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3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第1张

9“典籍里的中国”《尚书》

1900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藏经阁中发现了《尚书》。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是文化元典。记录第一次统一音律、度量衡等。孔子晚年编撰。

典:标准、规范。

读《书》的好处:

知先贤治政之本;

知朝代兴废之由;

知个人修身之要。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

夏商周,名望兴替,礼德治邦。

民本思想: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8“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开纪传体先河共130篇。

《本纪》12

《表》10

《书》8

《世家》30

《列传》70

《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记录的是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公孙轩辕,是华夏的道德楷模,人格典范;也是华夏的人文始祖。黄帝善战,炎帝善耕,炎黄联盟(合体)。

正史:家国青史,国家主修。《24史》,《史记》位列第一。

前四史:《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青史:可以资政,可以育人;人人可读,人人应读。

鲁迅:欲知大道,必读史。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遇李陵之祸(李广之孙)遭腐刑,写《史记》;

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

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

屈原被放逐赋《离骚》;

左丘双目失明做《国语》;

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孙膑兵法》;

《诗》300篇多数是圣贤的发愤而作。

一箱《史记》,头一昏早买回了家,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看。

曾国藩进京考试落榜,回家借路费100两,结果路上买了《史记》。回家每日圈读十页,第二年考中进士。所以我认为《史记》对读书人来说是个吉祥物。

7“典籍里的中国”《论语》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1万六千字。

论:编纂。语:谈,说。

读《论语》知道如何为学、为人、为政。

《论语》的核心是“仁”。仁就得人,做人要有仁德。仁即二人,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55岁带着理想出发,周游列国14年。

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推己及人。

2)耳顺——好话坏话听在耳中,可内心十分平静。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松柏:指在逆境中意志坚定,坚持操守的人。

4)读《论语》就是跟孔子学习。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思想。

5)子路:(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朝闻道,夕死可矣。

6)做学问应与时偕行。

7)学《论语》如何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在《论语》中吸取心灵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孔子的三个爱生: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子路(护卫孔子40年)。

9)孔子穷困的时候激励自己: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一件事,事前的准备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会向老师求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的学生会。

身在千里之外你会做梦都想你的老师吗?

孔子的学生会。

子贡问夫子(4问)

1夫子求什么?

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

2如何学为君子?

君子当以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以六艺为修身。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何为仁?

爱人,孝悌,忠恕,博施众济。

4何为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6“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

孙子,孙武田姓,被赐姓“孙”,字长卿,出生于齐国军事世家,是兵家之圣。20岁写完《孙子兵法》,用一生来完善这本军事巨著、兵学重典,是百代谈话兵之祖,6000字,13篇。

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孙武的好朋友兼兄弟。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慎战、不战。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重战、慎战、安国全军。

1)中华民族不好战但知兵;知兵但不好战。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2)止戈为武,打仗就是为了希望过上太平日子,战争是获取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外事和兵事都是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能用外事解决的问题,不用兵事。

4)兵法之道应遵仁道。以人为本,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孙武和伍子胥在吴国兴令城郭、广积余粮、充实仓廪、充实兵库(甲坚盾固矛利),用六年养兵蓄锐的战略定力赢得了柏举之战。吴王不愿意休养生息,孙武归隐吴国山林。

6)曹操给《孙子兵法》注释,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道德经》5千多字,《孙子兵法》6千字,就是看不懂,不然真想读。[呲牙]

5“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 号霞客,明朝江阴。徐家布,赛丝绸,夏天透凉,冬天暖。徐家织布买布。

外出游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长江溯源——金沙江。九嶷山又叫苍梧山。徐霞客30年行走于山水之间。徐母过世后万里遐征,长江溯源,三年有余。

三江源是黄河、澜沧江、长江的源头。

黄山的莲花峰,是最高峰。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脚下有根。

徐霞客游历回家会将一路的见闻讲给母亲听。徐母寿元81。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

4“典籍里的中国” 《道德经》

中国哲学开山之作——老子的《道德经》

中国哲学鼻祖——老子

叔本华: 《道德经》是关于理性的学说。

老子:宇宙的本源是“道”。老子成功悟道与水有关系,以水悟道。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问;探索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普遍的法则;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哲人究天地万物之法则。

道法自然——“道”遵循天地万物的活动与法则。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

日出而落,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节奏的生活。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造成破坏,生态失衡。

善上若水——柔韧是有力量的。学习水滋润万物的美德。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对万物的福泽就像“水”。柔韧胜刚强,拥有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

天,福泽万物;地,成就万物;人,生发万物。

只有读不完的书,没有不会走的人;典籍如灯照亮世人,每天的积累都是向悟道迈进。

悟道求学的路上,李耳与祁清、悉达多与乔文达,是挚友也是学伴。

尹喜:紫气东来(大人物要过关)。

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李耳的老师——商容先生:保护天真(问题先生——有提问才有答案。)所有的哲人都是从提问开始。

“海”是最广大的水,最聪明的水,守在最低处,所以长得最大。

鱼头冲着老人

3“典籍里的中国” 《周易》

《易》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本源: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将“敬天爱人”视为他的人生哲学。

《易经》与《易传》,经传结合成为《周易》。

《周易》是一画开天地,画出大道至简;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元典。

孔子(杏坛讲学):加我数年,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读“易”就是要通晓世间的大道真理。

韦编三绝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易”。

《易经》是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思想成果,指导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知行合一的大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头脑,行是知的落实;真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真知的达成。

知行合一——学到道理,就想去检验,推究事物的道理。

曾子曰:“传不习乎!”(将夫子的话记下来,进行实践应用。)

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的话有了《论语》

王阳明的弟子记录老师的话有了《传习录》

圣贤——能够领悟天道的人,是按天道行事,能够为百姓谋福的人。

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为天下人谋福。王阳明学做圣贤,并求文武双全。

高清视频,正如撒贝宁说,四百年后的读书人遇到王阳明——挺爽!爽里各爽~

《本草纲目》192万字,编写30年,校勘10年。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忘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

格物——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大医精诚——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

旋花汤(脚夫):补捞损,益精气。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膑写的是《孙膑兵法》 ,传说孙膑是孙子的后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在兵书方面有很高的的造诣。

一、孙膑的《孙膑兵法》。孙膑(原名孙伯灵),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同为鬼谷子弟子。因受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迫害孙膑,使其受膑刑,身体残疾 。

孙膑可以说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师出鬼谷子的他没有愧对师门,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迫害后本以为会英年早逝的他,却被齐国使者救了下来。齐国使者当然不会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救一个废人,当时的孙膑受黥刑已经被挖去膝盖,并且在脸上刻字,但是孙膑的才能还是非常吸引这位齐国使者,所以齐国使者才会偷偷的救下孙膑。后来孙膑到达齐国后,展现卓越的军事才能,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由此可见孙膑的卓越才华。而且孙膑的军事思想非常的先进,他认为强大的军事战力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他虽然主张战争,但是他并不好战。他主张慎重的对待战争,每一次战斗都要有所得,但是不可滥用战争,战争只是自报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孙膑对于兵法战争的理解非常高。

二、兵家之圣孙武。

孙武的《孙子兵法》可谓是影响深远,其中的军事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他的《孙子兵法》甚至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 ,由此可见孙武军事思想影响的深远程度。

《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

由此可见其完备程度,所以世人才会对《孙子兵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诸子集成》是一部辑录了先秦诸子和汉魏六朝诸家作品的集书。搜录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等七家著作共三十一种。《诸子集成》共八册,分上下两部,上部一至六册是先秦诸子,下部七八册是汉魏六朝诸家。

在论述孙武的一生行事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经历将近千年的关于孙武的有无及其著作真伪的争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以后的亡佚,详载春秋史事的《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丝毫不涉及孙武,而现存《孙子兵法》中又有似乎是战国时期的现象,因而自北宋以来,就不断有人怀疑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的真实性。问题讨论颇为热烈,各家意见众说纷坛。除明宋濂在《诸子辨》、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清纪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在《孙子十家注序》中,继续肯定孙武为春秋末年人,兵法出于其手定外,怀疑者的人数远比此诸人为多,否定的意见占了上风。

兵圣孙武存疑的八大迷团归纳各方的论点主张,约有如下八种:

1、孙武无其人,著作是伪托。主其说者有南宋的叶适、清代的全祖望和现代学者齐思和等。叶适以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为由,指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接着他列举了一些《孙子》书中的论题,认为都是战国时始有之事。因而他主张此书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习学记言》卷四十六《孙子》)。清人全祖望随之议论道:水心(叶适字)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事其书皆纵横家所伪为者,可补《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至若十三篇之言,自然出于知兵者之手。

2、孙武有其人,但兵法非其所著。主此说者有北宋的梅尧臣、清代的姚鼎和近代的梁启超等。梅氏曾作过《孙子注》,认为此书非武所著,而是战国相倾之说也(见欧阳修《梅尧臣〈孙子注〉后序》,《欧阳文忠公全集》卷四十一)。姚鼐也持同样的看法,云:吴容有孙武者,而十三篇非所著,因为是书所言皆战国事耳(《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孙子》)。梁启超亦说:此书未必孙武所著,当是战国人依托。书中所言战事规模及战术,虑皆非春秋时所能有也。(《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又说:此书若指为孙武作,则可决其伪。

3、孙武其人之有无,兵法是否自著,不可知。主此说者有南宋的陈振孙和清代的姚际恒等。陈氏在其《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中称: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姚氏在《古今伪书考》中更玄虚莫测他说:然则孙武者,其有那?其无耶?……其书自为耶?抑其后之徒为之那?皆不可得而知也。

4、孙武与孙膑乃一人,兵法为孙膑所著。主此说者有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现代学者钱穆等。斋藤作《孙子辨》一文主张:今之《孙子》一书,是孙膑所著。孙武与孙膑,毕竟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钱穆亦认为:《孙子》十三篇洵非春秋时书,其人则自齐之孙膑而误;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后世说孙者,或曰吴,或曰齐,世遂莫能辨,而史公亦误分以为二人也。

5、武与膑为二人,十三篇为孙膑所著。日本学者武内义雄作《孙子十三篇之作者》一文,根据《史记》载孙武、孙膑二人均有兵法著述,而《汉志》又有《吴孙子》、《齐孙子》两种,故断武与膑是别人,各有著述;但今《孙子》十三篇从其内容看,非孙武所著之书,而出于孙膑所作。

6、孙武系伪托,无其人,今本《孙子》作于孙膑。现代学者金德建撰《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一文,从《左传》不载孙武而《史记》所述孙武事又极简略,内容上完全近于传说,不足为信,从而认定:所谓孙武,全为伪托之说;则《孙子》这部书的作者,当为孙膑无疑。(《古籍丛考》第80—82页,中华书局1941年版)

7、孙武就是伍员,二者实为一人。清人牟庭在《校正孙子》中认为,孙武事迹与伍员甚相似:二人都从他国来到吴国,统帅吴军破楚人郢;二人都讲究军事策略,著有兵法。伍员托其子与齐鲍氏,居阿、鄄之间;伍员后代在齐国改姓孙,其后百年有孙膑出。故孙膑的先辈孙武,实即伍员。

8、孙武实有其人,兵法著作源出于武,完成于膑。这种意见比较普遍。明吴兴松筠馆主人在《孙子参同序》中说:按《史记·列传》称武为膑之祖,膑之兵法传于后世云,则是书殆传于膑,而本与武者欤?现代学者陈启天进一步阐发此论点云:古人为学,均有传授。孙膑既为孙武之后世子孙,则武之兵法授之于膑,膑即据之撰成十三篇,而署武之名以行世;谓此书为武自撰者固误,而谓此书与武绝无因缘者亦非也。(《孙子兵法校释》第41页,中华书局1947年版)

本来,孙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兵法著作,在《史记·孙子传》和《汉书·艺文志》中是记载得相当清楚的。成书于东汉初年的《越绝书·记吴地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也都有关于孙武事迹的记述。先秦古籍,如《荀子·议兵》有言: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云: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吕氏春秋·上德》亦谓:孙、吴之兵,不能当矣。然则孙、吴连称已成习惯用语。吴指吴起,孙置于吴前,自然是指比吴起时代稍前的春秋末年的孙武。

然而,《孙膑兵法》后来失传了,《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史记·孙子传》明明说孙膑有兵法传世,它的亡佚,人们自然会怀疑《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再说,《左传》中吴国的阖闾、伍员、伯、专诸等人物以及吴国攻人楚都的情况都写得十分详细,却没有一言记及孙武。虽然有人曾竭力为此书辩解: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于策,不然则否。(宋濂《诸子辨》,《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六)但无法消除年版。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使怀疑孙武其人的有无和《孙子》是否孙武所著的悬案得以涣然冰释。从发现的这两部兵法著作来看,孙武和孙膑显然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的著作也反映了具有各自时代特点的战争方式和军事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阴符经》讲的是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

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

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

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

扩展资料:

《阴符经》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写,但实质上不可能,有人说处于先秦,最早给它写注的李筌说是寇谦之所传并藏之于名山,这些都是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是北朝的人所写,而且最初与道教无关。

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

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阴符经

典籍里的中国

9“典籍里的中国”《尚书》 1900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藏经阁中发现了《尚书》。《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是文化元典。记录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