施一视之仁,永乐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于是在越南设置“交趾都指挥使司”、“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

中国的地理位置不能用优越来形容,自古边境问题都是一个隐患。狼子野心的不少,真正打服的没几个,过段时间就上蹿下跳。所以对于如何处置相邻的政治集团,是一个学问。但是永乐皇帝眼里就不这么看了,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狠辣的他在面对外敌时是选择重拳出击。

这要从征讨越南说起。

一、频繁的挑衅让朱棣无法忍受

越南在明朝时还是叫“安南”。

安南国是越南的古称。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本来的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不包括现越南南部-本来的占城国。

古代越南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是中国领土。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政府无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明朝出立,对于邻国还算是优待。对于安南陈氏也算是不错。但是呢总有人想看看这个初立的帝国的能耐,就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毕竟明面上要保持态度,朱元璋也是不计较,只是派使者数落一番。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不朱棣上台了,他不喜欢惯着下边的人这样胡作非为。再加上安南有人篡位,将手伸到了大明。不过呢,小把戏做得虽然好,但是狼子野心暴露无遗——护送陈氏的5000军士被消灭。 

朱棣这暴脾气一上来,不能忍啊。恰好撞到了刀子上。

二、杀鸡儆猴

都说大明初立,对于大明的武力,周遭的都不清楚。这不恰好有只“鸡”撞到了刀口上,所幸杀得漂漂亮亮的,不仅要吃鸡,还要给猴子们看。两个月的时间,安南全境,尽数平定。

对于永乐皇帝朱棣来说,征讨越南,无疑是将自己的拳头亮出来。找不找死,你自己先量量。

在历史上,越南与中国的恩怨纠葛不断。越南曾多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又每次都发现中越南太有性格,日子过不到一起。越南文化上向慕中华不假,真要拉到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两个人都不舒服。朱元璋懂这个道理。他对于安南(越南古称安南,1803年改称越南)没多少兴趣。

1369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期,越南改朝换代,姓黎的皇帝赶走了姓陈的皇帝。黎皇帝见明朝发生内乱,趁火打劫,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赶尽杀绝,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