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遇豺狼,不碰山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8浏览:4收藏

“宁遇豺狼,不碰山魈”?,第1张

“宁遇豺狼,不碰山魈”?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它的身形酷似狒狒,但是面部极具辨识度,和狒狒完全不同。山魈的鼻骨两侧,长着白色的骨质突起,高耸的鼻骨呈鲜红色,整张脸红白相间,就像是鬼怪一般。因为“魈”这个字本意就指的是妖怪,因此有了山魈之名。山魈身上的毛色为褐色,腹部的毛色偏淡**,但奇特的是,它的臀部呈现紫色,后背却是红色。这么一身鲜艳的颜色在动物界中十分出众,尤其是在灵长类动物中。

由于本身长得就很吓人,多种色彩又使得山魈像是神话中的妖怪,因此山魈一直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山魈为什么会有如此鲜艳的色彩呢?学者们研究认为,这些鲜艳的颜色可以让山魈们在山林中,更好地辨认出同伴。不得不说,在茂密的丛林中,这些鲜艳的颜色确实很容易辨认出来。

关于山魈,自古以来都有着很多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山魈被指山中的独脚鬼怪。《山海经——海内经卷》里提到:“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神话中山魈被认为跑得比豹子还快,可以徒手撕裂虎豹,寿命极长,是真正的山中霸王。另外,在唐代著名的志怪传奇小说集《广异记》中,就有一个山魈指挥老虎的故事:说古时岭南山林之中,有很多山魈精怪存在,母的喜欢人类的脂粉,公的则喜欢金银财宝。如果进山的人向山魈进献这些东西,山魈就能保证进山人的安全。

在天宝年间,有个人背着行囊在山中夜行,因为害怕遇到老虎,所以爬上了树打算休息,结果在树上遇到了一只母山魈。母山魈问他背囊里面装的什么东西,那个人就很识相地掏出很多脂粉给了母山魈。拿到东西后,母山魈喜笑颜开,让那人放心大胆地睡在树下。半夜来了一只老虎,母山魈就跳下树,像撸猫一样摸了摸老虎的头,说这个人是客人不能受惊,老虎就乖乖地离开了。

这样的故事自然是人们遐想出来的,并不真实,山魈的能力还不敢去挑战老虎。但是却从侧面,反映出了在人们心中,山魈确实神秘又强大。当然说山魈能够手撕虎豹纯属瞎说,山魈也不可能跑得比豹子还快,但是山魈的战斗力确实不弱。山魈的体型粗壮身长能达到75厘米。雌性山魈的体型通常没有雄性大,成年雄性山魈的体重可以达到五十斤,臂力比普通成年人超出三倍,力大无穷。山魈的奔跑速度,虽然可以达到每小时40公里但与豹子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山魈凶猛好斗,性格极其暴躁,除了一些体型很大的猛兽,它们敢于向任何捕食者发起挑战。山魈的爪子和牙齿都十分的锋利,撕咬起来即便是大型猛兽也难以承受。再加上灵长类动物一贯的高智商,即便是毒蛇,山魈也敢于攻击。

山魈的天敌是花豹,这种美丽又强大的生物是天生的捕猎手,同样会爬树,对山魈有着非常大的威胁。但是即便是花豹,也不敢轻易对山魈群发起进攻。因为山魈是群居动物,一个山魈群体数目在600-800只左右。据资料记载,山魈群最大数目可达1300只,着实恐怖。花豹一般会吓唬山魈群,然后趁乱捕食落单的个体。不过花豹通常不敢攻击成年雄性山魈,只敢捕捉雌性山魈和未成年的山魈。

由此可见,“宁遇豺狼,不碰山魈”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豺狼虽然也是群居,但是多数豺狼群数目不会超过10只,人多一点还是有办法应对的,但是数目庞大的山魈群就很难说了。尤其是山魈还凶猛异常,连远远比豺狼强大的花豹都不敢轻易招惹。再加上人们对于山魈外表的畏惧,以及各种神奇的传说会有这种话流传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魈》中“孙太白尝言其曾祖肄业于南山柳沟寺”,首先,这个肄业不是没拿到毕业证书的意思,而是学习。

柳沟寺,据考即今淄博清凉寺。《淄川县志》载“清凉寺,县南三十五里瑚山下,夹谷台之东北,柳沟泉出其中”。

除了这一次奇遇外,关于清凉寺或者柳沟寺,没有其他与孙姓人氏相关的文字史料了。但切莫着急,孙太白曾祖与柳沟寺旁边附近一天然高台——夹谷台则可能有较多的史料旁证。

这是本文的一个突破口。

夹谷台传说孔子主导齐鲁夹谷会盟即于此。蒲松龄有《夹谷行 抚院观风》,今有立碑铭之。据顾炎武考证,夹谷会盟地一种可能就在这附近,但肯定不是此天然石台,时孔子51,齐景公50,他俩都幻想恢复往日的荣光;鲁定公年龄估计也不小了,而且还要提防“齐欲袭鲁君”,如此,这仨即使爬得上去,也不会爬的了,背负的心事太重了。

蒲松龄的《夹谷行抚院观风》是这样写道:“夹谷之台,其高不可端;苍苍冥冥,近接北斗栏千。扪萝登去,有鸟道一线,下临万丈,使人毛骨森以寒。猱走始能得上,到天门,胫欲酸。视台上数十余亩,其平如掌,万骑能安。。。。” 蒲松龄是康熙二十二年爬上去的,时四十四岁,上去颇不易,腿酸胆寒路难行,蒲大叔好兴致。

既然体力如此充沛,想必顺道去一趟柳沟寺不难,两地相距不远。

同理,孙太白曾祖,按书中描述,是个青年书生,既然爬过夹谷台,那么推断他住在柳沟寺的概率也就比较大了。

我们来看看哪些姓孙的曾经到过夹谷台。

“聊斋时代”的人物,头一个是顺治秘书长的孙廷铨。

孙廷铨(1613-1674),字枚先,益都人(淄博博山),崇祯十三年进士,贰臣,比蒲松龄大27岁,如此算来,孙太白一定和蒲松龄的孙子同辈。蒲松龄曾经和自己的孙子一起去考试,认识孙子的朋友也有可能。

孙廷铨于顺治八年五月初到夹谷台,其《南征纪略》云:“山中有夹谷台,相传齐鲁为会者也。按此谷皆幽岩绝壑,颇远邑居。而两君为会,当发币陈钟,千乘万骑,旌旗羽葆掩映川岩。宜以云台高敞,足为佳眺耳。又或曰:夹谷在赣榆县祝其城。按赣榆古邑界。二君何乃舍其近郊,远及邑地,固难详也”。

上面那段话的意思是:只有家乡的夹谷台才是真正的夹谷台。

蒲松龄是淄博淄川区人,聊斋里的人物也大都是淄博人或在淄博生活过的。

在淄博,有两个孙姓世家。上面孙廷铨是颜山镇的,下面介绍一下淄川的,他们和夹谷特有缘。

孙光辉(1501~1565),字国华,号夹谷,淄川人。嘉靖八年进士,授京户部主事。《淄川县志》载:家居无愠色,因买山凿石为洞,祀先师孔子及古佐命之臣以寓己志。今夹谷台上多石洞,最长的有八十米,何必自己挖洞呢?看来孙光辉并不是肄业”柳沟寺“之人,如果住寺,也无需挖洞。

    孙光辉的孙子孙之獬,天启进士,汉人留辫子有他一份建言“功劳”,顺治四年死于谢迁之变,《聊斋志异 鬼哭》记述了那一场淄川屠杀惨剧。孙之獬有《登夹谷历诸险》:“趾前十步九逡巡,空翠仓茫眼费瞋。叶染霜威黄带赤,泉流松窟淡而醇。草深每惮石蹲虎,路窗多逢枫化人。远嶂层层猿鸟绝,可知百二亚西秦。”诗还是写得不错的。单从年龄上讲,这个老汉奸最有可能是孙太白的曾祖。

孙之獬的两个儿子也被写进了聊斋。老二孙琰龄,字禹年,《山市》“孙公子禹年”即此人,由称呼可见和蒲松龄不亲近,因为年龄和地位都相差较远,别看名字里都有个“龄”字。

孙琰龄还在《鸽异》中打过酱油,不仔细读就会忽略。

孙廷铨和孙琰龄关系不错,孙廷铨退休后常到孙琰龄的度假山庄去玩。

老大孙秠,后改名珀龄,字五粒,《郭安》里讲了淄川发生的一起命案,起因是孙珀龄的仆人与同事结怨,导致无辜者被杀。这个故事奇妙处在于满清南下干部判案极为任性,杀人者。。。不剧透。

关于孙珀龄的故事我们放到《郭安》那一篇去讲。

孙太白的曾祖父还有可能是康熙三年进士孙若群。要说山东进士,姓孙的还真不少。蒲松龄淄川同乡里,孙珀龄、孙蕙(蒲松龄的老板),加起来就有三个。孙若群,字公焕,其长子予什,次子予佺皆生员;三子予伸,武生。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当家教时,替东家答应了孙若群其中一个儿子为自己儿子的提亲,书信《为沈燕及复孙公焕启》。

这么多姓孙的,貌似案情极为复杂。

让我们回到案发现场,重新梳理一遍案情。

首先,孙太白肯定是淄博人,因为他姓孙,聊斋里淄博姓孙的比较多。我任性地下个结论。

其次,这个人顶多和蒲松龄同辈,因为太白一看就是字,而非名,这个结论不算任性,充其量是撒娇,就聊斋行文来看,对于长辈蒲松龄肯定要有个尊称之类的。

那么,孙太白是如何与小蒲认识的呢?为何又会讲起其曾祖的故事呢?为何只讲了一遍呢?(尝言即曾经说之意,常言是好几次说起)

我们用大侦探波罗在尼罗河上经常使用的假若法。

假若孙太白也是个秀才,假若孙太白也参加了抚院观风,假若孙太白在那次观风上认识了蒲松龄,假若他们一起去了夹谷台,那么,孙太白极有可能指着向山谷里柳树掩映的寺庙对蒲松龄说:我有故事,你有啤酒吗?

抚院观风有酒喝的,还有音乐,下面的例子可以证明。

抚院指巡抚,观风是临时考试。一般学政主持,巡抚观风少见,蒲松龄经历了两次,除夹谷外,康熙四十八年蒋陈锡也搞了一次,蒲松龄有《珍珠泉抚院观风》二首,其一:一曲寒流印斗杓,凭栏载酒尽金貂。萍开珠串凌波上,池涌瑶光弄影消。偶倚斜栏清睡梦,暂听哀玉静尘嚣。扁舟月夜弹清瑟,爱近泉声舣画桡。

这样的观风我也想要呢。

当然蒲松龄诗里的观风也许不是指领导视察,就是寻常看风景。我们假若啊。假若是领导视察。

夹谷抚院观风发生在康熙二十二年,时山东巡抚为钱塘人徐旭龄,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漕运总督。

夹谷之盟发生于当地,又是孔子为数不多的政绩,拿来做观风考题恰好。

观风么,必然不如正式考试那么较真,徐省长兴致一来,就把学生们从教室拉到了夹谷台,徐当时53岁,喜欢越权的他肯定也喜欢逞能,爬这么高的台地而落下病根,康熙二十六年就病死了。

徐旭龄死时留下了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徐德音,异装癖且喜欢大叔的诗人,“好男装,喜与长者周旋。”嫁给了康熙三十九年进士许迎年,早寡,房子还被烧了,重新装修后,写了她最好的一首《秋怀》:“小葺茅堂似瀼东,小秦淮水望连空。伴人愁坐三更月,和我微吟一叶风。”其他作品“裁诗近少惊人语,费劲思量总不工。”

扯远了,说回孙太白,假若他参加了康熙二十二年的抚院观风,假设他是天才儿童早早中了秀才,这一年也有十五岁了吧(孙廷铨的孙女婿赵执信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牛吧)。

蒲松龄这一年43岁(赵执信21岁)。

由此上溯三四辈,孙太白曾祖此时年龄下限大约在69-72之间,比蒲松龄大26-29岁。

孙廷铨、孙珀龄、孙琰龄的年龄都合适。

不过,且慢,既然《聊斋志异》中写到孙琰龄都直呼其名,何必在此绕来绕去为孙太白曾祖某呢?而且已经写了三篇(算上孙之獬)淄川孙家的故事,也应该换换颜山孙家了吧,毕竟这个孙家也是山东数得着的豪门世家。

而且夹谷台距离颜山不到10公里,距离淄川则近20公里,犯不着让孙家舍近求远。

那么,孙廷铨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没有。

蒲松龄至死对于没考上研究生都耿耿于怀,所以在写聊斋时,对于人物的学历分外看重,认真,虽然他输了。

孙廷铨既然是年龄底线,那么他的弟弟孙廷钟、孙廷锡、孙廷镒这些都不可能了,堂弟孙廷铎以降也一概排除。

从孙廷铨上溯孙家,是这么一个家族树。

孙延寿有二子一一孙霁和孙震。孙霁有二子景昌、宗昌。景昌是崇祯举人,排除。宗昌因为身患疾病而废举业,常年随父一起生活,没必要也没行为能力单独去柳沟寺读书,排除。

孙震生子元昌、佐昌、翊昌、鼎昌。

元昌生子廷铨,这一只上面论述过,排除。鼎昌是当地文化名人,也可以排除。如此,孙太白的曾祖大概就只有佐昌、翊昌二人了。据《博山县志》记载,元昌兄弟于功名富贵并不热衷,只爱在山野田园之间优游,喜好饮酒读书,这四个人都没考上秀才,看了是不太喜欢读书了,从《山魈》里也可以看出端倪。

    古人书箱多木、竹所制,孙太白曾祖既然有仆人打扫卫生,如果书箱沉重必然下山由仆人背负。遇到山魈(鬼才信)后仓然而归,自己负笈,可见书不多也。大老远跑柳沟寺读书,没带几本书,进学之心弱矣。所以《山魈》未提及孙太白曾祖的名字,看来学习成绩不好,易遇鬼;没遇到鬼,就讲个鬼故事,反正不想学习就是了。

关于山海经中洪荒异兽数不胜数,但是若论其战力排行,恐怕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里我们就另辟蹊径,从原文记载与横向对比来为其罗列战力榜单,诸位读者且先观之(仅挑选其中最为经典的进行分析):

一、青铜级:此级别为各种食人类凶兽

土蝼:“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傲因:“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其名曰傲因,是食人”

穷奇:“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诸怀:“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一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

这四种青铜级凶兽,虽然看起来像是食草的牛羊(“其状如羊”或者“其状如牛”),但凶残起来一个个却都是吃人不眨眼的凶兽,和其温顺的外表一点都不相符。

土蝼:虽然表面上是一只乖巧的四角羊,但是吃人的本性却隐藏其中,而且它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让人碰都不敢碰它一下。这在《篇海》有记载:“土蝼兽,状如羊,四只角,触物则毙!

傲因和诸怀:这俩都是四角牛,但是却有一些区别:傲因通体皆白,毛发长如蓑衣,有人认为它极有可能就是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原型;而诸怀则比较奇特,长着一只眼睛和一双猪耳朵,能发出鸿雁一样的声音。

穷奇:作为四凶之一的穷奇,除了这种牛形之外(西山经)还有一种凶猛的虎形(海内北经),它吃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要么从头开始吃,要么从足开始!

二、白银级:此级别为各种特殊本领猛兽

钦原:“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蛰鸟兽则死,蛰木则枯”

钦原,个头不大,大概和鸳鸯类似,但其恐怖之处在于疾速与剧毒:鸟兽被它蛰一下即死,而树木被它蛰一下立马枯萎!

天狗:“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此处的天狗,当是由主人驯养的战斗犬,当然不排除它同时有家犬猎犬或牧羊犬的职能,在人类逐渐强大之后,凶猛的狼类选择靠近人类接收其庇护,同时也发挥其可以御凶的作用。

驳(驳):“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驳,它的形状像普通的马却长着白身子和黑尾巴,拥有一只角、老虎的牙齿和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的响声,它厉害的地方在于,不仅以凶猛的虎豹为食,而且饲养它可以避战争兵戈。

山犭军:“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山犭军身体像一只大狗却长着人面,因此极有可能是灵长类动物蹲伏时候的状态,这与现实中的山魈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灵长类动物,山魈是非常擅长投掷石块的。此外,它们经常会用呲牙的动作警告入侵者,很可能是“见人则笑”记载的由来。

三、黄金级:此级别为带有物候现象的异兽

①见则有兵

朱厌:“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厌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因此是兵兆的指示物。

②见则有大旱

肥遗:“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肥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旱魃之兆,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浑夕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而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

③见则有大水

胜遇:“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胜遇是一种禽鸟,它的形状像野鸡却通身是红色,是吃鱼类的,发出的声音如同鹿在鸣叫,在哪个国家出现,就会使那个国家发生水灾。

④见则有大火

毕方:“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其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因此是神话中的火灾之兆。

四、王者级:此级别为各种拥有神通的神兽

第五、三足乌

神通:十日并列于空,天地化为焦土!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三足乌,又称为金乌,为帝俊与羲和之子,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有次太过调皮,十个兄弟一起现身人间,顿令人间化为焦土,后被羿射杀仅存一只逃到西王母处,为西王母信使(三青鸟亦为三足乌),为日神之使者,又为西王母取食,长生不死。

第四、夔牛

神通:为雷泽之雷兽,其皮可制作战鼓,助黄帝大败蚩尤

夔牛,出于东海的流波山,状如牛身体为青色却无角,奇特的是只有一只足,每次出现便会伴随着狂风暴雨,吼声如雷。相传黄帝战蚩尤之时,玄女用其制作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大败蚩尤!

第三:相柳

神通:九首蛇身,食于九土,所到之处,皆为沼泽

相柳又名相鲧,为水神共工大臣,为九头蛇身,身躯巨大得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所到之处尽成毒液沼泽,附近的飞禽走兽都无法生存。而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又到处吃河堤的土,于是被大禹斩杀,因其血腥臭无比,大禹遂做众帝之台将其镇压之!

第二、烛龙

神通:衔烛以照太阴,掌控白天黑夜,呼风唤雨

在大荒北经中,烛龙是章尾山之神(另一种为钟山之神),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形象为人面蛇身,全身赤色。身长千里,有一只眼睛长在正中央,开眼是白昼,闭眼则是黑夜, 吹气为冬天, 呼气为夏天, 可以呼风唤雨!

第一:应龙

神通:曾助黄帝杀蚩尤、斩夸父,后助大禹治水

应龙,其名出于《广雅》“有翼曰应龙”,又有龙修炼一千五百年方为应龙!

很多人质疑烛龙比应龙厉害?咱们对比一下:

①论战绩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以尾画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后又擒无支祈,有佐定九州之功,而烛龙无。

②论出身

应龙为飞禽、走兽之祖,生下麒麟与凤凰;烛龙则为钟山之神或章尾山之神,也就是山神,烛龙即便为龙,其等级也不会高于应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一千年方为应龙!

③论能力

应龙执掌华夏九州风雨,烛龙衔火精照幽都之地。应龙厉害之处在于:天下大旱之时,仅在地上摆出应龙之形便可去旱下雨。烛龙仅靠火精逞威,往照于天门之中!

……此后对比省略五百字

当然此处的排名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觉得这样的山海经异兽实力榜是否合理?欢迎留言讨论!

对于小孩子来说,哭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不满、委屈、获取同情和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当做父母的疲于应付这个千百年惯用伎俩的时候,在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下,终于产生了一个“哭”的终结者,那就是山魈鬼的传说。传说,山魈鬼会寻着小孩的哭声到你家,然后半夜抱走吞食。这个故事真假我们暂且不论,是不是山魈鬼又一次华丽丽的黑锅我们也不去讲,但是他的实用性能,在那昏暗的灯光,窗外树影森森加上父母阴谋下绘声绘色的描述,着实成了百试不爽的锦囊妙计。

山魈鬼,一个生活在山野丛林,阴风之中,却依靠村落灯火聚集之地的魍魉精怪。明,袁宏道 《于潜道中偶成》诗中写道:

通俗易懂的十个字,却更加让这位一直霸占着民间鬼怪传说曝光率第一位的老兄显得神秘莫测。

在很多地方,山魈鬼一般都直接被称作山魈。记得念初中的时候,那个戴着眼镜的语文老师在给我们讲完几个附近农村关于山魈的故事后,加了一句,“山魈其实是一种类似猴子的灵长类动物,省城的动物园老师便看过,所以大家都不必担心。”那个年纪,自然不会质疑老师的所说,于是大家伙便安安心心的回家同那个在山魈故事中将信将疑了大半辈子的父辈们炫耀自己刚得到的新知识去。只是等到后来才发现,这一晃就被老师把童年给晃过去了,那面部形式鬼怪的“猴子”,生活在非洲的鬼狒狒,根本只是盗用了“山魈”这个名牌商标,哪跟我们口耳相传中的山魈有着半毛钱的关系。所以以后就别再把这李鬼李逵的混为一谈去说了。

《山海经·海内经卷》里提到,

这应该是最早关于山魈的描述,但是此篇文内并没有指明这巨人便是山魈,只是结合民间传说中的相关描述,这应该就是山魈最早的逸闻之一了。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则记载:

这是第一次把山魈这个名词给出确定,并定义了“山魈形如小儿,独足向后”的文学形象。为什么说是文学形象呢?因为在劳动人民的眼中,这山野精怪必是力大无穷,魁梧勇猛,狰狞恐怖的面目特征,断然不可能“形如小儿,独足”这种残疾啊,只是“反足”一项,倒被许许多多的地方民间传说所采纳。所以严谨的文学作品中山魈总是一副半死不残的角色特征,而民间却是有多凶猛便描述的多凶猛,唯恐不够震慑这山林百里。

既然有了具体的形象特征,我们接着从五花八门的故事中挑出一两个来讲讲。因为山魈闻名久远,在那个乱力怪神的时代,劳动人民为了多点谈资和社会思想觉悟低的原因,总是喜欢把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都往山魈身上套,比如哪家人进山的时候失踪被抓了,哪家又被带走一夜又带回来却生了大病,哪家牛羊牲畜不断减少等。还有些地方甚至还把山魈和除夕的第一男主角—年兽,混为一谈,接着就是各种山神,山爷也出来乱套乱入了,却也是说明了关于山魈的传说实在太多太杂,如果要一件件叙述完,恐怕我也老了。而在《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显然聊斋先生还是把山魈归为了凶猛食人的山野精怪一类。在闵东一带,又有着这样的山魈传说:

山魈形如小人,反足,速度奇快且调皮顽劣。柴夫砍柴,砍柴间息,随手搁在地上的刀一会儿工夫便没了踪影,此时柴夫便会对着山野叫骂山魈它娘。原来山魈最是孝顺,不忍娘亲委屈就会赶紧把刀让给你。只要你在周边仔细找找,定能寻找到那被山魈还回来的刀。

这里的山魈又只变成了一个调皮捣蛋却人畜无害的小人。但是不管山魈是怎样的善恶定位和传说,都体现了旧社会的山区人民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归类到魑魅魍魉之中。

作为平民大众的山魈,他几乎背负了所有关于山野传说的黑锅,到底有没有这动物已经没有意义去考虑和考察。我们所了解的,就是不同身份的山魈都有一个解释,依靠大山的劳动人民对于山林的热爱和敬畏。正是这种热爱,使山上的故事更加充分的展现了各种有关于山林的恩怨情仇,使得关于它的故事更加的丰富多彩和饱满。正是因为这种敬畏,于是有了各种传说和谣言,让大山充满了神秘和莫测,人们想要解开这层面纱却又各种担惊受怕的矛盾心理。

山魈究竟是什么动物    

“豺狼”有多凶

豺狼其实不是一种动物,而是豺和狼的统称,也就是说“豺狼虎豹”是四种动物,它们的排序应该不是随意排列的,也不是为了更顺口(虎豹豺狼,狼豺虎豹也都顺口),而是这四种动物一旦与人相遇,豺对人的威胁最大,狼次之。

不过,这个说法与我们的认知有些相悖,因为比战斗力,显然老虎比花豹强,花豹比狼强,狼比豺强,为何排序恰恰相反呢这就要从这些动物的习性说起了。老虎和花豹虽然战斗力强,但是它们是独居动物,对人类的主动攻击性并不强,而这也是花豹和老虎伤人比较少的原因,它们通常远远的闻到人类的气味就会遁走,极少会主动攻击人。但是狼就不同了,它是群居动物,也是机会主义者,当遇到落单的人时,狼群围攻人的几率是很高的,也就是说狼群对人类的主动攻击性要强于虎豹。

最后就是豺了,豺是四种动物中体型最小,也是最神秘的一种,它的神秘主要是因为如今的豺数量太稀少了,都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所以如今大多数人对豺不太了解。

不过,曾经的豺在我国可是遍布大江南北,数量超过狼的存在,它们虽然体型小,但是这种动物非常的凶残,因为大多数食肉动物都是将猎物咬死后分食,但豺不同,它们在围攻猎物时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撕裂猎物的皮肉进食了,因此,被豺群围攻的猎物通常都是被咬到血肉模糊,痛苦而死。

除此之外,豺灵活性超强,它们不需要奔跑原地向前跳都能跳2米高,3米远,这使得它们能够躲开大型动物的反扑,同时能跳到对方的背上撕咬,而且“掏肛”并非鬣狗的绝活,豺也非常擅长掏肛,在围攻猎物时,它们也会分出几只前面吸引猎物的注意力,后方的豺会趁机撕咬猎物的臀部。

最关键的是豺群非常的凶狠,它们敢与大型的食肉动物搏斗,这是狼不能比的,在《老虎》(the reference is to Anderson,1954)中就记录一起豺群围攻孟加拉虎的事件,其中豺群的数量为30只,孟加拉虎为成年虎,结果豺群以12只的代价将孟加拉虎围攻致死。

而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狼群还没有杀死过成年虎的先例,而且同样群居,豺群的成员数量至少是狼群成员数量的3倍以上,因此在豺狼虎豹中,豺狼的排名靠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么,既然豺狼都如此的凶狠了,山魈又是什么动物,能让人如此忌惮呢?

山魈是什么?

关于山魈最早的说法被认为是出现在《山海经》的《海内南经》中: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

只是这里并没有提到山魈这个词,之后《国语·鲁语》中的“夔一足,越人谓之山臊”的描述也被认为是山魈,不过,夔通常是指水神。在古代的记载中,真正出现“山魈”这个词是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在该书中有一篇名为“山魈”的文章,大意是说孙太白曾经回忆过自己半夜遇到山魈的经历,在文中对山魈进行了相对细致的描述:

忽视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公惧极。

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找到山魈的几个特点:可以站立、身材高大(殆与梁齐)、脸色绿黄(老瓜皮色)、眼睛很亮、嘴巴很大、牙齿稀疏且长约10厘米,能够发出尖利的叫声。

通过这些特征,我们能够初步的判断,它应该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毕竟能够站立的有毛且高大的动物并不多,通常也就是灵长类动物、熊科动物以及猫科动物,但是熊和大猫(虎豹等),古人都比较熟悉,所以,大概率是灵长类动物。

再通过牙齿、嘴巴以及面部多彩的特征我们基本上能够锁定它就是彩面狒狒,彩面狒狒又称山魈,是一种大型的灵长类动物,属于猴科山魈属,而且它还是现存最大的猴子。

成年的山魈头大而长,面部皮肤为绿色,脊间为鲜红色,这与《聊斋志异》中关于山魈的面部特征基本吻合,只是山魈的体长通常在1米左右,体重最大30千克,这个描述稍有不符。但是,嘴大以及牙齿稀疏且长,比较符合,因为山魈的犬齿长度可达6厘米以上,而且它的牙齿确实比较的稀疏。

最关键的是山魈还是最凶的猴子,首先,山魈并不是素食动物,而是杂食性动物,除了水果外,它们特别喜欢吃肉,而在它们的肉食食谱中,除了昆虫、两栖动物外,还包括小型的哺乳动物,在捕杀哺乳动物时,它们会将动物抓住,然后用自己尖利的犬齿咬死对方。

其次,山魈是一种具备极强攻击性的群居动物,它最大的天敌是花豹,但是同样的它也是非洲地区杀死花豹最多的动物之一,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发现,在花豹与山魈的冲突中,约有30%的情况下山魈杀死了花豹(群攻),正是因为这样,花豹通常只会猎杀落单的雌性和幼年山魈。

当然,豺群也能杀死花豹,而山魈之所以能够让古人如此的忌惮,主要原因就是山魈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之中,几乎没有人见过它,所以在以讹传讹下,山魈被妖魔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山魈是非洲独有的动物,而它之所以出现在蒲松龄的书中,原因可能与郑和下西洋时在非洲见过山魈,或者其他的探险家在非洲听过或者见过,然后将这种动物夸大后回国传播,久而久之,山魈就成了一种比豺狼还要厉害的存在了。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山魈的长相,即便没有见识过山魈的战斗力,仅仅是从它“鬼面”和“獠牙”这两个特征就足以让人将其放入“猛兽”的行列了。

总结

从古代的描述看,山魈应该就是非洲的山魈,也就是彩面狒狒,它之所以让人害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只是听过它的传言,并没有见过真的,而且起初将山魈这种动物的描述带回国的人必然也被山魈的长相给吓倒从而夸大了它的恐怖,久而久之,就在山魈就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了比豺狼还要恐怖的存在了。

年兽

很久以前,有一种非常凶猛残暴的怪兽,名字叫做“年”。它力大无穷,飞天遁地,无所不能。而且生性残暴,见人就吃,见物就吞。但是年非常懒,它一睡就是365天。每当年睡满365天后,其腹中无物便要下到凡间寻找食物。

人间百姓深受其害,每到岁末这天,家家户户都离家躲避年兽,来过年关。有一年,村里男女老幼正要离开村庄,上山躲避年兽时。来了一位胡须斑白,衣衫破旧的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没人理会这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腿脚不便,不能上山的老妇人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老人坚持住在村里,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看到门上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朝院子里冲进去。正在这时,院子里响起 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同时还有火光。年兽被刺眼的红色映得睁不开双眼,吓得转身就逃。原来,它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人们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每年三十大家都会早早地,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挂红灯笼,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爆竹、烟花,驱赶年兽过年关。

夕兽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噼啪作响的竹竿除掉了“夕”。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初一早上,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夕兽吃掉。也就是现在的“拜年”。后来神童“年”手中的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家家户户过年时都贴的,红对联和红鞭炮,大家以此求得新年平安。

年兽/除夕,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恶魔。无详细史料记载,出处有三种可能:

1、近现代人结合春节爆竹驱邪等风俗杜撰传说,以讹传讹;

2、某地乡土传说故事,后经现代人添枝加叶,通过网络传播而广为流传;

3、确实有书籍记载,只是目前还未找到。

感觉夕兽传说更为合理,从象形文字来说“夕”更像个怪兽,“年”字横平竖直,端正英武,不应是一个反面形象。除夕,就是除掉“夕兽”。还有压岁钱的岁,这个“岁”也是用大山压住了“夕”,可见夕兽之说更合理。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宁遇豺狼,不碰山魈”?

“宁遇豺狼,不碰山魈”?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它的身形酷似狒狒,但是面部极具辨识度,和狒狒完全不同。山魈的鼻骨两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